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伟语文教学历史第一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1《北京人》教案华东师大版
3.北京人的社会结构:北京人生活在母系社会阶段,妇女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通过集体舞蹈来庆祝丰收,通过巫术来祈求部族的繁衍生息。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七年级历史上册1《北京人》教案华东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章《北京人》。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内容包括:
1.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内容逻辑关系
①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河流纵横。
②北京人的生产技术:北京人掌握了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学会用火,进行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
③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通过巫术来祈求部族的繁衍生息。
首先,在课前自主探索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于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地图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也会设计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对于北京人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如模拟考古挖掘、制作石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北京人生产技术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案4北师大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班级:姓名:小组:编号: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2. 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 他们能吃到熟食吗?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北京人距今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①有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②发展较快。
③下肢和大脑发展缓慢。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生产和生活生产工具:、。
用火:使用___________火。
生活方式:由于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北京人过着________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1.元谋人距今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
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用火北京人山顶洞人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我来回答!相信你是最棒的!1.我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A. 18000年前B. 20万年前C. 70万年前D. 170万年前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 北京人B. 蓝田人C.元谋人 D.山顶洞人3.获知元谋人会使用火是通过:()A. 神话传说B. 大胆想象C. 历史文献D. 遗骨遗物4.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位于:()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 D.以上选项都不是5.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最初主要是以什么为生()A.农耕种植B.饲养家畜C.渔猎采集D.手工制作6.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赵志伟语文教学历史第三章
第三章从“国文”到“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的拟定和发展变化现代语文学科的确立,应该从1912年壬戌学制开始,因为这一年北京民国政府公布了“壬戌学制”以及相关的各种法令条规,正式将语文学科称为“国文”。
从此语文学科被称为“国文”、“国语”,相应的课程标准也逐渐被制定。
第一节“壬子-癸丑学制”和“国文”一、新学制的颁布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国华民国诞生。
1月3日蔡元培出任第一任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
1月19日蔡元培为改革旧制,维持学务,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对学校的建制、名称、课程设置、教科书等诸方面进行改革。
通令全面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种学校应授之科目”。
2月11日,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指出:“忠君与共和国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1,因而必须删去。
1912年7月10日,来自全国23省及华侨代表82人会聚北京,召开了中国民国中央临时教育会议,就学校系统、各级学校令及规程、学校细则、社会教育、教育行政等九十多项提案进行了详细讨论。
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因1912年农历壬子年,世称此为“壬子学制”。
为充实学制的各个细部,从壬子学制公布到翌年8月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令。
