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因子,物理]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研究
康复科单病种(2015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bàn shēn bù suí),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zhēn qì)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西医称之为脑卒中,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quē yǎnɡ)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一、疾病诊断(一)病名诊断(zhěnduàn):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fēnɡ xié))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
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二)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临床路径
1中风康复临床路径一、中风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脑梗死(1CDIO:163.9)2、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脑梗死分类及临床诊断要点(1)病史: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2)主要症状: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3)辅助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六)必须的检查与评定的项目1、入院1-2 天必须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颅脑CT或MRI(3)血液流变学(4)心肝肾功能、血电解质;(5)心电图(6)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康复评定项目(1)急性期康复评定项目①精神意识状态评定②认知功能评定③吞咽功能评定④肌力与肌张力评定(2)非急性期康复评定项目(除急性期评定项目外)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②运动功能评定③步态分析④平衡功能评定⑤语言-言语功能评定⑥疼痛评定⑦痉挛评定(七)康复分期治疗。
1、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等等康复训练。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观察
参 考 文献 :
[ 1 】 张 明途 , 杜光生. 手 法 治 疗 梨 状 肌 综 合 症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J 】 . 浙 江创伤 外科 , 2 0 1 2, 1 7( 3 ) : 3 8 1 — 3 8 2 . [ 2 ]吴 家 利 , 米勇, 王锐 , 等. 针 灸 与 推 拿 治 疗 梨 状 肌 综 合 征 临 床研 究 [ J] . 实 用 中西 医 结 合 l 床 , 2 0 1 2,1 2( 6) :
[ 3 ]鲍 静 , 张传阳, 曹桂 林 . 星 状 神 经 节 阻 滞 联 合 超 激 光 治
疗 头颈部带状疱 疹的疗效 观察[ J 1 . 临床 合理用 药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4, 7( 2 B) : 1 0 1 .
[ 4 ]毕 建 静 . 超 激 光 温 磁 联 合 椎 旁 注 射 治 疗 神 经 根 型 颈 椎
病5 6例 疗 效 观 察 [ J ] . 中国疗养 医学 , 2 0 1 3, 2 2 ( 1 2 ) : 1 1 0 1 . [ 5] 张 润 年 , 张斌 , 李 莲雄 , 等. 密 集 型 银 质 针 导 热 松 解 术 治 疗慢 性椎 管 外软 组 织损 害性 颈 肩腰 腿 痛 【 J 1 . 中 医 临 床研 究 , 2 0 1 0, 2( 5) : 8 3 — 8 4.
中国疗 养 医学 2 0 1 5 年第 2 4 卷 第4 期 C h i n J C o n v a l e s c e n t M e d , A p r . 2 0 1 5 , V 0 1 . 2 4 , N 0 . 4
分析 , 计 数资料 以率表示 ( %) , 采用 ) ( z 检验 , 以P< 0 . O 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问题
2.4物理因子和药物等治疗[2,6]局部物理因子(如低中频电疗、超声治疗)的应用,某些镇痛和抗痉挛药物使用,局部注射类固醇制剂或交感神经阻滞,以及必要时手术松解肩内旋肌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按摩疗法、静息位夹板、压力手套,以及手指和腕关节适度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改善手和腕关节的肿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畸形。
2肩痛的预防与治疗
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治偏瘫肩痛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主动运动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改善,对其整个康复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1正确的肢位摆放[5,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未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腕与手的肿胀,防止肩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在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在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需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在健侧卧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有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在患侧卧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并有掌心向健侧。正确的肢位可以获得正确的本体刺激,从而调整患侧上肢肌肉张力的失衡,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3患肢负重与肩托[5,9]患肢负重是指患者在坐位下,重心稍向患侧移,患侧肩关节外旋并稍外展伸肘,手掌支撑,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这是一种增加本体刺激和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有效方法,对防治肩关节脱位和肩痛有效。在软瘫期,肩托的应用对防治肩关节半脱位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和不适当的使用,可增强异常肌张力,从而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因此,合理使用肩托有助于偏瘫上肢的康复。
