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1、思想内容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1)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烙 印。
2)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斗争、性格和心理, 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
3)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自然风光, 从浓厚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了民族特色。
2、《红旗谱》艺术表现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3)审美方面的不足:作家几乎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更缺少想象与虚构 的能力。是真正的“业余”创作,其写作更多地是依靠生活积累和对文 学创作的热情来支撑,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技巧。作品普遍存在着粗陋简 单的弊病。而他们一旦将积累的生活写完,便不能开辟出新的写作领域, 其创作生涯也便随之结束,所以很多人存在着一本书现象。
•代表作: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 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这类作品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只是游击战或攻心 战,但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和艰苦卓绝, 既呼应了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也突出了人物和故事的 传奇色彩,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革命历史小说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成方 面的独特性。
3)在小说语言方面,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 将现代小说语言和提炼过的北方农民语言融为一体,形成 了一种朴实、精炼、生动、深厚的语言风格。在叙述故事 时,一般采用文学语言。而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一般又采 用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有时还使用方言土语。总之作 品的语言既文学化,又生活化、口语化。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

(一)建国初期:多幕剧的发展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 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夏衍的《考验》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二)1953—1957,独幕剧的发展
1953年,《剧本》月刊举办独幕剧征稿评奖活动。 重要作家作品:孙芋的《妇女代表》、何求的《新局长 到来之前》、鲁彦周《归来》、陈桂珍的《家务事》等。

3、“京剧”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大突破,不 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 审美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乃至整 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局限:文艺与政治?文学性,艺术性?
二、当代话剧的发展
1950、1960年代戏剧概述
当代戏曲的改革 当代话剧的发展 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四种剧本” 中国现代戏剧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李祖德课件,版权所有
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电影剧本 当代戏剧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1949—1957 第二个历史时期:1958—1976 新的历史时期:1977——
(2)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
第一,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 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二,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是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剧 中施行,使戏剧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以时空不固 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第三,依据“现实主义”原则,刻画人物性格,打破生、旦、净、 末、丑等角色体系,脸谱化不得不取消。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 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自然不能不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 或创造,从而使传统的表演体制被彻底突破; 第四,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歌剧和交响 乐的经验被引进,于是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 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6 第二十六章 五十六十年代戏剧汇总

6 第二十六章  五十六十年代戏剧汇总

第三节 《关汉卿》
主题:为民请命、铜 豌豆精神 结构:戏中戏。《关 汉卿》剧作中穿插着 《窦娥冤》的写作、 演出、遭遇。 特点:话剧加唱。 缺点:把关汉卿过分 政治化了。

关于关汉卿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史料甚少。但其作 为元杂剧的奠基者的地位却是公认的。 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现存的仅12种。 还有小令35首。但田汉根据关汉卿的剧 作和仅有的史料,判定,“在他留下的 许多杂剧中……几乎无例外地可以听到 他和当时黑势力兵铁相击的声音。他是 蒙古奴隶主贵族统治辛辣的批评者、揭 发者、反抗者!”“是一个沉毅不屈的 人道战士!”这是田汉写《关汉卿》的 基调和准则

剧本刻划了一个爱 吹箫的主人公,农 村贫困,他的箫声 低沉、悲哀,合作 化之后生活好了, 他以箫为笛横着吹, 笛声清脆、嘹亮。 剧中揭示了农村生 活的矛 盾,也勇敢 地揭露了官僚主义。
《洞箫横吹》
《布谷鸟又叫了》剧情

