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调研藏汉双语培训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藏汉双语培训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藏区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地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藏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藏汉双语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藏汉双语培训进行调研,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藏汉双语培训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介绍藏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教育,加大了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投入。
其中,藏汉双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藏区民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意义(1)提高藏区民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藏汉双语培训,藏区民众可以熟练掌握汉语和藏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2)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藏汉双语培训有助于提高藏区民众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藏汉双语培训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二、藏汉双语培训的现状1.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投入。
如《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藏汉双语培训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藏区双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3. 师资队伍建设藏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了内地教师支援藏区教育,为藏区双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教育教学成果藏区双语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一方面,藏区民众的汉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藏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浅谈藏汉双语教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定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否则将更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怎样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知难而进、勉力为之,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突破,最终获得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语言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关系而有所不同,表现为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形式。
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
然而,语言的差异性危害更大,它使各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起来,在人际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已成为了一种障碍。
我们选择“双语”教学法,目的是为克服这种困难局面,为民族教育寻找一种新的思路。
也许它本身并不尽善尽美,甚至是有些粗糙的,但不影响它在特殊教育环境中的地位和功用。
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就接触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相反,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接触都很少,特别是在那些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家长们的影响下,情况就更不妙了。
相对而言,那些出生在城镇机关的儿童则要好一些,往往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又初步掌握了日常运用的汉语。
这样一来,在实施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时,使用统一的普通话教学便不能适应具体情况了。
将教师的意图,用清晰、准确的语言“传达”给教育主体,弥补因为语言隔阂造成的“裂痕”,使仅懂藏语或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都能愉快地接受来自教师方面的信息,这便是“双语”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在。
二、藏汉双语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藏汉双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班上学生了解或熟悉语言的种类不同情况,为面向全体学生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最起码的手段。
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法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能根据班上学生了解和熟悉语言种类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重要。
青海牧区藏汉双语教学研究——以果洛州班玛县为例
“ 在上 世 纪末 民族 教育 事 业 逐 渐形 成 了 以县 城 为 中 心、 乡 寄宿制 小学 为重 点 、 村牧读 小 学 为补 充 的牧 区 教 育体 系 。特别 是 ‘ 两基 ’ 攻坚 以来 , 班 玛县 通过 ‘ 贫
2 0 1 4 年3 月
西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ma l o f t h e N o r t h we s t Ad u l t Ed u c a t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
Ma r c h . 2 01 4
No . 2
第
2 期
青海牧 区藏汉双语 教学研究
班 玛 县 自1 9 5 7 年第 一 所 全 日制 学 校 开设 以来 ,
42
调整后 的班玛县 民族寄宿制小学中的走读生使用完
全 以汉语授课 , 不加授藏语文的第三种教学模式 , 而 其 中的寄宿生则使用 以藏语授课 为主 , 单科加授汉 语文的第一类教学模式 。班玛县藏文小学中使用的
了超 越式 的发展 。” ③目前 , 全 县共 有 各 级 各类 学 校 1 4 所, 其 中民族 寄 宿制 小学 1 所, 藏文中学1 所, 乡寄 宿 制 小学 l 0 所, 社会 力 量 办学 2 所, 全 县 各 校在 校 生 4 9 8 1 名, 其 中幼 儿 园 在校 生 1 8 7 名, 小学在校生3 3 1 0 名, 初 中在校 生 1 4 8 4 名, 全 县共 有教 职3 2 4 1 0 名。
.
