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自然,思想]浅析老子师法自然企业管理思想

[老子,自然,思想]浅析老子师法自然企业管理思想

浅析老子师法自然企业管理思想《道德经》不仅包含有逻辑严密的高深哲理,也有丰富全面的治国治世方略。

纵观老子《道德经》中可资今用的管理思想,主要就是师法白然的管理思想。

其思想核心,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白然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本白然,法道者亦法其白然而己。

但老子的白然并非白然主义,而是白然规律。

无为也并非不为,而是顺应白然,即辅万物之白然,依据事物白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而不凭借任何外加的力量。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

反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然而老子的上述管理思想虽然都以无为的消极面目出现,其实质却是要通过无为达到积极的无不为。

因而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白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一、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以专门讨论有、无问题的篇幅有十四章之多,其含义然极为丰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

诞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h`}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明确提出了有与无是道的两个方面的思想。

即无是无物,讲道的无形无象。

但道虽然无形无象,却也并非空无,而是客观存在的。

经过无形无象的无物产生具体规定险的有,并非外在于道,而同样是道的一个方面。

二、老子物极必反思想,来源于反者道之动著名思想命题,是其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总认识,也是他对这一规律的总概括老子认为,除了作为宇宙本体和最高存在的道之外,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这一变化和运动的规律就表现为反。

反在老子书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相反,二是返回。

相反,是指矛盾对立着的事物或方面,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返回,则是指万事万物向着道返本复初,归根回始。

对于反者道之动中的返回,即返本复初,归根回始,一切事物都最终回归于道的循环往复思想,因与管理关系不大,我们这里不再论及,而专讲相反的方面。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论老子的管理思想徐永艳老子在诸子百家中可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别人都在劳碌,他在悠闲;别人都在疾呼,他在沉默;别人在哭,他在笑;别人都在尘世奔走,他在他的大道之境中御风遨游。

他在用他的独特的管理艺术来影响他在的那个世界,也在影响着几千年以后的我们现在的世界。

我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老子的管理思想。

一,“道”的管理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三,矛盾和转化的管理思想。

四,“有生于无”的思想。

五,谨慎治国的管理思想。

一,“道”的管理思想“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中心。

“从管理来说,道是管理的最理想的中心目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老子心目中,“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实体的道。

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可道”的、可以名状的实体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非常道”的,很难用言辞名状的管理或尚未完全达到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

而且,这种“不可道”的管理,其作用要远比“可道”、“可名”的管理价值大,这种“不可道”、“非常道”的管理,一旦被人们认识并被挖掘出来之后,就会使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带领下属在求索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社会交往中,在努力寻找“可道”之“道”的同时,还应该深入地探寻那个“非常道”之“道”,即企业的内在精髓一“企业文化”。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老子根据“道德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

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他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他所理想的君主,并不是给老百姓办许多好事,叫大家歌功颂德,而是有他等于没有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而誉之”最好的君主是大家简直不知道有这个君主,至于大家亲之誉之,歌功颂德,那倒已经是第二等的君主了。

调研报告:《老子》“倒逼”管理思想初探

调研报告:《老子》“倒逼”管理思想初探

《老子》“倒逼”管理思想初探一、识道何为道?这是《老子》“倒逼管理”也即“道逼”思想的基础。

众所周知,“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以“道”为本体的哲学体系,而《老子》所说的“道”,起码有三层含义:首先,从哲学层面上讲,既有本原意义,即“道”生万物,且在时间上先于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

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21章)。

“道”又有本体意义,即“道”为万物存在的内在根据,在逻辑上先于万物,而在时空上又同时内在于万物。

本体之道与具体之物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关系。

体支配用,用表现体,即道主万物。

本体之“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超越具体有限的形器与感觉经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21章)(弘利教育)其次,道是普遍规律。

