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重点问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重点问题

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对象,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1、教育经验——教育术2、《论语》《理想国》柏拉图3、《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早期公共教育的倡导者,大力推行班级授课制,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1658年出版世界上第一本学校教材《世界图解》。

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把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系统阐发了关于教育本质、人的个性和社会性、人的实践和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开启了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新纪元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与众多学科交叉发展突破学校时空框架,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展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5、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行动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第二章教育及其本质1、教育的不同起源论的基本观点(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四)需要起源论(五)交往起源论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一)教育全民化(二)教育现代化(三)教育国际化(四)教育终身化(五)教育信息化3、教育的涵义、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含六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六部分:教育法规基础知识主要考核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部分本次为大家提供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汇总教育学考点大致分为十章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老师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教学、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

教育心理学大致分为十五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______近代学校系统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非制度化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学校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礼、__乐_射、_御__书、___数_、_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__《论语》、《孟子》、《大学》、《中庸》_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正规教育___教育,也就是_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大教学论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_赫尔巴特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杜威____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理想国_》中。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1、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方面1)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2)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及个体倾向性的发展。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人格等发展,两者关系: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请您思考、请您谈谈: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教育系统中对于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优先顺序存有差异:一般认为,(1)我国的教育观念更重视心理发展,如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带病上课等。

(2)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更重视生理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我的想法:(1)清末我国被洋人讥笑“东亚病夫”,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

百年后我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体育强国。

可是普通学生的体质堪忧?近视率很高?(2)体育很重要!怎么办?中考考体育,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

应试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教育思想层面+教学实践操作。

(4)体育提升到精神层面很顺;心理层面提升到宗教、信仰层面很顺,很少从心理层面回到体育层面。

(5)学校教育系统强制性的,繁杂的东西少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去画画,去看电影,去参加音乐会、听话剧等。

《林先生》贾志敏记得,读小学时候,教我们体育的是林慧老师。

我在其门下受业三年,收获无数快乐。

彼时,皆称“老师”为“先生”,故,本文称林慧老师为林先生。

……1948年,上海解放前夕,我们举家迁到浦西静安寺附近居住,我也转入位于极斯菲尔路上的觉民小学读书。

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第一章:人与自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人类依赖自然,要保护自然。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2 教学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概述环保意识的培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的重要性。

实践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环保的实例,加以实践。

1.4 教学步骤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依赖自然。

讲解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加以实践。

第二章:家庭与社会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引导学生尊重家庭,热爱家庭,积极参与家庭事务。

2.2 教学内容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概述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家庭的态度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家庭的重要性。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家庭态度。

2.4 教学步骤讲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家庭态度。

讲解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尊重家庭,热爱家庭。

让学生举例自己的家庭参与行为,加以实践。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个人是社会的一员。

3.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概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实践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实例,加以实践。

3.4 教学步骤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个人是社会的一员。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个人的社会责任。

讲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加以实践。

第四章:规则与自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知道自由是有限度的。

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4.2 教学内容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概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第六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六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动孟物子, 就生使认社为下会“保人来持皆秩可就序以。为是尧舜带”,罪人人的都是,可以因教 此需要洗礼、忏悔,除去身上的罪恶。
但是他若没受教育,或者是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东西。
学 (校1)教教育育具能有够较英唤强起的国人专的门近主性体代意识唯,促物进人主的主义观能的动性哲的发学展 家霍布斯也认定,自然的情欲把
中国当代教育家叶澜指出:“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我们 宁可取其非善非恶说。”
显然,人性本善有助于激发人类的教育热情, 但其对人性的社会影响及其导恶的影响力认识不 足;人性本恶虽然过度估计了人性的生理需要一 面,但却无视了人性的正当的生理需要。
人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 条件下形成的 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 就全坏了。” (卢梭语)
因此,人性本善论者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 教育学生。孟子就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是可以 教 育的。同时,还应当营造良好的人类发展的环境,特别是营 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人类“仁、义、礼、智、信”这些 善 端能够顺乎自然地发展起来,成为明人伦、知仁义、有浩然 之气的人。
第六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文档
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
是教育基本问题中密切相连的两个 基本关系
第六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人是什么? 人是怎样发展的? 人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一节 人性与教育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的身体较之灵魂部是卑俗
人第性三具 节的有教自,育然必属这须性适,种应在人于观身人心的点发生展命在规的律成中长。世纪的宗教哲学中发展为“原罪论”,认为 人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

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

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人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以实现学生全人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本文将从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实践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智慧和道德品质。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宽广的世界观和人类关怀的人。

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还包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它认为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审美等。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主义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社交情感,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积极适应和与他人合作。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实践人文主义教育的实践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倡导问题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其次,人文主义教育还注重个性化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个性化教育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个别化的辅导等方式实现。

