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共3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硬膜外血肿影像诊断

硬膜外血肿影像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诊断价值比较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对慢性和亚急性期血肿 的显示MRI要优于CT。
硬膜外血肿区别于硬膜下血肿的征象:
1、多呈梭型; 2、内缘光滑锐利; 3、急性期密度较均一; 4、中线结构移位较轻; 5、较为局限; 6、硬膜下血肿常伴脑挫裂伤; 7、硬膜外血肿不越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可过矢状缝。硬膜下血 肿可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不常过矢状缝。
影像学表现
• 1. X线 脑血管造影 根据对比剂由血管破裂处外溢,脑膜中动脉或 上矢状窦受血肿压迫而离开颅骨内板和由于血肿推挤脑血管分支 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无血管区等表现可诊断 为硬膜外血肿。因此脑血管造影可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部位 及大致范围。
影像学表现
• 2. CT 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 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如骨折超越颅缝,血肿亦可超过颅缝。
硬膜外血肿影像诊断
硬膜外血肿
•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颅脑损伤的2%~3%,占全部颅内血肿的25%~30%,仅 次于硬膜下血肿,其中急性约占 85%,亚急性约占12%,慢性约占3%。
临床与病理
• 硬膜外血肿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常为加速性头颅伤所致, 损伤局部多有骨折(约占90%)。
影像学表现
• 2.CT 平扫 血肿密度多均匀。不均匀的血肿,早期可能与血清溢出、 脑脊液或气体进入有关,后期与血块溶解有关。
• 血块完全液化时,血肿成为低密度。
影像学表现
• 2.CT 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 可伴有骨折,需用骨窗显示。
影像学表现
• 2.CT 血肿压迫邻近的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CT 表现为 血肿邻近脑实质局限性低密度区。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常有突发地、明确地的头部外伤 典型表现是伴有或不伴有暂时性意识障碍的头部撞击,随后意识恢复,但由
于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常存在进行性的严重头痛,几小时后又逐渐出现意 识丧失。
CT表现
典型表现:颅板下双凸状高密度影,有时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 可出现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大脑镰下疝、钩回疝 急性出血时,未凝集的新鲜血液呈现更低的密度 血肿较局限,不跨越颅缝
按出血来源不同 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 窦和乙状窦、板障静脉出血
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发生位置
超过95%患者是单侧发生,也有文献报道,双侧 或多处发生
幕上:90-95% 颞部: 60% 额部:20% 顶枕 部:20% 位于后颅窝:5-10%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 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 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MRI表现
可以清楚地显示T1和T2上呈现低信号的硬脑膜移位 急性硬膜外血肿T1等信号和T2上从低到高跟中信号 亚急性早期T2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T1、T2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 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关系 原发性意识障碍 中间清醒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着力对侧多,同侧 在着力同侧 少
重,在对冲部位多 轻,在冲击部位多
约半数
绝大多数有
约半数在同侧
绝大多数在同侧
多较重
多较轻
较少
较多
范围较广
较少,较轻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外伤后并发症,通常是由头部外伤导致硬膜外血管破裂而引起。

影像学是诊断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一、CT表现:
硬膜外血肿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局部弧形高密度区,密度较正常脑组织高,与硬膜上分离,形成一定的局部膨出。

在随后的CT 扫描中,硬膜外血肿的密度会逐渐降低,同时血肿周围脑实质会出现水肿。

二、MRI表现:
1: T1WI:硬膜外血肿在T1WI(T1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均匀低信号,与脑组织相比较暗。

2: T2WI:硬膜外血肿在T2WI(T2加权像)上表现为局部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相比较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的信号会逐渐减弱。

3:矢状和冠状面的MRI图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范围和分布。

三、血管造影:
对于一些复杂的硬膜外血肿病例,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深度和范围。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肿周围的血管情况,有助于确定可能的出血源。

附件:
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硬膜外血肿:指血液积聚在硬膜与颅骨内膜之间,形成的一种颅内病变。

2:影像学:指利用X线、CT、MRI等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诊断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EDH)指的是位于硬膜外腔的血肿,是头部创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正确认识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其各个章节进行细化。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常不一致,但以下症状和体征是常见的:1. 头痛:剧烈的头痛是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2. 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是严重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常常与头部外伤后短暂的意识丧失有关。