“道”是万事万物的总原则、总规律,并在事物的永恒运动与变化中体现自己,由此也表现为一系列丰富的辩证运动规律(即具体的规律——德)。

“道者,万物之奥”(62章),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老子管理思想

老子管理思想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海尔总裁张瑞敏被哈佛商学院 讲管理。当时去听的人都认为张 瑞敏会讲很多方法,但张瑞敏主 要讲的是认识问题。他告诉大家 海尔为什么成功,他说:《老子》 教育我怎么战略思考,《孙子》 教育我怎么战术思考,《论语》 教育我怎么做人。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道法自然——管理的本体论根源 道法自然 管理的本体论根源 二、有无相生——管理的方法论基础 有无相生 管理的方法论基础 三、素朴天然——管理的人性假设基础 素朴天然——管理的人性假设基础 四、因循无为——最好的管理模式 因循无为 最好的管理模式 五、致虚守静——管理者的心性修养 致虚守静 管理者的心性修养 六、居上谦下——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方式 居上谦下 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方式 七、守弱用柔—— 独特的管理方法 守弱用柔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 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 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 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 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 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 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老子者,楚苦县 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 字摐(chuāng), 周守藏室之史也。
第六章 老子的守弱用柔式管理哲学思想
鲁迅先生说:“不读 鲁迅先生说: 《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 老子》一书, 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读《老子》有三大主线,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三大主线是什么是道;与道相对的天下是什么样子;圣人是怎么管理相对的天下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与管理思想的契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天下是相对的,充满辨证的关系的思想与企业策略的权变思想的锲合。

无为而治思想与企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思想的锲合;弊而新成的思想与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管理艺术思想的锲合。

标签:道真实相对自主管理修养读《老子》有三大主线,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三大主线是①什么是道,②由“道”统帅的天下是什么样子,③圣人是怎么管理天下的。

1 什么是道1.1 道是绝对真实,绝对不变的,代表真正的唯一老子第一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大体的意思是:“道”,可以用言语描叙的,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

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从上可以看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根基,它是本体,无法用我们世俗的言语来表述出来的。

我们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事物都是相对真实的。

为了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就给每一个事物起个名称,但名称是个概念的东西,是相对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就像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几千年前是这个名称,沧海桑田,几千年后又变成另外一个名称了。

而道则不同。

道是绝对不变的,绝对唯一的。

它不会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言语的变化而变化,就像老子所说的,如果用“道”可以用我们俗世的言语来描叙,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因此“道”是绝对真实,绝对不变的。

1.2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折射出了企业的管理思想。

对于一个企业,首要的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道”一样,应该建立自己本企业的理念、共同愿景。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前言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项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

而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着重探讨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联系和差异。

老子管理思想老子,也称李聃,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管理的思想和观点,被称为“老子管理思想”。

领导者的素质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无为而治”的素质,即不强求、不操纵,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影响和调节。

同时,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带领下属,展示正义和道德。

技巧与智慧老子主张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善用心智和智慧,遵循天道和自然规律。

他认为,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具体的事务,但是真正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智慧和领导者的洞察力之上。

自我管理在老子看来,对自己的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纠正和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管理下属并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现代管理现代管理是对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迭代的产物。

相较于老子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更加注重制度、流程和科学化的方法。

基于数据的决策现代管理倡导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即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合理的决策和策略。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客观地判断和预测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管理科学化现代管理尤其注重对流程和制度的科学化管理。

这种方法可以将流程可视化、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和误判的风险。

团队协作现代管理中的协作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密切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依赖,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自愿地分享信息、意见和反馈,以使团队不断成长和壮大。

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联系和差异从上述两种管理思想和方法的阐述来看,二者存在一定联系和差异:共同点老子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都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即不强求、不操纵,而是通过柔性的力量、情感和感染力调控管理过程,使其自然而然地达成目标。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摘要:老子“无为而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理念,它在现代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引申意义。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内涵,分别是:理性思维、自我放弃和敬畏自然。

通过探讨这三个方面,本文旨在说明老子“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现代管理;理性思维;自我放弃;敬畏自然正文:一、理性思维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干预自然而自然地发展,对于管理来说,就是将思维放到自然的状态下,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即主动思考、自主决策、以结果为导向。

当今社会中,科技更新换代,商业模式不断刷新,企业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迎接未来挑战。

