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 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 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
产生的途径有二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 分离,货币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 个过程之所以称之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这一过程在欧洲始 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 19世纪才告结束。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 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 正比
23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 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
26
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 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 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即所有权范 畴。 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 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 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和认识“所有制决定 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 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 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7
《马哲第四章》课件
识而存在;相对性表现为时空的具体形态和量度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和运
动状态,以及观察者的参考系。
02
一维性与三维性
时间通常被认为是一维的,即先后顺序;空间则是三维的,即具有长、
宽、高三个维度。时空的一维性表现为时间的不可逆性,三维性表现为
空间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03
有限性与无限性
时空是有限的,表现为物质运动存在的时空范围是有限的;同时,时空
又是无限的,表现为时空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展,不断容纳新的物质运动
。
0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矛盾定义
总结词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
详细描述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 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事物发 展的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结词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 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 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 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 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 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 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阻碍作用。
物质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哲第四章》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第四章的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 第四章的总结与思考题
马哲第四章
马哲第四章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1、中国哲学的知行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并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先后讨论过知行先后、知行难易、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等问题。
“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然而,古代哲学中的所谓“行”与我们今天讲的实践在涵义上却有较大区别。
过去哲学中所谓“行”是指日常活动而言,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修身养性。
《周易大传》中主张将“精义”、“利用”、“崇德”结合起来,主张精研事物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运用知识提高生活,健身安适,提高道德。
道德高尚就能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的变化。
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反对言而不行或言过其行。
孔子论言行一致,虽带有伦理性质,但论及到了知行的矛盾,强调知对行的指导和把知变为行的重要。
在先秦的哲学家中,荀子十分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论述了知、行关系,认为一种认识或理论必须经得起实际的检验,才可以施行。
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行包括认识,高于认识。
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这些见解对后来人们正确理解知行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宋代时期的朱熹强调知是行的基础,主张知先行后。
他所谓的“知”是明心中固有之理;而他的所谓“行”是道德伦理的践履。
王阳明认为主观的意念活动就是“行”,抹煞了知行界限,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论的“知行合一”说。
另一些哲学家,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认识论。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
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肯定实践的优先性,他还认为,知和行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4章-PPT课件
第四章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 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 2、商品经济是历史的产物: • 第一,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 •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 所有者:商品交换
第四章
(二)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1、商品二因素 • (1) 使用价值 • ①使用价值的含义 • ② 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 • (2)交换价值和价值 • ①交换价值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
第四章
• (3)决定价值量的因素 • ①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第一,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 动为尺度的; • 第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 动 • 思考题: • 名牌产品价值为什么高于普通产品? •
第四章
• ②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第一,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所耗的时间或单 位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来表示。 • 第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 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 第三,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但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思考题: • 个别企业为什么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获得盈利?
第四章
案例3: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的两极分化 • 全球财富增加了,同时全球贫困也增加了。 富有者从全球中掠取财富而富有,贫困者被 本国、被异国富有者压迫和剥削而越来越贫 穷。世界最富20%人口与最穷20%人口人 均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2000年为75: 1,2019年为82:1。世界最富国家与最穷国 家人均收入差距1973年为44:1,1992年为 72:1,2000年为727:1。数字鸿沟既是两 极分化的结果,又成为加剧两极分化的原因。 产业革命“无法阻止的收入差距”,正在导 致新的阶级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认识发展规律,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辨证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的本质2、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辨证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
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
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和特点。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自然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意识性。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所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第二,动态性。
第三,多样性。
3、认识中介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
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
二是观念工具。
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
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 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 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 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
33
5、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 认识论基础。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 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34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 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 和直觉(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 类似于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 它们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5
2、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 控制等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 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13
பைடு நூலகம்
综上所述,可以 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 于首要地位,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它是认 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 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 活动,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 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 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 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 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8
3、在世界怎样被正确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 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感性认识 割
裂 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检验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超前与落后。
(2)认识指导实践的两方面效果:正确认识的指导和错误认识的指导的根本性不同。
二、认识的本质1、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错误:(1)唯心主义先验论(2)不可知论的怀疑论(3)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①两者相互对立;②两者相互联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形式①感性认识②理性认识(2)两者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上升发展的条件:①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循环上升。
1、从认识到实践的意义:(1)检验认识的正误;(2)指导实践的目的。
2、认识是不断上升的运动:(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三节真理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相互对立:正确与错误之分(2)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3、真理的基本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的内容②任何真理都反映了世界的可知性(2)相对真理①任何认识在广度上都有待于扩展②任何认识在深度上都有待深化(3)两者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4)真理的辩证法对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态度的指导意义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的本性决定(2)实践的特点决定2、实践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标准性(3)割裂两者的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
马哲第四章
价
值
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着 所有权的性质;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的是经济利益 的意志关系。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为维护经济利益上所有制关系,
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 具体 过程 劳动
创造
使用价值 旧价值
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 门的培养和训练。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 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件/小时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小时/件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为:4件/小时
劳动生产率 (件/小时)
商品价值 总量(小时)
危机期间,仅美国就有5000家银行倒闭。危 机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1932年,美国的钢 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 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暴跌近一半,商品贸易下 降了2/3以上。 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的危机给 资本主义带来强烈的影响。大危机迅速猛烈地从 财政金融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 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缩减了36%, 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 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马哲第四章重点知识点
第四章1、简述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及其产生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条件:(1)生产规模狭小(2)社会分工低下(3)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和作用。
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多样性
0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总结词
发展的定义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
