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民俗风情审美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哦《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第二节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教案一、课题: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材分析1、教材介绍教材名称:《中国旅游地理》(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教材)主编:彭淑清等出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第二节的内容。
旅游地理是一门介绍中国旅游资源基本情况的课程。
教材介绍了我国各省市区知名的旅游景区(景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关的历史文化,涉及到了众多学科,为学生设计旅游线路、提供旅游咨询、进行景点讲解等提供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五、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1)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新事物好奇性强且接受能力强;(2)掌握了一定的旅游基本知识,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3)对文化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也没有形成体系;(4)分析问题还缺乏灵活性。
2.分析课堂(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会如何去学习。
六、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结合对本书特点的认识和对学生的了解,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我国传统节日、婚丧习俗、民居、民间工艺品和民族服饰的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对民俗传统、民俗风情等更加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欣赏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民俗的思索,撰写出别具特色的导游词。
为今后的导游工作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牢固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达到在丰富多彩的同时又能做到有据可依的去传播民俗文化风情的目的。
八、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民族节日、中国部分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
【难点】中国部分民族的婚丧习俗。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02
理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 及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途 径。
03
04
了解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的现状和趋势,以及面 临的挑战和机遇。
5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02
CATALOGUE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024/2/2
6
原始文化
01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2/2
1
CATALOGUEBiblioteka 目 录2024/2/2
• 引言 •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 •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 • 中国文化的教育传统 • 中国文化的民俗风情 •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2024/2/2
2024/2/2
33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4
古代文化
古代哲学与思想
阐述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24/2/2
古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古代诗歌、散文、小 说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 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 历史发展与艺术成就。
古代科技与发明
探讨古代中国在天文、数 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 科技发明与贡献,彰显其 世界领先地位。
8
近现代文化
近现代文化变革
阐述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的 变革历程,如西学东渐、新文化 运动等,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影
响与挑战。
2024/2/2
近现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艺术的 发展脉络,包括现代诗歌、小说、 戏剧等文学形式以及电影、音乐等 艺术门类的创新与成就。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七章 交通民俗与旅游
第七章交通民俗(第8次课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认识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重要作用,了解中外各民族的独特交通方式及习俗,学习交通民俗的特点、主要类型和影响这种民俗产生发展的因素,以此一握交通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交通民俗的含义、特征及类型;交通民俗的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模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交通民俗概述;中国交通民俗;交通民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国绕"走向世界的中国交通”"交通工程中的工程伦理"''彰显大国风范的古代丝绸之路""邮轮产业的前世今生""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中国大飞机战略"等主题,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切实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舞程思政内容】1."交通中国"课程以丝刑之路与"一带一路"为纵线、技术与文化交流为横线的交互呈现,既展现了中国现代交通发展的历程,也展示了交通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乐合作的作用。
树立爱国的信念,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而骄傲II2.以中国"青藏铁路"重大交通工程为例,介绍交通民俗发展中展现出的国家意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要求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3.通过近些年我国在交通领域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去引导学生价值现、文化观的正确建立,建立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促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
4.引导学生文明交通出行,遵守交通规则、绿色低碳出行。
第一节交通民俗概述一、交通民俗概述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如道路或航线的开辟,桥梁的建筑,车船的制造和使用,交通管理的规约,交通信仰,送别与欢迎的仪式,交通动力的使用等等。
论民俗的审美价值