二、自我放弃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拘泥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将其放到自然之中,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低一些,放开马缰,顺伸双手,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管理问题。

这种自我放弃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客观化”管理模式,即理性同情、心理抗压、以自然之道避免矛盾。

当今社会中,企业家们普遍存在傲慢自大、忽视客观现实、拒绝变革等缺点,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告诫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谦虚谨慎,才能实现管理的真正价值。

三、敬畏自然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管理者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走,才能在经济、社会和自然上实现和谐发展。

这种敬畏自然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即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全局指导局部。

当今社会中,污染、环保、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公司、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出,这种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仍有其应用价值。

《老子》一书蕴含的行政管理思想

《老子》一书蕴含的行政管理思想

685□文/牛增辉赵仕琪刘爽赵文娟在中国,国家的产生历史悠久,《左传》中就记载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中国最初的行政管理行为。

先秦时期,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思想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争相阐述自己的政治学说,其中不乏一些十分有益的行政管理思想,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

肖父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1982年版)将老子的哲学看作“我国奴隶时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并说:“《老子》一书,合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解的奴隶社会实行自我批判的任务。

”老子哲学蕴含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老子哲学中所蕴含的治国之道,宋代大儒朱熹就曾有过深入的分析,他说:“老子之道,只要退步柔服,不与你争。

”又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

让你在高处,他只要在卑下处,全不与你争。

……常见画本老聃,便是这般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步占便宜的人。

如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他取天下便是用此道。

”在汉初老子思想大为盛行,被统治者采用为最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

《史记外戚世家》载:“窦太后好黄老、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老、老子,尊其术”。

这些君王们不仅仅是黄老理论的崇拜者,更是这一理论的亲身实践者。

以文帝为例,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花囿、狗马、服御等没有任何增加;他本人以及宠爱的夫人都穿着粗糙朴素的衣服,“以示敦朴,为天下先”;他规定自己陵墓用瓦器修建,不准用金、银、铜、锡作装饰,也不准修得很高大,以便节省,“毋烦民”;甚至他临终前的遗诏说中还要求丧服的麻带不要超过三寸,送葬时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如此等等。

(见《史记孝文本纪》)生前行黄老之学,死后仍“不扰民”。

文景时期,正由于最高行政管理者严于律已,在行政管理中比较认真地落实了符合汉初实际情况的黄老思想,社会安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方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

孔子问道于老子
•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 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 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 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 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 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 义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 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 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 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事无事
• • • • •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生而不有
• • • • •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无私、圣人无藏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为无为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 百谷王。 •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 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
.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天道公平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管窥老子管理思想与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

管窥老子管理思想与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

管窥老子管理思想与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摘要:老子的管理思想如”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天人合一”等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大成智慧的集中表现,对于当代社会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一种高度性概括。

”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是对现代人本管理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性表述。

关键词:老子;管理思想;当代社会管理;契合一、引言老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法自然”是对当代社会管理按规律办事原则的本质性诠释;”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高度性概括;”以柔克刚”、”天合一”是对当代社会人本管理及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性表述。

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矛盾转化等观点体现了老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二、”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一种高度性概括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透过无为,通过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的方式,通过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整个老子管理体系的精髓和核心,它体现在老子管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闪烁着老子智慧的光芒。

在政府管理上,”无为而治”与国家管理的”有限政府”理念是相通的。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让人民感觉不到政府的压力,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治”达到”治”。

现代社会经济衰落的真正根源往往在于政府的过多保护、过多干预。

因此有必要限制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和领域。

政府在市场运作良好时充当无为之手,在市场运行出现问题时充当扶持之手。

”无为而治”与”有限政府”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限制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范围、程度,限制其轻易对社会生活施加干预。

政府作为在于其”无事”、”善为”、”为常”、”不得已”,因势利导。

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的前提,只有”有限”才会”有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不是直接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不是直接拥有利益,而是保障公民的利益;不是直接拥有企业、管理企业,而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老子管理思想分析论文

老子管理思想分析论文

老子管理思想分析论文一、“无为而治”——老子管理思想的本质1.“无为而治”思想的人性假设一切管理理论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

