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
七月派
![七月派](https://img.taocdn.com/s3/m/e6c164223169a4517723a3ad.png)
《大堰河——我的保姆》
•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 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 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 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 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 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 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七月诗派
•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 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 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 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 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 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 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 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 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 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 《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胡风的人生态度 与诗学理论对他们有强大的引导性与感召力,直接体现在 他们的创作之中。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艰辛。 •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 起—— 流浪与监禁 已知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
![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4a9d629647d27284b735121.png)
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刘卫东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路翎担任了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的组长,1950年3月,由南京调到北京,在中国青年剧团从事剧本创作工作。
应该说,新政府对路翎还是比较重视的。
此时,路翎努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是却遭到不同程度的批评。
这些批评并不能简单归为四十年代“七月”派与左翼批评家矛盾的延续,而是有着“新时期”批评界的独特内容。
路翎是一个有着很强创作个性的作家,也是在当时很少提出反批评的作家之一。
他在1949年前后的创作中,与理论界发生了哪些分歧,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一、对“工人阶级”题材作品的批评路翎在1949年1950年两年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包括《替我唱个歌》、《荣财婶的篮子》、《女工赵梅英》、《朱桂花的故事》、《“祖国”号列车》、《劳动模范朱学海》、《除地》、《林根生夫妇》、《英雄事业》等,编成一部集子《朱桂花的故事》(《十月文艺丛书》之一,天津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
如此集中描写自己不熟悉的工人阶级,对于路翎是首次,在题材方面显示了他在新的历史阶段“更新”自己的尝试。
正如他在1949年7月写的:“对于过去我无所留恋,我希望在这伟大的时代中,我能够更有力气追随着毛泽东的光辉的旗帜而前进。
”[1]但是,这部小说集遭到了批判。
路翎在同时期写的《人民万岁》、《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剧本也未能通过审查,不能上演。
《朱桂花的故事》在当时遭到了什么样的批评?陆希治的文章《歪曲现实的现实主义》[2]比较有代表性。
比较奇怪的是,该文将路翎的“态度”作为重点批评。
虽然开始承认,“作者在主观上是在企图探索工人工人阶级的思想感情,并通过生活把他们表现出来”。
但是,此文接着却拿路翎跟其他人比较:“他不像那些认真工作着的文艺工作者那样,即使他们的作品里也可能带有缺点甚至错误,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的他们的真正诚意的态度和辛勤劳动的痕迹,而路翎却轻率而又自命不凡地以他自己的灵魂取代了工人阶级的灵魂。
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559003ff00bed5b9f31dad.png)
1、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回答:路翎的在塑造他笔下的人物时,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奴役和原始的强力,两者互相纠结错杂,共同推动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进。
路翎笔下的人物凭借原始的强力的冲突,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能够凭借这股原始强力,冲破几千年的精神奴役,争取做一个人的权利。
当然当他们真正冲出了传统的枷锁,却又陷入无法抗拒的恐惧之中:郭素娥无法逃离内心的罪孽意识和随后而至的死亡命运。
路翎的人物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浮雕感,线条粗犷,动作僵硬,缺乏现实人物的纤巧灵敏与情味。
每个人在生存的苦难中都表现了“拉奥孔”式的痛苦、绝望与疯狂。
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是路翎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路翎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中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
2、谈谈蒋纯祖形象的典型意义?
