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肿瘤与移植

合集下载

ICD10肿瘤教学课件

ICD10肿瘤教学课件
例如:舌尖癌扩展到舌腹面时,应按已知起源的舌尖部位 编码于C0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异位组织的恶性肿瘤编码于所提及的部位。
例如:异位胰腺恶性肿瘤应编码于C25.9(胰, 未特指)
4. 肿瘤的功能活性:是指肿瘤具有影响内分泌功能的能力。
肿瘤的功能活性编码:肿瘤本身编码在第二章,同时采用第 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编码作为附加编码用来 说明肿瘤的功能活性,这个附加编码就是功能活性编码。
ICD-10 第二章 肿瘤
本章以肿瘤的动态为主要分类轴心,
以肿瘤发生的部位为次要分类轴心, 即在动态的大组内再按部位分类。
一. 肿瘤的命名
肿瘤的命名主要是根据肿瘤的来源。
(一) 良性肿瘤的命名:细胞或组织名称 +“瘤”。 例如:上皮细胞瘤,鳞状细胞瘤,平滑肌瘤, 血管瘤。
(二) 恶性肿瘤的命名:
3.神经组织肿瘤:
良性肿瘤: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 瘤,神经节细胞瘤,神经鞘瘤,脑膜瘤。
恶性肿瘤:多星形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母细胞 瘤,室管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神经胶质瘤,脑膜肉瘤。
4.其他类型肿瘤:
良性肿瘤:黑痣,葡萄胎,畸胎瘤,混合瘤。
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或肉瘤),绒毛膜 上皮癌,恶性畸胎瘤,恶性混合瘤,癌肉瘤 (同一组织内有两种肿瘤)。
如果诊断中特别标明是恶性或腺瘤性、腺癌性类型息肉 属于肿瘤。
查找编码时,“息肉”主导词下的部位也是有限的,查 不到所需部位时,以“病”为主导词来查找。
6. 继发(转移)肿瘤的编码:
继发肿瘤是指一个(或一组)恶性细胞从原发部位 分离,在血流中通过淋巴系统或通过体腔游到身体 的另一部位,在那里植入并繁殖。因此,继发肿瘤 的组织学类型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是一致的, 形态学编码总是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只是最后一 位的动态数字由/3改为/6,部位编码相应改为继发 恶性肿瘤的部位编码。

肿瘤转移PPT课件

肿瘤转移PPT课件
③肉瘤常发生血道转移
肺转移性肝癌
癌脐
癌栓
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liver
脑转移性癌
骨转移性癌
病理性骨折
C 肿瘤的种植性转移 Implantation metastasis
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 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 在体腔内各脏器的表面,形成多数的 转移瘤。这种转移方式为种植性转移 或播种。
主页
输入淋巴管
原发瘤
输出淋巴管
下页
淋巴结
② 肉眼特点: 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切面 常呈灰白色,互相融合成团块。
③常为癌的转移方式
淋巴结肿大
/pathology/pi c/%E6%B6%88%E5%8C %96/%E8%83%83%E8% 85%BA%E7%99%8C%E 6%B7%8B%E5%B7%B4 %E9%81%93%E8%BD% AC%E7%A7%BBGastric %20adenocarcinoma.jpgad
[4]肿瘤干细胞的异质性: 同一肿瘤随时间迁延,所含干细胞克隆亚群也逐
渐增多。这种亚群之间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并不独立, 克隆间具有相互调节作用。
[5]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中起重要 作用。
[6]原癌基因c-myc、c-myb等与肿瘤干细胞的发生、 发展有密切关系。
[7]应用某些化学物质可使不成熟的恶性细胞逆转, 向正常的细胞分化。这些物质称为分化诱导剂。
种 植 性 转 移 模 式 图
大网膜种植性转移
种植性转移→腹水形成
2、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1986年 Liotta 提出的肿瘤侵袭(浸润)三步假说]
第一步: 粘 附
瘤细胞由特异性细胞表面 受体介导粘附于基质

