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合集下载

相对主义诡辩论是什么

相对主义诡辩论是什么

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学说,即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而诡辩论是一种反对逻辑规律的矛盾推理和论证。

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

1相对主义是什么意思
相对主义是一种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事物本身及人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

抹杀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否认相对中包含绝对,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其结果必然导致诡辩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2诡辩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诡辩论打着逻辑的旗号反逻辑,诡辩论者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往往会采取假冒逻辑、歪用逻辑的方式来套用不同逻辑下的概念定义。

2、诡辩论具有极端主义倾向,当辩证法讨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时,诡辩论极端的抓住一个属性来攻击另一个属性,例如绝对真理是绝对正确的,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因此相对真理不是真理。

却不知道所有的绝对真理都是从一个个相对真理中提炼出来的。

3、诡辩论具有强烈的目的指向,诡辩论的根本目的是胜利,而胜利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追求名利、地位、利益等现实诉求。

4、诡辩论的世界观不明确,一方面是不可知论导致的世界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世界是不确定的,所以一切的固有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但是他们又用这种自认为不确定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确定的。

另一方面是立场多变导致的价值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他们往往不是在同样立场下进行价值评价,一会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会从上帝视角出发,在同一个讨论中会换好几把尺子,换好几个标准来评价问题。

诡辩逻辑

诡辩逻辑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此,相对与绝对是 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 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 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的话, 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 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可以这样说,每 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 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
Page 3
III
与谬误的区别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 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 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 意的。在世界上谁会有意地 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 误说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 上没有真理的人。我国有句 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 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 周围也就没有群众,在这种 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 诡辩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 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戏, 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Page 5
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 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 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 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 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 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 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 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 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 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诡辩论与相对论辨析

诡辩论与相对论辨析

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 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 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 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 例如: (古希腊)芝诺:“飞矢不动”。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 (战国)庄子:提出“齐是非”、“齐万物”的 相对主义理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 方可”。 (古希腊)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 条河流”。 (19世纪)奥地利哲学家:马赫。
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 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 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 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 的特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 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 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 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 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诡辩论主要方法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2)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3)虚假论据。 (4)循环论证。 (5)以人为据。 (6)诉诸权威。 (7)人身攻击。 (8)机械类比。 (9)以偏概全。
相对主义
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 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 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 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 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 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 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 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运动观念的两种错误倾向

运动观念的两种错误倾向

B1 A1 A2
B2 A3
B3 B4 B5 A4 A5 …

芝诺反对运动的论证
飞矢不动
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 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 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这样,飞矢 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把无数静止的点 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所以,飞 矢实际上是不动的。
运动观念的两种错误倾向
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飞矢不动”
芝诺反对运动的论证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 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 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向前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 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又到达另一新地点。如此类推下去, 以至无穷。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三维性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

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

⼏种唯物主义唯⼼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独⽴存在;⼈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某种或某⼏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五⾏”(⾦、⽊、⽔、⽕、⼟)或⽓(阴阳、元⽓、精⽓),古希腊⽤原⼦、⽔、⽕,古印度⽤“四⼤”(地、⽔、⽕、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上学唯物主义,以孤⽴、静⽌、⽚⾯的观点即形⽽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推动;认识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起过重要作⽤。

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的唯物主义,⼗七世纪和⼗⼋世纪盛⾏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机械⼒学原理来解释⼀切现象和过程,⽤孤⽴的、⽚⾯的观点观察世界,把⾃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辩证⽅法研究⾃然界、⼈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是⽆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固有的对⽴统⼀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类社会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阶级的世界观。

诡辩论解析

诡辩论解析

诡辩论实例"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翻译:"假如让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不能胜你,你真的就对了吗?我真的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不能胜我,我真的就对了吗?你真的错了吗?那些观点有的情况下是对的,有的情况下是错的?那些观点都是对的,那些观点都是错的?我和你相互之间并不能彻底弄明白。

人本来就受到他自身观念的蒙蔽,那么,我们让谁来纠正呢?让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你一致,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看法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一致,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和你意见都不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和你都不同,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和你的看法都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和你都一样,怎么能指正?那么,我和你和别人全都不能相互透彻了解,还要守着那立场吗?什么叫';用合道的标准来融和各自的立场';呢?答案是:';肯定"不肯定的",成就"未成就的"。

