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力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力学常考知识大总结,附易错点汇总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力学常考知识大总结,附易错点汇总

初中物理:力学常考知识大总结,附易错点汇总!01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中考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运动状态或使物体产生重力的作用的物理量。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通常用“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或连接而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弹簧力等;非接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不通过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3. 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能产生共同的效果,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法则来确定。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分别是: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只有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才会发生加速;第二定律(运动规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中考物理中,通常会涉及到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内容。

6.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动量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可以用p表示,单位是千克·米/秒。

冲量是力对物体施加的作用时间与作用力的乘积,可以用J表示,单位是牛顿·秒。

7.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E表示,单位是焦耳(J)。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可以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

8.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表明,物体的动能变化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做功的数量。

即W = ΔE_k。

9. 动力学问题在中考物理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与动力学相关的问题,例如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问题,可以通过应用动力学知识来求解。

以上是关于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朿能够对大家的复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当然,力学知识还有很多内容,如弹道学、静力学、动力学等,需要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多加琢磨。

中考力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中考力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中考力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一、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或者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F表示。

力是矢量量,它有大小和方向。

SI单位是牛顿(N)。

二、力的效果力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使物体产生加速度2. 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3. 使物体产生形变4. 使物体产生转动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数学表达式为:ΣF=0其中Σ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又称为运动定律,它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告诉我们: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数学表达式为:F12=-F21其中F12表示物体1受到的由物体2施加的力,F21表示物体2受到的由物体1施加的力。

四、动能和动能定理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运动时由于其速度而产生的能量,通常用符号K表示。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为:K=1/2m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告诉我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数学表达式为:W=ΔK其中W表示外力所做的功,ΔK表示动能的变化。

五、势能和机械能1.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通常用符号U表示。

势能可以是重力势能、弹簧势能、化学势能等。

数学表达式为:U=mgh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2.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它在过程中守恒。

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数学表达式为:E=K+U其中E表示机械能,K表示动能,U表示势能。

科学中考力学知识点归纳

科学中考力学知识点归纳

科学中考力学知识点归纳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的分支,它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中考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力的分类:常见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弹力是物体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合力,也可以将合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公式为\[ F = ma \]。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运动的描述:运动状态可以通过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来描述。

速度是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量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度。

6.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运动,其加速度为零。

7.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加速度运动,其速度随时间线性变化。

8. 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路径为曲线,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9. 功和能:- 功: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公式为\[ W = Fd \cos \theta \],其中\( \theta \)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 能:物体具有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

10.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

结束语:力学是中考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上述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效果。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分支,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基本的力学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等;根据性质,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 重力: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弹力: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后,试图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形变程度有关。

5.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合力;同样,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7.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8.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 = ma \]。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9. 运动的描述: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度。

10. 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11. 功和能:- 功: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

-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形变程度有关。

1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三物理力学的基础框架,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一、力学基本概念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方法和研究内容2.力学研究的范畴3.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4.质点和刚体的概念及其特点二、力学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及其计算公式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万有引力定律三、运动学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平衡和不平衡力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公式5.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与分析6.速度、位移、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四、动力学1.物体的质量、单位质量和质点的概念2.物体的惯性和质量之间的关系3.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定律5.牛顿第二定律与动量的关系6.加速度、冲量和力之间的关系7.动量变化率与力的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8.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曲线运动1.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的概念2.圆周运动中速度、加速度的计算3.抛体运动中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和时间的关系4.抛体运动中的斜抛和自由落体的概念与计算5.弹力、压力、摩擦力等力的分类和作用特点六、动力学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3.机械能守恒定律4.海拔高度和流速对机械能的影响5.杠杆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与计算七、机械功、功率和机械效率1.机械功的计算公式2.机械功的正负和计算3.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4.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5.机械效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八、轻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游泳圈和气球的浮力计算3.潜水石块和漂浮物的浮力计算4.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5.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上就是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的超全介绍。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学习资料和习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