论民俗的审美价值民俗是指流传在民间的习俗、风俗和文化传统,具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民俗的审美价值,包括艺术表现、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等。
首先,民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特点。
在民俗活动中,人们通过歌舞、音乐、戏曲、绘画等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丰富的美学元素。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龙舞、舞狮、花灯等民俗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融入了太极、五行等哲学思想,使得表演更具有审美内涵。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民俗活动的方式传承和展示,不仅为民众提供了观赏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融入文化、感受美的途径。
其次,民俗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民俗传承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特色,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文化价值传承至今。
例如,中国的龙舟竞渡活动,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通过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人们得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进而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其产生审美的情感。
此外,民俗还具有社会凝聚力,这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民俗活动中,人们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联系。
比如,中国的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团圆饭,共同庆祝新年到来。
这样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使得民俗具有了更大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审美价值。
通过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传承的方式以及社会凝聚力的作用,民俗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承载了历史的文化记忆。
因此,应该重视和传承民俗,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审美作用。
一年级下册新疆地方教案
一年级下册新疆地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疆的基本地理信息,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2. 让学生认识新疆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尊重民族团结。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新疆的地理位置与面积2. 新疆的人口与民族3. 新疆的自然风光4. 新疆的历史文化5. 新疆的民俗风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疆的基本地理信息、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新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新疆的风景、民俗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疆的特色。
2. 视频播放法:播放关于新疆的宣传片,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新疆。
3. 讲故事法:讲述新疆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新疆民俗风情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新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新疆的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
3. 图片展示:展示新疆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了解其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关于新疆的宣传片,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新疆。
5. 讲故事:讲述新疆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疆的民俗风情,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色。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新疆的资料,增强对新疆的了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第五章:新疆的自然风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风光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天山山脉2. 塔里木盆地3. 伊犁河谷4. 新疆的沙漠5. 新疆的湖泊与河流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疆自然风光的主要特点。
美学原理No.7 社会美
2
人物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 人体美 2. 人的风姿和风神 3. 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3
人物美
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 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 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 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人体的形式 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 的单调和重复,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
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超越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关系, 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从而浑然忘 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民俗风情,节庆狂欢, 休闲旅游)
13
敦煌壁画中的生活场景
14
中国的茶 VS 西方的咖啡
《红楼梦》“吃茶” “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民歌“盘陀江上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 巴黎的左岸咖啡文化:普罗科普咖啡店及刊物
花神咖啡店
日常生活的美
荷兰人的世俗生活世界
他们在富裕中能简朴知足,在住宅和环境方面显得 简单、幽美、清洁,在一切情况下都小心翼翼,能 应付一切情境,既爱护他们的独立和日益扩大的自 由,又知道怎样保持它们祖先的旧道德和优良品质。 ——黑格尔
——杜牧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 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李白 风吹柳花香满店,胡姬压酒劝客尝。
——李白
12
民俗和文学审美
民俗和文学审美吴功正本文认为.. 民俗是人的族类风习凝结体, 是构成文学审美的一种基因, 它对中国文学审美影响颇大。
民俗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审美心态, 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审美风貌。