此外,人文主义教育也强调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情感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情感渗透的课程设计、情感交流和情感支持等方式实现。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未来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在当前社会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个性化需求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文主义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和重要。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深层次上塑造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在认知、情感、身体健康、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概述教育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传递知识、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人的发展的多维性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二、教育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知识体系的构建教育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知的灵活性。

学习方法的掌握教育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提高认知水平。

三、教育对情感能力的影响情绪识别与管理教育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管理情绪,提高情感智商。

自我意识与自尊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

社交能力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教育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

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心理健康的维护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

五、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规划与指导教育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和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是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教育概说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孟子2.杜威3.《论语》4.《大教学论》5.田蒲武雄6.普通教育学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8.贝斯特二、单项选择1.C2.B3.D4.A5.D6.B7.C三、名词解释P6 P15 P18P7 P15 P19P8 P17四、简答题1.参见P212.参见P243.参见P27-P29五、论述题参见:P21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讲(上)——教育制度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3.B4.B二、名词解释P40 P48 P60 P51三、简答题1. 参见P33~P342. 参见P383. 参见P52四、辨析题参见P45~P46五、论述题参见P62~P64第三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下)——教育思想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B2.D3.A4.B5.A二、多选题1.ABCDE2.BE3.ABC4.ACD 三、填空题1.百科全书2.自然人心理3.教学阶段4.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早期教育5.发现积累6.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7.课堂教学8.面向现代化四、简答题1. 参见P69~P702. 参见P86~P893. 参见P88~P894. 参见P105五、论述题1.参见P80~P82 P86~P892.参见P10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A2.D3.B4.C二、多选题1.CD2.ABD3.DE4.ABC三、填空题1.自然性质社会性质2.P130四点3.数量结构地域分布(P113-114)4.教育民主的发展全民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社会(参见P147)四、简答题1. 参见P115~P1162. 参见P116~P1173. 参见P140~P141五、论述题1.P125~P1272. 参见参见P144~151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尊重个性因材施教2.P108二、辨析题1. 参见P176~P1792. 参见P179~P181三、简答题1. 参见P163~P1652. 参见P171 P174~P1763. 参见P172~P173四、论述题1. 参见P176~P1822. 参见P182第六章教育目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C2.A3.B4.B5.A二、名词解释P208 P210P204 P216三、简答题1.P209 P2102.P203~P2063.P198四、辨析题参见P193~P194第七章教育内容思考练习一、填空题1.P2292.P2553.P263二、名词解释P253 P255P264 P264三、选择题1.ABC P229~P2312.C P2543.ABCD P256四、简答题1. 参见P2592. 参见P2573. 参见P233五、论述题1. 参见P2602. 参见P2633. 参见P260~262第八章教育途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BCD P2803.B二、名词解释P269 P269 P280三、论述题1. 参见P272~P2742. 参见P275~P2763. 参见P2784. 参见P2825. 参见P284~P285第九章教育形态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P2932.P2963.P301二、简答题1. 参见P296~P2972. 参见P299~PP3003. 参见P302~P303三、辨析题P305(参见)四、论述题1.参见P305~2.参见P303第十章教师思考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B2.B3.A4.B5.B二、名词解释P357 P345 P372三、简答题1. 参见P322~P3242. 参见P319~P3203. 参见P3254. 参见P3305. 参见P357四、论述题1. 参见P334~P3372. 参见P316~P3243. 参见P345~P3464. 参见P328—结合教师角色特点谈(P329)5. 参见P370~第十一章学生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发展2.P401二、名词解释P389 P399三、选择题1.ABDE2.ABCD3.B四、简答题1. 参见P3782. 参见P389~P3993. 参见P376~P377五、论述题1.参见P377~P3852.参见P401~P4123.参见P389~P400《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作业1答案(第一----三章)一、简答题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
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作为教师, 要熟练地运用积极角色技能,成功地扮演相应角 色,避免角色不清、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和角色 失败,杜绝侵犯学生权益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避 免消极行为。
教师的职业形象 1、 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 2、 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 教师的人格形象 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
具体发展途径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自我教育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掌握)
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 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 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结构 性特征,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 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 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 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 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 习的典范。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业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 教育专业化;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理解) (一)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 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1、教育对文化选择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
• 教育对文化的创新作用
•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社会 政治要求,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 • 从历史上看,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 展水平不同,生产力的科技含量不同,对 人才培养的规格有不同的要求。 • 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必然受生产力 水平的制约,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 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总体系中,各个部分 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教育结构主要 分为教育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是政权,是特 定的集团或个人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政 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权和教育的 目的。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主要体现为通过国家政权,指定教育制度、教育 目的,颁布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并以 监督执行等手段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一、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什么是经济:
(1)经济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政治制度 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2)经济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 消费。
2、生产力: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 3、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对教
育的制约作用上。
(一)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பைடு நூலகம்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对 社会各因素具有能动作用,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 用,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和推动;对政治制度的维护和巩固;对文 化的传播和创新。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师生相长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师生相长
教学相长和师生相长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两种“相长”产生的方向存在差异。 (2)两种“相长”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存在差异。
联系:教学相长是师生相长的基本前提,即师生相长包含教学相长。
2.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来自“师”与“生”本义教师曾被称为“教习”、“教 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学生称呼老师为“先生”。到了现代 社会,我们一提到“师”,首先反应 的词汇就是“教师”、“老师”。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师生相长概述
第二节
师生相长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师生相长概述
一、师生相长内涵及意义 二、师生相长前提条件
(一)师生相长内涵及意义
1.概念辨析: 师生相长:教师与学生在学校任何场域下的交互活动中共同获得进步与 发展。
具体含义:
01 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获得发展,学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 点与源头。
02 学校和课堂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
03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案例6-1 教育故事一则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记叙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我曾经教过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束不住自己的男孩子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 会儿打了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衫裙弄脏。 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 着来找我,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的丝带扯去了。
小学教师要向小学生已有 经验学习,不可忽视小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构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01 02 03
开展了解学生需要的学情设计 进行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流程设计
三、 开展基于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提问
01 02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四、学前儿童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游戏是实施儿童德育的有效方式。 (三)专门德德育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 效手段。