[ 关键字]牧区 ;双语教学 ;现状 ;建议 [ 中图分类号]G 7 5 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5 3 9 一 ( 2 0 1 4 ) 0 2 — 0 0 4 2 — 4 0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一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
我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浸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据统计,截止2001年,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 所,在校学生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
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
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
青海藏区双语教学环境下汉语教学的调查
1 . 4 认 识 与 态 度
一
文师资 队伍状况 、 教材使用情况 、 课堂教 学情况 、 教学水平 、 存在 的突 出问题等有 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
1 . 5 对教学质量 的整体评价 对于藏区民族 中小 学汉语课教学质量 的调研 , 主要采取 了座 谈、 问卷 调查 、 学生汉语水平测评 三种 形式 。参加座谈 的老师中 ,
绝大 多数认 为 自己所在 的学校汉语文课 教学质量差 。问卷调查 数据统计显示 , 认 为 自己所在 的学校汉语课教学质量差 的比例超
现状 , 把 握汉语教学 发展趋势及存在 的问题 , 研 究汉语教学 的特
点及规 律 。 自2 0 0 9 年始 , 我们 对青海藏 区汉语教 学情况进 行了 专题调研 。通过调查 , 我们对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区域 内的汉语
些” , 这个 比例 占到了 3 %。实际上情况还妻更严重 。 部分教师 在 日常交 际、 教学 中使用 汉语不够流 畅 , 往往会 夹
个 牧 区县 , 1 8 个纯牧 业县 。藏 族人 口的分布呈 现为 “ 大分 散 、 小 聚居 、 交错杂居” 的特 点。根据教育厅 民教处提供 的数据 , 全 省开 展藏汉 双语 教学 的 民族 中小学 共 l 1 6 1 所, 在 校学 生 3 3 . 6 万人。 目前藏区民族中小学已全部开设 了汉语课程 。 1 . 1 师资队伍状 况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 青海省藏 区中小学汉语师资有较大 的缺 口, 能够用双语进 行汉语教学 的教 师更加紧缺 , 教师结 构也不尽 合理 。 本 次调 查 的 8 5人 中 , 有6 7 人认 为学 校 汉语 教 师 紧缺 , 占 7 8 %。学校汉语文师资 比较紧缺 。近年来 , 藏 区汉语教师 队伍 的 学历层 次 比以往有所 提高 , 调 查的 8 5 人中, 有 本科 学历 的5 7 人, 为6 8 %; 有 大专学历 的 2 5 人, 为3 0 %; 高 中( 含 中专 ) 3 人, 为2 %;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索南嘉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4(015)004
【摘要】本文对青海藏区双语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双语教学对策措施及建议.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索南嘉
【作者单位】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4.2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视域下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泽库县为分析对象 [J], 隗牧羊;潘红祥
2.青海牧区藏汉双语教学研究——以果洛州班玛县为例 [J], 刘子平;张茜
3.新课程改革中藏汉双语教学现状探究
—以青海地区为例 [J], 王向丽;孟仁青草
4.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教学团队之物理教学团队简介 [J],
5.青海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贵德县民族中学藏汉双语教学为例[J], 张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东部农业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以卓仓藏族为例
乃 至整 个 青海 东部 地 区的藏 汉 双语教 育健 康 、 稳 步 的推 进 。 关键 词 : 卓 仓藏 族 ; 双语教 育 ; 现状 ; 问题 ; 对 策
卓仓藏族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水( 湟水 ) 之南 、 山( 垃脊 山脉 ) 之北地带 的包括乐都 、 平安 、 民和等
县( 包括湟水北岸属于互助县的白马寺村 ) 的藏族群体 , 人们习惯地将他们称为卓仓藏族。 双语教育在卓 仓地区推行的时间较早 , 成绩斐然 。 建 国前 , 这里曾设蒙藏学校 , 开展早期 的藏、 汉文“ 双语教学” , 培养了
分子 , 有 的还是 国家干部 。 他们大部分人很关心本 民族 的生存与发展 , 苦于找不到捷径 , 认为本 民族的语 言文字优于其他 民族 的文字 , 他们特别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使本 民族特征消失 。 青海东部藏区双语教
— —
国
基 金 项 目 : 本 文 系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一 般 项 目 : 三 江 源 自 然 保 护 区 生 态 移 民 社 会 适 应 与 社 区 文 化 重 建 研 究 ( 1 2 B M z 0 4 1 ) ; 喜
深深体会到 了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 , 对学习汉语文重要性的认识 比较高 。 第二种人是 中间过渡人群。 他 霉
们人数较多, 经常处于摇摆状态。 当有人说学习汉语会引起“ 同化” , 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 当有人说汉语 害
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的探究
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的探究近些年来,我国在藏区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双语教育和教学的投入力度也不断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我国藏区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就现阶段藏区双鱼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尽快的解决和完善。
本文将以开展藏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作为切入点进行叙述,浅要分析了当前我国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方法。
希望能为广大藏区教师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标签:藏区;双语;教育教学;探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藏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藏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
藏区的教育工作也不断受到重视,尤其是藏区双语教学的开进一步加促进了藏区文化程度的整体提高。
双语教育在藏区的开展,不仅仅是提升藏区人民文化程度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促进祖国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对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建设和经济繁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开展藏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1.1有利于提升藏区人民整体的汉语水平藏区人民最普遍的语言是藏语,因此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时间和程度就相对有限。
开展藏区双语教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普及汉语普通话。
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提升藏族人民整体汉语水平。
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应该被广泛的普及。
而藏语带有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民族宗教特点,但是和汉语的有机结合将大大促进藏区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
1.2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共同繁荣文化的大发展和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共同繁荣。
开展双语教学,是实现藏语和汉语的双重教学的基础,更是促进各民族之间人民交流的保障。
往大了说,藏区双语教学有利于实现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发展。
故而,展区双语教学实现了藏族和汉族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也大大促进了藏族地区的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二、当前我国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的现状2.1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藏区的人民汉语水平都相对较低。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一、青海省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青海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