详细描述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变化,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进步。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解决和深化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
指导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
联系的观点
指导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发展的观点
VS
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关系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克服了肯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克服了否定阶段的孤立性和静止性而形成的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指导我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要正确对待事物的曲折发展,正确处理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在克服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新事物。
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形式,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
发展的观点
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马哲》第四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这犹 如河中的流水, 现象如同浮在 水面的泡沫, 本质则如底层 的深流。
(2)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 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 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 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 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 节。 ——列宁
3、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说明进行科 学研究的必要性。 如果事物的表现 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 直接合而为一,一切 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 了。 马克思
进化论的 创立者
元素周期律 的发现者
相对论的创 立者
联系的普遍性 从空间来说,都 以自身固有的的 广延性同其它事 物、现象之间发 生相邻的联系。 例:猫——田 鼠——土蜂—— 红三叶草
从时间来说,都 有产生、发展和 灭亡的过程,并 以自身的持续性 同过去、未来的 事物发生相继有 序的联系。例: 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 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 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 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 的趋势。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 性、上升性的运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 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 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例:“食物链”是生物界的内部联系,而 生物与周围气候、环境还发生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 掉到地上,这是苹 果与地球之间的必 然联系;但恰好掉 在某人的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偶然 联系。
3、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打雷
闪电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四章 世界模式论-文档资料
第四章 世界模式论
一、批判杜林从思维中“引出”世界统一性的观 点(第1—10自然段) 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阐述世界物质 统一性原理(第11、12自然段)
杜林是怎样从思维的统一性中引出世界的统一性的呢? 他的论证过程是:首先,他认为应当运用数学中的公理方 法来解决哲学问题,包括世界统一性问题;其次,他提出 了“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的公理;再次,他认为 “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 体”;最后,杜林按照公理方法推出了世界的统一性。总 之,在杜林看来,既然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因此思 维只能思考这唯一的存在;而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 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因此,一旦把我们的仿佛框 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去包围存在,唯一的存在就 在思想中变成统一的存在。这样,“只要精神一学会从存 在的同种的普遍性中去把握存在,彼岸性就再没有任何位 置了”。杜林以公理为逻辑前提,从中推出逻辑结论就是 世界是统一于存在。
1、杜林的世界统一性观点及论证方法
世界统一性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是世界的多样性。 哲学家们正是面对多样性的世界,才会思考它们是否 是统一,以及统一于什么的问题。因此,世界的统一 性问题可分解为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第一,世界是 否是统一的?第二,世界统一于什么?那么,杜林是 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呢? 恩格斯一开始就摘录了杜林的一段原文,说明杜林在 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杜林的观点概括地讲 有两个:一是从思维的统一性中引出世界的统一性; 二是世界统一于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1)内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
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方法论意义 它是我们党制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
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5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非理性”是相对于广义的理性而言的。非理性因素 主要指主体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7
一、真理与谬误
1、真理谬误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 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思想内容,是人们在实 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参与筛选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6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
一、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11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实际中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论(实际中的经验主义)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综合和概括
马哲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1、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瑞士D、德国【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参见教材P187。
2、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不包括()。
A、司法权B、立法权C、财政权D、行政权【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参见教材P189。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和()。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B、市场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C、工人的工作D、垄断的需要【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加资本总额,以扩大生产规模。
所以,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
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参见教材P175。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
A、靠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再生产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C、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参见教材P175。
5、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
A、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差额B、纯粹的商品买卖C、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多党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 )。
A、 美国
B、 瑞典
C、 英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目前实行多党制的有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参见教材P188。
7、资产阶级民主制以( )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参见教材P160。
1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所决定的。
A、 简单劳动
B、 价格标准
C、 使用价值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参见教材P162。
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 货币转化为资本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参见教材P160。
8、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6、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
A、 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
B、 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C、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如何划分的
D、 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参见教材P180。
A、 物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制度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参见教材P172。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被称为( )。
A、 不变资本
19、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
A、 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B、 商品价格相当于价值
C、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D、 商品价格围绕价
【答案解析】: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参见教材P166。
20、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 )。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参见教材P189。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和( )。
A、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 市场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
A、 流通手段
B、 储藏手段
C、 支付手段
D、 世界货币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参见教材P164。
1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
A、 货币转化为资本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A、 简单劳动
B、 价格标准
C、 使用价值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参见教材P162。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 货币转化为资本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参见教材P160。
1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所决定的。
A、 简单劳动
B、 价格标准
C、 使用价值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参见教材P162。
A、 美国
B、 法国
C、 日本
D、 英国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著名。参见教材P168。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 生产相对过剩
B、 生产绝对过剩
C、 生产相对短缺
D、 生产绝对短缺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参见教材P181。
1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 货币转化为资本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参见教材P160。
1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所决定的。
B、 预付资本
C、 流动资本
D、 可变资本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参见教材P172。
A、 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之间的比例
B、 反映技术水平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C、 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D、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参见教材P175。
C、 政府首脑
D、 国家元首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总统共和制是由选举产生的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并担任政府首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力。参见教材P187。
5、议会共和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答案正确】
3、以下属于二元君主制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约旦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实行二元君主制,如约旦等国。日本和英国是议会君主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参见教材P186-187。
4、在总统共和制中,最高立法机关是( )。
A、 法院
B、 议会
10、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
A、 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
B、 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C、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如何划分的
D、 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参见教材P180。
A、 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B、 单位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 单位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 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参见教材P163。
9、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 )。
C、 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 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参见教材P176。
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C、 工人的工作
D、 垄断的需要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加资本总额,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参见教材P175。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瑞士
D、 德国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参见教材P187。
2、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不包括( )。
A、 司法权
B、 立法权
C、 财政权
D、 行政权
【正确答案】:C
C、 劳动力成为商品
D、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参见教材P160。
11、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