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共54页

合集下载

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助力我国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助力我国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助力我国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作者:赵海潘锋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19期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1年學术年会”,日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在海口举行,年会邀请数百位国内外在肾脏病学领域耕耘的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临床病例讨论等200多场学术活动展开交流,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进展,内容涵盖肾脏病学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

年会为从事肾脏病学临床和科研的医务工作者及专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肾脏病学研究新动态和新进展,改进肾脏病学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平台,将进一步助力提高我国肾脏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风险预测是亟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侯凡凡教授在题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预测”的主题报告中介绍说,慢性肾脏病(CKD)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 CKD 患病人群已超过1.2亿人,近10年来因 CKD 所致死亡的增长速度在所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中位居第一位。

CKD 早诊率低、早期症状隐匿,70%的患者首诊时就已进入晚期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甄别 CKD 发生发展高危人群,依据风险分层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防治来改善预后是当前医疗实践的共识。

近年来,虽然国际肾脏病学界通过大型队列研究制定了若干 CKD 风险预测模型,但这些模型的建立多数基于欧美人群队列和数据,变量仅限于临床指标。

由于中国人群 CKD 的疾病谱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因此这些预测模型在中国人中的预测准确性尚不够理想。

侯凡凡院士介绍,近期其团队开展的“中国肾活检队列”研究共纳入了5291例 CKD 患者,其中90%为肾小球肾炎。

研究人员采用年龄、性别、肾小球滤过率(eGFR)、蛋白尿四变量临床指标模型预测5年 CKD 进展风险的准确性为76%,将肾组织慢性化评分加上临床指标预测,5年 CKD 进展风险准确性为83%,其预测能力在各种类型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中均得到证实,IgA 肾病和非 IgA 肾病相比无显著差异。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4), 6773-677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4947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强 婷1,喇登海2*1青海大学医学部,青海 西宁2青海省中医院肾病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3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8日摘要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因其高患病率、低知晓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全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慢性肾脏病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可以通过处理其病因和并发症,从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速度。

中医治疗手段较多,且安全性高,操作过程简便、创伤低、治疗费用低且少有因内服药物后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以在CKD 发病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总结说明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进展和特点。

现就中医药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ng Qiang 1, Denghai La 2*1Medical College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Nephrology Department of Qingha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Mar. 26th , 2023; accepted: Apr. 21st , 2023; published: Apr. 28th , 2023Abstract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China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due to its high prevalence, low awareness and high mortality. With the ag-*通讯作者。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脏病(CKD)属于世界性的人类健康问题,在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临床研究与实践对于CKD发病机制、治疗和控制方法愈加重视,针对性地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中医药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在经过长久的发展后,在疾病机理和诊疗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知。

CKD治疗和干预中,很多研究和实践人员针对性地采用中医疗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此次研究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CKD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中医药作用的发挥提供助力,为疾病治疗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疗法。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肾脏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志码】ACKD属于多种疾病引发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的肾脏结构、功能出现进行性恶化或是不可逆转损伤,进而形成一系列临床症状。

近些年来,在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和生活习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对于CKD发病和流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和经济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药能够从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作用机理出发,合理发挥不同中药的作用,并进行中药配伍,形成协同作用效果,进而对疾病治疗和缓解形成显著效果,并能够防控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1.CKD的病因机理研究分析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机理是较为复杂的,中医理论强调从机体整体出发,分析脏腑功能和虚实情况,以此明确疾病病因。

韩东盛等(2019)研究指出,中医理论认为,CKD的发病原因大部分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受到多种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病,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及阴阳平衡,均受到严重影响。

研究指出,在此背景下,采用中医“和法”对CKD患者治疗是较为有效的。

针对性地对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状况进行调和,实现阴阳平衡,达到标本兼治、驱邪扶正的功效,进而对CKD疾病发展产生延缓效果,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1】。

