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散文
6
4、与戏剧冲突的特征相一致,夏衍以洗 炼含蓄的手法着力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 世界。他把剧中人复杂的情感、心理变 化,凝炼在简朴的几句台词中,而将丰 富的潜台词留给演员去创造,让观众去 体味。剧作的这种委婉细腻的情调和审 美特征是由夏衍的个人气质和主体审美 心理影响的。
7
分析: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1937年)
14
2)浪漫主义的结构。 该剧在结构上,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特征,历
史上的屈原,其政治生活达30年之久,曾但 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辅佐过两代君王, 三次放逐,可剧本只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加以表 现,这一天不仅概括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实现 了其伟大人格,而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激烈的 政治斗争。剧本在结构戏剧冲突时,十分集中, 先是以桔颂作为揭示屈原崇高思想和性格的一 条内线,然后,则把他放在激烈的斗争中刻划, 在诸多事件中,作者紧紧抓住屈原同楚国统治 集团在对外矛盾和斗争,并把它作为主要矛盾 冲突,一切情节安排和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而 展开,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不同人物的面貌 和他们的复杂关系,都得到揭示。
9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
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 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 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 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 颂歌。 根据《离骚》的诗意,郭沫若在《屈原》中,虚构并成功地 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此即少女婵娟。作为侍者,她一直 守护在屈原身旁,至真至纯,蔑视权贵,是道义美的化身。最后 饮下南后加害屈原的毒酒,含笑身亡。《屈原》于1942年首演 于重庆,轰动山城。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于伶 (1907--1997)
三、讽刺喜剧的热潮 国统区社会的黑暗腐败是喜剧创作 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剧作家们的 高度社会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在歌 颂光明的同时较多地运用喜剧形式 来表达他们对黑暗腐败现象的憎恶。 陈白尘的《升官图》,宋之的的 《群猴》是这一时期讽刺喜剧创作 陈白尘(1908~1994) 中的优秀之作
第三节 夏衍
一、夏衍戏剧创作概况 从1935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夏衍 创作的多幕话剧有历史剧《赛金花》、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以 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有《上海屋檐 下》、《一年间》、《心防》、《愁 城记》、《水乡吟》、《离离草》、 《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其 中《上海屋檐下》被认为是其最优秀 的话剧。
四、借古喻今的历史剧的繁荣 1939年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随着国 民党政府对言论控制的加重,部分作家便选择了 以历史来讽喻现实的创作方法,先后创作出大量 的历史剧,从而形成了历史剧繁荣的局面。 最具代表性的即郭沫若的《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阿英的《碧血花》,阳翰笙的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于伶的《大明 英烈传》,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陈白尘 的《大渡河》。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街头剧的盛行 为了更好的宣传抗战,动员群众,戏剧形式 趋向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街头剧、 活报剧等便应运而生。 (“好一计鞭子”。)
二、活跃的“孤岛”戏剧创 作 沦陷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戏 剧运动异常活跃,文艺工作 者以喜剧为武器,坚持着爱 国抗战宣传。其中于伶领导 的上海剧艺社成就最为突出。 《夜上海》是于伶“孤岛” 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40年代戏剧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 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 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 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 和可笑。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 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 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 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 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 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 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 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 索为主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 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 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 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 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 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 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 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 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 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第二十章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 出形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 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 (二)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 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 (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 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第一,它是大型的戏剧,故事情节复 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 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0世纪中国文学》 教学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大纲(全稿)现代部分(1917~1949)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历史的、全面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4、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从事初中语文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要求1、以科学理论和理想为指导,依据有关对现代文学的论述,不断吸收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现代文学的历史作用,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艺术成就。
2、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文学史又讲作家作品,实行以“史”为序,以分析、讲解作品为重点,力求使现代文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重要作家作品相结合。
3、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讲述、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文学史知识,作家生平、思想、代表作和基础理论,由教师讲述,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对于一般作品特别是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则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讲解现代文学作品和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4、尽可能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现代文学的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术空气。
三、课时及考核安排20世纪中国文学[上编](1917——1949)教学时数共10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64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
每周4学时。
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
课时按章分配:引言2学时,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6学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4学时,第五章4学时,第六章2学时,第七章5学时,第八章5学时,第九章6学时,第十章6学时,第十一章6学时,第十二章6学时,第十三章4学时,第十四章4学时,第十五章6学时,第十六章4学时,第十七2学时,第十八6学时,第十九5学时,第二十章5学时,第二十一章2学时,第二十二章4学时。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20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O年代 戏剧概述
概观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 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上海戏剧界、电影界近百人参演三幕话剧《保卫卢 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 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戏剧 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 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来自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 数十个进步戏剧团体、千百戏剧人汇聚一堂,迎来 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阳翰笙
.
