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6
4、与戏剧冲突的特征相一致,夏衍以洗 炼含蓄的手法着力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 世界。他把剧中人复杂的情感、心理变 化,凝炼在简朴的几句台词中,而将丰 富的潜台词留给演员去创造,让观众去 体味。剧作的这种委婉细腻的情调和审 美特征是由夏衍的个人气质和主体审美 心理影响的。
7
分析: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1937年)
14
2)浪漫主义的结构。 该剧在结构上,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特征,历
史上的屈原,其政治生活达30年之久,曾但 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辅佐过两代君王, 三次放逐,可剧本只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加以表 现,这一天不仅概括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实现 了其伟大人格,而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激烈的 政治斗争。剧本在结构戏剧冲突时,十分集中, 先是以桔颂作为揭示屈原崇高思想和性格的一 条内线,然后,则把他放在激烈的斗争中刻划, 在诸多事件中,作者紧紧抓住屈原同楚国统治 集团在对外矛盾和斗争,并把它作为主要矛盾 冲突,一切情节安排和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而 展开,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不同人物的面貌 和他们的复杂关系,都得到揭示。
9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
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 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 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 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 颂歌。 根据《离骚》的诗意,郭沫若在《屈原》中,虚构并成功地 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此即少女婵娟。作为侍者,她一直 守护在屈原身旁,至真至纯,蔑视权贵,是道义美的化身。最后 饮下南后加害屈原的毒酒,含笑身亡。《屈原》于1942年首演 于重庆,轰动山城。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戏剧组织一、中国剧作者协会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1、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2、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代表作《清宫怨》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 《从文自传》。 张爱玲:《流言》:《公寓生活记趣》。 苏青:《浣锦集》。
第二节 40年代戏剧
郭沫若:《屈原》:屈原、婵娟。 夏衍:《法西斯细菌》:俞实夫。 陈白尘:《升官图》。 杨绛: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弄真成 假》。 丁毅、贺敬之执笔:《白毛女》:喜儿。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散文
一、报告文学: 丘东平:《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 仗》。 二、鲁迅风杂文: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李广田:《灌木集》。 冯至:《山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王了一(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茅盾的《白杨礼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 《湘行散记》 等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 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 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二、梁实秋的散文
•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 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 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 日报》副刊《平明》,
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 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三)、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杨白劳:旧社会老一辈农民,忠厚、勤劳、善良、软弱。 喜儿:与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象。她天真活泼, 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精神。
• 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 剧春秋》、《芳草天涯》等
• 剧作特点: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
的人生。
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
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 抒情见长。 2、散文式双层戏剧结构的创造 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 该剧艺术特征:
A、讽刺泼辣犀利,气势挥洒纵横,构思大胆奇妙, B、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荒诞性和真实性统一,喜剧性和 悲剧性交相映衬, C、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特点,注重喜剧的民族化。
20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O年代 戏剧概述
概观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 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上海戏剧界、电影界近百人参演三幕话剧《保卫卢 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 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戏剧 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 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来自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 数十个进步戏剧团体、千百戏剧人汇聚一堂,迎来 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阳翰笙
.
.
