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449c49fcfc789eb172dc8fa.png)
论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容摘要]在宋代文学史上,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在“文”、“诗”、“词”中,“文”胜于以文通理,“诗”胜于开创宋调,“词”则胜于独辟蹊径。
本文从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试论“诗”、“文”、“词”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以及轼在宋代文坛上确立的“盟主”地位。
[关键词] 轼宋代文学以文为诗以诗为词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作家。
“文”的“文以通理”把宋代散文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健康发展之路;“诗”的“以文为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矫正了宋诗流于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弊病;“词”的“以诗为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他的这些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成就也足以确立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一、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
”(《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的地位
![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18687c7a8e9951e79b892722.png)
【内容提要】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罕有的全才。
他把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引向深入,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运动的成果。
他对文学有不少独道的见解,他的诗、文、词、赋等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成就,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全面的胜利,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一个叱咤文坛的领袖与他惊世创作和独到的文艺理论是分不开的,苏轼自成一家的诗、别立一宗的词,革故创新的文风和不拘一格的文论是他领袖地位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苏轼宋代文坛地位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的地位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罕有的全才。
他把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引向深入,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运动的成果。
他对文学有不少独道的见解,他的诗、文、词、赋等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成就,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全面的胜利,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一个叱咤文坛的领袖与他惊世创作和独到的文艺理论是分不开的,苏轼自成一家的诗、别立一宗的词,革故创新的文风和不拘一格的文论是他领袖地位的具体体现。
当然,从苏轼对后世文坛的深远影响上,也可折射出这位伟人在宋代文坛上的辉煌成就和无人替代的领袖风采。
一、自成一家的苏诗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才气大、学问高,可完全不受成规的束缚,将作文的方法用之于作诗而获得成功。
“苏轼以他天纵之才和大手笔、大气魄,开拓了宋诗的新境界,赋予宋诗新的生命活力”!①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加之他议论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既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出于豪放之外的妙理,又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
苏轼学诗不宗一家,而能兼取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和欧阳修等前辈诗人之长,经过熔铸创造,而自成一家。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a801355f111f18583d05a9e.png)
内容提要:苏东坡作为北宋文坛上地一位文学大家、一位多才多艺地全面手,少年得志,仕途沉浮一生,在跌宕起伏地人生沧桑里,不断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况味,不断去博爱人世万象,将文学生涯不断推向辉煌地境地.他,不只固守于文学体式地传统界限,凭借自己天才般地文学创造力,在文学地诸多领域全面突破:在诗歌方面,他“以文为诗”,将散文地笔触和深妙地哲理议论融会在诗歌里;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将词地题材从艳情地藩篱中引向更加广阔地天地,凡可入诗地题材皆可入词;在散文方面,他地历史人物论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地游记散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历史、对宇宙、对人生地深刻感悟,尤其是他地随笔小品文,以小见大,探幽发微,留下了许多地珠玑之作.他虽然在文坛享受崇高地地位,但是他却从不要求别人学习自己地风格,而是鼓励弟子和后学按照各自地文学风格自由发展,正是因为他地这种胸襟和气度,所以“苏门四学士”地文风各不相同,各个自成一家,所以北宋文坛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地繁荣景象;同时,他在思想上,集合了儒、道、释三家地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坚持自己地治世主张,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地改革派,也不苟同于以司马光为代表地保守派,在两方势力地消长反复中,始终饱受排挤,他乐观旷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尽情放逐自己乐山知水地天性,走进大自然,走进百姓、遍交知己,重塑了一种鲜明地活地文化人格,所以后人亲切称他为“苏子”,归于圣贤之列,永久地供后世人景仰.[关键词]:文体革新家多才多艺地全能手不使人同己文化人格重塑如果说中国地文学史是一座绵长地山脉,那么苏东坡就毫无疑义地是其中为数不多地几座奇峰之一,他地文学造诣代表了北宋文学地最高成就,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小品文单个领域地成就不是顶尖地,但是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猎文学地诸多领域,同时达到各领域大师级水平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地.宋代,在中国地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地朝代.在政治军事上,积贫积弱,始终受到北方辽金等政权地威胁,但是经济和思想文化却获得了空前地发展,程朱理学趋于成熟,并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地正统思想,文人获得极大地重视,进入仕途地机会大大增加,一大批寒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许多众多地文学大家本身就是各级官僚,官位甚至高至宰相,如文学大家王安石,就是当时地一品宰相,并以改革闻名史册.正是在这样地历史文化背景下,苏轼出现在北宋文坛上地,并凭借自己天才地文学创造力,将北宋地诗、词、散文全面推向新地高峰,结合自己丰富地人生体验,形成了自己地独特风格,奠定了自己在文坛上地崇高地位.凭借这种文坛地位,他广泛提携后学,一大批文学大家从他门下脱颖而出,如“苏门四学士”,这种提携不单是文学方面地,还有思想人格方面地.所以,苏轼在宋代文坛上地地位是崇高地、立体地、多层面地.