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 可分3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意识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 前意识 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
人格的临床研究 优点:对人格现象和人的整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局限: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验证 人格的相关研究 优点:寻找个体差异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局限:信息在真实性和确切性方面存在问题 人格的实验研究 优点:对变量研究而揭示因果关系 局限:难以对变量严格控制
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资料收集 2. 研究验证 (1)实验法(准实验法) (2)现场研究 (3)访谈法 (4)问卷法 (5)测验法
下一页
3
、人格的独特性
不同的遗传、生活与教育环境形 成独特的心理特点 4 、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 化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 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人格结构 用来解释个体差异的概念。 “特质” “类型” “自我” “需要” (二)人格动力 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人格发展 个体自出生至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 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四)人格适应 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的行为 反应。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霍桑实验(效应 霍桑实验 效应) 效应 1927年----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 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E. 年 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 梅奥(George.E.Mayo)为首的一批学者 在美国 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 梅奥 为首的一批学者 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 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 结论:(1)物质工作环境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 结论 物质工作环境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 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2)休息时间、工作日、工作周的长短以及工资 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 工作日、 的支付方式等都不是影响生产的第一要素。 的支付方式等都不是影响生产的第一要素。 (3)改善劳动者的士气 态度)与人际关系,使人 改善劳动者的士气(态度 与人际关系, 改善劳动者的士气 态度 与人际关系 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 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 这 才是增加生产、影响工效的决定性因素。 才是增加生产、影响工效的决定性因素。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探讨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揭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特点和变化规律。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互动等方面,旨在理解和解释个体在多种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人格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人格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初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学派。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人格理论,强调心理结构的重要性和内在冲突的影响;而在行为主义学派中,沃特森、斯金纳等学者则重点关注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
这两大学派的理论形成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两大主要取向:内因和外因。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理论框架的不断完善,人格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学科领域。
目前,人格心理学已经涵盖了多种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包括五因素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自我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人格心理学的一项核心任务是探讨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长期存续的心理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
例如,一个外向、乐观的人格特征可能会促使个体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而一个内向、保守的人格特征则可能使个体更趋向于稳定和安逸。
人格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因此,在理解人格与行为的关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因于单一因素。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意义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在心理咨询、临床治疗、组织管理等领域,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心理咨询中,通过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调适情绪;在组织管理中,通过了解员工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升团队效能。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一、什么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一)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源于沙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催眠术)2.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3.评价优点: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能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缺点:(1)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难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别人重复和验证(二)相关研究1.涵义: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2.代表高尔顿(个体差异、测量和遗传)卡特尔(把人格单元或特质作类型划分)艾森克(通过对问卷项目的反应进行因素分析)3.评价优点:(1)容易操作,省时,短时间可获得大量数据(2)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3)可以研究一些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三)实验研究1.涵义: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2.代表冯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3.评价优点:实验取向在很多方面代表了科学思想,因果关系缺点:实验情境的局限性(避免不了人为性)人格元素之间纷繁关系研究上的局限(四)综合取向实例:1.A型行为模式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测量-实验验证启示:共同的科学目标,不同的研究途径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一、人格结构1、意识:可觉察的心理活动,只占很小的部分,弗洛伊德不予重视。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人格”这个词。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会说“他的人格很正直”或者“她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但人格究竟是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稳定模式和特征。
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或行为,而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结构。
它包括了个体的气质、性格、价值观、态度、动机、自我概念等多个方面。
例如,一个人的气质可能是天生较为急躁,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调节,形成了沉稳的性格。
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其人格的一部分。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格在个体的一生中并非一成不变。
它在儿童时期开始形成,受到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不断经历各种生活事件和人际交往,这些经历会逐渐塑造和改变他们的人格。
比如,一个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形成积极、自信的人格特质;而在一个充满冲突和压力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家们通过多种方法来研究人格。
其中,最常见的是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
例如,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
这些工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选项,试图测量个体在不同人格维度上的表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和评估的手段,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定义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的稳定性是其一个重要特点。
一旦形成,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相对的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格是完全固定的。
在重大的生活事件、心理治疗或者个人的强烈意愿下,人格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比如,一个经历了重大挫折的人,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导致人格的某些方面发生转变。
人格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反,不良的人格特质可能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人格”这个词。
有人说某人的人格高尚,有人说某人的人格有缺陷。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人格的心理学定义,我们首先要明白人格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结构体。
简单来说,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具有稳定性。