春光明媚的江南田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 的姑娘小伙子们,在青年团支部的号召下,正展开着 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青年突击队有个姑娘名叫童亚 男,她人长得漂亮,劳动好、唱歌好,大家都叫她 “布谷鸟”。在突击队中有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她, 一个是王必好,另一个叫申小甲。王必好经常和“布 谷鸟”一起谈心、聊天,劳动中王必好也处处帮助她。 “布谷鸟”是真心实意地爱上了王必好。申小甲是个 老实厚道的青年,他只会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布谷 鸟”,而姑娘却是全然不知。王必好的内心是个狭隘 自私的人。他嫉妒“布谷鸟”跟大伙在一起唱歌、说 笑,于是他用各种大道理阻止“布谷鸟”跟大家接近。 姑娘为了不使王必好伤心,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便 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突击队里再也难听到“布谷 鸟”清亮的歌声了。而申小甲知道“布谷鸟”与王必 好相爱,他为了别人的幸福宁愿自己伤心,把爱情深 深地埋在心里,不愿对姑娘表露。后来他离开了突击 队去学开拖拉机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50、60年代戏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50、60年代戏剧
50,60年代戏剧
一,老舍
(1899-1966) ) 1950-1966,共写 个剧本,其中多幕话剧十五 个剧本, ,共写23个剧本 个,此外有独幕剧,多幕歌剧,曲剧和改编京剧 此外有独幕剧,多幕歌剧, 等. 1949年五幕话剧《方珍珠》 年五幕话剧《 年五幕话剧 方珍珠》 1950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于1951年被北京 三幕六场话剧《 三幕六场话剧 龙须沟》 年被北京 市人民政府授与"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市人民政府授与"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春华秋实》《女店员》《全家福》 春华秋实》《女店员》《全家福》 》《女店员》《全家福 1957三幕话剧《茶馆》 三幕话剧《 三幕话剧 茶馆》
《茶馆》 茶馆》
1957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茶馆》 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 茶馆》 年发表在 发表,标志着中国戏剧文学高峰的出现. 发表,标志着中国戏剧文学高峰的出现. 1980年,北京人艺访问欧洲,在德国,法 年 北京人艺访问欧洲,在德国, 国等演出,被赞誉为具有" 国等演出,被赞誉为具有"世界水平的不 朽之作" 朽之作". 1983年,美国纽约剧团将它搬上美国舞台, 年 美国纽约剧团将它搬上美国舞台, 被称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 被称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 阿瑟密勒
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戏中戏 )情节结构: (2)戏剧冲突: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剧 )戏剧冲突:关汉卿的《窦娥冤》 的写作,演出, 的写作,演出,遭遇 (3)以诗入剧,剧本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以诗入剧,剧本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4)悲剧结局 ) (5)情节传奇色彩 )

艺术特色:
(1)采用了"图卷戏"(或称"人像展览式") )采用了"图卷戏" 或称"人像展览式" 的结构形式. 的结构形式. (2)笔法简练,含意深刻 )笔法简练, (3)塑造人物上: )塑造人物上: a.主要人物自壮到老,全剧贯穿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b.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c.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都是与时代发生关系 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 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 的事 d.无关紧要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无关紧要人物一律招之即来, 无关紧要人物一律招之即来 (4)语言上:简洁幽默,精炼含蓄,富有个性化 )语言上:简洁幽默1968) ) 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关汉卿》最早发表于《剧本》1958年第 关汉卿》最早发表于《剧本》 年第5 年第 是田汉受"世界和平理事会" 期,是田汉受"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世 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年的推动所作. 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年的推动所作. 有评论者认为田汉是以"一直战斗着的今 有评论者认为田汉是以" 日梨园领袖"的身份来写"战斗在13世纪 日梨园领袖"的身份来写"战斗在 世纪 的梨园领袖的形象" 的梨园领袖的形象". 郭沫若,欧阳予倩,曹禺 郭沫若,欧阳予倩,

50-60年代小说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掌握《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该时期短篇小说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了解“干预生活”的小说,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掌握茹志鹃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的文艺观本时期小说等叙事类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尤其密切,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就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详见教材P23-24)。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由于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一系列文学规范,作家们都面临着创作的转型。

中国现代作家群发生了分流: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他们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所以,此刻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新政权看做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但他们没有料到,进入新社会,必须要进行艰苦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这一点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

