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论文
[卓越,工程师,教育,其他论文文档]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
简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论文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安徽理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建设成效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启动校级“卓越计划”,遴选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6个专业进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并向教育部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与合作企业共同申报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3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科研课题论文: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
100263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西安理工成为获批的61所高校之一,20xx年的卓越班是在已经录取的新生中自愿报名和学校择优录取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生组成卓越班,从20xx 年起,就是根据学生高考志愿,择优录取。
如今国家从20xx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已经有两届本科卓越班的学生相继毕业,第三届本科毕业生也正在面临就业,在这几年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卓越计划的意义的思考1、对国家的意义卓越班的开设背景是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10年时间实施的卓越计划对国家未来的若干年来说,正面的作用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的,这个意义需要未来的20年以后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今天的教育计划的影响意义,毕竟百年树人,但值得思考的是,10年后,国家的这个卓越计划是否持续执行呢?10年后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呢?2、对学生个人的影响通过对正在学习和已经毕业的卓越班学生的座谈走访,可以看到学生对卓越班存在很多的困惑,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卓越班优势的困惑,例如有的学生大学选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的卓越班(电力企业信息化),这个专业的特点是课多,上三年课程,大四学校安排实习,在大二的时候主修电路等课程,学生说本来是准备向程序员方向发展的,现在莫名成了双修,如果要准备考研,学习时间比普通班少,如果要去工作,电力方面还是程序员方面也没有想好,如果都包含进去好像就真的只有电力企业发展了,同一个班的同学都有很多疑惑,这样的卓越工程师班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2)对实习单位的选择的困惑,有的学生实习时已经听说要去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公司略差),家里人能找的实习单位比这好太多,学生是真心不想去。
就目前来看,实习单位都是学校统一联系的,这样能对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如果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
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20xx 年6 月,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其目的在于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这表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和行业及企业的密切合作,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该计划的出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
并于xx 年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之一,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列为首批 5 个试点专业之一。
因此,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全面落实“卓越计划”,提高我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的重大举措及其对我校化工工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学生选拔方案我校化学工艺为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为山西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年招收本科生合计 4 个班,将近120 名基础良好的学生。
首先,新生报到后,我们就组织教师给学生讲解教育部设立化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意义,并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基础实验室,使他们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及化工基础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卓越工程师报名申请表,并组织笔试; 笔试题由学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教授给出,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及英语水平)、思维方法、细心程度及其对化工的初步理解和认识。
简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思考论文
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简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思考论文摘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之一。
该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求做到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并对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20XX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在学校及石油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了制订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与本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分别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困惑与愿望以及新的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探讨。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特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前身是“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52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为基础创建北京石油学院时正式定名。
198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矿业机械”专业。
199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
1999年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合并,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080301)。
20__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
20__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__年学科专业名单(教高厅函〔20__〕40号),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加入“卓越计划”。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趋势, 分析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通信工程;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通信工程专业是发展迅速并且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
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网络通信使得人们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极为便利[1]。
而最近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取得“里程碑”式成就的量子通信技术, 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科研竞赛的热点。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使得我国对通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 与此同时, 毕业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变得极具挑战。
因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还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业务相关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 更需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2-3]。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我国通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率先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技术为背景,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 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卓越计划”存在的问题国内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卓越计划”已经开展多年, 但是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 说明“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方案的制定闭门造车。
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专业负责人参考双一流高校的培养方案依葫芦画瓢, 忽视本校生源、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与参考院校的差异[4-5];没有征求来自工业界、教师、校友、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 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 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虽然这种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跨国合作的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在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工程技术。
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途径论文
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途径论文摘要:“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面临新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
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应将“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研究有效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力的机制,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育体系,结合中国实际具体国情并发展好、实践好、丰富好产学研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并使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能够为国家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所以,“卓越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高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
具体而言,企业可以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不少于1年并且毕业设计也是做企业实际课题,企业导师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此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海理工大学依托行业背景,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机床厂等企业有长期的科研合作,这些企业也是上海理工大学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届卓越班学生已全部到相关企业实习。
