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者阻塞所导致的脑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细胞缺氧、缺血和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抗凝治疗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防止血栓形成或者促使原有的血栓溶解,从而达到保护脑血管、减轻缺血性损伤、预防脑卒中再发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抗凝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下面将对这两种抗凝治疗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药物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和溶栓药物。
抗凝剂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它们通过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降低血液的凝血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凝结,减少血栓形成。
而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以溶解原有的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这些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的应用,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的再次闭塞,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风险、治疗效果不稳定等。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手术治疗成为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血栓机械地去除或溶解,一般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而外科手术则是通过实施动脉旁路术、颅内血栓切除术等方式,直接清除脑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手术治疗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清除脑血管内的血栓,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恢复功能。
对于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重症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残疾。
那么,究竟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哪种效果更好呢?下面,我们将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突破,直接作用于血管病变或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溶栓、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来实现脑血管再通。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血管输注到脑血管,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病变,立即恢复血流,减少脑缺血面积,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少脑梗死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也能够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
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而且并发症风险较大。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虽然操作简单,但溶栓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对比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其中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是MR CLEAN研究,该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残疾率和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弱,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状况并不能得到显著改善。
总体上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疗效更好。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
事实上,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并不适合。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颅内血管内进行治疗,通常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血管内,然后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使用血栓抽吸器将血栓完全吸出。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比如rt-PA),让其在血液中流动,通过溶解血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也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治疗效果、安全性、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治疗效果方面。
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率。
而且,血管内介入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为温和,治疗效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而有差异。
再来看安全性方面。
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患者也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也包括出血、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疾病等,虽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定重视。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栓负荷较大,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
浅析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
浅析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方法:选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笔者自拟新杳脑心宁方剂,具有扶助正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癖等功效,治疗组疗效显著,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木方可改善微循环,治疗急性心绞痛和脑梗死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观察;缺血性心脑血管;治疗措施;【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097-01前言:据2010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约42%的死亡是由心血管病造成的。
心血管病已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疼、心肌梗死等,这类疾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病,多发病,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了该类疾病的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观察的70例病例均为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的门诊患者。
其中,冠心病(绞痛型)患者41例,症状如下:①气滞血癖证:胸(心)痛及背,痛如刀绞,头汗如珠,唇紫暗,舌苔白少津,脉沉弦兼涩。
②气虚血癖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而色紫黯,舌淡紫,脉沉细,迟涩略弦。
③气阴两虚证:胸痛胸闷,心悸怔仲,口干全身乏力,头晕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略数。
纳入标准:年龄56-75岁,具有胸痹主症,符合中医气滞血癖、气虚血癖症,并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排除病例标准。
试验设计为随机对照的研究,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ST 段抬高心肌梗死、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外周动脉疾病等。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动脉狭窄、阻塞或血栓形成,致使局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手术创伤大等问题。
