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是哲学,是认识论,是方法论。

《老子》是科学,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 科学。
一、老子其人及《老子》

老子像


性别:男 姓名:姓李名耳,字聃。 籍贯: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 厉乡曲仁里人 职业:周朝“守藏室之史” __司马迁史记第36卷《老子韩非列传第3》



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 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 章为《德经》。 或许因此而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之称谓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老子》极大的误解。


河上本是历史上和现在的通行本的底本,在 唐朝及以后流传极广 . 历史上还在文人中流传一个叫“王弼本” 的版本,与“河上本”差不多。

这是甲骨文的“马”字。
“马”字突出眼睛。以后在小篆中,变成 突出馬的鬃毛。

这是甲骨文的“为”字。繁体字有两种写 法。有一种说法是一只手牵着“象鼻”训 象、服象。因此有“作为”的意思。并且 说中原地区在古代有象,如河南故称 “豫”。(参见《甲骨文趣释》唐冶泽著)

我认为,“爲”字不是以“象”字为基础 的。而是以“马”字为基础的。马是人类 最早驯化的动物。而象不是。分离出来的 一部分,不是“手”,而是“草”。

《老子》的第一章蕴涵着一个很深刻的 “时间理论”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理论” 不谋而合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四章



“过去”虽然是客观的、唯一的,但在“现 在”只能以“道”的方式存在,以“道” 的形式来把握。 “将来”不存在。关于将来的事物只是现 在的一种“想法”。只能以“道”的方式 存在。 “现在”是一个瞬间,整个宇宙、任何事 物都只现实地存在于这个“瞬间”。“现 在”是宇宙的边界。现在是一切思想和作 为的唯一时间点。
书法的本质“我手写我心”。—— 王羲之。 也说明了“道”的本质。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 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 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 “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 说则可,无说则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 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爲而不争。——第81 章

如“为而不争”。所为、所争都在现在, 是现实博弈,如下棋,打乒乓球。所为不 争,是作用于自然。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 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从这个意 义上说,“为而不争”没有意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道。……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 成。——第41章 贷——施也(《说文解字》)

预测只是确定一种关于事物未来状态的想 法。

计划:“关于未来事情的预先安排”。 但计划更强调“实施”。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53章
《老子》的管理思想
侯一边



于丹感悟《论语》 易中天雄辩《三国》 刘心武考证《红楼梦》 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百家讲坛讲历史、讲国学,普及历史知识, 弘扬国学,值得称赞。

《老子》不是历史。因为5000字中,没有记 载一个历史事件,没有一个典故。 《老子》不是国学。因为《老子》所阐述 的思想远远超出了国界,远远超越了历史。 5000字所阐述的是人类几万年、以致几十万 年的思想结晶。

第二层次:“无为而治”,这是一种较好 的社会状况。 “文景之治”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善治” “无为而治”也是人之治。不是自然之治。


企业(组织)要达到这种“无为而治”, 不是靠增加管理手段、管理越来越细、越 来越严格,而是靠提高职工的素质。 提高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
好的生意人:深藏若虚。

孔子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 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其书


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 秦时《吕氏春秋· 注》称为《上至经》 汉时则直呼《老子》 亦有人称《五千言》

不知什么时候称为《道德经》

“老子修道德”,“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




“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朱谦之 撰”,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版。 所据版本书目103本,包括“石本”、“写 本”“佚本”“道藏本”、“诸刻本”等。 共81章,4920字。道经1-37章,2155字。德 经38-81章,2765字。第46章仅18字,最少字。 第64章125字,最多字。



对“为”、“爲”的探讨,可以引伸出管 理方法和管理效果的三个层次的境界。

最低层次的境界:有为而治。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 玄德。——第65章

对企业也一样。如果管理手段越来越多、 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格,太“有为”,也 会有一定的管理效果,但管理成本大幅增 加,管理效率降低。
如何才能“全天之所生”?善学才能“全 天之所生”。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善学?”





“善学”就是抽象,不断地抽象,这就是道。 最终“达天性”。天性即常道。 在内容上,《老子》第48章是对“善学” 的注解。

道常无爲而无不爲。——第37章
“道”为抽象、为虚、为思。 何以“为”。因此,只能是“爲”。

马吃草是“作为”,马在吃草前是“爲” 了草。即使是以“象”为基础,也一样。 因此“为”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作为” 的为。一个是“爲了”的爲。在现代汉语 中,把“爲”解释为介词。强调“目的 性”。我们用简体和繁体来区分这两个含 义。

“为”是一种现实状态,其“为”只能在现 在为。
“爲”是一种将来状态。“爲了”只能是 一种想法,表示一种“目的性”只有人类 “能爲”。 自然界只有“为”,没有“爲”。自然界 就是“自为”的结果。 如果说自然界有“爲”,那就是“有神 论”。

语言与文字有什么差别?

