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书评

合集下载

《日本文化史》的点滴

《日本文化史》的点滴

《日本文化史》的点滴“你是学日语的,这本书我还来不及看,先给你看,我认为你必须得看。

”“你就要多看书”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久久不能停息。

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厚意,在这本书里尽情遨游,也品味到了几点“乐趣”。

带着积极的文化态度,写了以下几点愚见。

神秘的民族塑造日本文化的主旋律我觉得这本书还得从扉页的这句话说起,“世界尚幼稚,如浮脂然,如水母然,漂浮不定之时,有物如苇芽萌长,便化为神。

”确实,日本这个大和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山连海、水依岛的环境下产生的。

他和中国一样有着古老的神秘,有原始初文化的曙光、有奴隶时代农耕文化的大发展、也有近代文明的鼎盛和辉煌。

在这个国度里有原始的“神”、有封建社会的“王”、也有近代社会的“皇”。

虽说不上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也有几分波澜、几分壮阔吧!就是在这样一条主线下日本的文化伴随着社会这个大家庭孕育而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文人志士的努力不断发展、茁壮成长。

从绳文、弥生、古坟时代的萌生,飞鸟、白凤文化的初步形成,奈良、天平文化的开花,平安文化的全盛、镰仓武家文化的初兴、室町文化的禅化,安土、桃山文化的平民变革,以及江户时代的近代文化转型,每一个阶段都有可歌可泣之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首创性和独特性。

所以,日本是一个有历史作证的文化国,它不是伪文化,是一个以人民共创,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素质文化普及大国。

日本文化的偏见与重审我一直以来对日本这个国家乃至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偏见”。

那种莫名的感冒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及的。

或许太幼稚,或许是过于“愤青”。

辗转进入大学,刹时对这个民族多了些理解。

在感性与理性的挣扎中找到了这个民族的一方净土。

特别是在近来的大灾大难与国际争端上他们的镇定自若与国人的浮躁不安显现的是那么淋漓尽致。

在无知中让我想起了戴季陶先生在《日本论》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们中国人都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

再不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

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文学史研究——评《日本文学史》

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文学史研究——评《日本文学史》

广告书评高鹏飞和平山崇共同撰写的《日本文学史》注重从日语教育和教学的实际出发,编选系统的、难度适宜的日本文学史相关理论知识,精选典型的作家、作品及评论。

笔者在开展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日语《国标》的本硕贯通式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SGH16H108)和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教改重大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研究”(18BD02)的研究时,对本书作了重点关注。

本书共六十章。

纵向上,按照时代顺序分为古代篇和近现代篇。

古代篇主要围绕古典名著的解读,展现日本文学史中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和近世文学各阶段的概况和特征;近现代篇侧重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评价,以呈现明治文学、大正、昭和(战前)文学以及战后到平成时代的现代文学概况和特征。

横向上,通过对古典的神话传说、歌谣和近现代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文学形式,以及著名文学流派、各派别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等内容的介绍,厘清日本文学史的发展和变迁。

上古时代,是日本文学的萌芽期。

《日本书纪》及《风土记》追记了日本国史,记载日本各地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收录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和歌集《万叶集》的成功编撰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中古时代(平安时期),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汉文学热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直到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才得以恢复。

中世时代(镰仓室町时期),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连歌和俳谐兴起;散文方面则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

近世时代(江户时期),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其审美需求催生了轻文学。

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二叶亭四迷的《浮云》和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森鸥外的《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

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表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和反思,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则以其代表作《我是猫》讽刺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

《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

《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导读:读书笔记《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日本,一个“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超越”的国度。

小时候特别喜欢学历史,觉得泱泱大国处处威风,代有明君而使八方称臣。

这种享受有多深的同时,我对日本的憎恶就有多重。

小小年纪的我大约已经能够脑补想象着如同现代抗日神剧的剧情——手撕可能不至于,但是当兵扛枪,冲锋陷阵是有的。

长大了,也就不再那么幼稚。

相信很多人在逐渐成熟之后,遇到问题的首要解决办法并不是武力——武力是最有力的手段,或许也是最后的手段,但绝对不应该是最先使出的手段。

祖宗的做法,则是知己知彼。

对于一个不爱的国家,这样的“知彼”其实是不容易的。

但是因为一个人,我却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东野圭吾。

读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笑,东野圭吾太低端了。

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东野的作品如同神灵一样俯视着我,我内心充满了崇拜。

《烦忧杂货铺》的结构巧妙,温情的对答,充满爱的逻辑,依旧能够感动我的那一首在火焰中重生的歌……《嫌疑人X的献身》,尽管已经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多处拍摄了电影,但是我依旧认同原作,我的脑海中有独属于我所认知的石神形象,用强大的逻辑包裹的爱情……《湖畔》中关注的社会教育问题;《沉睡的人鱼之家》关注的医疗制度问题;《麒麟之翼》揭示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教育……很多很多,每一本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直至现在,我依旧认为东野圭吾值得众人的喜爱。

