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第八章 20年代戏剧

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 演出方式,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 本。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 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 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 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 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爱美剧”的特征:业余性、非营业性、 艺术性。
五、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职业演出 衰落之际,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 军突起。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 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 起社会注目。
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的创作剧 本是南开话剧团1918年创作并演出 的《新村正》。
《新村正》全剧共五幕,是一部 有时代感的写实剧。
剧本以辛亥革命后天津郊区 一个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劣绅吴某 欺压群众,李壮图起来与之作激烈 斗争,而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二是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 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 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 直与王公争衡”; 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 “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 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 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 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 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2、19世纪末西方侨民将西方戏 剧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 院。
3、中国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 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 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 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 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 有了“时事新戏”。
二、文明新戏的产生——《黑奴吁天 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 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 剧。 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 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 《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 的标志。

20年代的戏剧

20年代的戏剧

• 爱美剧 也称“业余戏剧”,是非营业的突出艺术 品格的新剧,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 园。这期间,北京和上海的高校纷纷成立了业余 剧社,每逢校庆、纪念日、游艺会、募捐赈灾都 举行演出,他们吸引了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戏剧 爱好者。
•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于1922年冬在蒲伯英、 陈大悲等人的主持下创办,鲁迅、周作人、梁启 超被聘为校董事。这是第一所培养专门戏剧人才 的学校。
• 进化团(天知派新剧\戏)是任天知1910年发起的戏 剧社团,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 戏剧人才,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他们曾以 演出《血蓑衣》、《东亚风云》、《茶花女》而产 生影响,它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 形式。其突出的特点是:1、追求现场的政治宣传效 果;2、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它对后来的“广场戏 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理 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 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他的喜剧特征在“机智”二字。“欺骗”是他的喜
剧观 念和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处女作《一只马蜂》。另一个主要代表作《压迫》 在抗日期间创作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2、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 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 3、戏剧结构上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将剧中人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
• 学生业余演剧:天津南开学校和北京清华学校
• 新文化运动的戏剧观 1、把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组织 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2、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 要求戏剧从当今社会里取材,描写普通的人,表现他 们的日常生活,打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真实地 展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1916年,宋春舫(戏剧 理论家、剧作家)在北京大学文科开设“欧洲戏剧”, 这是西洋戏剧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进入中国高等学校讲 坛的开始。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第一节概论
•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 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 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 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 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 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 西方侨民引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 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 次。以后上海又建立一种被称为“东京席”的小剧 场,专供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来华演出。中国人演 出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1899 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晚会上演出自编的时 事新戏《官场丑史》,“这种穿时装的新剧既无唱 工,又无做工”,实为话剧萌芽期的雏形。随后有 《六君子》(1900年,上海南洋公学)、《张文祥 刺马》(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等剧目。以后汪仲 贤等学生组织文友会(1905年)、开明新剧会 (1907年)等演出新剧,使新剧从校园走向社会。
中国现当代戏剧
第一章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 戏(1899一1918)
•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 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 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 作. 》“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 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 反两方面的影响。 戏剧研究能成为专门之学, 王国维先生(1877 — 1927) 《宋元戏曲史》是有大功绩的。《宋元戏 曲史》完稿于1913 年1 月, 自1913 年4 月至次年 3 月, 是书先后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大型学术 期刊《东方杂志》上。
• 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原名 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生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 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 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 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 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 第一部有声《歌女红牡丹》都出自他的手 中。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 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 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 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中国现代戏剧.ppt

