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咏物抒怀)四马说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不平则鸣的呐喊——《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诵读一直都是接近文学经典的最好方式。
而学生深情并茂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中还是比较少,而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学生隐藏在虚词里,句式里,字里行间,学生较难把握,所以需精心设计诵读环境,读出学生最真实的诵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分类归纳文言知识;2.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 细品文中形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类把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难点: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培养正确人才观。
【教学过程】一、借助文体,巧导入猜一猜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马说》这篇文章会些什么呢关联旧知《爱莲说》,猜测也是托物寓意。
二、读懂文言,重积累1、理一理,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难一难,你读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句子。
3、分一分,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重点突破。
老师提问我抢答,落实通假字(“祗"食”“见")、一词多义(实词“能”“策"虚词“之”)、古今异义(“是"或”“安")、和倒装句(状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后“马之千里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4课马说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2。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看见了,就挽住千里马流泪,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于是,千里马抬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或许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邪.(yé)(2)重点词语解释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现在写作“饲")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⑥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⑦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现在写作“才”)(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①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一食或尽粟一石(名,餐)③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食不饱(动词,吃)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④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之千里马)⑤其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推测、反问的语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⑥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八年级语文下苏教版 第4课《马说》公开课获奖教学课件
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 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
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食马者 (无知)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写作 背景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 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 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 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 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 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 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 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 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 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 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文段一: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于——在 以——凭借 故——因此 之——结构助词,的 虽——即使
文段二:
实词:
一食——顿 、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 常——普通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辱 骈
一同 辱没 不以千里称也。 称 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一食 能 吃一顿 能够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是 能 才美 这种,这样 能力 才能,美好的素质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等 安 见 怎么 “见”通 等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道 策 材 “现”。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执 临 其 拿着 面对 难道 真不知马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纵马驰骋,在马背上成就了丰功伟业。
那么所有的马都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二、初读感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好的法宝,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出示课件.那我想这些字词应该也难不倒勤奋的你们。
谁来挑战?我们先掌声鼓励一下这位带头人.生读,强调“祗"“食”—归纳的非常到位)看来这句话比较难读难句子就要多练习。
再看这几个句子怎么把握节奏?齐读这些字词句。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有没有毛遂自荐的?谁还想来试一试?齐读三、品读赏析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要想了解文章大意,我们可以借助什么?这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大意。
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我们在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千里马和食马者?有才能却被埋没的千里马和愚妄无知的食马者。
(板书)千古文章情为先,要想更真切地触摸到文言文生命的温度,我们还要读出情味。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语速慢下来延长语调突出重音读书要潜入到文字之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
补充:描述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两句话能否调换顺序?受屈辱—死,两句话包含着“屈辱而死"的意思,更能加重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心情。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重读、反问)标点也能帮助句子传情达意。
很努力的在融入自己的情感。
你想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那在朗读上还应该注意加强什么?在这儿,作者愤怒谴责的情感发展到高潮。
3、“策之……食之……鸣之……”(愤慨、痛惜、嘲讽的语气)(排比句式,语气加强,重音突出)通过们前面的学习,老师认为你们就是一匹匹的千里马,你把主语加上,读一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
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A.韩愈 B.苏秦 C.韩信 D.陶渊明
怀才不遇写文章 悬梁刺股愤成材 另寻明主创大业 归隐田园乐悠悠
交流与分享
小对子交流:
相互补充、订正随堂笔记1—3题。 预时3分钟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人?
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并重用人才之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 治者。
千里马 伯乐
人才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 的人才的?
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 摧残人才的现实。
研讨与预展
小组长主持,循环交流以下内容:
在随堂笔记5处做好相应的笔记: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的感慨? 2、与作者相同境遇的古人还有哪一些呢?
