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学大纲思考题有答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农业生态思考题。doc
生态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根本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
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加剧等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如何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协调生态一经济一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将全面步入发展新阶段,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已是新阶段农业的迫切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意义更为重大。
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活跃,其学科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何特征?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分?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简单版: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生命支持系统);其中,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三大功能类群。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A按环境特征划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B按人工干预程度划分的各类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驯化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和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和人工环境组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
西南大学 农学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12级《作物学概论》思考题一、1.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包括弱质性和非均衡性。
答:农业的“弱质性”体现在:1.生产的周期长; 2.双重风险性; 3.投资的回报率低: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资金周转慢,回收期长;农业生产投人的非均衡性:1.使生产者生产活动具有兼业的性质2.农业生产成本的相对高昂3.农业劳动力供求的周期性失衡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答: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去的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A.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A、B同时,如,“绿色革命”的成功。
农业工业的区别?答:就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言,农业与工业并无大的区别。
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都是靠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一定量的产出,以满足特定经济需要的过程;就二者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关系,二者的差异便鲜明地出现。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所以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特别显著;而在工业生产中,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
2.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答:(1)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是: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2)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
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
(3)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动植物性食品的区别?答:动物性食品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乳类及其制品;植物性食品包括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
农业基本问题研究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农业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它的基本属性包含哪些方面?概念:就是为农事活动或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或能量的自然资源.分类:(1)作为农业经营对象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作物资源﹑牧场和饲料资源﹑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水产渔业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等.(2)为农用生物提供载体或生产环境:如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3)自然资源可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和易误用及污染的资源。
再生资源分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作物资源、牧场和饲料资源、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水产渔业资源、遗传资源。
非再生资源分为能重复利用的资源和不能重复利用的资源。
恒定性资源分为太阳能、潮汐能、原子能、风能、降水。
易误用及污染的资源:大气、水能、水资源、广义的自然风光。
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整体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2)稀缺性(3)地域性(4)层次性(5)多用性(6)国际性(7)竞争性(8)传布性:自然资源在地域空间上的流动过程。
2.简述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并对中国农业自然资源进行总体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1)南北跨纬度大,热量条件地带性差异明显;2)季风气候显著;3)地形起伏多山,深刻影响水、热、土等资源的分布农业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1)总体特征:①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②优质资源比重较小,劣质资源比重较大;③资源种类齐全,组成结构良好;④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南多北少,农业生物资源丰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2)优势:①水土资源十分丰富;②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③物种资源种类繁多3)劣势:①人均占有量少;②质量不高3.简述中国各类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农业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绝大部分地区光热条件优越,但降水资源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多.水资源①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②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③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土地资源①土地辽阔,类型多样;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④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严重;⑤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别显著;⑥人地矛盾尖锐,土地承载力将长期处于临界状态.森林资源①林业用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②林地分布不均;③结构不合理.草地资源①草场面积大,分布广;②草地类型多,地带性强;③草地质量较差;④结构不合理.水产资源1)内陆水产资源①以鲤科鱼类为主,种类多样,分布广泛;②富含珍稀名贵品种;③地区分布差异大。
电大一村一《农业资源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电大一村一《农业资源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一、简答题1. 定义农业资源基础。
农业资源基础是指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总称。
它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
2. 农业资源的特点有哪些?农业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有限性:农业资源是有限而稀缺的,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利用。