第十章 肿瘤病人的护理 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 肿瘤病人的护理 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肿瘤病人的护理一、名词解释1.交界性肿瘤2.姑息性手术3.肉瘤二、选择题A1型题1.关于良性肿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程度较高B.多呈膨胀性生长C.少数可恶变D.不危及生命E.多数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有分界2.肉瘤的概念是()A.来自上皮组织的肿瘤B.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C.来自软组织的恶性肿瘤D.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E.来自肌肉组织的恶性肿瘤3.下列致癌因素中,最重要的是()A.遗传因素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D.生物因素E.内分泌因素4.下列属于三级癌症预防的是()A.减少暴露于致癌物B.消除暴露于致癌物C.早期治疗癌症D.早期治疗癌症E.诊断和治疗后的康复5.TNM可分级的范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0-4、N0-3、M0-1B.T0-3、N0-2、M0-1C.T1--3、N1-3、M0-1D.T0-4、N0-4、M0-1E.T0-3、N0-3、M0-16.肿瘤的主要表现是()A.肿块B.疼痛C.溃疡D.炎症E.畸形7.确诊恶性肿瘤,最重要的依据是()A.症状和体征B.有关的化验阳性C.B超检查D.CT检查E.病理学检查8.下列肿瘤中,癌胚抗原阳性率最高的是()A.结肠癌B.淋巴癌C.肝癌D.骨肉瘤E.胃癌9.目前提高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环节是()A.手术切除肿瘤B.综合治疗C.免疫和基因治疗D.中西医结合治疗E.早期诊断和治疗10.肿瘤根治性手术指()A.肿瘤广泛切除术B.肿瘤局部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C.肿瘤整块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D.受累脏器整个切除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E.肿瘤及其远处转移灶的广泛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木11.以下肿瘤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但除外()A.淋巴肉瘤B.造血系统肿瘤C.性腺肿瘤D.霍奇金病E.软组织肉瘤12.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氮芥时局部疼痛、稍肿,应()A.减慢推注速度B.拔针重新穿刺C.稀释氮芥滴注D.停用氮芥E.重新配制药液13.用卡介苗治疗恶性肿瘤属于()A.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B.特异性免疫反应C.毒性反应D.应激反应E.致敏反应14.黑痣恶变的征象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全身淋巴结肿大B.局部淋巴结肿大C.周围出现卫星状小瘤或色素环D.发生感染、出血或溃疡等E.黑痣迅速增大,色素加深,黑痣上的毛发脱落上的毛发脱落15.肺癌增大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可出现阻塞性咳嗽,其特征是()A.刺激性干咳B.持续性、高音调金属样咳C.间歇性咳嗽伴脓性痰D.夜间阵发性咳嗽E.间歇性低调鼾声样咳嗽16.应高度警惕胃癌的一项是()A.慢性萎缩性胃炎B.多年溃疡病出现腹痛规律改变伴消瘦C.粪隐血试验阳性D.胃溃疡E.胃息肉17.肝癌患者出现肝区持续性疼痛的原因最主要是()A.肿瘤增大压迫神经所致B.癌结节破裂坏死所致C.癌组织生长过快,供血不足所致D.肿瘤增大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或肿瘤侵犯肝包膜所致E.肿瘤压迫肝细胞所致18.腌制食物与肝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腌制食物中含有()A.亚硝酸盐B.黄曲霉素C.偶氮苯类物质D.较高的铁E.较高的苯19.患者,40岁,胃癌根治术后化疗期间血白细胞计数降至3×109/L()A.减少化疗药物B.成分输血C.用升血药物D.暂停化疗E.保护行隔离20.患者男性,57岁。

肿瘤转移ppt课件

肿瘤转移ppt课件

生长因子E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肝细胞生
长因子等)
③刺激肿瘤细胞运动但抑制其生长的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TGF、干扰素等 )
-
12
转移的形成及特点
1、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
通过侵袭突破ECM屏障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 胞绝大多数在短期内死亡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 原因来自于肿瘤细胞本身及宿主环境:
-
10
3、肿瘤细胞运动性
运动方式包括阿米巴运动,借助鞭毛和纤毛 的泳动和成纤维细胞样运动 。
肿瘤细胞位移 伪足延伸 细胞膜波状起伏 定向位移 最能反映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
11
促使肿瘤细胞的运动的因素
①刺激肿瘤细胞运动和侵袭的因子 (自分
泌运动因子 AMF)
②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和运动的因子 (表皮
-
6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原发瘤的增殖 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 瘤细胞侵袭基底膜
在循环系统中存活
侵入血管或淋巴管
形成瘤栓并转运到远隔靶器官 滞留于靶器官微小血管中
肿瘤血管形成,转移癌灶增殖
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 灶
-
7
肿瘤侵袭
肿瘤侵袭是指癌细胞侵犯和破坏周围正常
组织结构,进入脉管系统的过程
1、原发瘤的增殖扩展
原发瘤的增殖有利于其侵袭和浸润,肿
瘤细胞不断增殖导致肿瘤组织内部压力增高,
细胞趋向于向周围扩展
-
8
2、肿瘤细胞同型粘附与肿瘤细胞的分离
导致肿瘤细胞间同型粘附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包 括:
①癌细胞间连接装置不发达 ②肿瘤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 ,使肿瘤细胞
间排斥力增加
③肿瘤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下降
-
9

