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异规律-精
地域分异规律ppt课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50
200
热带稀树 草原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大陆西岸
内陆
16 00 大陆东岸
( 以陆 北地 半自 球然 为带 例 )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
温带 荒漠
草原
51
(1)热带湿润地区
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植被 土壤
低山、丘陵 ≥ 7500℃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淋溶强烈的砖红壤、红壤
作物
水稻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种类多
52
(2)亚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山地、丘陵、盆地 4500 ℃ ~ 7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
红壤,肥力较低
雪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是温带季风气候 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 ;
(4)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亚马孙河流域
,
(5)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 低纬度 。
62
63
专题4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
长江三角洲的“优越” 黄土高原的“脆弱”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
气候
地理位置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生物
水田农业
土壤
土壤肥沃
地貌
地势低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文
长江入海口
3
黄土高原景观的形成 水文变化
水 土
地貌变化
流
失
土壤侵蚀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品课件)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分布特征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北方向)
向)
水平方向上(同一海 拔上)
垂直方向上(山麓至 山顶)
图示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低纬度和高纬度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高海拔山地
拓展 林线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 长乔木的界线。(林线附近一般为针叶林)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0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2021中图版
自然带的形成
地理 位置
纬度 热量 决 气候 影 海陆 水分 定 类型 响
植被 形 土壤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活动
比较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1.同一自然带自然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 素和整体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影响因素
重要因素 成因总结
水分
太阳辐射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即 以热量为基础
热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 基础
热量(海拔差异) 水分
海拔不断升高,水热 条件发生改变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 向)
雪线高;迎风坡雪线低。
阅读
地方性(非地带性)
实际上,在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基础上, 自然界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盛行风、洋流等因 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布现象。
【材 料】
地方性是由于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在野外考察时,直 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地方性差异现象。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地貌部位的变化也 会引起水热不同组合及重新分配,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物群落。
地域分异规律
二、景观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 景观在地球表面的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有 两个,即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这两个 因素在地球表面相互作用,决定了地域分 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 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一)太阳辐射能与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
•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景观各组 成成分和景观的性质沿纬度作用规律的更 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地域单位。
• 景观的地带性分异: 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综合的“景观”也必 然具有地带性分异。例如,在赤道带,高 温多雨、径流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风化壳和土层深厚,形成砖红壤,发育了 茂密的热带雨林,这就是赤道带景观特征。 而在亚寒带,严寒少雨、冻土层深厚、风 化壳薄,形成灰化土,发育了泰加林,这 就是亚寒带的景观特征。
•
2.具有耗散结构特性:指当体系处于非平衡 状态时,通过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而形成和维持的一种在空间和时序上 宏观层次呈现某种有序化了的结构。
• 理解耗散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即系统内各组成成 分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宏观上表现出一定有 序性。 • 例如地理景观系统组成虽然复杂,但在空间上 却是有序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土圈等都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表现出层状结构。 再如,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性等都是系 统有序的表现。整个地理景观随季节和昼夜的变 化,也可被认为是时间上的有序性。有序性的对 立面是无序性,如果体系处于无序状态,则各种 物质呈均匀分布,多呈混沌状态。描述系统无序 性的热力学函数叫熵(s),高熵对应于无序, 低熵对应于有序。可见,耗散结构的系统熵是比 较低的,而地理景观系统的熵也是比较低的。
• (二)海陆对比性 由于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球表面形态 崎岖不平,洼地积水,大陆露出水面,形成一些 大陆和海洋。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不 同,产生强烈的对比,例如海洋的水具有流动性, 较大的热容量等,而大陆不具有流动性,热容量 较小等产生强烈对比。由此使大陆和海洋在气候、 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差异,形成对比明 显的海洋景观和陆地景观。
第八章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表现。
二、垂直地带谱 垂直地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 1、基带 垂直地带谱的起始带为基带。 基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的水热条件是相适应的, 自基带往上各垂直地带的组合类型和排列序次也表 现出与所在水平地带往高纬方向的更替方式存在极
大的相似性。基带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也
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地球上辐射平衡的纬度分布:
热量分带:
2、非地带性 是指由于地球的海陆分布,使自然地理要素
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延伸,按经度发生有
规律的排列。
非地带性分异有大、中、小尺度:
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海陆分布的、大陆与海洋的 起伏以及干湿度地带性等; 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地貌类型差异而引起的分 异现象;
第八章 自然地域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与基本规律 1.地带性 2.非地带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the first law of geography: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海陆基本上是东西相间 排列的。在同一热量带内大陆东西两岸及内陆水分
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便发生明显的经向地带性
分化。自然要素以及自然综合体东西向表现出诸如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不同景观
的规律性更替。
气候及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降水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自然界中地域分异的现象是非常显著的。从赤
地域分异规律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表示气候
知识框架
地 理 环 境 的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一、地理分异规律
二 地 理 环 境 的 分 异 规 律
1、概念 2、成因
1、主导因素 (一)从赤道到两极 2、规律 、纬度分布 (纬度地带性) 3 4、例子 水平分 异规律 1、主导因素 (二)从沿海到内陆 2、规律 (经度地带性) 3、纬度分布 4、例子 1、主导因素 垂直分 2、规律 异规律 3、纬度分布 4、例子
.D .I .G.F .E .C .B.A
.
H
5、自然带H在南半 球缺失的原因是— 南半球50度到70 ———————— 度上没有陆地 ————————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 三、非地带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 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向或南北向)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东 西向或南北向)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 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成因:
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
2、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3、海拔高低不同导致水热及其组合不同
不同的地域纬度位置不同, 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 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自然地理环境. 用自然带来 指示.
