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癌症的关系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癌症的关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癌症的关系备受关注。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指通过非DNA序列基因组信息所引起的遗传变化。
这一机制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概念、表观遗传标记、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癌症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一、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概念表观遗传是指通过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等机制,使得基因表现出不同的表型,而不改变其DNA序列。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
其中,DNA甲基化是指通过甲基基团的添加或去除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
而组蛋白修饰则是指蛋白质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核小体的结构和状态来影响基因表达。
非编码RNA则是指与mRNA不同的RNA,可以通过RNA干扰、转运RNA、修饰RNA等作用来调节基因表达水平。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DNA序列无关,是一种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的另一种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和基因调控相结合的重要调控机制。
二、表观遗传标记表观遗传标记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表观遗传标记包括所在的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等。
其中,DNA甲基化是目前为止最常研究的表观遗传标记。
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转移酶催化反应形成,最早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识别。
某些特定位置的DNA甲基化可以影响到DNA序列扭曲及加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调控基因表达水平。
例如糖尿病和癌症就是与DNA甲基化缺陷相关的疾病。
三、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癌症的关系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异常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许多癌症都与DNA甲基化水平相关,例如胃肠道癌症、肺癌、皮肤癌、鼻咽癌等。
DNA甲基化异常的癌症病理机制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癌症病理细胞中存在大量分化和基因失活,而DNA甲基化是影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的一项重要机制之一。
(2)DNA甲基化不仅可以反映细胞的生长状态,也可以影响到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的生长状态。
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破解癌细胞转录调控密码
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破解癌细胞转录调控密码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形成与恶性肿瘤细胞内部的转录调控失控密切相关。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恶性肿瘤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逐渐揭示了癌细胞转录调控的密码,为癌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癌细胞转录调控的重要性癌细胞转录调控指的是癌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异常调控的过程,包括基因的上调或下调。
这种异常的基因表达调控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癌细胞的转录调控对于揭示癌症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在癌症中的作用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而非对基因本身序列的改变。
通过DNA甲基化、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等调控机制,可以在基因转录和表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癌症中,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常常导致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三、DNA甲基化调控与癌症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通过在D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来调控基因表达。
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异常与癌症密切相关,常见于肿瘤抑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等癌基因相关区域。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恢复DNA甲基化平衡是一种重要的策略。
四、染色质重塑调控与癌症染色质重塑是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构象,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调控。
染色质重塑与癌症密切相关,包括染色体重排、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调控。
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突变和异常表达的基因往往与染色质重塑密切相关,这为揭示癌细胞的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非编码RNA调控与癌症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虽然不具备蛋白质编码功能,但在转录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长链非编码RNA和微小RNA。
因此,非编码RNA调控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癌细胞转录调控机制的奥秘。
六、破解癌细胞转录调控密码的挑战与前景要全面破解癌细胞转录调控密码,仍面临着许多技术和理论上的挑战。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一门研究基因表达和细胞命运调控的学科,它通过研究遗传物质之外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揭示了基因的表达是如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肿瘤是一类恶性疾病,其发生和进展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许多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
传统上,研究人员主要关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遗传突变,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控也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调控主要涉及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机制。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分子中加入甲基基团,通过甲基化酶对基因组DNA进行甲基化修饰。
DNA甲基化在细胞命运决定、基因沉默、基因转录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肿瘤中,DNA甲基化异常是常见现象。
许多肿瘤相关的基因和DNA修复机制的基因在肿瘤中发生异常的DNA甲基化,从而导致基因的异常表达,甚至基因沉默,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组蛋白修饰是另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组蛋白是细胞核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组分,可以通过翻译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
