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通过创造了“风雷”“万 马”“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 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 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 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
板书设计
己亥 杂诗
现实 希望
恃风雷 究可衰 死气沉沉 重抖擞 降人才 不拘一格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理解诗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渴望变革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 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 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 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12《古诗三首》
资料简介
“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己 亥年就是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下时,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 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这 315首诗被称为《己亥杂诗》。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写作背景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 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 吏贪污腐败。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渴望变革 和出人才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词语解释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 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山居秋暝》。

下面是《古诗三首》的原文和解释。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3、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起伏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三首古诗:《长歌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让学生欣赏古人优美的诗歌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首先,本课的重点是介绍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长歌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篇描写军队出征的长篇叙事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是一首描写夜间静谧的诗歌。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篇描写登高远眺的诗歌。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对文学的欣赏和热爱。

其次,本课还介绍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如对仗、押韵、比喻、拟人等。

对仗是指诗歌中的音、义、形、格等方面的平衡对应。

押韵是指诗歌中一些字的音韵相同。

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使语言更具形象、生动。

拟人是指用人的行为和感受来形容非人物,增加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语言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最后,本课还讲解了古诗的诵读与表演技巧,如音调、语气、节奏、停顿等。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示范,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古诗,感受文学美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模拟表演古诗,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三首》这一课是一堂富有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课程。

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文学欣赏的基本技巧,也开阔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诗歌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一、《长歌行》在《长歌行》中,白居易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边疆画卷,表现了武士出征凯旋的壮烈场景。

这首古诗内容丰富,描绘精彩,语言优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对历史、文化和文学的浓厚兴趣。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本课,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来台
。。
示 儿 (1210年,陆游85岁)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很有才华,但 他 考 取功名的道路 却 非常坎坷, 他 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 参加会试才中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那一年他37岁了 。之后他担任了礼部主事等一些 并 不重要的官职。龚自珍虽任 小官,仍多次上书,指出当时官场上的问题,但都未被朝廷采 纳,反为同僚所恨。1839年,他47岁那一年,也就是鸦片战争 爆发的前一年,龚自珍请辞回到南方老家。他 在 给朋友的信里 说 “ 我这心里头有事 ” 。于是,他拿笔在账本上写诗,写好后 就团成纸 团 扔在兜里。大半年后,他数了数纸团,一共有315 个 ,也就是315首诗。这就是《己亥杂诗》的由来,这些诗主要是 “提意见”。两年后龚自珍病逝。
年天
。。
1192年 陆游67岁
1193年 陆游68岁
夜僵 。此胡关当
阑卧
生未河年
卧孤
谁灭梦万
听 风 吹 雨 , 铁 马 冰 河 入
村 不 自 哀 , 尚 思 为 国 戍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料,断里
,鬓何觅
心先处封 在秋?侯诉 天,尘,衷 山泪暗匹情
,空旧马
身流貂戍
老。裘梁

。州
梦轮


!
1186年 陆游61岁
1192年 陆游67岁
出塞楼早
师上船岁
一长夜那
表城雪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⑧故园:故乡。

鉴赏“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的12课《古诗三首》通常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由著名的古代诗人创作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第一首:《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他在诗中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的内容深沉而感人,充分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首:《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表现出自然景色的优美。

同时,诗中蕴含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观点。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以李白的挚友孟浩然的离去为主题,表达了李白深深的怀念和惜别之情。

诗中描绘的景象开阔壮观,情感真挚深沉,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韵味。

这些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化素养。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古诗三首
一、《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

诗人临终前悲怆地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未能亲眼见到国家统一的深深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深知人死后一切皆空,但唯一的悲痛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他渴望在九泉之下也能听到国家统一的消息。

二、《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以及无休止的歌舞升平。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的“游人”不仅仅指普通游客,更主要的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人以辛辣的笔触揭示了他们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
这首诗以祈求上天降下更多人才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和对变革的强烈渴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诗人认为只有像风雷那样的巨大变革力量才能唤醒沉睡的中国,而当时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强烈呼吁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陈规旧俗,降下各种人才来拯救国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件

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件

走近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 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 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 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 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 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 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代表诗作有组 诗《己亥杂诗》,共315首。
2. 会写“祭、杭”等8个字。
课文详解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古诗,读完后,说说你从诗 题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是指陆游写给儿子看的诗。“示”是 “给……看”的意思。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解读诗意,看看诗人 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明诗意
本来知道。元,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什么也没有了。
诗意:我本来知 道,我死后人间的一 切都和我无关了。
题临安邸
写。 旅店。
这首诗是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 诗。题目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课文详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明诗意
重重叠叠的青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
鳞次栉比的楼台。
诗意:青山之外 还有青山,高楼之外 还有高楼。
杭州著名的风景区,也叫西子湖。
西湖歌舞几时休?
什么时候。 休止,停止。
诗意:西湖边上的 歌舞何时才能停止?
仿佛听到了这里鼓乐齐鸣,人们高谈阔论, 却不顾国恨家仇及百姓死活。
汴州是哪里?为什么说“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对统治者“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种现实持 什么态度?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古称汴州、汴梁、汴 京。北宋时期建都于此,南宋时汴京已被金朝 所占。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层次梳理
繁华之景 青山楼歌舞 题临安邸 无奈之情 几时休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赏析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赏析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赏析,希望您能够满意:
1.《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
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枫桥夜泊》以旅途中的孤寂、愁闷心情为主题,通过写景和
叙事的方式,表达了这种情感。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深秋的夜景,营造出一种凄凉、忧愁的氛围。