1.中医药治疗CKD相关研究1.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对患者的发病原因和中医证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患者的疾病证型,再结合患者的身体素质等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个体性,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治疗8周后,总胆固醇水平平均下降(±SD) 26(±30)mg/dl (P < 0.001),独 立于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脂药。
耐受性良好,无药物相关性严重不良事件报道。
2016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探讨了Roxadustat治疗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的安全性,有效性,最佳 剂量以及给药频率。结果表明,Roxadustat可有效治疗CKD。 该研究共纳入145例血红蛋白 ≤ 10.5 g/dl的非透析 CKD患者,随机分成6组, 每组约24人,每位患者的初始剂量(体重分层和用量固定)和给药频率(23次/周)均不同,维持治疗期间给予Roxadustat 1-3次/周。治疗时间为16周 或24周。禁止静脉补铁。
质子泵抑制剂与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质子泵抑制剂(PPIs)与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CKD)。广泛使用的药 物可能是CKD患病的原因,从已知CKD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看,CKD患病 速度比预期上升的快。
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10,482例受试者中 比较了服用PPIs和未服用PPIs患者中CKD的发病比率。患者随访中位数为13.9 年。
2016年肾脏病领域研究进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脏科 胡昭
2016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1.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趋势发生改变
糖尿病是导致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而在发展中国家,导致 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肾炎。
近期,我国研究人员在《NEJM》期刊发表文章称,随着糖尿病发 生率的增加,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流行率高 于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慢性肾脏病。
研究者称,“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是,过去十年中国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了一倍。发病率增加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区域分布密切相关。”

儿童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全文)

儿童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全文)

儿童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全文)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是造成高额医疗负担、致残致死的重大慢性疾病[1]。

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儿童CKD一旦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旧称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死率将显著提高,且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2]。

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和及时诊疗儿童CKD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儿童CKD的有效防治需参考发病率和患病率等流行病学资料。

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开展的关于儿童CKD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渐增多,但我国在此领域的流行病学数据相对匮乏。

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可提供哪些人群、哪些地理区域具有疾病易患高风险及较差的预后结局,有利于制定疾病防治策略。

ESRD(或CRF)是CKD的主要转归,此时患儿必须依靠肾脏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需要更高的医疗支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重点对儿童CKD及其导致ESRD(或CRF)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肾脏替代治疗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CKD的定义与分期2002年,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组织撰写的CKD及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中首次提出了CKD的定义和分期[3]。

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临床实践指南更新了CKD的判定标准及分期[4],有以下肾脏损伤的标志1条或以上,且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具体包括:(1)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 mg/24 h;尿白蛋白/肌酐≥30 mg/g);(2)尿沉渣异常;(3)由于肾小管原因导致的电解质和其他异常;(4)肾脏组织学异常;(5)影像学检查结构异常;(6)既往肾移植病史;(7)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60 ml/(min·1.73 m2)。

指南中依据GFR将CKD划分为1~5期,其中1期为GFR≥90 ml/(min·1.73 m2),肾功能正常或偏低;2期GFR为60~89 ml/(min·1.73 m2),肾功能轻度降低;3a期GFR为45~59 ml/(min·1.73 m2),肾功能轻度到中度降低;3b期GFR为30~44 ml/(min·1.73 m2),肾功能中度到重度降低;4期GFR为15~29 ml/(min·1.73 m2),肾功能严重降低;5期为GFR<15 ml/(min·1.73 m2),肾衰竭。

2010年我国肾脏病领域临床研究年度进展回顾

2010年我国肾脏病领域临床研究年度进展回顾

2010年我国肾脏病领域临床研究年度进展回顾2010年我国肾脏病领域临床研究年度进展回顾在临床学科中,肾脏病学科一直是开展临床研究十分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通过我国广大肾脏病医生和学者的不断开拓创新,在肾脏病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就。

本文就国内学者在国外杂志发表的关于肾小球病、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和血液净化4个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重点是肾小球病。

一.肾小球病肾小球病目前仍然是引起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病因,IgA肾病是我国乃至亚裔人群中最常见的肾小球病,大量蛋白尿是其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在一项针对780名肾病范围蛋白尿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的大宗病例分析中,出现肾病范围蛋白尿而不发生低蛋白血症(小于30g/L)者多见于IgA肾病。

在这组病人中,血浆白蛋白³ 35g/L可以预测患者的病理类型是IgA肾病,其特异性高达95%以上[1]。

IgA肾病病理表现呈现多样性。

Liu LJ等分析了29例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的临床及预后特点。

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的IgA肾病,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患者具有尿蛋白量大、新月体比例高的特点,对于肾功能正常者,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患者的肾脏预后较非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者好[2]。

在成年人的肾病综合征中,膜性肾病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目前,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A)是治疗膜性肾病的主要手段。

Li J等的前瞻、非对照性观察研究发现,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强的松0.15 to 0.50 mg/kg/d)联合小剂量的环孢霉素A(1-1.5 mg/kg/d,血药谷浓度约100ng/ml)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安全有效(16名患者,平均随访44个月,6人达到完全缓解,5人达到部分缓解),即便对于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无效的患者亦是如此[3]。

