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创作
吉师大现代文学(20章)40_戏剧
2019/6/18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0 No. 20
博达学院
四、夏衍剧作的艺术特征(317页)
1、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选取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来展示时代 的风貌。
2、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这种氛围 带有明显的象征性《上海屋檐下》的黄梅时节。
3、夏衍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 其戏剧结构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五户人家 故事同时展开,五线并进,纵横连接,主次分明。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8 No. 8
屈原.橘颂
博达学院
后皇嘉树,桔徕服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2019/6/18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1 No. 11
博达学院
b、通过对楚怀王、南后的规劝,表现 他在联齐抗秦斗争中热爱祖国和人民高尚 情怀。
在楚国上层统治集团极端腐败的情况下,屈原卓立独行, 光明磊落,决不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为了祖国和人民的 利益,屈原从来不顾个人安危,他勇敢地和黑暗势力抗争。 当屈原受人诬陷,楚怀王表示今后再也不信任他时,他当 即劝诫楚怀王:“你以前听信了我的话一点也没有错…… 你假若要受别人的欺骗,那你便要成为楚国的罪人!”面对 以南后为代表的一伙卖国贼对他陷害的加重,他毫不惧怕, 当着楚怀王的面,厉声怒斥南后:“我是问心无愧,我是 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 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 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显然,这是一个把国家和人民利益看 得高于一切,不顾个人荣辱安危的斗士的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戏剧组织一、中国剧作者协会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1、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2、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代表作《清宫怨》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
40年代戏剧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 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 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 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 和可笑。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 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 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 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 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 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 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 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 索为主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 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 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 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 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 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 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 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 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 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第二十章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 出形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 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 (二)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 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 (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 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第一,它是大型的戏剧,故事情节复 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 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0世纪中国文学》 教学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大纲(全稿)现代部分(1917~1949)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历史的、全面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4、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从事初中语文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要求1、以科学理论和理想为指导,依据有关对现代文学的论述,不断吸收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现代文学的历史作用,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艺术成就。
2、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文学史又讲作家作品,实行以“史”为序,以分析、讲解作品为重点,力求使现代文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重要作家作品相结合。
3、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讲述、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文学史知识,作家生平、思想、代表作和基础理论,由教师讲述,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对于一般作品特别是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则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讲解现代文学作品和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4、尽可能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现代文学的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术空气。
三、课时及考核安排20世纪中国文学[上编](1917——1949)教学时数共10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64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
每周4学时。
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
课时按章分配:引言2学时,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6学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4学时,第五章4学时,第六章2学时,第七章5学时,第八章5学时,第九章6学时,第十章6学时,第十一章6学时,第十二章6学时,第十三章4学时,第十四章4学时,第十五章6学时,第十六章4学时,第十七2学时,第十八6学时,第十九5学时,第二十章5学时,第二十一章2学时,第二十二章4学时。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 《从文自传》。 张爱玲:《流言》:《公寓生活记趣》。 苏青:《浣锦集》。
第二节 40年代戏剧
郭沫若:《屈原》:屈原、婵娟。 夏衍:《法西斯细菌》:俞实夫。 陈白尘:《升官图》。 杨绛: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弄真成 假》。 丁毅、贺敬之执笔:《白毛女》:喜儿。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散文
一、报告文学: 丘东平:《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 仗》。 二、鲁迅风杂文: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李广田:《灌木集》。 冯至:《山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王了一(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
20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O年代 戏剧概述
概观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 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上海戏剧界、电影界近百人参演三幕话剧《保卫卢 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 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戏剧 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 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来自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 数十个进步戏剧团体、千百戏剧人汇聚一堂,迎来 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阳翰笙
.
.