回答:蒋纯祖的形象提供给我们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探索历程的反思。
蒋纯祖所面临的问题不单单只是他自身的问题,还体现了当时处在混乱时局中知识分子的迷茫与痛苦。
当时的知识的分子渴望融入到“人民”这个集体中去,但无一例外都像蒋纯祖一样有着天生“优越感”,个性与个性的冲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无法让他们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最终又不得不离开集体,沉静在孤独的优越感之中。
蒋纯祖的形象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有着觉醒的作用,让下一代知识分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剖析自己。
洼地上的“战役”
![洼地上的“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0c962202cc17552707220875.png)
探索一:原始的强力
路翎一开始创作就遇到了恼人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共领导 的抗日根据地里,“人民的自觉和崛起”,“人民已经成为历 史的主人和新世界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作家直接面临的现 实却是,国民党统治下的闭塞落后的西南大后方,绝大多数的 工人农民精神压抑,出于麻木的不觉悟状态。 对于“作家应该写什么”现成的公式是“主要矛盾和主要 斗争”,但是路翎从不为流行的理论所左右,更加不为自己的 感情所支配。他顽固地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理性的认识、追求,不能代替作家“自己的血肉感受”。作 者必须从他所面临的显示,从他所熟悉的土壤开始他的挖掘, 开始对人民力量的探索。
探索三:人的灵魂的开掘
路翎对于人的灵魂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一切 “具体的活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理论上的人)都有“人性” 与“兽性”两个方面。对于“兽性”,路翎探讨的重点是 “奴性”(即所谓“精神奴役的创伤”),而“人性”,在 作者笔下则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原始的活力”的雄强的 “人性”,一是追求“爱情、友谊、同情”、美好然而柔弱 的“人性”。 将存在于人的灵魂深处的各种复杂的“人性”与“兽性” 的因子统统挖掘出来,纠结为一体,然后展开他们之间“相 生相克”的搏斗,表现在这种搏斗过程中的巨大感情波澜, 写出此起彼伏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就是路翎刻畫人的灵魂 的基本方法。 这样一来,作者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总是具有“油画式 的、复杂的色彩和复杂的线条”。路翎所刻意追求的,正式 这种“立体”的效果。
总是有意无意地向爱情倾斜 , 只不过作者没有忘记 用战争 、纪律来补救与匡正 ,时刻警惕和遮拦着爱 情的发生发展乃至结局 。
路翎小说创作漫谈
——参考钱理群文《探索者的得与失》
1940年5、6月,抗日战争最艰苦的 年代,无论是思想与文学都在苦闷中呼 唤着突破的时候,他出现在中国文坛, 只有十七岁。接着是顽强的痛苦探索的 十四年,继而又是顽强的痛苦地沉默的 二十六年。“命运”之神对这位有才能 的作者是残酷的。
《可怜的父亲》路翎读后感
![《可怜的父亲》路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ff11c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8.png)
《可怜的父亲》路翎读后感(最新版)目录1.介绍《可怜的父亲》这本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2.分析书中的父亲形象3.探讨书中父亲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4.评价作者的路翎的写作手法和本书的价值5.总结读后感正文《可怜的父亲》是著名作家路翎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以一个贫穷家庭的父亲为主线,描述了他在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和无奈。
通过这个典型的父亲形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真实面貌。
书中的父亲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忍受着生活的种种压力。
他的生活环境恶劣,收入微薄,每天都在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
尽管如此,他却始终坚守着家庭的责任,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支撑着这个家。
这位父亲虽然平凡,但他的形象却充满了力量,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
这个父亲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都生活在贫困之中,面临着各种压力。
然而,他们仍然在为生活而奋斗,为了家庭而付出。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普遍,而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通过这个父亲形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真实面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路翎的写作手法非常出色。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们对这个父亲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那种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温暖。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总的来说,《可怜的父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的责任。
路翎与茹志鹃的小说
![路翎与茹志鹃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8d9ba111f7ec4afe04a1dfb9.png)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 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 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 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 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 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 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 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 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
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
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
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
通过王应洪与金圣姬的无法实现的爱情,表现 出对战争中个体命运的深情关怀,突出了战争的 破坏性与残酷性 , 反映了爱情在战争中的尴尬位 置和矛盾状态。在矛盾与纠结中突出人性美。
2.艺术特色:
a. 取材新颖。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真实 感人的生活侧面——朝鲜姑娘和志愿军战 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 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展示志愿军战 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
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散文集: 《惜花人已去》等。
茹志娟的战争小说特点:
与着意于战场胜负的惯常模式相比, 茹志娟的战争小说几乎没有多少炮火 硝烟、血腥搏杀的大场面,而更关注 战争环境中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升华。
(二)《百合花》:战争小说与人性美
1.主题:
小说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 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 的两次交往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的 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 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洼地上的战役6629
![洼地上的战役6629](https://img.taocdn.com/s3/m/ae5e70c4360cba1aa811da45.png)
洼地上的战役《洼地上的战役》是路翎的小说。
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后收入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初雪》。
《洼地上的战役》是一篇以抗美援朝题材,热情讴歌中朝人深厚友谊的优秀作品。
由于作品选取了一个最容易引起非议的生活侧面,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一个朝鲜姑娘间朦胧的爱情,在作品发表后引起强列的反响,也有人对其进行批判。
不久,因受胡风牵连,作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小说自然也受到严厉的批判。
"文革"后,小说被收入小说集《重放的鲜花》之中。
作者介绍路翎(1923-1994),男,祖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南京。
原名徐嗣兴。
汉族。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主题内容《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
小说的大胆地涉及了战争中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爱情问题。
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
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好感;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
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
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你总不能说它是邪恶,你很难去苛责它,尤其是对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
「小说精读」路翎:《初雪》
![「小说精读」路翎:《初雪》](https://img.taocdn.com/s3/m/4a0670c9fc4ffe473268ab41.png)
「小说精读」路翎:《初雪》编者寄语1952年年底,路翎来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实地体验、亲身感受战场上的战斗和生活,回国后创作了一组志愿军题材的小说。
不同寻常的是,路翎没有把重心放在激烈的战争大场面上,而是尽量淡化“火药味”,突出人性、人情的力量,在叙事策略上,拓展了战争题材小说表现人性的范围。
《初雪》便是发生在如火如荼战争中的“插曲”,展现了浓厚的人性美,也稀释了战争的残酷和冰冷。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初雪作者:路翎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面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
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一个八九个月的婴儿。
前沿的炮声在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的巨大的回响。
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
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
>>>开篇点出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出场,拉开小说序幕。
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
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
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
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
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
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
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
>>>营造紧张的战争氛围,通过正面刻画、侧面烘托展示英雄形象,为下文即将展开的众人与工兵连长的交集做铺垫,是小说的开端。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
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
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
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
关于路翎的笔名
![关于路翎的笔名](https://img.taocdn.com/s3/m/893db566a26925c52cc5bf9b.png)
年第 6 辑 有 一 篇 题 为 《 评 茅 盾 底
,
腐蚀
兼论 其 创 作 道 路》
余林 却 未用
。
钓 评 论 文章 但 署 名是 . 过 俞林 笔 名 ( 二 》 “ 木 纳 ” 是 路翎 笔 名 之 一
《 新 华 日报 》 上 署 名木 纳 则 非 我 ”
。
嘉木 ”
” 而 不 是 俞林
据路 翎 说
,
,
。
笔名
文体
使用 的 时 间
1 9 3 8 1 9 3 9
.