一个人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出相对内敛、安静的特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格是完全不变的,在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或长期的心理干预后,人格可能会有所调整和改变。
同时,人格具有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双胞胎,在相同的成长环境中,也会发展出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应对问题的策略、与他人交往的风格等都有所不同,这就是人格独特性的体现。
从心理层面来看,人格涵盖了个体的认知风格、情绪反应模式、动机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获取、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方式。
比如,有些人善于逻辑推理,能够迅速地分析问题;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直观感受,凭借直觉做出判断。
情绪反应模式则反映了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有的人情绪容易激动,喜怒哀乐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有的人则情绪相对稳定,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动机体系,有些人追求成就和成功,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而有些人则更注重人际关系,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价值观则决定了个体对事物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判断。
它影响着个体的选择和决策,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之一。
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例如,气质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所有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2、范型:是指一定时期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临床研究:也称作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取向有代表人物沙克、弗洛伊德、莫里、罗杰斯、凯里等人。
4、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关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5、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和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一些变量(自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结论。
6、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个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7、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力量。
8、死的本能:是有机体返回自己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
9、本我:是人的动物性,包含在无意识之中,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有最有利的部分。
10、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法杖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1、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12、压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压抑是自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是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3、否认: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
是指人们潜意识地组织外部事件进入意识,如有威胁和危险的事件。
14、投射:是指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思想转移到别人或洽谈对象身上。
他是一种拿别人做“替罪羊”的方法。
15、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人格心理学(二)2024
人格心理学(二)引言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探索了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揭示了人格与个体行为、情绪以及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人格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重点包括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个体差异1. 遗传因素对个体差异的贡献2. 环境因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3. 文化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 年龄对个体差异的影响5. 性别对个体差异的影响二、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基本特质模型的提出- 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及其意义- 个体差异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动机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 自我概念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卡尔·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自尊对人格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人格发展的作用4. 行为主义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奖励和惩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对人格变化和调整的观点5. 文化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 文化对价值观念与个体差异的影响- 文化对情绪表达与人格类型的塑造- 跨文化研究对人格理论的挑战三、人格评估1. 个案分析法- 临床访谈的重要性和技巧- 心理测验在个案分析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的局限性和优势2. 问卷调查法- 标准化问卷的设计和使用- 主观性评估在问卷调查中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3. 行为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结构化观察的区别- 行为观察的样本选择与观察技巧- 行为观察的主要限制与改进4. 实验研究法- 实验设计与人格研究的关系- 实验条件对个体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5.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评估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优势-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脑区功能的关系-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与心理问题诊断中的局限性四、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个体差异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 人格评估在教育干预中的作用- 人格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2. 职业发展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职业性格测评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职业导向与个人发展的匹配度- 增强工作满意度的人格发展策略3. 临床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评估在诊断精神障碍中的意义- 个体差异对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的影响- 人格发展与心理治疗的关联4.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测试在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 领导者个性与组织氛围的塑造- 团队合作与成员个体差异的关系5. 健康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特质对应对压力和养生行为的影响- 个人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人格干预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概述与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人格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有更深入的认识。
人格心理学
人格:个体在先天遗传地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整合的统一组织。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人格构成的一个主要成分,是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人格的主要特征:(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是个体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体。
通常这些成分或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也不是机械地绑合在一起的,而是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彼此交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这种整体性包含三层含义。
1•内在统一性(在现实生活中,凡属于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正常人,一般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合理定位,及时调整自己内部心理世界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
)2•全面性(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一般需要从整体角度,通过与不同人的人格特征的联系和比较,真正认识个体的差异。
)3•复杂性((人格就是由多个紧密相连的成分构成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水平的复杂体。
)(二)人格具有独特性人格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而心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它们的统一性有以下两种含义。
1.某一群体共有的心理特点总是通过群体内的成员个体体现出来,它制约着个体的独特性。
2•人类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会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
(三)人格具有稳定性可变性人格具有稳定性,表明个体是具有人格的个体,否则就很难说明个体的人格是什么样子的。
也正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我们才可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
但人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人格也具有可变性或可塑性,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人格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四)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了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及人格形成的难易程度。
