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数学教案:充分发挥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幼儿园数学教案:充分发挥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幼儿园数学教案:充分发挥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游戏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游戏和数学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时期是美的时间,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到愉悦和成功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得学习成为一种自然和愉悦的行为。

而数学教育严肃的表现,并不适合幼儿的认知。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接受数学教育,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稳定的兴趣。

例如,数学游戏可以通过数字和形状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具有吸引力的玩具,以及活动针对幼儿兴趣的故事或音乐,都能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二、游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幼儿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远不止数数和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需要把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挥到极致。

游戏环节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实践中掌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幼儿可以通过游戏理解基本几何形状的概念以及数的大小和关系。

同时,包括代码、拼图玩具、棋盘游戏和其他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相关的思维能力和心智模式。

三、游戏帮助幼儿进行实践和探究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实践和探究。

游戏环节可以帮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学习的知识,达到实践的效果。

游戏环节也可以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独立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材中,可以加入一些基于修建、排序、分类等面向建造的数字游戏。

这些游戏可以考虑加入各种幼儿喜欢的玩具,如积木、拼图、穿珠等。

数学课上 , 动手操作的作用

数学课上   ,   动手操作的作用

数学课上,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也不能好好的约束自己。

但是如果老师能巧妙的引导他们动出智慧来,他们在课堂上一定也能大放异彩。

皮亚杰也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尖上的。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好动的需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下面就简要谈谈动手操作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数学又是抽象的。

很多时候学生光借助想象是很难理解数学问题的,这时候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孩子直观的理解题意,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探索着未知,动手实践活动也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如何发挥操作活动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操作活动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操作活动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作用作者:桂荣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操作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当通过移动、摆弄、拆散组合物体的反复动作,并配合一定的语言使动作“内化”,从而提高“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的、可逆转的动作”水平,促使逻辑思维的抽象水平得到升华。

关键词:幼儿;操作;数学活动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它是让幼儿动手摆弄、操作数学材料,反复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展。

”即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

幼儿智慧的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具体操作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去完成最初的学习。

所以,对幼儿来说,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认识还是逻辑思维的建立,不能只靠老师的语言传授,直观演示,必须通过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来实现。

如何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在工作实践中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操作的意义,不要为操作而操作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强调幼儿通过材料的操作来主动探索和发现物体的数学关系,体验数学概念的内涵及运算规律。

有的教师对操作法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只要让幼儿动手操作了就算是进行操作活动了,多数依然是由教师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统一的安排。

如“给图像分类”活动,部分教师是这样安排操作活动的:教师拿出一个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然后再让幼儿拿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形,并把相同的图形放在指定的地方。

这样的操作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分类活动,因为幼儿只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了图形的匹配。

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没有机会独立自主地去感知、去探究。

对于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如此设计:教师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作者:赵贤梦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20期摘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数学活动是幼儿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皮亚杰告诫我们: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教会的。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幼儿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在对材料的反复摆弄和发现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建构新的概念。

所以,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操作活动还能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操作活动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数学活动操作活动重要性一、幼儿通过自己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在以往在数学活动中,我常以为只要幼儿有动手机会就算主动活动,如在“给图形分类”的活动中,我拿出一个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拿出和我相同的图形,以此类推,幼儿感知的只是图形对应。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让幼儿按老师的指令去操作,虽然分类任务完成了,但幼儿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给予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的机会。

如何发挥操作应有的效应呢?在“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尝试以新的方式进行,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我给每个幼儿一组图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有关分类的感性知识。

结果我发现这样的活动事半功倍。

二、贯彻自主性策略,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

教师在操作时不能只用指导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他们的身上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目标,这个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一些实践活动带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关于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浅见。

标签:实践操作活动;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引言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小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许多小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都没有兴趣,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他们的兴趣,来制定出具有趣味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时间操作活动带入到课堂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学习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且他们对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会非常的感兴趣,有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1 实践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1.1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而且思维也会努力的发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的揣摩,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量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来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而实践操作活动就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虽然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对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却会表现的非常积极,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的带动,小学生会逐渐的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保护,引入多样化的实践操作活动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人有两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