急性肾损伤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度减小) 能够进一步加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并且引起肾
血流动力学和调钠能力发生改变;粤运陨 后骨骼肌血管对血管紧 外血管功能改变, 可能对急性肾损伤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起重 要作用。
损伤后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促使炎性细胞 ( 包括中
应过程。在 粤运陨 发病过程中, 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陨蕴 原 远 合成增加, 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 陨蕴 原 远 基因敲除小鼠缺血 性肾损伤较轻。可见, 陨蕴 原 远 在 粤运陨 中起重要作用。前文已经叙 [员远] 陨蕴 原 远 与患者肾功能减退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匀蚤则葬皂燥贼燥 等 述,
在研究 悦 原 反应蛋白 ( 糟 原 则藻葬糟贼蚤增藻 责则燥贼藻蚤灶, 悦砸孕) 、 陨蕴 原 远、 纤维蛋白 原、 凝血因子Ⅷ和 阅 原 二聚体水平与肾功能减退的关系时发现, 只有 陨蕴 原 远 与低肾功能 ( 藻郧云砸糟赠泽 约 远园 皂造·皂蚤灶 原 圆 ·员援 苑猿 皂 原 圆 ) 具 子, 能够上调促纤维化基因 ( 如 α 原 前胶原蛋白、 栽郧云 原 β 和纤 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原 员 ) 表达, 促进肾脏的纤维化。因此, 陨蕴 原 远 可能参与 粤运陨 后肾纤维化机制, 能够预测急性肾损伤后慢性肾 脏病的发生。 有显 著 地 相 关 性 ( 韵砸, 员援 园怨 ; 怨缘豫 悦陨, 员援 园园 耀 员援 员怨 ) 。近 期, [ 圆苑 ] 在澡葬灶早 等 的研究证实, 陨蕴 原 远 是血管紧张素 Ⅱ 的下游信号分
[猿] 究发现 , 粤运陨 后患者肾功能可能有四种结局: (员) 完全恢复
悦运阅 病史进行亚组分析发现, 与未患 粤运陨 的住院病人比较, 悦运阅 基础上的 粤运陨 使患者 耘杂砸阅 发病风险增加 源员 倍, 而在无

干细胞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徐繁潘兴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能力的细胞,按生存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目前,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而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又是其研究的重点,有研究报道干细胞对一些肾脏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IgA肾病、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LN)、急性及慢性肾衰竭等。

本文就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由囊胚期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在体外筛选出的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可以在适合的条件下分化为所有3个胚层,但不能分化为胚外组织。

胚胎干细胞比骨髓发育早、更原始、幼稚、自我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长的端粒及较高的端粒酶活性,具有较小的免疫原性和较弱的免疫活性,对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更敏感。

研究人员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使其分化成各种类型的心肌细胞和肾脏固有细胞,还通过控制体外培养的环境获得了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还获得了分泌胰岛素及其他胰腺内泌激素的细胞,并形成胰岛样结构[ 。

,有证据显示胚胎干细胞还可分化为肾脏实质细胞,嵌合型胎儿的胚胎生殖细胞可形成肾脏组织_3]。

Thomson等[4 将人胚胎干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形成了胎肾组织。

目前,将胚胎干细胞用于治疗肾脏疾病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能在体内生成有功能的肾组织,并且能在体外对胚胎干细胞预分化。

将胚胎干细胞直接引入肾实质,能形成肾组织,而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肾脏细胞的体内外调节因子至今还不清楚。

胚胎干细胞移植用于肾脏病的治疗很多问题得到解决,前景可观。

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成体组织中保留的未完全分化的那部分原始细胞,具有多能性或为专能性干细胞,骨髓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它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

近十年来,由于生物细胞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骨髓干细胞的研究,人们对骨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脏病; 研究进展; 综述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公认CKD是一组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全世界国家必须面临的严重挑战。

影响慢性肾脏病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慢性肾脏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年人CKD的患病率在10%左右[1]。

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某地方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3.5%,知晓率为12.5%[2]。

2 慢性肾脏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加速CKD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肾脏病变时,肾脏对高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全身性高血压易传入肾小球内,导致肾小球硬化。

动物实验证实,暴露于全身性高血压,更易出现肾脏进行性损害[3]。

2.2 蛋白尿蛋白尿可以启动与促进肾间质的纤维化,直接参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2.3 肥胖肥胖可以通过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介导肾脏损害,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索[4]。