近年来,颞浅动脉贴敷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颞浅动脉贴敷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和优势。
颞浅动脉贴敷术方法颞浅动脉贴敷术是一种介入式手术,它采用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将生物材料贴附在颞浅动脉上,增加其内膜厚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性能,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术前准备在进行颞浅动脉贴敷术前,需要进行一些术前准备:1.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确定病人是否适合进行颞浅动脉贴敷术。
2.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心电图和超声检查,以评估病人的心血管状况。
3.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对脑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评估。
术中操作颞浅动脉贴敷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经皮穿刺法将导管置入至颞浅动脉内。
2.在颞浅动脉内插入导丝,并通过导丝将生物材料送入到颞浅动脉内。
3.将生物材料贴附在颞浅动脉的内壁上,并使生物材料与内壁充分接触。
4.确保生物材料贴附牢固后,将导管从颞浅动脉内取出,术后进行观察。
术后护理颞浅动脉贴敷术后需要进行一些护理措施:1.术后1-3天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2.术后3-7天避免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3.避免受凉和剧烈运动。
4.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观察颞浅动脉情况。
颞浅动脉贴敷术的优势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颞浅动脉贴敷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手术:颞浅动脉贴敷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2.疗效稳定:颞浅动脉贴敷术可以增加颞浅动脉的内膜厚度,改善其血流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
3.安全可靠:颞浅动脉贴敷术使用的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任何免疫反应和排异反应。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血栓或动脉阻塞导致脑部缺血,造成脑功能暂时或
永久性损害的疾病。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下缺
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通过抑制血液的凝结和促进血液流动,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进一步脑部缺血
的形成。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中,通常采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下
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类药物的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防止血液中出现血栓,从而预防血栓性脑卒中的发生。
氯吡格雷作用类似于阿司匹林,但
更强效,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高危病人或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可以优先选择氯吡格
雷进行抗血栓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和肝素。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
的形成和活性,起到抗凝作用。
肝素是一种注射用的抗凝药物,作用方式类似于华法林,
但作用更迅速,更适用于急性期的治疗。
抗凝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其他并发症等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治疗虽然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但也带来了出血的
风险。
因为抗凝药物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使得出血的风险增加。
在使用抗凝药物的过
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确保患者在有效治疗的不引
发出血事件。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一、舒血宁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疗效舒血宁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当归、川芎等中药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以下疗效:1.改善脑血液循环:舒血宁注射液可以改善脑部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组织的氧供,有助于改善脑缺血的状态。
2.抗血小板聚集:舒血宁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作用,从而减少血栓形成,防止血栓栓塞。
3.神经保护:舒血宁注射液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脑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有助于保护脑组织功能。
4.改善症状:舒血宁注射液还可以改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舒血宁注射液的安全性舒血宁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注意事项:对于一些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消化道溃疡、血友病等,应慎用舒血宁注射液。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本品。
2.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在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但一般情况均可自行缓解。
3.药物相互作用:舒血宁注射液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如与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与降压药合用可能增强降压效果,因此在用药时应遵医嘱,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并获得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在正规用药情况下,舒血宁注射液的安全性较高。
目前,舒血宁注射液已成为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应用具有如下特点:1.单独或联合用药:舒血宁注射液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2.剂型方便:舒血宁注射液的剂型方便,易于输液给药,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来说更为便利。
缺血性脑血管的治疗
血栓烷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
02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
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
集。
03
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止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
药物使用指导和依从性提高策略
药物使用指导
向患者详细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用法 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确保患 者正确使用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S
依从性提高策略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家庭支持等方 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风险 。
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定
01
02
03
戒烟限酒
鼓励患者戒烟限酒,以降 低烟草和酒精对脑血管的 损伤。
外科手术方式选择及效果评估
手术方式
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 方法。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和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等。
