诺斯理论
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要义探析
![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要义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69df70168884868762d67f.png)
总 第 15期 1 第 2期
科 学 ・ 济 ・ 会 经 社
S ENCE ・ECoNoM Y ・ oCI Y CI S ET
Vo . 7。S m . 1 12 u No 1 5 No 2,2 0 . 09
诺 斯 路 径 依 赖 理 论 的基 本 要 义 探 析
Ke r s:Not p t e e de e;e s ni s y wo d rh; ah d p n nc s e ta l
从《 西方世 界的兴起 》 理解 经济变 迁过程 》 诺斯 的 到《 ,
影 响, 具有路径依赖 特征 , 而路径 依赖 的形 成是一 个复杂 的
过程 。
研究从正式制度 拓展 到非正式制度 , 逐步完善制度变迁 的路
弥补 它 的缺 陷。
关键 词 :诺斯 ;路 径依 赖 ; 本 要 义 基 中 图分 类 号 : 1 F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8 5 2 0 )2—09 0 10 2 1 (09 0 08— 4
An Ex l r to n o t e Es e ta s o r h’ t p nd nc p o a i n i t h s n i l f No t S Pa h De e e e The r oy
路径取决于两个因素 : 一是交易费用高且不完备 的市场。由
于市场 的复杂多变以及 制度设计者 的有 限理性 , 决定制度 变 迁的初始设计不可能完全符合市 场实际。在这种情况下 , 初
始制 度 的选 择 是 多 种 的 而不 是 单 一 的 , 能 基 本 正 确 也 可 能 可 基本 不正 确 , 应 的 制 度 变 迁 也 并 非 一 定 按 照初 始 设 计 演 相 进 , 往 可 能 一个 偶 然 事 件 就 改 变 了 制 度 变 迁 的 方 向 , 形 往 这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94cb33ceefdc8d376ee3276.png)
直接经济利益 ,这就给经济活动主体合理使用生产资源、优化配 当资源 出现稀缺 的时候 ,必须界定产权 。特别是 自然资源的
( ) 家理 论 。 产 权 是 制 度 的核 心 ,对产 权 的 尊 重一 方 面 来 置 资源 提 供 了动 力 ,促 进 我 国 经济 可 持 续 增 长 。 2国 家 的 制 度 功 能 出现 , 国家 理 论 也 就 围 绕 制 度 而展 开 。 国 家 制 定 产权 不 存 在 或 没 有被 履 行 时 .即 当经 济 资 源是 开 放 的 时候 .它 将 ” 制 度 、决 定 产权 结 构 ,且 最 终 对 造成 经 济 增 长 、衰 退 或停 滞 的 产 遭到各种可怕的攫取 。这种攫取 的界限是直到它们 的边际价值等 于 零 无论 从 经 济 、社 会 还 是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角度 看 这 种 攫取 都 权 结 构 的效 率 负责 。 制 度 变迁 分 为 诱致 性 变迁 和 强 制性 变 迁 。前 者 指 个人 或 团体 极 具破 坏 力 。于 是 过 度 捕捞 、过 度放 牧 、过 度 抽取 地 下 水 以及 过 受 到 制 度潜 在 利 益 驱使 , 自发组 织 和 倡导 的制 度 变迁 , 自下 而 度 使 用 “ 球 共 用 品 ” 这 些行 为造 成 可 怕 的 后 果 .使 鱼类 的 生 是 全 。 上 的 变迁 后者 是 指 以法 律 和 命 令 等 形 式 推 行 和保 障 的 制 度 变 殖 循环 体 系受 到破 坏 、恢 复 困难 ;使 草 原 退 化 、沙 化 ;使 水循 环 迁 ,是 白上 而 下 的 变迁 。诺 斯 认 为 多 数情 况 下 制 度 变 迁应 采 取 系统收到破坏 . 可用水减少.使臭氧层破坏 . 造成温室效应等等。 渐 进 的 组 织 演进 方式 , 表 现 在社 会 文 化 中 的知 识 技 能 和 行 为规 没 有人 承 担 经 济 资源 损 耗 的 代价 ,没 有人 承 担 环境 退化 所 造成 的 范 使 制 度 变迁 绝 对 使 渐 进 性 的 且 是 经 济依 赖 的 但 制 度 变 迁也 全部损失 .结果经济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这就形成了所谓 。 有 爆 发 性方 式 的 .如 战 争 、革 命 、入 侵 和 自然 灾害 就 是这 一 变 迁 的 “ 同使 用 的悲 剧 因 此 界 定 和 保 护 产 权 .是 合理 使 用 和 共 。 方式的原因。 保 护 经 济 资源 的有 力 工 具 。 明确 界 定 产权 可 以降 低或 完 全 消 除市 场 的不 确 定 性和 信 息不
对诺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评析
![对诺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cd46165f0e7cd1842536d8.png)
对诺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评析高 伟 黄少安一、诺斯新经济史理论的框架诺斯的新经济史理论框架依赖于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人行为假设;第二,订立和实施作为合同基础的规则要花费成本的假设;第三,思维形态改变最大化行为的假设(D ouglass C1 N orth,1981)。
这三个基本假设是相对于新古典理论提出的。
诺斯的新经济史理论框架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可以概括为:贸易收益只能通过委托人之间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订立合同实现,而订立合同构成了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制度框架。
因此,没有某种形式的政治秩序,有组织的贸易就无法实现。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中,高交易成本阻止了经济组织的出现。
对简单的政治和经济组织来说,当思维形式(意识形态)一致时,习俗就足以决定组织的结构。
当来自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贸易收益导致越来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形式出现时,获得这些贸易收益所需的资源成本将增加。
资源成本的增加不仅是因为测度和实施由专业化程度提高导致的不断拉长的链条的成本增加,而且是因为思维形式(意识形态)上的多样性将成为交换过程参与者关系的特征,它要求更多的资源投入对合同的描述和实施上。
意识形态是制度运行和制度变迁的润滑剂。
诺斯认为,解释历史上的经济绩效需要三大理论:人口理论、知识存量增长理论和制度理论。
其中制度理论的主要部分是:(1)所有权理论,描述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2)国家理论,国家规定着和实施着所有权;(3)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各种不同的关于现实的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对变革“客观”环境的反应(D ouglass C1N orth,1981)。
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易”这一基本活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所有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条件,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
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没有思想信念(意识形态)约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就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https://img.taocdn.com/s3/m/80f3e03d783e0912a3162a36.png)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7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一、中国:悄然兴起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在中国,“史学危机”已是谈论了多年的话题,在一次更甚于一次的商业化大潮中,专家的呼吁不过如几只“泣血杜鹃”的哀鸣,根本无济于事。
然而,在大洋彼岸只有200 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为商业化的国家美国,道格拉斯·诺斯却名噪一时。
他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5 年3月,诺斯教授应邀来华,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作题为“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的演讲。
光明日报以“中国过渡经济学诞生”为题作了报道。