痛的原因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肩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系统,它可在5个不同部位产生功能效应:盂肱关节、肩峰下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与胸壁的连接[4]。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异常,包括软瘫期的肌张力低下和痉挛期的肌张力增高,其中痉挛期患侧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表现为患侧肩胛骨后缩并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并前臂旋前或旋后,腕关节屈曲、尺偏,手指屈曲、内收[5]。由于肩关节缺乏正常的保护性和反射性随意肌肉活动,而易于受到伤害。
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发生机制的临床文献研究,发现早期预防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早期诊断、早治疗,针刺、推拿、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PNF技术、肌内效贴扎技术、护肩、负重训练、震动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等速肌力训练、减重训练等方法对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均有效。
同时认为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机理及并发症的产生机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文献综述;偏瘫;肩手综合征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270-01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为肱盂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盂肱关节机械连续性的改变 ,导致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以触及的间隙。
该病多发生于病后三周内[1],国外的发生率为50%~90%;国内发生率为40.9%~70%[2]。
肩关节半脱位自身不会造成疼痛,但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发展为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
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转移,维持平衡,日常生活活动以及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文主要对脑卒中后GHS的发病机制、检查方法及评定标准、康复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1.1肩关节锁定机制的丧失正常情况下,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可以使关节肩盂向上,向前倾斜,关节囊上部和喙肱韧带的紧张和也可以防止肱骨头向侧方移动和像下方脱位,这就是“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囊不再被拉紧,而且肩关节囊上部本身就相对薄弱,再加上重力作用以及外力不正确的牵拉作用令肱骨头很容易向下脱出关节盂,导致正常的锁定机制的丧失。
1.2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降低和萎缩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如冈上肌和喙肱韧带、冈下肌、三角肌后部以及前部的度上依赖于旋袖肌,而防止盂肱关节脱位最重要的肌肉分别是冈上肌、三角肌和冈下肌的后部肌纤维。
而偏瘫患者的以上肌肉严重萎缩,大大增加了脱位发生的机率。
2 检查方法及评定标准检查GHS程度的主要取决于肱骨头与肩峰之间的间隙距离,当今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①X线测量法:患者取坐位,测量X线正位片患侧肩峰与肱骨头切线之间的距离。
对早期康复介入防治卒中后肩痛的认识_王琳琳
194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4 Apr . ,201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也相应增加,使得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延缓和阻碍了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在卒中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既能够有效地缓解偏瘫后肩痛症状,也能预防肩痛的发生。
1 偏瘫肩痛的原因与机制偏瘫肩痛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原因有。
1.1 肩关节半脱位(GHS)Gtiffin 等认为GHS 是引起偏瘫肩痛的可靠原对早期康复介入防治卒中后肩痛的认识王琳琳,郭海英,徐道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对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肩痛的发生,而且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早期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可以缓解肩痛。
在卒中后肩痛的治疗上,首先应当重视预防,早期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患侧上肢,包括低频等一些物理治疗,可以避免偏瘫肩痛的发生。
对卒中后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我们应当针对具体原因,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挛缩、肩手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康复措施,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肩痛;早期康复中图分类号:R6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94- 03收稿日期:2010-10-26作者简介:王琳琳(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治疗。
For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oke Shoulder PainWANG Lin-lin,GUO Hai-ying,XU Dao-m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Abstract: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rehabilitation,not only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houlder pain,but also to have occurred shoulder pain patients early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alleviate shoulder pai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shoulder pain,first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prevention,early good limb position put,passive sport with lateral upper limbs,including low frequency and some other physical therapy,can avoid hemiplegia shoulder pain occurs. Stroke patients had happened shoulder pain,we sha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reasons,such as:shoulder subluxation,shoulder contracture,shoulder hand syndrome,misapplication syndrome,and so on,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ason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rehabilitation,thus achieve alleviate shoulder pain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stroke;shoulder pain;early rehabilitation 117-120.