我对日本这个国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些不一般的感悟,我开始并不止步于东野圭吾。

逐渐的,我接触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太宰治《人间失格》、川端康成《雪国》、夏目漱石《我是猫》、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作品。

也开始知道他们之间所属的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的樋口一叶,反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新现实主义的芥川龙之介,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战后无赖派的太宰治,直到现在的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当我看的越多,我越来越迷惑于,一个小小的国家,其实在这么些年里面已经集聚了极大的能量。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读日本史文献心得”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读《日本史》有感我痛恨日本,这对于我来说,是原则上的问题,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所作所为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实在激不起我半分喜爱;然而作为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对日本又不得不产生一种敬佩,其实每一个中国人也应该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日本,因为敬佩强有力的对手并不是为其实力所震慑,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有丝毫松懈。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没有真正去了解甚至不屑了解日本,即使是我,在读这本《日本史》之前也只是停留在日本不过是“蕞尔小国”“中国的学生”等词汇,并且认为日本向来是活在中国文化羽翼下的无主见者。

我也知道日本能够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迅速崛起,能够在二战后迅速成长为超级大国,其原因绝对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他的强大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政治、军事、文化甚至宗教因素。

基于此,我觉得就有必要了解日本的历史,正如我开始看之时说过的:欲灭其国,先知其国。

我并不是宣扬战争,我话的重心在后四字。

想要与对手进行竞争,如果你不了解对手,那么在还没出手之前,你就已经输了。

当然,因为读这本近500页的书只花了10天,所以对其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很多问题没有查阅相关资料以致没有解决,尽管如此,这一次阅读仍然刷新了我对于日本的认识。

日本四岛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在公元3-4世纪左右,在中国,是三国时代、晋朝,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皇权不容侵犯,很不可思议的事实是一直到二战时的裕仁天皇日本竟经历了137位天皇,而且还出自一族(鬼知道中间是不是有N次像中国皇室一样龙凤互换的事件),这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和“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中国有很大区别。

即使是幕府掌权时期,皇室完全沦为傀儡,幕府们依然没有废弃皇室取而代之,而仅仅通过联姻来加强与皇室的联系。

我不知道他们这种“忠诚”出自哪里,不过以我的看法,恐怕还是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由日本开国可知,日本的统一文化起源与开化远远落后于我国,这也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靠吸收我国的文化来充实其文化的历史原因,而在吸收的文化中,构成其文化主体的佛教和儒学(当然,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但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中国特色的”佛教),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日本文学史感想学习了一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

以前一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土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

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词根本没有可比性。

没有李白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毫无意境。

而且居然只有一句话,就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吃惊。

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

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き、浄き、直き、誠の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

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

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

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

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

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在喧嚣的时代,愿您与思者同行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文/王斌看完欧洲现代史后,又马不停蹄读起了日本现代史,现读到明治维新,心中不由得感叹偌大的中国辜负了风起云涌的十九世纪。

那是个伟大的世纪。

在剧烈的动荡中,一个个新型国家诞生了,虽也孕育了危险的种子——随后的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但走向文明世界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尽管为了这一历史进程,代价惨重,甚至血腥,人类的历史不就是这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地走过来的吗?《日本史》说,幕府时代末期,一批武士与精英因不满幕府的腐败以及与欧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民族主义的反抗浪潮骤起,高呼尊王攘夷,反对幕府政权,呼唤天朝归政。

幕府在黑船事件后又强撑了十几年,终至坍塌,还政于天皇。

自此,日本进入了走向现代性的明治时代。

但反幕府者最初是仇外的,因为“外”,以开关贸易的形式进入,在他们看来大和民族有丧失日本性即民族身份的危险。

但有趣的是,一旦维新拉开序幕,日本为解自身的危机以抗衡外夷,派出大量的使团踏遍欧美,想学人家的成功经验,顺带着通过谈判,与欧美解除一些不平等条约。

1871年,使团去了华盛顿,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与国务卿汉密尔顿的接见,这次接见,终于让日本使团的精英们认识到,日本只有改革国内的法律和制度,使它们与西方的政制相适应,以此证明自己的现代性,西方的主要强国才会同意修订条约。