陈白尘
以擅长写讽刺喜剧著称。抗战时期他 创作了《魔窟》、《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等多幕剧和总称为《后方小喜 剧》的一组独幕剧。其中《乱世男女》 (1939年)和《结婚进行曲》(l942年) 受到广泛好评。 1945年出版的《岁寒图》是陈白尘的又一 部力作。剧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赞扬了 主人公名医黎竹荪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爱岗敬业、矢志不移、坚贞不屈的可贵 品质,同时也抨击了冷酷如铁、严寒如Biblioteka 的黑暗社会。.夏衍
(1900-1994),原名沈乃熙,字 端先,浙江省杭县人。
1920年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 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赴日留学。
第二年考人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 校电机科,1925年人九州帝国大 学工学部冶金学科。
1927年回到上海,在白色恐怖下 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 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成了 职业革命者。
《秋声赋》(1941年)、《风雨归舟》(1942年)又 名《再会吧,香港》,与洪深、夏衍合作)、《黄金时 代》(1942年)、《丽人行》(1946年-1947年)、 《朝鲜风云》(1948年)等。 《丽人行》 以全景性构思容纳了三条各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剧情 线索,通过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产 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命运,体现剧作家对时 代的思考。 多场式(21场)的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 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这是田汉对话剧结构的创新。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090512-戏剧散文
新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的复杂文化内涵
• 《白毛女》的创作是民间(农民)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的“五四”新文化与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因此,全剧主题不仅
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把戏剧的主题提到社会制度的高
度,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同时又坚持了“人 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纳入了现代文学传统;而这 样的主题提升,并没有脱离“人鬼互变”的民间与传统文学的基
四十年代的戏剧
剧场戏剧:现代剧、历史剧和喜剧 广场戏剧:国防剧、新歌剧和鼓动剧
剧场戏剧
现代剧
• 于伶《长夜行》;吴祖光《少年游》;宋之的《祖国在呼唤》; 夏衍《法西斯细菌》;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等 • 夏衍的剧作《法西斯细菌》表现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严峻挑战, 所经历的心理困扰与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芳草天涯》更深入 探索知识分子敏感的精神世界。 • 它们都是现实主义的成熟作品,代表着本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的共通模式,即:正面描写普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性格矛盾,展 示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注重时代现实的表现,以及内心世 界的发掘,等等。 • 《芳草天涯》因为对“一切从政治出发”的创作模式构成挑战, 曾引起有关政治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热烈论争。
杂文
• 四十年代的杂文的创作,一方面满足了揭露和抵制社会弊 端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则受惠于鲁迅的传统。 • 孤岛鲁迅风杂文作者群和后方野草杂文作者群 • 聂绀弩在杂文创作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他也是当代杂文文 坛上标志性的作家。此外,还有唐弢和周木斋。 • 解放区的时代环境并不适于杂文的生长,王实味的《野百 合花》招来杀身之祸。
小品散文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是可读性甚高的传记散文,作者的 感觉和才情敏锐,笔法不拘格套。 • 冯至《山水》多用诗的笔调来写散文,特色是好哲思。 • 梁实秋《雅舍小品》是余闲的调剂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一、报告文学的勃兴著名的报告文学: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一)、"鲁迅风"派(1939-1941)"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
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二)、"野草"派"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40年代戏剧1.引言介绍40年代戏剧的背景和重要性。
2.戏剧风格- 自然主义戏剧: 描写真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
- 表现主义戏剧: 强调心理和情感,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内心世界。
- 实验性戏剧: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3.戏剧作品3.1 美国戏剧作品- 《死亡之梦》: 由阿瑟·米勒创作,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 《街头霸王》: 由弗兰克·奥康纳创作,描写工人阶级困境。
- 《卖黑人去美国》: 由伍迪·古斯曼创作,批判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
3.2 英国戏剧作品- 《玻璃动物园》: 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揭示家庭关系和内心世界。
- 《生命细则》: 由诺曼·勒金创作,讲述二战期间的人性故事。
- 《汉密尔顿夫人》: 由特尔玛·斯托弗创作,探索婚姻和自由意志。
4.戏剧演出与剧院- 演出场所: 剧院、小剧场、街头表演。
- 演员表演风格: 角色表演、方法表演。
- 舞台设计: 简约舞台、实验性舞台。
散文1.引言介绍散文的定义和作用。
2.散文类型- 议论散文: 探讨社会问题,阐述作者观点。
- 游记散文: 记录旅行见闻,展示美好景色。
- 自传散文: 讲述个人经历,反映成长和思考。