诺斯是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1989 年,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在中国翻译出版,诺斯开始为中国经济学界所知晓;1991 年,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由中国两家权威出版社出版;1994 年,他的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也在中国出版。
至此,诺斯在中国经济学界成名知名人物。
在中国,一段时期以来,历史及经济史如此之冷,而诺斯却如此之“火”,的确是一个强烈的反差。
那么,中国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很明显,诺斯在中国走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处在改革过程中,处在由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用诺斯的专门术语讲,就是处在“制度变迁”中,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诺斯热”也说明,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传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史:是远离现实的“学问”吗?中国改革需要制度变迁理论,呼唤过渡经济学产生。
这就是“诺斯热”的原因。
然而,改革模式的选择,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与我们自己的不可割断的历史有关。
正如诺斯反复强调的“你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么进行的”〔1〕。
然而,可悲的是,诺斯的学说,被中国经济学界所重视的,仍只是他的“经济”而不是“史”。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8b60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a.png)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制度的概念及作用在诺斯的理论框架中,制度是指一系列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形式,旨在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协调问题。
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形式制度包括法律、宪法、条例等明确规定的规则,而非形式制度则指习俗、行为习惯、信用等无形的规范。
制度在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度为经济主体提供了稳定的框架,使其能够有序地开展经济活动。
其次,制度对于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最后,制度还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观点1. 制度演化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产物,通过演化和适应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
他提出了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由于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
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经济与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和调整。
2. 制度的路径依赖诺斯进一步提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的演化进程是具有惯性的。
过去的制度安排和历史上形成的习俗和规定会对现有制度的选择和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了现有制度的惯性,并使得社会难以从一种制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
3. 制度的转型尽管路径依赖的存在会使得制度难以转变,但诺斯认为转型是可能的。
当制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制度会面临适应性危机,必须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变革。
在转型过程中,关键的改革策略是改变激励机制和重新分配权力,以促使新的制度产生。
三、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意义1. 解释经济发展差异制度变迁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变迁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作用。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4943f25b14e852459fb5732.png)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诺斯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分析长期制度变迁的框架,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是诺斯对制度研究的系统总结。
诺斯的结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到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当今中国更有实践意义。
标签:诺斯制度变迁中国诺斯把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制度变迁理论。
把诺斯的制度变迁引入中国近二十年,中国学者从介绍、传播新制度经济学,转向分析和研究,并应用其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定义。
诺斯给制度下了定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创新。
2.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条件。
诺斯从相对价格变动中去寻找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农奴制度的兴起是由于土地丰裕而劳动力短缺,因而建立一种农奴——领主契约是有效率的,随着人口增长,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于是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诺斯根据成本受益分析方法,只有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其产生的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潜在利润就是指外部利润,是指在现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
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交易费用的降低和风险的分担。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以及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组织有必要进行创新。
诺斯断言大多数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3.制度变迁的路径。
由于市场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按过去的选择一直进行下去而不发生改变,可能一个偶然事件就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方向。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9d7de09bb68a98271fefa2a.png)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总第99期) 【理论学习与探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韩 晶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