- 多样性:农业资源包括多个方面,涵盖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多个领域。
- 相互依存性:各种农业资源相互依赖,互补和相互制约。
例如,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相互关联,缺乏水资源可能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
3. 解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保障农业生产能力提高、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的发展模式。
4. 简述农业资源利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保护和开发。
- 保护:指对农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 开发: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化。
二、论述题农业资源基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业资源基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供给保障:农业资源基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了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空间,水资源则保证作物的生长和养殖的需要,气候资源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只有充足的资源供给,农业才能持续发展。
2. 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业资源基础的不同特点和条件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例如,水资源的质量决定了养殖水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性,土地质量则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3. 环境保护责任:农业资源基础的保护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密切相关。
思考题答案要点
思考题答案要点思考题答案要点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土壤:能够生长植物收获物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需求的能力。
2、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主要表现在:土壤资源的数量有限性、质量可变性、空间分布固定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植物直接提供水、养分,土壤热量、空气条件也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为植物提供根系伸展的空间和机械支撑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植物的主要生活基质供体,并决定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状况。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为地上部分的植物和地下部分的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制约着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森林的分布和自然更替;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名词解释: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均质体产物。
岩石:矿物的集合体,依生成方式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却而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化学变化形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矿物。
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熔融的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表早先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固和成岩作用重新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形成的新岩石。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2、矿物的主要物理鉴定性质有哪些?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3、试述常见的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精要版)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目:《农业概论》(翟虎渠主编,高等教育再版社,2006年第二版)单项选择题1、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 ).A 东西部的差异B 南北之间的差异C 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D 耕地类型的差异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是( ).A甲烷B二氧化碳C 氧化亚氮D 氯氟烃3、以下哪种温室气体主要是由稻田释放的.( )A甲烷B二氧化碳C 氧化亚氮D 氯氟烃4、滥施化学氮肥,会造成哪种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A甲烷B二氧化碳C 氧化亚氮D 氯氟烃5、全球气候变化在多数情况下对农业表现为负效应的是( ).A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B 温度上升C 降水增加D 海平面上升6、以下哪个行业是属于第一产业?A 工业B建筑业C 交通运输D 农业7、荷兰农业结构的特点是A 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B 以种植业和林业为主C 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D 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8、巴西高原的气候主要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C 亚热带湿润气候D 高山气候9、目前日本国内农户主要是以哪一类农户为主?A 专业农户B 第一兼业农户C 第二兼业农户D 以上都不是10、我国光能资源相对最贫乏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B 东北地区C 西南地区D 华北地区11、我国热量条件最差的地区是( ).A 西北内陆区B 东北北部C 青藏高原D 云贵高原12、我国后备耕地主要分布在( )A 西北干旱地区B 东北地区C 西南地区D 华南地区13、我国土地自然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 ).A 青藏高原区B 东部季风区C 西北内陆区D 内蒙古高原区14、中国从南向北,积温越来越少,这种差异称为( )A 经向地带性差异B 纬度地带性差异C 非地带性差异D 垂直性差异15、中国大陆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这种差异称为( ).A 经向地带性差异B 纬度地带性差异C 非地带性差异D 垂直性差异16、地处低纬的云南省,在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随高度相继出现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特征。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五篇材料)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和表达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的深化而异。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类社会劳动)农业资源的概念: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农业生产四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地域性和节律性、多用性和有限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工艺,新农艺,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
1972年,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标志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静茹了一个新时期。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
其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农业物质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性能、农业抗灾保产能力等五个方面。
第二章气候:一个地区或地点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具体地通过气象要素(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量、风等天气现象)的各种统一计量来表达。
农业气候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即农业气候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以及对农业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
