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本文将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下:1. 学习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很大,可能来自于学校、家庭以及自己的期望。
学校和家庭都希望中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对于某些中学生来说,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2. 社交问题中学生社交圈子更加广阔,但也面临着各种社交问题。
比如,中学生可能会在同伴之间感到被排斥或者是缺乏自信心,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3. 心理问题中学生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会经历失落、心理发育问题、焦虑、抑郁等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很多,例如:1.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家庭存在亲密度问题、父母离异等问题,中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安全、孤独和无助。
2.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压力过大、失去信心、焦虑等等。
3. 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如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以对中学生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这些经历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中学生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呢?以下是一些解决策略:1. 寻求专业帮助中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
这些专业人员将会提供指导,以帮助中学生克服心理困境。
2. 找到支持中学生可以寻找支持。
这包括与同龄人和家人交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以及参加社交活动,以减少孤独感。
3. 学习压力管理方法中学生可以学会压力管理方法,这包括散步、练习冥想和瑜伽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中学生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紧张。
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通过采用适当的解决策略,中学生可以克服心理困境,从而快乐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措施邓中茹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重要,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三观的形成,而中学阶段是一个青少年塑造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应多关注青少年的中学阶段。
中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如何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克服心理障碍,逐步塑造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共同担负起孩子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
下面我以身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例加以说明。
一、存在的心理问题我班为七年级,农村校,属经济较发达农村,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我班外来务工子女较多,部分学生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需要予以疏导心理,塑造健康心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1.由小学进入中学阶段,所学课程内容逐渐增加,课程难度由浅至深,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对中学学习强度不适应,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
2.情绪不稳定,作为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影响情绪,容易喜怒无常,冲动,控制不住自我,与同学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处处想出风头占上风,一旦吃亏总想报复。
3.性格内向孤僻,习惯自我封闭,心理防线比较高,很难和老师、同学交心,敞开心扉,不融入集体,让老师和家长总是担忧。
4.自我思想占上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老师善意的批评有抵触心理,也不愿接受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思想偏激,很敏感,逆反心理严重,有时候故意唱反调,甚至有过激行为,用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在同学中的能力和价值。
5.早恋影响学习,中学生正处在性发育阶段,书本上的知识、听到的一些事情,都让中学生开始重新思量异性,产生懵懂的情愫、异性审美,继而也会出现一些情感方面的问题,不懂情深,却已早恋、单恋、失恋。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仔细分析,不外乎以下几方面:1.个人方面的原因(1)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心志尚未成熟,容易出现情绪不定、好奇异性的现象。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及提出相应的疏导策略,对中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因分析1. 学业压力过大目前,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升学考试、期末考试等各种考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
部分学生对成绩过于在意,一旦遇到考试不理想,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等问题。
2. 家庭矛盾家庭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家庭存在着父母离异、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这些家庭矛盾会直接冲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陷入困扰和痛苦之中。
3. 人际关系困扰中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友情和爱情都有着强烈的需求。
一些中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问题,导致他们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被排挤、孤立等,这直接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疏导策略1.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2. 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当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倾听和疏导,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家长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
3. 建立中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鼓励,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困扰,重塑自信和自尊。
4. 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体育运动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当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获取乐趣和激励。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常见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由于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考试、成绩和期望等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
2. 人际关系: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或者被孤立、排挤等。
3. 自我认同困惑:开始对自我身份、价值观、人生目标等的探索和确认,处理不好会产生认同危机。
4. 情绪波动: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
5. 沉迷网络和手机: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可能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解决方法:
1. 增强自我意识:通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我,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惑。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尊重他人,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避免过度压力。
4. 寻求帮助: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家长、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5. 培养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情绪。
6. 控制手机和网络使用:规定使用时间,避免沉迷。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源于学习、人际关系、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策略。
一、学习焦虑学习是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学习压力也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学生常常因为升学压力、考试焦虑等问题而感到疲惫不堪。
导致这些压力的原因可能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个人期望、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
疏导策略: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在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避免“过犹不及”。
考试时可以采取减轻压力的方式,比如提前准备,从心理上放松自己,并在考试前寻求老师、专业人士等的帮助。
二、人际关系在中学生群体中,个体之间关系复杂。
中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中,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如恶意言辞、排斥、欺凌等,这些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疏导策略: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主动寻求教育、心理学专家的帮助,在处理问题方面采取妥善的处理方式。
同时,家庭与学校的支持与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同学沟通时,可以采取积极、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尝试平和地处理矛盾。
三、生活压力中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
家庭方面的压力可以来自家长期望、父母间的矛盾等。
学校压力则来自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等。
疏导策略:性格独立、积极面对问题等都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应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以分配时间的方式来减轻压力。
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效解决与父母、老师等人的交流问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其深层次的原因也十分复杂,首先需充分了解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中学生的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定期关注其身心健康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全面、专业的帮助。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进入本世纪,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据调查表明,中学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只有了解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它。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原因:1.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更是诱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2.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
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贫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
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以及单亲家庭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学校教育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另外,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对学生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疏导策略。
一、成因分析1.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着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身的学业压力。
学校的升学率、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压力让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在高考等重要考试时压力更是倍增。
长期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中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家庭问题家庭是中学生最主要的成长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困扰,影响其心理健康。
3. 人际关系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身份的探索,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同龄人的认可、好奇和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同伴斗争、团体排斥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4. 自我认知中学生在青春期需要面对自我认知的问题,包括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取向的发展、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等。