3. 呕吐:伴随头痛和意识障碍,呕吐也是硬膜外血肿常见的症状之一。

4. 罗马带征:硬膜外血肿可引起压迫神经根,导致罗马带征阳性。

5. 增加颅内压力:硬膜外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二、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头颅CT和MRI来观察,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 头颅CT:a. 血肿:硬膜外腔内可见高密度区域,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晰。

b. 锥体裂孔征:硬膜外血肿可通过颅骨缺损进入颅内,形成血肿进入基底池,表现为锥体裂孔扩大。

c. 轻度脑沟增宽:受压的脑组织可导致脑沟扩大。

d. 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常常伴随颅骨骨折。

2. MRI:a. 血肿: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与周围脑组织对比明显。

b. 血肿壁:可显示血肿周围的硬膜、颅骨、软组织等结构。

c. 血肿扩张:MRI可以观察到血肿与硬膜外腔之间的关系,评估血肿扩张程度。

d. 脑受压:MRI可以帮助评估脑受压情况,如脑沟扩大、脑室变形等。

三、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部分。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EDH):指发生在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血肿,常常由颅骨骨折引起。

2. 头颅CT(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技术断层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于头部创伤的诊断。

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详细横断面图像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提供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在颅骨内硬膜下形成的血肿,是头部受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章节:⒈临床表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症状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具体表现因血肿大小和位置而有所不同。

⒉ CT 表现:在头部 CT 扫描中,硬膜外血肿常呈现为一片低密度区,位于颅骨内硬膜和软脑膜之间。

血肿的形状常为凸面状或半球状,边缘清晰。

血肿旁边的颅骨常常呈现骨质增生。

⒊ MRI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 MRI 图像上常呈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区,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区。

特别是在脑脊液抑制序列(FLR)图像上,血肿与周围脑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⒋血肿的扩展:硬膜外血肿的扩展常取决于其体积和位置。

随着血肿的增大,其可以对颅内结构施加压力,导致脑实质挤压,甚至影响脑室系统。

⒌并发症:硬膜外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脑室扩张和脑实质损伤。

⒍鉴别诊断:在影像学上,硬膜外血肿需要与其他头部疾病鉴别,如脑挫裂伤、硬膜下积液和脑出血。

通过观察血肿的形态、位置和相邻组织的影像学特点,可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硬膜外血肿 CT 和 MRI 影像图。

附件可在正文结束后的附件部分查看。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硬膜外血肿:指颅骨内硬膜与软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通常由头部创伤引起,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⒉颅骨:指头部的骨骼结构,主要由颅顶骨、颅底骨和颅侧骨组成,保护和支撑着脑组织。

⒊ CT 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通过利用 X 射线和计算机重组成像,可获得不同层面的头部断层图像。

⒋ MRI:磁共振成像的简称,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推荐-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 精品

推荐-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 精品
血肿颅骨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ct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mrit1wi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cerebralwindowct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bonewindowct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cerebralwindowbonewindow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占位效应masseffect占位效应masseffect占位效应masseffect2ct及mri诊断ctmridiagnosis双凸形血肿biconvexhematoma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占位效应masseffect头皮软组织肿胀scalpsofttissueswelling头皮软组织肿胀scalpsofttissueswelling头皮软组织肿胀scalpsofttissueswelling血肿在不同时期的表现ctt1wit2wi急性期acutephase高密度highdensity等信号equisignal低信号lowsignal亚急性期subacutephase混杂密度equidensitymixeddensity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慢性期chronicphase低密度lowdensity低信号lowsignal高信号highsignal急性期血肿亚急性期血肿慢性期血肿血肿在不同时期的表现ctt1wit2wi急性期acutephase高密度highdensity等信号equisignal低信号lowsignal亚急性期subacutephase混杂密度equidensitymixeddensity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逐渐增高信号graduallyincreasessignal慢性期chronicphase低密度lowdensity低信号lowsignal高信号highsignal3影像方法的选择choic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内聚集形成的疾病。

在临床上,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和评估硬膜外血肿。

下面对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回答。

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包括:压迫性改变(出现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压迫与改变,蛛网膜受损,在MRI图像中可见高信号和低信号区域。

在CT扫描中,硬膜外血肿呈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的高密度区域。

影像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患者基本信息
1. 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