数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类思维的“体操”。

作为数学教学手段之一的“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幼儿依靠动作,将操作材料作为媒介,以主动探索的方式认识事物间数学关系的活动,对于幼儿说,只有通过自身参与的各种实践操作活动,使头脑和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获得数学概念,理解逻辑关系,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让幼儿在搓搓、玩玩中,激发兴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

动手操作则是最好、最直接的认知过程,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

如:在让幼儿做8以内的加法练习时,改变以往的死记硬做,在练习本上无休止的做练习题,而是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搓搓、玩玩,搓成一个个小圆球,然后让幼儿进行串球游戏,即用牙签把3个黄球和个绿球串在一起……幼儿津津有味地进行着练习,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运用。

二、创设一定的难度,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果都由大人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更别谈主动克服困难了。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有算法则外,还培养了幼儿的兴趣,辨色力,锻炼了幼儿手指的小肌肉,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全面素质。

意设置一定难度,并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解决,能让他们在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幼儿学习自编加减法应用题时,可分这样几步进行教学:(1)出示沙盘教具《小白兔采蘑菇》,在沙盘的左边插2个蘑菇,右边插8个蘑菇,要求幼儿根据场地编出加法应用题,然后以小白兔拨采走了6个萝卜为由,要求幼儿编出减法应用题。

操作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操作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具体操作 。 对1 个十 和 1个一的概念非常清晰。在此基础上 , 学生继续摆小
选 择合适 的测量 工具 , 想 办法 测量 图形的 棒到数字 2 O, 明确 2 O是 由 2个十组成 。通过 以上操作 活动 , 学生直观地 了 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 周长。学生纷纷开动脑筋 , 拿出卷尺 、 直尺、 绳子等 工具 动手操作。通 过亲 解 了 1~ 2 0各数的组成 , 初步 感知了数位 。 在教学 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 的主体 性 , 在数数 、 认 数B - , J % 自 手测量 , 学生很快发现 , 要知道长 方形 的周长 , 量出 四条边 的长度再相 加。 只要量 出长方形相邻两边 的长度 觉地运用操作过程来认知 , 同时教 师还要注 意将操 作活 动与学 生的想 象、 这时马上有同学提出更方便的测量方法 ,
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 、 小棒、 计数器等直观素材 , 加强观察 、 操作 、 归纳等 活 情 况 , 动, 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 , 认识数的组成 、 数序 , 感受数 的大小关 系, 弄 作 中建 构 数 学 概 念
数学概念是 小学阶段 学习的重点 和难点 , 是学好数学 知识 的基础 。而
上 都 是 1捆 小 棒 再 加 1根 。 由此 得 出 1 1的 组 成 : 1 1里 面 有 1个 十 和 1个 长。通过描和比的过程 , 学生对周长 的含 义有 了完 整、 清晰的认识 , 从 感性


教 师再 让 学 生 说 说 1 1 这 个 数里 两 个 1表 示 的 意 义 , 学 生 通 过 对 小棒 的 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概括。 接下来教师又设计 了一个 “ 探 索周长测量方法” 的开放性操作 活动 , 教
十。通过“ 捆” 小棒 的操作 , 在 学生头 脑中初步建 立计数单位 “ 十” 的认知 。 上来指一指 、 摸一摸长方形 、 圆形 、 数学 书封面 的一周 , 使 学生初 步建 立周 描一描 它们 的周长。在对 作业 教师又布置 了一个活动任务 : 让学 生用最快 的速度 用小棒摆 出数字 1 1 , 并 长的概念。教师又让学生选择喜 欢的图形 , 学 生 感 悟 到 了 只 有 封 闭 图 形 才 有 周 让 学 生 说 说 是 怎 么 摆 的 。 因为 此 时 学 生 已经 有 了 1 个 十的概念 , 所 以基 本 的 评 析 以 及 和 不 封 闭 图 形 的 比 较 中 ,