因这些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系统有差异,于是加以综合以后,确定为一个统一的学制系统,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一直推行到1922年新学制诞生时为止。
二、“国文”名称的确定在清政府颁布的“壬寅”、“癸卯”两个学制里,语文科的名称有几种:词章、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
与语文科相关的还有读经讲经课,在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校令里,正式将这一科定名为“国文”科。
在同时颁布的《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里,取消了清末学制规定的“读经”、“讲经”内容,将语文科一律称之为“国文”,不再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的区别。
“闇汤”“办香”及其他——谈谈繁体字误识问题
近来读江西师大刘世南先生的《在学术殿堂外》一书,收获很大。
其中有《怎样培养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人才》一文,谈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文科副教授问我“闇汤”怎么解。
我要他拿原书来,一看,原来是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一文中的“闇沕”。
这位副教授竟把“沕”看成简化字“汤”。
他竟不想想四库的誊录员,写的都是繁体字,怎么会把“湯”简化为“汤”呢?就这么一种水平!克罗齐说得好:“你要理解但丁,就要达到但丁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饱读诗书的,你连看都没有看过他们熟读的书,就想去标点、注释他们的诗文,行吗?这里的“沕”有两个读音,一是mì,解释为潜藏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沕深潜以自珍”;一是wù,解释为深微貌,同样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
不管哪一个读音,加一个“闇”字,大体意思应该可以猜到。
读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
这种因为简体字和繁体字关系弄错的事,近年来我经常遇见,甚至深受其害。
四年前,我母亲去世,要做一块墓碑。
母亲姓郁,我要求他们做成繁体字,结果碑做好以后,我母亲的姓变成了“欎”。
我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你要求做成繁体字呀!”原来他们遇到繁体字不会写的时候,就从电脑上查。
我说:“姓氏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字,还有‘郁闷’的‘郁’字,在过去是两种写法。
”当然,用三言两语是无法和他们讲清楚的,只好再花钱重新做。
既浪费钱,又耽误了时间,为此我“郁闷”了好长时间。
2018年,为纪念我的中学老师杨匡海先生去世一周年,先生亲友出一本他的书画集,受师母之命,去校对释文,结果松树之“松”全误成“鬆”,子曰诗云之“云”误成了“雲”。
这样的舛讹所在皆是。
做这些工作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情有可原。
问题是一些当代有名的书法家写的书法作品也出这样的笑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所在学校的中文系主任张撝之先生送我一本《全国书法家作品选》,告诉我:“里面一些字写得不错,可惜不少人文化太差,写自己作的诗的一个也没有,只有唐宋诗一首而已,而且还经常要写错别字。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鲁教版
10.下图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和水利学家,他是 ( )
11.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2.我国古代“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科技成就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X衡发明地动仪 ③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郭守敬编成《授时历》
某某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鲁教版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末篇课文,是对宋元文化的总结,在本单元中起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
思考:指南针是何时出现的?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哪些方面?它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第二段并观察与思考题相关的插图回答问题。
思考: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古人是如何发明火药的?火药有哪些用途?它是怎样传人欧洲的?
展示:多媒体演示“突火枪、火箭、火炮”。
教师补充: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5.《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
A.毕升 B.郭守敬 C.沈括
6.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 )
7.南宋时期,人们印制的精美书籍,采用的方式是( )
A.活字印刷 B.雕版印刷
8.下列我国古代科学家中,在相同领域内取得成就的是( )
①X衡 ②贾思勰 ③沈括 ④孙思邈 ⑤司马迁 ⑥郭守敬
“不随”流俗的“醇儒”(上)——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
命 题 、 课 堂 观 察 等 内 容 ,提 高 教 师对 课 程标 ; 隹的运 用
能 力 ,帮 助 教 师 在 教 学 策 略编 排 、教 学 方 法 设计 和 教 学 评 价 上 ,找 准 依据 、研 发工 具 、搜 集 证 据 ,提升 教
46 箱 教 : : 上 。.
最 佩 服 吕先 生 。 今 天 ,我 们 先 谈 谈他 的 为人 与治 学 精 神 ,下 次 再 谈 谈 他 的 语 文 教 学思 想 。
一
要 概 念 , 以把 握 好 教 学 的深 广 度 ,做 到 不刻 意超 越 学
生 的认 知 水 平 进 行 教 学 。在 教 学 中还 要 注 意 生 物学 事
实和 概 念 的联 系 与 区 别 、 一般 概 念 和 重 要概 念 的联 系
与 区 别 , 围绕 重 要概 念精 选 教 学 内容 ,采 用 多 种 教学 方 式 ,以促 成 重 要 概 念 的 建构 和 应 用 。
’ 1提 升 初 中 生 物 教 师 的 专 业 研 修 能 力 和 水 平 。 .