青海省的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就本民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遍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当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侵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首先,藏语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语言,是母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要着力提高本民族素质,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当中加强藏语的教学,否则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奏效,提高全民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在青海省藏族在校小学生中,大约只有7%的学生在城市小学就读,另有13%的学生在县镇小学就读,而将近80%的学生在农牧区小学就读。
从以上青海藏族小学生的分布状况来看,大约有90%以上的藏族小学生都生活在藏语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是藏语,使用的是藏语,熟悉的还是藏语,藏语是这些孩子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再次,藏语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基本能记载人类口头发出的所有音节。
藏族学生从语言的学习实际看,由于藏文和藏语是一致的,读出声音就能了解意思,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藏文是拼音文字,易读、易记、易写,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普及教育,在短期内均可见成效。
因此,使用本民族语文在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非常有效。
青海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
青海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青海师范大学 武启云藏汉双语教育– – –青海藏汉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 青海藏汉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海藏汉双语教育改革的对策和建议藏汉双语教育一、青海藏汉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三)、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现状 )、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现状 (四)、中小学教学用语的衔接情况 )、中小学教学用语的衔接情况 (五)、群众对双语教育的认识态度 )、群众对双语教育的认识态度藏汉双语教育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70多万,其中藏族人口 120万左右,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1%。
青海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 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汉双语教育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 居”,随着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社会交往的不断加强 ,藏族聚居区双语现象越来越加普遍。
藏汉双语教育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 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 藏汉双语教育遇到的困难最多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 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 藏汉双语教育青海藏汉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青海各区民族 语言单一特性变化农区、半农半牧区特点纯牧区特点双语教育作为发展 民族教育的支撑体 系,其发展的不平 衡,实质上反映的 是青海省藏族基础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城镇及其结合部特点藏汉双语教育(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 语文授课; • 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 语文授课; • 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 语文授课。
藏汉双语教育(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 • •1.小学教材 2.初中教材 3.高中教材 4.辅助教材藏汉双语教育(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1、小学教材实施双语教育的各民 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 藏语文、藏数学教材 ,使 用藏思想品德 、藏自然教材的学校 也比较多;只有少数 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 会、藏劳动教材。
藏汉双语教研活动简报(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藏汉双语教育成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藏汉双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校于近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藏汉双语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藏汉双语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法。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 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推动藏汉双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领导讲话活动伊始,我校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随后,各教研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组的教学计划和教研活动安排。
2. 专家讲座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
3. 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期间,教师们观摩了多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观摩课后,教师们分组进行了研讨,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4. 教学经验分享在教研活动中,部分教师分享了他们在藏汉双语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结合当地文化进行教学等。
5.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共同探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活动期间,教师们分享了各自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并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交流。
6. 教学技能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我们邀请了专业培训师对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藏汉双语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
关于藏区双语理科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青海玉树州为例
关于藏区双语理科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青海玉树州为例【相关概念界定】1.双语教育有关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有很多,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加拿大双语专家W.F.麦凯的界定,即双语教育是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1]。
2.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划分,根据董艳编著的《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把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类型划分为双语单文型和双语双文型,其中双语双文型又可分为三类:①主要使用民族语授课,再加授汉语文;②主要使用汉语授课,再加授本民族语文;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并为一科。
扎洛通过对藏区九所藏汉双语学校的调查,概括出在藏区实行的双语教学模式:①以藏语授课为主,加授一口汉语文课;②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一口藏语文课;⑨完全使用汉语文授课,不再开设藏语文课程[2]。
本报告所使用的双语理科教学是针对藏汉双语而言的。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藏区通常把以藏语教学为主加授一门汉语的模式称为“第一类”模式,以汉语教学为主加授一门藏语的模式称为“第二类模式”。
