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散文戏剧
40年代诗歌戏剧ppt

9
三、九叶诗人和穆旦的诗歌
• (一)九叶诗派 • 1、概况
• 九叶诗派是 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 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诗创造》 月创刊)、 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 年 月创刊 中国新诗》 月创刊) 《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 年 月创刊 等刊物为主要阵地, 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 )、郑敏 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 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为代表的“ 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 他们主要在《诗创造》 中国新诗》上发表作品, 者”。他们主要在《诗创造》、《中国新诗》上发表作品, 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 诗创造》 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1948年11月,《诗创造》、 年 月 中国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 《中国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过去称 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后期现代诗派)。 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后期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 年江苏 )。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集选 九叶集》 年代九人诗集选《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年代九人诗集选《九叶集》,后文学史 上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上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6
• (三)诗的艺术与形式 • 诗的感觉、瞬间的印象、感悟与融会和贯 通。散文美的追求与诗意的寻觅。艾青的 诗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 现代主义的有机整合,是继郭沫若、闻一 多、戴望舒之后开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 (四)《大堰河——我的保姆》 • 1936年自费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中收录,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 诗人的成名作,写于1933年,发表在《春 光》杂志上。诗作一发表,“轰动了全国, 许多人看了流泪”。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散文特点: 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 交织的构思方式,故有人总结为图片连缀 式。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下的生活画面连缀 起来。也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但最主 要的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不是为了给那个年月的动人姿态,作一 点速写画,也不是希望在纸上留下一点当 时的气息,而主要是为了一种感情的冲 击。”
杨朔散文追求诗意,“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 个时期的创作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
●谋篇布局的精巧。
苏州园林式的曲径通幽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锤词炼字的用心 ●诗的意境的营造(托物寄情、物我交融)
●其中最主要的,其实是“从一鳞半爪的侧影,烘 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 式。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 式。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十七年散文中主要是四股散文潮:抒情散 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杂文 一、报告文学: ●建国初期最激动人心的是以魏巍为代表的 朝鲜通讯。魏巍三次入朝,报告文学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谁 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告文学。柳 青的《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穆青 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中国青年报》集体采写的《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兄弟》等。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十七年散文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 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艺术做出贡 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十七 年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 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山 东蓬莱人。 杨朔的散 文在十七年乃至80年 代的一段时间都有非 常大的影响。他的 《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等 都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属于现代婉约派。
40年代戏剧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 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 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 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 和可笑。