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等,其中乙酰化修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能够促进染色质结构的松弛,改变 DNA的可及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在肿瘤中,许多组蛋白修饰酶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例如,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的缺失会导致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此外,表观遗传修饰与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也密切相关。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的一小部分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它们在肿瘤的发生、重复和治疗抵抗中起着关键作用。
表观遗传调控能够改变肿瘤干细胞的命运调控途径和细胞命运标记物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研究发现,许多组蛋白修饰因子和 DNA 甲基化酶在调控肿瘤干细胞命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作者:焦金源周播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恶性肿瘤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恶性肿瘤的发生。
在分子水平上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肿瘤都能找到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印记,微小RNA。
本文就表观遗传水平修饰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表观遗传;甲基化;基因印记;微小RNA;组蛋白【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17-02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恶性肿瘤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恶性肿瘤的发生。
在分子水平上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肿瘤都能找到表观遗传水平的异常。
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对于早期诊断、治疗以及提高生存率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及特点肿瘤是一种多基因,经历多步骤突变所引起的细胞克隆性疾病,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①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②核分裂象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③生长速度较快。
④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⑤常见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继发改变。
⑥对机体的影响较大,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和恶病质也常发。
2.肿瘤的发生与表观遗传传统遗传学认为肿瘤是多基因参与的疾病,通常是2个/2个以上癌/抑癌基因参与按一定方式组合的多基因、经历多步骤突变所引起的细胞克隆性退化性疾病。
主要基因:缺失、重排、断裂、突变等。
基因改变的结果就是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如结肠癌相关基因:APC,RAS,P53,DCC.脑胶质瘤相关基因:P53,Interferons,MTS1,MTS2,EGFR,肺癌相关基因:RAS,c-myc,Rb,P53等。
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的癌细胞中,其主要的基因是完整的,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变异,突变和缺失等,这些事实就提示我们重新思考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是不是有什么比基因改变更为重要的因素导致了正常细胞的恶变。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一、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是一种由于体内细胞发生异常而失去正常生长调控机制的疾病。
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包括遗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DNA修复能力损害等。
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细胞逃脱了正常细胞凋亡和增殖机制的调控,从而导致不受约束的细胞分裂和扩散。
1. 遗传突变与癌症遗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序列的永久性改变,它可能导致基因功能的丧失或增强。
遗传突变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人群携带特定的突变体,在遭受特定环境因素刺激后更容易罹患某种类型的癌症。
这些突变可能会累积并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
2. 表观遗传改变与癌症除了DNA序列上的突变外,表观遗传改变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表观遗传改变是指影响基因表达而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这些修饰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和功能来调节基因表达,并对肿瘤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3. DNA修复能力损害与癌症DNA修复系统是保持基因组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它能够纠正DNA中的错误或损伤。
当DNA修复系统发生损伤或缺陷时,细胞将面临累积的突变风险,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BRCA1、BRCA2等基因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突变会显著增加乳腺和卵巢癌发生的风险。
二、肿瘤的发展机制肿瘤的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
正常细胞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突变,从而失去了对分裂、凋亡、血管生成和免疫反应等过程的调控。
1. 细胞周期调控失衡肿瘤细胞往往存在细胞周期调控失衡的问题。
例如,癌细胞可能会进入无限增殖状态或逃脱正常细胞周期停滞检查点,从而形成快速生长的肿瘤。
2. 不受约束的增殖和分化正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有序的增殖和分化。
但是,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调控被破坏,细胞逃脱了对增殖和分化的约束。
结果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制地增殖并失去其特定功能。
3. 血管生成促进肿瘤需要大量营养物质和氧气来支持不断增长的细胞群体。
恶性肿瘤中ATM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
恶性肿瘤中ATM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恶性肿瘤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ATM(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信号通路是恶性肿瘤发生中重要的DNA损伤响应机制之一,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ATM信号通路的负调控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特别是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细节还有待深入了解。
表观遗传调控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化学修饰、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方式对基因转录进行调节。
在恶性肿瘤中,表观变化仅次于基因突变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程度。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可以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ATM信号通路的调控也极为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次世代测序等技术手段,发现恶性肿瘤中ATM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是ATM信号通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一。