诡辩

诡辩
诡辩
什么是诡辩?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 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 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 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 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 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 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 辩既不同于一般的武断,也不同于谣言。武断,是根 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强词夺理;谣言, 它纯粹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能听出它是居心险恶。 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 据”,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 的话,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 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列宁说:“哲 学唯心主义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 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 可以这样说,每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 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我们要真正制 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 手。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 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在世 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 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我国有 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 难行”。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 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 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 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诡辩具有以下特征: ①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 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 而非的推论。 ②无理狡辩。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
•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 辩证法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 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因 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 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 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 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 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 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指鹿为马相对主义诡辩论

指鹿为马相对主义诡辩论

指鹿为马相对主义诡辩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里有个叫“名家”的流派。

它以论辩“名,实”为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辩论事物的概念与实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逻辑学。

其代表人物有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惠施与公孙龙。

惠施与庄周是好友,所以经常出现在《庄子》里,而公孙龙为我们认识,是因为“白马非马”的典故。

白马非马的典故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有人问:“能不能说,白马不是马呢?”公孙龙说可以,然后从“形”与“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他认为马规定的是形体,而白马规定的是色彩,这是两种不同的规定概念,所以白马就不能等同于马。

他还进一步用类似我们数学里的反证法来假设白马是马是成立的,然后现在提出求马,拉来黄马黑马都可以求得马,但求得白马,黄马黑马就不可以求得了,所以白马是马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故白马非马。

看出了他诡辩的地方了没?我们现在也假设他的“白马非马”是成立的,那么黄马黑马也非马,既然都非马,那在求马这一步,拉来黄马黑马是不能求得马的。

但在他的诡辩里,黄马黑马是可以求得马的,说明他承认黄马黑马是马,或者说属于马,但却不承认白马属于马,这就自相矛盾了。

他诡辩之所以得逞,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事物已有的普遍认知,又故意混淆这种认知。

我们对世间事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系统上的,如果没有了这套知识系统,我们就都要变回最初一无所知的婴儿状态,即使现在白马黄马黑马都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会知道它们就是马。

因此,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说法要成立,也必须回到事物的本质上来,甚至是宇宙的本质。

假设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是成立的,那么宇宙最初的状态就只有一个奇点,这个奇点还是我们给它的一个叫法,其实谁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宇宙本就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知道的一切,能叫出名字来的一切,都是人类为了认识区分而建立出来的一套知识体系,我们在习得这套体系里相关的知识后,用来辨识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对事物的最初认识就取决于人类赋予它的名称。

相对主义、诡辩论之比较分析

相对主义、诡辩论之比较分析

相对主义、诡辩论之比较分析
邱晓成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年(卷),期】2022()5
【摘要】思想政治必修4在论述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时指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那么,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者内涵是否完全等同?教材对此并未再作解释。

事实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之间有着原则的界限,二者绝对不能等同。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邱晓成
【作者单位】河北安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相对主义——兼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2.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及启示
3.简论现象学视域中相对主义、诡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
4.我国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比较分析
5.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及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

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导语:春秋战国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有哪些相同之处?从相对主义、蕴涵科学知识入手,分析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朴素辩证思想在《大秦帝国》的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与魏惠王相怼,替魏惠王收拾烂摊子的惠施,以口才犀利,以雄辩而著称,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司马谈将其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并称“六家”;历史总是这样巧合,当东方出现以诡辩著称的名家,几乎在同一时代的古希腊诡辩思想也非常突出,出现了如智者学派,麦加拉学派等以诡辩著称的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古希腊诡辩思想,有着不同的命运;东方的名家不是主流思想,与显学的儒家、道家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后期墨家批判地继承了名家的思想,创立了名辩学,但由于不是主流思想,没有传承下去,造成我国哲学中逻辑学和科学的缺失。

而古希腊诡辩思想,虽然在当时也遭到很大讽刺,例如,柏拉图就曾讥讽智者学派“贩卖精神食粮的商人”,但古希腊人在追求科学思考的环境背景下,其诡辩思想引发众多哲学家不断深入挖掘,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再到多亚学派,以及后来中世纪逻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逻辑方法、体系以及逻辑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逻辑理论,这就是一个传承的结果,我国古代逻辑学就缺乏这样的传承。