2.4 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EPO减少以及造血原料的缺乏,使肾性贫血加重。

EPO减少及贫血本身可以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2.5 高血糖有研究表明,积极降糖可以使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5%,随访15年,蛋白尿患者也明显下降[5]。

2.6 血脂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肾功能损害。

主要通过动脉硬化和增加炎症因子产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机制介导肾脏损害[6]。

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慢性肾脏病在中医也无一个特定的病名相对应,但可在“关格”、“溺毒”、“水肿”等论述中找到类似记载。

程锦国[7]认为,慢性肾脏病表现为肺、脾、肾虚损,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夹杂。

孙伟教授[8]认为,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外感、湿(热)、瘀血为标。

黄春林[9]认为,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损为主。

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CKD 流行病学情况
2.1 高患病率 根据美国肾数据系统 2012 年的年度报告,2010 年台湾 ESRD
发病率为每 100 万人 361 例,仅次于美国 ( 为每 100 万人 369 例, 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下降 )。现台湾的 ESRD 患病率为每 100 万 人 2584 人,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目前 CKD 患病率排名第四,仅 在台湾、墨西哥和布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61
·综述·
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刘小彦 1,梅峰 2*
(1.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2.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 西宁)
摘要:慢性肾脏疾病 (CKD) 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它影响世界人口的 8-16%,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1]。它是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 因之一,是导致人类预期寿命减少的五大最常见原因之一,它的流行率和发病率逐年增加。慢性肾病往往伴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贫血和心 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ESRD),一旦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 (ESRD),患者需要肾移植或长期依赖透析来维持生命。来 自流行病学和临床文献的证据表明,年龄对肾滤过能力下降的发生率有影响 [2]。随着年龄的增长,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存在,滤过 能力会进一步下降。CKD 在世界范围内增长较快,特别是在中国,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增长。尽管 CKD 在老年人群中的流行率不断上升, 死亡率高,且费用巨大,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仍然非常低。为了减少住院率、死亡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早期慢性肾病患者被评估或转诊, 就能预防或减缓慢性肾病恶化。预防和治疗 CKD 的特别是老年患者 CKD 非常重要和紧迫。鉴于此,该文就近些年来老年人群 CKD 的流行病 学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61.053

2016年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2)

2016年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2)
在宾夕法尼亚的Geisinger健康系统的248,751受试者的数据,随访中位数 为6.2年。
精选ppt课件
13
2016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ARIC的研究结论: 基线PPI使用者与基线非使用者相比患有CKD的危险比(HR)为1.50;
Geisinger健康系统队列结论: 基线PPI 使用者CKD的10年绝对风险为15.6%,未服用者为13.9%。
精选ppt课件
14
2016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新西兰国家卫生和药品配送的数据: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服用质子泵抑 制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严格的数据筛选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质子泵抑 制剂会增加急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
根据入组日期前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目前服药者、 近期服药者、既往服药者。结果:目前服用质子泵抑制比既往服用患急性间 质性肾炎的风险大。
精选ppt课件
8
2016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为了探讨空气颗粒物对肾脏健康的影响,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侯凡凡院士 研究小组对国内282个城市的938家医院的71151例患者肾活检结果进行了分析, 随访时间11年。
结果发现:年龄、地区标准化后,IgA肾病发病率增加28.1%,膜性肾病发病 率增加23.4%。
二甲双胍因可增加肾功能不全者乳酸性酸中毒(血乳酸水平升高,可危及 生命)风险,一直以来肾功能不全者都禁止使用二甲双胍。
精选ppt课件
15
2016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PPI 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肾小管基底膜正常成分结合形 成一种完全抗原,或沉积在肾间质内作为一种触发抗原,直接对抗 该抗原而诱导免疫反应。
精选ppt课件
16

慢性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慢性肾病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慢性肾病,促进患者康复,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 肾移植治疗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肾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肾移植可以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和长期肾功能。

其中,同种异体肾移植是最常见的肾移植方式,但由于供受者间的HLA匹配度低,造成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增加,容易引发移植后排斥反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肾移植的理解和治疗策略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肾移植手术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正在不断优化和提升。

2. 药物治疗目前,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包括使用ACEI或ARB、利尿剂、磷酸酐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在调节血压、控制蛋白尿和延缓肾脏病进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针对慢性肾病所涉及的其他病理过程,如贫血、高尿酸等,可以针对性地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药物治疗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后果,例如压力增加、电解质不平衡等。