率极 低 ,甚 至 在 有 的 学校 是 零 开 课 。 初 中 生 物教 师应
该认 识到 探究 性 实验是 探究 性学 习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教 学 过 程 中应 积 极 创 造 条 件 ,组 织 学 生 进 行 正 确 的 科学 探 究 实验 ,多鼓 励学 生 去 探 索 ,给学 生 提供 一 个和 谐 、 宽松 的探究环 境 ,使 学生 的情绪 、情感 处于 一种 积极 主
动 的 状 态 ,鼓 励 学 生 在 实 验 中 大 胆 质 疑 、 大 胆 选 择 、 大 胆 创 新 ,设计 个 性 实 验 方 案 ,在 探 索 中 学 习 。『 葛 景
早期研究白话文教学第一人何仲英
吴 :过 去 我 们 经 常 批 评 “ 教 育 救 国 ” 是 空 谈 现 在 想 想 . 如 果 没 有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 文 化 普 及 , 现 代 文
明 社 会 怎 能 建 立 ? 所 以 . 谈 国 文 教 育 绝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语 言 文 字 问题 那 么 简 单 。
过 民 国 国 文 教 学 的 书刊 . 恐 怕 多数 读 者 对 “ 何仲英 ” 这 个 名 字 还 是 有 些 陌 生 的 . 不 过 您 倒 是 曾提 到 “ 他 是 语 文教 学改 革 家”
( 1 9 2 7 ) ,他 出版 了 《 中 国 文 字 学 大 纲》,民 国 二 十 三 年 ( 1 9 3 4 ) 同样 由商 务 印 书 馆 出版 《 训 诂 学 引 论》 。
@
早期研 究白话文教掌 第一人何仲 英
华 东师 范大 学中文 系 赵志伟
本- T i 】 记 者 吴炜晏
赵志伟 ( 以下 简 称 “ 赵” ) :今 天 我 们 来 谈 谈 光 华 大 学 另 一位 教授 何 仲 英 的 国文 教学 主张 。
吴炜晏 ( 以下 简 称 “ 吴” ) : 好 的 。 若 非 特 意 研 究
吴 : 据 我 所 知 . 目前 存 世 的 何 仲 英 的 作 品 并 不 太
赵 :你 说 得 完 全 正 确 。 周作 人 为夏 仁 虎 i
《 枝 巢 四
所 作 序 言里 说 : “ 名 山事 业 未 足 为奇 ,唯 能 以法
施 人 。念 及 童 蒙 , 委 曲 敷 说 ,斯 乃 胜 业 , 值 得赞 叹。 ”
吴 : 何 仲 英 虽 然 没 有 国 文 教 学 的 专 著 . 但 关 于 国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第1课远古时代的人类活动【核心素养】1.观察《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找出早期人类遗址的地点和生存年代(时空观念)2.归纳北京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火的使用上的差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化石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人类的重要证据,简述北京人遗址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观察《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填写下表中远古人类的概况。
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何特点?据此得出什么结论?1.远古人类远古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共同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云南元谋县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郧县人距今约110万—80万年湖北郧阳蓝田人距今约100万—50万年陕西蓝田2.分布特点:范围广,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结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北京人1.填写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居住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火2.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填写北京人的身体特征。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
3.归纳北京人遗址的地位以及发掘的意义。
(1)地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意义: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结合右栏史料实证,简述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类型晚期智人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并制作骨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火可能知道人工取火生活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同其他原始人群交往;有爱美意识;会埋葬死者【课堂训练】1.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北京人遗址中陆续发现了40多个直立人化石和100多种野兽化石、大量打制石器、骨器、灰烬,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
赵志伟语文教学历史后记
后记早在九十年代后期,我在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工作期间,曾为中学教师“二四〇”进修开过一门课《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并入华东师大后仍一直给教育硕士和课程论硕士讲授古代语文教育史。
直到2005年,也许因为觉得古代离今日太远,上头决定不再为硕士讲古代的语文教育,改成讲解《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所用教材是李杏保、顾黄初二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2006年以后,课名改成《现代语文教育发展》。
同时我又自编了约十万字的讲义,我只讲到1949年为止。
所谓“讲义”,不过是择要将李、顾二先生之书重新编排一过,如果他们的书是一部“编年体”的话,那么我的讲义是仿效袁枢的“纪事本末体”,我是根据专题来编辑讲义的。
同时因为在边读书边教书的过程中,2007年始我还编成了一本《旧文重读》,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体会也就更深了。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我开始研究旧社会时对教士充满偏见,我结束这一研究时对他们充满敬意。
”①刘海峰先生曾将这句话写入他的《中国科举史》的“后记”里以表示对科举这一中国特色文明的感想。
我的读书授课当然说不上研究,也根本未曾结束,而且我对民国时期一些教育名家及这一段历史也决无偏见。
仿效刘先生引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说,我对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创语文教学事业更加充满敬意,而社会却常常是带有偏见或者说是势利的。
我常常带有不平地对我的学生们说:“民国时期一些三流作家如今都成了‘课题’,而这些学贯中西、抱着教育救国之志的前辈,有的从国外学成归来,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国学名家,却大多被人遗忘了。
”确实,打开这一被尘封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五十年间原来有那么多讨论教育(不仅仅是语文而已)的名家,犹如一座宝藏。
当今喧喧嚷嚷的讨论的各种问题,其实当年早已涉及到,而且已经有人做了很好的实验并且有了结论。