人格心理学是什么(二)2024
人格心理学是什么(二)引言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论述:1)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2)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3)人格心理学与行为表现的关系;4)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5)总结: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挑战。
1.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 特质理论:讲述人格特质是影响个体行为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包括五因素模型等。
- 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内在动力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
- 心理分析理论:探索潜意识对人格形成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等。
-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如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理论等。
- 人称心理学理论:研究个体与他人互动和情感体验的动力,如卡尔·罗杰斯的理论等。
2.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个体心理评估:通过测量人格特征,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
- 个体心理干预:在心理健康问题中,通过干预人格特质及其对应的行为模式,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恢复。
- 心理咨询:借助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了解个体的人格特质,优化人员招聘、团队建设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决策。
3. 人格心理学与行为表现的关系:- 行为模式与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外倾和内倾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 行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质对个体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情绪稳定性和神经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个体行为的可变性:人格心理学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变化和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与变异性。
4.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交叉学科研究:人格心理学正在与神经科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深入交叉研究。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什么是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相对稳定、连贯一致的特征模式。
人格是由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和个人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包括诸如性格特质、价值观、动机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在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特征模式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保持不变。
尽管人格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改变,但其变化通常是渐进的,并不是轻易改变的。
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得人格成为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中表现一致的重要因素。
2. 人格与遗传和环境有关人格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可以决定人的基本性格特点,如情绪稳定性、外向性等。
环境因素则可以通过社会经验、教育和文化等方式对人格进行塑造和影响。
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独特性。
3. 人格有不同的维度和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可以通过多个维度来描述和测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大人格特质模型,即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体的独特人格。
在人格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质和维度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因察觉-判断的差异而产生的内外向特质,以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4. 人格与行为、情感和思维之间有关系人格与行为、情感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偏好,例如外向性高的人更喜欢社交活动,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焦虑不安。
人格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例如开放性高的人更善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
总结人格是一个在心理学中广泛研究的概念,它涉及到一个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方面面。
人格在个体的发展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强调了人格的稳定性、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多维度和特质以及与行为、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人格心理结构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并试图解释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1.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是人类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上的稳定差异。
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来评估人格特征,例如问卷调查和观察等。
常用的人格特征理论有五大人格特征理论,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2. 人格心理结构:人格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组织和构成,它包括个体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动机等。
心理结构是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基础,它们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 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包括家庭、教育、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通过研究人格发展,可以了解人格的塑造过程以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 人格测量:人格测量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用于评估和测量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
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包括自陈式问卷、观察和实验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客观和准确的人格信息,从而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
5. 人格与行为: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格与行为的关系。
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人格与行为的关系,可以揭示人格对个体行为的驱动力和决定因素。
6. 人格与幸福:人格与幸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与个体的幸福感有关。
例如,高度的外向性、宜人性和乐观情绪与幸福感正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探索人格与幸福的关系,为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7.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出现异常或不适应的情况。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通过研究人格障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处理人格异常的情况。
心理学人格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人格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人格是指心理学领域中研究和描述个体特质、行为模式和情感倾向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包括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行为反应和自身身份感。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人格的重要概念及其解释:
1. 易感性(Neuroticism):易感性是一个人在情感上的稳定性和抗挫折能力的度量。
高易感性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焦虑、沮丧和其他负面情绪,而低易感性的人则更能应对压力和挫折。
2. 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性指个体对社交和刺激寻求的倾向。
外向性高的人通常更喜欢社交活动、社交交往和冒险体验,而外向性低的人则更喜欢独处和内省。
3. 宜人性(Agreeableness):宜人性描述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合作和友善的态度。
宜人性高的人通常更愿意帮助他人,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宜人性低的人可能更为自我中心,较难与他人合作。
4. 亲和力(Affiliation):亲和力指个体对社交关系和归属感的需求。
高亲和力的人更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寻找社会支持和认同感,而低亲和力的人则更独立和自主。
5. 开放性(Openness):开放性描述个体对新鲜和创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喜欢新奇的体验和观点,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开放性低的人更喜欢传统和熟悉的事物。
这些人格特质通常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但也可以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心理学人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差异,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
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个体差异和人际交往的性质和影响的学科。
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方面在不同的人群中的差异。
在人格心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的探究来认识人类的本质和寻找差异化的原因。
