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合集下载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转 向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一群立人檐下的小市民和 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对这些人物不幸命运的描 写,对黑暗现实有了深刻的揭示。 2、作者把剧情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个郁闷的黄梅时节, 象征着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 悲哀和失望,更显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6
4、与戏剧冲突的特征相一致,夏衍以洗 炼含蓄的手法着力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 世界。他把剧中人复杂的情感、心理变 化,凝炼在简朴的几句台词中,而将丰 富的潜台词留给演员去创造,让观众去 体味。剧作的这种委婉细腻的情调和审 美特征是由夏衍的个人气质和主体审美 心理影响的。
7
分析:三幕剧《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1937年)
14
2)浪漫主义的结构。 该剧在结构上,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特征,历
史上的屈原,其政治生活达30年之久,曾但 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辅佐过两代君王, 三次放逐,可剧本只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加以表 现,这一天不仅概括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实现 了其伟大人格,而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激烈的 政治斗争。剧本在结构戏剧冲突时,十分集中, 先是以桔颂作为揭示屈原崇高思想和性格的一 条内线,然后,则把他放在激烈的斗争中刻划, 在诸多事件中,作者紧紧抓住屈原同楚国统治 集团在对外矛盾和斗争,并把它作为主要矛盾 冲突,一切情节安排和人物活动都围绕着它而 展开,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不同人物的面貌 和他们的复杂关系,都得到揭示。
9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等的创作及其背景 《屈原》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
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 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 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 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 颂歌。 根据《离骚》的诗意,郭沫若在《屈原》中,虚构并成功地 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此即少女婵娟。作为侍者,她一直 守护在屈原身旁,至真至纯,蔑视权贵,是道义美的化身。最后 饮下南后加害屈原的毒酒,含笑身亡。《屈原》于1942年首演 于重庆,轰动山城。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于伶 (1907--1997)



三、讽刺喜剧的热潮 国统区社会的黑暗腐败是喜剧创作 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剧作家们的 高度社会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在歌 颂光明的同时较多地运用喜剧形式 来表达他们对黑暗腐败现象的憎恶。 陈白尘的《升官图》,宋之的的 《群猴》是这一时期讽刺喜剧创作 陈白尘(1908~1994) 中的优秀之作
第三节 夏衍


一、夏衍戏剧创作概况 从1935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夏衍 创作的多幕话剧有历史剧《赛金花》、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以 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有《上海屋檐 下》、《一年间》、《心防》、《愁 城记》、《水乡吟》、《离离草》、 《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其 中《上海屋檐下》被认为是其最优秀 的话剧。



四、借古喻今的历史剧的繁荣 1939年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随着国 民党政府对言论控制的加重,部分作家便选择了 以历史来讽喻现实的创作方法,先后创作出大量 的历史剧,从而形成了历史剧繁荣的局面。 最具代表性的即郭沫若的《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阿英的《碧血花》,阳翰笙的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于伶的《大明 英烈传》,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陈白尘 的《大渡河》。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街头剧的盛行 为了更好的宣传抗战,动员群众,戏剧形式 趋向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街头剧、 活报剧等便应运而生。 (“好一计鞭子”。)


二、活跃的“孤岛”戏剧创 作 沦陷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戏 剧运动异常活跃,文艺工作 者以喜剧为武器,坚持着爱 国抗战宣传。其中于伶领导 的上海剧艺社成就最为突出。 《夜上海》是于伶“孤岛” 时期的代表作。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戏剧组织一、中国剧作者协会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1、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2、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代表作《清宫怨》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18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 《从文自传》。 张爱玲:《流言》:《公寓生活记趣》。 苏青:《浣锦集》。
第二节 40年代戏剧
郭沫若:《屈原》:屈原、婵娟。 夏衍:《法西斯细菌》:俞实夫。 陈白尘:《升官图》。 杨绛: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弄真成 假》。 丁毅、贺敬之执笔:《白毛女》:喜儿。
第二十章
40年代散文和戏剧
第一节 40年代散文
一、报告文学: 丘东平:《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 仗》。 二、鲁迅风杂文: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李广田:《灌木集》。 冯至:《山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王了一(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40戏剧及散文
聂绀弩《我若为王》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茅盾的《白杨礼赞》、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沈从文 《湘行散记》 等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 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 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
二、梁实秋的散文
•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 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 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 日报》副刊《平明》,
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 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三)、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 杨白劳:旧社会老一辈农民,忠厚、勤劳、善良、软弱。 喜儿:与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象。她天真活泼, 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精神。
• 话剧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 剧春秋》、《芳草天涯》等
• 剧作特点: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
的人生。
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
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1、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 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 抒情见长。 2、散文式双层戏剧结构的创造 3、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 该剧艺术特征:
A、讽刺泼辣犀利,气势挥洒纵横,构思大胆奇妙, B、漫画化和性格化结合,荒诞性和真实性统一,喜剧性和 悲剧性交相映衬, C、善于吸收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特点,注重喜剧的民族化。

