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调度型的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0调度案例分析
A事件点评
调度员首次接110报警和主动向110要报警人 电话,再次与报警人确认信息,两次通话内容对方 都说:只见车辆起火,不知车内有无人员受伤,可 以等我们确认有人受伤再告诉让120派车。报警人 还说我只报119来救火,我没要120救护车。但调 度员凭着高度的责任心敏锐地分析判断:在高速路 上的车辆一旦起火就有人受伤的可能性很大。只不 过是对车上人员多少暂无法明确。所以在迅速决定 派车后,就一直追踪现场情况。在和高速交警队联 系得知车辆性质是大客车,就迅速连续组织了二派 、三派的增援梯队。 此事件受到国内外媒体关注,国家安全部进入调查
信阳市120指挥中心
C事件指挥增援
15时40分急救中心领导担任调度指挥:即向附 近4家医院急诊科查询事件伤员接诊情况;向市卫 生局报告;
15时40分-45分了解该事件大部份伤员被送到 区医院,重伤员较多;少数伤员被送到镇卫生院和 民营医院。通知市人民医院颅脑外科、创伤外科等 专家前往区医院增援。
信阳市120指挥中心
案例分析
A:“袁家大楼”误听为“盐业大楼”,“南湾乡政府” 误打为“南京乡政府”。
B:董某某事件:车辆现场发动不了,患者死亡告医院, 120连带责任。
C:北京密云元宵节踩踏事件
信阳市120指挥中心
北京密云县元宵节灯展踩踏事件
事件基本情况:北京密云灯展平日观灯游人就有 3000多人,但由于发生事故当天是传统的元宵节,许 多游人参与观灯活动,致使元宵节当天观灯游人数骤 增到3万多人,因一游人在举行灯展的密虹公园一座桥 上跌倒,造成身后游人拥挤踩踏,以致酿成事故。事 故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
信阳市120指挥中心
A事件基本情况
2011年7月22日凌晨3点多,在京珠高速由北向 南938--940公里路段,一辆大型客卧车突然起火, 由于事发突然,乘客都在睡眠状态,车上乘客47名 ,有41人在车内窒息死亡,仅存活6人,其中重伤2 人,中度伤4人。6人均为男性,年龄最小的 15岁 ,最大的 52岁全部为烧伤、呼吸道灼伤、摔伤( 睡在上铺)。
将标准化课程引入院前急救专业岗前培训的研究
2 . 6 考核方式 2 . 6 . 1 课后即刻考核 : 在技能考核 中, 按 照针对健康从业人 员的 基础生命 支持( B L S ) 课 程 的要 求 , 设 置 2个技 能测试站 : 加 入 完整评估流程 的双人配合心肺 复苏及 除颤术和加入完整评估
流程 的双人配合婴儿心肺复苏术 ,技 能测试 主要考核 以下两 个方面 : 一是流程是否熟练 , 二是对关 键技术细节的把握 是否 到位 ; 并设 置一场笔试 , 包含 2 5道单项选择题 , 以病历分析 为 主, 用 以测试 学员对 《 心肺 复苏及心 血管急救 指南》 中的一些 重要概念 和技术标准 的掌握情况 。 2 . 6 . 2能力保持考核 : 在学员完成培训后 至复训时间到达之前 , 不定期考核学员心肺复苏术 ,以掌握学员操作 能力 的保持情
2 . 3课程 准备 : 为 了忠实 还原 B L S课程 , 我们 将其完 整地 引入 院前急救专业 岗前 培训 , 包含成人 、 儿童及 婴儿 的胸外心脏按 4 结 论 虽然没 有绝对 理想 的培训方 案 , B L S课 程 也 在 一 些 领 域 压和通气 、 加入完整评估流程 的心肺 复苏术 、 双人配合心肺 复 L S课程 引入 到院前急救专 苏及除颤术 、 气道梗阻 的急救及部分气道管理 的内容 。 并且考 内存 在争议 ,但通 过将 标准化的 B 确实做到了如实贯彻《 心肺 复苏及心血管 急 虑到原版课程时 间过 于紧张 ,学员的接受能力 和专业程度存 业岗前培训之后 , 建议 的技 术标 准 , 并使大 多数学员 在培训后 的院前 急 在差别 , 我们 把 4 . 5小 时的课程 延至 6 . 5小 时 , 让 学员 能够有 救指南》 充 足的时间进行 练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 练地 掌握心肺 复苏 救工作中能够持续保持标准化 的操作能力 , 达到 了预期 目的 。
城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指挥系统建设标准
中国急救中心《城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指挥系统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暨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标准)前言:为满足市民日常急救医疗需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设区市都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有效的120急救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在此基础上组建独立的、统一的、平战结合的、垂直指挥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是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
省级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可以在省会市120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组建。
指挥中心的建筑、指挥系统的技术平台配置和应用平台设置取决于指挥中心的职责定位、机构设置、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系统构成、功能要求、技术标准和人员编制。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120急救指挥中心(以下简称120指挥中心)暨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高120急救指挥中心暨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工程项目的决策、建设与运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120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建设项目的决策服务的,是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120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120指挥中心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项目设计、工程建设、系统运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和评审的重要尺度。
第三条120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发展卫生事业的技术经济政策,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第四条120指挥中心新建(迁建)资金:主要来于政府投入,利用外资、中外合资及中外合作建设的120指挥中心,除建设资金外,应注意引进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指挥通信技术与设备,在设施的建设上,应参照本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120指挥中心的级别:120指挥中心是城市卫生行政机构应急指挥中心的重要组成。
120 急救调度指挥中PPT课件
2013.10
1
120调度指挥中心 意义