小组展示
检测性展示:译读文本 建议: 1、结合课本注释,设置问 题考考同学们对重点字词句 的掌握。 2、提醒全班做好重难点词 句的圈划与批注,并说明理 由。 3、鼓励创新展示,用问答 形式,或挑选小组PK等形式 展示。 展示二:知识小能手
建议: 1、归纳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等) 2、展示形式可多样化。
文体知识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是一些 文人志士对事、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 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 马、论马,以马喻人。
部编版八下语文《马说》优秀公开课件ppt(一等奖)
感谢观看
汇报人:WPS
05
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朗读《马说》 学生仿写《马说》 学生感悟分享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成果总结
学生掌握《马说》的基本知识点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6
教学经验分享
教学经验总结
重视文言文基础 知识的积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古汉 语知识
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及其表 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互动与效果
提问与回答: 教师提问,学 生回答,促进
师生互动
分组讨论:学 生分组讨论, 教师指导,增 强合作学习能
力
课堂练习:教 师布置课堂练 习,学生现场 完成,巩固所
注重培养学生的 文言文阅读兴趣 和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理解文 章内涵
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教学经验分享对象及内容
对象:语文老师
内容:分享教学 经验,提高教学 质量
具体内容:备课 、上课、作业布 置与批改、考试 评价等环节的经 验分享
目的:帮助语文 老师更好地掌握 教学技巧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稻壳学院
部编版八下语文《马说》优秀公开 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WPS
目录
01 03 05
课件介绍
02
教学环节设计
04
教学成果展示
06
教学内容展示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经验分享
01
课件介绍
课件背景及目标
背景:部编版八下语文《马说》是一篇经典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目标:通过课件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说》的背景、作者、主题和写作特点,提高语文素养和思维能 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语文八下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下《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教学价值的课文。
全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把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学生之前也学过这样的文章,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方式来说明道理。
全文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表达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
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课文,知道字词的读音,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节奏、重读的地方;其次掌握相关文言知识,了解虚词、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理解内容,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着眼于文本,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学生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了较多的学习,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查资料,学生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在情感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采用无注释文言文,小组合作将课文读通顺,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千里马到底需不需要伯乐,伯乐对于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吗?其实关于这个话题,韩愈早在1200多年前就发表了精辟观点,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去聆听他的心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课件
27/30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 没人才现象,也表示作者怀才不遇愤意。
28/30
主旨探究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 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他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 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2/30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3/3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诵课文, 2、积累主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了解文章中作者写作意图与所抒发情感。
4/30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 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 衰”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提倡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 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 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10/30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辱,受屈辱。 一同死在马厩里。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7/30
字词积累
lè zhǐ
伯乐 祗
rǔ pián cáo lì
辱骈槽枥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八年级《马说》一等奖说课稿
八年级《马说》一等奖说课稿《八年级《马说》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八年级《马说》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马说》优质课教学一等奖
结合作者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似乎通篇都在写千里马的遭遇,难道仅仅只是说马吗?如果不是,文中“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奴隶人)”各喻指什么?
2.谈谈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
寓指寓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 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朗读课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采取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
1.抓住本课多用排比句和反问句,点拨文言文朗读法,从重点语气词、否定词。语调、语气、节奏等 方面引导学生诵读,领会作者感情。 2.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经历,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 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古代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马匹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把 马匹分为六类,繁殖用的种马,作战用的戎马,仪仗用的齐马,交通用的道马,狩猎用的田马,杂役 用的驽马。用途不同则马的品相不同,于是鉴别马匹的优劣,“相马“应运而生。传说在天庭管理马匹 的神仙叫做伯乐,所以技艺精良的相马师也被称为伯乐,这节课我们走进文章,我们要讲的马说就是 千里马和伯乐之间影射的道理。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重点词】故:因此; 虽:即使; 祗:同只,只仅; 奴隶: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槽枥:马槽; 以:因为 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下微课——《马说》教学设计借助“伯乐相马"这个古老的传说,韩愈推陈出新,大胆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将心中的悲愤辛酸郁结为文字,掷地有声。
这篇“不平则鸣"的古代散文,言简意赅却又情感丰富。
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经典之作呢?【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文言文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说理论事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
《马说》言简意赅,却又饱含作者的强烈情感,应重点分析其语言,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容易局限于疏通字词,翻译文章。
从文言文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借助千里马的遭遇所象征的社会现象与个人经历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疏通课文大意,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教学重点落实重点文言字词;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分析千里马遭遇,体会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我是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唐旭君老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韩愈的诗:《入关咏马》结合注释我们想一想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老马怎么能充上等良马,力量小了更应当谨慎对待前面的路程。
不知何故掉转头来,在牵到潼关时妄自鸣叫一声。
这是典型的以物喻人诗,作者借一匹老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再也不能“充上驷”了。
而这最后的“一鸣"则更让人感慨,这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马说》有同工之妙.我们先来看课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看一看韩愈从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二、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1.请听老师朗读,看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给疑难字词注音,标注在课文上(2)正确断句2.朗读听完了,大家把屏幕上呈现的注音内容朗读一遍,熟悉巩固。
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3.、指导朗读,赏析课文。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大声说成语“马到成功”2、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马说课件共31张
文段中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 马也”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 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 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 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 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 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线 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1) (2) (3) (4) (5)
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食马者”—— 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
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文章解读
文段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用原文回 答)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 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 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 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 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 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全国一等奖)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进行内容分析
归纳三段文字的内容: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归纳全文主旨。
二、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思考: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决定作用的一句话是?