【调查目的】藏区的学生长期生活在藏语的环境下,对于他们来说,双语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便利性,是最容易习得知识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了很多藏语言和文学方面的人才,但是却很少培养出优秀的理科类人才。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民族培育双语理科人才的能力不够[3],但最为重要的是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民族理科教育比较薄弱。
本次调查选取玉树州自治区的部分中小学开展走访,了解学校开展双语理科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有关教育机构参考。
【调查时间】2016年8月10日-8月16日(或14日)【调查地点】称多县文乐寄校、称多县民族中学、玉树州红旗小学【调查对象】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及部分学生【经过与方法】因为调查的时期正值玉树州的很多学校期末考或放假时间,所以我们只走访了部分学校,采用口头询问的方式对老师进行采访。
在调查前后,利用文献查阅法进行问题的提纲整理和报告书写。
藏汉双语教学之我见
藏汉双语教学之我见1.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以三类教学模式为主进行:一种是以"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双语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除汉语文课以外,其他课程皆以藏语授课;另一种是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藏语"的双语教学模式,除藏语文课程以外,其他课程皆以汉语授课;第三种教学模式为部分课程以汉语开设,部分课程以藏语开设。
据调查显示,藏族小学阶段主要以母语授课为主;初中阶段教学用语趋向多样化,部分地区以藏语授课为主,部分地区以汉语授课为主;到高中阶段时,教学用语基本以汉语教学为主,趋于一致。
在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双语教学是以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实施的,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由于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民族个体的身心影响,导致他们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长期居住于城镇的藏族学生和家长认为汉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们愿意接受汉语言文化。
而针对于长期居住于牧区的少数藏族群众而言,他们担心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字,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同化"本民族,而排斥汉语言的学习。
其二,教材方面的问题。
由于统编教材内容大多脱离藏族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是针对初次接触汉语的藏族小学生,尚无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汉语文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但是受藏族儿童长期居住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藏族儿童未能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致使汉语言知识空白,对后期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如抵触汉语言教学等。
其三,由于藏民族的传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以藏语言对汉语进行编码才能得到理解的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的将汉语文字通过藏语读出,原因是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更有效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目前就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缺乏从学生认知角度进行有效的教学,为了向双语教学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从藏、汉语的语音加工和汉字的识别过程进行探讨,从而有效渗透汉语教学的力度。
论青海地方法规架构中的藏汉双语教育
论青海地方法规架构中的藏汉双语教育青海地方法规中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引言:青海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藏区自治州,拥有丰富的藏汉双语教育资源。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青海的地方法规架构中藏汉双语教育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本文将从青海地方法规的制定背景、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发展中的困境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海地方法规的制定背景青海地处多民族聚居地,其中藏族人口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青海自治州政府意识到将藏汉双语教育纳入地方法规的重要性。
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可为藏汉双语教育提供更为牢固的法律基础,促进该教育模式的长期发展。
青海地方法规的制定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多元文化保护:我国一直强调多元文化保护和发展,青海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必须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藏汉双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教育公平:青海自治州政府致力于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享有与汉族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
藏汉双语教育可以提高藏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 现代化教育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掌握多种语言能力成为了一种竞争优势。
通过推广藏汉双语教育,青海地区的学生将具备双语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二、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藏汉双语教育在青海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在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青海地区的藏汉双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教育: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
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质量和内容的一致性。
2. 社区教育:为了满足藏区居民的需求,一些社区开设了藏汉双语教育培训班。
通过提供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社区教育为藏族学生和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 培养双语教师:为了保证藏汉双语教育的质量,青海地区积极培养双语教师。
通过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的支持,大量的双语教师已经投身于藏汉双语教育事业。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藏区地区,由于藏汉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据统计,藏族地区的藏汉双语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藏汉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藏语和汉语进行授课,旨在维护和传承藏族文化,促进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实际教学中,却频频遭遇种种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藏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实施建议。
只有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藏汉双语教学的优质发展,为藏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背景介绍】结束。
1.2 问题概述在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急需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来提升藏汉双语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正文2.1 存在问题在藏族地区进行藏汉双语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有限,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双语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困扰和误解。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藏汉双语教学存在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力量不足、语言障碍和评估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和实施建议。