因此本文从儿个方面对民俗和文学审美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论述。
民俗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特征民俗是人的族类风习凝结体, 没有比它更能凝聚人的族类力量和心理共态。
作为文化现象, 它具有区域文化特征.. 在历史演进中, 又代代沿袭和续用。
因此, 民浴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体, 又是文化丛体和文化流程的结合体。
民俗对中国文学审美影响颇大, 构成其美学基因。
诚然, 民俗孕育了中国俗文化、俗文学, 然而, 更重要的是, 民俗文化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心态, 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审美风貌。
民俗是一种文化习惯, 也是文化精神氛围, 蕴含着地理、历史、伦理、文化心态等诸方面文化功能。
民俗本身就构成一个文化系统。
当然,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幅员辽阔的国家, 地理文化因素和历史演变特点所形成的隔断势态使得区域性和区域体民俗有着显著差异。
但在总体地理文化环境中, 却有一个覆盖其上的文化综合体, 有着为各体族类人所共同遵守的或信奉的议俗习惯。
南方文化习俗和北方文化习俗共同性“抽象”特征要大于差异性“具体”特征。
就历时性而言, 民俗是一种稳态甚或超稳态系统, 例如现今有些都市人时兴过圣诞节,但他们对于春节则照过不误。
尽管民俗的具体因子会有扬弃、变化, 但其基本型态则不变。
民俗凝聚为习俗、人情、节日等具体形态, 中国的节日本来是表示季节的, 但逐渐渗透了人文因素趋于人文化。
它在一定意义上所显示的人文特征要远过于自然特征, 所以才会具备文化价值。
尽管这些节日在初始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愈向后发展, 宗教因素虽尚存在, 却益见淡化。
民俗节日成为人际关系、人情交往、审美回忆、情感寄托、生活娱乐以致享受的对象, 愈来愈显示出伦理化、世俗化、审美化趋向。
浅析湘西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
浅析湘西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08级旅游管理001班0868020102何舟摘要:湘西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秀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旅游美学价值。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湘西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当中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湘西;民俗风情;民俗旅游;旅游审美一、民俗旅游的概念所谓民俗旅游就人们是以观赏、领略、了解、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与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从性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旅游地发展的有很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用、社会文化作用和创造旅游品牌作用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二.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一)民俗风情之美民间歌舞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湘西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民间有丰富的民族歌舞供开发利用。
民族歌舞强烈的节奏感、欢快的氛围, 很适合于游人的审美要求。
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苗族的接龙舞和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等。
苗族接龙舞,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是一项文娱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 相传古代苗族以次舞蹈求雨。
每当人们盼龙降雨时就成群结队去接龙, 并形成了风俗习惯。
接龙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 尤以“四月八”最为隆重。
茅谷斯, 也叫毛猎舞, 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
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 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 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民俗风情特色解读
民俗风情特色解读民俗风情特色解读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艺术、节庆、饮食等方方面面。
每一种民俗风情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解读民俗风情,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更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生活习惯与信仰民俗风情中的生活习惯与信仰往往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的民众,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往往与海洋密切相关,如渔民们信奉海神,祈求出海平安、渔业丰收。
而内陆地区的民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则可能与农耕文化更为紧密,如春耕秋收、祭祖祈福等。
二、艺术与手工艺艺术与手工艺是民俗风情中的重要元素,它们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的具象表现。
如剪纸、刺绣、陶艺、舞蹈、歌曲等,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与手工艺往往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也是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三、节庆与活动节庆与活动是民俗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的活跃表现。
如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庙会、赛龙舟、舞狮等活动,都是民俗风情的生动展现。
这些节庆与活动往往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是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四、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民俗风情中的重要部分。
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都反映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例如,广东的早茶,四川的火锅,苏州的糕点等,都是地域文化的具象表现。
而饮食中的诸多细节,如餐具的使用、菜品的命名、餐桌礼仪等,都富含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解读民俗风情特色,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
每一种民俗风情特色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因为每一种民俗风情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同时,通过解读民俗风情特色,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第七章 旅游民俗文化
第七章旅游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蕴涵和多彩的表象,它体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内含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认同。