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 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 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 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 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 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 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 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 索为主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 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 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 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 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 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 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 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 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 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第二十章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 出形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 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 (二)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 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 (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 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第一,它是大型的戏剧,故事情节复 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 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810-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

B.抗战三部曲
C.农村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主知识点:2.2.1、一、概述
答案:C
解析:茅盾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春蚕》是茅盾的一篇描写浓郁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作品,反映农村生活,是三部曲的第一篇。
14.下列作品中,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是()
A.《棠棣之花》
C.具有含蓄凝练特色
D.具备诗的意境
E.采用白描手法
主知识点:1.2.3、三、《野草》、《朝花夕拾》
答案:ABCD
解析:《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野草》是诗与散文的结合,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是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野草》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往复,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或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而同时又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A.《魔方》
B.《陈毅市长》
C.《于无声处》
D.《丹心谱》
主知识点:5.5.1、一、概述
答案:A
解析:1985年及其之后,探索戏剧继续发展。高行健的《野人》;王培公、王贵的《WM(我们)》;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多元组合剧《魔方》;孙惠柱、张马力“心理分析剧”《挂在墙上的老B》;写实与象征并存的“异面融合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八骏图》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茅盾的《白杨礼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 《湘行散记》 等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 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 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二、梁实秋的散文
•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 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 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 日报》副刊《平明》,
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 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三)、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杨白劳:旧社会老一辈农民,忠厚、勤劳、善良、软弱。 喜儿:与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象。她天真活泼, 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精神。
• 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 剧春秋》、《芳草天涯》等
• 剧作特点: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
的人生。
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
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 抒情见长。 2、散文式双层戏剧结构的创造 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 该剧艺术特征:
A、讽刺泼辣犀利,气势挥洒纵横,构思大胆奇妙, B、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荒诞性和真实性统一,喜剧性和 悲剧性交相映衬, C、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特点,注重喜剧的民族化。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散文(鲁迅《野草》(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巴金《随感录》(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梁实秋《雅舍小品》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贺敬之、丁毅《白毛女》欧阳予倩《桃花扇》阿英《三大南明史剧》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诗歌(舒婷:《双桅船》(北岛:《北岛的诗》(顾城:《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海子、欧阳江河、多多、严力、芒克、翟永明、海男、蓝蓝、西川、钟鸣、陈东东、李亚伟等戏剧《探索剧作选》《高行健戏剧集》(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台湾)(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散文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小说刘心武《刘心武小说选》张贤亮《张贤亮集》、《感情的历程》、《我的菩提树》《王蒙文集》(10卷)、《活动变人形》《高晓声代表作》(张承志《张承志集》、《北方的河》(贾平凹《贾平凹集》、《浮躁》、《秦腔》《废都》(韩少功《诱惑》、《马桥词典》阿城《棋王》《1985年小说在中国》、《探索小说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黄泥街》(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红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方方:《行云流水》、《方方文集》(5卷)(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6卷)刘震云:《塔铺》、《官场》、《官人》《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刘恒:《白涡》、《刘恒自选集》(5卷)《狗日的粮食》张洁:《无字》、《张洁集》(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6卷)《长恨歌》《小鲍庄》等铁凝:《哦,香雪》、《玫瑰门》((陈染:《私人生活》张炜:《古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朔《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等(阎连科《受活》、《丁庄梦》卫慧〈上海宝贝〉第二篇:诗歌散文小说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