丁玲、艾青他们经历过延安整风,领教过思想改造的滋味,而胡风们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指导别人,他们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

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这一类作家的这种态度最有代表性。

如老舍从美国回来参加建设,提出“不反美”的要求;巴金套用柏克曼《我是来学习的》。

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或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

50年代、60年代小说

50年代、60年代小说

历史题材之三: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长篇: 《小城春秋》(高云览),30年代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广州和 香港)省港大罢工 广州起义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 短篇: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
历史题材之四:抗美援朝战争
现实题材之五:干预生活
• 短篇: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堂)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篷》(李准)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
现实题材之六:表现人情人性
• 短篇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美丽》(丰村) 《幸福》(李威伦)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 《三国演义》蜀汉五虎将: •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 《水浒传》梁山五虎将: • 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
• • • • • •
主要人物(“五虎将”)性格特征 少剑波: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杨子荣:胆识过人,大智大勇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诙谐幽默,善于攀登 孙达得:耐力过人,长于跋涉
历史题材之五:近代历史与古代历史
• 长篇 《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 短篇 《鸡肋》(徐懋庸)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现实题材之一:土改后农民观念的变化
• 短篇 《一架弹花机》(马烽) 《登记》(赵树理) 《新事新办》(谷峪)
现实题材之二:农业合作化
• 四、本阶段文学创作的缺陷 1、文艺观念政治化 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 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文学创作概念化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 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 于是形成了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 概念化的倾向。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2个研究方向:(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0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02新诗研究、小说研究、文学思潮研究考试科目:1.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2.2010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3012文学批评写作二、考试内容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1、初试(1)准考证下载:准考考生可于考试前一周登录中央民族大学招生考务管理平台(/zsxt)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2)初试日期:2019年3月30-31日。

(3)初试地点:中央民族大学,具体考场见准考证。

(4)初试内容:外国语(不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

2、复试(1)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按照一定比例择优参加复试,复试名单和复试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2)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时加试政治理论,复试时加试两门专业主干课程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各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朝鲜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实行博士学科自主招生,请考生关注研究生院和招生院系公布的招生工作安排。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 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概 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 现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成就蜚然的大家。 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地描摹农村中芸芸众 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 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 乡山水人物;或以传统的形式、革命的激情讴歌 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1947年8月,在晋察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 “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 报》。) • 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 创作的评论集(注:如冀鲁豫书店1947年7月初版的《论赵 树理的创作》,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9月编辑印行的《论 赵树理的创作》等。),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 麟、林默涵、荒煤、力群、冯牧等的文章。 •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前后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中,赵 树理被做了颇为特殊的处理。他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入选展 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并且 他又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 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而在《新文学选集》(茅盾 主编)中设有他的专辑。
• • • •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 ⑴、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和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⑵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服务于农民 需要,是赵树理的创作追求。他的小说创作基 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他的现实主义既不 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肤浅 的现实主义或者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 为“质朴的现实主义”(或“写真实的现实主 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相 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的小说与当时写农村 生活的其他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色斗争的逐步升 级和文艺领域展开的批判,一些作家受到冲击以 至迫害,严重挫伤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农村题材 小说开始走向衰微。 • 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明显地向反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方面倾斜。甚至不惜曲解生活, 而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模式来设置人物、情节和 矛盾冲突。 • 从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 然的《艳阳天》(1964年1月)等长篇小说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越来越屈从于阶级斗争理念的演 变轨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逐渐被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所覆盖,变得简单化以至于模式化。

