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

合集下载

探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和独立思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探索精神。

首先,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老师的知识灌输,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探究性学习追求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具体任务。

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的实践精神。

其次,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常常需要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探索问题。

他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个别的知识接收者,更是一个团队中的一员。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此外,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这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最后,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主选择问题、自主寻找资源、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主动把握学习进程,有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

通过实践、合作、创新和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贯穿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我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举例:探究酸雨的危害教学功能价值是:通过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

实现上述功能的原因:酸雨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人体、建筑、机械、城市等都能造成很大的危害,认识酸雨的危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预防酸雨形成的原因,掌握预防酸雨形成的措施。

教学过程:《探究酸雨的危害》根据情况可分为两课时。

一、提供背景知识: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雨。

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二、教学过程:1、分组讨论,设计对照试验:根据老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试验。

注意:教学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制定方案,动手试验:A、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试验方案。

B、实施方案:注意试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

C、得出结论: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学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具有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等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一种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增强教学的开放性,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自主探究知识,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

大家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探究性学习,其积极、有效的体验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1、开放数学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认知技能的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状态。

探究性学习首先突破了教学目标的封闭性,关注发展性领域目标,注重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达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与智能的同步发展。

2、灵活处理教材——让数学教学更接近学生生活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恪守“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信条,严格按照数学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是多数教师的做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提炼、转化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使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以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教学“蔬菜专业户计划在 2250 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是 4:2。

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由于种蔬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普遍比较陌生,教师可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体育老师要把24 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在组同学进行练习,可以怎么分?于是学生得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采取平均分,男女同学各 12 个,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按照男、女同学的比例来分,即按5:3 的比例来分。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应注意的是:(1).不能将探究学习等同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一种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学习。

除了发现新知识这一目的外,探究学习的目的还包括解决具体问题、表达抽象观念或描述复杂事物、培养特定技能或能力。

根据目的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发现型探究学习,应用型探究学习(即项目学习,project learning),表达型探究学习(写作、形式设计等),训练型探究学习(经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等。

(2).不能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科学学科中的探究主要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探究学习。

除了自然现象以外,探究学习的对象还包括社会现象、人造事物、心理现象、各类人造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字、图画)等。

根据对象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科学探究、社会探究、技术探究、心理以及各种形式的符号探究(如语言探究、数学探究、艺术探究等)。

根据这一分析,科学学科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针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究,但同时也应包括其他形式的探究;而其他学科也有针对一个主要对象的探究学习,并包含其他形式的探究学习。

(3).探究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谈不上探究的,实际上,这类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

因此,我们不能将探究学习与启发式教学混淆在一起。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 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 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教育学中,人们公认“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 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 (Teaching of Science of Inquiry)中首次提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 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 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 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彰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 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例如:读一篇课文让学生多谈谈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看法,老师 不能左右学生的阅读感受,对那些有新意的见解和主张,要大胆肯 定。而对那些胆小不敢发言的要多加鼓励,让他们能勇敢地在全班 站起来,对他们些微的进步要及时表扬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 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 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 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 题。
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
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寻找存在 于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是美丽的, 同时也是最容易破碎的,它所给予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引导学生 讨论: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相关信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 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 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学习的 动力和起点,同时它也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 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一种在常态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去学习。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 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 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 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 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 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 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何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提高科学学习效果?

如何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提高科学学习效果?