它孕生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在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姿态万千的民俗文化日趋成为旅游观赏的重要对象,以参与体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更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头戏”,显示了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一、民俗文化释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惯、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先秦典籍中“俗”、“风”、“风俗”等词已很通用,并在《礼记·缁衣》中出现了“民俗”一词。
但作为学术术语使用,则始于“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周刊》。
至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才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称。
在国际上,19世纪中期以前,对民俗有种种称呼,如“民间古俗”、“贱民古俗”、“残存文化”、“民间迷信”等。
至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创造“Folklore”(“民众的知识或智慧”)一词后,它才逐渐成了国际通行的学科术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部分。
民俗文化曾在各民族长期生活中发挥广泛而巨大的作用。
但是,民族文化要大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民俗学家们对民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他们的目光大多关注文化比较落后的人群,尤其是所谓野蛮民族、农民和边民。
民俗文化的审美意义
民俗文化的审美意义民俗文化的审美意义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写到:“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是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这是一段关于“美育”的对话,历史上中外各国的先哲们,虽然各自生活的历史条件不同,却都提倡和推崇美育,把美育看作是完善和提高人的品格、才能不可或缺的途径。
从美学的角度看,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的自觉教育过程,因此审美对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民俗作为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若以民俗作为审美对象,则“它的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
它的美作为民族文化最生动、最鲜活、最复杂、最宽广的承载体,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多重角度的关注。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民俗的审美价值及其在目前审美文化日常化背景下的新动向作一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体现其美育的作用一、民俗文化1、民俗文化概说民俗历史悠久,但研究民俗的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过近两百年的历史。
从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关于“民俗”一词定义的争论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从近些年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的认为民俗是“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的认为民俗是“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有的认为是“民间文化”或“民间传承文化”。
但是,我们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民俗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乡村民俗研究,扩大到都市民俗研究。
但无论怎么变化,对民俗还是有一种共识,即认为民俗主要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或称“习俗”。
四年级《人杰地灵诵江西》教案
四年级《人杰地灵诵江西》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江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江西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江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江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江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江西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讲解江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庐山、井冈山、婺源等。
4.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章:江西的历史名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江西的历史名人。
2. 培养学生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江西的历史名人,如陶渊明、文天祥、杨洪基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名人的成就和对江西的贡献。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江西的历史名人,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名人的了解和敬仰之情。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成就和对江西的贡献,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天祥的忠臣形象等。
4.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三章:江西的民间艺术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江西的民间艺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江西的民间艺术,如景德镇瓷器、赣南采茶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江西的民间艺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喜好。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的美,如景德镇瓷器的细腻工艺、赣南采茶戏的独特表演等。
4.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江西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江西的自然景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江西的自然景观,如庐山、井冈山、婺源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的特点和保护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江西的自然景观,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景观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美,如庐山的壮丽、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等。