见 子何种 刊 物
烽篙
未明
嘉木
散文
随笔
1 1
。
一一 1 2
《 时 事新 报 》
《 时 事新 报 》
《 弹花》
2
一一 8
书评
随笔 书评
1 9 4 7 一一 1 9 4 8
1 9 3 9
。
《泥土 》 《新 蜀报 》
《 蚂 蚁小 集》
3
.
一一
1 9 4 8
`
( 一 ) 李 之华 的 《 反 革命路 翎 》 说 路 翎 办 《 蚂 蚁 小 集 》 时 曾 化 名 冰 菱 写 东 西 也 曾 用
,
俞林
”
,
笔 名作文 辱 骂 茅盾 同志 ”
,
。
查 《 蚂 蚁小 集 》 未 见 有署 名
<
, “
。
“
俞林
)
“
”
而 内容 是
”
,
“
辱
骂
茅 盾 的文 章
, ”
。
1 9 4 8
《 盐 城 师 专学 报 》
( 社 会 科学 版
28路翎小说
![28路翎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91354642da38376baf1faee1.png)
1、沈永宝、乔长森《路翎传略及其创作》,南京文教资料 简报1985年4月
2、刘挺生《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华东师大出 版社1997年版
3、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4、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江苏教育出版 社1989年版 5、杨义、张环等编《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1993年版
二十八、路翎小说研究
(一)研究重点
1、路翎小说中的思想研究(原始生命强力、流浪 意识、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问题);
2、路翎小说的艺术手法(作家的心理秘密、创作 方式、文本特征、艺术风格,英雄情结、悲剧情结、 史诗情结);
3、比较研究:与鲁迅、赵树理等人的比较; 4、单篇解读:《财主底儿女们》与《洼地上的 “战役”
论文:
1、孤寂中的邂逅与最得赏识的将爱——路翎与胡风,刘 挺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论路翎小说中主人公的“疯狂”,王志桢,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3、路翎小说的异类形态,陈宇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硕士论文,2000年
4、俄苏文学视野下的路翎研究论纲,时国炎,南京师范 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路翎
![路翎](https://img.taocdn.com/s3/m/8283e7b069dc5022aaea007c.png)
中国现代小说家新论第十讲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中,路翎是非常突出的一个。
批评家曾唐湜这样称赞路翎:“路翎无疑的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而又全心充满着火焰似的热情的小说家之一。
虽然他的热情像是到处喷射着的,还不够凝练。
但也正因为有这一点生涩与未成熟,他的前途也就更不可限量。
”路翎(1923—1994),原籍苏州,出生在南京。
原名徐嗣兴,2岁时生父就病故了。
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娘家,从舅姓。
路翎的外公家是苏州巨富,童年路翎经常在外公家生活。
耳闻目睹舅妗一辈争夺家产,为他日后创作著名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留下了痛切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
路翎曾向胡风倾诉:“在小学的时候,我就有绰号叫拖油瓶,我底童年是在压抑、神经质、对世界的不可解的爱和憎恨里度过的,匆匆度过的。
”1路翎小时候就在作文上表现出了天赋。
“7岁时,老师几次赞美我的作文,还在课堂上亲自朗读我的作文,我便更爱好作文了,而且开始读许多的故事书和课外书,这更加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
”路翎少年时代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1935年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后,常读上海文学杂志和屠格涅夫的作品。
但是,路翎的求学道路并不平坦。
1937年冬天,路翎随家入川,就读于国立四川中学,但因思想左倾,在高中二年级时,被学校开除。
年仅十六岁的路翎就离开了学校。
路翎没有完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他读过的文学书籍却比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多得多。
1938年,路翎写了一首长诗《妈妈的苦难》,向胡风主编的《七月》投稿,没有发表,但他得到了胡风的鼓励。
1939年,路翎的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之后》被胡风采用。
发表在1940年的《七月文丛》。
这时用“路翎”作笔名。
(他之所以用“路翎”做笔名,是为了纪念初恋对象李露玲。
)《要塞退出之后》写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江南前敌要塞在撤退中,军事长官张皇失措,溃不成阵。