组蛋白通过甲基化、磷酸化、酰化等化学修饰方式,在染色体上形成特定的修饰模式,从而影响基因的可读性和可转录性。
在ATM信号通路中,特别是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组蛋白修饰可以调节ATM、Chk1、Chk2等多个关键因子的活性,进而影响DNA修复的效率和准确性。
2. microRNA调控microRNA是一类短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RNA干扰机制阻止mRNA的翻译或降解mRNA,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
在ATM信号通路中,多种microRNA已被发现对关键因子如ATM、CHK2、P53等进行调控,进而影响DNA 损伤响应和修复。
3.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通过甲基转移酶在DNA链上特定位置加上甲基,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在ATM信号通路中,多个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可以影响ATM、ATR、CHK2等多个关键因子的表达、活性和功能。
不同的恶性肿瘤中,甲基化水平和位点也存在明显差异。
肿瘤进化的概念
肿瘤进化的概念
肿瘤进化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的过程。
正常细胞在遭受DNA损伤时会通过修复机制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而恶性肿瘤细胞则可能发生基因组不稳定性,导致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变化。
肿瘤进化的过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遗传多样性: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往往会发生遗传多样性,即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表型。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在不断分裂和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
2. 分化状态:肿瘤进化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低分化的肿瘤通常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而分化良好的肿瘤则相对较为温和。
3. 克隆扩张:肿瘤进化过程中,某些突变可能赋予肿瘤细胞某种生存优势,使其能够更快速地生长和扩增,形成肿瘤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优势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互相之间还可能存在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以增加其生存能力。
4. 肿瘤进展:肿瘤进化过程中,某些突变可能使肿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从而形成远处转移灶,进一步扩散和侵袭其他组织。
这是肿瘤进展的关键步骤,也是恶性肿瘤造成严重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肿瘤进化是恶性肿瘤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入理解肿瘤进化过程对于预测肿瘤发展趋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基金申报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0-G---1.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发表论文25篇以上。
三、研究方案本项目分为六个课题,将全面系统地研究乳腺癌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机制,为乳腺癌和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分子标志及药物靶标。
前三课题分别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三个不同角度,分析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研究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分子调控机理;第四课题将对肿瘤转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即上皮-间质转换的细胞重编程机制进行探讨;第五课题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探讨肿瘤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转移的影响;第六课题整合所有的信息,描绘乳腺癌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
肝癌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
肝癌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肝癌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常常以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而著称。
全球每年有75万人死于肝癌,其中中国占到了一半以上。
虽然肝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明确,但是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是导致肝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遗传机制是生物体内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
在人类中,肝癌大多是由某些遗传变异引起的。
这些遗传变异可以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基因拷贝数变化等。
在肝癌的基因组中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肝癌相关的基因,如TP53、CTNNB1、AXIN1、ATF7IP等。
这些基因的变异会影响肝癌发展的多个方面,如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凋亡的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血管生成等。
另一方面,表观遗传机制是一组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遗传机制。
这些机制通过改变DNA或者组蛋白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这些基因学的变更可能由环境因素或生物因素引起。
在肝癌中,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在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研究发现肝癌中常见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致使多个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
此外,研究人员在肝癌中已经发现了一系列改变组蛋白修饰的分子。
这些分子参与了让肝癌细胞更加活跃、更易渗透的机制。
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体遗传信息的影响。
但是,肝癌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已经被广泛研究过,并且已经产生了重要的认识。
这些认识可以为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尽管在防控肝癌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在我们理解肝癌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上所做的努力已经为以后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调控
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调控近年来,肿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因肿瘤而失去生命,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影响最大的调控机制之一就是表观遗传调控。
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修改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表观遗传调控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这些调控机制不仅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还可以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的发生发展经常伴随着表观遗传调控的异常。
例如,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正常情况下,DNA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实现基因的沉默。