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①一、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动因什么是制度及其变迁?诺斯说:“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②或者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他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③可见,诺斯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④,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⑤诺斯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到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
所有权与制度结构的变迁是说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
“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⑥据诺斯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
但由于一些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有制度安排)的形成,从而出现了制度的变迁。
诺斯具体分析这些因素:(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出需要企业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是它资本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企业不能够等额地增加资本和技术,组织有必要变迁,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取代合伙制,是因为它能为创新者获取内涵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提供了制度条件。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7ec99b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f.png)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评估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过程,以及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从理论贡献、实践应用和局限性三个方面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全面评价。
在理论贡献方面,本文将探讨诺斯理论如何丰富了我们对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将分析诺斯理论在解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局限性方面,本文将指出诺斯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和评价,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和价值。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指的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在诺斯的理论中,制度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博弈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框架。
诺斯强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和互动。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新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的追求。
当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得新的制度变得可行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诺斯进一步指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技术变迁、人口变化、资源分配、政治力量对比等。
因此,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斯还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即制度变迁可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
这意味着,尽管存在多种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但历史的选择往往会使某一种路径成为主导。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b64efc51e79b8969022620.png)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 期,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 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 的分析,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 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 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即使发生革命性变迁,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会因革命而中断联系。一个民 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不会因为某个革命而被消灭、中断、取而代之,新的意识形态 不会随革命成功而迅速形成。
1.3.4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诺斯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形成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 第二,确定选择集合; 第三,确定变迁方案即菜单选择; 第四,形成次级行动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完成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1981年 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三本著作中。
制度变迁理论
1 理论概述 1.1 方法论 1.2 理论基础 1.3 制度变迁过程
2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 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 展和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出互 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因此,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 依赖”问题。
1.3.2 制度变迁的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 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0161f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7.png)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制度变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
本文将再次评价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探讨其理论的内涵、具体应用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指规范社会行为的一套规则和约束,主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规范等。
这些制度规则不仅影响着经济交易和资源配置,还决定着社会组织、政治机制以及政府行为。
其次,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制度变迁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演进。
他将制度变迁分为两个层次:限制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
限制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
激励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奖励,主要包括经济体系、契约和产权制度等。
他认为,限制性制度通过规范和约束行为,创造了对所有人一样的机会和公平;而激励性制度通过激励和奖励,引导个体行为发生变化。