历史就是由文字记述的

“第一历史、即事实,瞬时即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 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 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 也。——庄子《天道》

意即思,思为道。其道不可以言传。


后半部分说的是“学习的目的和强调学习 方法的重要性”。
注意:最后一句“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是谓善学。”说的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而不是“什么是善学”。


学习,并非为获益,而是爲了“达天性”。 这是学习的目的。天之所生,虽有耳、目、 口、心,但有缺。 学能补缺。但并非所学都能补缺。必须 “善学”。

决策、预测和计划是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概 念。它们三者都是关于“未来”的事情。


几种常见的表述:“决策就是做决定。” “从两 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 (杨洪兰,1996)。“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 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周三多,2002)。 这些表述都没有抓住“决策”的本质 。前两个只 说了决策内容的一个部分。后一个把决策的本质 说成是“过程”。(周三多说:“决策的本质是 一个过程” )过程不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特征。因为有很多事物都是一个过程。如劳动。



最高境界:“无爲而治”。这是最好的社 会状况。 “尧舜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故圣人云:“我无爲,人自化;我好静, 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 朴。”——第57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第80章

企业管理若能做到无爲而治,将是最高境 界。他不但要求职工的高素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职工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要求企业 的各级管理者做到无爲、好静、无事、无 欲。

由此提示我们:读书,以领悟前人之“道” (观念、道理);思考,使其成为“常 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第47章

不出户何以之天下,读书。不窥牖何以见 天道,思考。

正确的方式是:读书、思考、以自己的意 志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是 否是真理。


三、无爲与管理效果

在《老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就是这 个“为”字。用了113次。

《说文》为(爲):母猴也。其为禽,好 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 爪象形也。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

《说文》对“为”字的解释是基于“小篆” 的写法,特别是王育的解释。事实上,作 为象形文字,很多字义的解释都与字形有 关。

决策是人的意志的贯彻。



在内容上,它包括有顺序的五个方面:拟 订目标、决定目标、拟订方案、确定方案、 实施方案。 在时空上,它呈现为一个过程。决策不只 是做出决定,还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操 作实施实现目标。 决策是现在做出的对未来事物状态的确定, 并在从现在到未来这段时间中不断实施, 以实现事物的预想状态。
《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论 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道之难明邪? 老子说:“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 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 曰,“丘得之矣。” ——庄子《天运》

对“道”的领悟是我们继承的前人的财富, 而自我思考为“常道”是这种财富的增值。

这种解释也成为通常所说的:
无为、无为无不为。不作为,不作为就什 么都作为了。 即便如此,也不能逻辑地解读后面的部分。


“无为”就“无事”吗?

所“取”不是一种“作为”吗?

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 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 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 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 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吕氏春秋· 孟 夏纪第四》吕不韦

爲而不争的含义是指:

在目的性上有所爲,但在方法和过程上不 争。

爲学日益,爲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 於无爲。无爲无不爲。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

做学问应该日有所进,多多益善。
把此“爲”,解读成“为”。由此,把下 一句解读成“为道”就会日“损”。

把“损”,解读成“损失”、“损害”。 如此解读却无法解读后面的部分。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 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 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 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 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道即抽象,思为道。“只可意会,不可言 谈”者为常道。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人们通常把道的内容理解为:宇宙的本原 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 等。

“道的真谛”简洁的理解为:
“它是抽象的形态,就是记忆、观念,想 法、思想、意志”。


记忆、观念是针对“过去”的。

想法、思想、意志是针对“将来”的。 但两者都发生于“现在”。

二、道的真谛与决策、预测和计划的概念



《老子》中 归纳了人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感悟 对宇宙的感悟 对自然的感悟 对人生的感悟

老子

用抽象到极致的“道”字来归纳和统领这 些感悟

“道”字是《老子》思想核心的表述

“道”字是最虚、也是最实的字

抽象 言道、说道、 味道、 道路、
与孔子同时——史记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 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 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 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具体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斯大林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致虚极——第十六章


道即到,乃未到而到 “思到(道),想到(道)”

面之所向,行之所达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 《吕氏春秋——仲夏纪第四》

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

“道”者言词也,“名”者文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