2. 就诊目的、症状等相关信息。

第二部分:影像学检查方法
1. 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

2. 扫描层厚、扫描间隔等相关参数。

第三部分:影像学表现描述
1. 硬膜外血肿的位置、范围和大小。

2.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特征,如半球形、卵圆形等。

3. 硬膜外血肿的密度或信号强度变化。

4. 周围组织器官结构受压或改变的情况。

第四部分:影像学诊断与评估
1. 根据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2. 评估硬膜外血肿的严重程度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3. 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五部分:结论
1. 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与程度。

2. 如果有其他疾病存在,需明确其他疾病与硬膜外血肿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硬膜外血肿影像实验报告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回答。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依小脑幕缘分布而出现不同形状,勾勒出各层面小脑幕

Y
V

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的多少
治 疗
出血量少时(“硬膜下涂抹”),尤其是那些慢性期血肿,没

有引起症状的,可以通过CT随访
预 后
有症状的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在急性期应在4小时内颅骨切
开术
有症状性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个或多个颅骨造口引流 术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颅内血肿定义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聚积在颅腔 内达到一定体积(幕上出血 ≥ 20 ml ,幕下出血 ≥ 10ml ),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组织受压和颅 压增高症状
解剖
解剖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
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蛛网膜、软脑膜及二者之间的
部位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位于对冲部位
形态 双凸形(梭形)
新月形
范围 边界
较局限;
较广;
一般不跨过颅缝,可以跨过大脑 不跨过大脑镰和小脑幕,可以跨
镰和小脑幕
过颅缝
锐利
欠锐利
大小范围 复查基本无变化
常有变化
脑挫裂伤 可有
多有
THANK YOU
(可能为胞外正铁血红蛋白)
慢性期T1WI低(高于脑脊液),T2WI高
(可能为脑脊液进入、蛋白渗入蛛网膜下腔)
38Y,M,高处坠落10余天
增强扫描


பைடு நூலகம்
表 现
可见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
脉强化,亦可见到连续或断续的
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
织,新生毛细血管及肉芽组织构成)

读片典型病例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分析

读片典型病例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分析

读片典型病例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分析病史:患者男,30岁;头部外伤致头痛3小时。

影像学检查:问题:1、上图中左侧额部高密度病灶最有可能位于A、颅骨与蛛网膜之间B、颅骨与软脑膜之间C、颅骨与硬脑膜之间D、硬脑膜与软脑膜之间2、该病灶应考虑为A、硬膜外血肿B、硬膜下血肿C、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D、脑挫裂伤所致脑内血肿3、左侧颅骨改变应考虑为A、左额骨线性骨折B、左额颞骨颅缝分离C、左额骨凹陷骨折D、左顶骨凹陷骨折影像学表现:左侧额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梭形致密高密度影,密度略不均匀,边界清楚,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隙增宽,脑白质塌陷,左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见左侧额骨凹陷性骨折。

答案:C、A、C影像诊断要点:CT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多在骨折部位下方,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跨越大脑镰或天幕,血肿密度多均匀。

不均匀的血肿,早期可能与血清溢出、脑脊液或气体进入有关,后期与血块溶解有关。

可见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等占位效应。

调节骨窗可显示骨折,血肿压迫邻近的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塞。

诊断:1、左侧额部硬膜外血肿;2、左额骨凹陷性骨折。

鉴别诊断:1、硬膜下血肿(硬膜与蛛网膜之间,血肿呈新月形包绕于大脑表面)2、硬膜下积液(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薄的新月形低密度区)下面将颅内不同类型血肿一一介绍,分别有:1、硬膜外血肿(EDH)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指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中;常见于颞、额、顶部,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常见,血液聚集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硬膜外间隙,常合并颅盖骨骨折。

硬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CT表现:平扫血肿表现为颅板下见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清晰,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血肿密度多较均匀,慢性期血肿密度降低,可仅表现为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