2、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5、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6、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三、小结: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5、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________”,而把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
6、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
A.虽然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试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石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语文4马说苏教版八年级下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②故:所以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
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不过 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
③虽: 即使 ④骈: 两马并驾 ⑤槽:喂牲畜用食器
马,也只能在仆役手里受到埋没, ⑥枥: 喂马用马槽
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 ⑦以: 把
(它)称为千里马。
第11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日行千里马,吃一顿有
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养马人不 知道依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特点来 喂养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才 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 好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普 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 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9页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 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等。
第10页
世有伯乐,然,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①然:这么
第16页
3、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才能?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
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以变应变, 主动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施展才华机会或平台。不要因 为自己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搁了宝贵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 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平台和机会。
重点词语
①一食: 吃一顿 ②或: 有时 ③食: 同“饲“,喂养 ④是: 这,这种 ⑤且: 犹,尚且 ⑥等: 等同,一样 ⑦安: 怎能,怎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马说》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名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文章入选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在熟读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
①、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②、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③、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④、结合现实社会,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的重要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
将竞赛朗读、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并背诵中,积累语言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且不断揣摩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从而培养较强的语感。
②、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情感及作品寓意。
因为本文是以托物寓意的写法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名篇,且以初二普通班学生目前的理解能力,要让他们明确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情感及作品寓意。
二、说学情及教法的确定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不少的文言文,因此他们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所以我将加强朗读的训练,在读中感知课文。
但我所面对的毕竟是初二普通班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要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种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朗读法,我还将采用提问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重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借助工具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本是一匹千里马,但它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
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由于杨过的知马爱马,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由此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再次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呈现课题)
(借助学生熟悉的电视情节引入,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此环节,要求学生在不看参考书的情况下,根据积累说说作者的相关情况及“说”的文体特点,教师补充。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文体特点,根据文体特点把握文章重点。
)
(三)呈现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需要掌握的,思路就会更清晰,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
(四)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标注生字生词,疑难问句;
2.听录音读,要求:听节奏,悟语速,品感情;
3.全体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语调,适当读出感情。
(文本的溯本求源,探求精髓都离不开读。
读是理解文本的要害,有读才有感,有感才有悟。
此环节主要是力求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解决字音问题,且不断揣摩着语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从而增强语感。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
(五)、疏通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1、不看参考书,根据对字面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翻译。
圈点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等词的不同用法。
2、讨论后派代表翻译课文,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是很重要的,它将直接牵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能否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犯错与改错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培养他们读注解,查找工具书并合作的学习方法,也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
3、男女学生竞赛背诵课文。
(可提示每句话开头第一个字)(帮助学生尽量做到当堂成诵。
)
(六)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借助工具书分组选择题目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此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提出,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更加深入了解课文材料把握课文内容,基本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也为下文分析托物寓意写法做准备。
)
(七)研读课文,品味情感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2、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此环节我将把问题抛出,引发学生深思,再适当的补充对写作背景的介绍,从旁点拨。
设计意图在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熟悉,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寓意。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八)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设计此问题意图有三:1、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结合现实社会,认识今天需要任人唯贤的领导,但更需要自己积极进取、敢于大胆展示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九)布置作业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抨击、批判)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既然世上“伯乐”稀少,那么,“千里马”们为何不来个“毛遂自荐”呢?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磨练自己,早日使自己成为驰骋于生活的千里马,更重要的是敢于毛遂自荐,而不是空等伯乐来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