浅析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浅析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再如,大班的“数的分合”的教学时,对 于 5 的 分 合,教 师 让幼儿每人拿出5 个 小 圆 点,让 他 们 分 成 两 部 分,让 幼 儿 说 说 有 几 种 分 法,这 样 亲 自 分、互 相 交 流,提 高 幼 儿 的 参 与 热 情,激活数学的学习,在 “分 ”的 过 程 中,获 得 知 识 和 技 能,发 展 操 作 能 力 ,发 展 思 维 力 .
再如,幼儿园大班 的 «有 趣 的 测 量 »的 教 学 时,教 师 应 首 先明确这个内容的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学习用合适的 测量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的数 据 记 录 在 表 格 里. 为 了 激发幼儿动手测量 的 兴 趣,提 高 测 量 的 欲 望,教 师 可 以 设 计 一个情境,在情境 中 提 出 问 题,引 发 学 生 的 思 考 和 探 究. 如 教师首先呈现小兔、小 猫、小 熊 的 家 以 及 体 育 馆 的 位 置 的 图 片,然后,利用故事 创 设 问 题 情 境:今 天,体 育 馆 里 要 举 行 动 物运动会,小猫、小 兔、小 熊 都 报 名 参 加 了 运 动 会,他 们 正 从 自己的家中 向 体 育 馆 出 发,你 能 判 定 哪 个 动 物 先 到 体 育 馆 吗?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关 键 词 :幼 儿 园 ;数 学 教 学 ;操 作 法 ;运 用 ;策 略
“操作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主 要 方 法,满 足 幼 儿 的 喜 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幼儿园数学教学 中,应 寻 找 知 识 之 间 的 联系,巧妙设计幼儿探索的过程,这个 过 程 中,幼 儿 既 动 手 也 动脑,发展综合能 力. 下 面 就 幼 儿 园 数 学 教 学 的 实 践 中,尝 试和运用“操作法”进 行 教 学,提 高 教 学 有 效 性、提 升 数 学 教 学 质 量 的 问 题 ,谈 几 点 思 考 和 体 会 . 一 、营 建 轻 松 操 作 环 境 ,促 幼 儿 乐 于 操 作

浅谈操作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操作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操作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陈小兰来源:《幼儿教学研究》2013年第03期操作法是一种幼儿利用材料动手操作,主动探讨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的一种方法。

由于此方法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历来是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素质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一、注重城乡互补,操作材料多样化,拓宽幼儿知识面在数学操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不能因循守旧而要灵活多样,拓宽幼儿知识面,提高幼儿素质。

我园地处农村,我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不仅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且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幼儿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以达到城乡互补。

如我在教幼儿点数时,为幼儿提供实物卡片时就注意到这一点,水果卡片除了苹果、桔子、香蕉等常见水果之外,还有芒果、柚子、椰子等图片;动物卡片除了牛、羊、猪等农村常见动物之外,还有大河马、孔雀、鳄鱼等城市公园中才能见到的动物。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边操作边讲述,通过相互交流、教师指导等方式,不仅能正确表达事物的名称及数量,而且认识了不少新东西,为学习其他学科如语言、科学等打下了基础。

同样,如果地处城市的幼儿园,则应尽可能多地向幼儿提供一些农作物图片、小贝壳、小树叶等自然物,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二、注重激发兴趣,操作过程游戏化,促使幼儿主动探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次活动中。

我在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时,总是以参与者身份,而不是以指挥者身份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如教幼儿认识厚薄,我以娃娃家妈妈的身份邀请幼儿到家中做客,在引导幼儿比较得出,棉被——厚;毛巾被——薄;毛衣——厚;衬衫——薄;围巾——厚;丝巾——薄这一系列的结论后,我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操作活动:“小朋友,天气凉了,宝宝冷了,你给宝宝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围上什么样的围巾,盖上什么样的被子呢?”引导幼儿为宝宝穿上厚衣服,围上厚围巾,盖上厚棉被。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所谓操作,即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概念操纵动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许多老师都知道动手操作对于数学课堂的作用,然而操作需要准备许多材料、在课堂上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让许多老师打退堂鼓,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不做,改为课件或实物演示,要么就是浅尝辄止,匆匆结束,赶紧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留下诸多遗憾。

其实,动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增加有意注意时间低年级的课堂中,直观形象的操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

然而不少教师表示,操作课组织难度大,课堂比较凌乱,一般不轻易开展。

其实,只要让学生一直有事可做,避免对学具的关注超过知识本身,操作课会成为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类型。

一年级下册《七巧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之后,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介绍完七巧板的历史和组成之后,在“拼”的环节,可以设计开放式练习,如“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学生能想到拼成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三角形。