年轻的沈三宝在战争初期也是非常怯懦,但在与敌人遭遇时反而激发了战斗的意志,两次打死日本骑兵,又枪杀了有汉奸嫌疑的金主任,但最后他却被本连执行军纪的人无罪诛杀。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f7575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0.png)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路翎原名徐嗣兴,1922年1月23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路翎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路翎一部读不完的大书](https://img.taocdn.com/s3/m/953890204b73f242336c5f4b.png)
写作,李辉先生对此作了精当的分析: “我不能 不承认这一残酷的现实:那个当年才华横溢创 作 《财主底儿女们》 的路翎已经不复存在。很明 显, 他的思维、 心理状况, 已不允许他架构小说 特别是长篇小说这一形式。同时,他的语言方 式, 也难以摆脱年复一年经历过的检讨、 交代的 阴影, 大而无当或者人云亦云的词汇, 蚕食着他 的思维, 蚕食着他的想象力。 ” 扫地工是辛苦的, 路翎笨手笨脚却精如绣花,每天凌晨 & 时出去, 总 要 到 近 晌 午 "" 时 , 方才一身泥土、 一脸疲惫, 蹒跚而回。在许多朋友的记忆里, 路翎是一个美 男子, 胡风则说他是通体放光的作家, 但到 "#(# 年, 作家兼画家周冀南见到的扫地工路翎, 让他 想起小说 《红岩》 中装疯的华子良。在路翎身上 发生的巨大变化, 大概只有“异化”这个词能够 解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细节相当生动和准确 地反映了路翎复出后的精神风貌,那是 "#$) 年 在一次小组会上, 路翎一直正襟危坐, 非 "" 月 , 常严肃, 他抓住一个空档, 抢先发言, 说的都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说完就像学生交上考 卷一样, 立刻显得轻松了, 自在地伸直双腿, 不 断交替用一只鞋尖磨擦另一只鞋后跟。而在三 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 二人一唱一和, 真 可以说语惊四座, 用胡风的话说: “会后反映好, 打动了人;一般都隐隐承认了宗派主义是事 实。” 两个路翎是何等不同啊! 和聂绀弩不同,路翎没有聂公超世不凡的 态度, 也不像他那样放纵任性, 随遇而安, 一句 话, 路翎过于执着, 是一个没有半点弹性和弯度 的人, 他的悲剧是时代的, 也是个人的。也许可 以 从 小 说《 拌 粪 》里 的 一 个 人 物 揣 测 作 者 路 翎 苦、 很辣, 从上高中的时候起, 他就立志要奋斗、 要入党, 可他奋斗的结局是什么呢?反革命!他 万万没想到, 也万万想不通。”既然“万万没想 到, 也万万想不通” , 我们心爱的作家只能发 出 一些人们听习惯了的那种“一直不停地、 频率不
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_路翎
![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_路翎](https://img.taocdn.com/s3/m/c8e172c48bd63186bcebbc23.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67XIANDAI YUWEN2006.04众所周知,路翎作为进步现实主义流派——七月派的最具代表性成员,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他创作的小说所构成的独特风貌在现代文学史上已蔚为奇观,为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践模式与尝试视角。
这不俗成就的取得,这别具一格文学样式的造就,都与当时胡风的文艺理论主张紧紧相连,可以说,它们是路翎对胡风理论孜孜探求与忠诚实践的结晶,是他充分实践胡风理论后取得的成果。
基于此,完全有理由宣称:路翎,一个不折不扣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是也。
本文试图从胡风理论的三个层面来探求路翎所作出过的努力与实践。
一、创作题材的实践——反映真实人生在胡风的理论中,他一直要求“文学能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反映现实人生的来源去迹,从中探求出旧的人生的衰亡及其在衰亡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新的人生的生长及其在生长过程上的欢乐和艰辛,并从中找到伟大文艺的创造源泉,带着真诚走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从而在创作上开拓现实主义的道路,这无疑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道路走向。
于是,积极向上的路翎作出了系列的尝试,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把目光融注于广大的生活天地中,因此,他的作品里,题材便显得异常地广泛多样了:地主、高利贷者、商人、工人、农民、流浪汉、士兵、说书人、算命先生、知识分子不一而足,他都涉猎,都是他所关注的对象。
在这些人的身上,他力求真实反映他们所具有的最本质特色,最原生态生活状貌,从而探求、呈现出他们在衰亡或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欢苦乐、迷惘怅然、希冀渴求。