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性(2)适度性和非线性(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区域的差异性(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特点:(1)由气候资源类型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2)由多样的气候类型决定的种植制度多样性(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农业灾害频繁发生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目的:为了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依据。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目:《农业概论》(翟虎渠主编,高等教育再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一章绪论1. 农业是怎样的一个生产部门?什么是农业?P1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通常分为种植业和饲养业两大部分。
2. 农业的本质或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性是什么?P2农业的本质或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3. 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异农业生产的多变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4.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主要贡献有哪些?P4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原料。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农产品也是获取外汇以进口本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机械设备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
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农业还可以间接地为现代化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
5.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作用P15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大为下降。
但是,农业在整个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
产品贡献,指的是农业部门所生产的食物和工业原料。
市场贡献,指的是农业部门对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要素贡献,指的是农业生产要素向其他部门的转移。
外汇贡献,指的是农业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农业在经济方面的上述四种贡献同样存在。
农业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此外,农业在缓解以至消除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6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态环境作用P16农业是出现最早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首先造成人为生态环境问题的部门。
《 农作学》思考题:
《农作学》思考题:第一章农作学概述1、什么是农作学?农作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2 、农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
3、农作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4、了解我国农作学的发展阶段。
5、简述农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6、如何认识农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1、什么是植物生活因素,分为那两类?2、了解植物生活要素基本学说的内涵3、什么是作物生产潜力?分为那四个层次?其内涵是什么?4、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开发途径有哪些?5、了解三大车间的涵义6、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有哪些?7、掌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8、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与农作制度的发展有何关系?第三章作物布局1、什么是作物布局?其在农业生产中有何意义?2、掌握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3、作物布局的依据是什么?4、什么是作物生态适应性?了解作物对光、热、水、土壤的生态适应性5、根据作物对热、水、肥的适应性,作物具体分为哪些类型?代表作物有哪些?6、根据作物对地势、地形的适应性,作物布局有何规律?7、南疆作物布局与北疆相比有什么特点?8、农业生产结构有哪些层次?其含义是什么?9、结构调整的原则和规律有哪些?10、什么是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11、农牧结合有何意义?我国农牧结合有何特点?第四章种植模式1、种植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其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2、什么是间作、混作、套作?3、种植指数和土地当量比的含义是什么?4、什么是熟制?多熟制?多熟种植?5、了解复种、休闲、撂荒的含义。
6、复种在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7、复种增产的原因是什么?8、复种的条件是什么?9、掌握复种的基本技术,其技术核心是什么?10、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有何意义?11、混套作增产的原因是什么?12、复合群体产生密植效应的要原因是什么?13、影响复合群体光资源互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4、复合群体矿质营养互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5、弱化复合群体不同组分矿质营养竞争的主要途径?16、影响边际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7、间混套作具有补偿效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8、间混套作增产的技术要点有哪几方面?19、掌握间混套作田间结构配置的内容和内涵。
农业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
农业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分析当前全球农业资源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答案:全球农业资源的分布特征主要受气候、土壤、水资源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总体而言,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首先,气候条件对农业资源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带地区由于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降水,是许多热带作物的主要种植区。
然而,由于高温和湿度,这些地区也面临着病虫害和土地退化的问题。
相比之下,温带地区由于四季分明,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更为多样,是全球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
其次,土壤质量也是影响农业资源分布的关键因素。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支持作物生长。
例如,北美大平原和乌克兰黑土地区因其土壤肥沃而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水资源的分布同样对农业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干旱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水资源,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亚洲的湄公河流域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农业活动。
地形因素也不容忽视。
山区由于地势陡峭,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农业资源开发受限。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作业,更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球农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粮食安全构成了挑战。
一方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面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退化的风险;另一方面,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可能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通过技术交流、政策协调和贸易合作等手段,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全球粮食安全。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资源分布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降水模式和季节性变化,影响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