然而,在肿瘤中,DNA甲基化的异常往往导致一些抑癌基因的失活,促进肿瘤的发生。
相反,一些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区域往往会出现DNA甲基化的减少,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除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也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蛋白修饰是通过化学修饰组蛋白尾部氨基酸残基来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的。
一些组蛋白修饰酶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乙酰酶等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导致组蛋白修饰的紊乱。
这种紊乱可能导致肿瘤相关的基因区域的激活或失活,从而推动肿瘤的发展。
此外,非编码RNA也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非编码RNA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能力,但可以通过与靶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相互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一些研究发现,在肿瘤中,一些非编码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而另一些则低于正常组织。
这些异常表达的非编码RNA可以通过与转录因子或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
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调控不仅涉及一种机制,而是多种机制之间的复杂调控网络。
研究者通过对肿瘤相关基因组的测序和表达分析,揭示了许多与表观遗传调控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在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发展途径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是近年来在肿瘤学领域中崭露头角的研究方向。
它覆盖了一系列与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状态相关的修饰,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下面将对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肿瘤的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肿瘤是由一系列致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所致。
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肿瘤细胞还出现了染色体异常、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改变,这些都属于表观遗传学的范畴。
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可以导致DNA序列的变化,从而改变基因的正常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我们来具体了解肿瘤的表观遗传学修饰。
DNA甲基化是最为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之一。
在正常细胞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位点上,通过DNA甲基转移酶将甲基基团添加到CpG位点上的胞嘧啶上。
然而,在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状态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全基因组或某些特定基因区域的甲基化程度的增加或减少。
这些甲基化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基因的转录以及染色质的结构和稳定性。
除了DNA甲基化外,组蛋白的修饰也是肿瘤中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
组蛋白是一种包裹DNA的蛋白质,在细胞中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作用。
组蛋白修饰通常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
在肿瘤细胞中,组蛋白修饰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或激活。
例如,H3K27me3修饰的增加可以抑制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此外,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在肿瘤的表观遗传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编码RNA是指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其中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可以通过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在肿瘤中,非编码RNA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耐药性等特性。
表观遗传学的进展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的进展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概述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中非改变DNA序列的遗传变异的科学,它主要着眼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等遗传调控机制。
近年来,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调控方式之一,也是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表观遗传学变异类型。
在肿瘤中,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调控基因活性、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转录调控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对肿瘤组织或血液中DNA甲基化的检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预测肿瘤转移风险、评估治疗效果等。
1.2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是另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它涉及到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多种修饰方式。
肿瘤细胞中常常存在组蛋白修饰异常,例如组蛋白乙酰化异常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组蛋白修饰的变化,可以为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1.3 非编码RNA非编码RNA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 (miRNA)等,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lncRNA和miRNA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基因表达的调节,其中某些非编码RNA已被鉴定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因此,检测和分析非编码RNA的表达和功能,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靶点的发现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是指能够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药物,通过阻断DNA甲基化修饰的添加,从而恢复癌细胞中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已经在部分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肺癌、胃癌等。
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摘要:癌症是一组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个基因和细胞组分的异常调控。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癌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以及染色质重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1. 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基因突变、异常的细胞增殖、异质性细胞群体等多个因素。
