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探讨
《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报告
《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本课题预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1、探索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2、分析、归纳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中使用动手实践模式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策略。
二、课题进展情况该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初步构建动手实践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环节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思想; 环节三:归纳总结,应用实践,构建知识体系。
初步分析和归纳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中使用动手实践的操作方法,初步构建各个领域的动手实践的操作策略。
(目前已经完成三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水平(行为表现、情感体验、动手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具体进展情况如下:1、2018年6、7、8月:对农村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现状和期望进行观察,开展课题前测调查问卷,再进行分析、比较,为开展研究提供保障。
2、2018年9月—2019年一月:九月,本课题顺利开展开题活动。
课题组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和《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中的“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概念的界定。
然后以典型课例《圆的认识》、《圆的面积》、《平移》开展深入的研究。
初步探究“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感知图形的特点及变化---归纳总结,应用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题组教师进行“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交流,并进行汇总。
3、2019年2月—2019年4月:理论学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数学操作活动小结
数学操作活动小结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操作和操作工具来探索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
们的数学技能。
通过数学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和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和
除法。
他们可以使用操作工具来实际操作这些数学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计数棒、积木或珠子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从而直观地理解这
些运算的意义和过程。
此外,数学操作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和运用逻辑思维。
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
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来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
他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操作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
实际操作和探索来发现数学规律和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他们也可以通
过反复的实践来提高他们的计算和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这些活动可以让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借助操作活动促进数学思维——例谈操作活动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借助操作活动促进数学思维——例谈操作活动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路径【摘要】操作活动是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通过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外化、可视。
因此,笔者从“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构建四则运算结构”“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三个方面着手,设计适合低段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并加以实施,其目的在于借助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操作活动;数学概念;四则运算;问题解决组织操作活动是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通过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外化、可视。
有利于学生实现数学概念的抽象,计算法则的理解,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从而积累经验、感悟思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操作活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但是重“做题”轻“操作”的现象还是存在。
笔者认为:如果操作活动只停留于活动,不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或者不能够选择合适的操作活动形式,则起不到操作活动应有的作用。
那么,怎样依据低段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并实施有效地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列举数学概念、四则运算和问题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实践案例,阐述我们的做法。
一、理解数学概念内涵中的操作活动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数学概念则是从数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抽象性是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了解与理解,借助直观的操作活动是重要的手段。
(一)理解数的概念中的操作活动低段年级学习的数包括整数、分数与小数,整数的认识中计数单位的认识是关键,如何让学生感知十进制下计数单位逐步生成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是很好的策略。
例题描述案例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如下图)【操作设计】第一个环节:数一数。
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一千。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和策略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效率之外,更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此,教师在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动手实践操练,并将手脑并用融入日常的学习当中,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进程当中,研究数学现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意义;策略引言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小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应通过动手操作对这一现象加以突破。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意义(一)有利于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瓶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伴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只有创设出符合时代发展特性以及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诉求,进而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长远的服务。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情境,将生活化和互动化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其实践技能,提升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瓶颈,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来讲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便于学生深化理解和融会贯通传统“填鸭式”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学生和教师长期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本身就有一些授课的压力,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把握不足,一味追求进度和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数学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动手操作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究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1. 