50—70年代戏剧散文

秦牧(1919—1992,原名林 觉夫,广东澄海人)是本时 期“知识性”散文的代表。
其写作特点是“用一根思想 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思想性与知识性相交融,思 想统领知识,知识验证思想, 是秦牧散文的自觉追求。
他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社稷 坛抒情》《潮汐和船》等。
秦牧
“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秦牧:《散文创作谈》
他的散文饱含着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 认识。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积累了独特的人 生经验。他的作品大多是对人生澄澈的观照, 无论记事、说理、抒情,都显示出对人生的 独特领悟。
其《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验石》《我们现 代人》号称“人生三书”,在读者中有广泛影 响。
王鼎钧
张晓风(1941─,江苏铜山人)60年代中期以 散文成名,相继出版了《愁乡石》《步下红毯 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我在》 《从你美丽的流域》《玉想》等10余部散文集。
周瘦鹃在他的紫兰小筑
周瘦鹃在紫兰小筑
1968年8月,周瘦鹃自 沉于紫兰小筑的这口井中。
琦君(1918─,浙江永嘉人,原名潘希真), 1949年赴台,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 《琴心》,主要散文集有《烟愁》《琦君小品》 《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灯景旧情怀》等。
3.“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茶馆》是“话剧民族化”的典范。它的典范 性首先体现在活的“老北京”,浓浓的“北京 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
它突破了西方话剧的一贯写法,也没有走上戏 曲化的传统道路,而是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 风”与现代性的话剧形式。
其中有四个特点:
第一,“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第二,“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第三,“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第四,也是最核心的,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的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理论新见
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剧中人物才
能互相传达自己的性格和目的” ,对话的形成使作
79
“散文诗的戏剧化”,而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化的散
文诗”,则为鲁迅的 《过客》。
品由散文诗升华为散文诗剧。戏剧对话呈现出戏剧
自由诗、格律诗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诗的
角色的性格特点、戏剧剧情与戏剧冲突。在 《人力
作同时诞生的,是欧美散文诗人十分钟情的一种文
剧化”则是在诗歌中融入剧的因子,使诗歌升华为诗
体形式。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进
剧。“诗的戏剧化”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文体形式,一
行阐释与建构,但是丰富巨大的创作实践已然证明
是“纯诗的戏剧化”,二是“散文诗的戏剧化”。“纯
了散文诗剧所具有的独特文体魅力。
虽然对话不是以诗体的形式写成,但只要语言表现
出“诗的题旨”“诗的节奏”“诗的美丽”“诗的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是胡适 1918
年 1 月在 《新青年》 第 4 卷第 1 号上刊载的 《人力车
夫》,以白话谱就,体裁形式为典型的分段排列。同
境”也可算作是诗剧。但梅特林克和美士裴儿的作
时被胡适注入戏剧因子——戏剧角色,形成戏剧对
散文诗与散文诗剧此种杂糅性文体区别于散文文体
散文诗最突出的体裁形式即为分段排列,这是经过
的关键之所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
中外无数学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所证实的。假若采用
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附质也……
分行排列,无疑就会倒向纯诗,使散文诗的文体独
质待文也”。具体来说,散文诗与纯诗一样,为诗
“诗体的”“作诗须如作文”。此外,胡适注意到 《诗
27-28章散文三戏剧三

三、讽刺喜剧创作
初期讽刺中夹杂愤激,喜剧内含着悲剧, 后只剩下辛辣的嘲弄,出现纯粹的喜剧。 陈白尘:《魔窟》暴露沦陷区敌伪丑态。 《乱世男女》,嘲弄由南京逃难的“都市的渣 滓”。 《结婚进行曲》,借妇女职业问题写国统区社 会不合理现象。“悲喜剧”。《后方小喜 剧》,讽刺官僚机构的腐朽性。《升官图》纯 粹的喜剧。手法夸张,人物、情节漫画化, 追求痛快淋漓的戏剧效果。反映了特定的时
陈白尘《升官图》
剧情:
两个盗贼逃避追捕进入一
所故宅,睡中进入梦境, 梦中是一场又一场的升官 发财、男盗女娼的闹剧。 这时愤怒的群众冲进来将 他们抓了起来。
喜剧
老舍《残雾》、《面子问题》、《归去来兮》
袁俊《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 丁西林《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第三节 沦陷区:职业化、商 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就文学成就而言,“剧场戏剧”总体 艺术水准比较高,值得评析的剧作家也多 属这一类。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 潮
一、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是适
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求的戏剧, 不仅舞台直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 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 这一目标发生变化。 抗战戏剧: 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序幕,成 立救亡演剧队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 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是具强烈政 治色彩的戏剧团体,应大众化要求。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一节 报告文学勃兴
时代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抗战初期要求文
学贴近现实,担负传递战斗信息,记录抗战 业绩的任务,报告文学成为首选的文体。代 表性作家包括丘东平、骆宾基、曹白、范长 汀、萧乾与沙汀,等等。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和戏剧

