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于常州的不解之缘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 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 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导语:日前,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开门迎客了。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缘何江苏常州要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将讲述苏东坡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记...日前,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开门迎客了。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缘何江苏常州要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将讲述苏东坡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探寻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曾14次到常州,并最后在常州终老。

”常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唐星良说起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

“宋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

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

”唐星良告诉记者,当时,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

次年,朝廷宴请新科进士,苏东坡的邻座恰是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

听完蒋之奇介绍家乡之美,苏东坡与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

在赈灾半年间,苏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并萌发了归老常州的心愿。

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东坡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

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石沉大海。

苏东坡全家在扬州等待了近月仍无消息,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

“苏东坡余生的落脚地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弟弟苏辙所在的许昌,另一个便是常州。

他之所以会选择常州,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常州的感生活常识分享。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 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 等。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 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 “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 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 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 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 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 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 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 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 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苏轼与常州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他于文学、 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 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 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他本是四 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 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 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 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 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它是苏东坡 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 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 地呢?

2008年常州市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2008年常州市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2008年常州市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题号一 二 三 总分(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得分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0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冷静思考。

得 分 评卷人一、积累运用(共20分)(一)积累(共1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2分)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s ī的烈马,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如今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b ó。

只有那胡杨,还剩下c ùc ù金黄的叶,依在黄沙与蓝天之间,如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 h àn 无声。

(选自潘岳《西风胡杨》)2、古诗文默写。

(任选6句)(6分)(1)写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能给你启示的句子。

(2)《爱莲说》中表现莲花纯洁高尚品质的语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安守贫寒却兼顾天下的广阔胸襟的语句是:,。

(4)《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描写雪景的比喻句是:,。

3、名著阅读。

(2分)下面是一首新浪网某论坛上一网友的《西游记》人物评价诗,请你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模仿示例,运用书中情节进行反驳。

《西游记》人物评价诗唐三奘,懦夫一个;行者孙,野猴一只;猪八戒,蠢猪一头;沙和尚,忍者一位;……(选自“新浪”某论坛)示例:唐三奘带领徒弟,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最终从回了真经。

何为懦夫!得 分 评卷人 (二)运用(共5分)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4、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

请仿照示例,再仿写一个句子。

(不能引用本试卷中的有关内容作为答题材料。

)(2分)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

(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

苏东坡于常州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于常州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可是他留给咱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和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

就是这样一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咱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以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生11次来到常州,两次上表祈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最终于1011年7月28日在常州终老。

苏学士如此钟情常州,实在让常州人民感动了近千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苏东坡心系常州并最终选择常州?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咱们常州的缘分最先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和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光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但是,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以为自己尚未施展理想,故那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无超级认真,后来,苏东坡又前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老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受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老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切,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穷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受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老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1. 背景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苏东坡”,他的诗词以豪放自由、清新脱俗而著称。

常州,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留下了他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2. 历史渊源苏轼在常州创作的诗词大草石碑,又称苏轼大草碑,是一座文化遗产,见证了苏轼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大草石碑是将苏轼的诗词刻在石碑上,以供后人纪念。

这些诗词充满着苏轼对常州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

3. 诗词典故苏轼在常州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中,最为著名的是《临江仙·满江红·大雅堂前》。

这首词写就了苏轼游览大雅堂时的所见所感,其中自然融合了对常州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这首词也成为了后人纪念苏轼和常州的标志之一。

4. 价值意义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历经千年仍然被人传颂。

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更是因为它代表着苏轼个人的情感和对常州的热爱。

这种诗文与地方结合的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它激励着后人继续发扬苏轼的文学精神,也让当代人更加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文物遗产。

5.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苏轼的诗词大草石碑不仅是一座文化遗产,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流露。

它让我感受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才情与爱意,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文化的珍贵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保护和传承这样具有历史渊源和价值意义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影响。

总结回顾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苏轼对常州的深情厚谊,也承载着他作为文学家的情感与才华。

这座石碑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和常州之间的纠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遗产。

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相关的诗句

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相关的诗句

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相关的诗句
摘要:
一、引言
二、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的渊源
三、苏东坡在常州运河所做的诗词
四、总结
正文:
一、引言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词圣”。

苏东坡曾在常州运河留下了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描绘了常州运河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常州运河的深厚感情。