3.散文作品3.1 40年代散文作品- 《贫民窟的住房问题》: 作者试图揭示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
- 《朝圣之路》: 描述一段对灵性追求的旅程。
- 《小市民的心灵之旅》: 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成长经历。
3.2 重要作家- 乔治·奥威尔:擅长议论散文,作品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 弗朗茨·卡夫卡:以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而闻名,作品探索人性和宿命。
4.散文写作技巧- 表达清晰: 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主题和观点。
- 描写细腻: 利用形象和感官描写增强阅读体验。
- 结构合理: 采用段落和章节使文章有层次感。
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然主义戏剧: 一种戏剧风格,追求真实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刻画。
第十五章(40年代诗歌戏剧)
“爱国主义”和“追求理想”这 两大主题的完美融合,既意味着 现实与理想的交汇,也意味着民 族感情与现代世界进步思潮的统 一。
诗的主导性精神意识
1、反叛意识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
探索期
– 1923年1月和5月,冰心出版两部小诗集《繁星》、《春 水》;9月,闻一多《红烛》;郭沫若诗文集《星空》;
– 1925年1月,蒋光慈《新梦》,现代文学史最早出现的无产 阶级诗歌;8月,徐志摩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李金发 诗集《微雨》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生;
– 1926年4月1日,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 志着“新格律诗”运动的开始和前期新月派的正式形成;5 月,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试图通过格律化的努力建 立“中国式”的新诗;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
九叶诗派的特点
艾青概括为“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 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 社会现象。”
1、扎根现实忠实地传达时代情绪,接受西方现代主 义诗歌传统,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 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 恰当的平衡。
2、九叶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 系,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 1945年,穆旦出版《探险队》,何其芳出版了代表着他不 同风格的两部诗集《预言》和《夜歌》
– 1946年,解放区民歌运动的代表作、李季的长篇叙事诗 《王贵与李香香》,国统区讽刺诗的代表作、袁水拍的《马 凡陀的山歌》
– 1948年“九叶派”正式亮相,辛笛《手掌集》、穆旦 《旗》、陈敬容《盈盈集》、唐祈《诗第一册》
60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PPT课件
根据自己对于历史深刻的也是独特的理解,对史实进行了再处 理。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历史事实的真是,而是内在的历史精 神的真实。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 事实所束缚。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 现;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主情和偏重写意的特点,他提出了“失事 求似”的创作原则,既抛弃对历史的生硬纪录,对史实进行艺术 化的处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历史精神,如《屈原》中把 屈原一生的坎坷浓缩在一天内来展现,创造出婵娟的形象,改写 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 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在该 时代可能有的合理发展,如屈原不是赴身清流而是潜居汉北以图 再起等。
2
二、40年代戏剧作家作品 如早期的抗战短剧,后夏衍《上海屋檐下》、
宋之的五幕剧《雾重庆》、于伶《夜上海》《长夜 行》、陈白尘《乱世男女》、老舍《张自忠》《面子 问题》、吴祖光《风雪夜归人》、欧阳于倩《忠王李 秀成》、阳翰笙有《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阿 英于上海孤岛期有《碧血花》又名为《葛嫩娘》、 《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郭沫若的历史剧《棠 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
10
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
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
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
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
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9
• 自由虚构和改造: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一、中国剧作者协会(原名上海剧作者协会)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章泯、尤矜、张季纯的等集体创作。
2、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大幕。
3、“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13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1、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新兴中国话剧艺术深入社会,向时事化、大众化倾斜,戏剧形式趋于轻型、通俗、灵动,顺应戏剧“游击战”、“散兵战”式斗争策略在抗战初期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2、特点:它们及时凸现抗战现实,传扬抗战思想,感染抗战人民。