中国现代戏剧.ppt
双元中心的网状 式结构。
2.主题结构 A.表层结构:社会矛盾冲突——新旧思想冲突,阶级 利益冲突 B.深层结构:对人性的探究,对“人生之谜”的索解 ――爱情纠葛,亲情冲突,性格矛盾,命运安排
3.主要人物
A.周朴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怪胎——积攒原 始资本的残酷——封建家长的专横自私——人性的挣扎 和复归
派 新剧”。
早期剧作
早期话剧文学的最初成果是“社会问题剧”。 1.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 剧”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拉开了中国现 代话剧创作的序幕。 2.陈大悲的《幽兰女士》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3.欧阳予倩在自己的剧作中,首创了中国轻松喜剧形式.《泼妇》
没有喝。 朴 为什么? (停,向四凤)药呢?
蘩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朴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 ―― (向四凤)药 还有么?
四 药罐里还有一点。 朴 (低而缓慢)倒了来。 蘩 (反抗的)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朴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
中国现代戏剧
(1917~1949)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一、中国现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剧的萌芽与诞生 1.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是最早对中 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剧社。主要成员有 李叔同 ,他们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和根据林纾的翻 译小说改编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2.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 优秀戏剧人才,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演出所谓“天知
7.丁西林的喜剧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二节 田汉
• 《 名优之死 》 名优之死》 是中国话剧第 一部现实主义 成功之作. 成功之作
《名优之死》剧照 名优之死》
20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 一方面 ,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一方面,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 并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 对社会问题的关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 另一方面 , 则 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闷 、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 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交相辉映,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 交相辉映 , 是田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汉20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 一、中国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 时称“文明戏” 社,时称“文明戏”。其内容紧密结合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 二、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新 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 文化思潮的要求, 新青年》 文化思潮的要求,以《新青年》和“五 四”先驱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 。 • 三 、 易卜生的影响和 “ 社会写实剧 ” 创 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作潮流。 作潮流。
丁西林对现代喜剧的贡献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 优雅的喜剧”特色: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 于发掘人物性格、 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言 简洁,富有幽默感; 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 二十年代戏剧

第八章20年代的戏剧二十年代戏剧概况20世纪初,梁启超(1873-1929)首先倡导戏剧的改革,他从伏尔泰戏剧对法国社会的影响,认为戏剧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率先提出了以戏剧改造社会的观点。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进步思想的文化人(无涯生、陈独秀等),也对传统戏曲的腐败表示强烈不满,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要求舞台剧“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以体现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

陈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现代戏剧的改革势在必然。

但是中国古典戏剧本身并不具备改革的因素,推动中国戏剧改革的形式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话剧。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样式,最早(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

中国人的演出话剧,首先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而后才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

早期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六君子》《张文祥刺马》等。

可以说,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新发展,话剧的崛起是重要的标志和代表之一。

1、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或“新剧”,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名称。

“文明戏”是辛亥革命前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新样式。

“文明新戏”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演出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借东京本乡座剧院演出林纾、魏易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这是国人首次创作并演出的话剧,作为最早的文明戏,它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文明戏”1910年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一带。

它的表演,起初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多仅凭幕表,由演员即兴发挥。

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前后),文明戏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2、早期戏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1)“春柳社”1906年底成立于日本东京。

20年代话剧PPT课件

20年代话剧PPT课件

人物:男客人、女客人、房东太太、老妈子、巡警
洪深加入该社被推为该社的排演主任。戏剧协社注重舞台实
践,在中国话剧排演的正规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3年被查封为止,共举行公演16次,先后排演过谷剑尘 的《孤军》、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欧阳予倩的《泼妇》 和《回家以后》、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
所著《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而成)、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莎
话剧《抗争》,正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与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 外国士兵的英勇搏斗。
反帝爱国的戏剧。创造社作家郑伯奇192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的
反映进步青年苦闷、彷徨和新的追求。田汉 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觉醒和反抗。 《瓦匠之家》(胡也频)、《车夫之家》(欧阳予倩) 暴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虚伪的道德。 《好儿子》(汪仲贤)
‚焦母‛在精神上一味依恋 儿子而排拒儿媳的变态心理。
袁昌英在巴黎(1926—1928年)
左图是1927年欧阳予倩改编与周信芳在上海 艺术大学的小剧场里公演的六幕话剧《潘金 莲》。下图是郭沫若剧作《棠棣之花》剧照