.
陈白尘
以擅长写讽刺喜剧著称。抗战时期他 创作了《魔窟》、《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等多幕剧和总称为《后方小喜 剧》的一组独幕剧。其中《乱世男女》 (1939年)和《结婚进行曲》(l942年) 受到广泛好评。 1945年出版的《岁寒图》是陈白尘的又一 部力作。剧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赞扬了 主人公名医黎竹荪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爱岗敬业、矢志不移、坚贞不屈的可贵 品质,同时也抨击了冷酷如铁、严寒如Biblioteka 的黑暗社会。.夏衍
(1900-1994),原名沈乃熙,字 端先,浙江省杭县人。
1920年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 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赴日留学。
第二年考人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 校电机科,1925年人九州帝国大 学工学部冶金学科。
1927年回到上海,在白色恐怖下 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 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成了 职业革命者。
《秋声赋》(1941年)、《风雨归舟》(1942年)又 名《再会吧,香港》,与洪深、夏衍合作)、《黄金时 代》(1942年)、《丽人行》(1946年-1947年)、 《朝鲜风云》(1948年)等。 《丽人行》 以全景性构思容纳了三条各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剧情 线索,通过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产 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命运,体现剧作家对时 代的思考。 多场式(21场)的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 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这是田汉对话剧结构的创新。
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20第二十章_40年代戏剧
3.主观写意的诗化品格。他的历史剧和他的诗 一样,凸现抒情主体,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 美的抒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屈原就是 我,我就是屈原”。 4.“崇高”的悲剧艺术追求。郭沫若的史剧都 是英雄悲剧,其悲剧人物都是“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
第三节 夏
衍
一、历史剧 《赛金花》和《自由魂》(《秋瑾 传》) 二、现实剧 《上海屋檐下》(代表作)。《一 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记》《法西 斯细菌》《离离草》和《芳草天涯》等。
《上海屋檐下》(1937年)
代表作,标志着夏剧走向成熟。剧本以革命 者匡复回家、离家为线索,截取上海一幢普 通弄堂里一天的生活,共时地展开五个家庭 的灰暗生活场景。重心是杨彩玉与林志成、 匡复之间的戏剧关系。
《上海屋檐下》中的五户人家
1. 2. 3. 4. 5. 林志成和妻子杨彩玉 小学教员赵振宇 风尘少妇施小宝 报贩“李陵碑” 洋行职员黄家楣
三、夏衍剧作的艺术特征(P317)
1. 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2. 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这种氛围 带有明显的象征性。 《上海屋檐下》的黄梅 时节。 3. 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戏剧 结构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
四、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二、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 (一)现实剧
1. 夏衍 《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 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 2. 田汉 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秋声赋》 《丽人行》《朝鲜风云》等。 3. 宋之的 《雾重庆》《祖国在呼喊》 4. 于伶 《夜上海》《长夜行》
5.张骏祥 《万世师表》等。 6.陈白尘 《升官图》。 7.老舍《国家至上》《张自忠》 《面子问题》等 8.茅盾 《清明前后》 9.吴祖光 《风雪夜归人》。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一、报告文学的勃兴著名的报告文学: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一)、"鲁迅风"派(1939-1941)"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
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二)、"野草"派"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40年代戏剧
剧作主要描写了一个在上海十分常见的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生活经历, 写了他们一天中“几乎无事的悲剧”。住灶披间的是小学教师赵振宇一 家。赵收入低微,生活困难,但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常用“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思想来麻醉自己。赵的妻子狭隘自私,牢骚满腹,常为一 些琐事与赵吵吵闹闹,怨天尤人。亭子间住的是黄家楣夫妇。黄是靠父 亲典房、卖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可如今患了肺病,失业在家,一筹莫 展。现在父亲正住在他家,但他却连尽孝心的能力都没有,这使他非常 痛苦。黄的窘境引起了妻子的不满,为此两人常常发生口角。前楼上住 的是摩登少妇施小宝。丈夫是海员,常年不在家,不寄钱给她。她为生 活所迫,不得以做了流氓的情人,靠出卖肉体生活。她想挣脱,但怎么 也跳不出流氓的魔掌。