因此,适应气候变化,发展气候智能农业,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农区课后思考题整理
1.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制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2.农村发展规划:一般是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3.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全局性、导向性、差异性、动态性
(1)全局性——遵循“统筹兼顾、全面综合”的原则
(1)是充分发挥农村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
(2)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1.区域发展理论主要包括:P29
(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2)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3)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2.区域分工的主要理论:P31
(1)成本优势理论
(2)要素禀赋理论
(3)明确区域主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发和建设的目标和任务。(4)综合安排交通、水利、动力和通讯等与改变农村生产条件有关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和配套工程建设,并使其相互协调。
(5)拟定区域内城镇居民点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和合理布局。
(6)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防止环境污染,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使其向良性循环发展。
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P41
①全面发展目标: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都得到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都能得到发展
②持续发展目标:农业生产既要在当前得到发展,也应在未来几代人中长期得到发展
③共同发展目标:农业既要在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得到协调发展,也在国际间得到协调发展
④安全发展目标:农业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农业安全应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首要目标
自然资源调查、农村道路规划、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6.利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时的注意事项P69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课后思考题解答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一)原始农业阶段:主要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1.埃及尼罗河的影响因素: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
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农业因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比伦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
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农业方面: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
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2013.09
B.8℃
C.55℃
D.48℃
C
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作物属四碳作物的是()。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高粱
E.大豆
aD
关于作物需水临界期,描述正确的是()。
A.是作物需水最多的时期
B.此期缺水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
C.是作物开始需水的时期
D.往往是作物性细胞形成期
E.是作物需水最迫切的时期
《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题干
答案
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个。
A.12
B.13
C.14
D.15
A
按照肥料来源可以把肥料分为()和()肥。
A.农家肥
B.商品肥
C.有机肥
D.无机肥
E.碱性肥
A B
冬小麦幼苗期的生物学最低温度为3.0℃,而某周的日平均气温分别为9℃、11℃、12℃、14℃、10℃、11℃、9℃,则对冬小麦而言这一周的有效积温为()。
A.高产
B.优质
C.稳定性好
D.适应性强
E.产量低
ABCD
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
D.复种指数
D
确定播种期须考虑的因素有()。
A.品种特性
B.种植制度
C.气候条件
D.土壤湿度
E.病虫害发生情况
ABCDE
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A.间作
B.混作
C.复种
D.套作
思考题答案要点
思考题答案要点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土壤:能够生长植物收获物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需求的能力。
2、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主要表现在:土壤资源的数量有限性、质量可变性、空间分布固定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植物直接提供水、养分,土壤热量、空气条件也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为植物提供根系伸展的空间和机械支撑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植物的主要生活基质供体,并决定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状况。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为地上部分的植物和地下部分的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制约着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森林的分布和自然更替;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名词解释: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均质体产物。
岩石:矿物的集合体,依生成方式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却而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化学变化形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矿物。
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熔融的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表早先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固和成岩作用重新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形成的新岩石。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2、矿物的主要物理鉴定性质有哪些?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3、试述常见的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
作物种质资源学专题思考题
作物种质资源学专题思考题
作物种质资源学专题思考题
1.简述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的取样策略。
2.简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意义。
3.简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主要途径及其原理。
4.种质库的种子贮藏与一般农业上的良种贮藏有何不同?
5.影响种质库种子贮藏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6.为何讲作物种质的表型鉴定是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础?表型鉴定的
要点是什么?可举例说明。
7.简述国外引种中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8.试论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的主要技术途径和应用领域。
9.简述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建立的目的?
10.请简述民族植物学概念并阐述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村社保护的相关研究内容。
11.作物三级基因源的特点与利用策略?
12.试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13.核心种质的内涵是什么?核心种质的特性是什么?
14.遗传工具材料对于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的价值?