同时,通过“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以情感人,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无奈。

3.《长相思》的上片写旅程的漫长与曲折,下片写塞外的荒寒景
象,不仅突出了远行路途的漫长以及塞外的苦寒,更表现出了诗人心中浓浓的乡愁。

整首词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凄凉、优美的意境。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将自然景观和情感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古诗
1. 《泊秦淮》
- 作者:杜牧(唐)
- 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蝉》
- 作者:虞世南(唐)
- 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乞巧》
- 作者:林杰(唐)
- 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 《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观书有感》(其一)
- 作者:朱熹(宋)
-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暮江吟》
- 作者:白居易(唐)
- 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 《从军行》(其四)
- 作者:王昌龄(唐)
- 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 《秋思》
- 作者:张籍(唐)
- 原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 《长相思》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原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
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 《渔歌子》
- 作者:张志和(唐)
-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收录了三首古诗,分别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晓》和《渔家傲·秋思》,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态度。

接下来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之情。

古原草象征着生命和坚韧,它们生存在原野上,繁荣绚丽,但在一年之内却要经历四季的更迭,生生死死,枯荣轮回。

诗人通过古原草的形象,反映了人的生老病死,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命运的深切思考。

二、《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在清晨醒来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描绘细雨、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勃发,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美好,也浸润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三、《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是宋代词人范仲淹的作品。

词人在这首词中以“渔家傲”自比,表现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荒凉孤寂的感叹。

词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风前更著樯梢”通过描绘秋天的江景和渔家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浮世沧桑的感叹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境界和逍遥自在的心境。

以上三首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向往和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解析。

-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看到京口和瓜洲就只隔着一条长江水呢。

这就像我们在河这边能清楚看到河对岸一样,距离很近。

- “钟山只隔数重山”,他又想到自己的故乡钟山,也就隔着几座山。

感觉故乡就在不远处,可自己却不能回去。

- 最妙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啦。

这个“绿”字啊,可费了王安石不少心思呢。

他一开始写的不是“绿”,可能是“到”啊“过”啊之类的字,但都觉得不够好。

“绿”字一用,就像给江南大地刷上了一层绿色的油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风一吹,江南就变绿了,多形象啊。

- 最后“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样美好的夜晚,看着明月,他就想啊,这月亮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呢?就像我们出门在外,看到月亮,也会想家,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解析。

- “洛阳城里见秋风”,诗人张籍在洛阳城里,一看到秋风起了。

秋风啊,就像一个信号,提醒他秋天到了,该想家了。

因为秋风一吹,树叶落了,就有一种萧瑟的感觉,让人觉得孤单。

- “欲作家书意万重”,他就想写封信回家。

可是心里的想法太多太多了,像一团乱麻一样。

就好比我们想跟家人说很多事,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才好。

- “复恐匆匆说不尽”,他担心自己写得太匆忙了,好多话没写进去呢。

这就像我们给朋友写信,总觉得还有好多好玩的事没告诉人家。

- “行人临发又开封”,送信的人都要出发了,他又把信打开再看看。

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就好像我们发了条微信,刚发出去又觉得漏了什么,赶紧撤回再修改一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解析。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诗人纳兰性德走了一程又一程,翻山越岭朝着榆关那边去。

这一路上可不容易啊,就像我们出远门,要经过好多地方,越走离家越远。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通常是指在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三首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

以下是一些古诗三首: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5、古诗三首
备课老师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法设计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王安石借明月思念家乡,张籍借家书表达思想之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3、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2、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1)、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写景叙事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2)、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3)、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瓜洲只有一水相隔,京口钟山也只隔几座山。)诗人此时在瓜洲,家乡在京口。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从瓜洲到钟山虽隔一道江几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可作者觉得“一水间”、“只”、“数重山”说明诗人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课件出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课件出示】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找我回到家乡?)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拂面。)
③ 启发想象:此时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课件出示】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课件出示】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2、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选择“泊” 的正确读音(bó pō)“泊”是“停泊”的意思。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板书再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春绿江面思乡浓
见月思归
秋思见秋风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又开封长相思Fra bibliotek山水--身已远风雪--梦不成(思乡浓)




附: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学法指导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执教个性化调整
5、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课件出示】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课件出示】(唐代诗人)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课件出示】(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课件出示】(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