如何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提高科学学习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实地调研、观察、提问、讨论和自主探求等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主动地地探求和发现新知识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实现中获得成就,增强自信心。

2.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我总结,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讨论、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高识别问题、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全面的学科素养。

3.重视个体差异及多元评价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个体的探索和发现,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兴趣、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充分地尊重多元性。

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结果的反馈,促进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平衡发展。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1.提供情境或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索。

问题不宜设计得过于简单或太过复杂,适当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2.实施独立或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提升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如果教师选择让学生独立探究,那么要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能够独立构建思路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解释现象作为教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摘自网络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一、“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点:1、是来源相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上海开始了第一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出现了研(探)究型课程的初始状态。

2、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3、都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问题为目的,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显性、隐性知识。

4、都具有开放性,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上社会。

5、注重探究的过程,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强调结果但更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探究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1、教师作用的差别:“探究性学习”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然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实施,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定。

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以平等参与者身份介入的,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

2、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在“探究性学习”课题的是教师选定,结果是预知的,教师对学习过程是可操纵的,对学习成绩的评定具有绝对的权威。

探究性学习设计心得体会六篇

探究性学习设计心得体会六篇

探究性学习设计心得体会六篇探究性学习设计心得体会篇一1、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接受式学习,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忽略或否定了接受性学习,全面推行探究教学也是行不通的,探究性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探究性学习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行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活动的的数量安排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3、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都应当周密考虑,认真安排每一个环节。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上,应注重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忌只注重结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到:1、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关注探究性问题的价值。

具有“挑战性”和“深刻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多元潜能的开发,问题就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3、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

4、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探究性学习设计心得体会篇二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发展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中出现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守住这条线,教师是关键,工作中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节探究活动课上好,从备课到材料的准备,从活动设计到指导学生实施,从课堂组织到活动的完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区别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区别

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联系区别两者定义如下:1、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1]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1.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 [2] 2. 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以及(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

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3.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3]。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策略文山县职业高级中学蒋世跃探究性学习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它要求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标及类型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2]。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 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于落实,更难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从“做中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

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建筑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渴望探究的学习欲望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实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情景具有真实性特征,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

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教案中的应用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激发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教案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活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全面了解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定义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通过尝试解决问题、发现现象和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并构建新的知识。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1. 强调合作与交流: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共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构建和深化。

2. 注重问题引导: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挑战已有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和反思,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引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三、在教案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活动1. 问题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观察,通过实践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六、怎样选择和确定专题
(三)指导学生将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转化为可研究性专题
六、怎样选择和确定专题
(四)选择研究性学习专题应注意的原则 1. 2. 3. 4. 5. 兴趣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可行性原则
七、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 第二步
探究性学习目标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材料与媒体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
另有人提出
7)从教学效果上看:不看教师表演 )从教学效果上看: 而看学生从知识、 而看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 的提高,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的提高,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四、探究性学习的要素和模式
1.要素 要素 疑惑、自主意识、 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 2.模式 模式 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 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 评价
施瓦布
1961年 “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 年 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 1964年 探究性学习 年 首先 分析了作为探究的科学所具有的 本质特征 其次 认为教学过程也应是探究过程
诱发探究
策略划分为四个阶段: 策略划分为四个阶段: 1)使学生接触问题情景 ) 2) 帮助学生认识材料中包含的概念 ) 或方法上的问题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 4) 诱发学生设计实验 、 收集和组织 ) 诱发学生设计实验、 材料、 材料、形成结论
d 使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 使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 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 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e 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 学习。 学习。 f 学习者不是从他人口头表达中得到一个概念 或原则, 或原则,而是处于从教师组织的程度不等的学 习经历中得出概念或得出原则。 习经历中得出概念或得出原则。 g 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 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并确定研究 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引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比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扮演着主角的角色,教师则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1.问题导向: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2.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学生可以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来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4.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将学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生通过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要实施探究性学习,通常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例如,要研究如何改善学校的食堂饮食环境。

2.提出问题:学生和教师一起提出相关的问题,并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例如,食堂的健康饮食选择有哪些问题?如何改善食堂的饮食环境?3.制定研究计划:学生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包括收集数据、设计实验、进行调查等。

4.实施研究:学生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需要进行实验和调查。

5.总结和展示:学生总结研究的结果,并通过报告、展示等形式向其他人分享他们的发现。

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导向和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创新思维: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3篇)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3篇)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我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优势和收获。