影像表现
• CT: •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 双凸形(梭形) • 范围较局限 • 一般不跨过颅缝,可以跨过大脑镰及小脑幕 • 边界锐利 • 大小、范围复查基本无变化 • 多伴有颅骨骨折;内可有气影 • 可合并脑挫裂伤 • 多为高密度
女,48岁,外伤后7天,跨中线
男,11岁,外伤后4小时,积气
硬膜下与硬膜外血肿
脑膜的解剖
•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 三层膜合称脑膜(Meninges) • 蛛网膜、软脑膜及二者之间的蛛网膜下腔, • 合称柔脑膜(Leptomeninges)
硬脑膜
• 厚而坚韧的双层膜: • 外层:贴于颅骨内面,称为骨膜层 • 内层:厚而坚韧,称为脑膜层 • 两层在一些部位分开,内衬有内皮细胞形成硬脑
血肿分类: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血肿来源和部位
按病程 和血肿 形成的 时间
01 急性血肿(3天内) 02 亚急性血肿(3天~3周)
03 慢性血肿(3周以上)
硬膜外血肿
•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 好发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 约占全部颅内血肿30% • 颅骨骨折所致 • 最常见的出血来源为脑膜中动脉破裂(70%-80%) • 原发昏迷时间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 • 急性约占85%,亚急性约占12%,慢性约占3%
影像表现
• MRI: • 形态与CT相似 • 急性期T1WI等,T2WI低 • (可能为脱氧血红蛋白) • 亚急性期T1WI高,T2WI高 • (可能为胞外正铁血红蛋白) • 慢性期T1WI低(高于脑脊液),T2WI高 • (可能为脑脊液进入、蛋白渗入蛛网膜下腔)
• 增强扫描:
• 可见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强化,亦可见到连 续或断续的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织及毛细 血管构成)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课件PPT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课件PPT
硬膜外血肿分类
根据出血来源,硬膜外血肿可分 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硬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颅骨骨 折、脑膜中动脉破裂、静脉窦破裂等 有关。
病理生理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血 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颅内压的升高导 致脑组织移位、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DSA检查可以显示颅内血管的走行、变异以及与血肿的关系 ,有助于判断出血原因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03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结词
急性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高密度影,通常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形态多呈梭形或扁平 状。
详细描述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或条形高密度影,可单侧或双侧发生。血肿通常位于脑膜 中动脉或其分支的行程附近,有时可见骨折线。MRI上表现为与颅骨内板相贴的梭形或块状高信号影 ,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结词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混合密度影,CT值介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形态多呈梭形或扁平状。
详细描述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可单侧或双侧发生。血肿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和高密度区混合存在,有时可见骨折线。MRI上表现为与颅骨内板相贴的梭形或块状混杂信号影,T1加权像上呈 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稍高
密切观察
对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复查CT,了解血肿变化情况。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当血肿量较大,引起颅内压升高或神经功能受损时,需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包括开颅清除血肿、微创穿刺引流等手术方式,根据具 体情况选择。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积聚形成的一种病理性情况。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检查方法进行观察和评估。

以下是对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的细化描述:1.CT扫描:硬膜外血肿通常在CT扫描上呈现为高密度区,形状多为半球形或椭圆形。

初期血肿密度均匀,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度可逐渐变低,出现血肿内部液化或吸收的现象。

血肿常见于颅顶或颅底区域,与颅骨平行且呈现一层薄壁。

2.MRI扫描:MRI扫描在硬膜外血肿的检测方面更加敏感,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

血肿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

此外,MRI还可以提供关于血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血肿的大小、形状和扩展的详细信息。

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帮助确定硬膜外血肿的血源,特别是在疑似动脉瘤破裂导致硬膜外血肿的情况下。

血管造影还可以识别与血肿相邻的动脉和静脉的异常表现。

4.脑电图:脑电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硬膜外血肿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通常可以观察到与血肿位置相对应的脑电活动异常,如脑电图的慢波活动异常或局部性放电活动。

5.结构功能影像学(如fMRI、PET、SPECT等):结构功能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帮助评估硬膜外血肿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观察到血肿周围神经组织的功能损伤和代偿机制。

本文档涉及附件:●CT扫描图像●MRI扫描图像●血管造影图像●脑电图结果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硬膜外血肿:血液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积聚形成的病理情况。