对这些问题不正确的认知或者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疏导策略1. 学业压力针对学业压力过大的中学生,学校和家长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家长也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心态等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2. 家庭问题针对家庭问题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家庭问题带来的压力。
家长也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等方式来减轻中学生的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负担。
3. 人际关系对于面临人际关系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友好团体活动、进行社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浮出。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也存在着阴影。
据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
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1、学校因素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
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
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
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师,教师分解到学生。
于是,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
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
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提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
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2、家庭因素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
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
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
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据报道: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一、常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责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研究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研究能力,难以应对挫折。
此外,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神经症性问题也是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为了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XXX的XXX老师提出了九个标准,包括身体感觉舒适、能够控制情绪、智力水平与年龄相符、个性特征健全、应对压力的方式适当、生活理想和目标符合实际、有合理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自信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二、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原因,包括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
社会因素包括重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和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
重大生活事件包括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等的事件,如父母离异、家人过世、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等。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以求助者为核心,包括朋友和家人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包括早晨睡懒觉、生活黑白颠倒、夜里睡不着、白天无精神等。
认知因素包括个人成长史、自我认知系统、内心世界的持久偏见、负性情绪记忆、心理发育停滞等。
三、心理问题的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包括放松训练,以便随时保持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干预过程中,需要注重与青少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业压力、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评价等。
这些因素可以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为了保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学业压力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一方面,学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作业和考试,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家庭环境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例如家庭冲突、家庭暴力等,容易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为了改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关系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同时,学校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有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此外,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对其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同伴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推行互助与合作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之间的友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增强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最后,社会评价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巨大影响。
社会评价,特别是对成绩的评价,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和焦虑。
为了减轻中学生的社会评价压力,学校可以提倡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信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社会问题。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引导,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学业压力,优化家庭环境,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减轻社会评价压力,并加强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各科目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压抑。
2. 家庭问题: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对中学生的期望过高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3. 社交困难:中学生正处于社交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无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4. 自我认同问题: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价值感缺乏、身体形象不满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1. 了解中学生:了解中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建立信任和沟通渠道,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2. 提供支持和鼓励:给予中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3. 提供适当的学业支持:提供学业上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减轻学业压力。
4. 家庭关系和睦:鼓励家长和中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并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
教育家长如何关心和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
5. 社会支持:提供社会资源和支持,鼓励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6.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疏导。
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社会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涵盖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如何有效地疏导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疏导策略。
1. 个人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较快,存在较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些中学生可能存在自卑感、自我价值感不强,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些中学生面临着对未来的困惑和压力,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存在着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婚姻问题、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容易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 学校因素1. 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学校园心理教育是疏导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家庭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点,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健康的心理模范。
学校应该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倡导正向积极的学习氛围,减少学业压力,规范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及时化解师生矛盾,解决校园暴力等问题,确保中学生成长环境的和谐稳定。
4.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中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活动,帮助中学生化解心理困惑和压力,及时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5. 引导社会关注社会各界应该增加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关注度。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是一个心理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领域。
然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水平不足
当前,一些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乏深入研究
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这导致他们的教育过程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引导,无法
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
2.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加之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大,加重了学生心理压力。
许多学生存
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3.教育规划缺乏科学性
当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乏系统、科学规划的问题。
这导致教育的重点、内容、形式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对策分析
1.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
应该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培训,组织专业培训和教育交流,提高教师的专
业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引导能力。
2.加强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建设
学校应该逐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队伍,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系统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学校应该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设计科学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三、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中学时期,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帮助中学生改善心理健康、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1.学业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学业压力,要应付各科目的考试和繁重的作业。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他们处于一种忙碌和焦虑的状态,长时间不能得到及时的放松和休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家庭环境不稳定一些学生家庭存在着矛盾和争吵,父母的不和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过度的家庭压力和家庭关系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和不安。
3.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正值逐渐独立的阶段,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各种评价和关系,容易受到群体排斥、欺凌等问题的困扰,长期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自我认知不足青春期的学生处于自我认知的建构期,自我概念不成熟,对自我认知模糊,自我否定、自卑、自责等问题容易出现,这些都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之一。