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2.丰子恺对儿童世界倾注了全部的爱。
丰子恺早期的散文大多描写儿童生活,在儿 童身上发现了人性的完美和生活的真义。
在《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 《作父亲》等散文中,他把自己化为了儿童, 不仅用儿童的心思、感觉、情绪,而且叙述 行为的口吻也是儿童的,对儿童心理的体察 和描摹细致入微。 3.风格:以佛理阐释生活,于俗相中发现真 理。潇疏淡远,哲理浓厚,清淡悲悯,显得 老气横秋。
3.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汉语的修辞功 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善于使用赋、 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既曲尽其 意又余韵袅袅。如《绿》通过诸多手法 委婉细腻地描绿绘绿,令人叫绝。
三、丰子恺
1.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 浙江崇德人。散文家、画家、翻译家, 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
20年代有散文集《燕知草》和《杂拌 儿》。其中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的 六月十八夜》、《钱塘江大夜潮》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与朱自清同游 后的同题之作,作者以随缘自适的心情赏 玩秦淮风情的“浓姿”、“秀骨”、“盛 年”和“迟暮”。歌妓的意外打扰也无损 于他内心的自足,显示了传统平和中庸、 超然飘逸的名士风度,但又具有新人文主 义的现代意识。 俞平伯散文的风格: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 思绪的融合,独抒性灵,用笔细腻,意境 朦胧灵动。但有时过多铺饰,少了天然之 趣。
第三节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的散文
一、冰心
冰心散文之所以有魅力,主要在于文中有 诗。冰心不仅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她自 己的语言也追求诗情画意,富丽精工。散 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小桔
灯》、《冰心散文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40年代戏剧1.引言介绍40年代戏剧的背景和重要性。
2.戏剧风格- 自然主义戏剧: 描写真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
- 表现主义戏剧: 强调心理和情感,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内心世界。
- 实验性戏剧: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3.戏剧作品3.1 美国戏剧作品- 《死亡之梦》: 由阿瑟·米勒创作,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 《街头霸王》: 由弗兰克·奥康纳创作,描写工人阶级困境。
- 《卖黑人去美国》: 由伍迪·古斯曼创作,批判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
3.2 英国戏剧作品- 《玻璃动物园》: 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揭示家庭关系和内心世界。
- 《生命细则》: 由诺曼·勒金创作,讲述二战期间的人性故事。
- 《汉密尔顿夫人》: 由特尔玛·斯托弗创作,探索婚姻和自由意志。
4.戏剧演出与剧院- 演出场所: 剧院、小剧场、街头表演。
- 演员表演风格: 角色表演、方法表演。
- 舞台设计: 简约舞台、实验性舞台。
散文1.引言介绍散文的定义和作用。
2.散文类型- 议论散文: 探讨社会问题,阐述作者观点。
- 游记散文: 记录旅行见闻,展示美好景色。
- 自传散文: 讲述个人经历,反映成长和思考。
3.散文作品3.1 40年代散文作品- 《贫民窟的住房问题》: 作者试图揭示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
- 《朝圣之路》: 描述一段对灵性追求的旅程。
- 《小市民的心灵之旅》: 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成长经历。
3.2 重要作家- 乔治·奥威尔:擅长议论散文,作品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 弗朗茨·卡夫卡:以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而闻名,作品探索人性和宿命。
4.散文写作技巧- 表达清晰: 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主题和观点。
- 描写细腻: 利用形象和感官描写增强阅读体验。
- 结构合理: 采用段落和章节使文章有层次感。
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然主义戏剧: 一种戏剧风格,追求真实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刻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钱理群版)1. 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
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
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
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4.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答: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死水微澜》在艺术成就上最高,既写出了历史时代的风云,又写出了地方风情和民俗,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
人物刻画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冲突及地方风习的变迁,折射到具体人物中,在蔡大嫂身上体现了一个富于幻想、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面。
5.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年代戏剧
戏剧概况:
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1、戏剧形式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
街头剧、活报剧、朗诵剧、灯剧等。
其中“街头剧”最为流行。
<战前以城市为中心,以市民、学生、知识分子为主要观众,以细腻的生活描摹、深邃的心理刻画为主要内容的话剧,向实时化、大众化倾斜。
>这些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上海成立。
戏剧家们在一个峥嵘岁月中支
撑起“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含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之
中。
戏剧活动转移向大后方的城市剧场,多幕剧产生。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
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
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
期。
代表作:《保卫芦沟桥》、《台儿庄》《百壮士》
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概述
(一)现实题材的剧作
1、夏衍《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规避惊涛骇浪式的宏大场面,代之以平凡的生活画卷,以其沉潜隽永、朴素洗练的风格刻画出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透过日常生活来体现时代精神。
2、田汉剧作表现了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