1. 个性理论个性理论指的是研究人的个性、特点和确定性的一种理论。
它由一个人的基本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思维模式、情感特点、行为特征和思想倾向等因素组成。
自20世纪以来,个性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式。
2. 领导力研究个性心理学在组织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个人行为的差异,它还可以用来预测某些类型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例如,领导力研究已经通过个性心理学方法产生了很多与领导力相关的理论和量表。
这些理论和量表不仅可以用来评估领导人员的能力,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企业领导。
二、社会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交往的性质和影响的学科,它关注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成长、阶段性驱动和社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 青少年期发展青少年期是许多社会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领域,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特质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青少年时期,个人社会互动的方式、群体合作、自我理解和个人态度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2. 社交情感研究社交情感研究在社会发展心理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关注个人在社交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
社交情感研究考虑到社会交往中的情感特点,探究人与人之间情感特点的共性和不同点,对个人在这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三、结尾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其中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的个性和性格特征,而社会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的性质和影响,这两者的研究也互相关联。
人格心理学概念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分支。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常见概念:
1.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特征。
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2.自我: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包括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
3.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挑战和逆境时,能够适应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心理弹性包括认知弹性、情感弹性和行为弹性等。
4.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人格中相对稳定和普遍存在的特征,例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宜人性等。
人格特质是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通常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人格心理学PPT精品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 其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
参与观察
研究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深入了解其行 为表现。
个案研究
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和 研究,收集详细资料。
访谈法了解内心世界和动机
结构化访谈
按照预定的问题和程序进行访谈,收集标准化的信息。
半结构化访谈
社会规范
不同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思维方式的塑造 有所不同。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习俗等也会对个体的人 格发展产生影响。
自我认知在人格发展中作用
自我观察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情感等来认识自己, 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
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等方面的评价,影响自 尊、自信等人格特质的发展。
性。
综合分析法确定诊断结果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分类和编码。
诊断判定
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对 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诊断 判定。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 描述和推断,揭示数据背 后的规律和联系。
结果解释
对诊断结果进行解释和说 明,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 治疗方案。
PART 06
人格心理学在现实生活应 用
REPORTING
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通过人格心理学理论,教师可以 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 能力和学习风格,从而制定针对 性的教学方案。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如情绪困扰、学 习压力等。
培养学生的积极品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信息,营造积极向上、和 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心理学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及其结 构、动力、发展与适应等方面。
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
人格结构与发展阶段
人格结构
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原始欲望的体现,自我是现实原则的代表, 超我是道德规范的象征。
发展阶段
情境测验
模拟特定情境,观察被试 者的反应和表现,以评估 其人格特质。
投射法测量潜意识动机
罗夏墨迹测验
通过向被试者呈现标准化的墨迹 图形,让其自由描述所看到的内 容,从而了解其潜意识中的动机、
情感和认知方式。
主题统觉测验
给被试者呈现一系列模糊的场景 或人物描述,让其根据自己的理 解和想象进行故事编写,以揭示 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冲突和防御
费斯廷格提出,探讨个体 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以减 少失调。
信息加工理论
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 形成记忆和解决问题。
归因理论
探讨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 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 释对人格的影响。
人本主义流派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01
提出人类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种基
本需求。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疗法
和能力。
引导价值观念
教育引导个体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培养良好习惯
促进心理健康
教育通过规范行为,培 养个体良好的学习和生
活习惯。
教育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
01
02
03
04
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我、 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存在差异。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一、前言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对于个体的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人格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改变自己和他人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格的概念1. 人格是什么?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2. 人格与个性有什么区别?虽然“人格”和“个性”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区别。
在心理学中,“个性”通常指一个人具有独特性质或特点,而“人格”则更强调一个人长期内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的某些方面,如情感稳定性、外倾性等,与基因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3. 个体自身因素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个体自身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也会对其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可能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四、人格特征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一种描述和测量人格特征的方法。
它将人格特征分为五个维度:神经质(即情感稳定性)、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2. 其他常见的人格特征除了五大人格特质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描述和测量人格特征的方法。
例如,“黑暗三角”模型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维度:精神病态、自恋和心理暴力倾向。
五、人格的测量方法1. 自我报告法自我报告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人格测量方法。
它通常采用问卷或调查表的形式,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一些问题,以此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一.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1.为其它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的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二.人格的定义1.集合式定义:罗列出一些人格成分,人格被描述为这些元素的集合。
2.整合式和完整式定义:特点是强调人格为个体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
3.层次性定义:特点是将人各分为若干层次或等级,越是上层的结构越具有整合的作用。
4.适应性定义:强调适应性功能。
5.个别性定义:特征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6.代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的代表性行为范式,他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
人格是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是后天学习,习得得到的。
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含有道德含义,表现为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个心理特征。
