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部陈工民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意义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经典诵读工程,更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
让孩子自幼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更能为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培养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总目标2中提出小学生要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见从事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让小学教育阶段真正成为我们与学生生命中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最重要的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2004年9月在教学处熊主任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构建》总课题引领下,我们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组,该课题旨在小学部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下简称“经典诵读”)。
其构建方式是从低年级起步,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的诵读教学实验开始,让学生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诵读学习。
估计学生到六年级诵读完以上经典内容,我们拟定的目标是50%的内容学生要能背记,90%的内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
XX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
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我校自XX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天台洪畴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
每个生命都像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
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熏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会变得高雅。
中国本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泱泱中华,英才辈出,文学作品璨若星辰,作品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孩子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还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
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
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课题负责人:奚东升执笔:林俏静课题组成员:陈琼许龙游陈晓玲令人欣慰的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
小学经典诵读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
XX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
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我校自XX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
为此,我校于2011年确立了“古诗词诵读”实验课题。
至此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决定于今年结题,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二、实验的实施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
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我们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
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
“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班队会: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课,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手抄报: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
两周一次手抄报,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精心设计,查找相关资料,给诗配画,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诞生了,通过读、背、想、写、画,学生理解了。
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抄写过程中也练习了书法绘画。
经典诵读结题工作报告
“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篇章结构的分析、基础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文化底蕴单薄,语言积累不足,表达空乏无趣,写作刻板生硬,究其原因,是阅读量不够。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大量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
由此可见,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我们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
而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最易得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
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探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味和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培养小学生热爱和诵读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开发潜能的研究。
3、做新世纪中华少年,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
2、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李妮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学经典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
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鉴于此,我们六年级组的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
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研究内容:(1)精选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辅,适合不同年段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2)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国学经典诵读课外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不同年段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自2009年9月以来,我们学校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全体师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
我们的学生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校本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为内容,在每天的晨读、每周四的国学诵读日和诵读课上进行诵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积累和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
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有效策略,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课题不断深入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总体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研究内容:1、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
2、我们让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利用校报《晨晓报》的国学经典专题栏目,如《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同时在校报上《经典可以这样读》的栏目发表学生创作的“我读经典”的文章。
3、我们将每周一节诵读课落实到课程表中,语文老师按课表落实上课。
4、我们将每周四定为经典诵读日,利用早晨早读20分钟时间,每次由一个班级展示,一个年级齐诵,进行国学经典展示活动。
5、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展示会”,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
展示会通过诵、读、唱、演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XXX诗词等国学经典,“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经典书,做高尚人”。
“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1)
“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州市姜堰区梅垛中心小学“小学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互惠互利的实践研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为tzsgh2013106。
该课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经典的责任。
我们学校曾是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投资50万参与建设的“明德学校”,明德学校的宗旨之一是要求学生“读经诵典”,就是要求学生“明理明德”,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大量的阅读中华经典文化作品,受到经典的熏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起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对诵读都作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通观整个小学12册教科书,由于教材选文数量的限制,关于国学的教学内容很少,基本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偶有涉及也只是一些数量极少的古诗,和少数单元练习中的《古今贤文》,零星而不成系统。
这样少之又少的内容显然不利于国学的传承。
我校虽然一直都重视经典诵读的教育教学工作,但绝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寻找一些大家都在读的内容,不加理解的塞给学生,直接要求一二年级背诵《弟子规》,三四年级背诵《三字经》,五六年级读《道德经》,对诵读的内容不加取舍,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诵读效率的低效。
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该诵读什么,如何诵读?我们觉得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诵读的方法,形成诵读的能力,明白为什么诵读?诵读什么?怎么诵读?诵读得怎么样?并且将经典引入到课堂中来,服务于课堂。
小学《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的《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我们认为培养古诗文诵读能力课题研究具有三大背景:1、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们记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得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
用经典的古诗文取而代之,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孩子们学习的需要。
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2、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依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结题报告《“经典诵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文化历史背景:我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名篇名言可谓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炎黄子孙的我们,长期沐浴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温床上,却往往轻视人文素养,重视物质享受,不尊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实生活缺乏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精神,国民文化素养并未能与迅猛的经济步伐齐头并进。
2、研究状况与创新: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作了不懈的努力,如江苏省靖江地区率先进行的童谣诵读教学研究、或如上海市积极开展的“经典诵读与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又如《百家讲坛》的热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的国学版等等,均引领了诵读文化的新潮流。
然而,如何有效地带领和组织学校进行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如何提高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诵读兴趣和能力,则是一个“瓶颈”问题。
本课题组经过认真调查取证,发现《“经典诵读对语文素养提升”探究》这一课题,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诵读效果,达到了熟能成诵、出口成章的文化兴奋点,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创新突破。
为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发掘本地课程资源,把诵读古典诗文的活动扩展到教诲教学领域中去,一方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修养;另一方面有益于补偿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师收集及运用名篇名言的本领,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成熟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学校自然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段、年龄特点及学生个别需要,把搜集到适合各个年段的名篇名言分组实施到位,每个小组长将负责年段的诵读情形和效果通过不同的形式汇报,嘉奖先进,表扬优良。