过去,遗传学在癌症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然而,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意识到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学科,强调的是基因组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谱以及细胞功能的可变性。
2. DNA甲基化与癌症DNA甲基化是指甲基在DNA分子上的化学修饰,常通过甲基转移酶催化反应完成。
在正常的细胞中,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特别是在基因启动子区域。
然而,在癌症中,DNA甲基化常常发生异常。
这些异常的甲基化模式不仅与癌症的发生相关,而且可以用来作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3.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组蛋白修饰是指通过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修饰作用来调节基因表达。
在正常细胞中,组蛋白修饰具有重要的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功能;然而,在癌症中,组蛋白修饰失调常常导致了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近年来,组蛋白修饰酶以及修饰靶点的研究不断深入,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和策略。
4. 非编码RNA与癌症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是指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RNA(snRNA)、小核仁RNA(snoRNA)、微小RNA(miRNA)等。
非编码RNA在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癌症中,非编码RNA常常发生异常表达,并参与调控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
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解码癌细胞的表达规律
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解码癌细胞的表达规律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恶性和侵袭性的疾病,目前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癌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逐渐成为解码癌细胞表达规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重点介绍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以期揭示癌细胞的表达规律。
一、表观遗传学研究概述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中除DNA序列以外的一切可遗传因素的学科,它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研究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关键领域。
二、癌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组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而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癌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与癌症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因子。
1. DNA甲基化修饰的变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变化形式,它主要发生在DNA分子起始的胞嘧啶环上。
癌细胞中常常存在一种称为DNA甲基化酶的酶类,它能够使DNA分子上的甲基化位点增加,从而抑制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
此外,在一些癌症中还发现了DNA甲基化缺失的现象,这可能导致一些关键的基因错乱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2. 组蛋白修饰的变化组蛋白是构成染色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蛋白修饰则能够直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
在癌细胞中,一些特定的组蛋白修饰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乙酰化组蛋白修饰增加可能导致染色质结构松散,从而导致癌基因的异常表达。
3. 非编码RNA的表达变化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癌症中常常存在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
一些非编码RNA可以充当肿瘤抑制因子,对于保持细胞的正常状态起到重要作用。
而在癌细胞中,这些非编码RNA的表达通常下调或缺失,从而导致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和癌细胞的快速增殖。
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不断分化的能力,保证了生物体的正常发育、生长和修复。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细胞失控地分裂,形成肿瘤。
肿瘤是一种恶性的、不受控制的细胞增生,往往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理解肿瘤的机制和控制肿瘤病的过程中,对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至关重要。
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变化。
在遗传水平上,细胞肿瘤是由基因突变或基因结构的异常所引起的。
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物质,包括正常的细胞生长抑制基因和细胞周期控制基因。
在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或丢失的情况下,细胞会失去生长和分裂的控制,从而引发癌症。
例如,肺癌常常与TP53基因的变异有关,结肠癌与APC和KRAS基因的突变有关,乳腺癌与BRCA1和BRCA2基因的丢失有关。
在表观遗传水平上,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稍有不同。
表观遗传是指影响基因功能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仅取决于基因本身,还涉及到影响整个基因组的环境因素。
表观遗传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状态和组蛋白修饰等。
在细胞肿瘤形成的过程中,普遍观察到的表观遗传变化是DNA甲基化状态的异常,这对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造成了影响。
此外,肿瘤形成还与肿瘤细胞内部的自我调节网络有关。
细胞生长和分裂依赖于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包括许多细胞因子和细胞膜上的受体。
异常信号传递和失调的自我调节网络是引起细胞癌变和细胞增生的关键因素。
例如,下调信号通路中的细胞周期调控基因来抑制细胞自我调节的能力,如P16INk4a和P15INK4b等。
此外,损害DNA修复功能和促进DNA损伤的遗传原因也是促进肿瘤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后,肿瘤形成还与某些环境因素和行为习惯有关。
某些物理因素,如辐射和致癌化学物质,可以破坏细胞的DNA分子结构,造成突变和癌变。
长期的吸烟、过量饮酒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肿瘤形成的风险因素。
在了解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系列针对特定的癌症类型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
肺癌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研究
肺癌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肺癌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将针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
遗传机制许多科学家发现,某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EGFR、KRAS、ROS1等与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
普遍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来研究这些基因,试图找到更多的突变和相关联的基因,以便更好地理解肺癌的遗传机制。
EGFR是肺癌中常见的一种突变,近年来,EGFR的靶向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使用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开发技术以及高通量筛选等方法来寻找更多与EGFR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找到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并设计EGFR抑制剂,以更好地治疗肺癌。