因此,狠毒、自私、卑劣的地主、高利贷者,在路翎的憎恶下显现了丑恶狰狞;愚昧、麻木带有精神奴役创伤的工人、农民、流浪汉,在路翎的同情中也凸现了辛酸无奈,他们的生活命运走向,不时地在社会、在路翎的身边与周遭上演,作者用自己的双眼关注,用自己的双手记录这一幕幕真实演绎的悲欢岁月。
为求得艺术的真实,路翎还特别重视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尽量从生活的本事中汲取创作的依据和力量。
路翎
![路翎](https://img.taocdn.com/s3/m/555af4422b160b4e767fcf10.png)
• 受害于胡风案
• 遭批判,扣帽子,朋友(舒芜 )出卖, 抄家,逮捕
• 胡风理论的忠诚实践者:
• 作为七月派的代表性人物,路翎与胡风在文艺思想上自然有 着显著的一致性
• 创作高峰期:1942后进入高峰期,《饥饿
• 创作中断: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
为反革命集团成员,路翎中断写作20多年 。 • 受冤入狱,精神失常, 1980年,平反。 1994年 2月12日 ,因脑溢血去世 。
二、与挚友胡风
• 伯乐识马:
• 1939年,《要塞退出之后》被胡风《七月》采用。 之后成为“七月派”的最具代表性成员。
路 翎
一、路翎生平
• 路翎(1923-1994 ),原籍安徽省无 为县,生于江苏苏州 ,原名徐嗣兴 。 • 两岁时父亲赵振寰自杀身亡,后改随 母姓。
• 求学路不平坦,但是热爱读书。
• 崭露头角: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
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受胡风赏识. 的郭素娥》(1944发
七月派
![七月派](https://img.taocdn.com/s3/m/437855257fd5360cbb1adb2b.png)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路翎以《饥饿的郭素娥》写矿工和下层女性, 以《财主底儿女们》写旧家族和知识分子,达 到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颠峰状态。之后,他 又开始向新的人生领域掘进,写农村生活。抗 战胜利后,农村和农民题材成为路翎创作的重 点。他在这方面贡献了《罗大斗底一生》《王 炳全底道路》《蜗牛在荆棘上》《燃烧的荒地》 等著名作品。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 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七月派”作家所着力刻画的人物,大都为底层民众,诸如士兵、流民、 矿工、农民、流浪汉,因生活的重压与处境的艰困,他们绝少漂亮与 英俊,作者也无意于作毫无生活依据的“典型化”或美化,这些人物 的外貌无一例外都是“丑陋的”、“蠢笨的”、“呆傻的”、“傀儡 似的”,然而,由于作者的此类审丑,是以对生活真实的直面与尊重 为原则,所以能获得震撼人心的力量: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1935年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后,常读上海文学 杂志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但是,路翎的求学道 路并不平坦。1937年冬天,路翎随家入川,就 读于国立四川中学,但因思想左倾,在高中二 年级时,被学校开除。年仅十六岁的路翎就离 开了学校。路翎没有完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但 是他读过的文学书籍却比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多 得多。
路翎小说《燃烧的荒地》人物论——以郭子龙、张少清、何秀英为例
![路翎小说《燃烧的荒地》人物论——以郭子龙、张少清、何秀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3ca96f25c52cc58bd6be42.png)
路翎小说《燃烧的荒地》人物论——以郭子龙、张少清、何秀英为例路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一位作家,十七岁时便以天才般的笔力创作出近八十万字的青春史诗——《财主底儿女们》。
目前文学史对于路翎的评价也主要集中于这一作品以及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而另一部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则因为种种原因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事实上,这篇作品较《财主底儿女们》更为成熟、含蓄,较《饥饿的郭素娥》更加雄浑、大气,如果要全面地了解路翎,《燃烧的荒地》将是一部无法回避的重要作品。
《燃烧的荒地》创作于1948年,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一个沉闷的村镇——兴隆场为背景,刻划了几个挣扎在崩溃边缘与命运决斗的底层人物——何秀英、张少清和主人公郭子龙,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生命原始的强力,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以及纠缠不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形成了路翎小说特有的“情感结构模式”,而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强烈的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这种“情感结构模式”之中。