但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人对这一段历史是很隔膜的,尤其年轻一代将要成为语文教师的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精选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精选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范文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中国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中国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中国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
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
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中国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中国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中国台湾府管理中国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纪事第2课《顶碗少年》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一)教学特色创新
1.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引入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学习中。
c.学生的个人成长短文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否能够体现出对成长的认识和感悟。
d.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价值,是否能够引发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在反馈时,我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方向。例如,如果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时存在理解偏差,我将指出具体的部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如果学生在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时过于片面,我将提醒他们关注课文中的其他描述,以形成更全面的看法。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短文,我将关注他们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描述是否真实、具体,以及他们从中得到的感悟是否深刻。在评价学生的探究问题时,我将关注他们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价值,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2.分
1.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将课文中的成长经历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和感悟。
解决办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2.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5)乐观向上:主人公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艺术充满热情和希望。
3.请结合《顶碗少年》谈谈你对成长的理解。
答案:
《顶碗少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了成长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过程。成长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不断努力。同时,成长也需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顶碗艺术家。
历史初一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历史初一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历史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历史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3. 学生历史问题的正确处理。
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或者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谈对历史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历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
2. 展示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意识到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活动设计(30分钟)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要求他们通过讨论、研究,找出该事件或人物对当时和现在的影响。
2. 学生自主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展示,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本章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对当时和现在的影响。
2. 整理学生观点:记录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
3. 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再次回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对历史事件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总结的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互动,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其功不在禹下也”——黎锦熙和现代语文教育(上)
事抓 起 ;对黎 先生来 说 ,还有 他 父亲 的嘱托 因素在 内 。 10 9 3年 , 他 父 亲 黎 培 銮 游 历 到 南 京 、 上 海 ,颇 受 语言 不通 之苦 ,所 以回 来 后 对 他 的 儿 子 们说 : “ 你
生 不 单 单 是 个 语 言 学 家 、 文 字 改 革 的 先 驱 , 而 且 更 是 一
位 教 育 家 、 社 会 活 动 家 , 多次 出任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校 长 。
说 他 从 小 就 多 才 多 艺 , 不 4 饱 读 经 史 子 集 , 还 精 通 画 - v -
画 和 音 乐。 几 个 兄 弟 ,如 黎 锦 晖 等 , 个 个 都 有 才 气 ,
压裹麴堂
下 “ 其功不在 禹 也 ”
黎 锦 熙 和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 ) 上
华 东师 范大学 中文 系 赵志伟
本 刊 记 者 吴炜 昱
赵志伟 ( 以下 简 称 “ ” :今 天 我们 谈 一 谈 现 代 赵 )