首先,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被赋予了主动学习的角色,他们需要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资源、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分享想法、研讨问题,相互激发思维和创造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其次,探究性学习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我需要自己提问、探索和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这让我学会了质疑和分析问题,不再一味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结论。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和整理,培养了我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探究性学习培养了我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只以记忆和传递知识为目的,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我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我的创造潜力,让我学会了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并且尝试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出新的创新成果。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培养了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或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三个,分别是:1、主动性;2、自主性;3、合作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是什么?1、根据教材特点,确立探究问题。

(1)确立研读问题。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的探究目标。

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文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值得学生去挖掘、探究;二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有能力探究;三是容易获得探究信息。

如一老师在教《赤壁之战》时,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然后引出杜牧的一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学生:“杜牧认为如果没有东风,曹操就会胜,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论据来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们立即组成合作式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十分钟后,学生中出现了三种观点,即:认为作者说得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全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辨论。

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正确表述问题。

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等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困惑,引起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自行梳理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准确,而且有价值。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和自主实践,主动构建和积累知识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倾听、相互讨论,通过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探究性学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创新,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1.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可以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图书、文献、实物、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获取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作者:陆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一、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1]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1.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 [2]2. 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以及(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

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3.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3]。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

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

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追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引人入胜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问题导向的方式,设计引人入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从实际问题中解决疑惑。

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实验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引发学生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和兴趣。

2.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而这种探索和发现需要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支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包括书籍、文献、影像资料、实验设备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利用。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历史文献和资料,让学生能够获取不同的历史资料,通过比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

3. 提供指导和反馈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但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反馈。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难题。

教师还需要及时提供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完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4.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扩大认识范围,增强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社会调查
开展“地球小知识竞赛”活动,分别选取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各十名,共六十名,通过关于本节课内容竞赛的方式调查研究各年级对于地球运动的了解程度。并通过本校宣传栏向广大同学普及地球知识。
资源:
首先请同学们点击观看一段地球运动视频/watch/8175289037427112375.html?page=videoMultiNeed,然后再根据所选课题寻找资源进行研究。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些链接的资源无法在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图书中找到。
所链接的资源基本上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图书中找到。
评估
标准清晰度
10分
8分
6分
清楚地描述了成功的等级标准,能以方便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量规形式呈现。
至少部分描述了成功的标准。
学生不知道他们将怎样被评估。
总分
合计总评
备注:合计总评,优:80-100分中:60-80分差:60分以下
有一些独立任务或角色的分配,还需要更为复杂些的活动作补充。
步骤很少,没有独立的角色分配。
资源(评估所有和页面相链接的资源,同时要注意书本、录像和其他离线资源也应得到恰当的使用)
资源数量
10分
8分
6分
提供许多资源,包括离线资源。
使用一定数量的网上资源。
很少使用网上资源。
资源质量
10分
8分
6分
链接的资源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实时、及时以及丰富多彩的特点。
任务要求学生的信息分析或信息综合能力。
任务要求简单地理解探究活动的网页并回答问题。
任务的技术复杂性
10分
8分
6分
任务要求使用多媒体、录像或其他软件。
任务要求简单地使用文字加工(如Word)或多媒体演示(如PowerPoint)软件。
任务要求简单的口头或书面反应。
过程(是学生怎样才能完成任务的一步步描述)
地球自转的影响
/w_19rtbvarw1.html
地球自转的原因
/0601/html/c07/0601c07.html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html/qDetail/06/g1/201102/voj0g10681262.html
(4)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和纪录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球运动的概念、规律、意义。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最基础的部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虽然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是自传和公转这部内容的学习是为以后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提高读图、析图、绘图能力要会应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
一)制定和交流计划
地球的运动
适用年级:高一所属学科:地理
引言: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出过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那时老师只大略地告诉大家,这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想了,地球是怎么样运动才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学过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我们知道地球是绕地轴旋转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假定地球不旋转,太阳照在地球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自转的flash)可以看到,地球一半有阳光照射,另一半天阴光照射,有阳光照射的成为昼半球,而天阴光照射的成为夜半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永远成为白天或永远是黑夜,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居住的地方每天都有向天和黑夜,这就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地球的运动。
中学学科网
/
国家气象局
/
国家地震局
/
国家自然地理杂志
/
评价:
评价量规