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实物、教具等具体物品向幼儿展示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幼儿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状的积木、颜色球、算盘等教具,让幼儿通过观察、摸索、操纵等动手操作,感知形状、颜色、数量等数学概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幼儿园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让他们通过操作教具、布置物品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拼图、数学实验等,可以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发现和理解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幼儿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法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1. 提高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法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操作教具、参与数学活动等方式,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动手操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创造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设计具体可行性的实验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用纸板和量角器自己制作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边长和角度来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测量、制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在教学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磁片,让学生亲自操纵磁片进行拼贴以感受面积的大小。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分数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各种材料比如整块巧克力、水果等,自己切分成若干份,然后比较大小,分析比较他们的切分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游戏进行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图形时,老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或者搭积木的游戏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认识各种图形,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注重实际情境的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体验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机会 。
要从三角形一边 中点开始并且 与第三边平行 的位置 剪开。
教 师 再 问 :将 其 中 的三 角形 作 怎 样 的 图形 变 换 , 把 剪 得 “ 能
学 习 数 学 的重 要 方 式 。 ” “ 实践 出 真 知 ” 。教 师 立 足 于初 中数 学 的教 学 实 践 , 通
形 纸 片 剪 成 一 张 三 角 形 纸 片 和 一 张 梯 形 纸 片 。 师 问 :要 教 “ 保 证 剪 成 一 张 三 角 形 纸 片 和一 张 梯 形 纸 片 剪 痕 的位 置 有
动手操作是数学 学习的一种手段 , 运用操作可 以把 抽 象 的概念形象化 , 具体化 , 使生疏的 问题变得 熟悉 , 利于 有 学生对数学 的理解 、 体验 。 为此 , 笔者在教学 实践中做了 以
下 几方 面 的探 讨 。
一
作——归 纳总结—— 推理论证 ” 出来 的 , 以他 们理解 得 所 的特别深刻 , 在以后的练 习中也就运用 自如 。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 学教学不仅要使 学生掌握 数
数 学 知 识 的 结 论 , 要 让 学 生 了解 知 识 的 发 生 过 程 。这 个 还
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 ,任何教师包 办代替不 了 , 必
须 由学 生参 与 这 个 过 程 。 动 手 操 作 是 学 生认 识 概 念 、 解 理
什么要求?” 通过 动手操作学生都知道剪痕应 与第三边平 行, 接着再 问 :这样 能否拼成 一个平行 四边形 , 能拼成 “ 若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他们的身上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目标,这个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一些实践活动带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浅见。
标签:实践操作活动;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引言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小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许多小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都没有兴趣,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他们的兴趣,来制定出具有趣味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时间操作活动带入到课堂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学习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且他们对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会非常的感兴趣,有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1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1.1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而且思维也会努力的发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的揣摩,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量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来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而实践操作活动就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虽然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对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却会表现的非常积极,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的带动,小学生会逐渐的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保护,引入多样化的实践操作活动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动手实践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定义、性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由于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有必要对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1.2 问题提出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动手实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影响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也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研究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动手实践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动手实践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或实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在学习几何形状时,学生可以通过拼图或建模来探究各种形状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需要不断尝试、调整和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能力浅议
们将 来的学习和成才 打下 坚实的基础 。( 者单位 陕西省 作
周 至 县 豆村 小 学 ) 责任编辑 杨 博
( 接 3 上 2页 )
a y hng e n t i s x
—
有相 当 的深 度 。
—
dsr n t n i hn ? ic mi ai n C i a i o
、
通 过 操作 激 发 学 生 数 学 兴 趣
在现代教学模 式 中, 教师 是教学 的组织 者 , 生是教 学 学 的主体 。因此 , 教师应 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 设计 一
些 生 动 的 教学 方 式 , 学 生 自己 动 手 记 录 一 些 数 据 或 者 制 作 让
一
一
要 知道 , 学生要 完成整个 的实 际操作过 程 , 不仅需要 有 定 的耐心 , 而且需 要有一定 的条理 性 , 否则看 似简单 的实 践活动可能会被搞得 一团糟 。可见 , 由浅入深 的实 践教 学活 动, 不仅会提 高学生 的学习兴 趣 , 还能训 练学生思 维 的条理 性 和逻辑性 , 使他们 逐步具备数学学习 的基本潜质。
性 别 歧 视 吗 ? 如果 有 , 为 一个 女性 你 怎 么 面 对 这 一 现 实 ? ) 作 对 这 一类 社会 性 问题 的探 讨 ,高 中生 本 来 已经 有 自 己独 立 的
观察与见解 , 再加上通 过课 前一定的准备 , 发表的看法往往会
@
二 、 过 操 作 提 高 学 生 的 思维 能 力 通