20年代戏剧、散文

20年代戏剧、散文

另:
鲁迅的《朝花夕拾》 鲁迅的《朝花夕拾》 俞平伯的《燕知草》 杂拌儿》 俞平伯的《燕知草》、《杂拌儿》 冰心的《往事》 寄小读者》 冰心的《往事》、《寄小读者》,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梁遇春的《春醪集》 泪与笑》 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 徐志摩的《落叶》 自剖》 徐志摩的《落叶》、《自剖》、《巴黎的鳞 爪》,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0年代重要的散 陈西滢的《西滢闲话》等,是20年代重要的散 文小品。 文小品。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 1907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 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 柳社。 柳社。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爱美剧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 爱美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翼 左翼 爱美剧 戏剧——国防戏剧 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 国统区、 戏剧 国防戏剧 国统区 新歌剧——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剧——新歌剧 新歌剧 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二、叙事抒情的散文小品
语丝》 《 语丝 》 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杂 被称为“ 语丝文体” 文 , 被称为 “ 语丝文体 ” ,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语丝》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但 《 语丝 》 上也还有另一种倾向 , 即周作人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所提倡的风格冲淡的小品文。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 在艺术上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D、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新戏剧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明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长于观赏的愉悦, 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 , 长于观赏的愉悦 ,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文学史考试大纲

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20年代戏剧、散文

20年代戏剧、散文
1、社会问题剧

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新青年》)

中国现代最早创作的话剧剧本。剧中田小 姐和陈先生恋爱受父母干涉。田小姐留下 “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 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 田亚梅:中国式的娜拉

2、历史剧
–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 • 《卓文君》:司马相如 • 《王昭君》:毛延寿 • 《聂嫈》:聂政、侠累
3、幽默喜剧 –丁西林 –江苏泰兴人 –《一只马蜂》:吉老太太、 吉先生、余小姐 –《压迫》
(1893-1974)
丁西林在人物之间关系的构造上有着 其构思巧妙之处。他在处理剧中人物 的关系时,常构造一种“欺骗模式”。 这个模式由三个戏剧人物所组成,其 中两个是欺骗者,一人是受骗者。
• 《压迫》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的一件由租房引起的故 事:房东太太整天在外打牌,唯恐家中未婚的女儿 与房客发生“自由恋爱”,不愿把房子租给没有家 眷的人,最终,萍水相逢的男女房客联合一致,假 扮夫妻,终于租到了房。
-----周作人《美文》
2、散文的两种风格
• 浮躁凌厉:多收入《谈虎集》《谈龙
集》,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明显。 • 平和冲淡:五四时期的杂感、随笔及
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 的艺术性散
文,则属于平和冲淡这一类。
• 《吃茶》《谈酒》《乌篷船》《苦雨》 • 思想内容 –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归返自然,顺乎 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 • 艺术特色 –平和恬淡的抒情。 –广征博引,庄谐并用,富有知识性和 趣味性。 –徐舒自如的语言。
• 《墓碣文》《求乞者》《好的故事》 《复仇》《风筝》《腊叶》
《秋夜》
• 作于1924年,此时,“五四”新文 化的同人,已经进一步分化,有的 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 在“荷戟独彷徨”中品味着孤军奋 战的寂寞与上下求索的焦灼。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一、报告文学的勃兴著名的报告文学: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一)、"鲁迅风"派(1939-1941)"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