此外,KRAS在许多实体瘤中发生突变,但在肺癌中尤其常见。
KRAS突变是是肺腺癌的一个重要独立诊断指标。
许多学者试图研究如何有效地抑制KRAS,以治疗肺癌。
而且,ROS1基因突变在某些肺癌患者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这种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人类的“先天性癌症综合征”--段氏综合症的发生。
因此,对ROS1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肺癌的治疗带来巨大的突破。
表观遗传机制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是肺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等等。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较为常见的表观修饰。
其中DNA甲基化是一种非常常见也相对稳定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
过度DNA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的失活,从而降低或消失一个蛋白的生成。
直接或间接改变基因表达的异常表观修饰可能会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功能控制,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
miRNA是一种小RNA分子,它可以通过RNA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并且MRIAT、MALAT1是在肺癌中被发现的致癌miRNA。
另外,miRNAs可以参与肺癌发生、转移、预测和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miRNA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可以研发一系列的靶向治疗方法,以更好地治疗肺癌。
结语总之,肺癌的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是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概述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概述引言:表观遗传调控是指通过细胞内外环境信号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而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在癌症发生发展中,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概述表观遗传调控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调控等几个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第一部分:DNA甲基化在癌症中的调控作用DNA甲基化是指DNA链上的甲基化修饰,其中甲基化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在癌症细胞中,DNA甲基化的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一方面,癌细胞的全局DNA甲基化水平下降,导致原本甲基化的基因变为非甲基化状态,进而激活了一些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
另一方面,癌细胞中一些关键的抑癌基因则出现了异常的高度甲基化,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沉默。
这种异常的DNA甲基化模式使得癌细胞在增殖、转移和抵抗药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部分:组蛋白修饰在癌症中的调控作用组蛋白修饰是指通过对组蛋白进行化学修饰,来调控染色质状态和基因表达的一种机制。
研究发现,癌症中染色质状态存在明显的异常修饰模式。
举例来说,癌细胞中常常出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过度表达,导致染色质的过度甲基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此外,癌细胞中还存在组蛋白乙酰化、甲酰化等修饰模式的异常,这些错误的修饰模式导致了细胞增殖、转移等恶性特征的获得。
第三部分:非编码RNA在癌症中的调控作用非编码RNA是指在转录过程中产生的不参与蛋白质翻译的RNA分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癌症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某些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而某些短链非编码RNA则具有剪切、诱导RNA降解等功能,参与细胞增殖、转移等关键过程。
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在癌症发生发展中,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
表观遗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这些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
在正常细胞中,表观遗传修饰起着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基因调控、细胞分化等重要功能。
然而,在癌症中,这些修饰过程发生异常,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基因表达和功能改变,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DNA甲基化是最为研究深入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
正常情况下,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岛(CpG-rich islands),这些岛屿通常位于基因起始区域,其甲基化状态与基因的启动和沉默直接相关。
在癌症中,DNA甲基化的异常出现,包括全局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和部分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
这些异常的DNA甲基化促使多个肿瘤抑制基因(TSGs)和DNA修复基因(DNA repair genes)的甲基化失活,导致基因的失调表达和功能失调。
此外,DNA甲基化的异常也与癌症细胞的不同分化状态相关,促进了癌细胞的转录组重塑。
除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也在癌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基因的表达状态和DNA可及性起着调控作用。
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多种类型。
在癌症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出现,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过度表达,导致组蛋白的异常修饰,从而改变了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异常的组蛋白修饰使得一些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或激活,进而促进了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
除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也被发现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主要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RNA)等。
遗传病学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
遗传病学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遗传病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对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肿瘤是一种由恶性细胞无限增殖和扩散形成的疾病,危害全球人群的健康。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遗传病学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遗传病学与肿瘤的关系1. 遗传突变与肿瘤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突变起着关键作用。
遗传突变可以导致癌基因的活化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从而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遗传突变在肿瘤细胞中可以表现为染色体结构异常、基因点突变等。
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2.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除DNA序列以外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调控等。