接着提高难度,“用七巧板的三块拼三角形”、“用四块、五块甚至更多也能拼出三角形吗?”最后“用整副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

整个过程,学生都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紧紧围绕老师的要求开展“拼图”活动,有效注意的时间得到有效提高。

二、掌握知识来龙去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和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和实践的学科,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通过制作纸板模型或者使用积木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学知识。

在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做数学实验时,学生需要动脑筋、动手操作,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第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思考和操作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践,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

数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亲自动手完成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在做数学实验时,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中获得成就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观察实验、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活动,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创新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作用论文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作用论文

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的很多经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

如果仅给幼儿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那么幼儿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1.善用游戏性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

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

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

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朵梅花瓣上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

幼儿在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片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

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学具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具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学具操作活动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规律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才能让学生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才能显露,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低 年级 儿 童 . 们 的 思 维仍 以具 体 形 他
象 思维 为 主 要 形式 . 他们 的抽 象 思 维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鼓 励 学 生 求异 创 新 , 让 学 生 在 操 作 中 发 现 规 律 、概 括 特 征 、 掌握 方 法 . 体 验 中 领悟 数 学 、 在 学 会 想 象 、 会 创 造 . 一 步 开 拓 学 生 学 进
的理 解 和 巩 固 . 可 以 在这 种 新 的 发 还
在 学 习 过程 中潜 能得 到 充 分 的 发 展
为 了 实现 这 个 目标 . 生需 要 在 老 师 学
的 指 导下 , 行 讨 论 、 作 , 眼 、 、 进 操 让 耳 手 、 、 等 多 种感 官 参 与 学 习 . 而 口 脑 从 认识 数 学 , 解 数 学 , 取 知识 , 高 理 获 提 各 种 技 能 小学 数 学 教 学 就 是要 使 学
从 中感 悟 并 理 解 了 知 识 的形 成 和 发
现感 悟 中碰撞 出创 新 意 识 的火 花 如
我在 教 “ 的度 量 ” 节 课 之 后 . 生 角 这 学
的 同 时 . 展数 学 能 力 . 养 创 新 意 发 培
识 和 实践 能力 . 立 学 习和 应用 数学 建 的兴 趣 和 信 心 心 理 学 家 皮 亚 杰 认
作 环 节 . 会 给学 生 提 供 更 多 亲 自动 就 手 实 践 的机 会 和 更 大 的思 维 空 间 . 在 动 手 操 作 过 程 中学 生 就 会 把 操 作 与 思 维 联 系起 来 . 手 操 作 就 为培 养 学 动 生 创 新 意识 提 供 了条 件 且 动手 操 而 作 可 以使 学 生 对 知 识 有 一 些 新 的理 解 和看 法 . 仅 能 够 对 知识 有进 一 步 不

操作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操作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操作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中提出了“直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这两条原则都强调了学生操作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有计划的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在多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積累感性经验,就便于正确的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完整的计算法则。

一、化难为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容易接受和理解。

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化难为易学。

”例如,教学“有余数和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教具(水果彩色卡片、足够数量的小棒)分别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以下操作的进行:1.6个苹果,每人分3个,可分给几人?如果每人分了2个,可分给几人?先让学生用手上的小棒自己动手来分一分,然后再抽学生上台演示(分苹果卡片)。

最后列出算式:6个苹果每人3个可分2人6÷3=2(人)6个苹果每人2个可分3人6÷2=3(人)2.7个苹果,每人分3个,可分给几人?还剩几个?每人分2个,可分给几人?还剩几个?方法同上:7个苹果每人3个,可分给2人还剩1个7÷3=2(人)余1个7人每人2个,可分3人还剩1个7÷2=4余1个操作完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题分下来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过自身的亲身体验、经历得出分东西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了还有剩余,分不完余下的数就是“余数”,这样学生对余数的概念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和较强的求知欲的心理倾向,恰当的让他们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是很有必要的。

1.拼成怎样的图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2.是怎样拼成的指导学生口述自己用不同方法操作的过程(平移、旋转)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的关系。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作者:莫杰益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7期在小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有知识性,更有逻辑性和审美情趣,它能帮助学生初步培养逻辑思维,锻炼大脑,帮助思考和进行判断。