[1]那么,小说中这种生命意识是如何展现的,是否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呢?通过对路翎研究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先前的研究者在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生命强力、流浪精神、人的灵魂开掘等路翎小说生命意识的构成部分,但论述的重点并不在于生命意识的挖掘,不在于从生命的角度探究路翎笔下的人物。
所以,本文试图以生命意识作为开启路翎小说的钥匙,以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论述依据,具体分析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的类型及其意义,进而探究其深层律动,彰显出路翎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和异质的创作追求。
一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和乡场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流浪者有无穷的天地,万倍于乡场穷人的生涯,有大的痛苦和憎恨,流浪者心灵寂寞而丰富,他在异乡唱家乡的歌,哀顽地荡过风雨平原。
”(《蜗牛在荆棘上》) 这是路翎笔下的流浪者所发出的悲壮的生命的号歌。
《燃烧的荒地》中的郭子龙正是这种“漂泊流浪”性格特质的代言人,是路翎塑造的大批漂泊流浪者的形象中最为典型和深刻的一个。
批评家笔下的路翎_路翎研究综述
![批评家笔下的路翎_路翎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87c10d6c85ec3a87c2c5b2.png)
一 、倾向于肯定路翎作品的 批评文字
11 胡风论路翎 做为路翎的“导师和友人 ,并且是实际的扶助者”,胡风
序《饥饿的郭素娥》的评论文章《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 ①应 该说是介绍和研究路翎的第一篇文献 。
《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写于 1942 年 。文章开篇 ,胡风 先就路翎登上文坛的短短两年里 ,对于“新文学”的贡献做概 括地介绍 :
张振山 ……从残酷的过去懂得了解放 的坚强的工人 ……因为他连自己底一切也 一并“解放”了 ,对于这世界实际上还是一个 没有执着的飘泊者 。
① 见《胡风评论集》(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在这里面 ,路翎君创造了一系列的形象 ……但最多
的而且最有特色的却是在劳动世界里面受着锤炼的 ,以
及被运命鞭挞到了这劳动世界底周围来的 ,形形色色的
男女 。在这些里面 ,不是表相上的标志 ,也不是所谓“意
张
识”上的符号 ,他从生活本身底泥海似的广袤的铁蒺藜 似的错综里面 ,展示了人生诸相 ……
批
评
家
笔 ——— 路
下
翎 研
的
究 综
路述
翎
路翎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华又最具争议的
一位作家 。路翎的作品 (包括小说 、剧本 、散文 、文学理论与 批评) 和围绕路翎作品的一系列批评与反批评文字 ,本身就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看 ,甚至可说是中国现 、当代文学史的 一个缩影 。遗憾的是 ,路翎虽已去世 ,关于路翎作品的是是 非非 ,却并没有能够得到澄清 ;关于路翎及其作品的一系列 批评与反批评文字 ,也从没有过较为全面地收集和整理 。正 是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打算对既有的关于路翎作品的研究资 料 ,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归纳和梳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整体研究
钱理群的《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
社会历史批评 路翎探索过程中的得与失; “原始的强力”、知识分子的道路和人的灵魂的开掘
杨义的《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
灵魂的探索; 复杂的心理结构,; 二重性人物性格
3、审美主体感受
赵园的《路翎小说的形象和美感》
二、挚友胡风
1、胡风与路翎“理论与创作”互动性 2、胡风案 3、受冤被捕 4、冤案平反
路翎(右)晚年与病中的胡风
1、胡风与路翎“理论与创作”互动性
·路翎的思考接通了当时胡风提出来的“精神奴 役创伤”与“主观战斗精神”这两个命题。胡风是 路翎一生最亲密的导师和友人。 ·胡风说路翎:“别人都说路翎的文艺创作,受 我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岂不知我的文艺理论, 正有不少地方受路翎文艺创作的影响呢,正是 从他的创作中,形成了我的一些理论观点。” ·路翎说胡风:“他认为,我赞成他的理论;而 他,在遇到我(而我一直在努力从事创作)之 后,就找到了创作实践上的依据,我也支持了 他。”(路翎:《一起共患难的友人与导师— ——我与胡风》,)
路
翎
年 轻 时 俊 朗 的 路 翎
奔赴朝鲜战场的路翎
路翎(右)晚年与病中的胡风
默然憔悴的路翎
路翎的书影
路翎手迹
