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七章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共5则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七章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共5则范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七章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七章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著作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列宁哲学思想。
1、《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
(1)列宁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
P245。
A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B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
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C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
“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个结论是关于认识的唯物主义前提,肯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是对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思想在认识论中的贯彻和发挥;第二个结论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个结论是关于认识的辩证法。
这三个重要结论,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2)列宁的物质定义。
P249。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定义概括起来有三层意义:一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定。
二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七章_(二)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七章(二)万学·海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和生理方面的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之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才是人的特殊本质所在。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三点内涵)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人所创造的满足这些需要的价值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
人的需要是历史地变化的,人创造价值的活动也要随之发展。
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无论是个人需要的满足还是社会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于人的劳动创造和实践。
马哲第七章
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一)(自然运动)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社会运动)的区别1234(二)社会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2,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可以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4,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学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
(三)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1,区别:①和人的活动关系不同②所依存的物质运动形式不同③显示的时空形式不同(社会规律存在于整个过程)2,a,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困难b,使人们把社会规律中具有的主体性特点误认为主观性,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应寻找动机背后的动因3,社会规律尽管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但它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①它们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虽然是人类活动规律,但人类活动也是客观的③还在于人类活动的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内容是客观的,它赋予社会规律历史性以客观内容(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更为基本的规律,这两个规律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掌握这些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也是马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
考研政治 《马哲》第七章重难点问题详解
考研政治:《马哲》第七章重难点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唯物史观在本章主要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特别是“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这个知识点的内容被概括得高屋建瓴,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制高点。
本章的复习重点有:“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
历政治出题趋势表明,本章出题的范围一般为选择题和辨析题,命题素材也多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等。
因此此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万学.海文针对大多数考生在本章中遇到的常见疑难点问题,作出精细解析,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例一:不定项选择
在讨论人类社会生活规范的问题上,有一种观点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句话包含的主张有()A.个人价值和利益应该得到社会肯定。
B.人在为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C.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西经2第456章 27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深刻性,即它是对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的反映。 三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 活动的基本形式
主讲:彭 腾教授
第一节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实践本质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西经2第456章
2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客体
西经2第456章 3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 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前提和条件
②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可靠途径
第谷30年观察却没 发现规律。
开普勒在第谷基础上发 现了行星运动规律。
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笔记第七章
社会进步和⼈的发展 考试⼤纲要求 1."了解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进步的复杂性等内容"; 2."理解⼈性和⼈的本质属性、⼈的价值的含义等内容"; 3."理解⼈类从必然王国向⾃由王国的飞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本章的中⼼任务是阐明社会进步和⼈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的内容主要是具体地认识⼈,认识⼈的属性、⼈的本质、⼈的价值。
社会是⼈组成的社会,社会离不开⼈,⼈离不开社会,⼈是社会中的⼈ 因此,社会的发展与⼈的发展是同⼀过程的两个⽅⾯。
共产主义既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级阶段,也是⼈全⾯⽽⾃由发展的阶段。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进步、⼈⽣观、必然王国、⾃由王国等基本概念。
理解社会进步是⼈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根源和表现。
要懂得⼈的本质和⼈的价值、社会进步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性和多样性等基本原理。
要明确⼈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由王国的飞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及其意义。
(⼀)选择题 1.社会进步的科学含义是指()A.社会成员物质⽣活的改善B.社会成员精神⽣活的改善C.社会由低级向⾼级合乎规律的前进性运动D.社会阶级的消灭 参考答案:C 2.社会进步的根源(内在根据)是()A.⼈与⾃然的协调发展B.⼈与⼈的协作共进C.⼈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D.⼈性的复归和完善 参考答案:C 3.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准是()A.⽣产资料是否公有制B.思想⽂化的状况C.政权的组织形式D.⽣产⼒的发展 参考答案:D 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进步内容的是社会()A.物质⽂明的进步B.精神⽂明的进步C.⽣产⽅式的发展D.物质和精神⽂明的总体进步 参考答案:D 5.资产阶级⾰命中,许多国家曾多次出现封建势⼒复辟的情况,这表明社会进步()A.是统⼀性和多样性的统⼀B.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C.⽆客观规律可循D.是历史⼈物主观意志的体现 参考答案:B 6.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类认识能⼒和实践能⼒的限制B.不可预测的⾃然灾害造成的C.反动阶级和反动势⼒的疯狂反抗与破坏D.⽣产⼒发展⽔平的限制 参考答案:C 7.我国⼀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社会直接进⼊社会主义社会, 这说明社会进步()A.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B.是⼈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决定的C.是英雄⼈物主观意志决定的D.⽆客观规律性的次序 参考答案:A 8.⽣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A.标准B.参考标准C.惟⼀标准D.必要标准 参考答案:A 9.⼈的本质属性是()A.阶级属性B.思维属性C.社会属性D.⾃然属性 参考答案:C 10.⼈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们()A.个性的变化⽽变化B.主观意志的变化⽽变化C.社会关系的变化⽽变化D.⽂化⽔平的变化⽽变化 参考答案:C 11.下列选项中关于⼈性的正确观点是()A.⼈性本善B.⼈性本恶C.⼈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D.⼈性是先天遗传决定的 参考答案:C 12.资产阶级⼈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A.从⼈的⾃由出发B.从抽象的⼈出发C.从⼈的具体性出发D.从⼈的社会关系出发 参考答案:B 13.⼈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追求⾃由和幸福C.有理性和理想D.⾃然的性善的本性 参考答案:A 14.⼈的本质的形成,在于()A.个⼈的学识品德状况B.个⼈的先天禀赋C.个⼈后天的社会实践D.个⼈的家庭出⾝ 参考答案:C 15.资产阶级⼈性论的主要特点是,认为()A.⼈的本性是天赋的B.⼈的本性是不变的C.脱离实践和社会关系考察⼈D.⼈的本性是⾃由 参考答案:C 16.⼈的价值包括两个⽅⾯,它们是⼈的()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个⼈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D 17.⼈的社会价值的⼤⼩主要取决于()A.个⼈知识才能的⾼低B.个⼈社会地位的⾼低C.个⼈经济收⼊的多少D.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 参考答案:D 18.实现⼈的价值的根本途径是()A.掌握科学技术知识B.搞好⼈与⼈的关系C.积极投⾝于社会实践D.等待机遇的到来 参考答案:C 19.⼈⽣观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观是世界观的基础B.⼈⽣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C.⼈⽣观包括世界观D.⼈⽣观决定世界观 参考答案:B 20.⼈⽣观是对⼈⽣的根本看法,其核⼼是()A.⼈⽣理想B.⼈⽣价值(意义)C.⼈⽣⽬的D.⼈⽣态度 参考答案:B 21.⼈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A.时⽽前进,时⽽倒退的复杂过程B.周⽽复始的循环过程C.由低级到⾼级的前进上升过程D.前进和倒退交替变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C 22.在⾃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是()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们摆脱了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C.⼈们可以⾃主地创造和消灭规律D.⼈们可以随⼼所欲地创造历史 参考答案:A 23.必然王国和⾃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状态B.两个不同阶段C.两种不同结果D.两种不同⽅式 参考答案:A 24.认为世界上⼀切都是由必然性注定的,⼈们不可能有任何⾃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能动地飞跃。 • 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 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 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