(3)新月社及其戏剧活动 1924年,应梁启超、蔡元培邀
林 徽 因 扮 演 的 齐 德 拉
戏的批判揭开。

1918年10月,‚戏剧改良专号‛出版。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 周作人、傅斯年、欧阳予倩等发表文章,造成很大的声势。对促进新剧
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批判了没落中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 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二,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
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人艺 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 旨。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被聘为校董。 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于1924年冬停办。是现代中国第一 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自建剧场供学生实习, 这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也属首创。 后来活跃于舞台上的王伯生、吴瑞燕、万籁天等名演员 都在此受过基本教育。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
中国现代戏剧(话剧)初潮,是在中国近代民 主革命的推涌下产生的。与“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相呼应的,是晚清戏曲改良运 动。上海京剧名伶汪笑侬编新剧,创新声,演 出时事新剧。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的我 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二十世纪 大舞台》也应运而生。
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可 追溯到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学生演剧活动,1901 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仿效 此,在校内演出自编的 《戊戌政变纪事》。此后 上海学生演剧蔚然成风。
写了两部历史剧《赛金花》
夏衍
和《自由魂》。
1937年夏衍《上海屋檐下》,三幕剧。以同一个舞台场景, 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剖面,展示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 “人生的零碎”。
夏衍的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上海屋檐下》在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将五户人家的故事同时展开。
话剧《上海屋檐下》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省潜江县, 生于天津,原名万 家宝,出生于一个 没落的官僚家庭。
20年代,为思想解放所激发,择取古事古诗 中的著名女性予以再评价,重塑人物形象成为 一种戏剧现象。与郭沫若的翻案剧同调,还有 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和《貂蝉》,袁昌英 的《孔雀东南飞》,和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等。
丁西林(1893—1974)原 名丁燮林,字哭甫,出生 在江苏省泰兴县。
受清末民初“新学”的影 响夕他在中学时代就抱定
1917年《新青年》陆续发表戏剧改革文章。
1918年6月《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 同年《新青年》出版“戏剧改良专号”。
1919年3月胡适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
1921年 5月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新剧团体民 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同年,上海戏剧协社 成立。
胡适的《终身大事》

现代文学史课件:11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现代文学史课件:11第六章20年代戏剧

1925年,在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主持下,恢复了北京国 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这是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 戏剧艺术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以后,在田汉主持下,又在南 国社基础上,创立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
这就表明,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
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
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
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Your company slogan
20年代戏剧概述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 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 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 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 、《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 燕京女校、交通大学、民国大学、 师范大学、政法专科学校、北京高 等师院、女高师等院
Your company slogan
20年代戏剧概述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联合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1922年1月上海民众剧社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
1922年冬,在蒲伯英、陈大悲主持下,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 学校,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均被聘任为校董事。这是第一所 培养“预备将来以戏剧为职业的”“专门的戏剧人才”学校。
侨民传入中国。 中国人演话剧始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
“文友会”——从校园走向社会
Your company slogan
20年代戏剧概述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宣称:
“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
人为主,即今欧美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

之昆曲、二黄、黄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

第八章第三节20世纪戏剧

第八章第三节20世纪戏剧
尼采精神的另一面是上帝死后的虚无和焦 虑,是苦闷彷徨,寻找不到灵魂的归宿。 尼采的这两个方面都给予表现主义者以极 大的影响,表现主义者既充满了由价值失 落而产生的巨大焦虑、虚无,又张扬激情 以克服、缓解这类焦虑、虚无。
2、布莱希特与叙事剧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其三,关于戏剧的美学效果: 布莱希特主张采用“间离效果” ,破除传统戏剧 的卡塔西斯(Katharsis)作用。
所谓“间离效果”(又译为“陌生化效果”或 “疏离效果”),是布莱希特采用的一种旨在使 观众和舞台间保持距离的方法。它彻底破坏舞台 上的生活幻觉,把观众从不假思索的无意识状态 中唤醒过来。“在于使观众对所描写的事件有一 种分析的、批判的立场”。
代表人物
【德】恺撒(1878-1945) 代表作:《从清晨到午夜》; 《加莱市民》 ;
【德】托勒(1893-1939) 代表作:《群众与人》;
《从清晨到午夜》剧情
第一、二场:银行 裘皮大衣的女子 第三场:雪地 独白 第四场:家中 离家出走 第五场:室内自行车比赛场的一间办公室 第六场:酒吧 狂欢 第七场:救世军布道厅
二战后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经历残酷 的战争洗礼的幸存者的精神支柱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选择-反抗;
1、“世界是荒谬absurd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基点是建立在对世界的 荒诞性的认识上。
2、“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人的“存在”再先, “本质”在后。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 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 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 “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06.第三章 20话剧