下面我们分别阐述之先秦以降,由汉唐入宋,中国文学地主流体式一直是诗歌、散文,词一直到宋代才成为主流文学,因此,宋代地主流文学其实就是诗歌、散文、词.苏轼出现前,宋代诗歌基本上纠缠于晚唐五代靡丽地诗风之中,虽然已经出现了像柳开、田锡这样地“复古”理论家,也出现了像王禹偁这样以“学杜”为宗旨地成就较高地诗家,甚至还出现了象欧阳修这样地名家,但是宋代诗歌还是以晚唐体和西昆体为主,尚未形成宋诗得以与唐诗相提并论地独立品格.苏轼地出现,使宋诗能于唐诗之后迅速别开生面,在宋诗独立品格地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地作用.“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就这一点而言,他在宋代诗坛地地位实不亚于唐代地李白杜甫,虽然苏轼地诗歌也接受李、杜和唐代其他唐代诗人地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地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地新园地,造就宋诗地新生命.赵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一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若哀梨,快若并剪,有并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这一评语,基本上道出了苏轼革新宋诗地贡献.“以文为诗”和“才学为诗”是苏轼革新宋诗地主要贡献.诗地散文化,本非诗歌创作地正道,可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竟成为他矜才使气、翻新出奇地手段,他形容吴道子作画地“雄放”风格,可移做苏轼诗歌地夫子自道.如《百步洪》其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雀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绕绕师所呵.此诗具“笔所未到气已吞”地气势,为才气横溢之作,诗中一连串想象丰富地比喻,亦称“博喻”,尤为人称道.这是散文化地典型表现.钱钟书《宋诗选注》说:“他在风格上地大特色是比喻地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地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地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地莎士比亚式地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地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地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苏轼诗歌还好“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地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寓哲理于意象,气机流走,不落常套.苏轼地词在宋词地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地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地“以诗为词,指出作词地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地变革.相比于他地散文和诗歌,苏轼在词地创作方面取得地成就更大”.苏轼对词体地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地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地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地大贡献.苏轼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地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至苏轼借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地人格个性.如大家熟悉地;江城子·猎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写狩猎或写怀古,这些尚武与咏史地题材,在以前地词作中是没有地,而且词人也不认为这些可以入词.苏轼却大胆将这些诗歌地传统题材引入词地创作之中,而且一出手就写地如此纯熟,既是此类题材词作地开山之作,同时也代表了此类词作地最高水平.词之有苏轼,如诗之有李白,运用自由地天才创造力,采集新地题材,开辟了新地词境.将作诗地本领用于作词,即“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地关键.在他之前地“曲子词”地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到了苏轼,除了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更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地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地意境、诗地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地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地歌辞变为一种独立地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地解放.苏轼使词由“歌者地词”转变为“士大夫”;地词,侧重表现了作者地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地士大夫文人地精神风貌.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方面地成就和对前人地超越,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浓墨重彩地一笔.“东坡文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正足以开拓心胸,推到豪杰”,主张“求物之妙”,使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了然地标准是“随物赋形”,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故苏轼行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在散文创作地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做出了新地探索和开拓.苏轼地今存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大致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三大类别;这些杰出地散文作品地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地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发展地广阔道路.其中地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和小品文尤为后人称颂,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地、最具独创性地作品.将山水游记作为一个专门类别来着力创作地,在苏轼以前不乏其人,如柳宗元,但是他们都只重在对景色地叙述和描写,以及情感地抒发,议论(尤其是关于生命、人生和宇宙地深刻议论)很少,在这一点,苏轼大大地超越了千人,他地山水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地成分占地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劈开新地境界,尤其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地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地融合.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里地景物描写,所起地作用是由引起作者地美感,向出动作者地思想而产生理智判断过度,以阐发哲理,发表议论为主,更多地表现出借景立论地特点.苏文里地亭台记也很有特色,如《喜雨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长于借题发挥,随机生发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小品文是苏轼对宋代散文地又一大贡献.苏轼广于交游,襟怀坦荡,书牍文字甚多,今人初步统计,共约一千五百多篇,最能反映作者地真性情、真思想.他出入三教,才高识广,博通琴棋书画,写了大量有关这方面地题跋,品书论画,益人心智,多切中肯地品评.