*随着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在危重 病人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院前急救的窗口, 120急救调度指挥在危重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救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是呼救信息的汇集地, 是连接呼救者与院前急救人员的重要纽带,它 能否准确的接受信息、及时的发出指令,将直 接关系到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 关系到救治的质量和时效。
15
我院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
系统组成:1、计算机信息子系统;2、有限 语音通信子系统;3、数字录音;4、地理 信息;5、GPS车载信息;6、UPS电源子系 统;7、其他(无线通讯、分站子系统、大 屏幕视屏监控、LED显示、自动呼救、领导 终端子系统)。
核心功能:受理——调度——管理——监控。 业务流程:呼救——受理——调度——现场
2011年开始甘肃省卫生厅要求建设市、县两级统一、协调的120指挥 调度系统,加强全省紧急医疗救援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好120指挥调 度功能。我院的120调度指挥系统于2011年11月底安装并开始投入试 运行。
8
全省县级120调度指挥系统 现状
2011.11我院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投入试 运行(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省级、12个市州 系统和83个县级系统。 根据卫生厅要求于 2012年底必须按八个统一的目标建成投入 运行,实现省、市、县三级调度指挥系统 联网。)
11
急救站建设“八个统一”目 标
院前急救电话号码统一 系列急救标识统一(蓝色生命之星) 院前急救人员服装、标识统一 院前急救人员配备统一 急救车辆车载医疗设备耗材配备相对统一 院前急救医疗文书统一 院前急救流程统一 执行院前收费标准统一
【管理资料】灾难医学救援汇编
第一线:事件发生区(灾区)县、市急救医疗队伍; 第二线:临近灾区市救援队,省级灾难医学(特种救援)专业救援队伍; 第三线:移动医院,现场成规模和建制的完整的救援医疗机构与人员; 第四线:各“三甲”承担灾难事件院内救治任务与医疗救援技术、人员支持和 补充。
组织与命支持 应急预案
A. 气道和颈椎保护 B. 呼吸评估与支持 C. 循环和控制外源性出血 D. 活动障碍或神经功能改变
E. 暴露(除去衣服)和环境控制(温度控制 )
1. 准备 2. 分拣 3. 初期评估:ABCDEs 4. 复苏 5. 初期评估和复苏的辅助检查 6. 再次评估:从头顶到足趾的检查和病史 7. 再次评估的辅助检查 8. 继续复苏后监测和再评估 9. 确定性治疗
灾难管理的范畴
应急反应(Response)
应急反应是指灾难事件发生后,应急部门所 采取的即时应变方案及措施。其目的是拯救 生命、保护财物及针对灾难事件所带来的冲 击。有关措施包括:
1. 实施紧急救援计划 2. 启动紧急救援系统 3. 搜索与救援 4. 提供救灾物资 5. 勘察及评估 6. 撤退
第二个死亡高峰发生于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内。
生命支持主要针对此高峰。此高峰的死亡原 因往往是: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血气胸、 脾破裂、肝破裂、骨盆骨折和/或其它引起大 出血的多发损伤。
“第一小时”生命支持主要特点是快速评估和复 苏,这是生命支持的最基本概念。
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于创伤后的数天到数周, 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感染和多器官衰竭。
科医生 护士:急诊科护士、值班护士长、护理部
大批量急诊病人应急预案
总体原则:医生——病人 一对一,从首诊至 离开急诊科全程负责和陪同。完成首诊病历 书写、开检查单、开处方、联系辅助科室、 联系床位等。
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
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原创实用版4篇)《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篇1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通常是指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用于支持一线救护车的后续医疗救援车辆和设备的管理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紧急医疗救援的效率和质量,确保伤病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以下是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救护车分类:根据救护车的功能和设备配置,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急救指挥车、运送救护车、急救救护车和血液运送救护车等。
不同类型的救护车应配备不同的设备和医护人员,以满足不同的医疗救援需求。
2. 救护车装备标准:救护车的装备标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救护车进行配置,包括急救设备、药品、通讯设备等。
装备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以确保救护车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服务。
3. 救护车人员配备:救护车人员配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救护车进行配置,包括医生、护士、驾驶员等。
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相应的医疗救援技能和知识,以确保救护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援服务。
4. 救护车调度管理:救护车的调度管理应根据医疗救援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确保救护车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医疗救援呼叫。
调度管理应包括呼叫受理、车辆调度、人员调配等环节,以确保救护车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医疗救援现场。
5. 救护车监督管理:救护车的监督管理应包括对救护车的配备、使用、维护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救护车的安全、有效运行。
监督管理应由专门的管理部门或机构进行,对违反规定的救护车或人员进行查处和处理。
《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篇2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通常是指在紧急医疗救援中,当一线救护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时,二线救护车辆需要及时调配和出动,以保障伤病员的及时救治和生命安全。
以下是二线救护车管理制度的一些关键要素:1. 紧急响应机制:建立紧急响应机制,当一线救护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时,二线救护车辆需要立即响应,并迅速出动。
2. 车辆配备:二线救护车辆应该与一线救护车辆一样,配备专业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保证伤病员在途中得到及时的救治。