历史总是在重复着一些相似的情景,可现代化的文明潮流浩浩荡荡,让人读后万般感慨!正在读《日本史》,正好读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向东条英机报告“虎、虎、虎”。

这本由美国人撰写的日本史写得真好,至为清晰地梳理与总结了自德川幕府至现代之日本的历史脉络,由此也让我认识了由佩里之“黑船”撞开了闭关锁国的日本后,再经由明治维新的近代化努力与开拓,怎么让日本国一步步地在自我膨胀与自大中最终走向可怕的军国主义。

于我们,确实具有前车之鉴的历史启示:一旦陶醉在虚妄的举国强大的迷幻中,很容易失控地坠入疯狂,且将整个民族引向罪恶与黑暗。

“常”中衡“变” “变”中看“常”——《日本文明史》(第二版)读后扎记

“常”中衡“变” “变”中看“常”——《日本文明史》(第二版)读后扎记
绍 。对紫式部 ( ) 的长篇作 品《 氏物语 》 著 者 女 等 源 , 赞其 为“ 王冠上 的宝石” 。
( 一) 内容广博 , 重点突 出, 全面系统
全书从 日本的地理状 况说起 , 出了 日本 国的国 指
土总面积为 1 . 4 6万平方英里 。过去某些人认 为 日本
本 书并对 日本 平安 时代 留唐 僧最澄 等人特别 是
无风 而 自灯 油枯 , 恨未 照夜 色 浓 。 犹
家学者林罗 山及其学生山鹿素行 , 提倡将儒家文 化同
武士 的精神融合起来 , 他们 是现代 日本武士道 的奠基
人 。德川幕府 时 最早 传播 儒 家思 想 的是 藤原 惺 窝。 此后 , 日本对宋 明理 学 , 推崇 朱熹学派 的主要 代表是
收稿 日期 :02— 5— 0 2 1 0 2
作者简介 : 刘明翰 (9 2一) 男, 13 , 中国青年政治学 院教授 , 中国世界 古代 中世 纪史研 究会名 誉理 事长 。
省州 学学 社 科 版 火 报. 会 学
佛教 同儒学密切结合 的局面。德 川幕府 时代 , 日本儒 深入浅 出 , 可读 性强 。对某 些有代 表性 的作 品 , 尽量 摘 引原文 , 如平安 时代文学 , 引用 了 日本杰 出汉 诗名 家营原道真 的短 歌《 火燃 尽》 对 他 自己被 流放 的 灯 , 境遇描绘得很形象 。诗歌云 :
空海 返 日后 的重大 贡献 加 以称颂 。书 中着重指 出镰
国土甚小 , 故近代 以来“ 于谋求对外 发展 ” 那 是 同 惯 ,

些 版 图辽 阔的 大 国 ( 俄 罗 斯 、 国 、 国 等 ) 比 如 美 中 相
仓时代 日本佛教 中以法然 、 栾鸾为首的净土宗和 日莲 宗等不仅得 到皇 室和幕府 的支 持 , 为传播 , 广 而且后

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

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

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1.《无约束的日本》-约翰·内森(美)本书旨在描述当代日本生活,中心论点: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像力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

2.《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今文学著中国人坚忍大度是否散漫守己?日本人勤奋正直,是否小气偏狭?3.《周作人论日本》-周作人全书从“日本国民性”“日本文化”“日本民俗与宗教”“日本人的衣食住行”“日本与中国”五部分论述。

4.《暧昧的日本人》-李兆忠剖析日本文化性格的书5.《窥视日本》-妹尾河童这是一部构思新奇、视觉独特的“画书”,边写边画,巨细靡遗,其孩童般的好奇心跃然纸上。

6.《武士道》-新渡边户稻造系统地介绍了武士道的方方面面。

7.《菊与刀》-本尼迪克特(美):商务印书馆我想这本书不用介绍了,但凡懂得日语的就一定听过这本说。

但凡日语专业的,就一定要看这本书。

8.《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本尼迪克特(美):九州出版社这与上面那本其实大体相当,但九州出版社的这本是插图珍藏般,还是值得收藏的。

9.《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蔡春华民间故事,相对于典雅规范、风格迥异的日本文学,更能深透出日本民间风情的点点滴滴,更富于浓郁的民间气息。

10. 《日本论》-戴季陶日本人的性格、风俗、思想、习惯是什么?社会根基、社会基础又在哪里。

看看此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11. 《宛如梦幻-日本战国乱世中的‘菊与刀’》-赤军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

真实的日本历史,尤其是最混乱也最精彩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12. 《日本文化史》-叶渭渠探询日本文化的精神,研究日本文化与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及日本文化所表现出的内在发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体性。