老子虽未明确将人性假设作为管理前提,但也曾系统地探讨过人性问题,且有意无意地将之作为管理的前提。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自然人”假设,认为人和自然一样也有其规律,管理措施须符合之才有效。

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本来如此之意)老子强调管理者要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得民心,认为管理者能以“无为而治”理念进行管理,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效果。

何谓“无为”?其义包括:其一在个人方面少为,在政治方面“近朴还淳”;其二率性而为,人皆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其三因势而为,人或社会能随时势走就是无为。

其四顺理而为。

2.休养生息和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实现“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措施实现“无为而治”需两条措施。

一是休养生息。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三章)指执政者治理天下,要使官吏少私寡欲,使人民得到温饱,弱化人民的期望值,增强人民的体魄和自立自强精神,使百姓淡化政治斗争意识,减少贪欲。

“无为”不是主张人们不为,而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

另一措施是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八章)强调统治者应当行善有如水的品格,把自己摆在行善的地位,心胸总是保持宽广和宁静,交往总是讲求爱人利物,说话总是讲求诚信可靠,行政总是追求民众安居乐业,做事总是讲究创造实效,行动总是讲究抓紧时机。

这种策略恰恰是大智慧,因为一味争强好胜,易心劳神伤,退避三舍,则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则无往而不胜。

老子的管理思想课件

老子的管理思想课件
老子认为组织不应该盲目扩张,而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管理困境。
老子认为组织应该不断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简化流程、减少冗余环节等措施,组织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老子认为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务模式等方式,组织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创造更多价值。
公平公正
知人善任的前提是了解员工的特点、能力和潜力,通过观察和评估,发现员工的优势和不足。
了解员工
知人善任的关键是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合理配置
知人善任不仅要求用好现有人才,还要求培养和发展人才,通过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企业应关注循环经济,推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循环经济
老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企业应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
企业应采用柔性管理方式,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工作压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
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老子认为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危机风险。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和评估,为应对危机做好充分准备。
危机应对措施的制定
老子认为组织应该制定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和预案,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预案应该包括危机应对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资源调配和处置流程等方面。
变革策略的制定
03
老子认为组织在实施变革时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和方法,确保变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组织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变革方案。

浅析老子管理思想正文

浅析老子管理思想正文

浅析老子管理思想摘要:老子的管理思想颇为丰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管理思想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主要分析老子生平和生活的时代背景,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老子管理思想时代背景无为而治特点和地位;价值意义批判继承一.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人们所熟知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老子》又称为《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鼎足而立,他的思想有很深刻的哲理和魅力,其影响十分深远和广泛,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考证老子的生卒的年代约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500年,这段时期属于春秋末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算起,到公元前476年,即周元王即位的前一年止,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混乱、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周室从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西周时期,天子有着“天下宗主”的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居于政治上的最高地位,可以号令诸侯。

而东迁以后,周天子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反而在诸侯的扶持下才得以立足。

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大国陆续出现。

各诸侯国内大夫公卿也相互斗争,强大的宗族也陆续出现。

西周旧制被破坏殆尽。

与周王室的衰微相对应,各诸侯国因为失去了周天子统一号令的约束,势力很快地膨胀起来。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陆续吞并周围小国,或向周边少数部族地区扩张。

各诸侯地域迅速拓展,实力迅速增强。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正是对这一形势的概括。

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既然天子失去了号令天下的能力,客观上势必需要有某种力量来填补这个政治真空,于是乎“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名义,加以讨伐,以会盟主”因此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迭起。

第三讲 老子的管理思想

第三讲  老子的管理思想
道家核心思想就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状态,其实也 就是规律,无为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去管理。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景之治 (2)无为无不为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二、尊道贵德,无为而治


3、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3)不争善胜 文帝的例子 (4)有所为有所不为 倏、忽和混沌的事例
二、尊道贵德,无为而治


1、尊道管理思想
(1)老子之“道”