语 文 教 育 一 代 宗 师— — 黎 锦 熙 先 生 ,如何 ? 吴 炜 曼 ( 下 简 称 “ ” : 好 的 。 据 我 所 知 , 黎 先 以 吴 )
育 ,有 主客 观两 个 方面原 因。第 一个 是主 观 方面 的 :那
一
等 ,但 对 黎 锦 熙 在 语 文 教 育 方 面 的 贡 献 知 道 不 多 。
代 学 人大 多有 救 国救 民思 想 ,主张 从小 学教 育 、从 实
赵 :确 实 如 此 。 一 般 人 对黎 先 生现 代 汉 语 方面 的
“ 话 ” 统 一 国 语 的 在 清 官 、
胡怀琛的《中学国文教学问题》及其启示
胡怀琛的《中学国文教学问题》及其启示作者:赵志伟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10期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博学的国学名家热心关注语文教学问题,他们提出的一些中肯意见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
本文谈谈胡怀琛和他的《中学国文教学问题》。
一、胡怀琛的著述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名寄尘。
著名国学家胡朴安之弟。
安徽泾县人。
少时聪颖,七岁即能诗。
应童子试(秀才),不愿做经义试题,于纸上赋诗一首:“如此沦才亦可怜,高头讲章写连篇。
才如太白也遭谪,拂袖归来抱膝眠。
”交卷出场。
20岁时再试,因为不避清帝之讳被黜。
从此不作“制艺”(八股文)和试帖诗。
后入南洋中学读书,毕业以后即鬻文自给,终日笔耕不辍,勤奋好学。
后与其兄胡朴安一起入南社,与柳亚子成金兰之契。
先后在《神州日报》《太平洋报》《中华民报》当编辑,在新闻界颇著名声。
民国九年起应聘在沪江大学国文系,旋辞职,应王云五之邀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工作并兼任商务印书馆的《小说世界》编辑。
后又参与《万有文库》古籍部分编辑工作。
此后先后在中国公学、沪江中学、持志大学、正风学院担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
民国二十一年受聘为上海通志馆编纂,教书、编辑之余,勤于选编、著述。
治学涉及范围极广,文史哲以外旁及佛学、考据、方志、评论等。
门类众多,学问博洽。
所著存目有一百余种一千余万字,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墨子学辨》《老子学辨》《文学源流浅说》《中国文学史略》《修辞学发微》《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通评》《中国诗学通评》等百余种。
这些书先后由商务、世界、广益、崇文、新中国等书局出版。
此外,胡怀琛编有多种教科书,编写的《古文笔法百篇》一书流传甚广。
胡氏一生好学,家境贫困无恒产却酷爱藏书,藏书以诗文集和教科书为特色,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版本收罗殆尽。
刘鹗称其为“三、百、千、千”。
惜其藏书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寇轰炸上海时损失大半。
2021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20210714166
2021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20210714166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人一辈子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样。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势,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
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
仰望,确实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查找,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凝视着天空,坠入深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现在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慢慢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快乐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仰望确实是查找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能够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行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耸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
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敞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
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会到那惊心动魄的气概。
云雾迷漫的天上,看起来裂开一道庞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惊天动地的回声。
站在大瀑布前,感受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
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悲伤的悲伤,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
当你仰望时,一股庄重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微感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赏读:不为富贵所困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域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易简功夫 可久可大
·卷首语·
作者简介:
赵志伟,1954年1月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硕
士,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著有《观察与作
文》《书声琅琅》《幽默的中国人》《高中语文课程新探》
《现代语文教育发展》《通向智慧的道路》《现代语文二十
家》;编著有《名家名作百八篇》《初中语文课程案例评点》
《旧文重读》《百年语文经典名著》(六、七分卷主编),长
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史研究。
发表论文数十篇。
易简功夫 可久可大
华东师范大学 赵志伟
宋代教育家陆九渊论学有一句话叫:易简功夫,可久可大。
其意思是读书做学问要从小处入手,注。
其实,陆九渊是遵循了《易经》的路数。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
这几句话的大体意思是:“乾道以平易显示其智慧,坤道以简约展现其功能;平易容易使人明白,简约容易使人顺从;易知的东西容易使人亲近,易做的事容易使人成功;使人亲近的则可以相处久远,容易成功的(事业)可以逐渐做大。
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策略谈
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策略谈