陕中医大外科护理学习题集及答案10肿瘤患者的护理

陕中医大外科护理学习题集及答案10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十章肿病患者的护理一、选择题1.关于良性肿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程度较高B.多呈膨胀性生长C.少数可恶变D.不危及生命E.多数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有分界2.肉瘤的名词解释是()A.来自上皮组织的肿瘤B.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C.来自软组织的恶性肿瘤D.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E.来自肌肉组织的恶性肿瘤3.下列致癌因素中,最重要的是()A.遗传因素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D.生物因素E.内分泌因素4.下列属于三级癌症预防的是()A.减少暴露于致癌物B.消除暴露于致癌物C.早期治疗癌症D.早期治疗癌症E.诊断和治疗后的康复5.TNM可分级的范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o∙ι⅜N∣>3⅜MoIB.To3、N O-2*M O-∣C.Ti-s⅛Nl-MuID.To∣⅝No,、Mo-ιE.To3¾Nos*Moι6.肿瘤的主要表现是()A.肿块B.疼痛C.溃疡D.炎症E.畸形7.确诊恶性肿瘤,最重要的依据是()A.症状和体征B.有关的化验阳性C.B超检查D.CT检查E.病理学检查8.下列肿瘤中,癌胚抗原阳性率最高的是()A.结肠癌B.淋巴癌C.肝癌D.骨肉瘤E.胃癌9.目前提高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环节是()A.手术切除肿瘤B.综合治疗C.免疫和基因治疗D.中西医结合治疗E.早期诊断和治疗10.肿瘤根治性手术指()A.肿瘤广泛切除术B.肿瘤局部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C.肿瘤整块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D.受累脏器整个切除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术E.肿瘤及其远处转移灶的广泛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木IL以下肿瘤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但除外()A.淋巴肉瘤B.造血系统肿瘤C.性腺肿瘤D.霍奇金病艮软组织肉瘤12.关于放射疗法的护理,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要了解病人以前是否接受过放射治疗B.术后病人应待伤口完全愈合,全身情况基本恢复后才开始放射治疗C.放射对骨幅有抑制作用,应每月检查一次白血球和血小板D.若血小板降至80000∕mm3时应暂停放射治疗E.若白血球,血小板下降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13.关于放射疗法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术后病人应待伤口完全愈合后才可放疗B.若白细胞降至3X109(3000∕ι≡3)时,应暂停放疗C.血小板降至80×109∕L(80000∕mm3)时,也应暂停放疗D.应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E.若照射野皮肤发红,溃烂应及时热敷,理疗促进愈合14.恶性肿瘤化学疗法护理,下列哪•项不恰当()A∙使用抗癌药前应了解病人血象,肝肾功能B∙抗癌药配制药时应核对无误,注意有效期C.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D.配制的药液必须在短时间内应用,不可久置E.若静脉给药,应从大静脉开始,以减少药液刺激15.抗癌药静脉注射漏出血管外,处理错误的是()A.生理盐水局部注射B.普鲁卡因局部封闭C.局部冷敷D.局部热敷E.硫代硫酸钠局部封闭16.癌肿TXM分期法中,M代表()A.肿瘤大小B.原发肿瘤C.继发肿瘤D.区域淋巴结转移E.远处转移17.对于放疗照射野的皮肤护理,下列哪一项错误()A.保持皮肤清洁,干燥B.避免冷刺激C.避免热刺激D.常用碘酊,洒精消毒,预防感染E.内衣要柔软宽大,避免摩擦18.使用抗癌药物的护理,下列哪一项有错()A.配制药液时应核对无误,注意有效期B.所有药液必须一次性配足,以供多次使用C.操作时穿长袖防护衣,戴帽子,口罩D.多次给药应有计划使用静脉,避免过早闭塞E.如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疝,肿胀,应立即停止注药或输液,局部冷敷二、简答题L简述TNM分期法。