2.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通过多次X射线照片获取多层次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3.MRI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组织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血管造影:通过注射放射性造影剂进入血管系统,利用X射线或CT扫描等方法观察和评估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
CONTENTS
目 录
01
疾病概要
02
影像学表现
03
诊断和鉴别诊断
Part 01
疾病概要
• 头部受直接外力,致颅骨骨折或变形、脑膜血管破裂,血 液进入内板与硬膜之间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形成血肿
• 多位于颞顶区,常为脑膜中动脉出血 • 硬膜与内板形
临床与病理
Part 03
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点 临床特点 外伤史
形态 范围
占位效应 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边界
硬膜外血肿 中间清醒期 明确外伤史多伴有骨折
硬膜下血肿 无中间清醒期 轻微外伤史不伴有骨折
梭形 较为局限,不跨颅缝
新月形 较为广泛,可跨颅缝蔓延
相对较轻 较少见 边界较轻
较重 常见 边界欠清
左颞顶区急性硬膜外血肿并颅骨骨折
影像学表现(MRI)
• 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边缘清楚 • 血肿的MRI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 • 急性期:等或长T1、短T2,信号强度常不均一 • 亚急性期早期:T1WI和T2WI为周高中低 • 亚急性晚期、慢性期:血肿呈短T1、长T2
右额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晚期
外力直接作用处,多为加速损伤 常伴骨折,多不伴脑内损伤(颅脑损伤2%~3% ,颅内血 肿25% ~30%) 动脉性出血为主,也可静脉或静脉窦出血 颞、额顶、颞顶、后颅窝、纵裂 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临床表现:昏迷-清醒-昏迷
Part 02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CT
内板下方双凸形高密度,边缘多清楚锐利,均一或不均一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 常合并颅骨骨折,开放骨折可出现血肿内积气 可多发 急性期:高密度区,CT值在40~100HU 亚急性或晚期:密度逐渐减低、体积开始缩小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2023最新版)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2023最新版)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外伤后并发症,其影像学表现对于确诊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分为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细化。

⒈CT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CT图像上呈现为一片局限性高密度区域,形状呈半球状或圆形,边缘清晰,常见于颅骨凹陷处。

可以观察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如脑沟变窄、脑室受压等。

血肿大小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⒉MRI 表现硬膜外血肿在MRI图像上呈现为T1WI上的低信号区,T2WI上的高信号区,可见周围水肿带。

脑脊液抑制序列可以显示出血肿的边界更明显。

此外,MRI还可以检测到血肿内部的各种血液分解产物,如含铁血黄素等。

⒊血管造影对于一些较大、压迫严重的硬膜外血肿,可以进行血管造影以评估血肿周围的脑血管情况。

造影图像可以显示受压或闭塞的脑血管,了解血肿和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⒋病变演变过程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早期血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

中期血肿呈现出清晰的圆形或半圆形。

晚期血肿逐渐被吸收,边缘变得清晰。

通过观察这些演变过程,可以对血肿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相关的影像学图像,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指发生于硬膜外间隙的血肿,通常由于头部外伤引起。

⒉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三维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人体内部高解剖学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神经影像]“硬膜外血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硬膜外血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硬膜外血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硬膜外血肿【病史摘要】女,16岁。

头部摔伤意识不清2小时,检查时间为摔伤后第5天。

图1硬膜外血肿CT及MRI检查【影像所见】图1A、B,CT显示右侧额部双凸透镜形病变,周边呈高密度,中心呈等密度,其内可见高密度条形影。

图1C、D,横轴面T1WI、T1WI显示右侧额部双凸透镜形异常信号,呈短T2长T1信号,其内可见分隔,周围可见短T1信号。

右侧额叶皮质呈受压改变。

图1E,DWI示病变呈低信号。

图1F,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异常强化。

【诊断和分析】本病例诊断为右侧额部硬膜外血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之间,颞、顶区是最常见的位置,95%位于幕上;②表现为双凸透镜形状;③可以跨过硬膜附着处,但不跨颅缝;④CT12/3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1/3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表明活动性出血;⑤MRI,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透镜形的异常信号,移位的硬脑膜表现为低信号线,位于血肿和脑组织之间,根据出血时间不同血肿信号有所不同;⑥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本病一般病史明确,诊断比较容易。

【检查方法及选择】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是CT和MRI。

CT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情况,对于急性期血肿的显示也较清晰。

MRI可以监测血肿的演变过程,因此CT与MRI联合使用,有助于观察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临床病理和随访】硬膜外血肿多由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撕裂造成,见于85%~95%的硬膜外血肿患者,不伴有骨折者少见。

偶尔硬膜外血肿可以不需手术治疗而自行吸收,可能是由于血肿通过骨折处进入帽状腱膜下的软组织。

【评述】由于10%~30%的硬膜外血肿是迟发的,一般在外伤后24~48小时内出现,在受伤当时CT及MRI检查未见异常,因此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复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