一、生平与作品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省 无为,生于江苏苏州,两岁时徐家迁至南京。两岁 时生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张继东,把路翎过继给舅 舅徐锡润,改姓徐。 ·继父张继东,地主家庭出身,逐渐没落下来,读 过大学,性格耿直聪明,因为没有背景,一生当职 员。十年浩劫时首先被打入反革命,后来得到平反。 ·母亲徐菊英读过小学,很能干,是家庭里的主要 操持者,咬紧牙关渡过失业坎坷的困难岁月,努力 积蓄盼望子女好好学习,路翎小时候母亲教儿子认 字块。
从叙事方式 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旁白,
秦弓写的《论四十年代中后期路翎的小说创作》
社会丑类的刻画和对人民精神奴役创伤的剖析,
邓姿的《狂燥和痛苦: 论路翎小说的整体情感特征》
自觉的生命体验和严峻的社会现实,
六、《饥饿的郭素娥》文本解读
主要人物:郭素娥 张振山 刘寿春 魏海清 女主人公郭素娥被一个大烟鬼刘寿春领拾 后做了其妻,不久生活与肉体上陷入了困 境,丈夫丧一切能力,她瞒着她丈夫与刚 强的流浪工人张振山私通,又要谨防魏海 清的染指,最后魏海清因嫉妒和尊严受辱 向刘寿春告密,郭素娥抗拒被卖而丧失生 命。
4、冤案平反
·1980年11月18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路翎无罪。 ·街道干部通知他平反的消息时,他正在低头扫大街。他并没有 狂喜或痛苦,只是点了点头,继续扫大街。第二天一大早,他 仍旧挟着扫帚出外扫地。街道干部把他拖回来,说:“你的处分 已经撤消了,不要再扫街了。”路翎说:“还没有人接替我的工 作呀,街道这么脏,不能不扫干净的。” ·这时路翎已经57岁,从32岁被关进监狱到57岁平反,人生创造 力最强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消耗了。当年那个英俊的、智慧的、 激情的路翎消失了,路翎的外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路 翎有着非常英俊的外表,他“精力充沛,体格健壮,擅长游泳。 看到他不禁使人想起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聂绀弩曾说: 路翎是个美男子。但是曾经大而明亮的眼睛变得空洞无神,曾 经热情洋溢的表情变得漠然憔悴。路翎的文学才能也差不多被 消磨殆尽了。此后路翎曾逐步恢复了一些文学才能,重新发表 了一些文学作品,但再也不是以前才华横溢的路翎了。 ·1994年2月12日,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三,路翎早晨起床穿好衣 服,在客厅中突然摔倒,因脑溢血而遽然去世。
注重对大动荡时代知识分子心理的探寻;
李春林、臧恩钰合写的《论路翎的<谷>——兼及鲁迅 与陀斯妥耶夫斯基在< 谷> 中的印痕》
性格悲剧及爱情悲剧的根源
刘绍信、张颂华合写的《梦境的幸福与痛苦——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
梦境”叙事的美学意义;人物与真实的路翎
6、 其它研究视角
王建的《人性世界的艺术审视与再现》
·作家的一生两世:
以1955年为界将路翎变成了一生两世,对 此人们已经达到了几乎一致的共识, ·第一个路翎虽然只活了三十二岁( 19231955) , 却有十五年的艺术生命, 是一位挺拔 英俊才华超群的作家; ·第二个路翎尽管活了三十九岁( 19551994), 但艺术生命已销磨殆尽, 几近于零, 是一位衰弱苍老神情恍惚的精神分裂患者。
2、胡风案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路翎写出反 映工人护厂斗争的剧本《人民万岁》,《女工赵梅英》 也于5月遭致《文艺报》载文批评;1951年发表的剧本 《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也未得到公演机会, 还不时遭到批评,被扣上“明目张胆地为资本家捧场的 作品”的帽子。 ·1952年9月,《文艺报》加编者发表“七月派”著名作家 舒芜反戈一击《致路翎的公开信》,直指路翎属于“以 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 ·在胡风冤案中,舒芜是一个关键人物。舒芜是路翎的 好友。但是舒芜在解放后发表《致路翎的公开信》,公 开卖友求荣。后来又公开发表了胡风写给自己的私人信 件,使得胡风一案最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案。
·主要作品
3、散文特写集《板门店前线散记》1954 散文、特写、小说合集《初雪》1981 4、剧本 《云雀》1948、 《迎着明天》(《人民万岁》)1949、 《英雄母亲》1950 《祖国在前进》1950
·主要作品
1、长篇小说 《财主底儿女们》(上下部)1944 《燃烧的荒地》1948 《战争,为了和平》1954 2、中短篇 中篇 《饥饿的郭素娥》1942 《蜗牛在荆棘上》1942 短篇集 《青春的祝福》1945 《求爱》1946 《在铁链中》1949 《朱桂花的故事》1950 《平原》1952
四、作品中原始的生命强力
A、强烈的生命意识 B、悲壮痛苦的流浪情怀 C、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五、研究现状
对路翎小说的研究集中出现在1948 年以前和 新时期。1948 年至1955 年其间, 撰写路翎的 文章多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批评, 失去了学术 研究的意义。 1、批评家笔下的路翎 2、整体研究 3、审美主体感受 4、人物形象系列 5、文本重新解读 6、其他视角
“犷放”与“雄强”;“悲壮美”; 倾向上的一个缓慢变化,
4、人物形象系列研究
典型知识分子形象+流浪汉及疯癫人形象。 赵园的《蒋纯祖论》