表观遗传学异常已被广泛发现在肿瘤细胞中。
例如,在癌症细胞中常见的DNA甲基化失调会导致关键基因启动子地区的甲基化增加,从而抑制基因的正常表达。
二、遗传病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1. 遗传风险评估通过对家族病史和遗传突变的分析,可以评估个体患某种肿瘤的遗传风险。
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会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
遗传风险评估有助于实施个体化的预防策略和早期筛查。
2. 基因诊断和靶向治疗遗传病学研究为肿瘤的基因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关键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治疗方案中的合适药物和剂量。
例如,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患者中很常见,通过对该基因进行检测,可以针对其突变状态选择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
三、遗传病学与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1. 癌基因组计划癌基因组计划是一个国际合作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世界上多种肿瘤类型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揭示肿瘤基因组学的复杂性。
该项目已经取得了多个肿瘤类型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并为肿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参考。
2. 环境因素与基因交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表观遗传调控与癌症发展间的联系
表观遗传调控与癌症发展间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对于癌症发展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癌症发展的过程中,表观遗传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指的是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遗传变化,而并不改变DNA序列本身。
这种遗传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
本文将探讨表观遗传调控与癌症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表观遗传调控与癌症发展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验证。
首先,表观遗传调控在癌症的起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
在正常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较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形成。
然而,在癌症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通常下降,导致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异常。
这些异常表达的基因可以促进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从而加速癌症的发展。
其次,组蛋白修饰也是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
组蛋白修饰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研究发现,癌症细胞中存在大量的组蛋白修饰异常。
其中一种常见的异常是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的丢失。
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在正常细胞中起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在癌症细胞中丧失了这种抑制作用,导致癌细胞的异常增殖。
此外,非编码RNA(ncRNA)也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在细胞内起着多种功能。
研究发现,ncRNA在癌症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ncRNA参与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进而影响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通过调控ncRNA的表达水平,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进而达到抑制癌症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针对表观遗传调控与癌症发展之间的联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DNA甲基化异常相关的酶。
这些酶可以通过干预DNA甲基化过程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能够改变组蛋白修饰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发表论文25篇以上。
三、研究方案本项目分为六个课题,将全面系统地研究乳腺癌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机制,为乳腺癌和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分子标志及药物靶标。
前三课题分别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三个不同角度,分析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研究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分子调控机理;第四课题将对肿瘤转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即上皮-间质转换的细胞重编程机制进行探讨;第五课题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探讨肿瘤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转移的影响;第六课题整合所有的信息,描绘乳腺癌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
六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紧密衔接,团结合作,互相促进。
课题一:DNA甲基化变化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本研究将筛选肿瘤细胞中高甲基化并失活的基因并分析其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的修饰状况,探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的先后关系。
筛选出影响DNA 甲基化酶和DNA结合的关键性因子或蛋白;明确相关关键性因子或蛋白与DNA 甲基化酶及DNA结合蛋白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明确特定基因发生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进而揭示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另外在肿瘤组织,CBX7等PcG蛋白的正常组合关系被破坏,并且这种PcG蛋白组合紊乱与肿瘤相关基因失活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本研究还将以多种器官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为对象,了解正常组织细胞中PcG蛋白的正常组合关系,研究这种正常组合关系破坏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与肿瘤相关基因组蛋白修饰、核小体定位和DNA甲基化发生的关系。
表观遗传重编程不仅在体细胞去分化和获得多能“干性”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也是细胞癌变过程中获得无限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物质基础。
本研究将在开展肿瘤转移相关DNA甲基化组学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并鉴定出影响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关键性DNA甲基化变化位点及其网络,了解其在癌细胞获得转移能力重编程过程中作用,建立预测恶性肿瘤转移能力的表观遗传分子分型体系。