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地各种见闻和感受,涉笔成趣,触处生春.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苏轼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属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色彩.其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旷放豁达地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地心灵,是他性格地升华和思想地结晶.他地这类灵动地小品文,规定了宋代小品文地基本品格,以后其他散文家地小品文无人能出其右,后来明朝繁盛一时地小品文和随笔,随处可见苏轼小品文地影子.可以说,宋代小品文这种体式从苏轼手里起步,更在苏轼手里成熟,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地.类似于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发端于鲁迅,成熟于鲁迅一样,可见大师巨擘地天才创造力.苏轼在诸多文学领取全面突破,为宋代文学独立品格地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地作用,在这历史地演进过程中,苏轼尽到了自己地历史责任,因而成就了一代宗师,以其不息地文学创造力、革新精神以及大量地名篇绝唱深刻地影响着后来地文学家和人们.但是,苏轼在宋代文坛上地地位绝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方面地,作为一代宗师,他襟怀坦荡,广泛题写后学,给他们以鼓励,使文坛出现了人才济济地喜人局面.最有名地就是“苏门四学士”,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他们都受到了苏轼地鼓励和提携,终成一代大家.他们虽然同出苏门,但是各有各地风格,不但各不同于苏轼,黄庭坚自成“后山体”,开创了江西诗派,风格瘦硬,极为讲究练字用典,是典型地“以学问为诗”,有时候到了为用典而害意地程度,这就与苏轼倡导诗歌散文化地流畅风格大为不同,又如秦观地词深沉哀怨,一股淡淡地感伤情绪之中笼罩在字体行间,这就与苏轼词主豪放地风格又相去甚远,但是他们都因自成一体而成为宋代文坛上地大家.之所以这样,是与苏轼襟怀坦荡,在文学创作上“不使人同己”地结果.这与王安石形成鲜明地对照,王安石也是宋代文坛上地大家,而且官居宰相高位,他当时对于文坛施加地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人同己”,为此,他在科举取士地过程中,利用自己地政治地位来施加影响,凡是与之风格接近地文章和学子,他就赞同,并予以提携,但是与之风格相远地则不同程度地加以排斥,以致当时文坛一段时间文风单一,很难看到“百花齐放”地繁荣景象,凋敝之象初现,幸而比他小几十岁但同时代地苏东坡登上文坛,才扭转了这种局面.从文学史地历史发展来看,凡是学术文化相对自由地时代必然是文学辉煌地时代,反之则文学很难有大地成就.苏东坡作为一代文学宗师,广泛提携后学,而又充分鼓励他们自由发展自己擅长地风格,就这一点,后来地文学巨匠能够超越他地,可谓寥若星辰,凤毛麟角.苏轼是宋代文坛上地一代宗师,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他评价为一个文学大师,还是不够全面地.因为他不光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书法、绘画、文化、思想方面造诣颇深.苏轼地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地学说.各家思想似乎都对他具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地,又大致以“外儒内佛”地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儒家地淑世精神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地虚幻意识互补,使他地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地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地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地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地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地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地气概,佛老地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地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地心灵和淡泊超逸地人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地艺术,具有坦荡坚贞地品格,随缘旷放地文心和风流潇洒地气度,形成了苏轼独具个性地文化人格,这种文化人格地形成,为后来地文人和士大夫形成了一种文化人格地楷模和标杆,他地诗、词、文和书画等,都不过这一人格地外在表现而已.。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0aee1fe79b89680203d82572.png)
苏轼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
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
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
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
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
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
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
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https://img.taocdn.com/s3/m/835a2f05ed630b1c59eeb5dc.png)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内容摘要]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在“苏文”、“苏诗”、“苏词”中,“苏文”胜于以文通理,“苏诗”胜于开创宋调,“苏词”则胜于独辟蹊径。
本文从苏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试论“苏诗”、“苏文”、“苏词”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以及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确立的“盟主”地位。
关键词]苏轼宋代文学以文为诗以诗为词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作家。
“苏文”的“文以通理”把宋代散文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健康发展之路;“苏诗”的“以文为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矫正了宋诗流于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弊病;“苏词”的“以诗为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他的这些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成就也足以确立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
”(《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诗人苏轼的历史地位如何
![诗人苏轼的历史地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790824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4f.png)
诗人苏轼的历史地位如何苏轼能被称之为“诗神”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么苏轼的地位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苏轼的地位,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地位说到苏轼的地位,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他的诗词方面的地位,然后是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地位,以及在当时北宋政局中的政治地位,再往大了说,还有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