效果评估
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 体征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以评估手术效果。
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和智能医疗服务,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治疗方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需与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预后与影响因素
预后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摘要】舒血宁注射液是一种用于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
本文针对其疗效及安全性展开研究。
在药物成分及作用机制部分介绍了舒血宁注射液的成分及其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通过临床研究方法,我们观察到舒血宁注射液对病情的改善效果。
在疗效观察结果中,我们总结了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显著疗效。
在安全性评价部分,我们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相关的副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结论。
我们展望了舒血宁注射液在未来的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舒血宁注射液、疗效、安全性、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副作用、结论、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日益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脑血管病变不仅会导致脑血流灌注减少,影响脑细胞的营养和氧供应,还会导致脑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药物成分及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方法、疗效观察结果、安全性评价以及副作用分析的详细研究,可以为该药物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将来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舒血宁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善的效果;2.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3. 分析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情况;4. 探讨舒血宁注射液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可能的优势。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两种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两种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武玉举;成连江【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年(卷),期】2016(10)16【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对照组给予连续采用脑苷肌肽和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脑苷肌肽、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消栓通络胶囊的序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两者的治疗成本具有显著的差异。
【总页数】2页(P195-196)【作者】武玉举;成连江【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相关文献】1.两种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J], 王玉和;余昌胤;张骏;雷显泽2.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J], 张凡3.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J], 吕少君4.不同血管再通方法治疗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J], 柳晓锋;李丽;侯永革;齐秀彦;谢少云;刘翠平;朱荣彦5.两种药物联用方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徐丽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奥心血康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
> > > 小
结
地 奥 心血 康 可 降低 胆 固醇及 甘 油 三酯 水 平 ,扩 张 血 管 , 降低 血 压 ,降 低 血 细胞 比容 、全 血黏 度 ,明 显 改善
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2 组。地
疗组 3 7 例 ,给予地奥心血康胶囊 2 粒 ,口
服 ,3 次/ d ,疗程为 1 个月;对照组3 3 例 ,给
自由基 ,减 轻 氧 自由基 对脑 组 织 的 损
害 ,从 而对 缺 血 性 脑 组 织 实施 保 护 ;
死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治疗组 4 2 例 ,在 常 规 治疗 的 同时 给予 地 奥 心 血康 软 胶 囊 2
粒 , 口 服 ,3 次/ d ,连 续 治 疗 1 个 月 ; 对
结果 治疗 前 2 组间平均 积分差异无
种 药理 作 用 ,不 仅 可 以 防 治 缺 血 性
脑 血 管病发 病的危 险 因素 ,还可 以 通 过 清除氧 自由基 及抑 制细胞 内钙 超 载 而减轻 脑水肿 、改善 微循 环及
保 护 缺 血 性 脑 组 织 。减 轻 脑 梗 死 患
地奥心血康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
床论坛
编 辑 : 陆 慧E — m a i l : w l u 9 9 9 @ 1 6 3 . c o n r
地奥心血康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
▲国 家 天 然 药 物 工 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舒血宁注射液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
它是由多种有效成分组
成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红花、丹参、白芍、茯苓等草药。
舒血宁注射液具有改善脑血流、扩展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抗氧化等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
的症状。
关于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有不少临床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估。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总有效率为83.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11%。
另外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方面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
舒血宁注射液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一项药物安全性评价显示,舒血宁注射液的不良
反应发生率很低,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如
恶心、呕吐等)和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但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是轻微的,症
状消失后无需特殊处理。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
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
脑血管病时,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并定期进行治疗
效果的评估。
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时需要谨慎,并且遵
循医生的建议。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方法:对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早期西医溶栓、抗凝、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和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施治治疗。
结果:疗效显著61例占48.4%,疗效一般48例占38%,总有效率86.4%。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61-01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