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二)、"野草"派"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

剧作主要描写了一个在上海十分常见的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生活经历, 写了他们一天中“几乎无事的悲剧”。住灶披间的是小学教师赵振宇一 家。赵收入低微,生活困难,但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常用“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思想来麻醉自己。赵的妻子狭隘自私,牢骚满腹,常为一 些琐事与赵吵吵闹闹,怨天尤人。亭子间住的是黄家楣夫妇。黄是靠父 亲典房、卖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可如今患了肺病,失业在家,一筹莫 展。现在父亲正住在他家,但他却连尽孝心的能力都没有,这使他非常 痛苦。黄的窘境引起了妻子的不满,为此两人常常发生口角。前楼上住 的是摩登少妇施小宝。丈夫是海员,常年不在家,不寄钱给她。她为生 活所迫,不得以做了流氓的情人,靠出卖肉体生活。她想挣脱,但怎么 也跳不出流氓的魔掌。阁楼上住的是老报贩李陵碑。儿子在“一二八” 抗战中阵亡,因此他无依无靠,孑然一身,常因思念儿子而痛哭流涕, 神经失常。客堂间住的是纱厂小职员林志成一家。林的好友匡复十年前 因投身革命被捕入狱,他受匡复托付,承担起了照顾匡复妻女的义务。 但时间一长,他与匡复的妻子杨彩玉同居了。从表面上看,他们平平稳 稳,但实际上精神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人都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然而,就在这一天,匡复出狱回到了家中。面对突然出现的匡复,他们 更加感到无地自容。同时,匡复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何去何从,他 们必须做出选择。林志成与杨彩玉、匡复之间的矛盾纠葛,是全剧的中 心故事。 总之,剧作塑造了一群都市中的平凡的小人物,写了他们在黑暗压迫下 丧失了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权利的非人的生存,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强烈的 控诉。是谁导致了匡复的悲剧?这一问题值得思索。
《上海屋檐下》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突破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以艺术图解政治理念的倾向,通过生 活在“上海屋檐下”的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人生的零碎”,让 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夏衍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一直重视“忠实地去刻画人生的严 肃”。对此,他在谈到这部剧作的创作意图时曾说;“反映上海这 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 生活中反映了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 的脚步声。” 剧情反映的是1937年春的上海。那时,“西安事变”已经发生,但 抗战尚未全面爆发,上海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时刻, 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形势异常复杂。正是在这样一幅凄风苦雨的画 面中,作者将笔触伸向了上海普通市民社会的一角,展示了他们悲 凉的人生图画。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40年代戏剧1.引言介绍40年代戏剧的背景和重要性。

2.戏剧风格- 自然主义戏剧: 描写真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

- 表现主义戏剧: 强调心理和情感,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内心世界。

- 实验性戏剧: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3.戏剧作品3.1 美国戏剧作品- 《死亡之梦》: 由阿瑟·米勒创作,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 《街头霸王》: 由弗兰克·奥康纳创作,描写工人阶级困境。

- 《卖黑人去美国》: 由伍迪·古斯曼创作,批判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

3.2 英国戏剧作品- 《玻璃动物园》: 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揭示家庭关系和内心世界。

- 《生命细则》: 由诺曼·勒金创作,讲述二战期间的人性故事。

- 《汉密尔顿夫人》: 由特尔玛·斯托弗创作,探索婚姻和自由意志。

4.戏剧演出与剧院- 演出场所: 剧院、小剧场、街头表演。

- 演员表演风格: 角色表演、方法表演。

- 舞台设计: 简约舞台、实验性舞台。

散文1.引言介绍散文的定义和作用。

2.散文类型- 议论散文: 探讨社会问题,阐述作者观点。

- 游记散文: 记录旅行见闻,展示美好景色。

- 自传散文: 讲述个人经历,反映成长和思考。

3.散文作品3.1 40年代散文作品- 《贫民窟的住房问题》: 作者试图揭示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