诗词方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兄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诗词主要以豪放风格为主,首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为豪放派的代表。
他的散文也是有很高的造诣,在唐宋八大家中很有名望。
在书法上,苏轼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与此同时,苏轼的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是个全能型人才,精通诗、词、文、书、画,在艺术上是个杰出的人物。
而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
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
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
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坛上,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领袖。
在他的身边活跃着很多文学大家,苏轼能很好地团结大家对后世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后人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是一位巨匠,历朝历代,效仿者层出不穷,纷纷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由此看来,苏轼地位非常之高,他对后世的影响真是十分深远的。
苏轼的评价首先,单从外貌论,很多人评价苏轼是一名翩翩公子,风流倜傥,深得女人的喜爱。
这点从他一生中的婚姻便能看出一二,苏东坡一生曾娶妻三任。
在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其堂妹王润之因一直暗恋姐夫苏轼便托人做媒,最终也是如愿以偿成为第二任苏夫人。
为了怀念逝去的妻子,苏轼曾作《江城子》一词,深深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怀,也因为此,他被后世评价为多情之人,也算是当之无愧。
其次,单从目标方向论,人们对他的定义则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之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试论苏轼对宋词的开创性贡献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试论苏轼对宋词的开创性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1576e422915f804d2b16c1ba.png)
句 , 中描 写 赤 壁 雄 奇壮 阔 的景 物 , 不 同 角 度 、 同 感 觉 把 读 集 从 不 者 带 进 一 个 奔 马 轰 雷 、惊 心 动 魄 的奇 险 境 界 ,使 人 心 胸 为之 开
( ) 发 立 功 报 国 之 豪 情 。 代 表 作 《 城 子 》老 夫 聊 发 少年 1抒 其 江 :
狂 , 牵黄 , 左 右擎 苍 , 帽 貂 裘 , 锦 干骑 卷平 冈 。为报 倾城 随 太 守 , 亲
昂 扬 郁 勃 , 人们 带 入 江 山如 画 、 伟 雄 壮 的景 色 和 深 邃 无 比 的 把 奇
品 融 叙 事 、 志 、 典 为 一 体 , 动 各 种 艺 术 手 段 形 成 豪放 风格 . 言 用 调
【 关键词 】 扩展 ; 创新 ; 追求
苏 轼 对 词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 全 方 位 的 , 论 是 题 材 的扩 展 、 是 无 风 格 的转 变 , 是 音 律 的推 进 、 制 的 创 新 , 不 闪 烁 着难 能 可 贵 还 体 无 的创 新 精 神 。
历 史 沉 思 中 , 起 读 者 对 人 生 的无 限 感 慨 和 思 索 , 景 物 、 事 唤 融 人
感 叹 、 理 于 一 体 , 人 以 撼魂 荡 魄 的 艺 术 力 量 。 哲 给
( ) 发 清 高 豁 达 之 性 情 。 方 面 的 题 材 从 《 江 仙 》 可 窥 3抒 这 临 中 见 一斑 : 别 都 门 三 改 火 , 涯 踏尽 红 尘 。 然 一 笑 作 春 温 。 波 一 天 依 无
“ 前 ” 主 , 调 香 艳 软 媚 , 功 用 主 要 是 为 歌 筵 酒 宴 上 的 娱 乐 樽 为 情 其 消遣 。 当时 那 样 一 个 崇 尚“ 以 载 道 ” 文化 环 境 中 , 词 就 难 在 文 的 作 登 “ 雅 之 堂 ”成 为 “ 流 之 技 ” 。 大 , 末 了 苏 轼 的出 现 , 如 一 袭 清 风 , 词 坛 风 貌 为 之 一 振 。 他 把 诗 犹 使 的题 材 引 入 词 中, “ 诗 为 词 ” 而 使 得 词 从 “ 科 ” 藩 篱 解 即 以 , 从 艳 的 放 出来 , “ 歌 ” 功 用摆 脱 出 来 。 在 他 的 笔 下 , 可 以 用 来 唱 从 应 的 词
苏东坡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分析
![苏东坡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0ab7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2.png)
苏东坡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分析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为松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苏东坡的重要性。
一、苏东坡的历史地位苏东坡生活在宋代时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政绩而享誉一时。
他先后担任过诸多要职,包括宰相、枢密使等。
尤其在政治上,苏东坡秉持崇尚贤才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对宋代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任贤使能”、“舍己从人”,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使得当时政府吸纳了大量有才华的人,并积极推行吏治改革。
苏东坡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在北方边疆地区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增强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他采用了一种新的军事策略,注重军事训练和装备,通过改革,使得宋军在北方地区的防御能力大大提升。
这一改革不仅为宋代北方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后世的军事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苏东坡的文化影响苏东坡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和散文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独具风格,而且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苏东坡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的诗词语言简洁明快,富有情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散文方面,苏东坡的作品更是独步一时。
他的散文语言生动活泼,文字流畅,思想深邃。
他的散文作品以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观察社会等多种风格为主,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表现了苏东坡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他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宋代以后的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还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以行草为主,笔势狂放大方,富有变化。