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
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我科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54例,女性72例,年龄54一82岁。
根据头部ct或mri扫描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脑栓塞78例,脑血栓形成46例。
2 治疗措施2.1 西医治疗:①溶栓疗法适用于发病12h以内者。
常用蝮蛇抗栓酶0.5u加人液体静滴,l周为一疗程。
②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进行溶栓的患者,在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的前提下,应尽快给予口服阿司匹林[2]。
③低分子右旋糖配,250一500ml静滴,l/d,连用7~14d。
④降纤疗法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1次,共3次,剂量为10 u、5 u、5 u,需要在用药前后监测纤维蛋白原。
⑤神经保护剂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3],故无法推荐。
可考虑的用药为: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
使用的方法最好为联合用药。
2 .2中医治疗:①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则治法很多,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治疗以明确辨证后对证治疗的效果最好。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要点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和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脑功能异常、脑组织损伤和缺血性损伤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脑血管异常等。
2.远隔缺血适应的机制和作用:远隔缺血适应是指远离缺血部位的组织器官通过预先接受局部缺血刺激或缺血预适应,增加其对于后续缺血的耐受性。
远隔缺血适应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起到保护作用,包括改善局部氧供、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等。
3.远隔缺血适应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远隔缺血适应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颅脑损伤等多种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主要的远隔缺血适应方法包括肢体缺血、环境低氧等。
4.远隔缺血适应的治疗时间和剂量:远隔缺血适应的治疗时间和剂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远隔缺血适应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5.远隔缺血适应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远隔缺血适应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应当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需要更加谨慎。
同时,不同的远隔缺血适应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综上所述,《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重要的专家共识,总结和规范了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该共识提供的治疗指导和决策支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最佳时间和剂量。
尼莫地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探究
尼莫地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探究
张正辉;曾桄伦;刘国志;李云波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18(030)011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尼莫地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自2016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53例.其中一组行康复治疗,设为对照组.另一组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口服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张正辉;曾桄伦;刘国志;李云波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
【相关文献】
1.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对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J], 杨秀芹;杨守芳;杨运栩
2.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J], 刘旭升;曾德华
3.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探究 [J], 孟祥君;郅颖
4.探讨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对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J], 刘宇凡
5.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治疗7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与护理体会[J], 魏砚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7-12T11:51:37.6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姜黎彬[导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姜黎彬(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5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一共有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分别为52例。
当中,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对患者采取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以后的效果和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给予对比分析。
结果: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治疗之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HIH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与治疗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H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率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已经引起人们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胸 、腰段 ( T11~ L2) 骨折脱位较为常见 ,前 路手术可直观定位伤椎椎体 ,减压彻底 ,对已损伤的 脊髓及神经干扰较小 。通过椎体间撑开植骨 ,可恢 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矢状平衡 ,提供利于神经恢复的 最佳空间 (椎管及椎间孔) ,也使脊柱恢复至接近正
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情况 男 30 例 ,女 6 例 ;年龄 17~63 岁 , 平均 4115 岁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15 例 ,塌方砸伤 21 例 。骨折部位 : T11 6 例 , T12 13 例 ,L1 10 例 ,L2 7 例 。骨折类型 :爆裂型 25 例 ,骨折脱位 3 例 ,屈曲压 缩型 8 例 。 112 固定方式 Kaneda 装置 8 例 , Z2plate 20 例 , 仿 Z2plate 6 例 ,中华长城前路钉棒系统 2 例 。 113 结果 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ASIA) 神经功能 分级 ,术后比术前获 Ⅰ级恢复 8 例 , Ⅱ级恢复 19 例 , Ⅲ级恢复 6 例 ,3 例 A 级病人术后无功能恢复 。所 有病人术后 5~7 天坐起 ,10~14 天带围腰坐轮椅 或下地活动 。伤口深部感染 2 例 ,经 Ⅱ期手术病灶 清除 ,灌洗引流 2 周后痊愈 ; 脊柱侧凸 2 例 10°~ 12°,由于无神经症状和体征 ,未做特殊处理 ;脊髓损 伤加重 1 例 ,21 天后完全恢复 ;硬脊膜损伤 2 例 ,以 无创缝合线缝合后未造成脑脊液漏 ;胸膜损伤致气 胸 3 例 ,经胸腔闭式引流 5~7 天痊愈 。
人民军医 2003 年第 46 卷第 12 期 (总第 529 期)