感 知——表象——概念是儿童 的认 知规律 , 它符合从具 体 到抽象 、 从感 知到理性的基本规律 。小 学阶段正是一个 孩 子思维 的形成期 , 是由形象思维方式 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变 的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
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标签:操作兴趣氛围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操作活动是幼儿在头脑中构建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幼儿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
1 善用游戏性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
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
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它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
2 贯彻自主性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
教师在幼儿操作时不能只用指令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要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
如:学习4的组成。
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
实际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的探讨
实际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的探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数学学具又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
如果加强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会很清楚。
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了明确的表象,弄清了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
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
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弄清了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因此,加强实际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的思考是在动作中进行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
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
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了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
三、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加强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
如赞可夫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培养三种重要能力之一。
在欧美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
操作能力弱也反映了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不够。
最新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占优势:左脑以语言、理解、科学、计算和逻辑思维等活动占优势,而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
浅析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再如,幼儿园大班 的 «有 趣 的 测 量 »的 教 学 时,教 师 应 首 先明确这个内容的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学习用合适的 测量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的数 据 记 录 在 表 格 里. 为 了 激发幼儿动手测量 的 兴 趣,提 高 测 量 的 欲 望,教 师 可 以 设 计 一个情境,在情境 中 提 出 问 题,引 发 学 生 的 思 考 和 探 究. 如 教师首先呈现小兔、小 猫、小 熊 的 家 以 及 体 育 馆 的 位 置 的 图 片,然后,利用故事 创 设 问 题 情 境:今 天,体 育 馆 里 要 举 行 动 物运动会,小猫、小 兔、小 熊 都 报 名 参 加 了 运 动 会,他 们 正 从 自己的家中 向 体 育 馆 出 发,你 能 判 定 哪 个 动 物 先 到 体 育 馆 吗?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关 键 词 :幼 儿 园 ;数 学 教 学 ;操 作 法 ;运 用 ;策 略
“操作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主 要 方 法,满 足 幼 儿 的 喜 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幼儿园数学教学 中,应 寻 找 知 识 之 间 的 联系,巧妙设计幼儿探索的过程,这个 过 程 中,幼 儿 既 动 手 也 动脑,发展综合能 力. 下 面 就 幼 儿 园 数 学 教 学 的 实 践 中,尝 试和运用“操作法”进 行 教 学,提 高 教 学 有 效 性、提 升 数 学 教 学 质 量 的 问 题 ,谈 几 点 思 考 和 体 会 . 一 、营 建 轻 松 操 作 环 境 ,促 幼 儿 乐 于 操 作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学具操作活动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规律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才能让学生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才能显露,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学生动手操作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的数学实验来巩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对于“加减乘除”这一基本的运算概念,可以利用一些物品来进行模拟运算,让学生掌握其本质。
在这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进行精心设计实验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来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出结论来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三角形的几何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采用团体活动还可以采用个体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长,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一些学生的弱点从而加强素质的增长。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团体活动,交流他们的专业与兴趣,从而扩展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边界。
而通过个体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知识。
四、通过示范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将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性思考,得到有效的培养。
通过实际示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们应当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及方法。
笔者相信,当教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素养和质量。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 1让学生集体操作。 先让每个学生拿出 1 2个圆形, 然 后老师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 3份, 问学生: 每份应该分几个
圆形 ?全班学生一起摆完后 , 再提 问: 每份应该分几个 ?( 4
个圆形) 最后 , 让大家一起说: 1 个 圆形平均分成 3 , 把 2 份 每
放 在 一边 。再 算整 捆 的 ( 即十 位 上 的) 3捆加 2 是 5 , : 捆 捆
3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 中学生 . 的操作活动 , 大部分是 由老师操控 的,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要 求, 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达不到应有 的教学效果。操
再加 1 捆是 6 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 捆。 说说 3+ 6 7 2 的计算过程。本节课 的难点 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 通过操作活动 ,学生不但理解了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算 理, 而且对新知识掌握得更牢 固了, 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3 通过操作活动, 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可 学生的思 维是在直觉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并从具体的形象思维 逐渐地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因此 , 具体的操作在学生的形
( 责任编辑 若 曦)
() 2 让学生分组操作 。先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摆 1 个 8 正方形, 老师再 问个别小组 同学: 你们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 成两份, 每份是几个正方形 ?( 个) 9 最后再让这个组的学生 集体说: 把这 1 个正方形平均分成 2 , 8 份 每份是 9 个正方