3. 营养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是慢性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肾脏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阶段,制定相应的营养治疗方案,可以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和促进康复。

具体措施包括限制蛋白质和钠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补充难以通过膳食获取的营养素等。

4. 微生态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有关。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以缓解慢性肾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炎性反应。

部分研究显示,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并诱导内毒素的从肠道进入到体内,从而激活肾脏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肾脏病的进展。

肠道微生物对肾脏健康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肠膜屏障功能一致。

发布对慢性肾病患者微生态的变化研究成果,深入了解慢性肾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分布和代谢,并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实现临床治疗是最近研究的方向。

肾脏病临床研究终点事件的研究进展

肾脏病临床研究终点事件的研究进展

肾脏病临床研究终点事件的研究进展作者:熊苗朱斌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36期[摘要] 肾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目前防治的临床证据不够充足,这可能与肾脏病临床“硬”终点达到的时间太长、相关的高质量肾脏病临床试验较少等原因有关。

肾脏病临床试验终点的选择设置十分重要,影响研究的可行性和完成质量,选择合适的终点事件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就目前慢性肾脏病及急性肾损伤临床试验终点事件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讨论,包括临床终点、可取的生物标记物替代终点、急性肾损伤试验的复合终点等,以期能在开展肾脏病临床试验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肾疾病;临床研究;慢性肾疾病;急性肾损伤;终点事件[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36-0184-05Research progress of endpoint events of kidney disease in clinical researchXIONG Miao1, 2 ZHU Bin11.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7,China;2.The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China[Abstract] Kidney disease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but the clinical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not sufficient currently,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long time to reach the clinical “hard” endpoint of kidney disease and the few related high-quality clinical trials of kidney disease.The selection and setting of endpoints in clinical trials of kidney disease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which affects the feasibility and completion quality of the study.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endpoint event may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In this article,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n endpoint events in clinical trial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clinical endpoint, desirable biomarker replacement endpoint,compound endpoi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 test, etc.,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ials of kidney disease.[Key word] Kidney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cute kidney injury; Endpoint event腎脏病越来越受到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研究的关注,但目前肾病相关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数量不多,各种肾病的临床证据不足,这可能与实现肾脏病临床终点及结局事件运行时间太长、成本高、样本量大等因素有关。

临床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肾脏疾病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其功能异常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肾脏疾病的研究现状、主要疾病分类、诊断与治疗的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肾脏疾病的研究现状肾脏疾病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肾脏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目前,肾脏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病理学、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手段,人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肾脏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肾脏疾病的主要疾病分类肾脏疾病按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等。

肾小球疾病包括肾炎、肾小球肾病等,是导致肾脏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肾小管间质疾病则主要包括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小管酸中毒等。

而遗传性肾脏疾病则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肾脏疾病,如多囊肾、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肾脏疾病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保护肾脏功能至关重要。

临床上,可以通过尿液检查、肾脏超声、肾活检等多种检查手段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如尿液中的蛋白酶、肾小球滤过率等也逐渐应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中。

这些新型诊断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对肾脏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临床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早期的肾小球疾病可以通过应用药物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等方法来延缓疾病的进展。

对于一些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等,目前仍然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因此临床医生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手术干预为主。

此外,肾脏疾病的治疗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肾脏移植手术在肾功能损伤严重的患者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短缺等问题,肾脏移植手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其正常功能维持着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肾脏遭受损伤后,可能会导致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滤过膜进行物质交换,使尿液中异常代谢产物得以排出。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组成。

当肾小球滤过膜发生损伤时,其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尿、红细胞尿等症状出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密切相关。

二、肾小管的功能障碍肾小管对尿液的再吸收和分泌起着重要作用。

肾小管受损会导致尿液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进一步影响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肾小管受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坏死、凋亡和氧化应激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肾小管内主要是由脂质代谢异常所致的细胞毒性损伤在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肾间质的炎症反应肾间质是肾脏中功能重要的组织,包含血管、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等成分。

在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间质的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会引发肾间质的纤维化和硬化,从而损害肾脏功能。

此外,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也与肾间质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四、肾血管的病理变化肾血管的异常病理变化也是导致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肾血管病变可能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以及微血管损伤等。

这些异常变化影响了肾脏的血液灌流和氧供,导致肾功能下降。

肾小动脉病变是肾脏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肾小管的功能障碍、肾间质的炎症反应以及肾血管的病理变化等因素。