休谟的“不可知论”:
大卫 · 休谟(1711—1776)英 国哲学家,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 始人。他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 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 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 说:我们凭什么断定感觉是由外界 物所引起的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 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别的原 因生起呢?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 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 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 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 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 都是不知道的。
庄子与惠施论鱼
王阳明“格物致知”
第七章
认识与实践(认识论)
本章内容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二、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
一、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认识论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可
知
论
所谓可知论就是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
所认识的理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 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 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高度统一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20
第八章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社会 规律是一种规律,它具有一切规律的共性。它 是社会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社会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当然社会规律 又是一种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自然规律。社 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是有目的 的,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人的活动目的的影响。 社会规律是人世间活动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事 件而生成和表现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被认识和 利用,因此,社会规律离不开人及其实践活动。
—— 列宁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机地 体现着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 合。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9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 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 过五花八门的主张 :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 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 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 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 的“新政”,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 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概括着人类社会一 切时代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特指整个人类的理念或民族精神。人类社会由经 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 化,即精神文化。
CONTENTS
目
01
录
02
03
0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者。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五、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第一,要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在人的发展中来
理解。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中来评价。
第三,注重局部发展和全局发展的统一,把局部发展置于全局发展中来考虑。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 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 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在国家起 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 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加以主观解释, 把这一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功能
马哲课件第七章
3.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
三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的关系 课时安排: 2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 的展望
(四)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 ”的 关系
• “两个必然 ”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 必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 客观必然性(根本);
•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 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 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 期未来 ,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
—— 马克思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而不作 空想的详尽描绘
无论如何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 , 是否应 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 ,在什么时候 , 用什么办法 , 以及究竟 是什么样的措施 。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和劝导的使命 。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 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马哲题库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判断:(一)判断题第一部分1. 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2. 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理想。
(×)3.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资产阶级。
(×)4.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5.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6.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这一社会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7.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
(√)8. 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9.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1. 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2.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3. 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4.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5.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二、单选题:(一)单选题第一部分1.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利益差别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4.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因为(D)A.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B.据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C.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D.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5.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 .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哲)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1、区别——自在形式为自然发展形式;自为形式为社会发展形式。 (1)发展源泉不同——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盲目的 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不同——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 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 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3)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交互作用 实现;社会规律通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4)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力学规律; 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联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的两种形式
1、社会革命的实质——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 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 先进阶级手里。 3、社会革命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4、改革的含义——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的新举措。 5、革命和改革的不同——革命是根本性的变化,是质变;改 革是局部性变化,是量变。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1、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1)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 (2)技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实践活 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趋于一体化。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双向运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成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它要素。 (2)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5、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1)科技革命的发生 (2)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方式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思维方式 变化;“双刃剑”效应。