10第十章-感觉功能评定PPT课件

10第十章-感觉功能评定PPT课件
疼痛区域的涂盖。
.
26
(三)视觉模拟评分(VAS)
1.直线法:被评定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觉在直线上 标出疼痛的程度表。
2.数字评分法(NRS):以无痛的0的11个点来描 述疼痛强度,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 痛。
3.注意事项
1)间歇评定。
2)周期性动态评分不宜过度频繁。(以免加重患者 焦虑)
(一)感觉评定的设备 1.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 2.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 3.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 4.4~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 5.感觉丧失测量器,或心电图测径器头、纸夹和 尺子。 6.一套形状、大小、重量相同的物件。 7.几块不同质地的布。 8.音叉(256Hz)、耳机或耳塞。
有限的急性发作。
.
22
三、常用的评定方法
(一)压力测痛法
1.压力测痛法 适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疼痛。 2.评定方法 找准痛点将压力测痛器的探头对准痛点
逐渐施加压力并观察和听取评定者反应,记录被评 定者诱发疼痛第一次出现所需的压力强度和最高疼 痛耐受限度所需的压力强度。
3.注意事项 (1)合适体位以提高检查准确性。 (2)测痛器探头须平稳地放在待测部位。
.
28
( 五 ) 简 化 McGill 疼 痛 问 卷 ( SF-MPQ )
SF-MPQ疼痛问卷在临床应用上具有 简便、快速等特点适用于对疼痛特性进 行评定的评定者和存在疼痛心理问题者。
.
29
(六)疼痛日记评定法
1.适用范围:适用对疼痛发展过程的评定, 特别适于癌性疼痛的镇痛治疗应用。
2.评定记录:由评定者、评定者亲属或护士 记录。以日或小时为时间段记录与疼痛有 关的活动、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疼痛的 强度等。疼痛强度用0~10的数字量级来表 示。睡眠过程按无疼痛记分。