道无所不在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尊道管理思想的内涵 尊道管理思想,就是用道的观点去指导管理工作。具体地说, 就是管理中必须体现道的各种内容,在管理活动中处处、时时 体现对道这个客观规律的尊重,一切管理行为是以道的客观性 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个人主观愿望为标准,在管理活动中始 终贯彻道的精神,将道摆在最最贵的地位。 个人理解,道是规律,也就是事物应有的本性,在管理时也应 按照它的本性或规律进行管理。
二、尊道贵德,无为而治


2、贵德管理思想
(2)贵德管理思想的内涵 贵德思想,就是在管理中必须以德为贵,就是将德视为经营活动 首先应加以重视的因素。企业管理中必须符合德的要求,如果要 符合德的要求,就要努力寻找到企业经营的“道”,然后已用德 的管理办法去经营管理。


3、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二、尊道贵德,无为而治


1、尊道管理思想
(1)老子之“道”




道是规律的 对立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返本复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 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 知常,妄作凶。” 译文:若是致虚、宁静的功夫达到极致,以去知去欲,那么万 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 往复循环的规则。虽然万物复杂众多,到头来还是要各返根源。 回返根源叫做“静”,也叫“复命”。这是万物变化的常规,所 以“复命”叫做“常”。了解这个常道可称为明智。不了解这个 常道而轻举妄为,那就要产生祸害了。

浅谈老子管理思想及理念

浅谈老子管理思想及理念



关于 “ 无为”的管理思想
《 老子》 阐述了整个道家思想体系的形成 ,提出 “ 道”和 “ 德”两个思想范畴,用之于管理上 ,就形 成了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管理思想 ( 《 老子・ 三十七章》 ) 。 《 老子》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道” 。 那么 “ 道 ”是 什么 , 《 老子 ・ 第 一章》 开宗 明义云 : “ 道可道 ,非 常道 。 ”也 就是说 , “ 道 ”无 法用逻 辑 与 语 言描 述 。 “ 人法 地 ,地法 天 ,天法 道 ,道 法 自然 。 ” ( 二 十五 章)人 取法 于地 ,地取法 于天 ,天取 法 于
2 0 1 4年 第 3期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 1 2 3期 )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 ONOMY AND CUL 1 Ⅲ RE
No . 3 . 2 01 4
G e n e r a 1 . N o . 1 2 3
【 历史文化 】
浅 谈 老 子 管 理 思 想 及 理
中 图分 类号 :B 2 2 3 . 1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4 ) 0 3 - 0 0 6 8 - 0 3
老子 ,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 有重要地位。 《 老子》 一书,又名 《 道德经》 ,自 古以 来 就被视 为一部 “ 奇 书” ,有人说 它是哲学 ,也有人认 为它是经 济 、政 治 、文化 、管理 、军 事 、宗 教等 等 。 不 同的人 , 从不同领域 、不同的视角 ,都能从 ( 铑 子》五千言中解读出 自己需要的内容 ,形成各家学说 。 篇五 千言 的散 文诗 ,看似 简单 ,却荟萃 了天下各 家 的观 点 ,涵盖 了诸 多领域 的 内容 。 《 老子》 所 蕴含 的 思 想不仅 对我 国文化 的发展影 响深远 ,在 世界思想 史上也有 着重要地位 。本文 就老子 的管理 思想及 其对 现 代 管理 的启 示 ,谈谈一 些粗浅 的看法 。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四)愚民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23]这里的“愚之”的“之”字指代的是民,“愚之”就是愚民,使民愚。他认为,使民愚蠢了,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什么都不知道了就好治理了。“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24]老子的本意是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还要使老百姓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种思想在于管理方面,并不能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准备培养干部和储备干部的企业而言,那是十分不合适的。但是这个思想可以用于企业的普通员工管理之中,例如对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传统制造业、矿山、机械、化工等行业。这些企业需要的基层员工数量大,干部数量较少,有的工作环境还相当恶劣。这些企业往往非常需要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目前许多企业为了节约企业过高的运营成本,在职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上下手脚,不顾员工的健康和利益。这样的做法其实是错误的,这样做不但失了人心,而且对企业也是一个损失,因为这样企业失去的最终是一个熟练的工人,而且还要另寻一个熟练工人,或者将新人培养成熟练工人。这样的花费远远要大于对一个熟练工人所付的薪酬等。因此在企业基层员工的管理方面,精明的管理者就应该向老子说的那样“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正如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那样,应该满足基层员工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样用“实其腹”满足基层员工基本的生理需要,用“强其骨”满足员工的安全需要,才能收拢住基层员工的心,这样才能让员工不断的为企业做贡献,这样才能调动员工最基本的积极性。至于“虚其心”和“弱其志”在用于基层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利于非正式组织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能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培养潜在雇员。