13.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津田稻夫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入手,从日本国内的状况入手,剖析南京大屠杀的成因与日本的思想及社会的关系,探讨其惨虐行为的人性根源。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日本文化史东瀛文化的中国解读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日本文化史东瀛文化的中国解读

《日本文化史》:东瀛文化的中国解读《日本文化史》叶渭渠著叶渭渠先生所著的《日本文化史》今年8月再版,这也许并非偶然。

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对日本的了解变得更为必要,而日本的文化传统正是了解它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样,学术性的《日本文化史》就难免被纳入现实的阅读环境之中。

书后附有一段介绍文字,曰∶“本书意在探寻日本文化的精神,展示其丰富的面向,追溯其发展的源流。

首先考察大和民族在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宗教、文学与艺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性格;其次研究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具体地说,古代之于中国,近代以来之于西方———的交流,以及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日本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发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体性,由此展开日本文化发展的论述。

”这段文字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日本文化史》一书的基本特征。

该书对日本文化的叙述始自日本文明的发端,注重历史延续性,同时顾及到不同文化类型的均衡性。

著者本是日本文学研究专家,但该书对宗教、建筑、美术以及茶道等文化类型的介绍也深入细致、鞭辟入里。

在对于中国文化、西洋文化之差异的辨析之中,日本文化精神的独特性被展示出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日本文化史》一书作为“印刷品”的完美形态。

该书收录插图多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图说·日本文化史”。

对于该书来说,图片的大量使用并非仅仅是为了顺应“读图时代”的大趋势,而主要是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日本文化的诸种形态。

这些图片,无论是陶俑、壁画,还是伊势神宫、日光寺、大阪城等建筑,抑或是《凯风快晴》等浮世绘作品,深入细致的描述与精美的图片相辅相成,将日本文化立体地展示给读者。

《日本文化史》对日本文化的叙述是以古代和近代为主的,20世纪的日本文化(比如绘画中的“大正浪漫派”以及战后风靡日本的漫画、卡通之类)则基本没有涉及。

我想这主要与现代日本文化形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有关。

相对于具有稳定性和纯粹性的日本传统文化而言,多元、急变的日本现代文化则难以进行“史”的描述。

日本文化史[资料]

日本文化史[资料]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

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

“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

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

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

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

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

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

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

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

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

日本文化史——精选推荐

日本文化史——精选推荐

2 和魂洋才:即坚持本国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应用西洋现代的技术器物和社会文化制度,促进了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当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日本在引进西方政治、法制思想时,选择吸收与“和魂”相符合的德国国家主义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法制思想,并弹压与之相对立的自由民权运动。

这就为以后日本滋生民族主义、法西斯军国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战争的深渊。

4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5 飞鸟文化;推古朝至大化改新的历史时期,称为飞鸟时代。

相应时期的文化称为飞鸟文化。

飞鸟文化带有明显的国际性。

大陆移民在飞鸟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由于与东亚大陆诸国联系的加强,先进的汉文化也随之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

在输入汉文化的过程中,汉族移民起着重要作用。

教中心的文化飞鸟文化是围绕佛教而展开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对佛典的研究也日渐开展,其中圣德太子最典型。

他身体力行,是笃信佛教的信徒,对佛典进行了研究、讲授和注释,曾主讲和注释过《胜鬘经》、《法华经》、《维摩经》,总称《三经义疏》。

6 神道教简称神道,原本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有人说神教来自中国的道教,仪式,法器也相似,有人说卑弥呼所事的鬼道是道教与最早期神道。

在现代日本,神道教以一种地方性自然崇拜的强化形式保存了下来,成为独特的、有自己一套祭祀制度和庙宇的日本宗教。

日本文化史研究读后感

日本文化史研究读后感

日本文化史研究读后感
虽然,这本书中对日本的宗教、文学、绘画、建筑、音乐、瓷器、饮食、风俗以及重要的文化人物等等均作了简略的介绍,但其实,它并不是一本趣味性很强的读物,甚至可以说有些枯燥,但是,它对于梳理清晰日本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追溯文化起源以及发展的走向,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读了这本书,对于我们观看日本电影、阅读日本文学作品甚至欣赏日本幽玄的意境之美,都有一种寻到了根基的感觉。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书中更是对日本文化崇高论进行的深刻反思:战败前的日本,以“国体的精华”“日本精神”等美名来称颂这个国家与文化的特殊性,并高喊日本是“至高无上”的。