2 1年 第3 总第15 ) 00 期( 2期
刍 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郝亚飞 驻马店市实验小学,河南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实际操作是学生 “ 发展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 ” 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 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 才能把抽象 的数学知识更具体化, 才能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更简单化 , 才 能在学习上减少一些坡度 , 化难为易, 收到较好 的教学效果 。
“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探讨了“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有效操作活动的方法与实践。
一、“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问题”驱动是指将问题作为学习的引领,通过问题的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和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问题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知识和规律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彼此帮助,从他人的方案中获得启示和提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通过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跨领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解决问题的多元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到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设计一些绘图题目,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题意。
2. 设置多层次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深度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问题。
可以设置多种难度等级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深度。
3. 利用教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大量可视化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增强其直观感受。
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活动
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实验活动被广泛运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并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实验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应用这些实验活动。
一、实验活动的重要性实验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们更容易对亲身参与的实验活动感到兴奋和有趣,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实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这种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更为实用和有意义。
二、设计和应用实验活动设计和应用实验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几点设计和应用实验活动的建议:首先,选择适合的实验活动。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和设计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应当能够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同时也要简单易行,能够被学生们轻松地操作和观察。
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参与实验操作。
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来理解数学概念,并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再次,加强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获得的结果需要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整合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将实验活动与其他教学形式结合。
实验活动不应被孤立地运用,而是应与其他形式的教学相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验活动之前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探讨
通过这几年的数学教学,我发现动手操作活动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手段。
实践证明:在数学的课堂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指导学生在广阔的数学天地中进行动手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新的知识。
但是如果只流于外在形式上热闹的动手操作,只注重花样动手,花拳綉腿式的操作是不行的;只求简单的蹦蹦跳跳的活动,不求效果的动手操作也是要不得的;而偏离教学重点,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样也达不到目的。
而高效的动手操作活动绝不是简单的课堂点缀,应是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添砖加瓦。
一、直观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操作是解决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特点与数学抽象性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力求做到直观操作与思维活动相结合,使操作活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使直观操作能进一步培养學生广泛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直观操作中掌握相应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课时,我就有意识地投学生所好,根据低年级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史努比送给他们的礼物,直观体验正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几个面?圆柱有什么特点等等?学生通过各种直观操作活动得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
球和圆柱滚得快,正方体和长方体滚得慢;正方体和长方体可以来叠罗汉,而球怎么也叠不起来……”这样的直观操作,结合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得实物,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二、探索操作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探索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我就设计了超市抽奖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假如你是超市老板,你会设计哪种抽奖活动?为什么?”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不断探索,自觉地感悟到什么是可能性?那种现象是能确定的?那种现象是不能确定的?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摸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明白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大?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小?这样的探索操作活动,既让学生获取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可见探索操作活动是让学生求知增智的一种重要环节。
三、实践活动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活动。
实践操作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方,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并且要调动各种器官参与。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到操场上自由走一周,弄明白什么是操场的周长,再让学生汇报测算的方法。
有的同学说,操场的周长=长+宽+长+宽;有的同学说,用长×2+宽×2的方法可以求出操场的周长……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并实地操作,此时他们兴味盎然。
这时我再次启发:“你们能否用更简便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认真的观察、比较、终于得出:(长+宽)×2是最为简便的求周长的方法。
由此可见,重视实践操作,能让学生用动促思、用动促学,真正地计划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学以致用的效果。
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盲目的为活动而操作,为制造“亮点”而开展简单“加法”性的操作。
这样做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操作,对学生掌握新知识不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设计操作活动这一环节时要把握好动手操作的“度”,让动手操作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真正地体现在课堂实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