[ 9 ] 黄智芬,黎汉忠,刘俊波,等.健脾消积汤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观察[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 ( 10 ):1281-1282.[ 10 ] 刘智勤,陈鹊汀,朱慧学,等.六君子汤对顺铂增效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 10 ):2492-2494.[ 11 ] 罗海鸥,刘绍唐,苗维纳,等.新加十全大补汤对化疗药物5-Fu 增效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 ( 1 ):53-55.[ 12 ] 韩春杨,林德贵,刘翠艳,等.四君子汤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J ] .畜牧兽医学报,2008,39 ( 6 ):814-818.[ 13 ] 刘丹丹,戴娜,范婧莹.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J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 ( 4 ):291-294.[ 14 ] 陈文,何鸽飞,姜曼花,等.近10年白术的研究进展[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 2 ):338-340.[ 15 ] 宫存杞,张君,赵娟,等.新疆党参多糖的制备及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J ] .农垦医学,2007,29 ( 6 ):404-406.[ 16 ] 陆敏.健脾益气法对晚期胃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J ] .陕西中医,2008,29 ( 9 ):1130-1131.[ 17 ] 管冬元,方肇勤,徐海达.不同中医治法对不同肝癌细胞株的作用比较[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 ( 2 ):106-108.[ 18 ]邢晓静,张丽红,蔡玉文.健脾理气方药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J ] .中国医药导报,2008,5 ( 17 ):27-29.[ 19 ] 苏小康,林谋清,赖振添,等.健脾化瘀中药对肝癌转移细胞凋亡的研究[ J ] .中华普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8,2 ( 1 ):18-20.[ 20 ] 大西康晴(日).十全大补汤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作用[ J ].汉方最新治疗,1998,7 ( 1 ):51.[ 21 ] 唐晓颇,孙桂芝,吴沽,等.健脾补肾方对胃癌细胞系MGC-803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 ( 6 ):61-64.[ 22 ] 吉利,郝宏党,蔡玉文.健脾理气方药诱导小鼠Hca-F 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J ] .实用癌症杂志,2009,24 ( 2 ):111-113.[ 23 ] 赵爱光,杨金生,赵海磊.健脾中药诱导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 ( 7 ):737-740.[ 24 ] 郑昱,邹玺,禹立霞,等. 常用14种抗肿瘤中药体外抑瘤效果比较[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 7 ):1181. [ 25 ] 杨金坤,赵爱光,赵海磊.胃肠安诱导入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 .中医药学刊,2003,21 ( 6 ):908-909.[ 26 ]赵爱光,杨金坤,尤圣富,等.中药胃肠安诱导裸鼠胃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的途径及基因调控的研究[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 ( 3 ):287-297.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因。
物理因子治疗
低频治疗作用 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镇痛 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消炎
4
适应证: 1.止痛作用与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各种扭挫伤、肌
筋膜炎、瘢痕、粘连、慢性炎症等软组织疾病;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骨关节疾病、脉 管炎等血管疾病等。
2.兴奋神经肌肉作用:各种神经炎、脑与脊髓损伤 所致的肢体瘫痪、废用性肌萎缩、尿潴留、肌张 力低下、弛缓性便秘、癔症性瘫痪、外周神经损 伤等。
大多数研究表明健侧低频率的rTMS对于改善运动 功能更有效[36]。而且健侧低频率的rTMS风险低, 患者耐受性好[9]。因此,目前脑卒中后的rTMS治 疗研究大多倾向于采用低频刺激。
34
2、高频TMS的应用 Khedr等的卒中对照研究,将52例发病后5到10天
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患侧半球M1区给 予10min的rTMS(3Hz,120%rMT,刺激时间10sec, 间歇时间50sec),1次/天,连续治疗10天,同时配 合常规治疗,结果与假刺激组相比患者的运动功 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治疗组SSS(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NIHSS( NIH Stroke Scale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Barthel指数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16
紫外线疗法
定义: 采用紫外线治疗患者的方法。紫外线是指 在紫光外,波长范围为400nm~180nm 的不可见光。 医用紫外线常分为三段:长波紫外线400~320nm, 中波紫外线320~280nm,短波紫外线280~180nm。 由于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操作简便,目前临床最为 常用。
17
治疗作用: 1、消炎 2、止痛 3、促进伤口愈合, 4、杀菌 5、抗佝偻病 6、促进皮肤色素沉着 7、脱敏 8、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功能
【指南】物理技术辅助脑卒中康复的临床指南