50~60年代文学史概况

50~60年代文学史概况
“锄毒草”的问题; ➢ 提出今后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 ➢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 影响:
对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不仅没有进行 纠正,反而予以肯定,“左”倾思想明显,指导思想上发生 了严重失误。
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 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 重的“苦操奇行”行 乞兴学
3. 影响
➢ 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 存在的片面之处为以后的文艺发展埋下隐患,如片面强 调塑造新英雄人物等。
第三次文代会
1. 时间: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
7月23日毛泽东接见部分代表
2.主要内容(P45)
➢ 总结了第二次文代会以来的成绩和经验; ➢ 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 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
新红学派
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把《红楼梦》研 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础上, 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使《红楼梦》研究发生了革 命性变化,新红学派逐渐代替了旧红学派。后来人称其后的 研究就叫“新红学”。
俞平伯
2. 对俞平伯的批判
➢ 批评俞平伯的唯心主义批评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 反映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 义作品。
➢ 批评俞平伯否定了《红》所体现的具有丰富人民性的现 实主义传统;
➢ 批评俞平伯醉心于琐碎的考证。
3. 影响
➢ 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待古典文学研究 中的问题
➢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胜利,污 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中国民族。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造成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一是“先天不 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二是文 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成( 中篇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 去处理生活,又不象短篇那么快捷,能迅 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映 )。三是大 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 的根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 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 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会见彭司令员 》等作品。 后来,出版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两个短篇小说 集《英雄的故事》 (1959) 和《李大海》 (1961) 。 巴金:“我多么想绘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面貌, 写尽我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 力到了我的秃笔下都变成这些无力的文字了。”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这个时期,还有了“短篇小说作家”的概 念。 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 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 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尽管他们中 有的也写过中、长篇。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 重视。


从1949年到1965年,这期间发表的中篇小 说,大约有四百余部。 较为知名的有《铁木前传》(孙犁)、《在和 平的日子里》(杜鹏程)、《来访者》(方纪)、 《水滴石穿》(康濯)、《归家》(刘澍德)等 不多的几部。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

剧作主要描写了一个在上海十分常见的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生活经历, 写了他们一天中“几乎无事的悲剧”。住灶披间的是小学教师赵振宇一 家。赵收入低微,生活困难,但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常用“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思想来麻醉自己。赵的妻子狭隘自私,牢骚满腹,常为一 些琐事与赵吵吵闹闹,怨天尤人。亭子间住的是黄家楣夫妇。黄是靠父 亲典房、卖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可如今患了肺病,失业在家,一筹莫 展。现在父亲正住在他家,但他却连尽孝心的能力都没有,这使他非常 痛苦。黄的窘境引起了妻子的不满,为此两人常常发生口角。前楼上住 的是摩登少妇施小宝。丈夫是海员,常年不在家,不寄钱给她。她为生 活所迫,不得以做了流氓的情人,靠出卖肉体生活。她想挣脱,但怎么 也跳不出流氓的魔掌。阁楼上住的是老报贩李陵碑。儿子在“一二八” 抗战中阵亡,因此他无依无靠,孑然一身,常因思念儿子而痛哭流涕, 神经失常。客堂间住的是纱厂小职员林志成一家。林的好友匡复十年前 因投身革命被捕入狱,他受匡复托付,承担起了照顾匡复妻女的义务。 但时间一长,他与匡复的妻子杨彩玉同居了。从表面上看,他们平平稳 稳,但实际上精神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人都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然而,就在这一天,匡复出狱回到了家中。面对突然出现的匡复,他们 更加感到无地自容。同时,匡复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何去何从,他 们必须做出选择。林志成与杨彩玉、匡复之间的矛盾纠葛,是全剧的中 心故事。 总之,剧作塑造了一群都市中的平凡的小人物,写了他们在黑暗压迫下 丧失了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权利的非人的生存,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强烈的 控诉。是谁导致了匡复的悲剧?这一问题值得思索。
《上海屋檐下》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突破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以艺术图解政治理念的倾向,通过生 活在“上海屋檐下”的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人生的零碎”,让 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夏衍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一直重视“忠实地去刻画人生的严 肃”。对此,他在谈到这部剧作的创作意图时曾说;“反映上海这 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 生活中反映了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 的脚步声。” 剧情反映的是1937年春的上海。那时,“西安事变”已经发生,但 抗战尚未全面爆发,上海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时刻, 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形势异常复杂。正是在这样一幅凄风苦雨的画 面中,作者将笔触伸向了上海普通市民社会的一角,展示了他们悲 凉的人生图画。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五十年代有老舍的创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历史剧的创作,然后是63年到文革之前,有革命题材的热潮。