但是,那只是出于政治没有实质根据的,自我陶醉的优越感,非但对创造性发展没有任何益处,甚至相反。

作者指出,站在“国体”主义,“日本精神”立场上的日本文化崇高论者,屡屡将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产物,强调为宛如贯穿日本古今历史传统般的东西,事例并不少见……往往只给予体制一方的好评,而对于反映体制动向的持否定态度……所宣扬的极度扭曲的。

尽管嘴上号称尊重传统,却反而让进步发展陷入困难重重的境地。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部分段落翻译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部分段落翻译

水稻农耕时代的“日本文化”这样想的话,所谓“日本的文化、文明”就是在两次产业革命之间,即日本人用水稻农耕这种生产方法作用于日本风土,产生出社会生产力的时代产物,因此将那个时代的产物认为好像是日本人宿命中注定有的东西是错误的。

但是,水稻农耕文化形成于水稻农耕时代初期(弥生时代),之后作为历史传统被继承下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应该认为水稻农耕文化是水稻农耕时代两千几百年间,作为同时代传统在水稻农耕生活中不断经过再生产后形成的。

过去哲学家和追随他们的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无论怎样都可以进行时代划分。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历史上时代的划分是作为超越研究者意志、愿望和恣意设想的客观事实被铭刻在历史中的。

只不过它们被我们隐藏起来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站在某个观点上,就能看到某种时代划分,站在别的观点上,就会看到另一种时代划分。

关于“文化”,如果这时站在自然生产力和人类的劳动力、更彻底地说就是自然和人类关系方式如何的观点上展望日本文化史、文明史的话,就能在日本历史中看到以上三个时代划分。

这种宏观的时代划分决定性地形成了我关于日本文化和文明性质的看法。

即我认为今天国内外人们或自夸或鄙视或褒或贬着的、所谓的“日本式”文化、文明实际上是在水稻农耕时代这个日本文化、文明史上特定的一个时期内,作为同时代传统被再生产持续下来的,即使在下一个机械工业时代作为历史传统对它文化文明的形成有所帮助,也已经无法进行再生产了。

我觉得水稻农耕时代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到了将贯穿这个时代的文化、文明特征清楚地展示给我们的时候了。

第二章日本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接受了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欧美文明文化的影响。

换言之,在水稻农耕时代充分地接受了中国文明文化,在水稻农耕时代到机械工业时代的过渡期接受了欧美文明文化的影响。

因此水稻农耕时代的日本文化可以认为是中国的附属文化。

然而,必须更加拓展视野,以乘坐宇宙飞船环绕地球的眼光来展望日中文化的关系。

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 读后感

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 读后感

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读后感英文版Kae Nagasaburo's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ReflectionsKae Nagasaburo's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Japan'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his detailed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ese culture, Nagasabur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s traditions, customs, and beliefs.One of the key themes that runs throughout the book is the concept of harmony, which is central to Japanese culture. Nagasaburo explains how this idea of harmony influences all aspects of Japanese life, from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gardens. By 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in Japanese culture, Nagasaburo helps readers appreciate the unique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shape Japanese society.Another fascinating aspect of Nagasaburo's book is his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nature in Japanese culture. He describes how the Japanese have a deep reverence for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this rev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ir art, literature,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Through his analysis, Nagasaburo highligh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this relationship has shaped their cultural identity.Overall, Kae Nagasaburo's "History of Japanese Culture" is a captivating and informative read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complexities of Japanese society. By delving into the country's cultural history, Nagasabur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unique traditions and values that define Japan.中文版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读后感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是对日本丰富文化遗产的全面而深刻的探索。

《日本史》读后感

《日本史》读后感

《日本史》读后感日本,一个“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超越”的国度。

小时候特别喜欢学历史,觉得泱泱大国处处威风,代有明君而使八方称臣。

这种享受有多深的同时,我对日本的憎恶就有多重。

小小年纪的我大约已经能够脑补想象着如同现代抗日神剧的剧情——手撕可能不至于,但是当兵扛枪,冲锋陷阵是有的。

长大了,也就不再那么幼稚。

相信很多人在逐渐成熟之后,遇到问题的首要解决办法并不是武力——武力是最有力的手段,或许也是最后的手段,但绝对不应该是最先使出的手段。

祖宗的做法,则是知己知彼。

对于一个不爱的国家,这样的“知彼”其实是不容易的。

但是因为一个人,我却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东野圭吾。

读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笑,东野圭吾太低端了。

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东野的作品如同神灵一样俯视着我,我内心充满了崇拜。

《烦忧杂货铺》的结构巧妙,温情的对答,充满爱的逻辑,依旧能够感动我的那一首在火焰中重生的歌……《嫌疑人X的献身》,尽管已经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多处拍摄了电影,但是我依旧认同原作,我的脑海中有独属于我所认知的石神形象,用强大的逻辑包裹的爱情……《湖畔》中关注的社会教育问题;《沉睡的人鱼之家》关注的医疗制度问题;《麒麟之翼》揭示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教育……很多很多,每一本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直至现在,我依旧认为东野圭吾值得众人的喜爱。