06.第三章 20话剧

“娜拉出走”成为“五四”妇女解放思潮 —娜拉出走怎么办


《玩偶之家》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对海尔茂这样个别 资产阶级庸人的揭露和批判, 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士们 大为惊悚。他们认为娜拉出走是大逆不道, 并对易卜生进行 恶毒的人身攻击。他们辱骂易卜生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 秩序”, 是一个败坏道德的作家, 并要求禁演《玩偶之家》。 在此情况下, 易卜生愤笔疾书写出了另一社会问题剧《群 鬼》, 通过阿尔文太太沦为旧礼教、旧观念牺牲的过程, 有力 地驳斥了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无耻诽谤。 因而, 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 易卜生《玩偶 之家》的社会效果是多么的强大, 他在剧中所提出的社会问 题又是多么的尖锐和深刻。
2、茶花女



“五四”时期,启蒙者再次发动了 戏剧革新运动。当时,戏剧革新活 动主要体现为对中国旧戏的批判和 对西方话剧的引进。 张厚载在《我的中国旧戏观》 为了引进话剧,许多人主张必须首 先翻译西方优秀剧作来做范本。胡 适将《新青年》第5卷第6号办成 “易卜生专号”,集中介绍了现代 戏剧之父、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 及其作品。此后,对西方话剧的翻 译 和 介绍渐 成 风气 , 自 1918 年到 1921年6月出版的翻译剧作达33部 之多。 接下
第三章 20年代的话剧思潮
第一节
对旧戏的批判和对话剧的引进 第二节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 第三节 浪漫主义戏剧思潮 第四节 趣味主义戏剧思潮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特征
1、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 2、描写现实的批判揭露性 3、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 4、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茶花女、汤姆 叔叔) 5、艺术上的独创性
外国话剧的传入
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又译为《黑奴吁天录》、《汤姆叔 叔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 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斯陀夫 人(1811—1896)出生于北美一个 牧师家庭,曾做过哈特福德女子学 院的教师。她目睹黑奴在奴隶主残 酷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心生怜悯之 情。在此启发下,她亲自到南方了 解真实情况,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参 与解放黑奴的战斗。斯陀夫人因对 黑奴命运的关注成为支持废奴作家 中最杰出的一位。

5第五章:二十年代戏剧

5第五章:二十年代戏剧

一、20年代戏剧
1919年3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终身大事》,
是最早以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洪深 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为标志,中国现代话剧进入 了创作实践和全面建设时期。 1922年,陈大悲发表文章阐明了对话剧的思考,提 出了与“非营业”的戏剧内涵相同的“爱美的”戏 剧观点,产生广泛的影响 。 1924年田汉为戏剧协社编导的社会问题剧《少奶奶 的扇子》的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田汉
《名优之死》 《名优之死》是田汉20年代戏剧代表作。剧作以刘 振声与杨大爷的三次交锋冲突为主线,刘振声与刘 凤仙在人生艺术道路上的分歧与主线紧紧扣在一起。 剧情发展自然流畅,前台戏与后台戏互为烘托,剧 中人物形象各个丰满鲜明,刘振声的刚正抑郁,左 宝奎的诙谐调侃,萧郁兰的泼辣热情,杨大爷的狂 妄无耻,均在剧情的自然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表现。
一、20年代戏剧
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
和时代精神,是当时历史剧的杰作。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北京的空气》 等喜剧是他对中国现代喜剧创作的独特贡献。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 在新月社同人的帮助下, 倡导“国剧”运动,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戏剧。到20 世纪80年代,国剧运动及其理论与价值才重新引起 戏剧界的再认识。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
一、20年代戏剧
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创办我国第
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二十世 纪大舞台》。 1906年曾孝谷、李叔同等在日本东京成 立春柳社。 辛亥革命后,南开新剧团等的演剧活动, 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演 出景观。 1918年10月《新青年》专门出一期 “戏剧改良号”,基本观点是中国传统 《玩偶之家》剧照 戏曲与现代话剧势不两立。1918 年6月, 《新青年》精心组织推出“易卜生专 号”,刊登《娜拉》等剧本及介绍易卜 生的文章。

