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作者:王玮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一、古典诗词赏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学古典诗词时,会说要“知人论世”。意思是说,要深入地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诗词柜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也就是对历史的考察,文学也就与历史密切的联系起来了。
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三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必须先了解: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丈夫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独身漂泊江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声声慢》。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清照在词中所流露的哀婉凄苦和凄惨悲切。
文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实在密切,其实文学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必要信息,文史是分不开的,也没有必要分开的。“文以载史,史以文传”,文史交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方能相得益彰。
二、作文写作训练
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材料缺乏、无事可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无论翻开高考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虽然我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运用历史知识作文时,应当注意合理地将其聚合、迁移。在高考作文中,要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不妨将与之相关的片断、材料、诗词聚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写入自己的作文。并且在作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迁移。比如可以将历史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从而使作品内容充实丰满;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作文,把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放到现实中来,使之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还可以在作文中对化用或仿写古典诗词,从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一篇作文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就如同一座山没有水。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佳篇名句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我们的
作文品味,还会加深我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作结论,使作文更有深度。
三、课堂教学实践
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中学语文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多媒体教学上,播放一些典型的历史图像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中学语文课中,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隐喻,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主要指陈西滢)诬蔑群众而作的;又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作者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而作的。可以说,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些文章,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
现在的高考强调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及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将文史结合教学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当代人才培养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跨学科教学是大趋势。“世界虽小,思想无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化,而广泛的“文化”是包括“历史”在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