- 《朝圣之路》: 描述一段对灵性追求的旅程。

- 《小市民的心灵之旅》: 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成长经历。

3.2 重要作家- 乔治·奥威尔:擅长议论散文,作品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 弗朗茨·卡夫卡:以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而闻名,作品探索人性和宿命。

4.散文写作技巧- 表达清晰: 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主题和观点。

- 描写细腻: 利用形象和感官描写增强阅读体验。

- 结构合理: 采用段落和章节使文章有层次感。

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然主义戏剧: 一种戏剧风格,追求真实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刻画。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一、中国剧作者协会(原名上海剧作者协会)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章泯、尤矜、张季纯的等集体创作。

2、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大幕。

3、“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13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1、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新兴中国话剧艺术深入社会,向时事化、大众化倾斜,戏剧形式趋于轻型、通俗、灵动,顺应戏剧“游击战”、“散兵战”式斗争策略在抗战初期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2、特点:它们及时凸现抗战现实,传扬抗战思想,感染抗战人民。

3、作品:“好一计鞭子”(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以卢沟桥之战为题材:《保卫卢沟桥》(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卢沟桥之战》(陈白尘)《卢沟桥》(田汉)《血洒卢沟桥》(张季纯)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台儿庄》(罗荪、锡金等)《台儿庄之战》(韩北屏)以淞沪会战为题材:《八百壮士》(崔嵬、王镇之)其他:《飞将军》(洪深)《省一粒子弹》(尤兢)《咱们要反攻》(夏衍)《在烽火中》(沈西苓)《打鬼子去》(荒煤)《夜》(章泯)《打回老家去》(易扬)——表达出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抗御日伪的激情,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保卫自己的家园四、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1937年12月31日,在汉口成立,确定每年的戏剧节(定为10月10日,后国民党政府定为11月10日,次年又改为2月15日)2、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重庆雾季演剧活动、上海孤岛戏剧——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众多剧作家已然寻找到了一个在峥嵘岁月中支撑起“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蓄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中3、作品:田汉《秋声赋》《丽人行》;洪深《飞将军》《包得行》《鸡鸣早看天》曹禺《蜕变》《北京人》《家》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而郭沫若、阳瀚笙、欧阳予倩、陈白尘、阿英、杨村彬、姚克等戏剧,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各类喜剧创作,借着“笑的幌子”,将华夏大地上那些肮脏、污腥、破碎、狡诈、猥琐、卑劣、懦弱、屈服暴露于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节 4O年代 戏剧概述
概观
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 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上海戏剧界、电影界近百人参演三幕话剧《保卫卢 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 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随着抗战转入相持与稳定阶段,较大型规模的戏剧 演出开始出现。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 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来自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 数十个进步戏剧团体、千百戏剧人汇聚一堂,迎来 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阳翰笙
.
.
陈白尘
以擅长写讽刺喜剧著称。抗战时期他 创作了《魔窟》、《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等多幕剧和总称为《后方小喜 剧》的一组独幕剧。其中《乱世男女》 (1939年)和《结婚进行曲》(l942年) 受到广泛好评。 1945年出版的《岁寒图》是陈白尘的又一 部力作。剧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赞扬了 主人公名医黎竹荪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爱岗敬业、矢志不移、坚贞不屈的可贵 品质,同时也抨击了冷酷如铁、严寒如Biblioteka 的黑暗社会。.夏衍
(1900-1994),原名沈乃熙,字 端先,浙江省杭县人。
1920年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 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赴日留学。
第二年考人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 校电机科,1925年人九州帝国大 学工学部冶金学科。
1927年回到上海,在白色恐怖下 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 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成了 职业革命者。
《秋声赋》(1941年)、《风雨归舟》(1942年)又 名《再会吧,香港》,与洪深、夏衍合作)、《黄金时 代》(1942年)、《丽人行》(1946年-1947年)、 《朝鲜风云》(1948年)等。 《丽人行》 以全景性构思容纳了三条各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剧情 线索,通过女工刘金妹、地下革命工作者李新群、资产 阶级女性梁若英三位女性的不同命运,体现剧作家对时 代的思考。 多场式(21场)的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 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这是田汉对话剧结构的创新。
于伶
.