我对日本这个国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些不一般的感悟,我开始并不止步于东野圭吾。

逐渐的,我接触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太宰治《人间失格》、川端康成《雪国》、夏目漱石《我是猫》、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作品。

也开始知道他们之间所属的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的樋口一叶,反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新现实主义的芥川龙之介,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战后无赖派的太宰治,直到现在的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当我看的越多,我越来越迷惑于,一个小小的国家,其实在这么些年里面已经集聚了极大的能量。

欧洲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冲刺,不仅仅是科技发展,更大的难道不是当时思想所带来的新的风潮?不是为欧洲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吗?意识的解放,是行动上的有力支持。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部分段落翻译

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史》部分段落翻译

Ⅲ封建制度和近代化东北欧和东南亚可是,罗马帝国很快就灭亡了,此后,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农业和商业发达的西欧农耕地区产生了封建制度,形成了领土国家。

但是,在中国,古代帝国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在北方设置都城统治南方。

南中国在这个世界帝国的统治下被开发,水稻农耕发达,虽然用剩余生产发展商业,但由于一直被限定在古代帝国的政治框架下,同西欧地区一样,没能形成封建制度。

(增田氏认为,在东北欧地区,由于古罗马的后续帝国拜占庭因袭古代政治,没能形成像西欧那样的封建制度,同理,中国也一样)松田氏认为,在东南亚,虽然以港口城镇为中心开拓腹地,形成国家,但是这个南海的港口国家和前面的绿洲国家相比较,有海上和沙上之分,历史意义却是相同的,海洋商业国家即使扩大其所属的水稻农耕区域,也无法发展封建制度。

レイ・タン・コイ氏也是相同的意见,他在《东南亚史》中提到:在东南来的岛屿部,最早各王国出现在主要的海路(通商路)要地,在半岛部,从北向南,强有力的各民族建立了国家,但是,那些国家是专制王国,并没有作为封臣,多少具有一点独立性,可以同国王进行对抗的领主。

我认为,在欧亚地区,这样的国家存在方式同前面叙述的宗教的存在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日本和英国,中国和欧洲日本在南中国的东北方向,西区的西北部是英国。

英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十分发达,日本经历室町封建时代,到德川时代时完成了中央集权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发达的地区更早完成资本主义近代化,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

即,在欧洲英国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完成近代化,然后是欧洲各国的近代化。

在亚洲,日本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实现近代化。

南中国(梁启超氏认为,中国的近代化从南方开始,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虽然和日本一样是水稻农耕地区,但封建制度却没能发达起来,这是国为古代帝国在北中国设立首都,一直到清朝末期都统治着整个中国,南中国被限定在“古代”的框架下。

因此,中国的近代化比较迟。

东南来的近代化较晚,也同样可以得到解释。

日本文化通史

日本文化通史
文学艺术和学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同时,简明地叙说这些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政治
社会发展历史的有机联系。其次,从比较的视角出发,论述日本千余年与中国交往和融合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以及近代以来百余年与西方交流调适西方文化的新鲜经验。还有在与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过全盘“汉风化”和
全盘“洋风化”的思潮,乃至曾一度陷入文化的黑暗时代,最后经过古代的文明开化和近代的文明启蒙,分别以
3
第一节禅韵水
墨画的艺术特

第二节枯山水
庭园与禅的空
无性
第三节空寂幽
玄的茶禅一味
1
4
第四节闲寂风
雅的俳句与禅
2
5
第五节近古审
美学主体的完

第二节城郭与书院
的宏伟建筑艺术
第一节安土桃山时
代与黄金文化的特

第三节隔扇屏风画
的黄金艺术
第四节阿国歌
舞伎·少年歌
舞伎的华丽官
能美
第五节西方文
化初传及其影

日本文化通史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通史
文化
文化
日本
日本
文化交流
历史
艺术
对外
文化
美术
发展
国家
歌舞伎
佛教
中国
儒学
中世
神道
内容摘要
日本文化通史(约40万字)本卷首先详细论述日本先民在岛国的自然风土和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宗教、