马哲第七章要点大全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1)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3)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目的(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大学马克思第七章
适合
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6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第七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力、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7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 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 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2.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阶级斗争表现为政 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
第七章
理论基础
科学
是什 么为 什么
技术
做什 么怎 么做
手段
可能
从个别 到一般 知识形态 认识世界
现实
从一般到个别 物质形态 改造世界
3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技术始终 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 依据,以实践检验为 准绳。 第二,科学技术始终 以继承为基础,以创 新为灵魂。 第三,科学技术是一 项特殊的社会事业。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 同的形态。从目的看,科 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回 答事物现象“是什么”和 “为什么”的问题;技术 以改造自然为目的,解决 实践中“做什么”和“怎 样做”的问题。从活动过 程看,科学是从感性上升 到理性的过程;技术则是 把理性认识物化为科技产 品的过程。从成果形式看,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经历()这个历史阶段。
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无政府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任何一个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经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
参见教材P262。
2、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
A、资本主义阶段B、新民主主义阶段C、共产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见教材P263。
3、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A、人民群众B、社会制度C、社会生产力D、社会生产关系【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参见教材P252。
4、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参见教材P252。
5、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是()。
A、新的社会制度能够解放劳动人民B、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C、新的社会制度能够存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D、新的社会制度能够人类带来更多的财富【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参见教材P252。
6、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
A、平均分配B、按劳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参见教材P253。
7、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无须遵循对等的原则,人们的劳动具有直接的()。
A、私人性B、任意性C、社会性D、统一性【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统一性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一性,使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无须遵循对等的原则,人们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参见教材P253。
8、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
A、市场经济B、计划调节和管理C、商品经济D、自由竞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
参见教材P254。
9、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的产生,形成了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A、国家B、意识C、生产关系D、生产资料私有制【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参见教材P254。
10、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称为()。
A、职业理想B、生活理想C、社会理想D、道德理想【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它是人们的最根本的、起主要和决定作用的理想,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
参见教材P265。
11、在当代中国,坚持(),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A、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市场经济建设C、改革开放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参见教材P265。
12、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我国近代的()在其所写的《大同书》中,就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
A、梁启超B、康广仁C、康有为D、孙中山【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我国近代社会的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在其所写的《大同书》中,就描绘了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参见教材P261。
13、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是从()中产生出来的。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如列宁所说:“究竟根据什么材料可以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呢?这里所根据的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参见教材P261。
14、现在共产主义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到()。
A、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社会的中级阶段C、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阶段【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现在共产主义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参见教材P262。
15、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
A、共产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新民主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参见教材P264。
16、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新民主主义D、自由主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
参见教材P264。
17、人类历史上,旧式劳动分工形成了三大差别,下列不属于此差别的是()。
A、工农差别B、阶级差别C、城乡差别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旧式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参见教材P256。
18、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以()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A、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B、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C、生产资料公有制D、生产资料国有制【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参见教材P258。
19、下列所有制形式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有的所有制形式是()。
A、全民所有制B、社会公有制C、集体所有制D、混合所有制【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参见教材P259。
20、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A、科学技术发展缓慢B、生产力不发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参见教材P260。
一、单项选择题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中长期探索。
A、革命B、运动C、理论D、实践【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参见教材P262。
2、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无产阶级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
A、 19世纪30年代B、 19世纪40年代C、 19世纪50年代D、 19世纪60年代【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无产阶级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
参见教材P262。
3、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参见教材P252。
4、归根到底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是()。
A、劳动生产率B、科学技术C、教育水平D、生产关系【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参见教材P252。
5、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实行生产资料()。
A、集体所有制B、国家所有制C、社会公有制D、家庭所有制【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参见教材P252。
6、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原则。
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平均分配D、按生产要素分配【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参见教材P253。
7、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
A、平均分配B、按劳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参见教材P253。
8、无产阶级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无政府主义社会【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无产阶级所要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
参见教材P258。
9、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的产生,形成了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A、国家B、意识C、生产关系D、生产资料私有制【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参见教材P254。
10、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
A、剥削B、国家C、军队D、法律【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参见教材P254。
11、人生奋斗的目标是()。
A、信念B、理想C、真理D、名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参见教材P265。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国情,以()为中心。
A、文化建设B、政治建设C、经济建设D、四项基本原则【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