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

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与知觉概述感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①空间知觉:既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②时间知觉:即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及周期性的反映。

③运动知觉:即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移和知觉。

社会知觉即对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①第一印象②晕轮效应③刻板效应④近因效应⑤投射效应3.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可将知觉分为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特点(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刚刚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差小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叫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明适应:环境刺激有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来的强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环境刺激由强变弱时,由于一系列弱光刺激导致对后来弱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又分为:①同时对比:同一感觉器同时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山青花更艳,水碧鸟愈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31题-心理发展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31题-心理发展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31题-心理发展类一、中学生发展心理☆①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封闭性、社会性、动荡性。

②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

③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2016上]①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②学习心理(学习动机[2015下]、学习迁移[2014上]、学习策略)一、中学生发展心理(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

中学生各方面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

2.闭锁性(封闭性)。

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很多想法不愿对长辈说。

3.社会性。

考察较少。

中学生在这个时期走入社会,经常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品德的影响,社会性主要是针对品德方面的。

因为初中阶段接触外界比较多,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品德发展不好。

4.动荡性。

考察比较多。

动荡性是指比较敏感、非常偏激,不稳定,经常会动摇。

有的情况下比较偏激、执拗;有的情况下会出现极端情况,如自杀、跳楼等。

【例题】某学校初一学生李爽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几乎没有朋友。

其父母是经商的,平时很忙对他关心得很少,李爽感觉一直很寂寞。

放暑假时,父母答应带他去旅游,却因临时有应酬而取消了。

李爽对此非常生气与伤心,认为父母都不关心他,又不愿意和别人倾诉,心里的怨气越积越多,觉得活着也没有意思,准备跳楼报复父母。

幸亏邻居及时发现,并报了警,消防队员将他解救了下来。

问题:试分析该案例反映的这个阶段学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并如何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首先,李爽的问题体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

闭锁性表现在中学生常常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材料中,李爽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意和他人倾诉,最终导致极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其次,案例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

动荡性是指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走“极端”,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

302-《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302-《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知识能力4章 思维导图

知识能力4章 思维导图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条件
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 综合贯通原则
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
过程划分八个阶段 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学习结果 认知策略
一般过程
理解问题 提出问题 检验假设
关键
问题特征
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解决的主要因素
思维定势 试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功能固着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
原型启发 鸟--飞机
动机强度 动机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学习概述
广义:人和动物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含义 狭义:人类的学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以生活为依据 以科学为依据
概念 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想象
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无意想象 没有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
分类
有意想象(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再造想像 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空想
含义 由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概述
目的性
特征 序列性
认知性
发现问题 首要环节
问题解决
态度
动作技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和罗杰斯
奥苏贝尔强调新旧知识直接的联系 罗杰斯 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 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观 要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教学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的教学观,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 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思维导图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思维导图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
注意的广度 1-知识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源自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注意
瞬时记忆,时间短,容量大 特点 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 识记,有意识记(主要方法),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死记 硬背),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记忆的过程 保持,巩固的过程 再现(回忆和再认)。回忆:过去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他们在脑中重新呈 现。再认:过去的事物在眼前,能把他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创造性培养 思维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课程环境塑造个性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问题解决
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 容易分散,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 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 需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二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持续时间越长,越稳定,但感受性 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换,成为注意的起伏或者注意的动摇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4.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4.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拟试卷4一、单项选择题1 一名教师在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2 上课时用红笔在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下边做标记.这是利用知觉的(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3 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

(A)恒常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整体性4 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双重抑制(D)多重抑制5 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一种( )。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6 赵老师拿了一枚曲别针到课堂上,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曲别针的用途,赵老师旨在培养学生的(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7 体育课上,学生掌握体操动作主要是通过( ),因为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A)示范(B)讲解(C)练习(D)反馈8 写作、阅读、运算、解题等所属的技能类型是( )(A)操作技能(B)动作技能(C)运动技能(D)智力技能9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只有提前具有某种需要,才能积极接受知识,这体现的学习规律是( )。

(A)准备律(B)效果律(C)练习律(D)条件反射10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物理学中的定律,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 )。

(A)接受学习(B)有意义学(C)发现学习(D)掌握学习11 小文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联结反射(D)习惯成自然12 在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九节-学习策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九节-学习策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九节-学习策略[单选题]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江南博哥)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单选题]3.学习时间表的建立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认知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学习时间管理是资源管理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单选题]4.下列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产生待回答的问题B.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B.C.D不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而是属于监视策略的内容。

[单选题]5.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精细加工策略。

[单选题]6.对具体加工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指的是()。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概括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

故选B。

[单选题]7.《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中的利用表格B.复述策略中的表格化C.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利用表格D.组织策略中的利用网络关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题干所述为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应用,表示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

单选)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四、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五、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辨析题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单选)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辨析题1、2、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3、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只考虑人的因素就可以。

简答题1、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3、教育目的的作用?4、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五、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1、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先发展政治经济,后发展教育。

(辨析题)2、简述遗传物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题)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简答题)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辨析题)5、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辨析题)六、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1、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参考答案: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③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④人口发展状况⑤国家的文化传统⑥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第二部分: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重要程度:低)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要观点。

(简答)二、课程编制(重要程度:高)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主要依据。

(辨析题)2、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

(简答)重要3、教材编写的原则有哪些?①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提现科学性和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④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衔接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程度:高)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