【指南】物理技术辅助脑卒中康复的临床指南来源:国际生物医学杂志. 2019,42(2):100-108.制定者: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抗衰老分会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的栓塞或出血引起的脑部神经细胞坏死疾病。
脑卒中存活者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排泄障碍和心肺功能障碍,其中前4种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显著缩短卒中患者的生存时间,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临床上针对前4种障碍的物理技术手段相对较多。
因此,本临床指南选择为上述4种障碍的物理辅助康复训练疗法做主要推荐。
1. 辅助运动障碍康复技术推荐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最普遍引起的功能障碍,结合治疗的方式也相对较多,治疗技术较成熟的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调制中频电刺激、脑电仿生电疗、激光穴位照射、机器人辅助治疗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01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属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的一种,是利用强电流通过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透过颅骨在皮质表面形成微弱的感应电流达到刺激脑组织(主要为皮质)的一种NIBS技术。
NIBS技术对运动障碍的恢复主要是建立在大脑半球交互抑制理论的基础上。
半球间交互抑制理论认为,正常健康人双侧大脑半球间的活动是通过胼胝体相互抑制处于平衡状态的,而脑卒中后这种相互抑制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表现为患侧大脑兴奋性下降而健侧大脑兴奋性相对提高,并对患侧大脑的抑制性输出增多,这种健侧对患侧的过度抑制不利于患侧功能的恢复。
NIBS技术可以通过兴奋患侧或抑制健侧半球活动重新建立双侧大脑半球间的平衡关系,从而达到改善运动功能的效果。
02调制中频电刺激疗法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是属于物理因子治疗中电疗法的一种,临床上可以帮助患者实现被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肌肉易疲劳性,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功能,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康复,多应用于偏瘫患者。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见表 1 。
功 能 和康 复进 程 就 会 受 到 严 重 影 响 。我 们 应 用 综 合 康 复 治
疗 技 术 进 行 以上 肢 功 能训 练 为 主 的 康 复 治 疗 , 上 肢 功 能及 在 手 功 能 恢 复 的 同 时 , 多 数 患 者 的 肩 痛 得 到 改 善 , 得 了 较 大 取 满意的疗效 , 报道如下 。 现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 研 究 对 象 :0 9年 1 . 20 O月 至 2 1 0 1年 8月 在 我 院康 复 科 表 I 两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比较 ( x± S )
・48 ・ 2
J OURNAL OF GUANGXIMEDI CAL UNI RSTY … VE I
广
西
医
科
大
学
Hale Waihona Puke 学 报 2 1 0 2J
un; 29( 3)
综 合康 复治疗 对 脑卒 中偏瘫 肩 痛 的疗效 观 察
梁 天佳 周 开斌 廖 明珍 曹锡 忠 黄林 鹏
瘫患者全面康复 。
关键词
偏 瘫 ; 痛 ; 肢 功 能 训 练 ; 合 康 复 治 疗 肩 上 综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9 0 2 1 ) 30 2—2 1 0 —3 X(0 2 0—4 80
中 图分 类 号 : 4 R7 3
脑 卒 中后 偏 瘫 患 者 并 发 肩 痛 在 临 床 上 较 为 常 见 , 发 病 其 率 报 道 从 9 - 8 不 等 _ 。卒 中后 肩 痛 一 旦 发 生 , 者 的 %- 4 1 ’ 患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防重于治,关注脑卒中后肩痛
医诊通慢病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10%—22%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3月内会出现偏瘫侧的肩痛症状,且易引发患肩活动受限、患侧上肢肿胀,令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造成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
早期预防、早期关注是脑卒中后肩痛的防治重点。
预防重点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复杂,肩关节的半脱位、脑卒中后痉挛、肩手综合征等常见诱发因素需引起医者及家属的重视。
增肌力、抗重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引发肩痛。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肩关节周围肌群早期常呈弛缓、软弱、瘫痪状态,对肩关节无法形成支撑和保护。
坐位、站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对关节囊、喙肱韧带、三角肌等软组织持续、过度地牵拉,逐渐使肱骨头从肩关节盂中脱出。
患者主诉肩痛后,家属往往能触摸到其肩关节周围的空虚、脱落感,X线检查可看到肩关节的半脱位影像特征。
肩关节的半脱位使患者遭遇脑卒中后的“二次痛苦”,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较为剧烈,夜间尤甚,严重影响了睡眠和日常功能训练恢复,且易滋生不良情绪,早诊断、早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避免脑卒中软瘫期的肩关节半脱位,首先必须注意在坐位、站位情况下的肩关节保护,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
可予三角巾进行外固定,托住手肘部以防止肩关节因重力作用的持续牵拉而脱出肩关节盂,坐位时前方建议放置支撑桌,能够将患肢托起,避免下垂;仰卧位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肩处于前伸位;鼓励早期健侧卧位(侧卧、患侧在上),肩前伸、前屈,肘伸直,前臂旋后。
其次,家属可用毛巾包裹冰块擦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肩胛骨外侧的冈下肌以及肩胛冈上窝的冈上肌,运用快速摩擦、拍打、挤压肌腹及肌腱的方式刺激瘫痪肌,恢复肌肉收缩力。
最后,须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周围活动,如耸肩、肩前屈、肩外展等动作,主动收缩瘫痪肌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根本方法。
如患者瘫痪程度较重,可向专职康复医师、治疗师求助行器械、徒手技术辅助无痛肩关节全范围活动,加快偏瘫侧肌力恢复,降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概率。