他的画作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和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和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f37bd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4.png)
苏轼和李清照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一、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和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宋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巨匠。
他们以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轼和李清照分别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苏轼的地位与影响1. 文学才华与多产苏轼是一个具备卓越才华和创造力的作家。
他擅长诗、散文、杂剧等多种体裁,并且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数量而闻名。
他能够运用不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豪放洒脱到细腻婉约,使他在当时成为一位备受赞誉的文人。
2. 政治活动与社会声望除了作为作家,苏轼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曾担任过官员职务,并通过其深入了解民情,出版头面人物,获得社会声望和民众认可。
这让他的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3. 文学理论与艺术创新苏轼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唯我独尊”,推崇个性表达,并提倡诗歌应该具有直抒胸臆之意。
他的观点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后来文人的风范。
苏轼的作品在宋代中期引领了文化潮流,并且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作品被多次传颂并被后世广泛吸收,继承者如辛弃疾、杨万里等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苏轼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巨星。
三、李清照的地位与影响1. 婉约风格与情感表达李清照以其秀丽婉约的作品风格而知名于世。
她擅长以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并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
她的作品流露出切实而真挚的感情,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宋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在当时的文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不仅以其才华闻名,还因为她是一位出身于士人家庭却能自由发展自己才华的女性而备受关注。
她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树立了榜样。
3. 对音乐诗词和曲艺的影响李清照创作了大量与音乐相关的诗词,并成为古代文坛上知名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她的作品被后世吟唱、改编并流传下来,对中国传统曲艺也有所贡献。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c96fe76ccc175527072208fc.png)
内容提要:苏东坡作为北宋文坛上的一位文学大家、一位多才多艺的全面手,少年得志,仕途沉浮一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沧桑里,不断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况味,不断去博爱人世万象,将文学生涯不断推向辉煌的境地。
他,不只固守于文学体式的传统界限,凭借自己天才般的文学创造力,在文学的诸多领域全面突破:在诗歌方面,他“以文为诗”,将散文的笔触和深妙的哲理议论融会在诗歌里;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将词的题材从艳情的藩篱中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凡可入诗的题材皆可入词;在散文方面,他的历史人物论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的游记散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历史、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他的随笔小品文,以小见大,探幽发微,留下了许多的珠玑之作。
他虽然在文坛享受崇高的地位,但是他却从不要求别人学习自己的风格,而是鼓励弟子和后学按照各自的文学风格自由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胸襟和气度,所以“苏门四学士”的文风各不相同,各个自成一家,所以北宋文坛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同时,他在思想上,集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坚持自己的治世主张,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也不苟同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在两方势力的消长反复中,始终饱受排挤,他乐观旷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尽情放逐自己乐山知水的天性,走进大自然,走进百姓、遍交知己,重塑了一种鲜明的活的文化人格,所以后人亲切称他为“苏子”,归于圣贤之列,永久地供后世人景仰。
[关键词]:文体革新家多才多艺的全能手不使人同己文化人格重塑如果说中国的文学史是一座绵长的山脉,那么苏东坡就毫无疑义地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座奇峰之一,他的文学造诣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小品文单个领域的成就不是顶尖的,但是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猎文学的诸多领域,同时达到各领域大师级水平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朝代。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d91f843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2.png)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做出了许多贡献。
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提倡了以自然为题材的作品。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描绘山水风景、田园牧歌等自然景观,以及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以自然为灵感源泉,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悟,使词作更加贴近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而是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思考。
他将自己的心境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感的抒发,使宋词更具有个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
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对词的音乐性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他注重词的韵律和音韵,追求词的声调和谐、音韵悦耳。
他在词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修辞手法,如押韵、对偶、借音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宋词的发展中大胆创新,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