20年代戏剧散文精品PPT课件

20年代戏剧散文精品PPT课件

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以及后来中国战 争的长期存在,戏剧是“纯为娱乐的”的见解, 不被现实所容忍,宣告了倡导的不合时宜的失 败。
“20年代戏剧”知识要点
1、上海兰心剧院 2、春柳社 3、1918年《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4、上海民众剧社 5、“爱美剧” 6、洪深:《赵阎王》 7、田汉
9、丁西林的喜剧:《一只马蜂》、《压迫》
20年代散文
一、文艺性短论和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
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特点:
杂文一般短小精干,易于出手,多在报刊上 应时而发,适合作社会批评的武器,所以被五 四先驱者广泛使用。五四杂文对中国社会文明 各方面所进行的批评,倾注了作者改造旧社会、 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因此,杂文也是最 早显示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二十年代戏剧、散文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 与诞生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 也称新剧。
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一词,有时 也称“爱美剧”或“话剧”。
一直到1928年,话剧(drama)才正式命名为 “话剧”。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
报思想。(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B、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
彩,属于忍耐型悲剧。(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 型悲剧) C、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 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 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人千军万马”。
D、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
E、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 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 文章又极其恶劣不通”,“戏子打脸之离 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 的陈腐艺术。(钱玄同)

2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金子的性爱,都充满着原始的生命强力 《原野》写人物的精神幻觉 充分揭示人物心灵冲突的悲剧
(四)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
1、结构艺术的范本
所谓戏剧结构,就是根据题材的特点与主 题的需要,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组织戏剧冲突与安排戏剧情节的艺术。
《雷》的结构是戏剧中“锁闭式”的杰出范例
A、时间集中,全部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 B、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 C、登场人物经过极严格的选择, D、在危机中开头,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的 情节用回顾的方式 —— “回溯式” —— 渐渐透 露出来,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情节集中 紧凑。
《北京人》写的是旧北平士绅家庭的曾皓一 家,由于自身不可阻止的衰败,也由于暴 发户杜家的催逼和房客袁任家的影响,从 经济到精神迅速瓦解的过程。
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铺开,所有 主人公的表演基本上放在前台,事件发展 全过程大致都包括进去,通常被称作“开 放式结构”。
2、话剧语言的舞台化
(1)语言口语化程度高
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遇
巧合。
三、曹禺的剧作
(一)创作概况:
原 名 万 家 宝 , 字小石 , 1910 年 9 月 24 日(农历 8 月 21 日)生于天津的一个封 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 江
(二)关于《雷雨》
1934年7月,曹禺的第一 部话剧作品《雷雨》在 《文学季刊》1卷3期的 发表,它是中国现代话 剧史上的里程碑。
•戏剧文学的特点
–集中反映生活中的 矛盾冲突; –富于动作性、个性 化的人物语言; –适合舞台时空的戏 剧结构。
二十年代戏剧发展概况
20 年代的戏剧创 作,主要是话剧。 中国的早期话剧, 称为文明戏、文明新 戏,也称新剧。直到 1928 年,才正式命名 为“话剧”(drama)。 资料:据说, “文明戏”最初是由 妇女观众命名的,她 们以为,没有吹打的 结婚称文明结婚,那 么,没有吹打的戏剧 就该称文明戏。洪深 认为:可能因为话剧 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 国家介绍来的,才称 为文明戏,不管怎样, “文明”两个字,总 是恭维的意思。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

第8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戏剧代表:曹禺与《雷雨》、《日出》一、30年代戏剧(一)、30年代戏剧与20年代戏剧1.20年代戏剧春柳社,1910年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组建的“进化团”1914年,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职业化”剧团新民社等所谓“甲寅中兴”。

它以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

春柳社以演出社会剧为主(强调艺术性)(《茶花女》),天知派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政治教化意义《血蓑衣》、《东亚风云》),新民社以家庭商业剧演出为主(追求商业性《恶家庭》)。

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当时人们每日的生活,描写普通平常人,打破大团圆结局模式,如实反映现实。