陈白尘
以擅长写讽刺喜剧著称。抗战时期他 创作了《魔窟》、《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等多幕剧和总称为《后方小喜 剧》的一组独幕剧。其中《乱世男女》 (1939年)和《结婚进行曲》(l942年) 受到广泛好评。 1945年出版的《岁寒图》是陈白尘的又一 部力作。剧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赞扬了 主人公名医黎竹荪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爱岗敬业、矢志不移、坚贞不屈的可贵 品质,同时也抨击了冷酷如铁、严寒如Biblioteka 的黑暗社会。.夏衍
(1900-1994),原名沈乃熙,字 端先,浙江省杭县人。
1920年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 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赴日留学。
第二年考人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 校电机科,1925年人九州帝国大 学工学部冶金学科。
1927年回到上海,在白色恐怖下 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 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成了 职业革命者。
《秋声赋》(1941年)、《风雨归舟》(1942年)又 名《再会吧,香港》,与洪深、夏衍合作)、《黄金时 代》(1942年)、《丽人行》(1946年-1947年)、 《朝鲜风云》(1948年)等。 《丽人行》 以全景性构思容纳了三条各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剧情 线索,通过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产 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命运,体现剧作家对时 代的思考。 多场式(21场)的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 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这是田汉对话剧结构的创新。
第23讲 4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
4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教学目的了解40年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概况及其阶段性的代表作品掌撑40年代多元文学生存状态与论争了解40年代小说、散文、戏剧的作家作品教学重点了解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和贡献。
文学论争的分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抗战文学运动的高涨与多种区域文学的格局(一)、“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抗战爆发后,由东北作家群在上一时期开创的抗日救亡文学迅速成为全民族文学的主题,文学运动的中心也迅速转移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其标志就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然在这之前,随着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已经开始了文学运动中心和文学主题的转移。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当时负责“左联”工作的周扬在日益高涨的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于年底宣布“左联”自动解散,并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不问他所属的阶层,他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敌救国的艺术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学运动的蓬勃开展。
随后又有“国防戏剧”、“国防诗歌”等口号的提出。
不过由于这一口号本身的含混及解释者赋予它的缺陷,如除了“国防文学”之外,就是“汉奸文学”,仍沿袭了早期“左联”文学工作者简单的二值逻辑;同时也忽视了统一战线里“谁统一谁”的问题,因而鲁迅和刚被党中央从陕北派到上海的冯雪峰以及胡风、茅盾等商议后,另外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来加以补救。
口号首先由胡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中提出。
但由于胡风没有解释新口号产生的具体经过,且只字未提“国防文学”,再加上原“左联”一些负责人本来就对胡风有成见,因而引起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并产生了两个基本上由支持不同口号的成员分别签名的《中国文艺家宣言》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
不过由于双方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因而在明确了两个口号之间的关系,纠正了具体主张中的某些不明确性,特别是鲁迅在逝世前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将论争背后的宗派主义和个人意气予以曝光,使论争者受到极大震动,论争渐渐平息下来。
第廿二讲 四十年代的戏剧
二、大后方和“孤岛”的“剧场戏剧”
(4)郭沫若历史剧的表现特征: 大胆想象,对具体的史事运用极为灵活。一
方面,尽可能在大关节上不违背历史真实, 但为了表现主题,又进行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另一方面,为追求历史与现实精神的真实表 现,不惜改动具体的历史事实。这是浪漫史 剧的突出特点。
二、大后方和“孤岛”的“剧场戏剧”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二)第二次高潮: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
1.上演中外名剧时期: 1940年初开始,延安出现了一股上演中外名剧的热潮。
外国戏剧有:《钦差大臣》、《大雷雨》、《蠢货》、《吝啬鬼》、 《伪君子》、《马门教授》等; 中国戏剧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上海屋 檐下》、《李秀成之死》等。这种潮流在延安整风中被认为是“脱离实 际政治”“关门办学”的错误倾向,受到严厉的批判。
二、大后方和“孤岛”的“剧场戏剧”
3.相持阶段历史剧的特点: 强烈的现实的政治功利性:引起剧作家创作
冲动的往往不是历史的人的思想、感情、心 理,而是借历史的人来表现现实的人的思想、 感情和心理,而且集中于政治意识,以及与 政治密切相关的那部分道德、情操。 4.相持阶段历史剧的总主题: 即现实政治所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 退”。
二、大后方和“孤岛”的“剧场戏剧”
这个时期,大后方与“孤岛”上海的剧场戏剧出 现了三股潮流,即: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潮流。
二、大后方和“孤岛”的“剧场戏剧”
(一)历史剧创作的潮流: 1.抗战前后的历史剧: 30年代后期,随着抗日救亡
20第二十章_40年代戏剧
3.主观写意的诗化品格。他的历史剧和他的诗 一样,凸现抒情主体,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 美的抒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屈原就是 我,我就是屈原”。 4.“崇高”的悲剧艺术追求。郭沫若的史剧都 是英雄悲剧,其悲剧人物都是“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
第三节 夏
衍
一、历史剧 《赛金花》和《自由魂》(《秋瑾 传》) 二、现实剧 《上海屋檐下》(代表作)。《一 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记》《法西 斯细菌》《离离草》和《芳草天涯》等。
《上海屋檐下》(1937年)
代表作,标志着夏剧走向成熟。剧本以革命 者匡复回家、离家为线索,截取上海一幢普 通弄堂里一天的生活,共时地展开五个家庭 的灰暗生活场景。重心是杨彩玉与林志成、 匡复之间的戏剧关系。
《上海屋檐下》中的五户人家
1. 2. 3. 4. 5. 林志成和妻子杨彩玉 小学教员赵振宇 风尘少妇施小宝 报贩“李陵碑” 洋行职员黄家楣