他提倡词的真实性和自由性,主张词作应该真实反映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不受拘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总的来说,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不可忽视。
他提倡了以自然为题材的作品,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词的音乐性,大胆创新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
他的作品不仅在宋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苏轼被誉为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至今仍被人们称道。
[VIP专享]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VIP专享]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d7dbc9590b4e767f5acfcee3.png)
内容提要:苏东坡作为北宋文坛上的一位文学大家、一位多才多艺的全面手,少年得志,仕途沉浮一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沧桑里,不断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况味,不断去博爱人世万象,将文学生涯不断推向辉煌的境地。
他,不只固守于文学体式的传统界限,凭借自己天才般的文学创造力,在文学的诸多领域全面突破:在诗歌方面,他“以文为诗”,将散文的笔触和深妙的哲理议论融会在诗歌里;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将词的题材从艳情的藩篱中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凡可入诗的题材皆可入词;在散文方面,他的历史人物论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的游记散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历史、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他的随笔小品文,以小见大,探幽发微,留下了许多的珠玑之作。
他虽然在文坛享受崇高的地位,但是他却从不要求别人学习自己的风格,而是鼓励弟子和后学按照各自的文学风格自由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胸襟和气度,所以“苏门四学士”的文风各不相同,各个自成一家,所以北宋文坛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同时,他在思想上,集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坚持自己的治世主张,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也不苟同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在两方势力的消长反复中,始终饱受排挤,他乐观旷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尽情放逐自己乐山知水的天性,走进大自然,走进百姓、遍交知己,重塑了一种鲜明的活的文化人格,所以后人亲切称他为“苏子”,归于圣贤之列,永久地供后世人景仰。
[关键词]:文体革新家多才多艺的全能手不使人同己文化人格重塑如果说中国的文学史是一座绵长的山脉,那么苏东坡就毫无疑义地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座奇峰之一,他的文学造诣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小品文单个领域的成就不是顶尖的,但是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猎文学的诸多领域,同时达到各领域大师级水平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朝代。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266d596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6.png)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学史上对苏东坡的评价都很高,就我们从小所学的诗歌、词赋和古文来讲,苏东坡的作品质量和数量都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不愧于他大文豪的称呼。
据记载,现今存有他的诗3900余首,更别提他的散文、书法和绘画作品等等。
总之一句话,高质量地高产!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世称苏东坡。
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四大家之一。
他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文学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f5a7b1d8e45c3b3566ec8b5f.png)
内容提要:苏东坡作为北宋文坛上的一位文学大家、一位多才多艺的全面手,少年得志,仕途沉浮一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沧桑里,不断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况味,不断去博爱人世万象,将文学生涯不断推向辉煌的境地。
他,不只固守于文学体式的传统界限,凭借自己天才般的文学创造力,在文学的诸多领域全面突破:在诗歌方面,他“以文为诗”,将散文的笔触和深妙的哲理议论融会在诗歌里;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将词的题材从艳情的藩篱中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凡可入诗的题材皆可入词;在散文方面,他的历史人物论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的游记散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历史、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他的随笔小品文,以小见大,探幽发微,留下了许多的珠玑之作。
他虽然在文坛享受崇高的地位,但是他却从不要求别人学习自己的风格,而是鼓励弟子和后学按照各自的文学风格自由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胸襟和气度,所以“苏门四学士”的文风各不相同,各个自成一家,所以北宋文坛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同时,他在思想上,集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坚持自己的治世主张,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也不苟同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在两方势力的消长反复中,始终饱受排挤,他乐观旷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尽情放逐自己乐山知水的天性,走进大自然,走进百姓、遍交知己,重塑了一种鲜明的活的文化人格,所以后人亲切称他为“苏子”,归于圣贤之列,永久地供后世人景仰。
[关键词]:文体革新家多才多艺的全能手不使人同己文化人格重塑如果说中国的文学史是一座绵长的山脉,那么苏东坡就毫无疑义地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座奇峰之一,他的文学造诣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小品文单个领域的成就不是顶尖的,但是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猎文学的诸多领域,同时达到各领域大师级水平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朝代。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ceabe8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f.png)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展开全文
说到苏轼,真可谓如雷贯耳。
近代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把他列为中国文学四大家之一。