再次,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还强调了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使得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根本性的变迁。
一旦一个制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这些利益团体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制度变迁。
因此,制度变迁通常需要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和利益团体的阻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或改革来推动。
最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政治结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制度变迁是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就能根本性地改变;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为制度变迁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白搭车问题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向
![白搭车问题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向](https://img.taocdn.com/s3/m/2a8cafcb10a6f524cdbf853f.png)
白搭车问题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向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 , 1920—)是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系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诺斯在新经济史层面贡献极大,他不仅使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与历史计量学的统一得以实现,而且还建立起了统摄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目前已在世界经济学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论文和著作可以用卷帙浩繁来形容。
有一些学者通过仔细考察后指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存在前后变化的。
如Ankarloo 就曾指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后期明显背离了新古典模型,而加入了过多的非经济约束。
[1]Fine B.和onakis 也指出诺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作品中,神话、偏见以及宗教禁忌等非正式约束较以往更加突出。
[2] 中国学者韦森认为,从诺斯2000年后的一些论著中可以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和意向性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晏鹰和朱宪辰则认为诺斯的制度生发观经历了从理性建构到认知演化的发展过程。
[4] 虽然不少学者都勾勒出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变化的轨迹,但却普遍忽略了这种变化发生的深层机制。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我们的研究就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一、诺斯解释“西方世界兴起”的逻辑线索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学者普遍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忽略“制度”这一因素表达过不满,但无可怀疑的是,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修正也就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学者们惯用的策略。
诺斯也是如此,他虽声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有必要增加与经济社会变迁相关的制度维度和时间维度,[5] 但他并不谋求颠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新古典理论在分析发达国家的市场时做出了重大贡献” [6] (P14),这种贡献主要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那套作为“强有力分析工具的价格理论” [7] 。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540a7e054a7302768f993900.png)
制 度 变 迁 得 以进 行 源 于 具 有 主 流 信 念 ( o nn e 执行 与推 动的过 程 中选 择 对其 而 言交 易 成 本 较低 的政 策 。 d mia tb — l f的组 织决策者 ( i) e 企业 家 ) 发挥 的推 动作 用 。因组织 一 方 同时 , 若政府 面对着竞争 对手 ( 括来 自国外 政府 或者 国内 包 面在制 度所提供 的诱 因下 追 求 利 益 , 一 方面 在 又受 制 于 的竞争对 手) 另 的压 力 , 了 降低 对 手威 胁 , 为 将会 倾 向于 选择 既有制度 的影 响 , 为 了追求 利 益最 大 化的 目标 , 织将 会 有 利于竞 争对 手 的制 度安 排 。基 于 以上 双 重 目标 的考虑 , 故 组 致力于学 习所需 的 知识 与 技 能 , 而 提 高对 于 外在 环 境 的 统治 者 的 目标往往 与 社会 整 体 目标 不 一 致 , 而 将 导致 经 进 进
现代 商贸工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n r 2 1 年 第 1 期 01 3
诺斯制度变迁理 论述评
王 诺 扬
( 中央 财 经 大 学金 融 学 院 , 京 1 0 8 ) 北 0 0研 究 的 目的 在 于 通 过 制 度 而 产 生与 变动 来研 究 某 一 地 区的 经 济 发 展 , 进 而 指 出各 地 区经 济 诺 并
绩 效 各 异 的根 潺 。在 回 顾 诺 斯 理 关 于 制 度 本 质 、 度 变 迁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出其 不 足 之 处 : 一 , 斯 过 于 简化 政 府 对 制 度 变 制 指 其 诺 迁 的推 动 过 程 , 略 政 府 在 认 知 、 策 决 策 方 面 的 作 用 机 制 ; 二 , 斯 在 以 产 业 个 案 阐述 制 度 变迁 原 理 方 面 有所 欠 缺 。 忽 决 其 诺 关 键 词 : 斯 ; 度 变 迁 ; 习 ; 知 ; 念 诺 制 学 认 信 中 图分 类 号 : 2 F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1 1—0 50 1 7—1 8 2 1 ) 30 5— 1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1b512351e79b896902262d.png)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是新经济史学家中的“理论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词称他是“新思想的启迪者和提出者”,“向经济学家指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原有问题”。
其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始见于1968年发表的《1600一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标志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1990年)、《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绩效》》(1992年)两部著作则完善了制度变迁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是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构筑而成的,这是新经济史学家的比较优势所在。
诺斯在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制度因素极其重要,然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或被视为外生变量。
他论证道:“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是增长。
……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率,增长就决不会出现。