阁楼上住的是老报贩李陵碑。儿子在“一二八” 抗战中阵亡,因此他无依无靠,孑然一身,常因思念儿子而痛哭流涕, 神经失常。客堂间住的是纱厂小职员林志成一家。林的好友匡复十年前 因投身革命被捕入狱,他受匡复托付,承担起了照顾匡复妻女的义务。 但时间一长,他与匡复的妻子杨彩玉同居了。从表面上看,他们平平稳 稳,但实际上精神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人都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然而,就在这一天,匡复出狱回到了家中。面对突然出现的匡复,他们 更加感到无地自容。同时,匡复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何去何从,他 们必须做出选择。林志成与杨彩玉、匡复之间的矛盾纠葛,是全剧的中 心故事。 总之,剧作塑造了一群都市中的平凡的小人物,写了他们在黑暗压迫下 丧失了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权利的非人的生存,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强烈的 控诉。是谁导致了匡复的悲剧?这一问题值得思索。
《上海屋檐下》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突破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以艺术图解政治理念的倾向,通过生 活在“上海屋檐下”的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人生的零碎”,让 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夏衍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一直重视“忠实地去刻画人生的严 肃”。对此,他在谈到这部剧作的创作意图时曾说;“反映上海这 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 生活中反映了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 的脚步声。” 剧情反映的是1937年春的上海。那时,“西安事变”已经发生,但 抗战尚未全面爆发,上海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时刻, 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形势异常复杂。正是在这样一幅凄风苦雨的画 面中,作者将笔触伸向了上海普通市民社会的一角,展示了他们悲 凉的人生图画。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
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 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 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 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 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谱写了一曲屈原的颂歌。 • 根据《离骚》的诗意,郭沫若在《屈原》中,虚构并成 功地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此即少女婵娟。作为侍者, 她一直守护在屈原身旁,至真至纯,蔑视权贵,是道义美的 化身。最后饮下南后加害屈原的毒酒,含笑身亡。《屈原》 于1942年首演于重庆,轰动山城。
•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 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也是艺术创作本身的需要。 其史剧观念是“失事求似”。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的题 材范围内,必须是研究的权威。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样,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
独特的理解,对史实进行了再处理。 婵娟的形象,改写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在该时代可能有的 ,创造出 是独特的理解,对史实进行了再处理。 现,创造出婵娟的形象,改写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在该时代可能 展现,创造出婵娟的形象,改写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在该时代可 史的事实所束缚。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历史的事实所束缚。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国统区话剧
本期历史剧的特色:
1 .都是悲剧,都和抗击侵略有关。 2.借古讽今,服务现实,“两结合”的创作 方法。 3.郭创作思想的核心是主情诗的感情。
郭史剧风格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时代性:
五四时期的“三个叛逆 的女性”写得狂放 抗战时期的6大历史剧 写得悲壮 解放后的历史剧写得舒 展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国统区话剧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1、进行抗敌宣传活动 2、抗战开始后话剧的变革 3、新剧作的涌现《三江好》、《最后一 计》、《放下你的鞭子 4、抗敌宣传剧的缺点
第二节 夏衍的剧作
《上海屋檐下》 、《法 (2)生活气息浓郁, 紧密联系现实,语言朴 西斯细菌》、《芳草天 素、洗炼,在平易亲切 涯》。 中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 1、以知识分子为主角 吸引力。 2、夏衍剧作的风格特点: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 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 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 情见长。
第三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1、“五四”时期: 有“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 《聂 荧 》,提倡人的觉醒, 鼓吹个性解放,符合“五 四”精神风貌。 以浪漫主义为主