3、作品:“好一计鞭子”(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以卢沟桥之战为题材:《保卫卢沟桥》(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卢沟桥之战》(陈白尘)《卢沟桥》(田汉)《血洒卢沟桥》(张季纯)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台儿庄》(罗荪、锡金等)《台儿庄之战》(韩北屏)以淞沪会战为题材:《八百壮士》(崔嵬、王镇之)其他:《飞将军》(洪深)《省一粒子弹》(尤兢)《咱们要反攻》(夏衍)《在烽火中》(沈西苓)《打鬼子去》(荒煤)《夜》(章泯)《打回老家去》(易扬)——表达出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抗御日伪的激情,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保卫自己的家园四、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1937年12月31日,在汉口成立,确定每年的戏剧节(定为10月10日,后国民党政府定为11月10日,次年又改为2月15日)2、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重庆雾季演剧活动、上海孤岛戏剧——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众多剧作家已然寻找到了一个在峥嵘岁月中支撑起“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蓄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中3、作品:田汉《秋声赋》《丽人行》;洪深《飞将军》《包得行》《鸡鸣早看天》曹禺《蜕变》《北京人》《家》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而郭沫若、阳瀚笙、欧阳予倩、陈白尘、阿英、杨村彬、姚克等戏剧,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各类喜剧创作,借着“笑的幌子”,将华夏大地上那些肮脏、污腥、破碎、狡诈、猥琐、卑劣、懦弱、屈服暴露于舞台。
年代戏剧散文
年代戏剧散文年代戏剧散文是一种结合了时代背景和戏剧元素的文学形式,通常以散文的方式叙述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或社会背景。
它既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又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教育意义。
在年代戏剧散文中,作者通常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呈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变迁,以此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
年代戏剧散文的特点是其融合了时代背景和戏剧元素。
通过详实的描述和生动的描绘,作者让读者仿佛穿越到历史的长河中,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那个特定时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同时,戏剧元素的运用使散文更加生动有趣,增添了悬念和紧张感,通过情节的起伏和冲突的展开,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年代戏剧散文的题材广泛,可以涵盖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它可以以某个具体历史事件为背景,如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通过描述人物的遭遇和抗争,展示出时代的动荡和人性的光辉;也可以以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为素材,如古代宫廷、现代工业化等,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展现出社会的面貌和人类的尊严。
年代戏剧散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作者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所描述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人物命运,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写,展示出时代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作者还需要善于运用戏剧元素,通过情节的构建和对话的设置,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年代戏剧散文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再现,让读者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和人类的情感。
它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震撼,并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
年代戏剧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思想内涵。
它能够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展示出时代的特点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同时,它也是一种将历史传承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再现,让读者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流。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
有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
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
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
解体。
这一流派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 武器进行战斗。同人们合出过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吴祖光(1917—2003, 原籍江苏武进县,生于北京) 最早以《凤凰城》引人注目, 有《正气歌》《风雪夜归人》 《牛郎织女》《林冲夜奔》 《少年游》等。吴祖光戏剧 创作大致有三种风格。一种 是《凤凰城》《孩子军》 《正气歌》之力烈,另一种
是《风雪夜归人》《牛郎织
女》《林冲夜奔》《少年游》 之隽永,还有一种是《捉鬼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
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
发展历史的精神。
(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
“人的尊严”,“把人当成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 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郭沫若历史剧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出时 代色彩。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历史。这是郭沫若作为 一个浪漫主义剧作家的特点。 郭沫若是个感情激越充沛奔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历 史剧和他的诗一样,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 的历史剧有浪漫主义诗剧的特征。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