知识分子形象;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中国命运
邓姿的《论路翎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 马燕的《路翎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解读》
社会文化原因;背井离乡
5、文本重新解读
钱理群写的《展示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史诗——路翎 <财主底儿女们> 简论》
1、原始强力:进入文本的表面途径
路翎自己说的一段话:“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 里的女人, 我企图`浪费' 地寻求的, 是人民的原始的强力, 个性的积极解放。„„我只是竭力扰动, 想在作品里`革' 生活的`命' 。” 肉体和精神遭遇双重饥饿的郭素娥,试图依靠男人的力 量反抗自身的悲剧命运。故事的主线在郭素娥和张振山之间 展开, 而郭和另外两个男人:刘寿春、魏海清的关系则围绕 主线时隐时现。刘寿春是郭素娥的鸦片鬼丈夫, 正是他直接 造成了郭素娥精神和肉体的饥饿, 他同时还是郭素娥实现逃 离矿区、改变命运的梦想的绊脚石;而张振山跟魏海清是一 对情敌, 但是在竞争中, 张振山因为在各方面的明显优势, 轻易击败魏海清,接替他成为郭素娥的入幕之宾。
2、反对精神奴役的创伤
路翎也正是希望通过他们身上爆发的原始 强力来反抗几千年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身上的 精神奴役的创伤。郭素娥从小就被父亲抛弃到 山里, 丈夫又是一个无能的鸦片鬼;而张振山从 小就是一个流浪汉。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有利于 后面情节的合理展开, 因为正是这样, 这两个主 人公身上才更少封建礼教压迫的痕迹, 因此顺 理成章地成为作者试图挖掘原始强力的对象,
七、研究盲区与创新点
1、戏剧研究很有限 2、作家生平对创作的影响 3、创作特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给让仅8岁的路翎受到震动,常去学校图书馆翻阅杂志 和书籍,读不懂的也拼命啃咬着,作家开始接触大量的外国文学。 1933年的北平事变,对汉奸殷汝耕活动的仇恨,为爱国情绪引来了一些苦 闷。 1935进入中学,大量屠格涅夫、普希金、老舍、曹禺的作品。 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辗转学习,大量读书,也开始公开发表文章《古城》 发表于赵清阁主编的《弹花》文艺刊物上,写的是湖北汉川县的抗战见闻 和感触。 1940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会计科办事员,在胡风的鼓励下写了 以煤矿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家》、《卸煤台下》、《祖父的职业》等,发 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常去胡风家借书、谈文学,后来结识刘德馨、 袁伯康、舒芜等人。 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 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 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 (1945),表现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 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 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 得的。 建国后,因受胡风牵连,路翎中断写作20多年。 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
1、批评家笔下的路翎
张耀杰《批评家笔下的路翎——路翎研究综述》 刘挺生的《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
肯定:胡风序《饥饿的郭素娥》的评论文章《一个
女人和一个世界》《青春底诗》。邵荃麟论《饥 饿的郭素娥》 冯亦代《评〈蜗牛在荆棘上〉》唐湜的《路翎与他 的〈夷的《虚伪的
3、美好人性:民众自我拯救
钱理群先生指出, 路翎的作品中把人性分成两种:一是具有“原始的 强力”的雄强的人性, 一是追求“爱情、友谊、同情”的美好而柔弱的 人性,并且先生更倾向于前者。 正是在这个用“原始强力”反对“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背后, 被掩 盖的恰恰是作者质疑七月派用原始强力震醒麻木民众的主张而倾向于赞 美美好人性的深层结构。 魏海清在很多方面显然是不能跟张振山相比的, 但是他却是真正的 爱着郭素娥的。跟张振山对郭的爱相比, 魏海清的爱更生活化, 但是平 凡真实;张振山爱郭素娥的身体, 想从她那里寻找刺激和征服欲望的满 足, 偶尔对她也有些许温情和同情, 但是最根本的, 他把女人看作负担, 认为她什么都不懂得, 靠出卖身体养活自己。而魏海清却一直等着刘寿 春死后能跟郭素娥一起过日子, 所以他会在回忆自己的亡妻的时候, 想 起郭素娥。因此才有了这部作品真正的高潮, 就是魏海清的复仇。。所 谓的不由意识控制的原始强力并不能拯救人们的命运, 改变人的精神, 而只有从文化、历史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现实、沉郁、美好的情感 才是真正值得赞美并能带来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