想全面了解日本文化这十部经典值得一读

想全面了解日本文化这十部经典值得一读

想全面了解日本文化这十部经典值得一读想全面了解日本文化?这十部经典值得一读一、《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著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二、《京都一年》林文月著那一年,林女士为研读比较文学,只身赴京都,每每夜晚,孤灯对影,只好以书写打发寂寞。

好在白天的京都充满罗曼蒂克——古寺庭园、料理茶道,旧书坊,歌舞伎,是值得寻访和经得起挖掘的一个城市。

在作者看来,京都这个城市是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良好交融。

传统的完好保存,西方文明的适当摄入,构成了日本独特的立世之道,正如作者强调的,“日本乃是极易接受、摄取和醇化他国文化的一个国家。

”三、《物语日本》茂吕美耶著《物语日本》说来不是什么藏诸名山、俟诸后世的大块之作,是谈拉面速食面、说澡堂泡汤、讲忍者剑客、扯发财猫、荒城之月、竹取物语、岁时纪事的寻常小景。

确足当“物语”一词,深入浅出、头尾俱足,来龙去脉、应现全身。

但所谈却时时处处展现日本庶民文化的根本性格。

用中文写作,文字也自成一格,流畅中不失其独有的异国风味。

茂吕美耶是性情中人,爱读书爱写文章,但她不属于纯文学,她始终很普罗大众,关注是庶民文化生活。

她整天谈的是吃饭、洗澡、歌谣、传说、怪谈,展示的是物语的驳杂的日本之美。

四、《日本文化史》叶渭渠著真正要搞清楚日本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必须读大家手笔,叶渭渠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侵淫日本文化数十载,在日本文化研究及日本文学译介上著述颇丰的大家。

本书按照日本历史进程划分日本文化段落,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从绳文弥生古坟文化开始,历经飞鸟、奈良、平安、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江户七个中古时代,最后以近现代文化开明结束,基本囊括了日本文化发展的主要篇章。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史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如果真的剔除掉中国思想即所谓的唐心、佛心,未经影响的日本文化会成为一具骷髅,甚至连骨架都算不上, 剩下的可能连底裤都没有了。
1952年,家永三郎先生编写的《新日本史》被用作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原因是,家永三郎先生公正、 客观地记述了日本历史。
言简意骇的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史课老师推荐的书,对日本史有大概了解后再读,如拨云见日。 客观犀利地按照文化时代的顺序跨领域的对日本文化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一次梳理。 书应该是不错的,只是我此前毫无整理来着),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在我 的备忘录里,为更好的了解日本。 日本文化更像是一种嫁接,善于接受并吸收各种文化,但又以洋葱式呈现出来,外层包裹着新兴文化,内核 仍然是原始的,野蛮的,由此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菊与刀。
封建体制的倾斜与商 人艺术的成熟
科学精神的诞生
社会革新思想的发展
文化的地域性以及社 会性传播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日本文化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文化,是人类即社会或者构成社会的个人所创造和用来享受的东西,因此,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创造功能、 被创造的内容和享受功能。三者紧密联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各自相对独立。
也没有产生以财富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不存在阶级对立和国家权力,这是原始社会与其他阶段的社会在本质 上的区别。
在既已进入铁器时代的汉文化的影响下,迎来金属器时代的日本并没有经历青铜器时代,而是从石器时代一 步跨进了铁器时代。因此,金属器时代初期,日本青铜器和铁器并用,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到日本文化史不同于先 进文明国家的特殊性。
新佛教的诞生 理论著作的出现
1
贵族文化的传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史》书评
或许世上再无有别的国度,会像日本一般,拥有如此矛盾的性格了;储蓄又热烈,敏感而坚忍,平和中蕴着极端,纤美里藏着暴烈……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带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生动的日本文化世界——这个“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给予世人的,不仅仅是其简素的建筑、空寂的庭园、优美的徘句、绚烂的浮世绘,还有枪炮造成的创伤、孤行引发的愤懑。

日本在1868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其主要就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破除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那么对这段历史变革家永三郎是怎么样看的呢?家永三郎认为:“日本之所以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化的道路,是因为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已告成熟,接近到了必须突破封建社会框框的阶段,而不是仅仅取决于幕僚或明治政府的政治口号。

”我为什么非常关心这句话,因为它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明治维新并不像从历史教科书看到的那样,上层号召、下层革命就改革成功,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改革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做基础,社会的变革就达不到变革的效果。

我们有些改革的鼓吹者总想人为地去改造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人为改造社会结果是主观意识的改造,其社会本质是换汤不换药,中外都是如此。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以为的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是理性主义在民众中的普及,日本人认为这是科学文明,但是他们也在检讨他们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