·697 ·
分 、有效地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1 ] 。缺 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大多有高血压病 、糖尿病和高血 脂症等 ,这些疾病往往伴有高黏滞血症 ,导致微循环 障碍 ,微血栓形成 ,加重脑缺血 ,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本组 64 例血液流变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因而 早期应用有效的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非常必要 。 312 两种活血化瘀中药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 表明 ,中西医多种疗法均可降低血黏度 ,改善微循 环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三七总皂苷及丹 参均为改善脑循环的药物 。药理研究表明 ,三七具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全血黏度下降 、增加脑血流量 、 扩张血管降低动脉血压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 而且有缓解症状快 、疗程短的优点[2 ] 。我们对比观 察两组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 响 ,治疗前 64 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 4 项以上异 常 ,治疗后两种药物对病人异常的血流变改善均有 一定的疗效 ,且随着治疗的周期延长疗效更加明显 。
表 3 两组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比较
镇 痛
异丙酚组
例数
%
0分 1~3 分 4 分以上 无痛率
1 000 0 0
1 000
100 3 0 0
100
注 :两组无痛率比较 , 3 P < 0105
利多卡因组
例数
30 560 310 30
%
313 6212 3414 313
3 讨 论
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起效快 ,作用时 间短 ,苏醒快 ,镇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小及无明显 后遗症 。其安全性与文献报道相似[ 1 ,2 ] 。本组结 果显示 ,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后行人工流产术 ,其 无痛率 达 100 % , 且 宫 颈 松 弛 作 用 明 显 , 病 人 安 静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 , 减少了手术不良反应 。其对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有 一定的抑制 ,在正常范围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可 不予处理 。该药引起的呼吸变浅及随后发生的血 氧饱和度降低等 ,在短时间内就可恢复 , 无需吸 氧。
组年龄 、孕周 、孕产次及体重等均无显著差异 ,有可 比性 。 112 方法 均由专人手术 。异丙酚组由专职麻醉 医生协同监测麻醉过程 。常规接惠普 HR2监测仪 , 监测血压 、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 消毒铺巾 。异丙酚组于前臂或肘静脉穿刺 ,嘱咐病 人将对侧前臂上举 ,按 215 mg/ kg 静推异丙酚 ,诱 导至病人前臂不能上举 ,双目微闭 ,睫毛反射消失停 止静推 。平均诱导用药量 12216 mg (70~200 mg) , 平均维持用药量 38 mg (0~100 mg) ,平均总用药量 15519mg (80~270mg) 。诱导给药时间平均2106min
075000 河北张家口 解放军 251 医院 贾卫斗 李素红 杨博贵 郑铁钢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脱位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68312
1997~2002 年 ,我们采用侧前方减压前路植 骨内固定治疗胸 、腰椎骨折脱位 36 例 ,并随访 1~5 年 ,疗效满意 。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镇痛效果 。方法 :异丙酚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 醉 ,平均诱导用药量 12216 mg (70~200 mg) ,平均维持用药量 38 mg (0~100 mg) ,平均总用药量 15519 mg (80~270 mg) ;利多卡因组应用 1 %利多卡因 3 ml 宫颈内口处注射 ;分别比较两组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 、 出血 、不良反应等 。结果 :异丙酚组麻醉诱导及维持顺利 ,手术镇痛效果好 ,并对宫颈的松弛作用明显 ,并不 影响子宫收缩 、不增加人工流产手术后的出血量 ,其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 。结论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 术的镇痛 ,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法 。
2 结 果
211 一般效果比较 异丙酚组麻醉诱导及维持顺 利 ,手术镇痛效果好 。手术结束后 ,平均 2112 min 呼之睁眼 ,311 min (1~8 min) 能正确对答 ,815 min (3~15 min) 可自行坐起 。诱导时 ,出现呛咳 1 例 , 四肢远端不自主运动 6 例 。舌后坠 1 例 ,血氧饱和 度下降至 68 % ,经托下颌后缓解 。无呼吸暂停者 。 血氧饱和度降至 90 %以下 8 例 ,未作处理自行恢 复 。恢复时有欣快感 1 例 ,术后头晕 2 例 。全组注 射部位均无局部刺激症状 。术前诱导后 、术毕时的 血压 、心率 、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 表 1) 。心率 从 64/ min 下降至 44/ min 1 例 。心率下降至 55~ 60/ min 3 例 。
因此 ,我们认为 ,异丙酚应用方法简单 、安全 、效 果可靠 ,对子宫收缩无影响 ,可使宫颈松弛 ,并不增 加出血量 ,大大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适 合于短小手术及短时间有痛苦的检查和治疗 。
人民军医 2003 年第 46 卷第 12 期 (总第 529 期)
参 考 文 献 1 王 玲 ,任洪智 ,叶铁虎 等 1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
关键词 :异丙酚 ;静脉麻醉 ;人工流产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71314 + 1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 ,起效快 、作 用时间短 、恢复迅速而平稳 ,不良反应少 ,镇痛效果 佳 。1997 年 2 月~2000 年 12 月 ,我们采用异丙酚 静脉麻醉施行人工流产手术 1 000 例 ,与利多卡因 宫颈口注射比较 ,前者镇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
血氧饱和度 ( %) 9818 ±019 9613 ±1510 9710 ±111
212 术中出血及宫颈松弛比较 手术前 、后宫腔大 小变化平均 015 cm (0~1cm) 。术中出血 > 30 ml , 异丙酚组为 70 例 ,利多卡因组为 35 例 ;两组术中宫 颈松弛情况比较 ,异丙酚组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 (表 2 , P < 0105) 。结果提示 ,异丙酚不影响子宫收缩 , 不增加人工流产手术后的出血量 ,并对宫颈的松弛 作用明显 。
表 1 异丙酚组人工流产术麻醉诱导前 、后血压 、心率 、血氧 饱和度情况( x + s)
监测项目
诱导前
诱导后
术 毕
收缩压 (mmHg) 116125 ±9 107125 ±1015 110125 ±11125
舒张压 (mmHg) 72175 ±11125 69 ±12175
69 ±12
心 率 (次/ min) 9614 ±1617 8812 ±1315 7817 ±1512
≤6
873
8713
209
2312 3
≤7
127
1217
21
213 3
注 :两组术中宫颈松弛情况比较 , 3 P < 0105 。
213 镇痛效果比较 异丙酚组无痛率达 100 % ,而 利多卡因组的无痛率仅为 313 % ,两组镇痛效果比 较 ,差异显著 (表 3 , P < 0105) 。
表 2 两组人工流产术中出血及宫颈松弛情况比较
异丙酚组 ( n = 1 000) 利多卡因组 ( n = 900)
比较项目
例数
%
例数
%
出血量 (ml)
< 15
360
3610
340
3718
25
5813
> 30
70
710
35
319
宫颈松弛情况 (mm)
≤5
0
0
670
7414 3
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门诊早孕妇女 1 000 例为异丙酚组 ,均 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 。年龄 23~42 岁 ,平均 2614 岁 ;体重 48~70 kg ;孕 6~8 周 。既往无心血 管疾病及过敏史 ,无严重呼吸功能不全 ,无肝 、肾功 能不全 ,无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生殖道感染 。同时 , 选择同等条件的早孕妇女 900 例为利多卡因组 。两
参 考 文 献
1 蒲传强 ,郎森阳 ,吴卫平. 脑血管病学.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1999. 76
2 王筠默 ,中药药理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0 (编校 :程国洲 收稿 :2003 - 0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