对我市医疗急救中心建设的思考
对我市医疗急救中心建设的思考梅祖胜;袁蓉;李葳;汪友红【摘要】医疗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应以院前急救型为主,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急救网络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实施与110、122、119社会联动,充分发挥120的现场救治和转运救治功能。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医学卷》【年(卷),期】2006(000)006【总页数】2页(P)【关键词】医疗急救中心;建设;思考【作者】梅祖胜;袁蓉;李葳;汪友红【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湖北省荆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湖北荆州;湖北荆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2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建设一套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和设备齐全、技术过硬、快速反应的应急医疗队伍很有必要。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的颁布,标志我国院前急救事业步入了全方位,整体推进的历史性快车道。
我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简称医疗急救中心或120)在基本建设、运行模式、人员安排,网络安装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1 医疗急救中心运行模式的确立目前,医疗急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①负责本市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治和转运救治;②负责日常院前急救请求的现场诊治和转运治疗;③负责本市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的院前医疗保障及涉外院前医疗急救;④负责各急救站的院前急救业务技术指导;⑤负责市民的现场医疗知识普及等等。
由于历史、国情、地域差别和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原因。
再加上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审标准出台。
因此我国现行的医疗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五花八门,主要有独立型、院前急救型、依附型、调度指挥型等,而这些模式优劣长短互现。
笔者认为以院前急救型为佳,它除了有完善的网络指挥调度系统外,更有自身的院前医疗救治队伍,可做到责任更清晰,任务更明确,管理更方便、更具体,出诊速度更快捷,抢救的成功率和救治质量更高。
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
现场救援原则
先救治后转送
绝大多数急性危重病人在院外,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 因此,院前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转送至关 重要,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能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受伤后12小时是最佳急救期,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 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 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因 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 救护区救治,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国家或地区形象 受损及政治影响 国家形象、医疗单位 严重的信任危机,国 家稳定。
二、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医疗救援特点
危机状态下的非常规医疗干预
社会性
现场救援原则 按国际统一标准检伤分类
伤员分四类 标识四色 处置四区
危 重 —— 红 色 —— 紧急复苏区
重 度 —— 黄 色 —— 优先处置区
较 轻 —— 蓝 色 —— 缓后处置区
死 亡 —— 黑 色 —— 死亡区
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 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
检伤分类标记
病伤严重 危及生命
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
40
现场救援原则
先重伤后轻伤
先抢救大出血、呼吸异常、脉搏细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重伤病 员,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昏迷伤病员应注意维持呼吸 道通畅。 同一人先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及张力性气胸、 休克等再进行伤口包扎固定。 伤口处理一般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并尽快妥善地转送医院。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22 年报批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四章建造面积指标第五章建造标准第六章建造设备标准及救护车的配备第七章相关指标附件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第四条本建设标准合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
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
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九条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 5 万人 1 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为 5 辆、10 辆、20 辆、30 辆、40 辆、50 辆、60 辆和 60 辆以上等。
有关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应急预案
有关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应急预案有关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1.4工作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区统一领导和指挥本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各乡镇负责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工作。