自评
互评
导言:
导言的激励效果
10分
任务:
请同学们参考下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想要探究的课题任务





探究主题
子课题
地球自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季节变化纬度变化
地球公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变化纬度变化
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
地球自身内部原因
地球外部原因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ppt展示和flash动画的手段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3.利用“资源”上的网络链接进行探索。浏览这些网站上与你小组课题有关的信息,并收集资料。
4.拷贝和粘贴文字、图片到你的“记录本”上,为制作幻灯、网页、小报和稿件等做好准备。
5.将你们的最新研究动态在“讨论区”内发布。
(三)展示、交流成果
1.与伙伴一起探究完成你们的选题,选用自己比较内行的方式来表达,建议选择图片、幻灯、稿件、网页、小报等,整理成一篇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
(一)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作为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了解地球的自传,能够解释身边的很多地理现象,那么什么是地球自转?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1、进入下列相关网站,自主探究学习,看看能获得哪些知识。
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link?url=xFmRnWNAciD6h5D7JvI6Yn5JsaiJJg4F4RnE80va-TZDKDHjYyf9ZT8_XLNl7uKCGf0GICc2dVNpd5FcOwDHiK
2.组长主持组内宣读所写报告,让小组成员了解、分享各自研究成果。组内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后最终定稿。
3.组长指定一人代表本组发言,在班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
4.记录整个活动中你们小组每个成员对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研究中的合作精神,以便于完成“评价”中的活动评价表。
5.在此次研究活动中有什么收获,请整理成文,将在学习园地中展示。
总评是自评和互评之和的平均值
结论:
在此次的小组活动中发现,虽然众多组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小组活动中可以看出,组员自身有了很大部分的提升。通过此次的小组活动,将组员子自身具备的一些知识体系加以开发和巩固,并且帮助组员学习了一些其他的课外知识,这样就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需要分析:
地球运动的结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为下一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几章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水循环洋流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制定课题探究计划,明确分工。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组长、组员、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过程、成果展示方法、分工。
5.计划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完善计划。
(二)分组活动
1.开始研究前,请查看“评价”项目,你的研究将被判定等级,请尽可能达到五星级。
2.请打开Word软件作为一个记录本。你必须随时记录和拷贝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文稿、图片等。
过程的
清晰度
20分
16分
12分
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被清楚地阐述,大多数学生会知道他们处在过程中的哪一步,并且知道下一步要去做什么。
过程给出了一些指导,但仍有错误信息,学生可能无法知道哪些是正确的步骤。
过程的阐述很不清楚,学生无法借此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
过程的
丰富性
10分
8分
6分
实施很多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的角色和视角。
地球的外部条件
/question/d0fda023e0ff174abbaa7c631fdfad77.html
地球的内部条件
/Article/CJFDTotal-GJZT199104018.htm
(4)其他地理科学网站
导言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学生的早期知识,并在某种程度上预先展示了此探究活动的有关内容。
导言不能让学生对下文有所准备,或不是建立在读者已知的知识上。
任务(是学生努力的最终结果,并非达到目标所经历的步骤)
任务的认知水平
10分
8分
6分
任务要求分析、评价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并且/或者要求综合性高、有创造性的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与公转有关。
难点:(1)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2)地面接收太阳光热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和白昼的长短有关。
2、播放flash:熟悉地球自转过程并完成考考你,加深理解。
(2)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地球总要的运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了解地球的自传,能够解释身边的很多地理现象,那么什么是地球公转?他与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