同时,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和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这些重要的物理力学知识点,对于中考物理的备考将会非常有帮助。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总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中考物理力学知识进行总结,包括牛顿三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等内容。

一、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解析物体运动的重要法则。

其三个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动力学基本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一个停在路边的汽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的状态。

动力学基本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当我们划船时,水对船的作用力大小与船对水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对于解析力学问题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匀速直线运动在物理学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沿直线方向保持相同的速度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公式有: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v = d/t,其中d表示距离;s = vt,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这些公式来计算未知量,求解匀速直线运动问题。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根据力的合成原理,我们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合成力。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拆分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根据力的分解原理,我们可以利用正余弦定理来分解力。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析多个力共同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力的产生和作用。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并相对运动时的力。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状况,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重要的一个模块,涉及到运动学、力学和功与能等内容。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力学模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运动学研究的是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位移和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出发点到终点的位移变化,用Δx表示,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用v表示。

位移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位移:Δx = x终点 - x起点速度:v = Δx / Δt2.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用a表示。

在匀变速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平均速度:v = (v0 + v) / 2加速度:a = (v - v0) / t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力学1.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主要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有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可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3. 弹簧力与胡克定律弹簧力是指弹簧在伸长或压缩时所产生的力,它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量成正比。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力的大小与伸长或压缩的位移成正比,与弹簧的刚度常数成正比。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抵抗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抵抗力。

三、功与能1. 功的定义与功率功是指力对物体所做的力学量,定义为力乘以位移,用W表示。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对中考物理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字大小表示并用单位加以标识的量。

力是物理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平衡、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时,受到合力为零的状态。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三、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力。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四、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五、压力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F/A,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浸没物体的重力大小。

七、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利用简单的装置实现力的转换和改变力的方向。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八、功和能量功是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功的单位是焦耳(J)。

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其他因素而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九、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Ek=1/2mv²。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p=mgh。

十、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指振动物体在恢复力作用下沿着某一轴向两边振动,且振动的加速度与位置成正比的振动。

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与振动物体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这些是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和概念。

学生们在备考中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解题。

希望以上总结对大家的备考和复习有所帮助,祝大家顺利通过中考!。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规律。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必考的内容,因此掌握好力学知识点对于取得良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点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力学中,力是引起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变化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受到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而非接触力有电磁力、引力等。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重力1.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的公式为:Fg = 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m/s²)。

3. 重力与物体所在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无关。

四、摩擦力1.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并相互滑动或者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它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没有相对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3.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以及相互压力之间的乘积有关。

五、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弹簧弹力:弹性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其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2. 载荷与张力:当物体被绳索或者线条悬挂时,张力是绳子或者线条对物体的拉力,其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 斜面运动:斜坡是一个常见的运动实例,应用牛顿定律和三角函数可以计算物体在斜坡上的加速度和速度。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中考物理力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下考点:一、力和平衡1.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法则,力的分解法则。

3. 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应用于力的平衡分析,力的平衡条件。

4. 物体的自由度:物体的自由度及其影响。

二、力的效果1.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力对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2. 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的影响。

3. 物体的变形:力对物体形变的影响。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特点。

2. 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

3. 摩擦因数:摩擦因数的定义,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的关系。

4.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四、斜面上的力1. 平行斜面上的力: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和合成。

2. 垂直斜面上的力:垂直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和合成。

3. 斜面上的物体滑动:斜面上物体的滑动条件。

五、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测量。

3.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和特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特点,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七、小力的测量1. 小力的测量:小力的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的估算。

2. 弹簧秤:弹簧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八、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定义和性质。

2. 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大小。

3. 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在的地球上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物体的浮力:物体在浮力作用下的情况,浮力的大小。

九、力的能量1. 力做功:力做功的概念和公式。

2. 功的单位和功率:功的单位,功率的定义和公式。

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条件下的力的作用和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初三的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重点内容。