探秘北京的民俗风情 感受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探秘北京的民俗风情感受老北京的生活方式探秘北京的民俗风情感受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让人流连忘返。
本文将带您一窥北京的民俗风情,感受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节日风情北京的民俗风情与丰富多彩的节日密不可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在这个时候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游行庆祝、燃放烟花爆竹、赏灯等传统活动无一不展现出老北京人的热情和喜悦。
除此之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也在这里被精彩地庆祝,各种民俗活动久负盛名。
第二章:老北京的建筑与街巷老北京的建筑风格独特,典型的四合院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四合院由四个建筑围成一个中心庭院,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它体现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老北京的街巷里,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建筑,这是体验老北京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
第三章:传统手工艺与文化老北京以其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闻名。
中国结、雕漆、玉雕等工艺品都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老北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走于传统手工艺店的街巷里,品味这些工艺品的独特之处,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老北京的古老岁月。
第四章:传统美食与饮食习惯老北京的美食受到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独具一格。
烤鸭、豆汁、老北京炸酱面等传统美食都是老北京生活方式的代表。
品尝这些美食,领略老北京人对食物的独特态度,也是一种对老北京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第五章:传统节庆活动老北京人热爱庆祝各种传统节庆活动。
除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也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元宵节的猜灯谜、中秋节的赏月等活动,都是老北京人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之一。
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老北京式的庆祝方式,将会带给您独特的快乐与感动。
第六章:胡同文化与生活北京的胡同是老北京生活方式的代表之一。
胡同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更是社交、交流的场所。
胡同里的小摊小贩、邻里间的闲聊交谈,都体现出老北京人淳朴的生活态度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民俗文化审美
中国民俗文化主讲人:陈璇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民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这个历史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特征。
民俗广泛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影响左右着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也就不能充分认识这个民族。
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自然形成并长久承袭下来的风俗。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
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了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中。
民俗与官方礼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民俗乃民间风俗,官方礼仪为规范和行文制度化的礼俗。
联系是官方的东西往往向民间推行,也可逐渐形成民间传承的风俗,这是文化自上而下的渗透;民间的东西也可向上渗透,最为明显的是官方“成文法”的拟定,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民间的“习惯法”为基础的。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民俗的分类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将民俗划分为四大类型: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民俗等;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末节日民俗及民间娱乐民俗等;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等。
三、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一)民族性任何一种民俗事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由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并由社会普遍传承的。
第七讲民俗风情审美
8)人生礼仪民俗
指人一生 中几个重 要阶段的 仪式和礼 节。例如: 诞生礼、 成年礼、 婚礼、丧 葬礼仪等。
9)岁时节日民俗
指在一年之中的某 个相对阶段或特定 的日子,形成了具 有纪念意义或民俗 意义的社会性活动, 并由此所传承下来 的各种民俗事象。 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等。 另外还有其他民族 独有的节日。
居住民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审美意义
一是居住形式的多样。 二是布局的讲究。 三是住室的造型艺术。 四是住宅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
⑴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 大大小小的胡同中, 坐落着许多由东、 南、西、北四面房 屋围合起来的院落 式住宅,这就是四 合院。
⑵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 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 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 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这种土楼多建于明清,但早
在西晋它就诞生了。当时从外地 逃荒来此的客家人,把简单的泥 瓦房改造成坚固美观的土楼,并 逐渐由单层发展成多层。
承启土楼
2)服饰民俗是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满族
维吾尔
朝鲜族
苗族
3)饮食习俗
定义: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 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习俗。
⑴中国菜系
⑵其他菜别
素食 清真菜
⑶中西饮食民俗区别
饮食观念 饮食对象 烹调方式 饮食方式 餐具
4)交通习俗
定义: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 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
习俗与惯制。如:船、马、溜索等
5)生产民俗审美
我国有许多生产民俗传承,诸如生产 经验民俗、英雄崇拜民俗、自然崇拜民 俗、神话偶像崇拜民俗。生产经验民俗, 多为长期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良俗。
民族民俗风情的审美意蕴
民族民俗风情的审美意蕴班级:姓名; 学号:摘要:民俗是一种蕴含着美的创造物,包含着一种民族所特有的、和民俗相依存的认识论方式和价值体系,积淀着一种民族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