(2)提高认识,常备不懈。
提高社会各界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认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对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分析、预警,作好医疗救援准备,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依法规范,及时反应。
区卫生局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体系,为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制定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确保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及时有效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加强人员培训,实施科学组织,提供先进完备的科学技术保障和救治技能。
加强部门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加强宣传教育,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人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区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指挥机构,负责本地区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2.1应急组织机构组成及职责成立望城区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指挥部(简称区医疗救援指挥部),由主管副区长任指挥长,区政府办联系副主任、卫生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区卫生局、应急办、财政局、发改局、文广局、电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民政局以及各乡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浅谈120院前调度工作体会
浅谈 120院前调度工作体会摘要:目前在我们国家,院前急救工作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更没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更甚至有非常一大部分让你都不知道有120调度指挥这个工作,更不曾谈及了解急救越早开始越有希望的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社会了解什么是院前急救调度,调度员是干什么工作,调度工作对于抢救病人生命有多大重要的意义。
了解现代医学的抢救病人生命的模式,只有把抢救工作提前到当下立即开始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到真正的的急救是从调度员接通电话的瞬间开始的而不是救护车到才开始的。
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挽救每一个垂危的生命。
急救中心是抢救每一个急、危、重患者的前沿阵地,只有快速高效的反应机制方可赢得更多、更有效的抢救时间,把握最佳的抢救时机,只有给予正确的急救帮助,才能更多的抢救生命,而急救中心的120院前调度员的调度指挥工作又是整个院前急救系统的运行中枢,贯穿整个院前急救医疗的全过程,是患者--呼叫者--调度员--院前急救人员--医院急诊科组成的生命链的中间枢纽。
因此120的调度员在救助急、危、重、患者,以及应对灾害性事故和突发事件时,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和能够成功挽救病人生命方面均有特殊的不可替代重要作用。
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来阐述一下120调度岗位体会和120调度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私家车不断增加,交通拥挤日益加重,各种疾病患者数量大幅增加,许多病情紧急危重的患者,通过一般的交通工具已不能满足患者及时抵达医院进行救护的需求。
另外交通事故的频发,意外灾害事故的不断增加这些因素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从而对120急救需求数量明显增加的同时对120的调度工作要求随之越来越高,我市急救中心的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中心是本区域内急救体系的神经中枢,是唯一面向本地区提供院前急救服务的医疗应急调度机构。
根据目前这些社会需求,平度市急救中心目前是集中受理统一调派、实时监控救护车动态的模式,由于救护半径比较大,交通不方便,路况差等原因,往往我们救护车到达求救者身边时已经超过了10分钟甚至有的超过20-30分钟,这样和抢救病人的“黄金四分钟法则”不想融洽,根本做不到抢救从四分钟以内开始。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概念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
(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
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探索中的急救中心设计
探索中的急救中心设计急救中心应体现“急”和“救”两个字,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中国的急救中心建设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而急救中心的设计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课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相关专家的讲述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我国急救中心建设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深感欣慰,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当前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