下面是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性质。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又称为惯性定律。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 弹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或变形后,弹簧或其他弹性体对物体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将这些力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成,得到合力,合力与原有力的性质有关。

2. 力的分解:将一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使之共同作用产生与原来相同效果或与原来效果相同的力。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者试图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的粗糙度或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没有相对运动或者试图相对运动时,作用在物体间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作用在物体间的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和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物体受力的垂直分力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四、斜面静力学1. 斜面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斜面静力学是研究由于斜面对物体的重力作用所产生的力的平衡的学科。

2. 斜面的分类:根据斜面的形状和物体所受的力的方向,斜面可分为光滑斜面和粗糙斜面。

3. 斜面静力学的分析方法:根据斜面的不同情况,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力的分解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力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力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力学中考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规律。

在考试中,力学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好力学知识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力学的中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力的合成1. 力的合成方法:力的合成方法有三种,即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和正交坐标法。

2. 合力的性质:合力的性质有平行线合力、对合力和动点力等。

3. 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力的平衡有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两种情况。

4.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分力的过程。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几何关系,可以求出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认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并提出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F=ma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运动学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位置是物体相对参照点的位置,速度是位置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

2.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3.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沿着圆形轨迹做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非直线轨迹做运动。

四、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势能都属于势能的范畴。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有重力和弹簧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中招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招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招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它对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牛顿运动定律一共分为三条,分别是惯性定律、动力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1. 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指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定律是对物体的惯性特性进行了描述,也是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一条。

2. 动力定律:动力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定律是对物体受力情况进行了描述,也是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二条。

3. 作用-反作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定律是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也是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三条。

二、动量定理动量是物体运动时的物理量,它是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受力时动量的变化规律,即物体所受合外力将导致其动量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Δp/Δt,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Δp为动量的变化量,Δt 为时间的变化量。

根据动量定理,可以推导出力的概念,并且可以用来解析物体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描述了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不会发生改变。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析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情况,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四、重力和运动在力学中,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它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比如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等。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还是一个矢量,其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重力还可以用来解释行星的运动规律,以及卫星的轨道运动规律等等。

五、摩擦力和运动摩擦力是在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中考力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中考力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力学相关)力的概念1.什么是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4。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5。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要求竖直使用,非竖直使用时应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重力9。

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注意:不能说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

10。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

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摩擦力12.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即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5。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16.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如:加润滑油;利用气垫、磁悬浮列车。

(2)用滚动代替滑动。

17。

摩擦力并不都是阻力。

阻力是指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二.运动和力长度的测量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

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

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作为初三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将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

本文将对初三力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物体的运动1.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

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1.2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

如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曲线运动的关键是研究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这需要使用向心力、切向力等概念。

1.3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运动要研究的重点是物体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和时间等关系。

2. 受力分析受力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了解受力对物体的影响是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1 力的分类力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各种力对物体的影响不同,需要通过实验和计算来分析。

2.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的状态不会自发发生改变,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F=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2.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作用力。

这些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着平衡和不平衡的作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或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3.1 合力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用于表示多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3.2 分力分力是一个力按照特定条件被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以便于更好地分析物体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4. 力的作用点与受力情况力的作用点与受力情况是研究物体上各个部分受力情况的过程。

4.1 全局静力平衡全局静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在受到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4.2 局部静力平衡局部静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的某个部分在受到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2024年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 F = m \times g \),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3.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包括弹簧的弹力。

4.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三、能量和功1. 功: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公式为 \( W = F\times d \times \cos(\theta) \)。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四、热学基础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五、电学基础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3.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为 \( I =\frac{V}{R} \)。

六、电磁学基础1.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3.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的一个重要模块,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解答物理题目非常重要。

以下是中考物理力学中的37个必考知识点,帮助你系统地复习和掌握这一模块的内容。

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质点的定义和特点;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3.速度与位移的图线表示;4.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