脑卒中后肩痛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后肩痛康复护理进展摘要】脑卒中后肩痛是常见的脑卒中后合并症之一.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甚至静息时出现疼痛,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延缓和阻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本文就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肩痛;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1-317-02 脑卒中后肩痛是常见的脑卒中后合并症之一,常在2-3个月内发生。
对于其发生率的报道差异较大,据国外报道脑卒中肩痛的发生率为16%-72%,国内报道则为5%-84%。
该症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严重者可静息时自发痛。
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延缓和阻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也是导致脑卒中后情感功能障碍的不良因素之一,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
现代医学对此疗法有限,中医药在治疗护理该病方面则疗效独特。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护理脑卒中后肩痛的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治疗1.1中药内服陈德仁等〔1〕治疗组采用益气温阳,化痰行瘀法治疗基础上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组方:黄芪45克,白术15克,党参20克,当归、桃仁、桂枝、胆南生、僵蚕、甘草各10克;附子。
川芎各6克,白芍、鸡血藤30克,茯苓12克;加减:阴虚者加麦冬20克,生地15克;热盛者加山栀10克,黄芩12克,疼痛剧烈者加蜈蚣2条,全蝎10克。
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维脑路通80毫克静滴。
芬必得口服。
结果治疗组肩痛积分,Bothr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1.2中药外用。
郭静华等〔2〕治疗组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基础上加用骨刺消痛液热敷治疗,组方:川乌、草乌、麻黄、桂枝、独活、铁丝、威灵仙、红花、当归、川芎、乌梅、木瓜、牛腾加热至40度左右,再将3层棉垫放入药液中,后取出放于患肩进行热敷。
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加运动疗法治疗。
1个疗程后,通过Fugl-Meyer关节活动评分量表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刘新等〔3〕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超短波及中药熏洗,结果4W后,患者在疼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ADL)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目测类比定级(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ugl-Meg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MB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尤以治疗组为著(均P<0.05);陈晓枫等〔4〕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穴位贴敷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贴敷药膏成分有独活、当归、制草乌、牛藤、川断、姜黄等。
中风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比较研究进展
中风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比较研究进展1. 引言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的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血供减少或中断,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5万人死于中风,且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幸存下来需面临长期的功能康复训练。
中风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旨在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职业疗法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康复训练方法被提出和应用于中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
本文将对中风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2. 中风后的传统康复训练方法2.1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运动和物理手段来改善中风患者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运动功能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康复运动训练、功能电刺激、康复机器人等。
其中,康复运动训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系统而有计划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的神经肌肉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2 言语疗法中风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言语疗法是一种帮助患者恢复言语能力的康复训练方法。
通过语言训练、语音训练和认知训练等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说话和理解能力,改善其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2.3 职业疗法职业疗法旨在帮助中风患者恢复或重建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通过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通过训练和支持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独立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3. 新兴的康复训练方法3.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来实现康复训练的方法。
中风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协调训练和运动训练等。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逼真的运动和环境模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物理因子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2
李某, 赵某某, 陈某某, 等. 2019.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肩周炎的随机
对照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34(4):420-425.