第十章肿瘤练习及答案

第十章肿瘤练习及答案

第十章肿瘤练习及答案1.良.恶性肿瘤区别要点不包括A.肿瘤的组织分化B.生长方式C.复发与转移D.压迫与阻塞E.生长速度2.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A.肿瘤体积的大小B.肿瘤发生的部位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E.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3.不属于细胞异型性的是A.核数目不一B.核肿胀,核膜不清C.核染色质分布不均D.核大小不等,核畸形E.病理性核分裂4.与高分化恶性肿瘤不符的是A.异型性较小B.常见于老年人C.侵袭性较小D.不发生转移E.肿瘤体积较小5.不属于肿瘤的是A.霍奇金淋巴瘤B.白血病C.血管瘤D.动脉瘤E.色素痣6.胃肠道的恶性肿瘤易经血道转移至A.肺B.淋巴结C.肝D.骨E.脑7.不发生转移的肿瘤是A.高分化癌B.原位癌C.早期浸润癌D.微小癌E.霍奇金淋巴瘤8.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区别是A.细胞分化程度B.生长速度C.有无包膜D.有无继发改变E.对机体影响大小9.属于癌前疾病的是A.十二指肠溃疡B.慢性萎缩性胃炎C.乳腺纤维腺瘤D.肠结核E.肝血管瘤10.决定肿瘤性质的主要依据是A.肉眼改变B.生长速度C.临床表现D.发病年龄E.镜下组织结构11.癌与肉瘤的主要区别点是A.发病年龄B.细胞异型性C.实质与间质排列D.恶性程度E.转移途径12.癌前期病变是指A.最终发展成癌的良性病变B.有癌变可能的良性病变C.原位癌D.溃疡病E.早期浸润性癌13.原位癌与浸润癌的主要区别是A.肿瘤大小B.基底膜是否完整C.边界是否清楚D.有无血管侵润E.有无淋巴管浸润14.交界性肿瘤是指A.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B.癌变前的肿瘤C.同时具有癌和肉瘤结构的肿瘤D.发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肿瘤E.既有鳞癌,又有腺癌的肿瘤15.肿瘤的发生与内分泌因素密切相关的是A. 肝癌B. 肺癌C. 鼻咽癌D. 乳腺癌E. 子宫颈癌16.肉瘤容易发生血道转移的原因是A.间质中血管较多B.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C.生长速度较快D.多发生于青年人E.肉眼灰红色似鱼肉样17. 与遗传关系密切的肿瘤是A.胃癌B.肺癌C.肾癌D.视网膜母细胞瘤E.黑色素瘤18.确认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应根据:A.淋巴结肿大B.淋巴结变硬C.淋巴结与周围组织黏连D.淋巴结颜色的改变E.淋巴结的镜下检查19.发生肿瘤但不能称为癌的组织是A.肠上皮B.血管内皮C.甲状腺腺上皮D.乳腺导管上皮E.肝细胞20.发生肉瘤的组织不包括A.软骨B.横纹肌C.脂肪D.血管E.胆管上皮21.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是A.淋巴管瘤B.血管瘤C.乳头状瘤D.神经细胞瘤E.黑色素瘤22.肺转移性肝癌是指A.肺癌转移至肝B.肝癌转移至肺C.肝癌和肺癌同时转移至它处D.它处的癌转移至肺和E.肝癌的肺癌互相转移23.不属于致癌因素的是A.红外线B.紫外线C.X射线D.γ射线E.放射性同位素24.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有诊断意义的肿瘤是A.肺癌B.大肠癌C.肝转移性癌D.胆管癌E.肝细胞癌25.肿瘤异型性是指A.肿瘤肉眼形态的差异B.肿瘤间质的多样性C.肿瘤实质的多样性D.肿瘤实质与其来源组织的差异E.肿瘤实质与间质比例的差异性26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A.肿瘤生长的时间B.肿瘤体积的大小C.肿瘤的组织来源D.肿瘤发生的部位E.肿瘤的质地27肿瘤组织的继发性病变不包括A.钙化B.坏死C.囊性变D.恶性变E.出血28.发生淋巴结转移时,肿瘤细胞首先出现在A.淋巴结门部B.中央窦C.淋巴滤泡生发中心D.边缘窦E.被膜29.肿瘤发生血道转移的依据是A.肿瘤细胞进入静脉B.肿瘤细胞进入动脉C.血液中发现有肿瘤细胞D.远处器官形成同一类肿瘤E.血管中发现有肿瘤栓子30.最符合畸胎瘤特性的是A.良性肿瘤B.发生于卵巢或睾丸C.由三个胚叶组成D.不发生转移E.有囊腔形成31.女,28岁,卵巢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肿物灰白色,有包膜。

第十章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第十章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Muller和Mcdintock发现染色体末端结构对保 持染色体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Muller将这一结 构命名为端粒(telomere), 如果末端没有这个结 构,染色体将相互粘着而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 直到70年代人们才在四膜虫(一种单核细胞生物) 中证实了这种端粒结构,为极简单的6个核苷酸 TTGGGG序列多次重复。以后,人们在多种生物 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均证实有端粒的存 在。所有的端粒包括人、鼠和其他脊椎动物均表 现为富含T和G核苷酸的DNA重复序列。人类端 粒的结构为染色体末端TTGGGG序列上千次的重 复。
一、端粒的发现 1972年James Watson提出复制末端问题, 复制DNA的DNA多聚酶不能将线性染色体 的DNA完全复制。也就是说在线性染色体 的DNA复制时,DNA多聚酶留下染色体末 端一段DNA(一段端粒)不被复制。这样 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就会随着细胞 分裂而缩短,这个缩短的端粒再传给子细 胞后,随着细胞的再一次分裂进一步缩短。 细胞每次分裂,染色体末端端粒逐渐缩短, 直至细胞衰老。人类体细胞遵循这个规律 从细胞出生到细胞衰老。
第十章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端粒为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DNA 多个重复序列。生物体内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处于 不断地缩短或缩短和延长的变化之中。端粒酶能 不断地延长染色体末端已缩短的端粒,是恶性肿 瘤生长必需酶。 在不表达端粒酶的正常细胞中,位于染色体末 端的端粒DNA在连续的细胞分裂中逐渐丧失,当 端粒缩短到临界长度时,细胞增殖停止。在癌细 胞中,端粒酶刺激端粒DNA的重新合成。因此, 端粒不会缩短,细胞增殖以不受抑制的状态继续 进行。
分析对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组织 端粒酶活性结果: 1.正常组织中,除生殖细胞和部分造血干细胞显示 微弱的端粒酶活性外,均无端粒酶活性。 2.良性病变组织中除个别病例有很微弱的端粒酶活 性外,如肝炎、肝硬化、良性脑膜瘤,绝大多数 病例均显示端粒酶活性阴性。 3.恶性肿瘤组织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组织 均显示明显的端粒酶活性。神经细胞瘤和胃癌组 织中端粒酶高表达病例生存期明显低于端粒酶的 低表达病例。