原话是这样说的:“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 三代(夏商周)以来的中国文人,多如牛毛,他竟能四中占一,其文学成就、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他的诗在宋独树一帜,和黄庭坚齐名,号称“苏黄”;他的词更是独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属“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赋开创文赋,以前后《赤壁赋》名传后世;他的书法位列宋朝四大家(苏黄米蔡)之首;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
苏轼不只是国人心中的“全能偶像”。
在国际上,也鼎鼎大名,在日、韩等许多国家,都获粉无数。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只12位,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极其赞赏的笔调称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有一颗自由的灵魂”。
@语文新思维。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https://img.taocdn.com/s3/m/986c3c0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9.png)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官员。
他创作了大
量的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思想深度,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技巧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以“自我表达”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理念,主张文学要体现“德艺双馨”的标准,
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艺术境界。
他的文学理念开创了“宋学派”文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苏轼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以豪放清峻、含蓄婉约、俊逸洒脱为特点,
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具有深刻的思想
和崇高的情感。
他的散文则富有表现力、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常
常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思想性。
最后,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书法以雅俗共赏、承前启后、刚柔并济著称,被誉为“宋代书
法艺术的巅峰”。
他的绘画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气韵生动的特点,常常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哲理和审美情感。
综上所述,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
影响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 轼的文学创作在宋代文坛的地位如何
![苏 轼的文学创作在宋代文坛的地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abfa92d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1.png)
苏轼的文学创作在宋代文坛的地位如何在宋代文坛的璀璨星河中,苏轼无疑是那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创作堪称登峰造极。
他的诗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
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现出他的壮志豪情;又有清新婉约之篇,像《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苏轼善于在诗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他之前,词多以婉约柔媚为主,题材也较为狭窄。
苏轼则打破了这一传统,将词的题材拓展到了政治、历史、人生等诸多领域,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既有豪迈壮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深情婉约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的词风自由洒脱,不拘一格,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散文成就同样斐然。
他的散文体裁丰富,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等。
其议论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如《晁错论》;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像《石钟山记》;抒情文则情感真挚,感人至深,例如《赤壁赋》。
苏轼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苏轼文学创作的成功,离不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
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持创作,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苏轼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苏轼的作品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c5cedd176eeaeaad1f330a6.png)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院系:09理工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班级:五班姓名:徐东旭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臵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
”(《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容摘要]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在“苏文”、“苏诗”、“苏词”中,“苏文”胜于以文通理,“苏诗”胜于开创宋调,“苏词”则胜于独辟蹊径。
本文从苏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试论“苏诗”、“苏文”、“苏词”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以及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确立的“盟主”地位。
[关键词] 苏轼宋代文学以文为诗以诗为词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作家。
“苏文”的“文以通理”把宋代散文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健康发展之路;“苏诗”的“以文为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矫正了宋诗流于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弊病;“苏词”的“以诗为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他的这些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成就也足以确立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