力主建设“西洋式的新剧”。

因此,以《新青年》的“易卜生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问题——“爱美剧”(Amateur)(业余剧),强调非营业性质,追求艺术性的戏剧观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交通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并在特定的场合、特殊的时间演出新剧。

这即是所谓的“中国小剧场运动”。

由于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创作,因此培育了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作家。

20年代代表性剧作:《终身大事》(胡适),《幽兰女士》(陈大悲)、《泼妇》(欧阳予倩)、《道义之交》(蒲伯英),《赵阎王》(洪深),田汉的《名优之死》、《湖上悲剧》、《苏州夜话》,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

2.30年代戏剧30年代话剧的最大特点是在早期文明戏与“五四”新话剧发展中已经孕育的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

出现了以曹禺、夏衍为代表的成熟剧作家。

当时上海活跃着五大剧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与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陈白尘领导的摩登剧社。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剧团,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以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将戏剧大众化。

现代文学第7章田汉与20年代戏剧

现代文学第7章田汉与20年代戏剧

第2节 田汉(1898-1968)
三、《回春之曲》及其艺术特点
⑴情节富有传奇性,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
动人形象。 ⑵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 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 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抗日题材剧作新的境界。 ⑶剧本的抒情气氛浓郁,特别是几度穿插饱含深情的 歌曲,使得全剧的现实主题洋溢着诗情。
3.田汉20年代剧作特点: 第一,在主题上着力 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 实所产生的苦闷、思 索,讴歌一种人们对 黑暗现实强烈的反抗 精神。
《名优之死》剧照
第2节 田汉(1898-1968)
3.田汉20年代剧作特点:
第二,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第三,抒情性与戏 剧性有机地结合。
《名优之死》剧照
第7章 田汉与20年代戏剧
第1节 20年代戏剧文学发展 第2节 田汉(1898-1968)
第1节 20年代戏剧文学发展
“上海民众戏剧社” :《戏剧》 月刊,倡导
“非营业的”业余演剧活动。 胡适的《终身大事》
历史翻案剧:欧阳予倩的《潘金莲》、袁昌英
的《孔雀东南飞》、熊佛西的《兰芝与仲卿》 丁西林 :《一只马蜂》 、《压迫》
1.《获虎之夜》 :现实主义主题与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浪漫传奇色彩相结合,构成了田汉这部剧作的独特风 格
《获虎之夜》剧照
第2节 田汉(1898-1968)
2.《名优之死》: 集中紧凑的戏剧 冲突;简练传神 的性格对话;朴 实逼真的生活气 氛;外国文艺的 深刻影响。
《名优之死》剧照
第2节 田汉(1898-1968)
《回春之曲》伴奏队,1935
第1节 20年代戏剧文学发展 丁西林喜剧特点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
20世纪初创作的主要戏剧作品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作品:
1.《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贸易、信任、宽容和爱情的故事。

2.《长日之旅入夜》(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由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以自传式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在心理上的痛苦和破裂。

3.《虚无的十年》(The Waste Land):由T·S·艾略特创作的诗歌剧,以复杂的象征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虚无和破碎。