地鼠肿瘤移植实验报告模板(3篇)

地鼠肿瘤移植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肿瘤移植实验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重要手段。

地鼠因其易于繁殖、生长发育快、对肿瘤生长反应敏感等特点,常被用作肿瘤移植实验的动物模型。

本实验旨在探讨某肿瘤细胞系在SD地鼠体内的生长特性、转移情况以及免疫反应,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肿瘤细胞系在SD地鼠体内的生长特性。

2. 研究肿瘤细胞系在SD地鼠体内的转移情况。

3. 分析SD地鼠对肿瘤细胞系的免疫反应。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SD地鼠,雌雄不限,体重150-200g。

2. 肿瘤细胞系:某肿瘤细胞系(如人肺癌细胞系A549)。

3. 试剂与仪器: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胰蛋白酶、细胞计数板、CO2培养箱、显微镜、细胞培养皿、注射器、手术器械等。

四、实验方法1. 肿瘤细胞培养:将肿瘤细胞系接种于RPMI-1640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

2. 肿瘤细胞传代:待肿瘤细胞生长至80%左右时,用胰蛋白酶消化,按1:2比例传代。

3. 实验分组:将SD地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肿瘤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正常组)。

4. 肿瘤细胞移植:将实验组SD地鼠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于其背部皮下注射一定量的肿瘤细胞悬液。

5. 观察指标:a. 肿瘤生长情况:定期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色泽等变化。

b. 肿瘤转移情况:观察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

c. 免疫反应:检测肿瘤细胞移植后,SD地鼠体内的免疫细胞数量及活性。

6.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肿瘤生长情况:实验组SD地鼠背部皮下肿瘤生长迅速,与对照组相比,肿瘤体积、重量、色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2. 肿瘤转移情况:部分实验组SD地鼠出现远处转移,如肺、肝、骨骼等部位。

3. 免疫反应:实验组SD地鼠体内免疫细胞数量及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六、实验结论1. 某肿瘤细胞系在SD地鼠体内具有明显的生长特性,易于繁殖。

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

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作用(ADCC)、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体的封闭 作用 、干扰肿瘤细胞的粘附作用
❖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十分复 杂,其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机 制相互交错,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机 制相互协调和补充,从而共同执行免 疫监视功能。
第二节 移植免疫
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
❖ 异型(或丙种)胎
r-胎蛋白
结肠、卵巢、肾、肌肉、骨、
儿蛋白(rFP)
神经等的实体瘤
❖ BS胎蛋白
分子量大于20万的糖蛋白 肝癌、胆管癌、胃癌、白血病
及淋巴肉瘤等
❖ 胎盘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的同功酶
肿瘤组织
二、肿瘤发生的因素
❖ 内在因素 与个体的基因背景和免疫功能有关; ❖ 外部条件 化学物质、放射线照射等; ❖ 病毒感染
原因。
❖ 超急排斥发生迅速,反应强烈,不可逆转;
❖ 需立即切除移植物,否则会导致受者死亡。
❖ 如果事先认真进行ABO、Rh血型检查和交叉配 合试验,多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2.急性排斥反应
❖ 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 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周到1年内,发生迅速, 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 官功能减退等;
概述
❖ 移植(transplantation)是将健康细胞、 组织或器官从其原部位移植到自体或异体 的一定部位、用以替代或补偿所丧失的结 构和(或)功能的治疗方法。
❖ 被移植的部分称为移植物(graft) ❖ 提供移植物的个体称为供者(donor) ❖ 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为受者(recipient)
甲胎蛋白afp分子量70000糖蛋白可溶性抗原原发性肝癌畸胎瘤等癌胚抗原cea分子量20万37万糖蛋白结肠癌等逍化道肿瘤表面抗原胚性硫糖蛋白fsa含硫的糖蛋白胃癌2h铁蛋白含铁的大分子球蛋白小儿畸胎瘤肝癌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异型或丙种胎r胎蛋白结肠卵巢肾肌肉骨内在因素与个体的基因背景和免疫功能有关