|话剧的概况50你打你以后,重视话剧和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戏剧和政治和社会生活直接关联的观念也得到强调,不过这段时间内创作的戏剧,除了老舍的《茶馆》以外,很少能有剧作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总体而言,表现现实生活的成功之作几乎没有,反倒是取材于历史的作品,能够保持不错的水准(这令我想起当下网文中被上级反复宣传的所谓“现实主义”……然而为网文代表的当代通俗创作,其重心仍然在幻想上面,唯有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传奇诞生的空间)。

55年之前,戏剧表现工厂农村斗争和革命历史的作品获得强调,56年到57年题材所有扩展,也开始讨论讽刺和喜剧等问题,57年有《茶馆》。

58年以后,紧密配合政治运动是对话剧等文艺的强大要求,但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由于距离政治的现实过近,所以有着很强的图解政策的特点,而历史题材和现实政治稍具间接性,保留了一定的创作空间,因而成就不低。

63年后开始准备文化革命,戏剧成为与政治运动直接关联的文艺样式,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样式的中心。

|老舍的剧作老舍在现代文学时期成就集中在小说上,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回到北京,潜心于戏剧创作,因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看,阅读小说也许多少有点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所以说铺开的义务教育也是零几年网文等通俗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认字真的成了一件普遍的事情)。

从50年的《方珍珠》开始,老舍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其中尤其以《龙须沟》和《茶馆》为最优,正是因为前者,老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60年代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由于政治形势剧变,并没有写完。

老舍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有良莠不齐的状况,劣作多半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表达。

而《龙须沟》则是他找回水平的一部作品,其写旧社会政府和新社会政府对于天桥下污水沟的不同态度,写天桥下贫民市民的生活,其将老舍熟悉的市民生活重新纳入写作之中,同时也不失政治热情的表达,因此使他获得了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2、1958~1965年 (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 《武则天》、田汉《关汉卿》。 (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 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 《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 姐》、《江姐》等。
第二节:《茶馆》
一、老舍建国以后 的剧作
《方珍珠》 《龙须沟》 《西望长安》 《神拳》等
第五章:50~60年代戏剧
第一节:概述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1、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 推陈出新。 2、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 代戏的重大突破。

二、话剧的新变
1、1949~1957年 (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 《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 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 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 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二、陈年老酒味更醇Leabharlann (一)《茶馆》的创作和演出
1957年《收获》创刊号 (二)《茶馆》反映的时代 1、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以后 2、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期 3、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 (三)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
(二)语言幽默,富有个性化 (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 三节:《关汉卿》
1、响铛铛一粒铜豌豆 2、戏中戏的结构 3、话剧加唱的手法
思考题:
简述《茶馆》的艺术构思。
国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三、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新颖的艺术构思 1、侧面透露法 (1)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1960年《红旗谱》搬上 银幕,导演凌子风,崔 嵬饰演朱老巩、朱老忠 两个角色。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5、柳青《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 《创业史》(1960)是当代农业题材小 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 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 “纪念碑”式作品。
小说采用左翼革命文学的“革命+恋爱” 的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 成长融合在一起,通过她与“胡适派” 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 间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青春之歌》1959年作为 建国十周年献礼片,拍了 上下集电影,轰动全国, 主演谢芳一举成名,电影 中林道静走路的姿态被称 为“道静步”,一时间, 全国的女青年、女学生都
小说虽然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但在揭示既有问 题的同时并未给予问题以答案。这不是一篇一般 性的“问题小说”,而是一部“提问题”的小说。 问而不答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呈现出特 别的美学蕴藉与思想穿透力。
“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经 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即使 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 风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 感,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 国农村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 坚实,它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 的力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力透纸背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 笑与深长的叹息。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 业合作化政策方针,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 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 作品!”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 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 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文 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 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代 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决 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 中心任务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 1966年5月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 巨大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是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子纲领。 • 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核心。 •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 “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但 是,在压迫、压制下,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 • 一类是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 • 另一类是地下文学。
茹志娟
一、生平 二、主要作品 三、艺术特点:
1、风格:清新、俊逸。 2、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 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
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小说
一、两类小说
•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以后,小说 界出现了两类让人耳目一新、启发人深入思考的作 品。 • 一类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 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小说,王蒙的《组织部 新来的青年人》是最突出的代表。 • 另一类是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 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
(二)第二阶段:1957年——1966年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 2、报告文学(在通讯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3、杂文
二、十七年散文值得总结的教训
(一)散文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批判的功能 (二)散文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
第二节
杨朔
秦牧等
杨朔
一、生平及作品介绍 二、散文的主题及艺术表现特征
50年代、 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 60年代散文概述
一、“十七年”的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湖南戏剧