参考文献3
王某, 张某某, 李某某, 等. 2020. 基于循证医学的物理因子治疗肩 周炎的疗效评价. 中国康复理论
与实践, 26(1):15-20.
物理因子治疗手段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物理因子治疗手段,如低频电疗、中 频电疗、超声波治疗等。
实验流程的设计
治疗前评估
在开始治疗前,对患者的病情进 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肩关节
活动度等指标。
治疗过程
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 的治疗,每周进行3-5次,持续治 疗4-8周。
治疗后评估
结果分析
对临床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物理因子治疗肩周 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05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论总结
物理因子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肩周 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
生活质量。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的效果存在差 异,其中以温热疗法和电刺激治
疗效果较好。
物理因子治疗对肩周炎的疗效与 治疗时间、频率和剂量有关,需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
在治疗结束后,再次对患者的病情 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肩关节 活动度等指标,以观察治疗效果。
04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数据
研究者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收集了大量 关于物理因子治疗肩周炎的数据。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去 除异常值和重复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物理因子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脑卒中后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摘要从中医中药、针灸,西医神经电生理学、物理因子、运动再学习、手术治疗等进行治疗,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中药疗法;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
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
因疼痛较重并发孪缩,成为康复的阻碍因素。
该综合征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月内,发生率约为12.5%~70%,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引起肩手综合征的疾病:脑卒中,心梗,颈椎病,上肢外伤,截瘫,肺疾病,肩关节疾病,还有原因不明者。
它可以是原发的,但也可由不同因素促发,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障碍,急性中风和脊髓损伤,内分泌疾病和心肌梗塞都可引起RSD。
RSD是引起残疾的主要原因,它通常影响一个肢体,但也可影响多个肢体或身体的任何部分,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活动。
【发病原因】目前认为无论病因为何,均影响自律交感神经,造成末梢神经血管障碍。
潜在的其他因素:在压迫下腕关节被牵拉并掌屈、过度牵拉,输液时液体渗入手部组织内、手受到意外的小伤害等因素有关。
1腕关节异常屈曲在CV A后,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曲腕屈指是典型的症状。
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坐在轮椅上,未注意到手臂长时间放在体侧,腕被迫处于屈曲位;许多患者早期出现对患肢的忽略症,不能注意到手何时已处于不利地位。
忽略症的患者可能有实际上的感觉丧失。
腕被迫屈曲影响手静脉回流。
手上的大部分静脉淋巴回流都在手背面。
RSD的早期,手的水肿也以手背为主。
腕关节屈曲阻碍静脉回流似乎是偏瘫后引起RSD最常见的原发因素。
2对手关节的过度牵拉治疗师可能在无意之中使患者的手做过度活动,以致造成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
如:鼓励患者用伸展的患臂负重(治疗师可帮助患者伸肘),然后让患者尽可能地向患侧转移重心,这样可使腕关节更加背伸,若活动过猛或以不受控制的方式进行,腕背伸就会超过正常范围。
物理因子及关节松动术改善肩周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组另加用运动疗法中的关节松动技术。结果
(9 9 , 3. %) 无效 1 (. %)总有效率为 9 . %。对照组痊愈 4例 (1 6 , 3 例 33 , 0 66 9 1. %) 显效 9 (6 7 , 7 例 2 . %) 有效 1 例 4 5 (41%) 无效 6例 (7 4 , 4.1 , 1. %) 6 总有效率为 8.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 . ) 25 3 P 0 5 。结论 0 上加用关节松动技术能进一步缓解肩痛, 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 有利于恢复肩关节功能, 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 【 关键词】 周炎: 肩 功能障碍 : 关节松动术 【 中图分 类号】 2 7 Q 8 R 4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5 12 0) 509 ・2 0 45 1 (0 80 - 20 2
肩 周炎在 人群 中非 常多见 , 女性 多于男 性, 尤其 是 5 岁左右 的人 发病 率高 , O 故也称 5 0肩 。 周炎 由 肩 慢性 劳损 、 急性 损伤 、 部受寒和 血 管收缩 引起 肌 肉 肩
组织 紧张度 。I I级 手法适应 因肩 关节疼痛 弓起 的 .I l 关节 活 动受 限, I Ⅱ 级手 法 适用 于肩 关 节疼痛 并伴 有 肩 关节 僵硬 的患者 , Ⅳ级 手法 适用 于 因肩 关节周 围 组织 粘连 、挛缩 引发 的肩关 节活 动功能 障碍且 疼痛
术 由有 治疗经 验 的治疗师 对 患者作 出正确 评估 以后
关节 松动技 术配 合理疗 , 每天 1 ,0次为 1 次 1 疗 程, 连续 治疗 2个 疗程 。
1 疗效评 定 . 3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前
屈> 5。外 展> 2。后伸 > 5, 10, 10, 4 。内外旋> 0;显效 : 6。 肩 部 疼 痛 基 本 消 失 ,肩 关节 前 屈 10 10,外展 2~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研究
肩痛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肩痛发生率高达85%左右。
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烧灼样痛、麻木感,且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肢体的康复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分别采用超短波、中频、超声波等不同物理因子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并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2-022014-02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康复中心住院患者75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且患者签订自愿协议书后,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超短波组、中频组、超声波组。