反映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则是社会需求激增和国家标准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急救中心已经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据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吕传柱介绍,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大部分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但是,急救中心建筑还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急救中心模式多样,造成了急救中心建筑标准不统一、空间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众所周知,急救中心担负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急救培训、网络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同时,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急救医疗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急救中心建筑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了解,相关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以下简称“标准”)、《急救中心建筑技术规范》(200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等是一些专家近年积极探索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其指导意义仍相当有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原党委书记、急救专家李远建告诉记者:“我国的急救中心目前还处在发展早期,各地自定模式,主要有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和依托型等类型。
院前急救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任务。
招标项目概况及要求
(一)招标项目概况及要求本次招标为郑州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一期建设项目。
一、项目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医疗改革无疑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今年4月初,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撑”,其目标是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项支撑”之一,医疗卫生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卫生信息化服务于医改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共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由原有单个业务驱动模式,转向“以人为本”,提高信息化综合效益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国家卫生部把“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作为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点。
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
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文件记录)。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被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既能满足自我保健的需要,提高自我预防保健意识和主动识别健康危险因素的能力;又能通过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帮助卫生服务提供者系统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重要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还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基于个案的各类卫生统计信息,帮助卫生管理者客观地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医疗费用负担以及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区域卫生规划、卫生政策制定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卫生应急与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施计划方案
卫生应急与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施计划方案一、背景介绍卫生应急与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提供紧急医疗救援服务而设立的组织机构。
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快速响应、准确判断和有效调度,协调各类资源,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立高效、科学、协调的卫生应急与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医疗救援提供优质服务。
2. 原则:- 快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响应突发事件,确保救援行动快速展开。
- 准确判断: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判断,准确把握事件的紧急程度和救援需求。
- 有效调度:合理分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运行。
- 优质服务:提供专业、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救援服务,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组织架构和职责1. 组织架构:- 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整体工作,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
- 应急指挥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
- 120急救调度部:负责接听急救电话、调度急救资源和指挥急救队伍。
- 医疗救援部:负责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协调医疗资源和医疗救援行动。
- 信息管理部: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共享。
- 后勤保障部:负责保障中心的后勤工作,包括设备、物资和人员保障等。
2. 职责:- 应急指挥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
- 120急救调度部:负责接听急救电话,准确判断病情,调度急救资源和指挥急救队伍。
- 医疗救援部:负责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协调医疗资源和医疗救援行动。
- 信息管理部: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共享。
- 后勤保障部:负责保障中心的后勤工作,包括设备、物资和人员保障等。
四、工作流程1. 突发事件发生阶段:- 接到报警: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及时了解报警信息,与报警人核实病情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