二、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的渊源
苏东坡曾在常州担任知州,期间他对常州运河进行了多次考察,并留下了许多诗词。

他在《游东坡洗砚池》一诗中写道:“背人山色千重复,带郭江声万里来。

却因洗砚池边水,染得溪头一片埃。

”这首诗描绘了常州运河的景色,表现了苏东坡对常州的深厚感情。

三、苏东坡在常州运河所做的诗词
苏东坡在常州运河所做的诗词有很多,其中以《游东坡洗砚池》、《题西林壁》、《常州道中》等最为著名。

这些诗词描绘了常州运河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苏东坡对常州运河的深厚感情。

四、总结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对常州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并留下了许多描绘常州运河美景的诗词。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东坡公园_记叙文作文

东坡公园_记叙文作文

东坡公园坐在BRT上,伴随着摇滚的音乐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

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

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

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

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

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

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

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

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

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

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

主干而高耸,次干而供奉,遥相呼应,错落而有致,这不是一幅俊俏立体的美画么,“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写照么?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幅难得的秀美画面,作为珍藏。

竹、梅、松这“岁寒三友”岂不是象征着苏家父子三么?一步一景,一目一景。

论苏轼与常州关系

论苏轼与常州关系

论苏轼与常州关系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

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

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东坡在常州写的诗

苏东坡在常州写的诗

苏东坡在常州写的诗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春,杭州通判苏轼前往润州(镇江)出差,路过常州东郊,夜宿通济桥下(后人在苏轼泊船处建有纪念他的舣舟亭),写下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诗中浸润的,是他的羁旅乡愁,也是他经历了宦海沉浮,壮志难酬后发出的慨叹。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衰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除夕之夜。

那时他任杭州通判知州的助理官,常州、润州镇江发生灾荒,他于那年十一月奉转运司命赴常润救灾贩饥,辛勤忙碌了个多月,熙宁七年六月才回到杭州。

来时经苏州到常州无锡县,再由无锡到常州城,一路深人农村,处理贩灾事务,到常州城郊时正值除夕之夜,因任务紧迫,泊舟常州城郊,没有上岸惊动地方官员和百姓。

此时他受到排挤,身处逆境,犹能悟尽职守,这充分反映了他的高风亮节。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陈述古》五首之一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着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此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后不久的熙宁七年他39岁。

东坡对常州产生好感,还可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期。

少小读唐诗,他就异常憧憬江南常州的旖旎风光22岁进士及第,就与三位常州籍同科进士胡完夫、蒋颖叔、单锡结成莫逆之交。

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东坡在《次韵蒋颖叔》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掉飘然影自随。

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

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

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整理的印象常州之东坡公园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坐在BRT上,伴随着摇滚的音乐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

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

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

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

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

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

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

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

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

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

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一代文豪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为官或谪居,但始终有一个地方,让他念念不忘,这个地方就是常州。

一、鸡黍之约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20岁的苏轼离开眉山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秋试。

苏轼跋山涉水,穿汉中,越秦岭,过长安,出潼关,历时两个多月,历尽艰辛来到京城,住在兴国寺备考。

八月,秋试成绩公布,苏轼名列第二。

次年正月,礼部侍郎欧阳修主持进士主考,苏轼名列第一。

三月,宋仁宗主持殿试,苏轼进士及第。

在住在兴国寺的日子里,苏轼认识并结交了一批全国各地学子,其中有常州晋陵人胡宗愈。

通过胡宗愈的介绍,苏轼初步了解了常州的秀美山水和淳朴民风。

殿试结束当晚,宋仁宗为所有新科进士举办琼林苑宴会。

宴席之上,苏轼恰巧与来自常州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临坐。

酒酣之际,蒋之奇向苏轼夸赞了常州学士之众多、太湖之浩渺、山水之瑰丽,并盛邀苏轼前往常州游玩,“岂敢便为鸡黍约”,苏轼欣然答应。

因为这一约,苏轼与常州的缘分,持续整个人生。

二、夜宿城外熙宁四年(1071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主动离开京城,被调任杭州通判。