2、抗战时期
1941-1943年,郭连续写 出6个历史剧,即: 《棠棣之花》、《屈原》、 《虎符》、《筑》(后改 名《高渐离》)、《孔雀 胆》、《南冠草》。
民族性:
①.从古典文学修养中 产生出来,有民族的文 学特色 。 ②用民族语言、民族艺 术表现手法来表现本民 族的社会生活,刻画民 族性格,表现民族心理 特征。
60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PPT课件
根据自己对于历史深刻的也是独特的理解,对史实进行了再处 理。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历史事实的真是,而是内在的历史精 神的真实。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 事实所束缚。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 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主情和偏重写意的特点,他提出了“失事 求似”的创作原则,既抛弃对历史的生硬纪录,对史实进行艺术 化的处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历史精神,如《屈原》中把 屈原一生的坎坷浓缩在一天内来展现,创造出婵娟的形象,改写 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 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在该 时代可能有的合理发展,如屈原不是赴身清流而是潜居汉北以图 再起等。
2
二、40年代戏剧作家作品 如早期的抗战短剧,后夏衍《上海屋檐下》、
宋之的五幕剧《雾重庆》、于伶《夜上海》《长夜 行》、陈白尘《乱世男女》、老舍《张自忠》《面子 问题》、吴祖光《风雪夜归人》、欧阳于倩《忠王李 秀成》、阳翰笙有《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阿 英于上海孤岛期有《碧血花》又名为《葛嫩娘》、 《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郭沫若的历史剧《棠 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
10
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
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
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
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
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9
• 自由虚构和改造: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20 话剧(二)(1928-1937.6)
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 标志其创作实现根本转变,将上 海小市民生活搬上舞台,着重 “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 动”的描绘,在舞台空间中展开 五家人的悲喜剧,匠心独运地处 理结构主线和副线的关系,细腻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保持生活 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3
剧中人物
沈端先
3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中心, 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剧社成立。 1931年1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 家联盟”。继左联后又一左翼文艺 组织。简称“剧联” 。 左翼戏剧运动强调演剧是“一种政 治的辅助工作”,强调革命戏剧深 入工农群众,创作内容强调暴露地 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 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等。
第二十章 话剧
(1928-1937.6)
第一节
走向广场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确立
1
第一节
走向广场
一、 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戏剧运动:
1、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中心:在1930年代的上海。 倡导的主要社团有: 上海艺术剧社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特征:注重社会实效和戏剧的宣传和革命教化功能; 将戏剧向大众普及,多展开群众性戏剧活动
16
白薇:
《打出幽灵塔》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 《革命神受难》仍保节 “剧场戏剧”的确立
一、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
上海等地的“大剧场”演出 ——中国 话剧的真正成熟。 1936、193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出现 “大剧场”演出的热潮,中国旅行剧团和 中国业余实验剧团等职业剧团相继成立, 出现一大批优秀剧作家、演员、导演、舞 美艺术家。培育“大剧场”的重要剧作家 作家除曹禺外,还有夏衍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其他几个历史剧
1.《棠棣之花》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在20年代诗剧《棠棣 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整理和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五幕历 史剧。歌颂聂氏姐弟的爱国和自我牺牲精神。 2.《虎符》取材于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塑造如 姬 和信陵君形象。 3.《高渐离》写荆轲好友高渐离忍辱含垢多年,等待时机以筑击 杀秦王未遂身死的悲壮故事。 4.《孔雀胆》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指出了导致爱情悲剧 的妥协主义的危害。贯穿着诅咒邪恶、歌颂正义的精神。 5.《南冠草》写明朝末年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推戴鲁王,起兵 复明,为汉奸所陷,被捕殉国的故事。