第五节
学前儿童美育
一、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美育是指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审美教
育,即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各种美的 形态,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初步感受 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并由此促进其美感 发展的教育。
(7)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活动,乐于与人交往,习惯互助、合作与
分享,讲礼貌,守纪律、爱护公物等道德行为习惯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一)掌握日常生活中必要德道德准则和规 范,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从目的性和坚持性,提 高儿童的道德意志。 (四)培养儿童良好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稳 定儿童的道德行为。
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根据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 的有计划地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提高他们的基 本行为技能,并由此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基本目标
根据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
是促进学前儿童各种认识能力的发展,并由此促进智
童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
学前儿童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
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 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 着眼于培养学前儿童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以其
为基础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
力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1.1 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培养思维能力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 个性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2.2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教育应该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使人们能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全面发展。

2.3 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都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提供社交训练和机会,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推动社会进步3.1 经济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 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3 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六章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六章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

案例导入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我们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人 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棵家庭树。小朋友们通过 学习儿歌《家庭树》,了解了简单的家庭人 物关系,感受到了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
案例导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教育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 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 角色(如:教师、妈妈、警察、工人) 所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所遵循 的社会规范的认知。
(三)社会角色的认知 小班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主要停留在
社会角色的外显行为上 中班幼儿对成人社会角色的认知要更加
细致、深刻,并开始对社会角色之间的 关系进行认知 到了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丰富,对 社会角色的认知也更加细腻深刻
(一) 认知能力及思维特点 (二) 与同龄人的交流 (三) 父母的养育实践 (四) 教育与文化
第三节 幼儿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幼儿社会认知活动的设计与实 施。
第三节 幼儿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 幼儿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 (二)
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 主体性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三)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四)社会规范的认知
父母、老师的影响
来源 同伴互动
法律和道德规定
基本道 德规范
文明礼貌 行为规范
公共场所 行为规范本内容。
一 社会认知的内容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生及其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生及其发展
代青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
位较优越,大多都形成一定的乐观情绪,但社会的竞 争和学习的压力又常使一些学生心灰意懒 3.自我封闭与交往需要的悖反 当代青年学生由于自主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凸显, 使本来就缺少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封闭性,随着他们的 成长和经历,在校园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为严重 4.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青年学生的生活范围有一定限制,对社会不甚了解, 一般都对社会怀着美好憧憬,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目 中的期望反差甚大,并非如想象的一样美好和公正
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作为最亲近的教 育者,其自身的素质、心理特点、教育观念等因素会以先 入为主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不仅是在个 体成长发育的阶段,而且在个体成年以后也会折射出这种 心理的家庭影响
二、小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处于少儿期(或 童年期),其身心发展主要以家庭、学校影响为主
(三)稳定性
学生发展在凸显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了 一定的稳定性,即指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 中特定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身心发展的速度、顺 序基本趋于一致,包括其生理机体的成长、思维的发 展、情感态度的形成等
(四)不均衡性
伴随着非直线性、非等速等不均衡的特征。也就是说,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以及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 的。
(一)一年级
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对小学生活有新鲜感,但因为陌生 又不习惯,所以一时难以适应
(二)二年级
进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学的学习 生活。学生们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知道一些行为 常规,而且主动努力去遵守
(三)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 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学前儿童的全面的发展教育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学前儿童的全面的发展教育

