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25武陵春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武陵春》教学设计人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上册《武陵春》教学设计人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上册《武陵春》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捉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进步先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先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言语。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风格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1、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更有人赞誉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怒放一枝女儿花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

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入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这是词人暮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

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流失殆尽,作者曾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1、读一读(1)听读,留意语气、腔调、语速。

(2)跟读,留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在朗读,领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

(愁)(4)请一先生有感情朗读,领会愁情。

(5)请先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归纳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领会作者的感情)(1)发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先生回答:愁(2)发问:你从哪些地方感遭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先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需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武陵春》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所选诗词,体会李清照词中婉约的风格。

2.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情愁,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增强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赏析李清照的作品为突破口,追忆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深情和疏离,感悟李清照的千年悲歌。

教学内容流程:少女无忧、活泼明朗→闺妇深情、悠悠情思→晚年无依哀婉凄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李清照的心曲,借助其作品体察其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四、教学过程:导入: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和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李清照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惟一一位入选的女作家。

在宋王朝那个男权横扫一切,以“词”为标榜的时代,李清照击败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等摘得“一代词宗”之桂冠。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品味亘古芬芳的文字,解读李清照的苦与乐,聆听她动人的笑,动情的哭,感悟婉约情愁。

学习目标:PPT1.品味词的意境与情感。

2、体会李清照词中婉约的风格,及时代和生活对她词风的影响。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和语言美。

走进李清照PPT李清照(1084—1155),号,(朝代)女词人,今(籍贯)人。

兼工诗文,著有《词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生1:自由展示,了解作者。

师:宋代词学家沈去矜在《填词杂说》中如此评价李清照: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资料链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PPT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宋神宗九年中进士,以文章受知于礼部尚书苏轼,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是典型的洒脱俊逸型文人,他不执拗于世风俗见,不仅不为女儿的舞文弄墨而烦恼,反而颇以“中郎有女能传业”而自豪。

《宋史·李格非传》◆少女活泼明快师:李格非没有将李清照束缚在传统女教的狭窄空间里,化养出李清照超出凡俗的修养和刚强独立的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武陵春》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武陵春》教案、教学设计
1.鉴赏分析: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诗词,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其词牌、词律、意境等方面的特点,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2.创作练习:以《武陵春》为灵感,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词,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体现春天的美好。作品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仍存在困难。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李清照及其作品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武陵春》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把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已有知识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分享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语文素养。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武陵春》的艺术特色。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课后作业:布置与《武陵春》相关的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25武陵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5武陵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5.词五首武陵春讲课目标1、累积文学知识,认识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2、培育学生联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感情的能力;经过频频吟咏,培育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经过商讨研究,培育学生合作、思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悟词作感情,培育学生踊跃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1、正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一样样词作的差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3、正确默写,理解运用。

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常常不一样样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朝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日我们来会合学习一下几首词,领悟一下这类体裁的艺术特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约 1151),济南(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迫近长辈。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录晁补之常向人夸赞她的诗句。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喜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这首词。

(1)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2、文学知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有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采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先期多写其安闲生活,后期多哀叹出身,情调感想,有的也显现出对中原的。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马虎。

学生归纳,教师指正。

文章马虎:暮春节气,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散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没心梳洗。

春季里花开花落年年这样,而人与从前却不一样样样了,我对全部都丧失了兴趣,即便存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李清照《武陵春》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李清照《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通化市第二中学邢云一、课程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作品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诗歌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武陵春》是李清照的一首著名的词作,创作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夫死的背景之下。

词人通过描摹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遵循“读——诵——赏——比——拓”的思路,以《武陵春》为线,将李清照其他几首著名作品的鉴赏贯穿于整首词的教学中,力求以点带面,使学生不仅深入领会本首词的内涵,同时又对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内容和风格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更宏观的认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诗词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通过对李清照《如梦令》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积累,对李清照的身世、早期的生活和思想、创作风格都有所了解,为学习《武陵春》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对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陌生。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鉴赏李清照词的兴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品味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品味鉴赏诗歌,体会词人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评析欣赏法3、想象联想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七、备习内容1、字词舴艋zé měng: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

尘香:泥土里的香气。

拟:打算。

2、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作家,有《漱玉词》、《词论》、《<金石录>后序》。

她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从小便有诗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武陵春》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武陵春》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武陵春》教案按教材定制 / 内容可编辑 / 提高备课效率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武陵春》教案教材分析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5《词五首武陵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才女,齐鲁大地壮丽的山河涵育了她创作的灵性;她文词绝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她就是李清照。

你听,这一首歌曲就是他的词,后人谱曲而成。

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思考《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应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去读?2、指名读,指导朗读。

(缓慢低沉、舒缓哀怨)3、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表达么?)“愁”(板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先来欣赏上阕: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我们一起通过作品回顾李清照幸福生活:《减字木兰花》写出了婚后的甜蜜,对丈夫的撒娇,也是对自己美丽的自信;《一剪梅》表现了离愁别绪,难舍难分;《醉花阴.重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痴痴地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的淋漓尽致。

据史料记载:赵明诚收到这首相思诗,深受所感,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词得50首,将李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赵自叹不如。

可以想象他们二人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合的甜蜜。

29年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李清照能不泪湿衣襟吗?“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事事休”指什么?背景介绍(多媒体):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情愁、家愁、国愁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日晚倦梳头],(板书)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憔悴,是对生活的放弃乃至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这属于细节描写3、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词五首》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词五首》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武陵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更突出“诵读”和“欣赏”。

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武陵春》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三下册第四单元20课《词五首》中的一首词。

本课的词都是传统名篇,这些作品抚今思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

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对培养学生“在作品中再现细腻的情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主要体现在诵读上,虽如此,对于诵读技巧和表现力还有很大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

【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2.学会运用技巧读诗的方法来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的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约2分钟)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设计意图』由对李清照的评价引出《武陵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出示目标。

(约1分钟)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词五首
武陵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 培养学
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教学垂难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3、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淸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李淸照(1084—约1151),济南(今属山东)人。

李淸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岀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淸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

李淸!阳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词。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l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淸照集校注》,李淸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

学生槪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胖猛般r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毀”,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岀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盯来抒情,即间接抒情。

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宜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今天我2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四、课堂小结
跟《望江南》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
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板书设计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3、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六、作业布巻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教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时,我设计了两个环廿:读一一品;提岀了三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

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3、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也许我们的突破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实现的,我们的完美就是在一个个的遗憾中成就的。

《词五首》的教学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