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 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 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 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 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荀子。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代表。

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 弱者是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相应的教育策略:
充分地发挥个体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 牢固树立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信 念 提升个体的素质水平,特别是通过环境和学校 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想和志向水平,提高他们的 成就愿望和发展需要。
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
5、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生长长期趋势
注意: 适应 ≠ 迁就 而是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 洞。” 美国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美国的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 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 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天才——卡尔· 威特
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 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 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 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 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 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出版 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 学位。16岁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 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 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 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 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83岁逝世为止。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为什么教育能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 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 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有专门的经过训练的教师 4、学校教育可以调控遗传素质和环境的作用
早慧的 王勃, 14岁 《滕王阁序》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ppt课件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洛克、华生、斯金纳、荀子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细的培养人的活 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 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 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目的 性、预见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人的主 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 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 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举例:盲人的听力较好或者盲人的嗅觉较好;有些失去胳膊的小伙 伴可以用脚代替写字穿衣服等活动;身残志坚的人。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等。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 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 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第三章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课前思考题1.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1.教育须“以人为出发点”“剧中人”“剧作者”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反对工具式教育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反对狭隘的世俗主义和功利主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一,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二,全面发展,能力为重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三,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3.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第四,以人民需要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

2.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可能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为他们主动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必须在探究和活动中实现。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用主体间性的关系约束个人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理解、交往。

1.教育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观,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特色教育观念等观念体系。

2.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抓手和落脚点。

例如:从学生“被教”转向由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从灌输性教学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3.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制度的创新来做保证。

制度创新不仅对教育创新起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解放作用,尤其是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

谢谢大家!。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梳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梳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考点梳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一)人的发展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的重点是学习。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doc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doc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

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

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

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努力。

本文将从学科均衡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等角度,探讨教育目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学科均衡发展个人全面发展要求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基础与能力。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因此,学科均衡发展是教育目的的重要方面之一。

首先,学校应确保教学中的学科平衡。

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应提供一系列学科,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等。

学生需要在这些学科中进行学习,以充分发展他们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创新。

学科均衡发展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教师应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并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这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学科知识以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学生还可以参加项目学习、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课外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学校应提供各类兴趣社团和俱乐部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生通过参与兴趣社团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自身特长,同时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三、个性化学习个人全面发展要求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潜能,即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个性化学习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来实现。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不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谈谈你的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谈谈你的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谈谈你的思考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为个体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要具备普及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为广大市民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其次,教育要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教育中获得实践与经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者,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公民意识、法律法规和文明礼仪的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全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包括普及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方面。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

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

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

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

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

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读后感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读后感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读后感英文版"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to Promo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 A Review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life, shaping our values, skills, and perspectives. Recently, I read an article titled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to Promo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hich discussed the various prerequisites for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foster personal growth.The article began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teachers. It stated that teacher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ir quality directly impacts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not only 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but also the ability to engage students, inspire them, and foster a culture of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Another key condition mentioned was the need for a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includes a safe, secure,and inclus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where students feel comfortable expressing their ideas and asking questions. Such an environment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risk-taking, all of which are crucial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The article also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in education. It emphasized that parents and guardians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providing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Similarly, the community should provide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learning in real-world settings.Lastly, the articl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It stated that students need regular feedback on their progress to identify areas where they need to improve. This feedback should be constructive and focused on 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kills and abilities.In conclusion,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to Promo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rerequisite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 It emphasized the roleof quality teachers, a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family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continuous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By addressing these conditions, education can truly foster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中文版“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技能和视角。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实现条件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实现条件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实现条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实现条件教育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并分析教育与身心健康、认知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系。

一、教育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教育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个体可以获得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

教育激发了个体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使其学会如何通过运动、饮食和休息等方式维护健康。

此外,教育还帮助个体建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了抵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育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教育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促使个体发展各种认知能力,如观察、思考、逻辑推理等。

教育培养个体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个体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育还拓宽了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教育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教育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了个体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

在校园中,个体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合作。

这些社交技能将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还培养了个体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综上所述,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密不可分。

良好的教育为个体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对身心健康、认知能力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为每个人的身心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

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

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

《教育学》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教育学》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双生子爬梯实验
第二节 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
2. 个体发展阶段性的教育意义
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适合受教 育者的年龄特征。 教育要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 进。 教育要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教育要给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以积 极的支持。
整理课件
第二节 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形成年龄 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 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 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整理课件
人生的阶段特征
人生阶段
年龄特征 教育对策
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整理课件
资料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 刚发现时约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另一个被送到狐 儿院进行教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 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 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 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 童的水平。(《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狼孩所承受的是 人遗传的基因,但由于后天失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和教育,使它 几乎丧失了人的特性。
整理课件
鸡人苏吉特-库玛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 -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 鸡一样啄食,像鸡一样 蹲着休息,和人说话时, 发出“咯咯”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

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

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

虽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但相对于社会而言,人是一个更根本的因素。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的创造物。

既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那么,要推动社会发展,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不同于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抛开了社会对人的制约性,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既看到了社会对人制约的一面,又看到了人创造社会的一面。

对于个体来说,前者使人作为社会的产物,适应社会的要求后者使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社会,彰显个性的一面。

因此,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统一的人。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意味着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存在、促进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先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不是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的直接目的不应该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其次,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只能通过培养人来实现,而不是把教育等同于某一社会子系统(如政治、经济),对社会发挥直接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创造和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最后,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复制社会的客体。

人作为社会的客体,只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适合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社会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历史的主体引领社会发展,这是一种超越性的教育。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确立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使教育的中心由社会要求转向了人的发展,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依然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因为对“人”的不同理解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实践追求。

例如,有的教育是把人作为“人”来培养,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称之为人本教育:有的教育则把人作为工具塑造,以人为手段,开发人的工具价值,称之为工具式教育。

工具式教育不是从人出发,也没有把人作为目的,只是把人作为满足社会要求的手段。

这种教育,虽然也在发展人,但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本体价值。

它强调人的社会化共性的一面,忽视甚至压抑人的个性化独特的一面培养的人缺乏个性、独立人格和创造活力,只是作为社会的工具,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去改造和超越现实,推动社会的发展工具式教育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忘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结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

这种教育只知道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工具,为既定的社会服务,不知道社会更要为人服务,而且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人的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该全面扩展人的价值,提高整个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尽管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必然成为社会的工具。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在创造社会关系中,形成人自身,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所以,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某一社会角色,但不能只局限于此,否则,教育就陷入了狭溢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之中,只满足于眼前的需求,忽视人自身的长远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承担某一社会角色的前提。

教育首先使人成为人,然后,才能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某种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1905—1975)的函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再次强化了这一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①因此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3.“有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现写入了党章,党的十八大又把科学发展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党的十八大深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为本”不是空洞的理念,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回答了我国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具体就是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就是要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关键能力。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坚持能力为重,强化关键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赋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指个体,而且指人民。

教育为了每个人的发展,也就是为了人民谋福祉。

因此,育人为本,不仅以个体发展为本,而且要以人民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从教育活动的要求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自己的发展,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是自主的发展。

虽然人的发展借助于教育,教育可以加速和引导人的发展方向,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必须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

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又一基本要求。

第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人只能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由他人所支配的活动中个体不可能得到发展。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实现的。

第三,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但教师不能强制学生的发展,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这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这种教育观念无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也无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