东西方的诡辩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逻辑思想是在百家争辩中形成的,包括逻辑思维和朴素的辩证,在逻辑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墨家的逻辑,但在辩证上最厉害的是名家;名家被墨家及其他流派当作反面形象,名家类似于逻辑家、诡辩家、辩证家;我来看看名家都有哪些观点:“两可之说”邓析,邓析是春秋晚期的郑国人,是当时著名的辨师和讼师,邓析常用的辩论之道,就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即“两可之说”;邓析实际上强调了概念的灵活性,从而做出相反的判断”,无论是“可”还是“不可”,邓析都能找出理由,在思维上获得灵活性,极大地刺激了对思维的研究。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释疑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释疑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释疑作者:张英伟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15期【摘要】 ;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我们首先看高中政治教材的表述,“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中哲学教材对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介绍只有这两行文字,从教材编撰角度,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但是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就是否认静止,教材并没有说明。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相关理论介绍,显然不在高中教材要求范围之内,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犯理论错误,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等同,把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否认相对静止等同,为了阐明上述问题,本文将简明介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

【关键词】 ;相对主义诡辩论【中图分类号】 ;G633.2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114-01一、相对主义相对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或者哲学思维,由来已久,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古代哲学同样蕴含着众多相对主义的思想。

所谓相对主义,通俗的说就是否认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否认明确的规定性。

将相对主义应用开来,从认识论角度,就会出现所有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极端发展下去也即不存在真理;从价值观角度,怀疑现有价值基础,主张价值批判和重构,从积极意义上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现有价值体系,从消极意义上则会抹杀价值,陷入价值虚无。

西方哲学追溯相对主义,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埃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将老师的观点推向极端,“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一系列的观点蕴含着相对主义的倾向,否认相对静止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否认事物的规定性。

古希腊的智者将相对主义提升到了新高度,同时也滑向了诡辩论的深渊。

相对主义在后世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哲学大家的批判,一度陷入低谷。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例子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例子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例子相对主义诡辩论是一个流行的哲学课题,它讨论了观点、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差异。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相对主义的一些例子。

首先,让我们谈谈美食相对主义。

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人们对美食的定义和偏好也不尽相同。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东方人喜欢吃米饭,西方人喜欢吃面包”这样的说法。

但是,这些说法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东方人或西方人,因为在同一文化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美食偏好。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美食的标准和定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相对主义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知识和信念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价值。

例如,某些社会中人们信奉的宗教、哲学甚至历史事件与其他社会中的观点有很大区别。

这种相对性表明,知识和信念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它们不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

第三,让我们来看看相对主义在语言和交流中的应用。

由于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语法规则,因此某些单词和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英语中,“gift”一词意味着“礼物”,而在德语中它意味着“毒品”。

这种相对性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差异,并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相对含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相对主义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挑战。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行为被视为不道德或反社会,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认为是可接受或正确的。

这种相对性表明,我们不能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视为绝对的标准,而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总之,相对主义是一个复杂和广泛的哲学和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知识、历史、语言、文化、道德等多个领域。

在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合作中,理解和尊重相对主义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友谊和繁荣发展。

相对主义的经典例子

相对主义的经典例子

相对主义的例子
诡辩论其实就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

举例:算命先生,在算命时,经常会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达到骗人目的。

有三位考生,问他:“听说你算命很准,你能不能算出,我们三位考上大学了没有?”
于是算命先生伸出一个手指头,道:“给钱!”“我已经算好了!”。

结果三人无论怎么回答
都输给了算命先生。

三人中一人说,我们没有人考上大学。

算命先生说,我说的对吧,一个手
指,代表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

三人中矮个子说:“我们骗你的,有二个人考上大学呢。

”算命先生说,我说的对吧!“一个手指”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考上大学,二个人考上了大学。

诡辩论永远都是将不相干的一些现象制造虚假的联系,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
而相对主义是一种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看问题的观点。