主要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人格的基本特质1.人格的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活经历、教育环境等,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人格的统和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是思想,情感,行为的和谐、一致、统一的整体。
4.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很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第二编】【弗洛伊德理论】一.人格结构最初,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后来他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早期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1.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2.自我(Ego):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3.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二.人格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2.死的本能: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
三.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吮吸来获得口腔的满足,第二个阶段是婴儿长出牙齿后,有攻击的感受,开始用啃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2.肛门期。
一岁到三岁,靠排泄来体验快感。
3.性器官期。
三岁到五岁,恋母情节、恋父情节、阉割焦虑、阴茎妒羡的解决。
4.潜伏期。
六岁到青春期,儿童的性活动已经不再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性的驱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5.两性期。
青春期,攻击和性本能变得活跃,渴望去寻求真正的异性关系,并以成熟的、成人的性活动为最终目标。
是前面各阶段的发展趋势加以扩展,并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奠定了成人的行为模式。
四.梦心理学1.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对人的愿望的迂回满足。
梦是过去特别是儿童时期那些被压抑和排斥的潜意识欲望的改头换面的复活。
2.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四种:凝缩、置换、象征和润饰。
五.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1.压抑:在个体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
2.投射:是个体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
3.反向形成:将不呵护自己态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显现出来。
4.转移或代替: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不具威胁的对象上,以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
5.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以证明自我的价值。
6.否认:既不承认客观现实、扭曲对现实的认知,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无法达成的愿望,从而减低内心的焦虑。
7.升华:是指人们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悲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荣格理论】一、人格结构1.意识和自我。
与佛洛依德相似。
2.个体潜意识和情节。
个人潜意识有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观念丛,称为情节。
情节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做出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二.梦心理学荣格认为:1.梦是集体潜意识(而非个体潜意识)的表现形式。
2.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而非伪装或扭曲的表现)。
三.人格动力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机,也是人类的天性。
四.人格结构1.生活风格: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2.如何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三条途径:(1)看他的出生顺序(2)对早期的回忆(3)对梦的解释3.社会兴趣: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第三编】【霍尼理论】一.人格结构1.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2.真实自我(Real self)是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
3.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是纯粹的虚幻,不可能实现的。
【弗洛姆理论】一.人类的需要1.关联的需要。
人类与自然失去了密切关系,所以个体间要建立相互关照、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关系。
2.归根的需要。
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希望有所归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需要。
3.超越的需要。
是人类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4.认同的需要。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人们要得到认同的需要。
二.人格类型1.接受型。
2.剥削型。
3.囤积型。
4.市场型。
5.官僚型。
6.建设型。
【沙利文理论】一.人格结构1.人格化。
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这一过程称之为人格化。
2.自我系统,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
3.选择性忽视。
指简单地忽略或者拒绝不和谐的信息,依然故我地和从前一样运作。
4.非我。
由焦虑造成,它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
非我是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
【埃里克森理论】一.人格动力1.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2.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
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时获得重要他人的认可,但一直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客体关系理论】一.心理异常的原因1.主客体界限不清。
客体关系论强调,一个正常的人需要有明确的主体与客体或他体得界限,而且要能正确看待人我之间的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和彼此所处的地位。
2.双极整合缺乏。
3.早期家庭亲情的缺乏。
【第四编】【华生理论】一.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由遗传而来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在这一问题上,华生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
华生认为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改变的,他特别强调童年期人格变化的重要性。
二.人格研究方法1.研究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
2.研究一个人的成就。
3.运用各种心理测验。
4.研究一个人的业余爱好。
5.研究一个人在生活情境中的情绪表现。
【斯金纳理论】一.人格的形成与改变1.强化的类型(1)正强化。
指呈现某一能够加强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刺激物对个体进行刺激,这种刺激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2)负强化。
指撤去某一能够加强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刺激物对个体进行刺激,这种刺激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3)区别:正强化是在行为发生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负强化是在行为发生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
二.研究主题斯金纳主张,处理不期望行为的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一.人格适应1.冲突类型(1)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2)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指个体对同时面临的两个具有同等强度的否定性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3)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指当某一个目标物对个体极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时,个体所产生的冲突。
(4)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指当两个目标各自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难以抉择时,导致个体产生的冲突。
【第五编】【马斯洛理论】一.人性观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1.需要的种类2.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人只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式排列。
处于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一次上升时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只有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依此类推。
三.高峰体验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于完美的体验。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自发的、不需要努力而达到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时的体验和状态。
【罗杰斯理论】一.人格动力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自我实现的倾向。
二.中心疗法1.治疗目标2.治疗技术3.治疗条件(1)真诚一致(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3)设身处地的理解【第六编】【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人格结构1.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技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型的行为。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一.人格结构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是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社会中各个成员所共有的特征。
个别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彼此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概念。
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他们是个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支配个人的一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