而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就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是要动脑又动手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经常动手可以促进大脑运动中枢的发展。

手的操作和语言的发展在人类意识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常动手可以培养孩子综合发展,如确立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尤其是受挫能力,除了克服面前的困难,还要有坚强的意志使孩子不会轻易放弃,还会让他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一、动手数数,培养数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算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来使这个过程具体化。

在初学数数时,我借助学具,让学生数一数,经历数的累加过程,学生将很容易明白数的由来。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学生不仅学会了口头数数,还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操作中调用已有的“比多少”的经验,理解“比多少”的道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在教授数的分成与组成时,学生在摆一摆的操作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数的分成与组成,自然而然学会计算加法想数的组成,计算减法想数的分成。

这样一来,算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掌握了。

当接触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经历数够10根小棒就捆成一扎的过程,那么以后学生见到一扎小棒的图案,就不会出现一根根数的现象。

并且懂得,够了10根就要捆成一扎,即满十进一的原理。

二、动手拨数,牢记数位计数器是小学低年级认识数位、学习读数和写数的工具。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的作用及有效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的作用及有效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的作用及有效策略作者:朱菊芬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7年第06期【摘要】“思维始于动作”,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感悟知识的由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以顺水推舟的方式演绎教学过程。

避免机械的动笔强化训练,实现轻负高效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没有作业的负担,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更快乐的学习生活,留下更深刻、更美好的童年记忆。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启迪思维;减负;教学策略一、拉一拉,培养直觉思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操作体验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胜过千百遍的强化练习。

所以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课的开始就让每位学生拿出长方形方框进行“拉一拉”的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做一个长方形。

(做完后)捏住长方形的对角,使劲往外拉,一直拉到底。

(拉一拉后)你有什么发现?生1:对角的大小没有变。

生2:四条边的长短没有变,中间的空隙变小了。

生3:四条边的长短不变,就是周长不变;中间的空隙变小了,就是面积变小了。

“周长不变,面积变小”的抽象知识,教材安排在练习课中进行拓展延伸。

然而实践证明,学生在拉的过程中,都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方框的空隙变小了,也就是面积变小了。

所以这样的置前处理,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根本不需要学生用周密的思考、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证明,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方法,其特点是直接解决问题或得出真理。

学生有了良好的直觉思维,不但能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而且也能提高其正确率。

所以“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不变,面积变小”这个知识难点,无须任何言语,无须动笔练习,就迎刃而解,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大的解放,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告诫我们: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教会的。

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幼儿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接触,施加动作反复摆弄和探索,积累经验建构新的概念。

所以,如何使操作活动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挖掘和应用,我发现儿童不仅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增强了,而且语言、想象、逻辑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贯彻自主性策略,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

教师在操作时不能只用指导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

如:学习4的组成。

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

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片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

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

这样,每次撒后,孩子们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

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颗星星撒厂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善用游戏性策略,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

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个梅花瓣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

每个一朵梅花,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个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

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

如?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7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3和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4片红色和3片白色花,则为“中奖”,将给一朵小红花,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7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他们还会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一直比较高。

三、活用互动性策略,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

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所,共同记录,如9的组成,每两人一份巧巧棒(共9支),把9支棒分给两人有几种分法,两人轮流操作,一起记录,两人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有问题协商解决,或共同质疑;能力弱的还可得到能力强的幼儿的指导和鼓励,面对小伙伴,能力弱幼儿没了思想压力,不再有是否对错的顾虑,“玩”的大胆、积极。

这样使幼儿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运用针对性策略,使幼儿乐于动手。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

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

如小组活动:“撕纸列算式接龙”,要求幼儿把一张画有许多个同一物体的纸撕成两部分,组内幼儿从头到尾一次轮流撕,并根据撕的物体列出相应的加减
算式。

在操作安排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数、学算操作活动,中大班多一些;小班的操作活动,一般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游戏为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感知数的概念。

五、巧用激励性策略,激发幼儿向上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往往能激发幼儿持续、愉快的探究,能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另外可用环境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墙面上布置“红星角”,激励幼儿不断争添星星。

最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幼儿独立的进行操作活动,客观上为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从中获得信息反馈,比如教师可以看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个性较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教师既可以及时发现幼儿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的提出建议或予以启发指导,这样,就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开展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