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西格:坚持理想的美国现代民谣之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特·西格:坚持理想的美国现代民谣之父作者:

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6期

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美国著名民谣歌手皮特·西格在美国纽约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4岁。皮特·西格有着“美国现代民谣之父”之称,也是音乐界有名的活动家,经常借歌曲抒发左派政治理念。皮特·西格一直参与各种抗议活动,从民权运动、反越战、反核扩散到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50年代时还曾因为其左派立场上过电台黑名单。

2009年时,西格曾在华盛顿一个演唱会上献唱,庆祝奥巴马宣誓就职美国总统。

西格著有《怎样演奏五弦班卓琴》(1948年)和《不完整的民歌手》(1973年),代表歌曲包括《花儿都到哪儿去了》和《变变变》。

家庭成员

皮特·西格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中城,他的父亲查尔斯·路易斯·西格是一位音乐人,母亲是一位古典小提琴演奏家和教师,他同母异父的妹妹佩吉·西格也是一位著名的民歌表演者,后来嫁给了英国民歌之父伊万·麦考。

早年生活经历

皮特·西格少年时就读于康涅狄格州的一所寄宿中学,那时,皮特阅读了大量有关共产主义思想的书刊,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虽然父母都从事音乐事业,但他们没有强迫西格学习乐器,西格自己却喜欢上了夏威夷四弦琴。1936年,西格随父亲旅行,这次旅行让他见到了民歌的力量,在加利福尼亚的阿什维尔第一次听到五弦的班卓琴后,他便迷恋上了这件乐器,并最终

成为了班卓琴演奏大师。

1936年,西格在哈佛大学新闻系学习,他当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不过在大二时退学了。

离开学校后,西格来到了纽约,在那里认识了民歌学者艾伦·洛马克斯,艾伦“让民歌走出图书馆”的理念深得皮特的赞同。艾伦帮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民歌档案馆里找了一份收集和整理民歌的工作,当时的月薪只有60美元,工作是从录音中筛掉商业化的有种族歧视和“土”的音乐,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民歌。这个项目由泛美联盟(美洲国家组织的前身)的音乐部主持,西格的父亲此时正在该部门担任主任。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听到了大量的民歌录音,还结

识了像“铅肚皮”等一批民歌手,让他在民歌领域有了深厚的积累,更坚定了以唱歌为职业的信念。

1940年,皮特·西格在为移民筹款的慈善演唱会“愤怒的葡萄”上结识了民歌手伍迪·格思里,此后他跟随格思里到美国南方各地的教会、罢工现场、移民社区表演,聆听并搜集人们传唱的歌。皮特在格思里身上获得了最欠缺的生活体验,成长为一名为人民歌唱的歌手。

不顺利的演唱团体

1941年,皮特·西格与米勒德·兰佩尔和来自阿肯色州的李·海斯成立“年历歌手”团体,用歌声演唱时事,支持工会,并宣传反战。“年历歌手”经常有许多不固定的成员加入演唱,包括伍迪·格思里、贝丝·洛马克斯·霍斯、鲍尔温·霍斯、西丝·坎宁安、乔什·怀特、桑尼·特里(黑人口琴演奏家)和山姆·加里。西格在年历歌手中采用笔名“Pete Bowers”,以便演唱时不让人由他的名字联想到为政府工作的父亲。

年历歌手的许多成员都信仰共产主义,同情工人运动,反对美国参战,西格就是其中坚定的一员。随着纳粹进攻苏联,共产党也转为支持参战,年历歌手开始演唱反法西斯歌曲。西格模仿格思里在班卓琴上刻下了“This machine surrounds hate and force it to suttender(这件乐器将战胜仇恨)”。

年历歌手的演唱不同于传统民歌,开辟了民歌演唱的新形式,后来由于FBI策划的舆论阻扰,不断深究他们初期的反战唱片,以致团体于1942年解散。

1942年6月,西格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对日作战的塞班岛,在那里负责一所战地医院的宣传工作。这一时期,西格除了又认识了许多来自美国各地的民歌手,还学会了许多当地的土著歌曲,此后他一直留意世界各地的民歌,并有意地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向美国听众介绍世界民歌。

遭遇电台封杀

二战结束后,西格回到纽约。1945年12月2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歌手组织“人民之歌”在西格家中成立,西格被选为主席,并兼任《人民之声》简报的主编。由于共产党支持的亨利·华莱士竞选总统失败,一大批支持他的美国左派歌手倍受责难,《人民之声》也因帮助华莱士竞选而元气大伤,因财务问题而终结。

皮克斯吉尔事件后,不再有人邀请西格参加慈善募捐的演唱会,他的声誉跌入低谷。1949年,西格开始尝试走商业化的道路,他与老友海斯、弗雷德·海勒曼和荣妮·吉尔伯特组成了一个民歌四重唱组合“纺织工”,他们从前卫村酒吧开始,1950年4月,纺织工的第一张专辑出版,其中他们翻唱“铅肚皮”的《晚安安瑞》在电台排行榜上13周高居首位,成为1950年最佳

单曲。此后,“纺织工”又录制了许多民歌改编的歌曲,这些音乐不同于当时商业主流的爱情主题,题材丰富,在当时很受欢迎,许多歌曲对后来的流行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时期,

“纺织工”由于以前年历歌手的背景而进入电台封杀的黑名单,从1951年开始不能进行演出,也没有公司愿意给他们出专辑,“纺织工”只能解散。一直到1955年,他们重新回到舞台,在座无虚席的卡内基大厅进行了复出首演。

在被电台封杀之后,西格在全美大学校园展开巡回演出,传播其音乐理念和政治信仰,这被他形容为“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工作”。

作品风格

从最初的“纺织工”乐队起,西格就坚持制作纯正的民谣,这一点反映在他选用的乐器上,即便在日后民谣被普遍化的阶段,他依然矢志不渝地使用着原声吉他与班卓琴。确实,要配合他清澈、透亮的声线和时疾时缓、富有张力的演唱风格,复杂远不如简单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创作上,他反对制造权威,主张音乐的魅力在于富有个性色彩的诠释,这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态度令后世的音乐家敬仰不已。最让人叹服的也许应该是西格的现场表演,他总爱在歌曲中插入口述,准确地说是与听众的交谈——从街角的艳遇到童年的回忆,这样,演唱者与听众间就不再停留于单向的施与受的关系。西格用他顽童般的调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常青的记忆。

代表作成反战运动主题歌

五十年代,西格创作了著名的反战歌曲《花儿都到哪儿去了》。后来的嬉皮运动中,不少反战的年轻人就是唱着这些歌(包括一首鲍伯·迪伦的《答案就在风中》)四处流浪。

这首歌成为反战运动的主题歌,历经多人翻唱经久不衰,中国歌手齐豫也曾进行过翻唱。

后世影响

作为美国民谣界的泰斗,西格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尤其是在其领导下,民谣歌手反战的潮流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他促进了美国民间歌曲的普及,以歌唱世界大同、和平、爱情主题的歌曲闻名,包括斯普林斯汀和鲍勃·迪伦都是他忠实的拥戴者。

获奖经历

1996年,西格入选美国摇滚名人堂,1997年获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