1.建立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2.增强心理自我保护能力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抵抗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能力。
3.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支持,避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4.理性引导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环境,家长应该理性引导孩子,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应对策略和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应对策略和建议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人际交往问题等。
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学业压力过大中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学业竞争中保持并提高自己的成绩,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学业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家庭环境不稳定有些中学生来自不稳定的家庭环境。
这些家庭可能存在亲情缺失、家庭暴力等问题,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产生负面情绪。
3.性格缺陷中学生的性格还处于发展成长的阶段,很多人可能存在性格缺陷,例如内向、淘气等。
这些性格缺陷可能影响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他们产生负面情绪。
4.网络与游戏依赖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离不开网络和游戏,有些中学生可能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导致学业疏忽、睡眠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长应该采取措施去减轻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例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暑期班来锻炼他们的兴趣爱好等。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为中学生创造稳定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交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中学生在面对学业竞争和生活压力时应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们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提高自己的情绪水平。
4.加强锻炼锻炼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处。
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以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情绪水平。
5.合理安排网络和游戏时间中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网络和游戏时间,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中。
学生应该了解游戏等虚拟世界的真实性,避免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中学生是处在身心发育特别快速,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生活压力较大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疏导策略。
一、焦虑和抑郁很多中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等问题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缺乏动力等。
解决方法:1.与家长、老师或辅导员等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2.渐进式地参加社交活动,增强社交能力;3.强化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4.学会放松自己,减轻压力。
二、自尊心低在学校或社交场合中,有些中学生因为缺乏自信,不擅长交际往往会感到自卑,这样的心态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和学习。
解决方法:1.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2.鼓励学生坦然面对缺点;3.利用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来提高自信心;4.老师、家长和同学要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权衡评价的正负面。
三、与父母的关系不佳很多中学生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
解决方法:1.将问题公开化,与父母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2.增强学生与父母的信任和沟通的能力;3.注意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处理家庭事物时多征求意见。
4.老师和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为家长们提供专业的引导和建议。
四、手机依赖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手机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娱乐工具,他们会沉迷于游戏或者社交媒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睡眠质量。
解决方法:1.设定上网、游戏时间的限制;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3.家长和老师要提供一些健康有趣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忙于其他事情,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4.教育学生如何使用社交媒体。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关注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提供正确的沟通方式,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但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此,不善于处理生活、研究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
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心理失常。
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从大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看,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
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厌学。
一些学生对研究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研究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2、逆反。
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3、易怒。
这类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很容易波动,例如,生气、急躁、发怒等等。
这类学生报复心强,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声哭叫,常有干危险事或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社交恐慌。
一些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产生强烈的恐惧,往往寻找借口回避,即便是与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也感到不自在。
这类学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5、嫉妒。
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业成绩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不但不研究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
6、不良嗜好。
一些学生有吸烟、喝酒、手淫等不良行为惯,一些学生打游戏机上瘾,并由此产生不少问题行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7、焦虑。
这种心理障碍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普遍,大多数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
少数学生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他们入睡难,易被惊醒,常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心烦。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一)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
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去年十月份,我班级杨美琼同学因为中午不归宿,被我训了两句,结果中午用小刀划手,鲜血直流;某中学高一一位女生因班里学生怀疑她偷东西而离校出走;某市一中学生因家长和老师要求他把长发理短了而选择自杀。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仅媒体就报道了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
中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引起了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强烈关注和对目前中学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
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根源何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何如此脆弱?症结在哪?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有何良策?作为一名在职教育者对此能够做点什么?如何去做?这是我一段时期以来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
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脆弱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引起的: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意志力较薄弱。
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在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
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在我任教高一期间,班上总有部分学生因考试考得差,然后请假在宿舍里面哭,在学期结束写家庭报告书时要求老师能不能把成绩写高一点,不然无法面对父母,过后一定努力把成绩赶上去。
然而过后又是三分热度,不肯去克服学习上的问题。
学习还是没有提高,这些都是学生意志力薄弱的表现。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
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
这样容易忽略身边的人和事会陷入一个人封闭的误区,致使交际困难的产生。
当问到能否和家长良好的沟通时。
有高达87%的同学,回答"否"。
去年我班上有一女生在周记里说她的父母连狗都不如,原因只是她看上的衣服没买给她,于是她一个月不跟父母说一句话,吃饭时就把饭碗端到房间里面吃,衣服换了扔给妈妈洗,从不做家务,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到房间里。
可见,随着逐渐步入成年,人的独立意识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感情变化投射到他人身上。
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来认识和评价他人,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把握这一特点,因材施教。
3、青春期心理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青春期闭锁心理。
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一些中学生跳楼,扼腕自杀,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这点!如果能给这些同学们再一次生存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怎么样将自己的心思说给外界人听。
那他们就会活着,外界的人会给他们很好的建议,让他们有勇气来面对问题,也不会走上无希望的路了!其次是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应该把这么现象适宜的守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或是流传在知己的口中。
当心理有了中无形的寄托后再努力的完美自己,使自己会更自信,更光彩耀人,当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最健康的心理!再次是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
到最后得不偿失,痛苦不堪,也不是不会发生的!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1、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
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从现在的本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来自农村,本身素质较差,在他们眼中只有成绩能衡量学生在校表现,不懂得如何跟学生沟通、交流。
更多的是从不在意学生本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所需情感、安慰以及鼓励。
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在外长期打工,由于本身工作压力大,一学期来很少过问子女在校情况,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
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2、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
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
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
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
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更要指出是有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重视,不追求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及成绩如何,只在乎学校不出事,怕承担责任,不敢去管,不敢去碰及学生最敏感的青春期、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也是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的最主要的因素。
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
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