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种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可以进一步根据我国高校自身特点并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总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应该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桥梁工程论文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桥梁工程论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桥梁工程论文1培养方案改革原则1.1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本科生培养特色同济大学桥梁工程课群组在人才培养的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
桥梁工程课群组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与管理队伍、校企合作形式等诸多方面不断改革,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
在学校和学院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通过认真研究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使人才特色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和充实。
1.2结合行业企业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深度企业是行业新技术新科技新发展的风向标,社会的需求在企业里首先得到体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就会着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因而,企业的参与可以大大加深人才培养的深度,为人才培养进行更精确的定位。
为此,桥梁工程课群组多次和行业部门交流,结合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共邀社会各界企业人士商讨培养模式,定制培养计划。
通过企业的参与,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大幅度改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
桥梁工程课群组按照卓越计划要求,让企业全过程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
1.3注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工程教育提供总的培养思路和教育方向。
桥梁工程课群组根据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培养方案的调研、改革和创新。
在以前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只注重专业基础和技能的培养,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背景,更具有相关行业知识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2改革实践2.1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养思路根据桥梁工程系多次专家会议讨论建议,桥梁工程课群组建议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思路。
在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就读的学生来自祖国五湖四海,各有特色,专长不同,对同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
工程师论文范文3篇
⼯程师论⽂范⽂3篇卓越⼯程师毕业论⽂⼀、卓越班毕业论⽂(设计)改⾰的必要性1.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等教育的⽣命线。
在卓越⼯程师教育计划实施背景下,教学质量必须随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及⾼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提升,教学计划及教学⽅式也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企业的实际需要。
在市场经济⼤潮中,企业不太需要理论性太强的毕业课题,⽽是对结合企业实际⽣产、管理的课题有浓厚的兴趣。
这造成了校企对学⽣毕业标准评判之间的差异。
毕业论⽂(设计)如何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解决校企间不同要求标准差异的关键。
3.学⽣毕业的设计需要。
在企业实践的学⽣没有校内学⽣便利的理论研究条件,但具备校内没有的实际⽣产条件。
按照校内学⽣的毕业标准对卓越班的学⽣进⾏要求,这对卓越班学⽣来说是不太适合的,也是不太现实的。
卓越班学⽣的毕业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适当的调整,达到企业、学校制定的标准即可毕业。
⼆、卓越⼯程师毕业论⽂(设计)考核标准的建⽴1.卓越⼯程师⼈才的总体要求陕西科技⼤学卓越⼯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培养各种类型的⾼素质、⾼质量的⼯程技术⼈才,既要培养能够满⾜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程技术发展⽅向的⼯程师,⼜要培养能够在多语⾔环境下⼯作、具备国际竞争能⼒的⼯程技术⼈才,更要培养能够满⾜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程技术⼈才。
学校对其定位为:培养能够产⽣引领作⽤的技术⾻⼲及技术管理⼈才。
2.校企共同参与⼈才培养标准及毕业论⽂(设计)评价环节的制定(1)校企共同协商,进⾏卓越⼯程师毕业论⽂(设计)选题、实施⽅案调整⼯作。
校企共同制定毕业⽣毕业论⽂(设计)实施标准,能强化培养的针对性,提升⼈才竞争⼒。
也可以将企业的要求融⼊对⼈才培养过程中,在学⽣成长过程中加⼊企业的要求,使学⽣的成长⽅向具有⼀定的企业要求导向。
这种结合了企业需求的培养环节才是有实际价值并受企业欢迎的。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越来越大。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比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培养方法、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评估体系等,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比较研究。
二、培养方法比较1. 传统培养模式传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实践。
该模式下,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则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该模式下,学生需要参与较多的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实验操作、企业实习等,以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模式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设置比较1. 传统课程设置传统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为主,涵盖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与测试等方面。
虽然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往往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
2. 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除了包括专业知识外,还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如计算机科学、数学建模、项目管理等。
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环节比较1. 实验室实践传统培养模式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都注重实验室实践。
然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实验室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 企业实习企业实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实习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评估体系比较1. 传统评估体系传统评估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
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但往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论文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论文一、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应聚焦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应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
理论课程要夯实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如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等。
实践课程则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如课程设计、实习、项目等。
同时,课程体系还应注重学科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支撑。
我们应加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环节,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通过实践提升他们的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有一支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同时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优秀教师,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
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这个机制应包含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多个环节,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该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对于具有卓越能力的工程师需求日益增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其培养的工程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深入分析其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成功经验。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上,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培养出的工程师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探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和特点。
四、不同国家和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比较研究4.1 培养模式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而欧洲国家则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在亚洲地区,日本和韩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应用。
4.2 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存在差异。
例如,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较为灵活,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欧洲国家的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卓越工程师论文培养模式论文
卓越工程师论文培养模式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资金的支持,资金来源可以是实验室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的项目资金,学校的配套资金等。
资金的保障是合作顺利运行的关键。
一、概述“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
该计划由教育部发起,联合中国工程院、各行业部门或协会,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
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策略,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举措。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全国首批共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第二批加入的高校有133所,第3批加入的高校有153所,全国共有近347所高校加入了“卓越计划”。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界定“卓越工程师”是指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能独立承担工程设计或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一般来说,一个大学毕业的工科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至少5年的工程实践。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尚不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而是打造“卓越工程师”潜质。