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
(一)现实题材的剧作 1、夏衍《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 《法西斯细 菌》、《芳草天涯》等。 2、田汉 剧作表现了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主要剧本有《秋声赋》、 《丽人行》。 3、宋之的《雾重庆》、《祖国在呼喊》是40年代较有影响的作品。 4、于伶(尤兢)的剧作大都以上海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夜上 海》、《长夜行》等。 5、张骏祥(袁俊 )《万世师表》是其代表剧作。 6、陈白尘 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讽刺喜剧,著名的《升官 图》。另一类是“正剧”,《岁寒图》。 7、吴祖光 抗战期间创作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夏衍成熟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截取上海一幢普通弄堂里一天的生活,共时地展开了五 个家庭的灰暗生活场景。 戏剧的重心是杨彩玉与林志成、匡复之间的戏剧性关系。 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大学毕业生黄家楣夫妇 。海员的 妻子施小宝 。老报贩李陵碑 。 以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的爱情纠葛为结构主线, 另外四条线索交错相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戏剧形式: 1、初期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街头剧、活报 剧、茶馆剧、朗诵剧等。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 和《放下你的鞭子》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计鞭子”。这 些 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 可喜的一步。不免粗糙,且公式化和概念化。 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戏剧活动转移向大后方的城市 剧场,多幕剧产生。
(二)历史题材剧作 1、郭沫若《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2、欧阳予倩 创作历史剧《忠王李秀成》。 3、阳翰笙 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和 《草莽英雄》。 4、阿英 “孤岛”时期创作的“南明史剧”:《碧血 花》、 《海国英雄》 、《杨娥传》。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剧
从1941年12月到1943年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 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 《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其中最有影 响的是《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 史上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剧作。 1、屈原 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有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 崇高品质。 2、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婵娟,南后。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征
1、创作主体介入古人古事,透过古人古事与现实对话 交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2、“失事求似”的艺术虚构。遵循此创作原则,适当 改 动历史事实,虚构人物和事件。 3、主观写意的诗化品格。剧中抒情主体凸现,具有浓 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抒情诗,富 有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雷电颂” 。 4、“崇高”的悲剧艺术追求。其悲剧人物都是“杀身 成 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征
1、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选取 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来展示时代的风貌。 2、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这种氛围带有 明显的象征性。《上海屋檐下》的黄梅时节。 3、夏衍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其戏 剧结构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上海屋檐下》五 户 人家故事同时展开,五线并进,纵横连接,主次分明。
夏 衍
(一)历史剧 《赛金花》和《自由魂》(《秋瑾传》) (二)现实题材剧本:《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 《愁城记》、《水乡记》、《法西斯细菌》、《离离草》和《芳 草天涯》。其中《上海屋檐下》是代表作。 《心防》、《法西斯 细菌》和《芳草天涯》都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正剧。 《赛金花》以“庚子事变”为背景,写清末一个微不足道的妓女 赛 金花,凭借姿色与机智替清朝同八国联军交涉,减轻了侵略者对京 师百姓、官吏的欺凌。暴露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讽刺国民党当局 的腐朽无能。 《一年间》四幕剧。写乡绅刘爱庐一家逃难中的悲欢离合。剧本 表现战争年代普通人心灵的变化。其子空军少尉刘瑞春。 《法西斯细菌》表现的主题是“法西斯与科学不两立”。细菌学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