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促进戏曲改革的另一支力 量,来自新式学堂。 当时一些学校效法西方的学生演剧, 利用假期,让学生举行旨在颂神或赈灾 的戏剧义演。显然,高难度的中国戏曲 功夫,不易为学生掌握,而以对白和动 作表情达意的西方戏剧,却容易为他们 所模仿。因而,他们在演出中弃戏曲而 取西方戏剧,也是情理中的事。
4、学生演时事新剧是早期话 剧的先驱 中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校学生的 业余演出开始。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 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 的新戏。
1923年,田汉组织的南国社成 立,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 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全 部演田汉创作的剧本。
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上海艺术大 学与南国艺术学院,“爱美剧”转 为实习性小剧场演出。 1919年宋春舫发表的《小剧院 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是我国第 一篇介绍倡导小剧院运动的文章, 以后《戏剧》上又有系统介绍,建 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系。
为“甲寅中兴”。
文明新戏的教化功能淡化,职 业化和商业化成为其主要特色,突 出戏剧的娱乐性与表现性,题材倾 向于世俗生活,欣赏趣味迁就于市 民阶层,思想性贫乏,加上幕表制 的局限,日渐衰落。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和建设西式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评旧剧的封建内
容,抨击“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
创作倾向; 要求戏剧成为改善人生的工具,如 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旧剧无法完成 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 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 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 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 “易卜生专号”,引发介绍外国戏 剧理论、翻译改编外国戏剧热潮。 不完全统计,1917至1924年间全国 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出版、发表 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17个国家70 多位剧作家,各种戏剧流派涌入, 形成现代话剧多元创作局面。
3、《茶花女》的演出成功,鼓 舞了春柳社诸人的士气。不久,又 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 《黑奴吁天录》。
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 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
4、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 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它在艺术形式上,既不像西方 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 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 并收,缺乏自己的东两。 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 定位。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一、中国现代话剧里的里程碑 ——胡适的《终身大事》
胡适的《终身大事》是独幕话 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 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 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 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 一。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 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 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 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 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 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 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 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 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 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改良戏曲的参照物即西方写实戏剧。 著名的戏曲艺人汪笑侬(1858-1918)创 造和改编了不少托古喻今的戏曲,藉以 讽刺清政府的腐败,宣传“维新”。 在这种时事新戏的演出中,生、旦、 净、末、丑的行当已划分得不是那么清 晰,舞台布景也趋于写实。戏曲舞台上 出现 “河花翎黄马褂”的时人和写实布 景。一些外国故事,也被编成时事新戏, 穿着西装的“洋人” 表演着中国戏曲的 程式动作,如《波兰亡国惨》一剧。和 传统戏曲相比,增加了对白,减少了唱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1、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春柳社 2、《茶花女》演出成功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 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 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 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 的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 意义。
二、田汉(1898—1968)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创 造社代表剧作家。 多产作家,仅20年代就创作了 20多部话剧(5部多幕剧外,均为独 幕剧)。
(二)早期创作的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关注社会人生的 现实主义精神。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并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对社会问题 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着力表 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2、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以及感伤、悲凉的艺术格调 剧情带有传奇性。 戏剧结构散文化,追求主观抒 情和诗意诗境,创造了话剧加唱的 形式。 注重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常 有长篇的独白,或叙事,或抒情, 而且这些语言的风格又是华丽的, 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与联想,都写 得绚丽多姿。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 美学生回国,1926年6月至9月曾在徐 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创办《剧 刊》,提倡“国剧运动”,主张整理 利用旧戏形式去建立“中国新剧”。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 倡导
1921年9月民众剧社成立,是 “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创办《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 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上海戏剧协社随后成立,是中 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反封建主题: 《获虎之夜》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 爱情悲剧,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 等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控诉了摧残 迫害男女青年真挚爱情的封建制度,歌 颂了勇于向封建思想挑战的青年。 特意点出辛亥革命这一时代背景, 表现出作者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意 图。
独特的结构方式 剧本用捕虎、获虎作为情节结构的 枢钮,以造成跳跃跌宕的情势,增强戏 剧效果。 田汉以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展示了 悲剧中人性的力量和人的自由意志,透 视着人生现实的深层之“真”。戏剧前 部分以生活常态式的宽松节奏和温馨情 境,反衬着隐然、间接的矛盾,表面是 静态的叙述,实则是人物内心动作的不 断延伸。
吸收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 资源,显示出“重象征,重哲理, 重(主观)抒情”的特点。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 精神融为一炉、交相辉映,是田汉 20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3、人物塑造上,创造了艺术家 形象系列。
(三)《获虎之夜》简析 《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代表作, 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 是第一次“接触了婚姻与阶级这一 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新话剧团体和戏剧刊物的出现, 标志话剧建设从理论倡导进入建设 与实践的阶段: 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强调戏 剧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 的启蒙任务,“艺术上的功利主 义”,“写实的社会剧”,“民众 的戏剧”,又提出“高尚的和通俗 的”艺术要求。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三、文明戏的兴盛——家庭剧的泛滥
1、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汪仲贤、 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 进化团”, 是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把戏剧的 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创立了中国 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
2、 “甲寅中兴”
文明戏乘革命浪潮兴起,随辛亥革命失 败而逐渐衰落。受革命鼓舞而从事新剧的人 士不断分化,一部分人把戏剧作为生存手段 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一些商人见演文 明戏有利可图,纷纷创立新剧团,编写新剧 目,文明戏兴盛。 1914年是甲寅年,故被称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1917——1927年)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 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的倡导 第四节 田汉、丁西林等 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 的萌芽与诞生
一、文明新戏产生的背景
1、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中国人 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 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 了西方戏剧的演出。 他们对西方戏剧感到新奇,而最 令他们感兴趣的: 一是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其 “规模壮阔逾于王宫”;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 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 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 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 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 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易漱渝 安娥
林维忠
(一)田汉戏剧的主要内容: 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 提倡“用真艺术来改造人生”的主题,将现 实关怀与“人性之真”的关怀融为一体 。 《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古潭的声 音》 2、表现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 (摧残、扭曲),更具社会批判性且越来越 强烈。《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
后部分立刻转入“获虎”结果的现 实紧张之中,特别是血淋淋的黄大 傻的出现,使得隐然、间接的矛盾 变成了显在、对抗的冲突。情绪的 发展带动了剧情的发展,黄大傻终 于因情而殇。“情不深,别无以惊 心动魄”。
传奇性情节,抒情性对白,写 意性人物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 使作品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丁西林(1893—1974)
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姑和寄居在自 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 黄大傻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 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儿与黄大傻相恋, 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 要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 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 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 后,莲姑悲痛万分,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的人。 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 婚姻无望,于是以猎刀自刺而死。
创造了话剧史上
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 喜剧。
代表作:
《一只马蜂》 《压迫》。
剧作特色:
1、执著于独幕剧的创作 2、喜剧趣味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于发 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内在的喜 剧趣味。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 爱 3、“二元三人”的结构模式 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 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 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 的聚集地。在此,他们演出一些西 方戏剧以自娱。
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 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它由 外国人经营,定期演出业余剧团 ADC编演的戏剧。 一些曾留学国外,或对西方戏剧感 兴趣的中国人,时常出入于兰心大 剧院,他们有幸在中国本土观看西 洋戏剧,逐渐对这种新鲜的艺术样 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