主要剧本有《秋声赋》《丽人行》。
多场式、多线索、开放化、报告员串联全剧等戏剧手法,是田汉对话剧结构新的创新。
3、于伶(尤兢)的剧作大都以上海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夜上海》《长夜行》等。
5、张骏祥(袁俊):《万世师表》是其代表剧作。
6、陈白尘: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讽刺喜剧,著名的《升官图》。
另一类是“正剧”,《岁寒图》。
7、吴祖光:抗战期间创作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代标语,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于荒诞中鉴出真实。
8.宋之的:《武则天》《雾重庆》《群猴》
(二)历史剧
1.郭沫若:《屈原》(1924)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
杰出的浪漫主义剧作。
郭沫若将“这个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用讽喻现实的方法
揭露、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
《棠棣之花》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
在20年代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整理和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五幕历史剧。
歌颂聂氏姐弟的爱国和自我牺牲精神。
《虎符》取材于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塑造如姬和信陵君形象,揭示出生命的崇高意义。
标志着郭沫若历史剧的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时代色彩。
《虎符》中反复
张扬着“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做“时代之先驱者”
《高渐离》写荆轲好友高渐离忍辱含垢多年,等待时机以筑击杀秦王未遂身死的悲壮故事。
剧中歌颂了对于专制暴虐统治者的坚毅勇敢、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显示其为争议而斗争
的惊人意志与杀生成仁的悲壮人生。
《孔雀胆》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指出了导致爱情悲剧的妥协主义的危害。
贯穿着诅咒邪恶、歌颂正义的精神。
《南冠草》写明朝末年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推戴鲁王,起兵复明,为汉奸所陷,被捕殉国
的故事。
2)、郭沫若历史剧特征
1.郭沫若对历史事件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历史剧创作也有自己处理历史题材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方法。
2.取材于古代的人和事,但都面对现实说话,“借古抒怀以鉴今”融汇着风
雷激荡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借古讽今)
3.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关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人们从古代联想到现代,
引起深思,启发人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
4.“人的尊严”,“把人当做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
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反分裂。
表彰历代志士仁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
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悲剧斗争精神,是历史剧的共同主题,郭沫若的悲剧精神是崇
高悲壮的。
5.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的戏剧也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抒情诗,富有浪漫
主义色彩。
将浪漫主义历史剧和席勒式的政治剧结合起来
2.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
3.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
4.阿英“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
5.清宫史杨村彬《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変政纪》《光绪归政纪》
成功的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揭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专制统治下面临的巨大危机。
姚克《清宫怨》以其性格化、生活化、诗化的风格成为剧中的典范。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在戏剧创作中,讽刺喜剧尤其令人瞩目,这一时期,出现的喜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批判性极其强烈的讽刺暴露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有的近乎于闹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动统治本身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腐朽,所以这一时期剧作家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一种辛辣的嘲讽,而不可能再夹杂其他的审美情感。
另外一种喜剧形式是世态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暴露喜剧的代表作主要有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雾重庆》、《群猴》;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杨绛的"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虽都带有嘲讽,然而面对世事参差与愚谬,杨绛给予更多的是原宥和理解,取得是微笑的否定。
40年代散文
1)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文体,在抗战初期异常发达,甚至一跃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
此类文学最初盛行在国统区,大多描写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和敌人的凶残横暴。
其主要任务:给战士们传递战斗经验和教训。
(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野草作家在反抗日寇,反对投降,在批判周作人,战国策方便较为集中的发表了犀利的文章。
代表作家:
夏衍:擅长写政论,《论”晚娘”作风》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相互错综,在开阔的视野中显示纵横恣肆、雄辩幽默的风格。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1)巴金、茅盾、李广田、冯至、梁实秋等风格不同的叙事、抒情散文真实的描画了动荡时世的面影,忠实的抒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兴。
2)在沦陷区,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新进青年作家,则大多以日常人生为题材写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并在散文艺术上作些打磨。
3)在中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了像孙犁、吴伯箫这样的比较注重艺术锤炼的叙事、抒情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