十一月,苏轼乘船沿运河南下杭州,途经常州。

这是苏轼第一次经过常州。

熙宁六年(1073年),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遭遇旱灾。

十一月,苏轼奉命由杭州前往常州、润州赈灾。

当年除夕夜,苏轼乘船抵达常州,船停泊在了常州城东门外运河边。

按照当时朝廷政策,苏轼本可通报地方官府,上岸享受食宿接待。

但考虑正值除夕夜,为了不打扰城中官员和老百姓,苏轼决定不通报地方官府,选择在船上过夜。

除夕夜的常州城外,远方的郊野火光点点,清冷的夜空星光闪烁,遥望眼前的一切,连日来运河两岸灾民的悲苦景象在头脑中不断闪现,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郁闷又不时袭上心头,船中的苏轼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记录下了自己当时孤独悲寥的心境。

苏东坡:乞居常州终老于此

苏东坡:乞居常州终老于此

苏东坡:乞居常州终老于此苏东坡虽生于眉山,却与千里之外的常州结下不解之缘,一生中14次经过常州,并终老于此。

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

次年,苏东坡进士及第,同年中有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苏东坡还与蒋之奇定下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

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

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东坡被派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于十二月下旬至常州无锡县。

除夕下午,船抵常州城东,苏东坡泊舟于此,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句。

在赈灾半年间,苏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

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贬移汝州,乘船绕道江南,九月底来到常州,“置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石,似可足食”。

十月二日,苏东坡在舟中挥书《楚颂帖》:“吾来阳羡……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十月十九日,苏东坡写下哀情至切的《乞常州居住表》:“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

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石沉大海。

全家在扬州待了近月仍无消息,苏东坡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等待,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吾方上书求居常州,岂鱼鸟之性,终安于江湖耶?”次年二月初,苏东坡全家抵今河南商丘。

不久朝廷新令到,批准他常州居住。

苏东坡本欲即刻调转船头南归常州,不料宋神宗三月五日去世,不得不留在商丘参加哀悼活动,直到五月下旬才抵达常州。

苏东坡遍游常州,留下许多诗文,后迁居宜兴县乡间。

不久接到朝廷调令:“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军州事”,并于六月离开常州启程赴任。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抵达常州,在杭州径山寺维琳长老及常州钱世雄等朋友和家人陪伴下,在孙氏馆走过人生最后40多天,于七月二十八日逝去。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死于江苏常州,却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三地互相之间相隔千里,苏轼也不曾在常州和汝州任职,何以会于这两个地方有如此深的交集?先说常州苏轼不曾在常州任过职,但他与常州神交已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苏轼进士及第,同科有八百余人高中,创北宋开国的记录,宋仁宗组织了一次浩大的琼林夜宴,宴请新举人。

苏轼在宴席上结识了常州府宜兴人蒋颍叔、单锡,及武进县胡宗夫,他们向苏轼介绍了常州,说常州河湖纵横,山川秀美,生活富足,是人间的世外桃源,劝说苏轼去常州定居,让苏轼十分向往,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这一段佳话在苏轼作的《次韵蒋颍叔》一诗中有记录: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神交了十四年后,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终于与常州相见了。

自此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与常州生死相依30年。

任杭州通判期间,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蒋公裕等朋友,并实地领略过常州的湖光山色,感受到常州地肥水美,卜居常州的意愿便更强烈了。

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终于收到了朝廷发来的迁汝州的调令,这是苏轼东山再起的起点。

从黄州赴汝州,苏轼先转道去筠州看了弟弟苏轼,游了庐山、石钟山,又到金陵看望了已经致仕的王安石,两位文坛巨人从此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劝苏轼尽早置办田产,见《次荆公韵四绝》(其一):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许是常州太美,许是苏轼漂泊的心需要有一个归宿,多年的官场凶险和贬谪黄州,让苏轼认真地考虑了王安石的建议,“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间舍。

”(《与滕达道七十二首》其三十四)。

离开金陵后,苏轼专程去了常州,委托常州好友蒋公裕帮他置办田产,最后苏轼在阳羡(今宜兴)黄土村买了一个小田庄,“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尔”(《与王定国四十九首》其十六)。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常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齐梁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现在前后北岸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了,因为这里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历史文化创意街区,尽管大多数市民知道这里曾经住了很多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在位于常州城区中心的前北岸、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一间间苏南明清时期民居风格的房屋,黛瓦粉墙,曲巷通幽,东西不过500多米,南北不过200多米,小小的地方其传统底蕴却非常丰厚,集中了宋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产精华,集中展示着常州文脉在中华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漫步其间,前后北岸真的可以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这里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这里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就有五位出自这里,那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民俗专家季全保介绍:“他是由于这里面有一条河,产生了河这边和河那边,所以要解释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一定要讲到一个白云渡也叫白云溪,因为只有白云溪这条河,才能取决河这边和河那边。