2.2 原因分析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藏族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贫困,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往往缺乏足够的双语教学教材和师资,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双语教学。
黄南州中学藏汉双语物理教学研究情况
黄南州中学藏汉双语物理教学研究情况摘要:黄南州是青海省内部藏族多聚集的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州几个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双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试图为此次新课程改革双语教学寻找出较好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藏汉“双语”;物理;新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09-01一、黄南州双语课程改革情况黄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州总人口21.25万。
有藏、蒙古、汉、回、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5.94%,分布在泽库县、同仁县、尖扎县及河南县。
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
但随着各民族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原因,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传统的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沐浴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问题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侵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一)双语教学情况双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专业性强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可新理念是构建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新课程实验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双语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由于高中双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相当新颖,同以往的课程相比较,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该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普通中学双语新课程改革作为深化黄南州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提高。
(三)双语教学比较落后的原因一是因为整个泽库县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还进行着重视读写忽略听说的教学法。
卓仓藏族社区语言生活及双语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青海省平安县郭尔四村为个案
语言是人们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现代民族的重要特征和一种标志、标识。
在多语言接触、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下,多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活发生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在散杂居地区、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或多语社区,语言变迁和语言教学、语言地位问题更为突出。
选择民族散杂居地区开展语言使用情况和双语教学问题调查,有助于科学认识民族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丰富双语或多语理论,能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多语化发展、双语教学乃至多语种教育提供语言政策和教育方案的科学依据。
一、调查的社会文化背景卓仓藏族在河湟地区的阿依赛迈山北侧带状分布,村落之间横向接壤,集中在青海海东地区乐都、平安两县的南部山区(卓仓七条山沟为主);向南隔山与化隆山区藏族接壤,历史上和如今都缺乏与其经常性交往;而同山腰、山根操持汉语的回族、汉族居民以及北山的华锐藏族保持着长久的往来,成为河西“民族走廊”一种典型的少数民族群体。
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纵向杂居、横向聚居、带状连片。
长期以来,当地藏人对“卓仓”这个社区文化概念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通过严格的族群内部通婚等制度,完整地保留着藏民族的风俗习惯、本族母语、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特性,保存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小语言文化圈。
同时,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融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
在青海,卓仓藏人等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藏族居民,通常归类为散杂居类型,称东部藏族。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青海东部藏族为241145人,占全省藏族1141792人的21.1%,分别为:海东140011(平安5734,民和13988,乐都18948,互助22714,化隆50475,循化28152)西宁101134(市区18527,大通29082,湟中39731,湟源13794)据我们考察,其中以藏语为第一语言的居民至少有16万左右,占东部藏区人口的65%,约占全省藏族人口的14%。
藏汉双语工作总结
藏汉双语工作总结【摘要】藏汉双语教师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的推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文章对学者们在藏汉双语教师素质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简要的点评,以期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师素质;双语教学目前,在青海藏汉双语教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学校都把藏汉双语教学作为办学特色,民族学生的范围也从最初的民族班发展为民族学校,但在几乎所有学校在藏汉双语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藏汉双语师资的匮乏问题及藏汉双语教师素质问题。
藏汉双语教学的关键是藏汉双语教师素质,没有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不可能完成双语教学任务。
因此,只有对藏汉双语教师提出更完善全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实施高素质的藏汉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育的定义与概念(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的解释,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朱浦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去不同而存在差异(朱浦, xx)。
钟启泉认为双语教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最广义的层面指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所驱使的“双语教育”。
第二,广义的层面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
我国的“双语教学”通常是指汉语为第一语言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旨在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第三,狭义的层面是指外语教学(英语教学)本身(钟启泉,xx)。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定义为“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 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阶段若干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能够应用藏语、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部分非语言学科如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性科目的学科,目的是为了提高藏族同学的汉语应用能力,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双语学习气氛,是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两种语言与多元文化环境的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一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
我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浸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据统计,截止2001年,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 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
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
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
