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暑邪
(2)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阳邪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液——口渴喜冷,小便短赤。 气随津脱——气虚——气短乏力 气津暴脱——神昏,肢冷,脉微弱。 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 气。
③暑多挟湿 暑湿困脾 运化失职 纳呆、呕吐、便溏、尿少. 湿困清阳 胸闷、肢倦、苔腻、脉濡。
(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4)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 点,皮下紫斑,面色黧黑。
(5)脉诊——涩、迟、弦、结、代脉。
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一、正邪相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 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症状变化多端 走不定,风疹之皮疹时隐 时现,此起彼伏
为百病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等兼夹证
(二)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 散者。
1、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溢 血离脉道
外邪
气虚——气不摄血 停积于体
情志
血热——迫血妄行 内
饮食 损伤机体 气虚——血行无力

劳逸
气滞——血行受阻 血行不畅 血
外伤
血寒——寒凝血滞 阻滞于脏
血热——煎熬粘滞 腑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 脘痛并发大出血等。
复 发
邪未尽除
基本条件 诱发因素
正虚 未复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3)气陷
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
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 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
(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 气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浊邪过胜
(5)气脱 概念: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正不敌邪 慢性病 大出血、汗吐下太过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 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 禁,脉微欲绝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 “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病因病机、诊断 与治疗原则。
病因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外因 包括环境、气候等。
1 内因
2 外因
体质和情志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不同体 质和情志的人对同一病因的反应会有所 不同。
病机的分类与特点
阴阳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 概念,疾病常与阴阳失调 相关。
气血不足
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 要物质,不足会导致各种 疾病。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器官 系统的描述,功能失调是 疾病的根本原因。
病机的病理过程
1
Hale Waihona Puke 发病外界病因入侵,导致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失调。
2
病程
病机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病情逐渐加重或缓解。
外因与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风、寒、湿 等。不同地域、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病因 也有所区别。
病机的定义和作用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和机理。了解病机有助于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决 策。
发生
病机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发展
病机描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转归
病机预测了疾病的转归和病情的变化。
病机与治疗方法的关系
1 病机指导
2 治疗调理
病机可以指导中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草药、针灸、按摩等。
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病机,改善病情,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
康复
治疗过程中病机逐渐调整,疾病得到缓解和康复。
病机对中医诊断的意义
病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病机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和预后。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病机

中医基础-病机
形成 外邪、痰浊阻滞
阻滞气机,出入不利,闭塞清窍表现为突然 昏倒, 不省人事。 (可见闭厥、气厥、痛厥)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失常
8.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 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形成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致气随津血脱泄 气不内守,大量外脱气虚之甚致功能全面突然
4.3.邪正相持: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不 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
4.4.正虚邪恋: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 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特殊病机。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5.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 如正气虚弱,功能减退所致:纳食减少,疲乏无力, 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大实有羸状 如邪气亢盛、结聚于内所致:热结胃肠,便秘腹痛 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 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情志抑郁不舒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气滞宜通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气郁宜散
得矢气、嗳气则舒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失常
5.气逆: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 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现真寒 假热证(严重的虚寒证)。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
4.2.阳盛格阴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 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 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 ②伏暑、伏气温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 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括疾 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 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内生“五邪” 脏腑病机
一、邪正盛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
(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 “虚”为病机本质,“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
表现
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 痛(喜按)等假象。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 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盛则实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结 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 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胜正虚 邪正相持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虚感邪则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类型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的概念: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 的、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机能失常 2.造成形质损伤 3.改变个体体质特点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概念:阳邪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的病理 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 血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 亢盛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第一节 发病原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
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 争过程。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 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 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作用: 1. 抵御外邪入侵 2. 驱邪外出 3. 修复调节能力 4.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 或房室而致复发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复 发
复发的诱因
第八章 病 机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 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 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 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 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性肝炎失
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称“卒发”、“顿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 ②疫疠致病
③情志遽变 ④毒物中毒、 外伤
徐发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 ②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
伏而后发
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 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 ②伏暑、伏气温病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 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 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二节 发病类型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感邪即发
正虚邪恋
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气被驱除,正气耗伤,见于重病恢复期。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 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指 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 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 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 的病理状态。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虚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精气夺则虚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 实热病证;外感—卫表证候等等。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疫疠—病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 1.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 脘痛并发大出血等。
复发
邪未尽除
基本条件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胆结石
基本类型
食复 重感致复
药复 劳复
扶正宜平补 勿助邪 祛协宜缓攻 勿伤正
情志致复
病后用药不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