总体研究方案如下:课题负责人:朱卫国,北京大学学术骨干:邓大君,北京大学伍会健,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课题二:组蛋白修饰异常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本课题将常规方法和高通量技术相结合,从筛选乳腺癌和肺癌中新的组蛋白修饰调控因子及其复合物出发,逐步揭示所获得的候选基因对于组蛋白修饰的作用和调控机理,并进一步阐明这些基因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将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乳腺癌和肺癌中发生突变或者表达异常的组蛋白修饰酶以及转录因子,同时针对MLL1等相关的甲基化酶复合物组分,LSD1等去甲基化酶、EYA 去磷酸化酶和磷酸化激酶、转录因子Smad4和ER 及其转录辅助因子等,筛选新的组蛋白修饰基因或miRNA ,利用各种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方法验证筛选获得的组蛋白修饰复合物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基因过量表达和敲低/敲除技术、基因突变技术、组蛋白甲基化、磷酸化和乙酰化分析、ChIP-seq 等技术检测分离的组蛋白修饰因子对组蛋白修饰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分子机制。
在此基础上,利用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对组蛋白修饰候选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做深入分析。
总体研究方案如下:肿瘤DNA 甲基化组和应用研究DNA 甲基化形成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叶棋浓,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学术骨干:杨晓,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课题三:非编码RNA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ncRNA作用机制的一个关键就是鉴定与之相互作用的靶分子,特别是蛋白分子。
本课题将以乳腺癌细胞系、肿瘤组织、肿瘤启动细胞为模型,利用自主建立的RNA-SELEX-seq技术平台系统地发现和鉴定与肿瘤相关蛋白(特别是其中的转录因子和表观修饰酶)发生相互作用的ncRNA;还将采用不同大小的ncRNA的cDNA文库(size-fractioned RNA library)鉴定肿瘤启动细胞特异的ncRNA。
采用球囊形成实验、二维平皿及三维Matrigel培养以及免疫缺陷鼠体内种植和肿瘤组织等研究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ncRNA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所构成的结构网络、调控网络、以及这些相互作用的生理功能,剖析ncRNA 调控网络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与此同时,选择其中一些有重要功能的ncRNA,结合大量的肿瘤患者的标本及临床资料,研究将其作为药靶或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
课题负责人:宋旭,四川大学学术骨干:宋尔卫,中山大学李沁桐,四川大学课题四:上皮-间质转换的机理及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细胞重编程机制以乳腺癌细胞系、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为模型,探讨EMT的细胞重编程作用机理及其在乳腺癌转移及化疗药物耐受中的作用。
选取永生化的正常乳腺细胞系(如MCF-10A),ER阳性低转移性细胞系(如MCF-7,T47-D等),ER 阴性高转移细胞系(如MDA-MB-231,SUM1315等),以及ER阳性但对三苯氧胺耐药的BT-474细胞等为主要细胞模型,并通过lentivirus介导的shRNA抑制或过表达E-cadherin在这些细胞系中分别诱导或抑制EMT表型。
比较不同细胞系在EMT前后其基因表达谱变化,用MeDIP-seq法比较基因组范围内DNA甲基化变化情况,并用ChIP-seq法比较与转录相关的主要的组蛋白修饰标志如激活性的组蛋白乙酰化、H3K4甲基化,抑制性的H3K9,H3K27,H4K20甲基化等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布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对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及特异性组蛋白修饰酶在EMT以及在乳腺癌转移及药物耐受中的作用做深入分析。
同时,选取两种以上高转移性细胞系,以TGFβ或TNFα刺激细胞或稳定转染β-catenin分别激活TGFβ、NFκB以及Wnt信号通路诱导EMT。
用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及全蛋白磷酸化谱分析在三种条件下共同变化的靶基因及蛋白分子。
这些共同通路分子是各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节点及潜在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对它们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分析。
建立可诱导表达荧光标记的E-cadherin 或其它EMT 诱导因子的稳定转染细胞系,以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实时观察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对EMT 及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总体研究方案如下:课题负责人:尚永丰,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术骨干:梁静,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课题五:细胞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以乳腺癌为模型,分别从肿瘤细胞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的免疫细胞(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和基质分子(细胞因子TGFβ)入手,研究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侵袭转移的影响。
分离乳腺良性增生患者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组织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分析miRNA 及mRNA 的表达谱;研究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或miRNA 对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建立三维细胞培养模型,将肿瘤细胞与基质细胞共培养,尽量模拟体内环境,并应用免疫分子及免疫细胞缺陷小鼠构建小鼠骨髓嵌合体动物模型,研究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或miRNA 对寻找高转移性乳腺癌及对现有化疗药物不敏感性的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功能域分析;质谱检测并验证相互作用蛋白;靶基因检测;与已知EMT 基因关系病毒介导的稳定过表达及shRNA 抑制候选基因后,细胞表型及小鼠乳腺癌转移模型的行为变化共培养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从分子、细胞、动物三个层面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肿瘤微环境中与REGγ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53等重要肿瘤因子动态相互作用及其动态调控的分子机制。
在解析这些调控机制的生理病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肿瘤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生物学因子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方案如下:课题负责人:刘芝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学术骨干:李晓涛,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曲春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课题六: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利用肿瘤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数据,采用计算生物学方法推测在恶性肿瘤、干细胞中发生变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网络。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调控网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因果推断方法。
(1)考虑到实验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需要开发能够自动整合并利用多个异质实验数据的因果推断方法。
这部分工作涉及去除反映单个数据源自身特征的背景信号,子网络的拼接与集成,观测型实验数据与(基因敲除、RNA沉默等)干预型实验数据的因果信息集成等多个问题;(2)通过开发根据数据特征自适应地调整网络正则化参数的学习算法等方式,以解决如何在具有较高噪声和不精确性的系统生物学实验数据中进行可靠因果推断的实际问题。
对于大规模因果推断问题,使用现有的贝叶斯因果推断方法,还面临有限的数据资源与急剧增大的网络搜索空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