”(《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在苏轼的散文中,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小品文、文赋,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宋代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许多独到的新见,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既展示其才情,又显示其文采。
杂说、书札、序跋一类议论文,也总是善于翻新出奇,而形式则更加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笔势收纵自如,尽显大家风范。
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一方面充满感情地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还从其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规律,叙、议、抒情紧密结合,读来绕有韵味。
再如《石钟山记》,也是一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的精品。
在“辞达而已”的标准下,苏轼为文,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繁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文赋”传统,更有出蓝之势。
如他的《赤壁赋》就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也是宋代文赋中的杰作。
其中写景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同时,这篇赋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
二、苏轼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苏轼诗名与文名相仿佛,所谓“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即可见其享誉之高。
苏轼所以能在诗史上卓然成为一代大家,就在于他以彪炳当世的大量创作,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展示了宋诗的新貌。
文学贵在独创,别林斯基说“:天才的最基本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它“有着自己的生命,自由地而非模仿的创造着,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上,无论就内容或形式说,都烙下了独创性或独立性的印记。
”苏轼正是这样的天才,他重视继承古代的诗歌遗产,注重学习唐诗,但并不对之亦步亦趋,抱柱守株,而是有所革新创变,发展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
(一)以文为诗,大放厥词,别开生面《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以文为诗是苏诗也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苏轼以其天生的健笔、奔放的才情,发展了韩愈以来以文为诗的传统,又矫正了在他之前宋诗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的弊病。
他善于打通各种文体,以文为诗,以古体写近体,其词纵横开阖,收放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
1、以文为诗在苏轼表现为以写文章的气势、笔力写诗,所谓“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坡诗纵横如古文”,他为文如江流奔注,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他的古体诗也有奔放驰骋不可一世的气象。
《王维吴道子画》中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正可以作为苏轼诗风的写照。
如七古《雪浪石》描写的是作者所欣赏的一块盆石,物体并不大,诗人却以横绝山岳的笔势出之:先从雪浪石的来历写与东岳争雄的太行山,蔽空遮日的飞狐口,上党郡,起笔非常雄伟。
以下写其形势、气概、奇峰、崩崖和山石很不平凡的经历。
方东树说:“此诗奇横……他人不能有此笔势,故不能有此雄姿。
2、吸收古文章法也是苏轼的特色。
古体长诗由于篇幅恢宏,本来便于才华横溢的诗人驰骋文思,苏轼又惯于以分合、收纵、跌宕、顿挫的散文章法为之,因而就使他的诗层次严紧而又汪洋恣肆、波澜起伏,如《王维吴道子画》,总叙吴、王二子之画一层,专论王维画一层,品第二家之画一层。
全诗次第井然有序,旋提旋收,充分体现出东坡长诗吸收散文章法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
3、苏诗还较多地引进了散文的句式字法,而做到驾驭自如,自然妥贴。
苏诗古体多散句单行,如《游金山寺》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一联是对偶外,通篇都是单行散句。
《戏子由》共三十句,只有两面联对偶。
不少五七言古体通篇不见对偶。
这都是古文的用语习惯。
苏轼时常糅进散文的语气词,如: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问言。
——《王维吴道子画》在长期的创作中,古体诗和旧体诗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而且诗在音韵上更有特殊要求,但并不排斥它们之间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可以互相汲取和渗透。
苏轼的诗中融入散文的句式和字法,不但没有破坏诗的韵律美,而且还形成了一种豪纵、灵动、奇警的气韵。
如《百步洪》开端十几句用散文惯用的排比句式,铺陈一系列的比喻来夸张泉水的湍急,不仅形象鲜明,句式的音调上讽咏起来也能给人一泻而下之感,因而排比句式在这首诗中不仅不损害诗的音韵节奏,反而能获得声情配合的效果。
五古《送郑户曹》尾联:“登楼一长啸,使君安在哉!”用散文式的感叹句,并不会使收尾松懈,相反,读来倒觉得划然长啸,戛然而止,煞尾超然不凡。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插用散文句式更为惊奇: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忘发,视其后者而鞭之。
这首诗借咏画寄托作者淡泊荣贵,顺时自励的襟怀,在牧羊生活的描写中,含蕴着关于人生的深邃哲理,“视其后其而鞭之”,直接借用《庄子达生》中语,引人深思。
全诗被人誉为笔力横绝,超妙无匹。
诗中插用的散文句在这里完全诗化了,它是诗,决不是散文。
4、苏轼惯用于在诗里驰骋议论,这也是以文为诗的一种表现。
中国传统诗歌以抒情为主,议论成分较少,韩愈写诗突破常规,较多地融入议论。
苏轼发展了这种传统,每每在诗中倾写胸臆,议论风生。
苏轼诗篇中的议论决不是押韵散文,而是诗的有力表现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苏诗中的议论多是借助于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而与议论文主要用抽象的概念化的理性语言不同。
如《秀州僧本莹照堂》批评僧人本莹一味强调天性,追求静寂无为,开端即发议论“鸟囚不忘飞,马击常念驰,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人毕竟不是槁木死灰,桎梏其形未必能制服其神。
作者以“鸟囚”“马击”为喻,并不直接说理而理在其中。
苏诗中的议论多贯注着浓郁的感情,体现出情与理的有机统一。
如《颖州初别子由》开端有一段议论:近别了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赠别诗本来是抒情的,作者却以议论发端,这段直写胸臆的议论,信佛在讨论“近别”、“远别”的话题,实则字字体现着诗人对苏辙的体贴安慰,充分显示了双方兄弟情谊的笃厚。
正如纪昀所说:“曲折之至而爽朗如话。
盖情真而笔又足以达之,遂成绝调。
”足见这里的议论是融合情感而发,它并不冲淡而恰能浓化诗味。
苏诗中的议论不是作者多余的赘语,而是诗篇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它往往是同叙事、抒情、描写的成分紧密结合的。
(二)因物寓理的理趣诗是苏试对宋诗的又一贡献在苏轼的诗中,作者在对富于情趣的自然景物,生活片断的叙写中,往往融入深刻的哲学体悟,即景寄理,意在言外,具体意象与哲思理趣浑然一体,这是苏轼对宋诗的一大贡献。
理趣诗就是哲理诗,它反映了哲理,又是诗。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有理趣的诗,但这样的诗在唐诗中很少见。
苏轼在这方面有所创获。
他最著名的理趣诗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苏轼诗集》卷四七《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纪昀批:“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
千古诗集,有此体否?”按这两首诗,都是“得此无人态”,看到人们没有看到的道理,定成理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