”1他进而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①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③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2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建立在对新古典假定修正基础上的,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派在通过对新古典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这—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7442b6325c52cc58bd6be41.png)
度 变迁 的 目的都是 为 了实现 社 会总 收 现 有 制 度 , 阻 碍 选 择 新 的 路 径 ,哪 怕 二、诺斯理论的主要 内容
益 的增 加 同 时 又 不 使 个 人 收 益减 少 。 新 的 体 制 更 有 效率 。而 对 个人 来 说 ,
一
产 权 理 论 、 国 家 理 论 和 意 识 形 态
诺 斯 举例 说 ,侣 7 1 7 间 ,交 低交 易费用 以推动 社会产 出的最大 化 , 9 0年
易部门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从 占GD P的 从 而 获 取 国 家 税 收 的 增 加 。 国 家 的 这 工 具 , 论 证 产 权 结 构 选 择 的 合 理 性 、
2 % 上 升至 4 % ,这 反映 了美国 经济 的 5 5 重 点 已经 发 生 了重 大 变 化— — 从 处理 自
两 个 目标 经 常 是 冲 突 的 。
国家存 在 的必 要性 以及 意识 形态 的重
诺 斯 第二 悖 论是 这样 描 述 的 : 政 要 性 。 这 种 分 析 使 得 诺 斯 的 制 度 变 迁
然 环 境 的 不 确 定 性 转 移 至 针 对 日 益 复 府 界 定 的 产 权 规 定 了 经 济 体 系 中 基 本 理 论 具 有 巨 大 的说 服 力 。 杂 化 的 社 会 环 境 。 交 易 部 门 的 上 升 反 的 激 励 结 构 , 产 权 的 变 化 使 得 组 织 和 映 了市 场 规 模 扩 大 下 的 专 业 化 和 劳 动 组 织 内 部 的 企 业 家 从 事 各 种 活 动 的 成
整 自 身 的 行 为 , 推 动 制 度 的 变 迁 , 变 滞 或 萧 存在 “ 径依赖” 三 制 路
迁 的 方 向是 节 约 交易成 本 ,交 易费 用 效 率 ’ 的 产 权 在 历 史 中 并 不 常 见 。 ”很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2b51013c1ec5da50e2707d.png)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作者:杜宛玥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观点1、制度的起源制度的起源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诺斯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人都是具有自利性的,总是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信息的手段有限、所获得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性等等原因,在交易中就会出现诸如欺诈和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交易成本和交易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而制度就是人们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缔结的契约。
2、制度变迁的动力有关制度变迁的概念,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创新。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在于经济主体追求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以及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组织有必要进行创新。
诺斯认为大多数经济主体都不愿意面对交易中的风险,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就易变迁。
3、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性质,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诺斯从人的自利性这一视角出发,认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无论是政府、团体或个人。
他强调稀缺经济下的竞争导致企业家和组织加紧学习以求生存,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潜在利润”,创新现有制度。
诺斯认为个人的行动由共同的协议和制度所约束,正是制度使个体不仅关注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变迁的主体主要有两种,即初级行为团体和次级行为团体,分别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
4、制度变迁的方式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方式分为渐进式变迁和革命式变迁,并且他强调渐进式变迁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4197911aa76e58fafab00376.png)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2002-3-21 13:38:05 《人民日报》网友之声心文整理阅读5次近些年来,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特别地流行,这一方面是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斯派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日益扩大的影响,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科斯和诺斯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其学派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由这样三个关系很近的理论所组成:(1)交易成本经济学;(2)产权经济学;(3)制度变迁理论(或称“制度创新理论”)。
在今天这个讲座上,我只打算把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给大家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故事应当是从1973年讲起。
1973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经济史学著作。
尽管这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中文译本也不过13万字左右),但它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有人甚至称它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用两句简单的并且是极不全面的话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那就是:它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工具,从全新的角度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历史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重新考察和解释,并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制度这一被传统经济学所长期忽视的因素在近代欧洲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是罗伯特·托马斯(RobertThomas)。