民俗注重人格内容,其内容受不同民族特定文化需要的影响。
在众多的民族事象中,我们既能见出民俗作为创造的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又可见出民俗作为创造的客体的审美心理个性。
产生于民俗活动中的民族审美心理一方面具有模式的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切审美活动所应当具备的个性色彩。
民俗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是一个不容争议的历史过程。
正因为民俗的内涵和形式在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上的积淀,使得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各有差异,表现出审美的民族独特性来。
关键字:民族;民俗;审美心理民俗作为已往历史活动的成果,作为民族审美的创造物,它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行进的,自然便成了民族审美的特定对象。
事实上,民族审美的功能几乎全部都由民族民俗承担起来。
因此,只有从民俗的角度研究民族审美,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性,才能得以很好地把握。
一、民族民俗风情中的人格审美所谓人格,就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或指人的道德品质,或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 1 〕民族民俗所注重的人格内容,受各民族特定的文化需要的影响。
在狩猎文化中,由于自然界和生产力间的矛盾,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设法增强自身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界。
这时的人格内容就包括有刚毅勇敢的品格,有坚强坚韧的意志与精神,有丰富的狩猎经验,有团结互助的意识,等等。
于是,旨在加强这种人格的民俗文化便应运而生,它的本质就像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环境的直接适应。
”〔 2 〕体现这种本质的民俗事象比比皆是。
珞巴族的头饰、面饰、服式、器皿装饰等,就是适应狩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
他们用打到的猎物来装饰、美化自身,装饰品成了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这种固定的人体装饰习俗,主要就是为了显示装饰者忍耐痛苦的力量和勇气。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
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
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
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
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刘禹锡诗歌的民俗风情美
作者: 韦燕宁
作者机构: 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南宁530003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71-74页
主题词: 刘禹锡;民俗事象;民俗诗;审美
摘要: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后,被贬谪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二十三年,在漫长的谪居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巴蜀吴越等地奇异的土风民俗,由此而创作大量优秀的民俗风情诗歌,形象地描绘异彩纷呈的民俗生活事象,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神奇迷人的风俗画卷,为人们了解唐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开启了一扇五彩斑斓、引人入胜的窗口,具有很高的民俗审美和民俗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一 节 民 俗 概 述
民俗的范围;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 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 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 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 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第 一 节 民 族 民 俗 概 述
民俗有良俗和陋俗之分。良俗 是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并对今 天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文化的 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建设、人们 身心的健康有利的民俗,陋俗则 相反。 从审美创造的角度看,无论良俗 事象和陋俗事象都可以成为审 美对象。就是说,人们通过对良 俗事象和陋俗事象的了解,可以 获得美。
2、政治的原因
统治者提倡,民俗得以发展;
统治者禁止,则可能导致某些民俗消 亡。
3、地理的原因
不同地理条件居室不同; 不同地理条件服饰不同。 4、宗教的原因 宗教影响民俗,民俗不违背宗教。
5、语言的原因
语言直接就是民俗事象;
语言制约某些民俗事象,如语言 禁忌。
(二)民俗的特征
1、类型性和模式性 这是民俗的主流。 2、社会性和集体性 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共同发展。 3、传承性和播布性 纵向传承:历史的;
(一)帐篷型
1、仙人柱
鄂伦春人居室。
居住 形式 多样
2、蒙古包 蒙古族居室 3、帐篷 藏族、哈萨克族居室。 帐篷型居室特点:易迁徙。
蒙 古 包
黑 帐 房
1、普通干栏式民居
壮族、傣族及邻近民族(如: 布朗、基诺、佤、德昂、景颇 等族)。 2、千脚落地式民居 傈僳 、怒、独龙族民居。 3、吊脚楼式民居 南方山区汉、苗、侗、布依、 土家、等族民居。
第七章
民族风情审美
主讲教师:张红珍
本 章 重 点
1 .民族的概念; 2 .民俗的概念; 3. 民族风情的审美要素;
4 .民俗的分类。
第七章 民族风情审美
民族概述
民俗概述
岁时民俗
人生礼仪
服饰民俗第 一 节Biblioteka 民 俗 概 述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稳定共同体。
广义的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 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 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 狭义的民族是指: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共同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 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五共同) 本课程的民族用的是狭义民族概念。
•北方汉族的居舍——四合院
四合院的布局以南北中心线为主轴,左右对称的建造房 屋。院落的北部座北朝南的房屋为“正房”,多为长辈 住,院的东西两侧房屋为“厢房”,多为晚辈住,或者 用作书房、餐室。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较矮的房屋为”耳
3、三合院 由一正两厢房屋围合的院落 称三合院。 三坊一照壁:白族典型民居。 大理喜洲最典型。 一颗印:云南彝族民居。 4、客家土楼 福建、广东沿海客家人民居。 适于聚族而居,故对内开放、 对外封闭。
密集地区:汉族聚居地区;
疏散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总体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大杂居、 小聚居格局。
1、东北民族六个:满、朝鲜、赫哲、达斡尔、 鄂伦春、鄂温克族。
2、西北民族十五个:蒙古、回、维吾尔、土 家、裕固、保安、俄罗斯、锡伯、柯尔克 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 东乡、撒拉族。 3、西南民族23个:羌、彝、藏、门巴、珞巴、 纳西、普米、傈僳、白、怒、独龙、景颇、 德昂、拉祜、佤、布朗、傣、基诺、哈尼、 阿昌、布依、仡佬、水族。 4、中南民族3个:土家、苗、侗族。 5、东南民族8个:畲、高山、黎、壮、瑶、京、 仫佬、毛南族。