4.《到达伊藤园》(At the Ito-Yokado):由谷崎润一郎创作的日本话剧,探索了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些作品代表了20世纪初戏剧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十年代初的“爱美剧”倡导与“小剧场运动” •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后来风行于英 德荷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 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帐幕, 在戏剧观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宋春舫1919年《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长文 •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成果: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 体制,核心是以导演(“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以导 演为中心;二、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 体系和模式,即“第四堵墙”理论,强调生活的原态。 • 1924年洪深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作了示范性的努力, 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 中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 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 用“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 局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 “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半 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 编,“易卜生专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安特莱夫、 1924 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 •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象征派、 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
2.着力表现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逐。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二、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结合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戏剧创作的两组有所交错的形 象系列: 一、艺术家形象
二、孤独的漂泊者形象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参考文献资料: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三块钱国币》:
抗战期间的独幕剧, 主要嘲讽国民党上层人 物视钱如命以及警察等 趋炎附势、偷鸡摸狗的 丑态;剧本生活气息浓 郁,构思奇巧,对话妙 《三块钱国币》剧照1939年 趣横生。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妙峰山》:
“土洋结合”而又不伦不类的 “王老虎”形象,寄寓了作家的理想; 将中国传统的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 达、幽默的绅士风度相结合,以建立 现代中国人的新风范。妙峰山是作家 理想中“现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 这反映了“抗战”与“建国”并提的 社会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以描写中上层知识分子和市民生 活趣味见长。
常以委婉的笔法嘲笑知识分子和 市民生活中的落后和虚伪。 语言幽默俏皮,结构巧妙。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幽默喜剧”的特色:
不追求主题思想的明确性和社 会现实意义; 侧重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 态矛盾中内在的喜剧趣味; 结构巧妙、语言简洁,富有幽 默感。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1926年“趣味性”的国剧运动:
郑伯奇:《抗争》
熊佛西:《洋状元》 余上沅:《兵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 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 苏泰兴人。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蜂》。 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1940年到 香港。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在广州遭汪 伪软禁。汪伪政府曾约请他去南京任职和中 山大学任教,均遭拒绝。后化装逃出广州。 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 长职务,赴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曾去台湾 大学任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9月仍回山东 大学执教。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1974年4月4日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陈大悲:《幽兰女士》 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剧本涉及到了反对封建婚姻、“新” 派的堕落、官僚家庭的丑恶、劳工的 苦楚等一系列问题,但剧本把解决问 题的关键归结到了人性、天良的发现、 人的道德的完善上,这都与当时的社 会思潮息息相关。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欧阳予倩(1889~1962),著名戏剧、 戏曲、电影艺术家,中国现代话剧创始 人之一。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 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 演角色。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 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 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年加入南社。 一生创作话剧《泼妇》等21部,戏曲27 部。创作改编和修改过的戏曲剧本不下 50部,他的剧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 有与时代脉搏相通的进步倾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洪深 ,作为一位留
学美国而曾专攻戏剧 艺术的科班出生的剧 作家,他这一时期最 有影响的独幕剧作品 是《赵阎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田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1898.3.12—1968.12.10),原 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 人、汉仙等。湖南长沙人。话剧作 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 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 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的 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 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 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义 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
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致死。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称“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深受西方新浪漫主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以现代非 理性哲学为美学基础、与传统写实 主义相对抗的多种现代主义流派, 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 未来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等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与 《获虎之夜》: 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表现小资 产阶级知识青年不满封建压迫的反 抗性,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反映 了他们未找到正确出路时的感伤情 绪,抒情气氛较重。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 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 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 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 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思想内容上——感应着时代思想解 放与个性解放的节拍 1.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孙庆生:《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
侍桁:《西林独幕剧》
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 孙庆生:《丁西林研究资料》 陈瘦竹:《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陆炜:《田汉剧作论》
1923年,洪深加入,建立了严 格的导演制和排演制,摆脱了长期 以来在台上说教的方式,重视艺术 的感染力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海戏剧协社对当时非职业剧 社和学生演戏有较大影响。1924年 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欢迎的 一次。剧本由洪深根据王尔德《温 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
陈独秀
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 中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 《二十世纪大舞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明戏: 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排演 《茶花女》第三幕; 1907排演了根据林译小说 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 录》。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获虎之夜》:
独幕剧。
1924年连载于《南国》半月刊 富农女儿莲姑、流浪儿黄大傻
青年人的恋爱悲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获虎之夜》的特色:
1.浓重的抒情气氛 2.喜剧开场悲剧结局的鲜明对照
3.湖南山区浓厚的地方色彩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江村小景》、《苏州夜话》: 抨击黑暗现实、揭露军阀罪恶, 标志着田汉剧作向着现实主义道路 的转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的戏剧观 1.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性 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假思考,理性 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要有声有 色,而喜剧必须有味;……闹剧的笑是哄 戏剧观 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 2.不是惩恶扬善,而是以喜剧家的直觉发掘 生活中的喜剧因素,是“无事的喜剧”, 没有高下优劣,只是观念态度对事物的认 识角度不同形成的差异。追求和谐互补和 相对的合理。
–统计自当时26种报刊、4家出版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 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 人。创办《戏剧》月刊。
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海戏剧协社:
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 社员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等。
“小剧场”运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终身大事》(1919年)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 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 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 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 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 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 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 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