《夜上海》(1939年)和《长夜
行》(1942年)是于伶抗战时期
的代表作。
《夜上海》以开明士绅梅岭春一 家在“孤岛”上海屡遭打击的悲 惨命运为线索,较为广阔地展示 了上海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动态, 反映了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 被誉为“上海变成‘孤岛’后最 现实的一个剧本”。
《长夜行》写的是上海沦陷前后 一群小学教师与敌伪势力进行斗 争的情形,主人公俞味辛和他的 爱人任兰多,都是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倍守“人生有如黑夜行路, 失不得足”的人生信条,在贫病 交迫与威胁利诱面前,保持节操, 毫不动摇,表现出“决不屈服于 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歌颂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 表现反侵略、反投降、反 独裁专制,争取民主、自 由、人权的时代主题。
陈白尘
.
《升官图》
完稿于1945年,显示出陈白尘出色的讽刺艺术才华。 剧情围绕两个强盗的升官梦展开。作者将剧中发生
的事情写为民国初年,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讽刺 的现实,可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 剧本借助梦境,采用夸张与漫画式的讽刺手法,让 人物作充分的表演,展示反面人物丑恶的灵魂,收 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剧本的情节近于荒诞,但却 揭示了社会真实,做到了荒诞与真实的统一。 其喜剧构思与喜剧性情节、场面、手法,都借鉴了 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 阳翰笙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有《李秀成之 死》、《天国春秋》和《草莽英 雄》等。
《天国春秋》完稿于“皖南事变” 后的1941年9月。
剧本以“杨韦事变”为主要线索, 刻画了杨秀清、韦昌辉、洪宣娇 等人物,指出太平天国革命的失 败,主要原因在于内部自相残杀。
“大敌在前,我们不该自相残 杀!”由剧中“杨韦事变”人们 自然会联想到“皖南事变”,从 而认清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的阴谋。
于伶
.
.
第二节 《屈原》等
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
.
热情,郭沫若以历史事件 和人物为题材,借古讽今。
从1941年12月至1943年 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 花)(1941)、《屈原》 (1942)、《虎符》 (1942)、《高渐离》 (1942)、《孔雀胆》 (1942)、《南冠草》 (1943)六部大型历史剧。
.
.
宋之的 《鞭》:写于1940年的五幕剧,又名《雾重庆》。 通过一群由北平流亡到重庆的大学生生活无着,报国无
门,最后在恶浊社会环境中走向沉沦的过程,既批评了 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软弱性、妥协性,又揭露了国民 党统治区的黑暗。剧本描绘出一幅幅雾气沉沉,灰暗、 污浊的社会图景,人物性格也较鲜明,在重庆演出时, 曾引起很大的反响。 《祖国在呼唤》:五幕剧,写于1943年。 以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香港为背景,通过一对知识分子 夫妇在革命者的影响下离开香港的过程,歌颂了革命者 和知识青年献身抗战事业的可贵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 力。
.
.
吴祖光
《风雪夜归人》 三幕剧,1942年完成。 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名伶魏莲生与官僚宠妾玉春的爱
情悲剧,以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与无悔追求来刻画两个 边缘小人物的心灵觉醒。这个五四文学的主题在吴祖光 剧作中获得了浪漫主义的、富有诗意的表现。 《捉鬼传》(1946年)是讽刺喜剧的力作。 剧本借民间传说中钟馗捉鬼的故事,影射社会现实。 “捉鬼大神”钟馗到人间捉了牛魔王等鬼怪,以为魔鬼 已被捉尽,于是卧倒大睡。一于年后被鬼闹醒,发现到 处是鬼,难以捉尽,终于败走。剧本中恶鬼肆虐,欺凌 百姓,正是国民党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真实写照。
1929年与郑伯奇、冯乃超等组织 成立了上海艺术剧社,提出了 “普罗列塔利亚戏剧”(无产阶 级戏剧)的口号。
历史剧:《赛金花》、《自由魂》(《秋瑾传》)
.
现实题材剧本:《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 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 《离离草》和《芳草天涯》等

田汉 田汉的剧作表现了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主要剧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