智力发展教育
培养阅读兴趣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培 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锻炼逻辑思维
在游戏和绘画中培养孩子的空间 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创意思维培养
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让孩子动 手制作物品或者画出他们的想象。
情感发展教育
1
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情感教育
2
家长应尽力让孩子感受到爱。
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包括
积极表达和正确表达消极情感。
3
自我管理
教育孩子自我管理,了解自己的情感和 心情,并找到适合的发泄方式。
社交发展教育
1 培养友谊
让孩子多结交朋友,学习朋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 学习沟通
鼓励孩子多说话,学习如何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 体验社会
带孩子去公共场合,从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帮助孩子适应真实社会环境。
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涉及身体、智力、情 感、社交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为儿童之后的生命奠定基础。
身体发展教育
锻炼身体
多做户外运动,促进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例如:爬山、游泳、跑步。
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保健习惯,提高孩子的健康意识。
培养经验
丰富的身体活动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和独立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艺术发展教育
音乐
• 聆听各种音乐风格。 • 演唱歌曲,学习旋律和
节奏。 • 玩具乐器的简单演奏。
绘画
• 使用不同的纸张和颜料 或材料。
• 感知不同的材料和纹理。 • 尝试不同的画画工具。
舞蹈
• 模仿动物和经典舞步。 • 跳自由舞。 • 模拟传统舞蹈。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教学课件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教学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人的身心发展概述教学课件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1、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方面 1)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2)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及个体倾向性的发展。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人格等发展,两者关系: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请您思考、请您谈谈:1 / 25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教育系统中对于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优先顺序存有差异:一般认为,(1)我国的教育观念更重视心理发展,如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带病上课等。

(2)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更重视生理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我的想法:(1)清末我国被洋人讥笑东亚病夫,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

百年后我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体育强国。

可是普通学生的体质堪忧?近视率很高?(2)体育很重要!怎么办?中考考体育,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

应试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教育思想层面+教学实践操作。

(4)体育提升到精神层面很顺;心理层面提升到宗教、信仰层面很顺,很少从心理层面回到体育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3、“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反映的观点是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是对共性与个性的片面认识。

4、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5、人的发展03.7/04.7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7、身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

8、心的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9、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10、神经系统的结构的发展是先快后慢,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是成人脑重的90%;生殖系统的发展是先慢后快。

11、青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居于主导地位,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12、人的生理成熟标志是性机能成熟;人的心理成熟标志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

个体社会性方面的成熟的标志是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的义务。

13、发展最佳期或关键期:是心理学家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提出的,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14、布鲁姆研究了个体智力发展的最佳期:5岁以前。

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在2-3岁,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在4-5岁,学习外语在10岁以前,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最佳。

15、遗传,又称遗传素质,04.4/08.7/09.4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6、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17、“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登。

18、广义的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包括学校教育在内。

教育学中的环境不包括学校教育,主要指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相对应的那些对人给予自发影响的外部世界。

19、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

20、社会会环境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1、“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是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提出的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2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德国思想家康德的观点。

23、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自身状况。

24、“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

25、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教育应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02.4论联系实际论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06.7论/08.7问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教学工作抓住关键期,重点培养。

(四)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

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再次,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要求教育工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五)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首先指生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指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要求教育工作要重视有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差生身上其他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2、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1)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

A.物质条件:为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

B.教师队伍: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

C.教育管理: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有力保证。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

(3)家庭环境的效应。

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4)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受社会发展状况,如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与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的影响。

1、论述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的意义。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A、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

人和动物的自然属性的区别表现在劳动和自我意识上。

B、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而且取决于社会遗传。

其次,从现实角度看,人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C、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D、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

任何企图使教育同社会脱离关系,搞封闭式的教育,都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忽略人的自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就失去了教育的自然根据。

但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会形成遗传决定论,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会导致环境决定论。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A、人的受动性表现在: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最高表现)。

B、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C、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正因为人具有受动性,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是可能的。

也正是因为人性的可塑性,人的发展才具有巨大的潜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作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既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单纯强调受动性,就会导致片面强调老师的教,把学生看成消极的客体,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填鸭式。

如果强调能动性,就会出现贬低或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对学生放任自流。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之上,是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

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特征的总和,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B.个性与共性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

人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

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脱离了共性的个性和脱离了个性的共性都不存在。

B.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又要支持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并简要评述“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

(2)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D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

(3)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

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因而环境使人的发展具有两种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而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但环境影响可以被教育所利用、被教育所抵制和改变。

(4)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A.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D.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E.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高尔登的“遗传决定论”:此观点是错误的。

他忽略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它只是人身心发展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此观点是错误的。

它完全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接受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洛克“教育万能论”: 10.4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多方面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物前提,同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一、填空题(每空1分)1.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______________作用。

2次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二个方面:_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_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