肿瘤移植PPT课件

肿瘤移植PPT课件

3.肿瘤细胞的分化
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代表其恶性程度,分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 类,或称Ⅰ、Ⅱ、Ⅲ级。高分化(Ⅰ级分化)细胞接近正常分化程度,显 示恶性程度低,低分化显示恶性程度高。表现在组织化学方面的变化为: ①核酸增多,②酶的改变,③糖元减少。
4.转移
恶性肿瘤的转移方式为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几种 形式。
⑸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如黄曲霉素污染的的粮食可致肝癌,也可致肾、胃 与结肠的腺癌。
⑹其他:金属(镍、铬、砷)可致肺癌等。氯乙烯能诱发人肝血管肉瘤,二 氯二苯基、三氮乙烷(DDT)、苯均可致肝癌。
2.物理因素
⑴电离辐射:X线可致皮肤癌、白血病等。吸入放射污染粉尘可致骨肉瘤 和甲状腺肿瘤。
⑵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尤其易感个体。
二、机体因素
1.遗传因素:虽无直接证据,但癌症有遗传倾向性。及遗传易感性。如 结肠息肉病综合征、乳腺癌、胃癌等。相当数量的病人有家族史。
2.内分泌因素:某些激素与肿瘤发生有关。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乳癌, 子宫内膜癌;生长激素可刺激癌的发展。
3.免疫因素: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已发生恶性肿瘤。如HIV,丙种球蛋白 缺乏症,肾移植等。
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显示某部为横切面影像,根据显示的密 度和CT值,以判断肿块的性质,用于颅内肿瘤、实质性脏器肿瘤、实质 性肿块及淋巴结等的鉴别诊断。
3.超声显像
是安全简便无损的方法,利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对声抗阻的不同所产生超 声反射波显像作诊断,有助于了解肿瘤所在部位、范围及判断阴影性质.
3.区域淋巴结或转移灶的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常见化验包括血、尿、粪便的检查。恶性肿瘤常伴有血沉加快。

第十单元肿瘤

第十单元肿瘤

第十单元肿瘤本单元考点1.概论(1)概念与分类(2)病因2.癌变机制(1)化学致癌(2)病毒致癌3.肿瘤的临床病理(1)良性肿瘤(2)恶性肿瘤(3)肿瘤转移方式(4)良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特点4.肿瘤的诊断(1)病史与体检(2)肿瘤标记物、影像学、内镜检查(3)恶性肿瘤的分期5.肿瘤的治疗(1)治疗原则(2)手术、化学、放射、生物、免疫及中医中药治疗6.肿瘤的预防(1)流行病学(2)预防对策本单元复习思路准确记忆肿瘤的病因、特异性标记物:表格记忆法彻底理解相关概念:图片理解法一、概论(一)概念与分类1.定义: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不受生理调节。

2.分类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病”,如:a.恶性淋巴瘤b.精原细胞瘤c.白血病、d.霍奇金病3.命名(1)根据其组织及器官来源部位:如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股骨肉瘤等。

(2)根据不同细胞形态:如肺鳞状细胞癌与肺腺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与子宫颈腺角化癌,胃腺癌与胃类癌等。

(3)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未)分化癌如胃高分化腺癌、肺未分化癌等。

4.其他交界性肿瘤: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的可出现转移,从生物学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如包膜不完整的纤维瘤、黏膜乳头状瘤等。

一些肿瘤虽为良性,但由于部位与器官特性可导致恶性后果,显示生物学行为恶性的肿瘤。

a.颅内良性肿瘤伴颅内高压b.肾上腺髓质肿瘤伴恶性高血压c.胰岛素瘤伴低血糖(二)病因病因来源可分为环境因素与机体因素80%的恶性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1.环境因素①化学因素②物理因素③生物因素如:结肠息肉综合征、乳腺癌、胃癌常有家族史的:食管癌、肝癌、鼻咽癌②内分泌因素a.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癌有关b.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也有关c.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③免疫因素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患恶性肿瘤如:艾滋病病人、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肿瘤转移讲稿