白云渡是宋朝时期,由常州把这条河前后开通,原来的常州城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前河,一条是后河,也就是一条是市河,我们运河入城是从西市河进城,东市河出城,到了市中心原来就是从青果巷后面的那条河走的,但是到了宋代把后河疏通后,就打通了常州的文脉,常州的文脉就是在前后北岸这个地段,叫白云溪,又叫云溪古渡。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在历史最巅峰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九名状元中就有一位状元喝着白云溪水长大的`,这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状元、榜眼和谈话,在这么小一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文化名人呢?民俗专家季全保告诉记者:“文人全部集中在前岸后岸,这里是顾塘桥,顾塘桥边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寄居在常州的孙家,这里是吕宫府,这里是很多常州的大户人家都在这里,那么后河就是白云溪古渡的渡口,前河就是小营前东大街的主要马路,旁边就是文庙,所以在这个地盘,是所有常州最具文脉特色的地方,所以现在打造前后北岸街区,其实就是打造常州文脉的地方,所以前后北岸能够产生常州最大文气,也是为了体现常州2500年来千载读书地的最大亮点。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逶迤南下,在常州城打了个弯,古城区东西南三面临水,唯北面向陆而开,弯弯的河道环绕着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如同一位母亲伸开双臂拥抱着她心爱的孩子。

在城东古运河边有一个亭子,叫舣舟亭。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这里停过船,后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差往润州(今镇江)救灾赈饥,路过常州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他为此写过一首诗《除夕夜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七百多年后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为昭示对苏轼的敬仰,给舣舟亭题了“玉局风流”的匾额。

“玉局”,地名,今在成都市,宋时修建有玉局观,苏轼晚年提举玉局观即此,后人以“玉局”代称苏轼。

亭子历经沧桑,几度重修,现在的亭子,四角双檐飞甍九脊,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亭顶有二龙戏珠,还有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古雅精致,煞是好看。

在亭子的石柱上有两副对联。

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

”另一副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

”对联表达了后人对苏轼的爱戴和怀念,读来引人遐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十年中,多次到过常州,有文献可查的就有十几次,其间曾多次上表皇上求住常州以度晚年,后终老于常州。

东坡一生有三地最为关键:一是四川眉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二是湖北黄州,其时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三是江苏常州,是他心灵的最终栖息地。

苏轼的晚年有一首自况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际遇坎坷大都在贬谪之中度过,感觉身不由己如同漂泊不定的“不系之舟”,他一生疲累,总想找一处宁静的港湾,常州成了他抚慰心灵伤痛的归属地。

苏轼与常州传说故事

苏轼与常州传说故事

苏东坡常州传说故事奇对结挚友苏轼20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他的弟弟、17岁的苏辙从家乡赴京一同参加礼部科举考试。

他们经成都、汉中,从褒斜道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盆地。

然后径直向东,经洛阳、郑州,于五月抵达京城汴梁(今开封)。

因为考试在秋季,手头所带的盘缠有限,为省钱,只能租住在西郊兴国寺浴室。

同住兴国寺浴室,还有不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科考的学子。

闲时苏轼也有意无意参加他们的聚会。

其中福州人林希最为活跃,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

有时难免爱卖弄,特喜欢出对子让人家对,既活跃了有些沉闷的气氛,也是测试某位考生知识及应对水准的半游戏标杆。

这天晚饭后,做了一天功课的学子们按惯例聚拢在林希周围,听他出上对。

最初几个上对,时间不长便有人对出。

或许见大家有些不屑,林希突然拉高嗓子:“这句是个绝对啊!”然后吟出五个字:“三光,日月星。

”顿时底下鸦雀无声,因为这是个数字对,后面三个字得对应数字“三”。

要对首先得变数字,而后面又有三个字的空间。

怎么对,无法对啊!过了几分钟,苏轼缓缓站起身,从容应答:“四诗,风雅颂。

”沉默片刻,举座欢呼。

天文对人文,可谓天衣无缝。

诗指《诗经》,它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但一般人又将小雅和大雅合称为“雅”。

就在大家将目光都聚焦在苏轼身上时,林希冷笑一声,“我还有绝对”。

仍是“三”字当头,还是五个字:“三晋,韩赵魏”。

韩国、赵国、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它们都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这三个国家的创建人原来都是晋国的大臣,后来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