)《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虽然揭开了制度变迁理论登上经济学舞台序幕,但是这部著作还仅仅是以历史考察为主,还没有提出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bc307a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7.png)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代理理论( agen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斯( nesson)等人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假设:某个主体A是在另一主体B的管辖之下,而另一主体B又只能从事某些特定行为,不能从事其他行为, A只能根据自己对于B的所知以及自己控制B的手段来影响B的决策,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可分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大类。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侧重于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主要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代理契约理论、代理人的剩余索取权理论和博弈论在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上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则侧重于从代理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委托人的有效监督问题,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构造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主要包括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
随着经济生活中复杂性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问题具有代理人所不能充分获知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困难。
其原因包括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社会和文化习俗等。
委托—代理理论为代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构造新的激励机制,使得监督成本变得很小或者没有,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人的积极性,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
委托—代理理论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且产生了许多流派。
例如:合同理论学派、信息经济学学派、交易费用学派、委托—代理学派、博弈学派等。
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职务设计、考核方式、激励方式、授权批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股票期权等方面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一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单独的第三方,使得代理人能够依靠信息优势去影响委托人的最优决策,就存在一种“代理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就是代理理论。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同一个交易伙伴网络中,由于其自身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激励相容的手段不同,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会出现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f36a15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c.png)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是由诺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理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组织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权力运行的规则和约束机制,而制度变迁则是制度内部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制度调整和演进的过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通过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
首先,制度路径依赖指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定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具有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既定制度是经历了一系列相互作用和适应过程后形成的,具有持久且不易改变的特性。
尽管既定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因素,使得制度变迁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制度变迁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协商,通过改革和重建来推动。
其次,制度外部性是指制度与其他制度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
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制度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动的。
制度外部性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政策和市场力量等来改变。
例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都可以对制度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制度变迁。
最后,制度性的权力是指在制度变迁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
制度性的权力通常来自于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用他们的权力来推动或阻碍制度的变迁。
除了利益相关者之外,制度性的权力还涉及到对规则和惯例的认同和遵守。
当人们对一种制度有了足够的认同和遵守时,制度变迁才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这三个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在实践中,制度变迁需要对既定制度进行调整和重建,并通过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来推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引导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工具。
浅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浅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0a5321a417866fb84a8e7e.png)
浅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者:尉巍郑华栋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3期摘要:本文介绍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探讨了其内在逻辑结构,分析了其经济学定位。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诺斯的研究一直围绕着西方经济的长期历史发展展开,其特点是以制度分析为中心进行经济的历史研究。
诺斯认为,经济史的核心问题是既要解释清楚决定与衡量一种经济体系绩效的制度结构,又要解释这种制度结构的变迁。
他用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解释了历史,其研究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进逻辑诺斯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始于新制度经济学,并最终通过对新古典范式的超越而达到自我完满。
诺斯运用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具体论证了制度变迁的发生。
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诺斯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制度因素,现在应该冲破这种狭隘分析方法,把制度作为经济的内生因素考虑,而去开拓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斯将制度变迁理论扩展应用于十至十八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历史。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及有利于成长的制度是经济长期成长的根源。