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
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
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1.小学教材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使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
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
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
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
2.初中教材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汉语文教材。
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全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
(如贵南县完全中学、贵南县森多寄校、同德县民族中学、同德县河北完全中学、玛沁县民中、泽库县民中、同仁县民中等),其它科目《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的采用藏文版教材。
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3.高中教材全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在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
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
4.辅助教材我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
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三)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现状目前,全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共有教师8752名,其中专任教师6510名,兼通两种语言文字的约占教师总数的40%。
据调查问卷表明,在牧业县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中,有近43.5%的教师不会用双语进行教学,而实际情况有可能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我们对部分学校126名小学、初、高中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71名教师认为本校教师的双语水平是合格和基本合格的,只有33名教师认为自己不胜任双语教学,其余22名教师或回答“不清楚”或回答“不知道”。
而据我们对个别校长、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岗位,尤其是在牧业县,许多教师特别是初、高中教师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汉语文水平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太深刻。
我省牧区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并不小,许多学校的师生比在1:8左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又认为某些学科教师紧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省牧区藏族中小学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过于饱和,而汉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不足。
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稀少。
比如刚察县民中有教职工56名,而专任教师只有35名,其中能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名。
近年来,我省牧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般是民族教师汉语文水平差,汉族教师大都又不懂民族语言文字。
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各校普遍出现教师年轻化趋势,在我们调查的一所寄宿制小学27名教师中,年龄最大的只有35岁。
教师学缘结构也比较单一,一所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都是所在地民族师范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学校全部教师都来源于同一所民师,这样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
(四)中小学教学用语的衔接情况从我们对66所民族中小学调查看,全省民族中小学教学用语因地不同、因校不同、因师不同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汉语过渡为部分学科教学用语的始点、过渡的形式、双语之间的比例、用双语授课的科目、民族语和汉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科学量化的标准。
调查显示,我省藏族小学阶段的教学用语相对稳定,主要形成以母语授课为主;初中阶段教学用语趋向多样化,有的州以藏语授课为主,有的州以汉语授课为主;高中阶段教学用语又趋一致化,基本形成以汉语教学为主。
但是,我们在黄南州调研发现,州藏中和同仁县民中,两所学校同在州府所在地,相距不到2公里,生源基本一致,然而高中阶段使用的教学用语截然不同。
前者除藏语文外,其它学科一律用汉语作为教学用语,后者除汉语文外,其它学科均用藏语作为教学用语。
这种不同教学用语的选择取向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州藏中的做法,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升学、就业压力所致,但也不排除学校只从教材、教师的可能性出发选择教学用语。
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该校组织的座谈会上,校长、教务主任和部分教师在教学用语问题上意见出现分歧,一位数学教师反映,基层学生适应本学科教学用语的周期长大一年,有些甚至两年后仍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一边接受汉数学教学,一边对照藏数学教材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很普遍。
海南州共和县民中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民中,现有在校生650人,初中年级各2个平行班,高中3个班,生源主要来自5个牧业乡,4个农业乡及县城。
学校实行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
农业乡及县城的学生有一定的汉语环境,基本能够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但牧业乡的学生在基层小学接受的是母语教学,中学阶段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使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课堂用语,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个别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被迫辍学回家。
这种学生的学前用语与入学后接触的教材用语之间,学生的生活用语与学校的课堂用语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共和县的五个纯牧业乡,基本上没有汉语环境,而学生入学后使用的却是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的学生既要学会汉话,又要学好统编教材内容,其结果必然是煮夹生饭,造成母语学不好,汉语基础也不扎实,给今后以汉语文为载体的各科教学增加了难度。
我们对一所乡寄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进行汉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刚学过不久的课文《麻雀》。
测试结果:(1)朗读课文,无一人能流利朗读,90%的学生只能逐字指读。
(2)90%的学生对这篇课文上的许多字不认识,平均每人读错字(不包括不认识的字)有12个。
(3)词义大多似懂非懂。
如对“身躯”一词,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作正确解答。
调查显示,我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校,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受教学用语障碍而不能顺利获取知识,畅通开展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学生数占很大比重。
(五)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的意愿应当做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
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在“你是否认为藏语文的学习比汉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问项中,回答“同等重要”的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而答“是的”人仅占14.7%。
在“你认为不学汉语文可以吗?”问项中,回答“不可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3%,只有2.6%的人回答“可以”。
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
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
在果洛州的座谈会上,我们发现城镇的藏族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在藏族教育没有形成体系的情况下,子女上藏族学校,将来汉语水平低,升学途径狭窄,就业找工作困难,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所以,部分家长愿意送子女进普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