老子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

老子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

老子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治理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在管理社会和个人行为时,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地减少干预和控制,以达到最佳效果。

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自然主义
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

他主张人们应该像大自然一样,顺应自身的天性,放弃对人类行为的过度规划和干预。

他认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达到自然的和谐状态。

2. 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运转。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大自然一样,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强求自己的意愿,不要去干扰自然的运作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

3. 谦虚谨慎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谦虚谨慎,不要过分自信和自以为是。

他主张
人们应该像大自然一样,保持低调,不要过度张扬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4. 自然平衡
老子认为,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

他主张人们应该像大自然一样,保持平衡,不要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略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和谐。

因此,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灵感,学习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谨慎,以达到真正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论 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道之难明邪? 老子说:“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 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 曰,“丘得之矣。” ——庄子《天运》

对“道”的领悟是我们继承的前人的财富, 而自我思考为“常道”是这种财富的增值。
好的生意人:深藏若虚。

孔子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其书


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 秦时《吕氏春秋· 注》称为《上至经》 汉时则直呼《老子》 亦有人称《五千言》

不知什么时候称为《道德经》

“老子修道德”,“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
二、道的真谛与决策、预测和计划的概念



《老子》中 归纳了人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感悟 对宇宙的感悟 对自然的感悟 对人生的感悟

老子

用抽象到极致的“道”字来归纳和统领这 些感悟

“道”字是《老子》思想核心的表述

“道”字是最虚、也是最实的字

抽象 言道、说道、 味道、 道路、



对“为”、“爲”的探讨,可以引伸出管 理方法和管理效果的三个层次的境界。

最低层次的境界:有为而治。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 玄德。——第65章

对企业也一样。如果管理手段越来越多、 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格,太“有为”,也 会有一定的管理效果,但管理成本大幅增 加,管理效率降低。

马吃草是“作为”,马在吃草前是“爲” 了草。即使是以“象”为基础,也一样。 因此“为”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作为” 的为。一个是“爲了”的爲。在现代汉语 中,把“爲”解释为介词。强调“目的 性”。我们用简体和繁体来区分这两个含 义。

“为”是一种现实状态,其“为”只能在现 在为。
“爲”是一种将来状态。“爲了”只能是 一种想法,表示一种“目的性”只有人类 “能爲”。 自然界只有“为”,没有“爲”。自然界 就是“自为”的结果。 如果说自然界有“爲”,那就是“有神 论”。

第二层次:“无为而治”,这是一种较好 的社会状况。 “文景之治”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善治” “无为而治”也是人之治。不是自然之治。


企业(组织)要达到这种“无为而治”, 不是靠增加管理手段、管理越来越细、越 来越严格,而是靠提高职工的素质。 提高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


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 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 章为《德经》。 或许因此而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之称谓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老子》极大的误解。


河上本是历史上和现在的通行本的底本,在 唐朝及以后流传极广 . 历史上还在文人中流传一个叫“王弼本” 的版本,与“河上本”差不多。

决策是人的意志的贯彻。



在内容上,它包括有顺序的五个方面:拟 订目标、决定目标、拟订方案、确定方案、 实施方案。 在时空上,它呈现为一个过程。决策不只 是做出决定,还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操 作实施实现目标。 决策是现在做出的对未来事物状态的确定, 并在从现在到未来这段时间中不断实施, 以实现事物的预想状态。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道。……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 成。——第41章 贷——施也(《说文解字》)

预测只是确定一种关于事物未来状态的想 法。

计划:“关于未来事情的预先安排”。 但计划更强调“实施”。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53章

这种解释也成为通常所说的:
无为、无为无不为。不作为,不作为就什 么都作为了。 即便如此,也不能逻辑地解读后面的部分。


“无为”就“无事”吗?