15.作物种质创新如何应对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资源学》大纲思考题第一章农业资源学概述1、解释名词:资源、资源学、农业资源。
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环境中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资源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时空分布及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一般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以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分为哪些类型?自然资源:①按存在形态: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环境、海洋资源;②按地理环境:陆地、海洋、大气资源;③按位置:原位(空间位置不能移动)、可提取资源;④按流通部门:农业、工业、交通、医药资源;⑤按可更新性: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3、资源的属性、特点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各有哪些?属性:一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和社会要素都是资源。
自然物及人的创造物是否为人类所用,能否给人类带来财富,取决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人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前不被人们认识或无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特点:①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②社会资源的特点: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合理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保持生态平衡原则;综合利用原则;优化配置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原则4、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各有哪些?主要内容:①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②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③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④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⑤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⑥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基本原理: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物质循环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原理、因地制宜原理、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节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主要是由水热对比变化引起的)5、农业资源一般包括有哪些类型?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肥料资源和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另外还包括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等6、我国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⑴光热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不足;⑵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⑶有林地数量少,宜林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⑷水域资源较丰富;⑸草地数量多,质量较差;⑹生物种类资源多,品种资源丰富;⑺资源区域分布不匹配,大部分地区资源组合错位;⑻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⑼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⑽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对农业生产支持和辐射不够;⑾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目前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7、试述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土资源紧缺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三少”: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少2、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加剧3、水体与农田污染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为重要。
4、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等种养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
5、农产品的污染与健康质量。
我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保护认识及意识很重要1、建立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评价和成本核算制度。
2、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为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政策法规环境。
3、从自然与经济规律结合的角度,协调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
4、鼓励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型技术。
第二章土地资源1、解释名词:土地、国土、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以外的陆地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为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及其它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评定土地在一定的用途下质量优劣或适宜性程度或生产能力大小或价值高低的过程。
2、土地资源的特征、功能是什么?土地资源的特征:生产力;适宜性;限制性;有限性;可更新性;时空变异性功能:可分为资源性功能与资产性功能两个方面 1、土地的资源性功能:①生产性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活空间及通过绿色植物提供人类社会的食物供养功能。
②生态性功能:通过土地生态系统提供人类生活环境的总体生态功能。
③土宜性功能:通过某些动植物对某些土地条件的特殊要求而生长一些特殊名优产品的生产功能以满足社会的特殊需要。
④土地动态变异与更新功能:人类社会可通过此功能来科学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功能。
⑤多用途性功能:既可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也可用于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
⑥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展延性的地学与区位稳定性功能。
2、土地资源的资产性功能:①产权功能: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②增值性功能:由于不可展延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的土地需要,使土地形成稀缺资源而使土地具有自行增值特性;③不动产功能: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而成为社会经济的不动产资本。
3、试述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土地是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1.活动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活动基地;2.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直接参与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3.食物、工农业生产原料和能源产地。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4、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方法和程序是什么?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资料 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 3.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4.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基本资料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家底;2、调查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分析评价土地的利用状况与方向;4、汇编调查成果基本方法和程序:1、土地资源质量与分等定级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限制性等,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数量3、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4、编写调查报告汇总土地面积土地登记土地系列制图(纵向系列→同一内容,不同比例尺。
横向系列→同一比例尺,不同专题内容。
时间系列→同一比例尺,同一内容,但不同时间的图件。
)5、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各是如何划定的?土地利用类型:1耕地、2园地、3林地、4 草地、5商服用地、6工矿仓储用地7住宅用地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9特殊用地10交通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其他用地划定方法: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园地是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育苗用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商服用地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是用于工矿生产、物资存放的土地。
住宅用地是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是指用于机关、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的土地。
特殊用地是用于军事、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的土地。
交通运输用地是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路线、场站。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是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
不包括滞洪区、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地。
其他用地指上述用地以外的用地6、试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开发利用和土地后备资源的现状。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综合利用 3、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土地比重较大4、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偏小,牧业用地面积较大,后备耕地资源缺乏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由于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具备明显的地域特点。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东部高、西部低2.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明显3.人口增加需要更多耕地4.农用地人均占有量东少西多,南少北多5.耕地减少东部最多,西部最少。
7、试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1. 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后备资源不足2.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其一,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其二,土地沙漠化有扩大的趋势;其三,土地盐渍化,潜育化现象严重;其四,草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其五,资源配置不十分协调,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损失重大。
(北旱南涝);其六,土地污染在加剧。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1、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土地的承载压力。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强化土地生态化管理。
3、加强农地划定工作,有效保护农用土地,尤其是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
4、高效与集约用地。
5、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6.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强化土地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
7.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健全土地信息系统,依法管理土地。
8、我国的基本农田是如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五)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