首要探究内容如下:一年级加背《三字经》;二年级加背《成语接龙》;围绕“直面经典、不求深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在老师启发下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诵读。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1、诵读积累这些经典 古文;2、在诵读中 懂得诚实守信的乃立 业之本,做人之道。
五、课题成果
➢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 第一,有声诵读法。 ➢ 第二,尝试回忆法。 ➢ 第三,有效提示法。 ➢ 第四,交际运用法。
➢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编写出了六套国
四、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
➢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 定。
➢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课题组 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 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教室的走廊上布 置了42条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 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 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学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 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 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 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 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 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 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 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徇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小结(共5篇)
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小结(共5篇)第一篇: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小结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小结新学期,我校承担了“湖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之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为配合此课题的研究,我们积极开展了“诵经典、品美文、享乐趣”的读书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全校师生迅速行动起来,校园内掀起了读书背书的热潮。
学校制定了读书活动方案,各班根据学校的方案制定了自己的读书方案。
几个月下来,学生的读书热情高涨,读书的氛围日渐浓厚,经典诗文、名著走进了师生的生活,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提升了内涵。
大量识字,开启阅读之门我们认为童年时代是培养读书兴趣的最佳时期,从小建立起读书兴趣将终生受益。
然而识字却成为孩子读书的最大障碍。
为此我们从大量识字入手,为学生开启阅读之门。
新学期我们以语文教材为蓝本,开展大量识字教学,我们的目标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完成3500字的识字任务,扫除阅读障碍,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背诵经典,回归积累之本 13岁以前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学生的记忆力强,效果好。
为此我们在全校各个年级广泛开展背诵经典诗文活动。
低年级我们以背诵古诗、《三字经》、《百家姓》为主要内容;中年级我们以背诵《论语》及《四书》、《五经》的有关篇章为主要内容;高年级以《古文观止》为主要内容。
因为所选内容均为经典,学生天天与大师对话,取法乎上,所以学生的受益肯定很大。
为了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我们安排了早读时间,开设了经典诵读课,并定期举行经典诵读展示和背诵大王评比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低年级部分学生背诵古诗达百余首;三年级学生背诵《论语》百余则;六年级学生背诵古文50余篇。
大量的积累必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读中外经典,师生共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为此我们大力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为各个年级精选了部分经典书目,供各班选用,经典书目分为名著类、科普类、历史类、现代文学类、中国古典名著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
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
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
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
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
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
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
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
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
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
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
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
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
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 3 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
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
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
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
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
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 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中华千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流下了叹为观止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的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杨振宁语),弥足珍贵。
语文学科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上有重要义务,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面对当前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快餐文化的流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能化浮躁为宁静,化肤浅为深沉,有效地丰厚师生的文化底蕴。
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我们通过“经典诗文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
于是,“全面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3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并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孩子的。
我们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精心挑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集及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少年儿童阅读文库》(韵语篇、古诗词篇、新诗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 首》、《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论语中的经典作品等,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介绍、组4 织吟诵,并由学生自己将零散背诵的诗歌汇编成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在背诵的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也因此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研究方法⒈文献研究法⒉调查研究法⒊个案研究法⒋行动研究法(二)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具体任务包括: (1)通过调查分析,确定研究的内容,申报立项,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2)加强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3)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我校学生及家长对学习经典诗文所持态度及原有的学习基础。
2、文献研究阶段:通过大量查找文献资料并进行去粗取精的归纳整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实验思路。
3、实施阶段:(1)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尝试各种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断交流改进,修正实验措施。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
4、反思修正阶段:在研究中不断回顾、反思、交流、调整,使实验策略趋向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我们课题组老师由“诵读古诗文提高人文素养”出发,从生理医学层面找到了儿童诵读经典诗文的科学性,明白了选择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进行诵读,其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生的思维与行为,并将这一理念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中传播给所有老师,将 5 课题研究的美好前景广为宣传,使“知其雅意”后的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盼。
我校姜荣根校长是一位具有强烈教学改革意识的科研型校长,他强调语文老师要带着学生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把诵读古诗文当成学校及班级特色来抓,使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校园”,并要求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
各位语文老师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从低段开始分步抓好古诗文的吟诵工作,学校广播内,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
尤其是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审美课、阅读课,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古诗文亲密接触。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精心筛选,编制古诗文背诵篇目。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我们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精心挑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集及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少年儿童阅读文库》(韵语篇、古诗词篇、新诗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 首》、《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论语中的经典作品等,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介绍、组织吟诵,并由学生自己将零散背诵的诗歌汇编成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在背诵的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也因此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分散训练。
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有的学生在跳皮筋的时候、踢毽子的时候背诵,有的学生利用拍手游戏背诵,有的学生课余互相对背。
我们还极好地利用了课前两分钟这一空挡时间,由班级古诗文吟诵小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同吟诵,其乐无穷。
这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常常挂在学生嘴边,给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背诵的任务,真是“校园处处踏歌声”。
2.集中指导。
每个班级的黑板上方都留有空白用于开辟“诗文壁”,每周由班长抄写、或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契合本周及篇幅稍长的古诗文、绘画好的同学配上书画(如中秋之周背写中秋、抒月的诗文等),作为每周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使学生不但准确的掌握本首诗的背 6 诵,而且领略了其中的韵味。
3.加强课堂教学。
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教学,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认真渗透“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习惯、重迁移”的教学思想,创设具体的情境,借助各种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并能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古诗文的教学实现创新、高效。
对于写景的古诗文,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感悟,情境导学”,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如《绝句》);也可采用“即兴创作,一比高低”,先图文感染,创设意境,指导学生创作,然后合作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和诗人创作的诗作一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如《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对于叙事性古诗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自读自悟,再现延伸”“ 质疑问难,推敲赏析”,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诵、唱、画、编、演等方式)重现古诗(如《寻隐者不遇》);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