情 景 活 动
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 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
注意区别: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2.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延伸方向?更替方向? 3.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域分异规律(二)
月牙泉
沙漠芦苇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区域性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全球性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派生的分异规律中尺度地方性分异规律基本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基础根本原因小结东西延伸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水分为主海陆位置经度省性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延伸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ks5u精品课件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垂直地带性重点
水上处境:潜水面距地表不远,埋藏不深,潜水因蒸发 可上升到地表,影响土壤发育。这一处境有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入,从残积处境的土壤中淋溶出来的不同物质可 被潜水带到这里。水上处境又是过境环境,从分水岭来 的物质经过这里,被带到水下处境去。
水下处境:物质从侧面以流体或固体径流方式流入,土 壤(河泥、湖泥)自下而上发育,与下部基岩无关,周 围分水岭地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进入到这里,因此, 易移动元素的堆积可以作为水下处境的特征。
原因是山地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的变化; ✓ 垂直带性既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又受到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是此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地 域分异规律。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与赤道到
北极。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在哪里?
(2)垂直带性受经度省性的影响明显
垂直带谱
因素4:人类活动
……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1401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地域分异武花2016/5/1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1太阳辐射; (3)2地球内能: (3)3经济因素: (3)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3)水热对比特殊。
(5)(4)节律变化同步。
(5)(5)微域差异显著 (5)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1)热量分带: (5)(2)海陆分异 (6)(3)海陆起伏分异 (6)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2)省性分异 (8)(3)带段性分异 (8)4 中级地域分异 (9)(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3)垂直带性分异 (10)5 低级地域分异 (10)(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自然综合体)沿地球表面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结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现象,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1太阳辐射;是决定地带性成因的概括,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而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通常根据辐射平衡吧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具有以下主要规律:
1.纬度规律:随着纬度的变化,自然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赤道附近通常具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热带气候和植被,而高纬度地区则倾向于温带和寒带气候和植被。
2.海洋影响规律:邻近大海和海洋环流对自然环境具有明显
影响。
沿海地区一般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而内陆地
区则具有更大的温度幅度和较少的降水。
3.海拔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象要
素(如气压、湿度、降水量等)发生变化,植被类型和生
物多样性也会有所改变。
4.高原规律:高原地区通常具有特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高
原的气温较低,气压较低,降水较少。
高山上空通常云雾
缭绕,经常出现降雨或降雪。
5.河流和湖泊规律: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和形态对自然环境地
域分异有影响。
河流常常形成河谷,带来大量的水资源和
植被生长。
湖泊和水库的形成会改变降水、蒸发和植被分
布等,影响周边的自然环境。
6.大洋洋流规律:大洋洋流对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有重要影响。
洋流通过运输热量和养分,影响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可以带来大气能量,影响热
带地区的气候。
这些规律是基于大尺度的地理和气候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复杂而多样的,同时受到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较小的尺度上会存在更多的地域差异和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因素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 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 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叫派生性分异因素。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 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 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 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 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 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 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俄国В.В. 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 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 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规律分类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 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 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
★★重难点突破★★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向透析]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学法指导]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
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
(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
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三.省性(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一定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非地带性表现。 分异因素: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派生地域分
异规律) 分布:一定区域 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规模)
建立在海陆对比性分异基础上
荒漠
草原
森林草原 森林
➢ 纬向——东西延伸的山脉,与纬度地带性结合,成为重要的地 理分界线;
➢ 经向——南北延伸的山脉阻挡海洋潮湿气流进入内陆,成为干 湿气候的分界线。
二.大洋地域分异规律
1.大洋表层(地带性)
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表现形式:水温、生物群(浮游生 物的多度)
➢ 极地:冷水,浮游生物极少,属海 洋生物极贫乏型地带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二.海陆对比性(非地带性)
分异因素:地球内能 分异特点:海陆分异(景观、起伏) 分异方向:海陆景观分异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从沿海向内陆发生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纬向、经向、斜交; 分布规律由水热对比关系所决定。
方形 理想 大陆 水平 地带 图谱 (马克耶夫)
1.长寒地带 2.苔原地带 3.森林苔原地带 4.泰加林地带 5.混交林地带 6.阔叶林地带 7.半亚热带林地带 8.亚热带林地带 9.热带林地带 10.赤道雨林地带 11.桦树森林草原地带 12.栎树森林草原地带 13.半亚热带森林草原地带 14.亚热带森林草原地带 15.热带森林草原地带 16.温带草原地带 17.半亚热带草原地带 18.亚热带草原地带 19.热带草原地带 20.地中海地带 21.温带半荒漠地带 22.半亚热带半荒漠地带 23.亚热带半荒漠地带 24.热带半荒漠地带 25.温带荒漠地带 26.半亚热带 27.亚热带荒漠地带
_地域分异规律
狭义—仅指陆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的提出
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 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 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 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 禹贡》据名山大川 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 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 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 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 19世纪末, 俄国 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 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 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
7 000 m
年降水量 水热系数* (mm) 年降水量 6 000 m 年均温(℃) (mm) 年均温(℃) 高山寒冻 <-6.0 -4~-10 300~500 冰碛地衣带 高山寒冻 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 300~500 -4~-10 草甸垫状 高山寒冻草甸 5 000m -2.0~-6.0 植被带 垫状植被带 高山寒冻 200~300 亚高山寒带 半干旱 3.0~-4.0 2.5~-2.0 灌丛草甸带 4 000 m 草原带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 境的空间分异。山顶与山坡、谷底与谷坡、 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 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 水分与热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 与景观。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性、土 质、排水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地表环境 的分异,只不过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各种尺度的分异规律都有实践意义
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国家制定基本建设规划、确定发展 农业生产的一些重要指标和各种耕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地带性 规律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产量标准的主要依据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