超短波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1.6311.13)岁;平均病程(1.540.86)个月;脑出血5例,脑梗死20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2例。
中频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1.8011.38)岁;平均病程(1.490.96)个月;脑出血6例,脑梗死19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4例。
超声波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1.7410.11)岁;平均病程(1.500.81) 个月;脑出血7 例,脑梗死18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1例。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均进行康复训练。
①良肢位的摆放:使腕关节保持轻度的背伸位。
②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上下左右松动肩胛胸壁关节,并进行上肢各个关节全方位的运动;主动运动,Bobath握手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
③向心性缠绕法:将1~2 mm粗的绳子从患手手指远端向近端进行缠绕,然后再从手掌一直缠直到腕关节,最后迅速从指端拉开绳子,20 min/次,1次/d。
2.2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①超短波疗法:应用上海产CDB-Ⅰ型的超短波治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4 m,最大输出功率200 W。
用2个大小22 cm15 cm的方形电极并置或对置于患区,间隙2~3 cm,采用微热量,2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
②中频疗法:采用中频电脑治疗仪,选择固定处方,使用2对电极板,电极板大小为10.7 cm7.2 cm,一对电极板放置在患侧肩关节的前后位,另一对电极板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用绷带、沙袋固定。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的收缩为限,2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
③超声波疗法:采用圣祥超声波治疗仪(838A-H-L-S型,深圳)进行治疗。
治疗头直接垂直接触肩关节周围皮肤,作往返直线缓慢移动或环形移动,输出有效声强为1.00 W/cm2,1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①Fugl-Meyer 评定法(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②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及患肢疼痛。
3.2 疗效评定参照《神经康复学》,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
肉萎缩不明显;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3.3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检测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量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4 结果
4.1 3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疼痛评分比较(表1)
4.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
由表1可见,治疗前3组疼痛、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疗程后,3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MA 评分比较,中频组明显优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P0.01),超短波组与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表明,3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中频组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短波组、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中频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
5 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常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脑卒中后肩痛与多因素有关,包括肩关节半脱位,上肢功能障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臂丛神经病变,肌张力异常,及肩周软组织损伤等。
脑卒中后肩痛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降低肩部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的肩痛。
康复训练可以减轻肌痉挛、牵拉挛缩组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被动活动范围,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从而有效缓解肩痛。
肩痛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种因素导致上肢重力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造成牵拉而致拉伤,产生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患肩疼痛。
再加上部分患者由于害怕疼痛,不愿甚至很少活动,从而进一步加重患侧肩关节的关节及肌肉萎缩。
超短波是高频电疗法,作用深且均匀,具有消炎、止痛,促进水肿、炎症的消除,减轻肩痛;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作用于人体时,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加速炎性代谢产物的排出,并且还可以提高结缔组织的弹性,松解粘连,缓解痉挛和疼痛。
中频电疗能使皮肤痛阈升高,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同时可促进局部淋巴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并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因此,3种物理因子的治疗可有效的改善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脑卒中后正常肩关节的保护机制被破坏,冈上肌易病变,发生充血水肿、变性乃至断裂,中频电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使肩关节及腕关节周围的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有肩-手泵样作用,促进了血液回流,改善手的水肿,促使冈上肌功能的恢复。
因此,中频电在改善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