举例:一个书生拜见方丈被拒绝。

过了两天,一个县官来到这里,方丈去迎接。

完了以后书生
问方丈?为什么厚彼薄此?答曰:不招待就是招待,招待了就是不招待。

书生,听了以后。


拳打了方丈。

方丈问为什么打我?书生说,打了,就是不打,不打就是打了。

这就是相对主义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看问题的观点,
诡辩永远不会错。

诡辩

诡辩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 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 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在世 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 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 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 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我国有 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 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 难行” 手里没有真理的人, 难行”。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 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 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 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 手法, 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 希特勒是好战的,希特勒是德国人, 希特勒是好战的,希特勒是德国人, 所以德国人是好战的。 所以德国人是好战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与你的老师诡辩!(尤 友情提示:请不要与你的老师诡辩!(尤 !( 其是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 其是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
(5)以人为据。 )以人为据。
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 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 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 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1)含糊其词 )
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 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 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 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 辩护。 辩护。

相对主义、诡辩论之比较分析

相对主义、诡辩论之比较分析

V!w e(5%思想政治必修4在论述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时指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那么,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者内涵是否完全等同?教材对此并未再作解释。

事实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之间有着原则的界限,二者绝对不能等同。

一、相对主义:对存在的再思考从起源上看,相对主义思想虽在世界各地盛行,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该范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时代”。

古希腊的智者们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人类本身,实现了向重视人的自身主体地位的回归。

从内容上来划分,相对主义主要包括本体论的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两大类。

而要真正了解相对主义,就必然涉及绝对主义,进而必然涉及西方哲学发展史。

何为绝对主义?“在哲学史上,多次出现这种状况,即一旦一个哲学家确立了某种哲学原则,并以这种原则为核心建立了相应的哲学体系,在他或他的后继者那里,这种原则就会不断地扩张,以追求绝对的解释权。

它必然使这种原则所构化出来的体系凝固化、教条化,从而失去生存下去的活力,这就是绝对主义。

”在西方哲学开始发展之初甚至于近现代,强调绝对观念的绝对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毋庸置疑,哲学的使命就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为了认识世界的本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围绕着宇宙起源,绝对主义学界形成了两个基本研究分支:第一个分支是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为代表的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他们把水、无限者或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二个分支是把“数”作为宇宙本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些思想最终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雏形。

然而,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

任何一种理论越是发展,追随者越多,这种解释权就越是要寻求绝对的至尊地位,继而演变成为藐视其他一切思想理论的一潭死水而停滞不前。

在古代,科学发展处于襁褓之中,人们对宇宙起源的探讨只是基于固有的感性经验,认识宇宙本源更多的是依靠人们的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

唯物论六大问题

唯物论六大问题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由于“形”、“光”、“声”是运动变化着的现象,而运动、变化的观点是辩证法基本观点之一,故而该命题含有辩证法的成分。同时,这一命题也表现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思想。由于“形”、“光”、“声”存在着区别,是不同的运动形式,所以此思想中体现了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观点。
5.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①就其世界观和理论基础而言是主观唯心主义;就其方法论而言是片面性和相对主义。
②常见的表现是夸大事物的某一侧面,或以事物的某方面表面相似为依据,进行所谓论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强词夺理,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转换命题等。
③突出表现在对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普遍联系观点的歪曲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诡辩论则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如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可是诡辩论却是把共性与个性、把事物的联系割裂开来,加以歪曲。如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论,这种诡辩就是只看到白马和马的差别,却否认了二者的联系;又如有一种观点提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就是夸大了事物的联系,却否认了二者的差别。
(3)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有限和无限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通过有限而存在。如宇宙中每一个具体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是无穷的。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任何有限的具

相对主义诡辩论例子

相对主义诡辩论例子

相对主义诡辩论例子1.相对主义简介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指出真理与价值都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背景。

这个概念在20世纪初首次被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科学、哲学、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虽然相对主义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哲学诡辩,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相对主义诡辩论例子相对主义常常被批评为一种诡辩,因为它经常被用来否定正常的逻辑和推理过程。

以下是一些相对主义诡辩论例子:2.1“没有绝对真理”这是相对主义最典型的陈述。

尽管这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但相对主义者指出,就像事实与价值一样,真理也是基于个人信仰、文化和历史背景。