二、匀速直线运动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6.位移-时间(位移-时间平均速度)图线表示;7.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三、变速直线运动8.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9.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10.位移-时间图线表示;11.速度-时间图线表示;12.加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四、自由落体运动13.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14.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数值;15.位移-时间图线表示;16.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五、受力和力的合成17.力的定义和特点;18.力的单位和测量;19.合力的概念及其计算;20.平行力的合成;21.非平行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22.力的分解的概念及其方法;23.倾斜面上物体的分解力;24.斜面上的力的分解。

七、弹力和滑动摩擦力25.弹力的特点和计算;26.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27.绳上物体的张力;28.重物挂线的悬挂力。

八、平衡条件29.物体平衡的条件;30.一维平衡和三维平衡的区别;31.力的杠杆平衡条件;32.力的矩平衡条件。

九、简单机械原理33.力的传递原理;34.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35.起重机的工作原理;36.杠杆的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37.滑轮的概念和滑轮原理。

以上是中考物理力学中的37个必考知识点的总结。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并能更好地解答与力学相关的题目。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中考中,力学公式是解决与运动和力有关的题目的关键。

本文将对中考物理力学公式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一、力学基本概念在学习物理力学公式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力学基本概念:1. 物体的质量(m):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决定了物体的惯性和与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的效果。

2. 物体的体积(V):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3. 物体的密度(ρ):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ρ=m/V。

4. 物体的速度(v):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

5. 物体的加速度(a):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基于以上基本概念,我们来总结归纳物理力学的公式。

二、速度公式速度(v)定义为物体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率。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公式为:v = s/t三、加速度公式加速度(a)定义为物体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率。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公式为:a = Δv/t其中,Δv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t为时间。

四、位移公式位移(s)定义为物体位置的改变量。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位移公式为:s = v0t + (1/2)at^2其中,v0为初始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五、力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受到的合力(F)是其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F = ma六、力与压强压强(P)定义为力(F)对于垂直于力作用面积(A)的比值:P = F/A七、功和功率1. 功(W)定义为力(F)在位移(s)方向上所作的图示。

当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s2. 功率(P)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W/t八、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机械能(E)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包括动能(KE)和势能(PE):E = KE + PE其中,动能(KE)定义为1/2mv²,势能(PE)定义为mg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学相关)力的概念1.什么是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要求竖直使用,非竖直使用时应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重力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注意:不能说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

10.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摩擦力12.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即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16.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如:加润滑油;利用气垫、磁悬浮列车。

(2)用滚动代替滑动。

17.摩擦力并不都是阻力。

阻力是指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二.运动和力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机械运动6.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1.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2.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4.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或者说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惯性不是力。

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更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力作用。

可以说物体具有惯性。

二力平衡15.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16.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17.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8. 二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1.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三.压力与压强压力与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 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液体内部压强5.液体压强特点:(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7.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8.连通器①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②原理: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液面相平;③应用:船闸、茶壶、水塔与自来水管、锅炉水位计等。

大气压强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10.34米水柱。

13.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4.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四.浮力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 G ,下沉;(2)F浮> G ,上浮(3)F浮= G ,悬浮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 ρ液<ρ物,下沉;(2) ρ液>ρ物,上浮(静止时漂浮)(3) ρ液=ρ物,悬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6.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 G —F ,(G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7.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五.简单机械与滑轮杠杆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杆,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定滑轮)滑轮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动滑轮重的几分之一。

(忽略摩擦阻力)六.机械效率和功机械效率和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没距离、(2)有距离没力、(3)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

3.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5.功率(P):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FS/t=Fv。

单位: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机械效率6. 滑轮组里有用功:W有用=G·h额外功:W额外=G额·h总功:W总=F·S (F:人作用在绳端的力; S=n·h)7.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W总8.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 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减轻机械自重,减小摩擦。

(2) 额外功一定,增大有用功;增加所提物重。

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探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控制质量不变。

通过改变同一小球A由斜面下落的高度来改变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2)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要控制速度不变。

让不同质量小球由同一高度下落。

(3)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来观察动能的大小。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 动能——弹性势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