地 坑 窑
也称为天井窑,主要分布 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 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 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 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 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 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地坑窑
3、 服饰 民俗 审美
服饰民俗是人们穿戴的风俗习 惯。由于各民族的经济生活、 文化传统、审美观念、自然环 境等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 民俗,在服饰上呈现出诸多的美。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各有各的民 族服装。就是在同一民族中,其 服饰也还有性别、年龄、时令 甚至社会地位的区别。
生产 经验 民俗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骑马坝傣 族的“巡田仪式”,是其典型形式。为了不误 农时,此地传承了早稻须在农历正月十三日 插完的习俗。正月十三这天,全寨的人敲锣 打鼓聚在一起。当公推的一位长者讲完话 宣布巡田开始时,人们便列队从东到西巡视 田坝。内容是生产大检查,看秧是否插完, 插秧的质量如何,田水是否自然流通和适量, 有无损人利己的抢水、偷水现象,禁伐区内 的树木是否遭到破坏。如有违犯,便对当事 人加以处罚。湘西土家族的“薅草锣鼓”、 哈尼族的吹“栽秧号”,也类似“巡田仪式”。 (馔谟哪 )
是把神话中的主人公当作偶像 崇拜,以求生产丰收和生活安泰 的习俗。 蒙古族普遍供奉的“保牧乐”和 “吉雅其”,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畜 牧保护神。 神话偶像崇拜民俗的神秘性固 不可信,但是所歌颂的英雄形象 却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二居 住民 俗审 美
居住民俗指住所的风俗。我国 居住民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审 美意义: 居住形式的多样 布局的讲究 住室的造型艺术 住宅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 干栏 型居 室
2.干栏型
居住 形式 多样
(三)栋宇型民居
居住 形式 多样
1、平顶房 土掌房:以干打垒为材料 建筑的平顶房,维吾尔族、 彝族民居。 藏式平顶房 羌族平顶房和碉房 平顶房层层内收形成阶梯 状,理县桃坪、茂县三龙最 典型。
维吾尔族的居住民俗
藏族的居住民俗
碉房:居住在农业区
或城市中的藏族人家多 事居住在碉房中,主要 流行于西藏、四川、青 海地区。 一般平民多居一层平顶 土房,房屋平顶,整体 如一方盒,是藏族民房 的特点。
碉楼为梯形外形,内部空间每 层一样;角越多越稳定。丹巴 最典型。 2、四合院 四棟房屋围合的院落为四合 院。 北方:四棟互相连结,故庭 院大,易采光; 南方:四棟紧密相连,故庭 院小,称天井,易通风透气。
我国各民族独有的节日很多,都 有娱乐性这个特点。节日饮食 制作方法五花八门。节日喜悦 场面的形成,是以美食为中心的。
节日 饮食 习俗:
三、 精神 生活 民俗 审美
精神生活民俗,主要包括宗教、 信仰、巫术、占卜、预兆、道 德、礼仪、禁忌、口头文学、 游艺等。其中最有审美意义而 且广泛传承的是口头文学、游 艺等民俗。
窑洞 民居
1、靠窑 依山掏洞而建,省工省料。 陕北、山西为主。 2、锢窑 以砖砌拱 而成,不受地形限 制。宁夏、青海、甘肃较多。
靠崖窑
靠崖 窑洞 (崖 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 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 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 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 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 类似楼房。
分布 区域:
三、民俗的概念
第 一 节 民 俗 概 述
指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 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 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 它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 造传达世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 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 一 节 民 俗 概 述
民俗风情,就是民俗的风光和情 调。民俗风情美基本上属于社 会美范畴,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 旅游审美对象。 民俗可分物质生活民俗、精神 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三类, 它们又各有多个层次和子系统。
按人口多少排列
前十位的民族是:汉、壮、 满、回、苗、维吾尔、彝、土 家、蒙古、藏族。 后十位的民族是:俄罗斯、 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 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 珞巴族。
除了56个民族外,尚有未识别民族十余个,
如西藏的僜人、夏尔巴人,云南的克木人等。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东南密、西 北疏。
饮料 制作 和品 饮习 俗:
饮料包括水、酒、茶、动物奶汁 等等。特别是饮酒和喝茶,是我 国各民族的普遍习俗。"酒"字在 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可见早在商 代饮酒就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习 俗。
居家 饮食 习俗:
居家饮食,是平时的家庭饮食。其 习俗的内容主要是:每日用餐的次 数及时间;用餐时对产妇、老人和 病人的优待;不同时令对食品结构 的调整;招待来客。居家饮食习俗 具有道德的、科学的、礼仪的等 等文化内涵和审美性。
4、精神民俗
包括:宗教、信仰、巫术、禁忌、道 德礼仪、民间游艺等。
第 三 节 岁 时 民 俗 审 美
岁时民俗是与岁时历法密 切相关的民俗事项。而岁时 历法相关的社会活动最主要 的就是节日集会。
一、中国的民间历法
(一)、阴历和阳历 阴历:太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一月,一 月29.5天。 阳历,也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 365.24219天。
中国 民族 的人 口结 构及 少数 民族 的含 义
根据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 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 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 为12.95亿,其中汉族人口占全 国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 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因为 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 所以称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 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最少的少 数民族是珞巴族。
英雄 崇拜 民俗
是对生产能手当作英雄崇拜和 给以奖励。独龙族狩猎,分配猎 物是见者有份,但对直接捕获猎 物者要奖以兽头和兽皮。受奖 者把野兽头骨悬挂在门前,人们 见了便生敬意。
自然 崇拜 民俗
是拜高山、古树、巨石、岩洞 等自然物为神,向它们求福禳灾 的习俗。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 认识自然的能力很差,相信万物 有神,总存畏惧心理。进行生产 活动,在他们看来是同神打交道, 为了求神保佑,便产生种种自然 崇拜习俗。
黄历:黄道历,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近地点
的变化轨迹。以阳历一年为一完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