肿瘤转移讲稿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一、概述:1.概念: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通过各种转移方式,到达继发组织或器官后得以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

具体说就是肿瘤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进而侵入淋巴管以及血管或体腔等部位,其中部分肿瘤细胞被带到另外一远隔部位或器官,并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样类型的继发肿瘤的过程。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肿瘤在远隔部位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的继发肿瘤;第二,继发肿瘤继续长大;第三,继发肿瘤可以继续再次发生转移,即肿瘤细胞呈现不连续性扩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的致死因素。

2.关于肿瘤转移概念的几种假说: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关于肿瘤转移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体液理论(humor theory)。

认为肿瘤转移是一种源于先天素质和/或肌体发生的恶液质;也曾认为是淋巴液停滞、腐败、体液内存在疾病有害物质,导致某一部位与相关淋巴结的癌肿。

1889年Paget提出“种子―土壤”学说,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殊的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的环境(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

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

1929年Ewing提出了解剖-机械学说,认为肿瘤转移纯属血管系统解剖结构-机械因素所致,他以器官的血液、淋巴的引流方向解释转移的发生。

目前公认的学说是“种子―土壤”学说。

2003年Fidler把这种学说的当今发展概括为三个方面:(1)原发肿瘤(和转移瘤)既包含有肿瘤细胞成分,也包含有宿主其它细胞成分。

(2)转移过程对肿瘤细胞而言是具有选择性的,要经历侵袭、栓塞、循环中存活、远距离毛细血管停留、从血管穿出并在器官中生长等过程。

(3)转移瘤仅发生在特定器官,不同器官的微环境(土壤)可能具有生物学独特性。

另一个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概念:肿瘤侵袭侵袭是指瘤细胞侵犯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肿瘤与移植
第 1题:
恶性肿瘤最主要的病因是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内分泌失调
D.免疫异常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恶性肿瘤的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肿瘤是环境与宿主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据估计约80% 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

其他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等也起一定的作用。

第 2题:
关于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下列哪项不正确?
A.大多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B.可跳跃式转移
C.乳腺癌癌细胞可浸润毛细血管呈卫星结节
D.癌细胞可绕过淋巴结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多数情况下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但也可跳跃式转移,即不经区域淋巴结而转移至第二、第三站淋巴结。

肿瘤细胞可以穿过淋巴结,也可绕过淋巴结。

乳 腺癌癌细胞侵犯皮肤淋巴管(不是毛细血管)可使局部呈卫星结节。

第 3题:
直肠癌病人出现尿频、尿急及血尿,体检认为是癌灶转移,其转移途径是
A.经椎旁静脉系统转移
B.种植转移
C.直接蔓延
D.血行转移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直肠癌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说明癌肿已侵犯膀胱,属于直接蔓延。

第 4题:
临床上,最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的是
A.甲状腺癌
B.肝癌
C.结肠癌
D.骨肿瘤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放射性核素显像对骨肿瘤诊断的阳性率较髙,且早于X线显影,可较早发现骨转移性肿瘤。


射性核素显像对胃肠道肿瘤阳性率低。

第 5题:
关于器官移植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目前最大障碍是供体短缺
B.尸体肾可用于移植
C.供体可来源于脑肿瘤死者
D.供体可来源于腹部肿瘤死者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是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因此,作为活体供者亲属供肾巳被广泛接受,而且 较尸体肾移植好。

大多数尸体供者系死于颅内出血或脑外伤,约1%的供者死于脑肿瘤(不〖腹部肿瘤)。

第 6题:
肾移植时,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必须
A.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必须
第 7题:
各类器官移植中疗效最稳定和最显著的是
A.心脏移植
B.肝移植
C.肾移植
D.胰腺移植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①临床上,肾移植是各类器官移植中疗效最稳定和最显著的。

截止2002年底,全世界累积肾移
植53万余例,最长存活已39年。

行胰腺移植2万例。

①截止2001年底,全世界累计行肝移植10万余 例,最长存活32年。

行心脏移植6万余例,最长存活23年。

行小肠移植297例。

第 8题:
保留受者下腔静脉的肝移植术式是
A.标准式原位肝移植
B.背驮式肝移植
C.劈离式肝移植
D.减体积肝移植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