所“取”不是一种“作为”吗?

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 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 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 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 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吕氏春秋· 孟 夏纪第四》吕不韦



具体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斯大林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致虚极——第十六章


道即到,乃未到而到 “思到(道),想到(道)”

面之所向,行之所达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 《吕氏春秋——仲夏纪第四》

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

“道”者言词也,“名”者文字也。

语言与文字有什么差别?

历史就是由文字记述的

“第一历史、即事实,瞬时即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 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 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 也。——庄子《天道》

意即思,思为道。其道不可以言传。


爲而不争的含义是指:

在目的性上有所爲,但在方法和过程上不 争。

爲学日益,爲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 於无爲。无爲无不爲。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

做学问应该日有所进,多多益善。
把此“爲”,解读成“为”。由此,把下 一句解读成“为道”就会日“损”。

把“损”,解读成“损失”、“损害”。 如此解读却无法解读后面的部分。

后半部分说的是“学习的目的和强调学习 方法的重要性”。
注意:最后一句“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是谓善学。”说的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而不是“什么是善学”。


学习,并非为获益,而是爲了“达天性”。 这是学习的目的。天之所生,虽有耳、目、 口、心,但有缺。 学能补缺。但并非所学都能补缺。必须 “善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 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爲而不争。——第81 章

如“为而不争”。所为、所争都在现在, 是现实博弈,如下棋,打乒乓球。所为不 争,是作用于自然。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 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从这个意 义上说,“为而不争”没有意义。

决策、预测和计划是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概 念。它们三者都是关于“未来”的事情。


几种常见的表述:“决策就是做决定。” “从两 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 (杨洪兰,1996)。“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 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周三多,2002)。 这些表述都没有抓住“决策”的本质 。前两个只 说了决策内容的一个部分。后一个把决策的本质 说成是“过程”。(周三多说:“决策的本质是 一个过程” )过程不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特征。因为有很多事物都是一个过程。如劳动。
《老子》的管理思想
侯一边



于丹感悟《论语》 易中天雄辩《三国》 刘心武考证《红楼梦》 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百家讲坛讲历史、讲国学,普及历史知识, 弘扬国学,值得称赞。

《老子》不是历史。因为5000字中,没有记 载一个历史事件,没有一个典故。 《老子》不是国学。因为《老子》所阐述 的思想远远超出了国界,远远超越了历史。 5000字所阐述的是人类几万年、以致几十万 年的思想结晶。

由此提示我们:读书,以领悟前人之“道” (观念、道理);思考,使其成为“常 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第47章

不出户何以之天下,读书。不窥牖何以见 天道,思考。

正确的方式是:读书、思考、以自己的意 志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是 否是真理。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人们通常把道的内容理解为:宇宙的本原 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 等。

“道的真谛”简洁的理解为:
“它是抽象的形态,就是记忆、观念,想 法、思想、意志”。


记忆、观念是针对“过去”的。

想法、思想、意志是针对“将来”的。 但两者都发生于“现在”。



《老子》是哲学,是认识论,是方法论。

《老子》是科学,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 科学。
一、老子其人及《老子》

老子像


性别:男 姓名:姓李名耳,字聃。 籍贯: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 厉乡曲仁里人 职业:周朝“守藏室之史” __司马迁史记第36卷《老子韩非列传第3》


三、无爲与管理效果

在《老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就是这 个“为”字。用了113次。

《说文》为(爲):母猴也。其为禽,好 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 爪象形也。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

《说文》对“为”字的解释是基于“小篆” 的写法,特别是王育的解释。事实上,作 为象形文字,很多字义的解释都与字形有 关。
如何才能“全天之所生”?善学才能“全 天之所生”。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善学?”





“善学”就是抽象,不断地抽象,这就是道。 最终“达天性”。天性即常道。 在内容上,《老子》第48章是对“善学” 的注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