至此,诺斯把制度变动的源泉仅诉诸于技术与人口的变动,而制度的范围则以财产权的契约关系为主,对于解释历史过程中促成制度变动的集体行为还显得有些不足。
这些不足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之中得到弥补和完善。
在该书中,诺斯建立了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并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探讨作为解释制度变迁基本要素的政治组织与意识形态。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三大理论基石诺斯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斯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而名噪经济学界。
他对中国二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深感兴趣,并多次来华进行考察研究。
他说,中国经济改革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进行渐进式的经济变革,比如通过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从个人交易到非个人交易转化,要制定清晰的规则。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法规已经存在,但并未认真实行。
因此,有必要破解市场经济的阻力,以减轻交易成本。
诺斯指出,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在竞争中有输有赢,但终究是很好的分配资源的办法,要朝着公开公平的方向努力。
当然,政府也应考虑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
诺斯还同国家统计局官员和海内外经济学家就制度经济学、中国贸易顺差等问题展开探讨。
他在回答经济学家的提问时表示,他认可并希望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能够丰富其制度经济学的思想。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诺斯“始终如一地站在近些年来席卷经济史学界的新浪潮的最前沿,而这股浪潮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于悬而未决的经济史问题”(马克•布劳格语)。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诺斯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已经变成了新经济史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政治学派的学术中心。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
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在其早期对远洋运输和美国国际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与福格尔所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并驾齐驱,将新古典生产理论与经济史中所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方法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诺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利用产权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中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诺斯的早期著作,诸如《美国从1790年至1860年的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等等,对此作了充分的反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斯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分析西方世界最近两个世纪中工业化的更为一般的理论。
其目的是探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趋势,经济发展对制度的内在要求。
诺斯这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绩效》等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开始总结他30多年研究经济史的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对经济学尤其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理论。
在这一方面他的著作主要有《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增长》。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概括起来说,诺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第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第三,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
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一)、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一大理论支柱。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曾提到“增长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这一事实表明,…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中并不常见”。
很显然,经济能否增长往往受到有无效率的产权的影响。
有效率的产权之所以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的作用,因为一方面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或减少费用;人们的预期收益得到保证;从整个社会来说,个人的投资收益充分接近于社会收益(在产权行使成本为0时,充分界定的产权使得个人的投资收益等于社会收益)。
所以诺斯认为产权的界定、调整、变革、保护是必要的。
(二)、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二大理论支柱。
诺斯对国家的看法集中体现在这一悖论中:“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对这一悖论的论证,诺斯是从国家与产权的关系上展开的。
如果国家能够界定一套产权,提供一个经济地使用资源的框架,它就能促进全社会福利增加,推动经济增长,这就是国家契约论;如果国家界定一套产权,仅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就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会造成人为的经济衰退,这就是国家掠夺论。
那么,对国家存在的解释到底是契约论还是掠夺论呢?诺斯认为“尽管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所以他把不全面的两种理论统一起来,用“暴力潜能”论解释国家的存在。
为什么国家对经济发展起着双重作用呢?诺斯认为国家作为“经济人”提供服务有两个基本的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
界定所有制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
事实上,这两个目的是不一致的。
第一个目的实质上指国家企图确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收入最大化,但国家为使自己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并不关心交易费用的降低和有效率的制度的创新,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第二个目的是界定一套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且完全有效率的产权以推动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两个目的的不一致性,诺斯进一步认为国家在竞争约束与交易约束下会界定一套有利于统治集团而无效率的产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