那么,“卓越工程师”的潜质包括哪些方面?具体到不同的工科专业的要求有哪些指标?这些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问题。
2013年11月,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包括本科工程型人才标准,工程硕士型人才标准和工程博士型人才标准。
卓越工程师分析(3篇)
卓越工程师分析(3篇)第一篇: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全面探索。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积极展开多途径工程教育实践,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
本文总结了计划实施以来的有效措施和经验,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从优化时间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和改革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对实施该计划的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当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有“重知识,轻水平,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培养,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自2010年起,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工计划”)。
以期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实际工程实践为载体,培养造就创新水平强、适合工程需要的优秀工程师1。
“卓工计划”着眼培养学生的工程水平,与实践教学培养的“动手水平”不完全一致,企业是“卓工计划”必需的培养单位。
增强校企合作是实施“卓工计划”、提升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2,3。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工计划”试点专业4。
致力于面向应用研究和产业需求,培养具备较高实践应用水平和较强创新应用水平的工程人才,专业依托无锡地区物联网产业,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双导师负责为保障形式,以物联网工程应用技术为主线,在校企合作培养方面实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结合“卓工计划”过程中校企合作实践,对当前遇到的问题实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持续改进的对策,为同类专业实施“卓工计划”提供参考。
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卓工计划”实施情况当前专业采用的是类似于德国“3+1”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学生在前三年完成基础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学习;自第六学期的暑假开始,在选定的企业完成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行集中工程实践训练。
浅谈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建设论文
浅谈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建设论文浅谈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建设论文大学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
大学的课程体系则决定了培养对象所能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
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项关键任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是通过“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得以实现,其中面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从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结构形式方面着手,针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介绍了采用项目教学法为指导思想,为“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价值导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来达到的,各类“卓越计划”参与高校根据本校的服务、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确定的本校的培养目标。
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必须达到培养标准的各项要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阶段,学校标准引导课程体系的设计;在课程体系实施阶段,学校标准是课程体系要达到的目标。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要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而做相应的变化,从而体现课程体系满足培养目标的根本价值。
但是,在这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科学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则要求在相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继承和发展的价值。
要认真考虑现代工程学科的特征、学生所学知识的效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等几方面的因素。
学科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也表现在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
卓越工程师教育化学工程论文(全文)
卓越工程师教育化学工程论文(全文)1教学资源建设是卓越计划得以实施的关键问题教学资源建设是有ZG特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现的关键问题,也是长期以来ZG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我国教学资源建设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难、不能有效服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等诸方面的不足。
《GJ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明确要求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推动教育改革进展的保障措施。
卓越计划结合自身规律开发数字化资源,加强以优质视频、教学素材、特色专题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利于推动卓越计划相关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并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1)4号)》提出“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GJ基本标准。
因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建设的规范性和利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需要根据行业对化工工程师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涉及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企业以及工程项目治理知识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工程教育相关课程,因此,必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新世纪化工实际生产和化工行业可持续进展的新要求。
总体建设思路如下:2.1构建“新体系”构建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按照基本技能层、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层、创新能力与工程综合能力层等“三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园林专业论文(全文)
卓越工程师园林专业论文(全文)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
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
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
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
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
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
在几十年的进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
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
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论文
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论文•相关推荐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论文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一)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行业背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实际的、最适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通过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体现。
人才培养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涵盖安徽工程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
(二)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
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选择知识体系,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意课程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卓越班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四年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线,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置“3+0.5+0.5”的培养模式,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个课堂(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必不可少。
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需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并指导各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导论论文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方向培养特色,及设立原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
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培养特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启动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计划宗旨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培养计划
本科工程型学制为3+1年, 硕士工程类学制为1.5+1年,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两类工程师都必须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
培养过程:第一、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第二、以企业培养为主,通过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第三、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选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论文答辩。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毕业生,将被授予学士或者硕士学位。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相关国家或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的实验,接受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训练。
课程实验和独立实验中,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
毕业设计选题必须完全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更侧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课题。
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和如此卓越优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卓越工程师方向,也是大势所趋和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