对于深入了解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我们对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为肾病的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同一时期农村地区住院患者主要以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 为主,糖尿病肾病患者百分比低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但两者 差距在2019年时有所减小(2019年:0.68% vs 1.51%,2019年: 0.76% vs 0.95%)。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一般人群中,糖尿病肾病百分比高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1.23% vs 0.91%)。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细颗粒物(颗粒物直径 < 2.5 μm [PM2.5])含量浓度高的空气污染地区,膜 性肾病发病率最高。
研究者称,“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是,过去十年中国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了一倍。发病率增加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区域分布密切相关。”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Geisinger健康系统队列结论: 基线PPI 使用者CKD的10年绝对风险为15.6%,未服用者为13.9%。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新西兰国家卫生和药品配送的数据:2019年1月至2009年8月服用质子泵抑 制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严格的数据筛选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质子泵抑 制剂会增加急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3.质子泵抑制剂可增加肾脏疾病风险
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临床常用药。 《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报道,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 患者,发生肾脏病事件的风险比约为1.45。
质子泵抑制剂与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可诱发慢性肾功能不全。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质子泵抑制剂(PPIs)与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CKD)。广泛使用的药 物可能是CKD患病的原因,从已知CKD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看,CKD患病 速度比预期上升的快。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4. 二甲双胍可安全用于CKD患者
二甲双胍因可增加肾功能不全者乳酸性酸中毒(血乳酸水平升高,可危及 生命)风险,一直以来肾功能不全者都禁止使用二甲双胍。
2019年4月和10月,FDA和欧盟相继更新二甲双胍药品标签,扩大二甲双胍 适应证,宣布其可安全用于轻、中度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度肾损伤定义GFR 30-59 mL/min)。
2019年,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住院人数百分比分 别为1.10%和0.75%。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2019年和2019年,城镇地区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百分比高于肾小 球肾炎慢性肾脏病,且2019年两者差距大于2019年(2019年: 1.02% vs 0.84%;2019年:1.55% vs 0.72%)。
该研究中约21.3%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
2019年国诸多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不仅可损害呼吸系统还 可损害心血管。
今年6月份,南方医科大学的侯凡凡院士在《JASN》期刊发表研究称,长期 暴露于PM 2.5的环境中还可增加膜性肾病风险。
对2009-2019年间具有代表性的47204例患者进行一般人群随访。根据患者 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慢性肾脏病分为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2019年,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百分比低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 (0.82% vs 1.01%)。
2019年以来,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百分比高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 脏病,且两者差距逐年增加。
根据居住地进行分层后发现,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糖尿病肾病的流 行率均高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但农村地区两者之间的差距低于城镇地 区—城镇地区1.76%(95%置信区间[CI],1.61-1.93)vs 0.84%(95%CI,0.730.96),农村地区1.32%(95%CI,1.17-1.47)vs 0.89(95%CI,0.77-1.02%)。
根据入组日期前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目前服药者、 近期服药者、既往服药者。结果:目前服用质子泵抑制比既往服用患急性间 质性肾炎的风险大。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PPI 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肾小管基底膜正常成分结合形 成一种完全抗原,或沉积在肾间质内作为一种触发抗原,直接对抗 该抗原而诱导免疫反应。
2019年肾脏病领域研究进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脏科 胡昭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1.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流行趋势发生改变
糖尿病是导致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而在发展中国家,导致 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肾炎。
近期,我国研究人员在《NEJM》期刊发表文章称,随着糖尿病发 生率的增加,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流行率高 于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慢性肾脏病。
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10,482例受试者中 比较了服用PPIs和未服用PPIs患者中CKD的发病比率。患者随访中位数为13.9 年。
在宾夕法尼亚的Geisinger健康系统的248,751受试者的数据,随访中位数 为6.2年。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ARIC的研究结论: 基线PPI使用者与基线非使用者相比患有CKD的危险比(HR)为1.50;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为了探讨空气颗粒物对肾脏健康的影响,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侯凡凡院士 研究小组对国内282个城市的938家医院的71151例患者肾活检结果进行了分析, 随访时间11年。
结果发现:年龄、地区标准化后,IgA肾病发病率增加28.1%,膜性肾病发病 率增加23.4%。
膜性肾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校正比值比平均每年增加13%,其他主要 肾脏疾病风险基本不变。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2019年肾脏病领域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路霞主任及其团队对我国住院患者和一般人群进行 了跟踪随访,旨在明确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或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慢性肾 脏病的发展趋势。
该研究共纳入2019-2019年间入住3甲医院的3530万患者,采用疾病和有关 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选取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 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