赵志伟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研版)》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然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学习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感到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绝不是简单的事,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讲究策略,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总页数】1页(P317)
【作者】赵志伟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同发明德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略谈纸媒深度报道之策
2.略谈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破“难”之策
3.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略谈纸媒深度报道之策
4.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策略谈
5.略谈环保包装为药品筑起安全防线的科学之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私塾到学堂——近代语文教育的转轨第一节中国传统语文概述中国的语文教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语文教育、近代转轨时期的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
今天是由昨天而来,研究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昨天和前天,割断了历史,也就对今天的许多事看不明白。
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过去的历史作一简略的扫描。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历史沿革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古代从商代算起到清末。
古代语文教育并没有单独设科,而是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
早在商代,中国已有文字,已具备汉字基本结构。
商代已有学校。
西周时学校有“大学”、“小学”两类,教学内容为“六艺”。
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为“大艺”,“书、数”为“小艺”。
所谓“书”即是识字教学。
春秋战国时,官学衰落,私学发达,其中以儒墨两家为最著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的有些教育思想和原则可视为后世语文教育思想的发端。
春秋的私立仍教授“六艺”,“书计之学”十分普遍。
所谓“书计”即书写与计算。
汉代教育以“五经”为课程。
真正的语文教育在小学——书馆、乡塾里发生、发展。
当时的教育分为两级:第一是蒙学儿童学字书,如《仓颉篇》、《史籀篇》,首先是识字。
第二是诵读《论语》、《孝经》,接受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并教授“六书”。
这一格局一直沿续到清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承袭汉制,蒙学仍教学生识字读书,然后进入读经典阶段。
除字书、《论语》、《孝经》外,一些史传读物也成为教材,书法也在蒙学中成重要内容。
蒙学教材出现了《急就章》、《千字文》一类韵语读物。
隋唐时期的官学和私学受科举制影响,除识字、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外,诗、赋学习和写作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内容。
蒙学教材出现了《太公家教》、《兔园册》、《蒙求》等一些集识字、文史典故、道德训诫为一体的读物。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教育最发达的时期,读书人之多是一大特点,从统治者到一些著名学者都关心热衷于教育,识字、写字、诵读儒家经典、学习诗赋,准备科举的学习路线没有改变。
与前代不同的是,宋代一些学者非常关心蒙学教育,朱熹、吕祖谦、吕本中等,他们有的亲自为蒙学制订课程,有的编写教材。
例如,王应麟(一说区适子)所编的《三字经》;再如《东莱博议》;真德秀编《文章正宗》。
元代的语文教育虽不如宋代发达,但也出现了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日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课程计划,也是评议教育的重要文件,它包括了语文的课程、教材、读法、教法等内容。
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仍受科举影响,“四书”、“五经”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识字、写字、诗赋、作文训练,然后进入读经、应试阶段,一如前代。
朗读背诵、模仿写作诗文,仍然是蒙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手段。
值得称道的是,明清之际蒙学教材丰富多样,出现了《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一类优秀的读物,同时语文出现了一些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著述。
如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王筠的《教童子法》等,成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亮点。
唐彪《读书作文谱》共有十二卷,将读书、作文、修辞、书法、考试(科举)等问题详细阐述,引入历代诸大家之说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读写结合、博约兼济,尤其主张将“古文”与“时文”分别训练,认为读“觉世之文”与“传世之文”不同,要求分开阅读区别对待等看法,均为深刻见解。
此书可称为一本系统的语文教学法专著。
而王筠的《教童子法》篇幅稍小于《读书作文谱》,重点在论述小学,对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基本训练有精辟论述,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法专著。
此两书表明清代语文教学研究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
二、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传统,简言之有以下特点:1.语文教育与经字、史学、哲学、伦理学、百科知识结合为一体。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没有单独设科;语文是同经学等内容融为一体的。
在奴隶社会,商代学校大多学习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学的知识技能;周代学校以“六艺”为基本课程。
据《大戴礼·保傅》记载:8岁入小学,“学小艺,履小节”;15岁入大学,“学大艺,履大节”。
所谓“小艺”即书、数;所谓“大艺”即礼乐射御。
其中“书”“礼”“乐”与语文教育有关。
汉代学校以“五经”为课程。
随唐以后直至清末,学校教育与科举有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包括官学私学或半官方里的书院)也呈现出双轨制——一部分人由蒙学学习然后经学、史学最后走科举道路;更多的人只是有机会在蒙学阶段接受教育。
但不管如何,从汉代直至明清,儒家学说成为各类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塾、乡学、书馆、经馆起着指导性作用,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就是通过识字——读书教育,达到培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才的总目标,所有蒙学教材都贯穿这一思想。