湖南戏剧

湘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旧时俗称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因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一度曾称长沙湘剧。

“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九年(1920)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

湘剧是湖南历史悠久的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株洲、湘潭、益阳等城市,以及湘、资两水流域之湘中、湘东及江西西部地区。

长沙的戏剧因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宣宗时,澄州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其一有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唐代诗人李商隐《潭州》诗亦有句“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略窥当时长沙歌舞之盛。

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安史之乱后(790年前后),唐曲《麦秀两岐》由金州(今陕西安康)传人长沙,俳优能唱,并改歌词“叙其拾麦勤苦之由”,说明唐代大曲传到长沙很快地方化了。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繁荣,民间徘优戏剧活动随之兴旺发达。

《浏阳县志》卷十六《职官二·政略》载,杨时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 )知浏阳县事时,就曾“散青苗钱,凡酒肆食店与俳优戏剧之周民财者,悉禁之”。

浏阳乃长沙郡的属县,当时的俳优戏剧已到“阁民财”的程度,可见演出之盛。

元初,北杂剧进入长沙,据成书于元至正十五年(1 355 )夏庭芝所著《青楼集》载,杂剧演员帘前秀、般般丑、小婆儿及刘婆惜等,均“驰名江湘间”、或“得名湖湘间”,“武昌、湖南等处多敬爱之”,说明北杂剧已深得湖湘人民喜爱。

明代成化八年(1472),茶陵人李东阳作有《燕长沙府席上作》一诗,中有句云:“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似可作南曲传人长沙之证。

以此推论,自宋南渡至元末明初,约250年间,南北曲在长沙一带流传并逐渐衍变为地方声腔。

如北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原为正末主唱的四折本,700年后的今天,湘剧仍保留着这个戏的第四折《单刀会》,仍为生扮关羽一人独唱到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 1、独幕剧形式的群众戏剧高潮 • 在50年代,主要在1953-1957年间,独幕剧创作相当活跃
的艺术,大量群众踊跃参与创演,形成中国戏剧史上独有 的“群众戏剧”高潮。
• 一类是在恋婚、家庭题材,注重表现新时代新社会中女性 的觉醒成长与情感心理,以孙芋 《妇女代表》、崔德志 《刘莲英》为代表;
•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 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 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 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 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生活与
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
声音
•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 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 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 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 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 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 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洪子诚:《中国当
人也是中国人哪!”他的话铿锵有力。 • 4,要面子的松二爷也有着自己卑微的坚守。
.
• “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 一,它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活的“老北京”,浓浓的“北
京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 • 二,它也突破了西方话剧的一贯写法,也没有走上戏曲化
的习惯道路,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 形式。 • 1,“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 2,“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 3,“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 4,也是最核心的,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的悲喜剧形态。
• 这些历史剧大都富有饱满的诗情、浓郁的诗意,以及鲜明 的民族化风格。
• 通过写剧与表导演的综合艺术方式, “翻案”历史剧一 定程度地实现了对历史“翻案”本身的艺术“翻案” 。
《关汉卿》
• 田汉的12场话剧。写于1958年,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首演。
• 田汉站在新时代的背景,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塑造 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
• 第二类是干预生活、批判现实的讽刺喜剧,影响较大的是 何求 《新局长到来之前》。
.