三、夏衍剧作的艺术特征(P317)
1. 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2. 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这种氛围 带有明显的象征性。 《上海屋檐下》的黄梅 时节。 3. 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戏剧 结构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
四、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二、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 (一)现实剧
1. 夏衍 《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 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 2. 田汉 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秋声赋》 《丽人行》《朝鲜风云》等。 3. 宋之的 《雾重庆》《祖国在呼喊》 4. 于伶 《夜上海》《长夜行》
5.张骏祥 《万世师表》等。 6.陈白尘 《升官图》。 7.老舍《国家至上》《张自忠》 《面子问题》等 8.茅盾 《清明前后》 9.吴祖光 《风雪夜归人》。
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1、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抗战初期,剧作家在以主要精力从事 现实题材的创作时,对历史题材也给予了 热情的关注,《李秀成之死》(阳翰笙)、 《正气歌》(吴祖光)等历史剧都起到了 激发民族情绪的积极作用。
2、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大后方剧坛出现了 一批歌颂性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长夜行》(于伶)、《少年游》(吴祖 光)、《祖国在呼唤》(宋之的)、《法 西斯细菌》(夏衍)、《岁寒图》(陈白 尘)、《万世师表》(袁俊)等,这些剧 作,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歌颂的正面 主人公形象已由抗战初期理想的民众英雄 转变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
第三节 夏 衍
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积极投入戏剧创作, 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和成就是《一年间》、《心 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四部剧 作。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这一时期的一部最 重要的剧作,它借主人公俞实夫的经历,说明了 “法西斯与科学不两立”的主题思想。俞实夫善 良正真,不求名利,无视个人生活的艰辛,全心 全意投入细菌学的研究。他深信科学研究的崇高 价值和为人类谋利益的目的,但是又显得很迂腐, 他抱着科学与政治无关的信条,埋头研究,不问 政治。然而,他不问政治,政治却要过问他。
《法西期细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剧作从“九一八”前夕一直写到1942年春的抗 战转折关头,囊括了10年的时代风去变幻。 场景变化由东京而上海、香港、桂林、贵阳, 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 作者以主人公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 织这些纷繁的、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生活画面,虽 然时间跨度大、空间位移多,但剧作结构却紧凑而 不松散,连贯而不拖沓。 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注重人物内心变化的社 会根源,人物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都写得深刻、 传神。
20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屈原是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 1. 屈原是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力主联齐 抗秦,同投降派斗争 斗争。 抗秦,同投降派斗争。 屈原有着光明磊落、 2. 屈原有着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崇高品 橘颂》 质。《橘颂》即表明屈原独立不移高洁 纯美的人格。 纯美的人格。
屈原怒斥南后郑袖的卖国行为: 屈原怒斥南后郑袖的卖国行为:
(二)历史剧
1. 郭沫若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屈原》《虎符 部历史剧。 部历史剧。 忠王李秀成》 2.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 》《天国春秋》《草莽 3. 阳翰笙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 英雄》 英雄》。 4. 阿英 “南明史剧” :《碧血花》《海国英雄》 南明史剧” 碧血花》《海国英雄》 》《海国英雄 杨娥传》 《杨娥传》。 喜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 5. 杨绛 喜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 你陷害了的不是我, 你陷害了的不是我 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 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 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 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 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 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 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 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
四、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心防》《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思考与练习
1. 2. 3. 4.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征。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征。 郭沫若六大历史剧。 郭沫若六大历史剧。 上海屋檐下》的人物。 《上海屋檐下》的人物。 40年代剧作家及其作品 年代剧作家及其作品。 40年代剧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20 话剧(二)(1928-1937.6)
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 标志其创作实现根本转变,将上 海小市民生活搬上舞台,着重 “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 动”的描绘,在舞台空间中展开 五家人的悲喜剧,匠心独运地处 理结构主线和副线的关系,细腻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保持生活 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3
剧中人物
沈端先
3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中心, 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剧社成立。 1931年1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 家联盟”。继左联后又一左翼文艺 组织。简称“剧联” 。 左翼戏剧运动强调演剧是“一种政 治的辅助工作”,强调革命戏剧深 入工农群众,创作内容强调暴露地 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 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等。