2.语文教育重视基本训练主张循序渐进。
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是识字教学,这是由汉字是义符文字属表意系统这一特点决定的。
“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被奉为原则,文字的音韵训练的学习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而这一切又是从识字开始的。
中国古代蒙学以集中识字为起始,在较短时期内识两千字左右,然后再教以阅读吟诵。
为适应识字教学,从秦汉开始,历代都有数量众多的识字教材出现,从“三仓”(《仓颉》、《爰历》《史籀》《急就章》《千字文》)到明清的形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种教材选编形式为韵语、历史故事、诗歌等,句式整齐、音韵谐调,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与记忆。
其次是写字教学,由于汉字所独有的图案美,书法成为中国的国粹,因此写字教学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和重要内容,从汉代起便受到重视,随唐以后更进入了考试范围,唐宋有“书学”一科,学校也有相应的课程,明清则以能写“馆阁体”作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条件之一。
历代也有教授书法的专门人才和著作。
书法教学从蒙学到国子监、太学都受到重视,这种传统一直沿续到现代才被打破。
第三重视朗读与背诵。
传统语文重视积累和感悟,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是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途经,加上蒙学教材以及考试所需要诗赋多为韵语,故从秦汉到清末乃至现代,读与背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经,“诗教”是中国历代奉行的原则。
从三国时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宋代朱熹等人要求读书须“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读的目的是为了记忆,所以读以后还需诵,更重要的是背。
为了有利背诵,熟读之外也要求读思结合反复涵泳深入体味。
这种背诵记忆的目的一方面是“诗教”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培养语感,为转化为写作准备。
这种做法一起保持到现代。
但是这种读与背的方法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重视感性、重视实践,很容易忽视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尤其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到了明清之际,科举考试限于《四书》《五经》等经义内容,不少学校和老师只要求学生“死记经书、熟诵注疏”,更扼制了学生知识与智力的发展,这一点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诟病。
例如,顾炎武称之为“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1。
“进士不读《史记》,举人不知欧苏”的现象也出现了。
当然,能兼顾学业与科举两头聪明的读书人也是不少的。
第四,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循序渐进,反对读书“凌节”和“躐等”。
先秦的《学记》就提出“杂施而不孙(顺)坏乱而不修”。
历代教育家如宋代的张载、朱熹、陆九渊知道清代的陆陇其、章学诚等都强调这一点。
宋以后各种学校都有比较严密的“学规”“章程”,详细规定从小学生到成人的读书的课程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例如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它以朱熹“读书明理”、“朱子读书法”为据,规定了学习经史之程序和具体的读书方法,学生从五岁到十五岁再到成人,何时读什么书,用什么方法,直到最后成年时“专力学文,练习文字,准备考试”。
当时曾颁行郡邑学官,作为模式。
3.语文学习提倡“质疑”“问难”古代的语文教育虽存在着“死记硬背”的弊端,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倡“问”和“议”也是优良传统之一,从孔子的“学思结合”“不耻下问”、孟子的“多问则裕”“自得之”“尽信书不如无书”,直至宋儒提倡“读书存疑”“于不疑处有疑”,都是传统教育中优良的地方。
朱熹更是有一整套读书方法。
清代唐彪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倡师生互相驳回,(《父师善诱法》)、王筠更进一步主张:对不善提问的学生,老师要加以诱导,(《教童子法》)唐五代以后的书院和比较高一级的的如经馆都有师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辩驳的活动。
当然这种“问难”“议论”一般都出现在年龄层次较高的学生中,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到蒙学中去。
4.语文训练注意读写结合,博约兼济传统语文教育基本上是口语与局面语脱节的,一般人认为送孩子上学首先是来学习读写的。
所以十分重视读写结合。
首先强调多读、读得多、记得牢、思考深入,写起文章来便能“取之左右逢其源”。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被中国人替为圭臬。
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更用史蒙卿的话概括为:“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其次是强调读写结合,从模仿到独创。
传统的写作训练从隋唐起可称为“双轨制”:一方面学写古文,以秦汉文章和历代名人佳作为榜样;另一方面学写“功令文章”,唐宋学写策论、诗赋,明清写“制艺”(八股文)、策论、试帖诗。
两者兼顾不偏废,钱钟书称之为“人或偏废而事常并行”(《谈艺录》P353、中华书局版1984),无论哪上级哪一类学校都需要教两类文章的写作。
例如著名教育家颜元(习斋)反对程朱理学,但在他办的学校里也有“帖括斋”(学写八股文等应试诗文)。
在漫长的三千多年间,中国的语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上举几条外,还有关于读书的精读与泛读结合、从幼年起便注意“对对子”训练,重视声律、音韵、修辞、轻语法,重视文章作法等等,这些传统都与汉字汉语的本身特征有关,也与中国民族思维习惯有关。
这些传统中,有些东西是符合唯物主义的,也合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原理,但不可否认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长期受科举影响,所以存在着种种弊端,如偏重感性忽视理性、重功利轻应用、重形式轻内容、重书面轻口语、重知识文化轻思维训练等等。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转型了,文化普及了,它终于落伍于时代,而必须发生变化了。
第二节中国近代语文教育的变迁这里的近代是指清末民初这一特定时期,语言文字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要谈语文教育,必先谈谈整个教育的现状。
一般教育史家都认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于19世纪60年代启动的。
这一阶段是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的社会大变动的起始阶段。
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学习西方,传统教育显然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于是,中国有了自己新式的学堂,如设在北京的京师国文馆和在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