.
•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 在1956-1957 年文艺规范“松动”期间,戏剧界出现了
一些干预生活的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书写人情人性, 张扬人道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剧 本” 。 • 代表性剧作有杨履方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野五幕 剧《同甘共苦》、海默四幕剧《洞箫横吹》等。 • “第四种剧本”在反右运动中遭到严厉批判 。
• “为民请命”是该剧的政治主题,铜豌豆精神则是剧作的 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 及其遭遇中,关汉卿的形象也是在围绕《窦娥冤》的创作、 演出和修改的斗争中完成的。
• 三,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 《茶馆》的“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
.
新版《茶馆》(2013)
.
新版《茶馆》(2013)
.
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
.
• 本时期历史剧的历史与艺术的复杂性
• 历史剧作所呈现的精神价值本身是积极且富有生命力的, 一度“趋时”,却也不易“过时” 。 – 《关汉卿》之“为民请命”;《胆剑篇》之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蔡文姬》之爱国精神、民族大义
.
.
.
.
第二节《茶馆》
《茶馆》
•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 1957年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第一次将由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于是之主演的 《茶馆》搬上舞台。
• 当时虽然受到首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但却受到某 些政治索隐派和艺术上具有习惯偏见的人的批评,如有人 说《茶馆》中有“今不如昔”的“怀旧”情绪;“影射公 私合营”、“反对社会主义”。所以《茶馆》上演不久, 便在一片惶恐的情绪中悄悄堰旗息鼓。
.
• 《茶馆》的悲喜剧性
• 一,悲剧情感的节奏。 – 三幕戏是人来事往中情感节奏不断下沉,整体上构成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直到“冰凉”的线条,最 后又通过三位老人的自我祭奠形成一个无奈而微渺 的 反弹。
• 二,悲剧情感的层次。 – 《茶馆》以“埋葬”的方式写“挽歌”,也以“埋葬” 来求取“新生”。微渺的趋上的情感和沉重的下落的 情感不断交织,后者把前者一点一点、一滴一滴地拉 下去,直至湮灭。
• 1979年,围绕纪念老舍诞辰80周年,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 出现了一股“老舍热”。正是这个时候,《茶馆》三度公 演,才终于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公认《茶馆》是 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
.
.
.
.
• 艺术构思与表现方式:侧面透露法
• 一个小茶馆,映出三个旧时代的剪影(清末1898年初秋; 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是为 表达“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政治主题。
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
• 小人物与老舍的气节:旗人出身的老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 有着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作为文人的老舍也在他笔 下的人物中渗透了的无奈中的自尊。
• 1,王利发委曲求全,骨子里却是不服输的;他最后的上 吊也表现出生命的气节。
• 2,秦仲义身上有傲然耿直,他有维新救国的梦; • 3,常四爷有点顽固,却又刚强、倔强,“我是旗人,旗
• 宏大主题借以“侧面透露”的正面载体是茶馆“小社会” 中的“小人物”的生活,《茶馆》就与当时流行的正面突 出、直截了当、高亢昂扬的颂歌显出了很大的距离。
• 侧面透露的独特方式,为老舍驰骋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优势 创造了广阔空间。
声音
•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 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 戏剧概述
.
• 受制于50、60年代不断政治化、不断阶级斗争化 的时代要求,戏剧艺术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纠结, 成为决定本时期戏剧演变的根本因素。
• 而在内在艺术方面,现实主义戏剧理念与中国戏 曲的写意戏剧观之间的对话、较量,成为本时期 戏剧演变的内在艺术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