第二十章 话剧
(1928-1937.6)
第一节
走向广场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确立
1
第一节
走向广场
一、 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戏剧运动:
1、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中心:在1930年代的上海。 倡导的主要社团有: 上海艺术剧社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特征:注重社会实效和戏剧的宣传和革命教化功能; 将戏剧向大众普及,多展开群众性戏剧活动
16
白薇:
《打出幽灵塔》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 《革命神受难》仍保节 “剧场戏剧”的确立
一、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
上海等地的“大剧场”演出 ——中国 话剧的真正成熟。 1936、193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出现 “大剧场”演出的热潮,中国旅行剧团和 中国业余实验剧团等职业剧团相继成立, 出现一大批优秀剧作家、演员、导演、舞 美艺术家。培育“大剧场”的重要剧作家 作家除曹禺外,还有夏衍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戏剧组织一、中国剧作者协会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一、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二、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代表作《清宫怨》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创作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40年代戏剧创作的倾向,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街头剧”的兴起,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的创作,陈白尘等人讽刺喜剧的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抗日战争的烽火一起,各地区话剧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了众多的救亡演剧队、抗敌宣传队以及孩子剧团,纷纷奔赴各战区和大后方的城镇与乡村。
当时演出的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和多幕剧《保卫芦沟桥》、《台儿庄》、《百壮士》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第二节夏衍
抗战以来,夏衍的剧作为数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第三节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
1.历史剧创作潮和郭沫若的《屈原》等剧作。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尤其是皖南事变之后。
其时“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全民族的每一个人面前,文化界由此出现了研究和探索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潮,这对话剧工作者有很大的影响,加上国民党当局加强了思想和文化统制,于是,在话剧界以至于整个戏剧界,掀起了一个采用历史题材以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强烈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浓重的悲剧感,是本时期历史剧的主要特征。
郭沫若是国统区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家。
早年就创作过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的郭沫若,本时期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多幕历史悲剧,收到了极其显著的政治和艺术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国统区进步戏剧运动。
他的历史剧除具有本时期历史剧注重讽喻现实等共同特征外,还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个性——主观性和抒情性。
他在总结自己历史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标志着现代中国历史剧理论意识的成熟。
2.其他作家的历史剧。
阳翰笙有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
欧阳予倩本时期的历史剧有《忠王李秀成》和《桃花扇》。
阿英的三部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以及太平天国史剧《洪宣娇》,是仅次于郭沫若战国史剧的重要收获。
3.陈白尘和讽刺喜剧创作潮。
抗战胜利后创作的《升官图》是陈白尘讽刺喜剧的主要代表作。
剧作通过两个流氓强盗的梦境,展开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最后让历史的真正主人——觉醒了的人民群众登场,当众表演了“历史的审判”。
剧作借鉴并揉合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中国传统戏曲中丑角戏的经验,在喜剧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胆而合理的夸张,荒诞而又真实的情节,使作品成为梦境与现实、荒诞与真实的统一,收到了“假中有真”、“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
第四节解放区戏剧
1、新秧歌剧和传统戏曲改革。
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广泛展开,产生了新型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等。
新秧歌剧运动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发展。
传统戏曲的改革在解放区取得突破。
平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和新秦腔《血泪仇》等。
2、《白毛女》与其他新歌剧。
新歌剧的崛起与繁荣,是解放区文艺的光辉一页。
《白毛女》、《王秀鸾》、《刘胡兰》和《赤叶河》是最著名的几部。
它们是在广泛吸收和融汇了秧歌剧及其他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优长的基础上,综合创造而成的新型现代民族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代表作。
剧本通过“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对比鲜明地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为受苦受压迫的广大农民指明了翻身解放的道路。
《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和喜儿等典型形象。
老一代农民杨白劳的悲惨遭遇,连同他的善良与懦弱,是颇有代表性的。
主人公喜儿的性格以反抗性为主导,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她的性格和命运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白毛女》的艺术基调是浪漫主义的。
这既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以及抒情歌唱上。
但《白毛女》的浪漫主义并不违背生活的逻辑,与现实主义也不矛盾。
作品一开始从写实出发,随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演变而逐步加强了理想、传奇因素。
作品既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又表达了人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