文体,在抗战初期曾一跃而为当时文学创作的
生李君玉在父母双亡后,从北平来上海投靠舅 舅和舅老爷,却遭遇一连串推脱敷衍的喜剧性 遭遇。该剧以西方流浪汉体小说的结构方式 (以李君玉上海投亲的遭遇贯穿全剧),行云 流水般地展开一幅现代都市人情冷暖、世态炎 凉的世俗风情画。
五幕喜剧《弄真成假》(1945年)描写破落穷
苦人家的子弟周大璋和张燕华为追求金钱婚姻 而费劲心机,到头来弄真成假一场空的可笑和 可悲。《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都带有几 分讥刺与嘲讪,然面对世事的参差和愚谬,杨 绛给予更多的是原宥和理解,她是取“微笑否 定”的喜剧态度。
电影《清宫秘史》(周璇、舒适饰)
“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
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 有被批判。”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 1954年10月16日)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主人公俞实夫潜心搞
科研,希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民族服务, 但最终认识到 “人类最大的传染病——法西斯 细菌不消灭,要把中国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不可能……”俞实夫的觉醒与转变过程,被写得 真实可信,颇具感染力。《芳草天涯》则细腻 地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心理,显示出夏 衍戏剧创作的独特魅力。他也因此而遭到批评。
个人集主要有《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巴人)、
《消长集》(周木斋)、《投影集》《短长书》(唐弢)、 《市楼独唱》(柯灵)、《秋窗集》(孔令境)等。
“野草”杂文流派因《野草》而得名。《野草》
是一个专登杂文的小型刊物,由夏衍、宋云彬、
聂绀弩、孟超、秦似等五人合编,1940年8月在 抗战大后方桂林创刊,1943年6月出至第5卷第5 期休刊。1946年10月,在香港复刊,续出11集, 另有新集2本。
杨绛(1911—2016,
江苏无锡人,原名杨季 康)先后在东吴大学、 清华大学就读,1935年 与钱锺书结婚后一起留 学英法,1938年回到上 海任教于高校。她创作 的风俗喜剧有《称心如 意》《弄真成假》,于 上海“孤岛”时期筑起 一道“含泪的喜剧”风 景。
(杨绛)
四幕喜剧《称心如意》(1944年)写青年女学
陈白尘
陈白尘(1908—1994,江苏 淮阴人,原名陈增鸿),最初参加 南国社,以擅写讽刺喜剧著称。
他的含泪微笑式的揶揄逐渐被更为 凛冽的讽刺艺术所替代(以四幕讽 刺喜剧《恭喜发财》为代表),浪 漫化历史剧亦逐步向历史真实、艺 术真实、现实倾向性相统一的方向 倾斜(以五幕历史剧《金田村》为 代表)。
完稿于1945年的三幕讽刺喜 剧《升官图》借鉴了果戈理 名剧《钦差大臣》的构思与 讽刺手法。戏剧围绕两个强
盗一夜升官梦展开,将一群
官僚大员同时臵入一个古宅 梦境恣意表演,淋漓尽致地
展现出了官僚集团内部寡廉
鲜耻的权钱黑幕关系,这可 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活生生 的“官场现形记”,取得了 良好的讽刺效果。
姚克(1905—1991,福 建厦门人,原名姚莘 农),就读于东吴大学。 代表作《清宫怨》 (1942年)当年在上海 公演,轰动一时,后改 编为电影《清宫秘史》。 四幕剧《清宫怨》以光 绪皇帝和珍妃的爱情悲 剧为“经”,以甲午战 争、戊戌变法、庚子事 变等历史背景为“纬”, 通过对宫廷日常生活的 描写,表现清廷内部维 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政 治斗争。
“野草”杂文作家在反抗日寇、反对投降、批
判周作人、“战国策”派等方面,较为集中地
发表了笔锋犀利的文章。
梁实秋从1940年开始
写作《雅舍小品》。 他的散文执意规避抗 战题材,专注于日常 人生。他继承30年代 论语派的余绪,以达 士情怀苦中寻乐、苦 中作乐,善于以亦庄 亦谐的幽默化笔触营 造出闲适通脱的艺术 境界。
陈白尘
三幕正剧《岁寒图(1945
年)是一首悲壮深沉的知
识分子“正气歌”。剧作 家将一代名医黎竹荪臵入
一个低俗不堪的市侩社会
中来描思摹形,将黎竹荪 矢志不移、刚正不阿的凛
然正气嵌入一个吞噬人的
黑暗环境下来雕刻对比, 将黎竹荪一片爱国赤诚和
黑暗政府冷酷如铁两个完
全不同的冷热世界激荡形 势来演进戏剧冲突过程。
传》《嫦娥奔月》之尖锋。
五幕剧《风雪夜归人》(1942 年)于若淡若疏、简练抒情中 叙述了一个沉痛隽永的人生寓 言。该剧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 了京戏名伶魏莲生和官僚宠妾 玉春之间的爱情故事。剧作家 以两个边缘小人物(魏莲生和 玉春)对自我价值审视、拷问、
觉醒与追求的心理变化过程,
来展现个人追求自由、幸福生 活的合法性与本真性价值,这 本身就闪耀着一道人性灵动的 旖旎风光。
在恋爱和家庭的问题上消费乃至浪费最大限度
的精力者,不过是知识分子,在劳苦人民中这 类问题并不是这样麻烦的……(《芳草天涯》) 把一个小问题夸张成为很大的问题,而又企图 用一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的方法去解决。 ( 何其芳《评<芳草天涯>》)
田汉创作的《丽人行》,打破幕的分割,运用
多场次结构。全剧分为21场,由报告员串联 全剧,全景式行云流水般地展开广阔画面,是 田汉对话剧结构形式的创新。 剧中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 产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经历,牵引 出三条分别展开又交织穿插的情节线,全景式 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前后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人 物的挣扎、奋斗,对光明的渴望。
.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
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 成立。章泯、尤兢等集体创作,上海戏剧电影 界近百人参演的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拉开 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 戏剧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 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 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
1941年12月至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
《棠棣之花》(1941)、《屈原》 (1942)、《虎符》(1942)、《高 渐离》(1942)、《孔雀胆》 (1942)、《南冠草》(1943)六部 历史剧。
《屈原》,屈 原(金山、张 瑞芳饰)
五幕史剧《虎符》的题材出自战国时期信陵君窃
符救赵的故事。该剧以窃符为中心,围绕主人公 如姬展开,通过叙述如姬不惜以王妃之尊及付出 生命的昂贵代价窃符的事件,揭示出生命的崇高 意义。 《虎符》中反复张扬“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 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作“时代 之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