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历史课教学中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历史课教学中

【摘要】在当今的时代,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已捉襟见肘,并遭到种种的批评,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当前,如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具体实施中,如何摒弃过去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如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做到形式与内容上高度统一?如何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尽情遨游、畅所欲言,教师高瞻远瞩、随意挥洒的场所?如何让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类的各种至真至善的美德,“润物细无声”地流入学生心田,真正能“以史为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领悟,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各位共同探讨。【关键词】激情导趣个体创新授之以渔他山之石

一、激情导趣入情境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节时,我把本节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北京古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猿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娓娓道出了一个北京猿人短暂40

年的人生历程。配合这个故事,设计了五个方面的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

那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

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与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

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鸦片战争,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

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在分析中英双方在19世纪40年代各自状况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就要求学生把握:了解一个国家状况,应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去考虑。学生掌握这一基本历史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认识问题的层次,也可更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鸦片战争》一课中,在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在运用政治观点分析大量史实基础上,学生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历史教材里有大量的历史地图。直观的地理图示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鸦片战争》一课中,一开始我就挂出世界地图,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中英两国的地理位置,相隔的距离,激起学生对“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侵略中国?”探究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