他们认为,没有绝对真理就意味着真理是相对的,意味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2.2“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个理论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或价值。

“一切都是相对的”可以用于解释任何行为或想法,并将它们放置到所谓的“相对”的框架中。

这样的观点不仅对艺术、文化和社会规范有问题,它似乎也否定了科学和数学等纯粹客观的领域。

2.3“你不能价值批判我的观点”这个陈述通常被用来防止别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一个人可以说“你不能价值批判我的观点”,这样他就可以逃避任何的批评或反驳。

这避免了有意义的辩论,因为如果不能评判别人的观点,那么就没有特定的标准来评判某个观点是否正确。

3.相对主义诡辩的反驳虽然相对主义被批评为一种诡辩,但它的道理上看起来很有道理。

事实上,相对主义观点中的某些元素是正确的,但它们不应分别使用。

以下是一些反驳相对主义的观点:3.1“绝对真理不存在吗?”对于相对主义观点,人们往往会问:“绝对真理不存在吗?”在哲学上,绝对真理是否存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虽然没有绝对真理的概念很好地展示了所有观点都受到其独特的背景和条件的影响,但某些真理是基本上是不会受到背景和条件的影响的。

3.2“逻辑和推理是必需品”相对主义观点进一步证明了逻辑和推理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of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

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

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

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首先我们感觉一个物体动还是不动,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飞箭动还是不动,与参照物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的。

如果有两把同样的箭以同样的V朝同样的方向飞出去,那一个箭相对与另外一个箭它就是没有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一把箭上观看另一把箭就是不动的,所以说“飞矢不动”并没有完全错。

可能一个物体以某种速度运动,就是持续地占据变换不同的空间,而另外一个物体能够在相对应的时刻保持同这个物体的距离不变,这两个物体相互作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比如特殊的在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上,同心圆上,三维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心里想选择哪个作为参照物,存乎一心,所以间接的说明-----飞箭动还是没有动,都没有错,关键在于你的选择的参照物,所以说参照物选择本身就是唯心,运动和静止本身都是相对而论,从这个层面上讲“飞箭不动”存在理论上可能。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

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公孙龙:(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观点: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

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

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第一点是:“马者。

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大家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

“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

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

“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

“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

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

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

故曰:白马非马也。

”这一点似乎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

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

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

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

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

所以白马非马。

除了马作为马,又还有白作为白,即白的共相。

《白马论》中说:“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白马者言白。

定所白也。

定所白者,非白也。

”定所白,就是具体的白色,见于各种实际的白色物体。

见于各种实际白色物体的白色,是这些物体所定的。

但是“白”的共相,则不是任何实际的白色物体所定。

它是未定的白的共性。

《公孙龙子》另有一篇《坚白论》。

其主要命题是“离坚白”。

公孙龙的证明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假设有坚而白的石,他设问说:“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曰:二,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这段对话是从知识论方面证明坚、白是彼此分离的。

有一坚白石,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坚石。

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

所以,从知识论方面说,只有“白石”没有“坚白石”。

这就是“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的意思。

他的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关于共相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之上的。

他认为共相是一种独立存在。

他的“坚白论”就是企图论证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他首先从关于“坚白石”的感觉来进行分析,企图说明,“坚”与“白”可以互相分离,然后再说明它们可以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坚白论》)又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

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同上)这是说,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

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

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

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

彼此不联在一起,所以说是分离。

而分离就是藏在自身之中。

(公孙龙自己解释说“藏”是指“自藏”有相当于“潜存”之意)公孙龙的这两段话是说坚白石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的。

他又说:“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同上)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

这是说,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

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

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

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

(公孙龙在这里犯了一些逻辑错误。

因为由眼睛离开了光不能见物和光本身没有见物作用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

)由这一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公孙龙主张像“白色”这一类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名言:“马者。

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

“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

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

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

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

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

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

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

(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

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

)惠施:(相对主义唯心思想,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有些观点又是属于唯物辨证法的)主要观点:惠施提出著名的十大哲学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

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

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

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

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

”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

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

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

”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

”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

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

”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

”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

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

”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

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名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

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