这下多数人都傻了眼,毕竟这种数字出格能对上的极少。

不料一位年近三十的高个男子陡地立起身慢悠悠地应答:“六朝,夏商周”。

沉寂了半晌,众学子齐声鼓掌。

地理对历史,无疑一绝。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朝代国号为“周”。

即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

前期首都在西安,史称“西周”;后期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第二个周朝是南北朝时的北朝,由宇文觉建立,史称“北周”。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出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

苏东坡一生中的“五大州”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30余州县,在湖北黄州(今黄冈)、江苏常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浙江杭州等18座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这”5个州“都和苏东坡有颇深的渊源。

1、黄州-苏东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东坡赤壁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为止。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了四年有余。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黄州时期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此时期所作。

因为人生的跌宕起伏,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观在黄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东坡居士“的别号是因在黄州期间他经常去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来,黄州赤壁也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闻名遐迩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所以把黄州作为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毫不夸张。

2、常州-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舣舟亭纪念碑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关系密切。

早在1057年,他就和常州府的蒋颖叔、单锡、胡完夫结为莫逆之交,从此与常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1084年,苏轼在流放途中给皇帝写了《乞居常州表》,并得到皇帝批准;1085年苏轼被重新起用为官,但后又被流放至惠州、詹州。

最后因徽宗继位实行大赦,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于1101年终老常州,享年64岁。

苏东坡先后11次踏上常州这块土地,常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风景优美,在此既远离了政治斗争,又无生活窘困之忧,还能与众友日常相处,他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常州市民在苏东坡来常泊舟之地建起“舣舟亭”以作纪念,后又在古运河畔,三面环水,风景优美的“舣舟亭“所在地建有东坡公园,园内主景舣舟亭,园中假山旁有东坡洗砚池,以白石凿成,是东坡客居常州时洗涤笔砚之处。

3、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

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

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

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州东坡公园导游词1东坡园位于市区的东部,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

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由这座明代古桥相连,面积虽然不大,只有4.3公顷,但也别有洞天,古迹众多。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嗤)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

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

门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而螭吻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美观,又能灭火消灾。

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对东坡先生则更敬爱有加,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以龙子护门,日夜守护先生正气。

进入洞门,迎面白墙分隔为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

而眼前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

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乍看之下,好似泰山、华山之缩影。

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

而细看之中,这画面不正是东坡“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吗?!而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则反映了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情怀。

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难道这“三峰、三友”不就是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吗?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

故名思意,这庭中景色是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有触景而怀苏之情。

而我们眼前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

相传,东坡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11次来到常州,两次上表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最终于1011年7月28日在常州终老。

苏学士如此钟情常州,着实让常州人民感动了近千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苏东坡心系常州并最终选择常州?
一、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我们常州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
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这完全就是苏东坡想过的理想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

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

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了苏东坡身上。

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

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去哪里养老退休、
安享晚年的选择。

苏东坡首先想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但他在四川既没有田产,也没有亲人,他只好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

随后又因为两次任职杭州,他与那里的老百姓感情非常好,但他一生不断迁徙流放,生活困顿,没有积蓄,最后也只能作罢,第三个选择是去颍昌(今许昌)和苏辙相聚,将来去嵩山隐居,但后来也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

最后他便想到了去常州、宜兴。

他在宜兴买有田产,能够供他生活。

他的儿子家人也在常州一带生活,可以就近照顾他。

在常州、宜兴一带,他还有不少好朋友,如蒋之奇、单锡、钱世雄等,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

在常州居住,他可以和老朋友们比邻而居,吟诗作赋。

而且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安度自己的晚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今已决计居常州”。

然而一路的颠簸,使得苏东坡身体极为虚弱。

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

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
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

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从其喜欢的源头到其终老的选择都是有其历史因素的。

是常州这片土地吸引着他,是常州人民的纯朴吸引着他,纵观他为官后的人生选择,只要命运一旦转机,让他成为生命的主人翁,他都执拗地径直奔向常州这方神奇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