家永三郎就说:“理性的思想方法远远没有支配多数国民的生活,倒是迷信和非科学的想法占了优势,看病找方士,搬家讲究方位,举行仪式要预卜日子的吉凶,这些习惯始终没有绝迹。

即使说科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是江户时代对洋学知识的应用等等所无法比拟的,但在科学精神的国民化这一点上,可以说仍然极不充分。

”家永三郎的这一见解在我看来真是说到了日本文化的痛处,一场变革好像国变民变,但也只是表面的现象变了,骨子里面的东西并未完全变,可见要想彻底改变国民性是难上加难。

日本有记载的历史比中国短多了,它的文化根基也比中国差得很远,我们看当时的日本变化都如此难,庞大的一个中国现在要是去变那就更是难事。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周易》算命、算风水的这些东西不是又卷土重来了吗?当然这重来并不能简单说是复辟,是人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人生价值观的诸多反映。

在这本书里家永三郎还谈到日本当时的资产结构问题,他写道:“毫不奇怪,在强调‘国体’权威和鼓吹军国主义的刺激下推行的近代化,产生了与先进近代社会迥异的结果。

在日本,并不是依靠本该是近代文化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的自发壮大来积累民间资本,而是由政府的保护、扶持下他律性地培植起来的特权资产阶级充当了资本主义的代表,因而又使得资产阶级民主和个人主义未能充分发展。

”看了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当今中国的一些大企业,也是在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下壮大起来的,这跟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有相近之处。

国家资本的壮大,私人资本的缩小,它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就是个人自由的空间在缩小。

我很佩服家永三郎论述文化时,触角涉及到政治和经济,这说明他的眼界开阔,学识广博,看问题很全面、很辩证。

仅就文化而谈文化,往往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下面我们再谈一谈家永三郎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论述。

他认为在明治维新时代,“文艺作者也是自甘称为‘戏作者’,不以迎合读者的兴趣为耻,所以像古代的物语作者和元禄时代的文豪们一样,也缺少直面人生、倾注内心热情从事创作的认真严肃态度。

他们虽然在不受儒教的伪善道德束缚、肯定恋爱和性欲、正视活生生的人情方面,表现了儒学家所没有的现实精神;但是,也不可忽视:他们并不是在与封建的正统道德决裂的基础上采取这种态度的,而是具有如下倾向:表面上迎合封建道德,就像以竹接木似打着‘劝善惩恶’的
幌子以避免受到压制。

如果说既无高深的思想,又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那么,堕落到猎奇的趋向,自然就是难以避免的结果。

在读本、草双纸、歌舞伎等中,之所以不能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即:它们都竭力罗列出残暴的杀人、毒辣的阴谋诡计、奇形怪状的妖魔鬼怪、露骨的男女做爱场面等,以此刺激读者或观众的末梢神经,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这就是在经济大潮下的艺术家们的追求,回头看看日本的当初,再看看眼下的中国,恐怕又和我们有许多近似之处,这并不奇怪,都是在钱的诱惑下生存,在钱的指使下改变生活条件,所以钱指向哪里,那些“天才”“伟大”的艺术家们就去向哪里,观众喜欢什么我就演什么,就不足为怪了。

至于艺术家们留下的作品称得上称不上伟大,要另当别论。

家永三郎在书中还对《浮世澡堂》、《浮世理发店》加以了肯定。

这两本书周作人译过,在《知堂回想录》中,他认为这两本书译得比较满意。

家永三郎认为这两本书“生动地写出了聚集在澡堂或理发店的市井男女老少的对话,令人感到就像亲眼看到了当时庶民社会的气氛”。

可见,那些好的作品,在有思想的人眼里,强调的还是“真实”二字。

明治维新并不意味着学术自由化,家永三郎写道:“凡是对天皇制、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学问,研究和发表的自由都受到了限制。

1920年(大正九年),森户辰男发表文章介绍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法院毫不犹豫地给了森户以刑事处分。

”明治维新倡导的“文明开化”政策如此看来也并非文明开化,这种非文明恐怕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所不可缺少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做到彻底的文明看来是很难的事情,政权、财富、文明这三者的博弈实际上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

家永三郎的眼光在我看来是深邃加敏锐,看问题入木三分。

所以闭门读这样的作者写的书,才会开卷有益。

我们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明治维新时日本的文化动态,同时我们还可以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用日本明治维新时的这面镜子,照一照当代我们的变革,也可以照一照明治维新对后来日本政治、经济的影响,包括它为什么会走向军国主义,为什么经济从繁荣又走向衰败,我们细心地体会、体味、体察,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