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还不起债怎么办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及化解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及化解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及化解对策作者:申建旗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6期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一直受到境内外相关机构和媒体的普遍关注,那么,目前的债务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和万得(Wind)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在16.9亿元~21.3万亿之间。

据此,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为GDP的22.7%~28%,如果加上中央政府负债率15.1%,我国政府负债率在37.8%~43.1%之间,距离国际警戒线的60%仍有较大空间,但这是就全国总体而言。

众所周知,我国中央政府处于财政的主导地位,中央政府的主权债务是安全的,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市、县、乡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收支严重失衡,债务负担沉重,甚至有引发系统性债务危机的风险。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1月14日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高风险地区实行分级应急处置,必要时将依法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

本文就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提供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寻找对策。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但是债务增长的势头较快,债务规模快速扩张,债务风险在不断聚集,一些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运行困难,甚至出现债务危机。

本文从减少和化解存量债务,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完善分税体制和强化责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四个方面阐述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策略措施,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债务举借和使用制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参考。

一、合理化解存量债务,严控政府支出对于债务风险比较大,债务状况比较严重的地方政府当务之急是一定要加大力度整顿清偿债务,努力增收,严控支出。

首先,要整合城市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现有资产的增值,减少存量债务。

浅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浅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财会研究浅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张爱荣李震(莱芜市莱城区财政局山东莱芜271100)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

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严重影响了本级财政的运转,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究其原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1、财政体制方面的原因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财政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

主体税源(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都按一定比例上交中央,地方小税种居多,这为国家统筹资金,保证国家重点项目支出,综合平衡各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有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每年为完成当年的收入任务(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因素),不惜增加税收成本,挖税源、买税收。

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同时扰乱了正常了纳税环境。

而支出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却未能彻底分清。

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工作几乎没有展开。

加之近年来各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粮食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改革,再加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投入要求的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支撑经济运行的财力匮乏。

而上级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能满足地方正常运转的需要,导致地方政府只能举债解决支出压力,政府债务增加。

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

2、经济方面的原因支出刚性增长是政府债务增加的内因。

对于地方政府面言,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就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是否发展、发展速度如何,不仅为地方政府所重视,也是上级政府列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地方政府为完成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增加税收或举债融资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的需要,相比较而言,通过举债更是各级政府选择的主要途径;地方政府依然是基础设施的最主要提供者。

农村税费改革后,许多重点工程如教育投入、道路建设、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支出很大一部分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且有些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对象,有限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只能通过举债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地方政府濒临破产怎么办

地方政府濒临破产怎么办

逐 年 征 收 、逐 年 使 用 ,我 国 却 实 际 是
5 、 7 年 一 起 征 收 , 就 是 说 ,在 地 方 0 O 主 要 税种 上 ,地 方政 府 实 际 已经 使 用 了 未 来 5 至 7 年 间 的税 。 这 些年 ,城 市 O O 化 进 程 顺利 之地 的地 方 政府 超 乎 寻 常 的 富 有 ,其 富 有 的主 要原 因 ,就 在于 提 前 征 收 了 更 多 的 未 来 5 至 7 年 间 的 物 业 0 0 税 , 就 是 对 未 来 5 至 7 年 间 生 活 的 公 O O
的 制定 者 们 不妨好 好 琢 磨琢 磨 。
费实 际 是物 业 税 的 事实 ,以 保护 土 地 、
调 控 房 市 等种 种名 义加 收物 业税 。 尽 管
开 征 物 业税 为大 势所 趋 ,但 只 能对 未 交
纳土 地 出让 金 及相 关税 费 或者 出让 期 结
束 的物 业 开征 ,否 则是 收税 外税 ,不 正
时 ,据统 计 ,我国城 市化率 已达到 了
4 .% ,加 上 因为 户 籍原 因长 期 生 活 、 49 工作 于 城 市却 未 被统 计 为 城 市居 民 的人 数 , 实际 的城 市 化 率应 该 已相 当高 ,虽 然 以户 籍 为统 计标 准 ,统 计 意 义上 的 城 市化 率 还 会持 续 高 速增 长 ,但 现实 意 义 上 的增 长 空 间 已经很 小 ,地 方 政府 即将 要 为此 前 的提 前征 收税 款 还债 ,即 从 某
力 ,其 年度 财 政 收入 只 有4 亿 日元 。 5 根 据 日兴 花 旗 银 行 (Nko i k
C io p) 贷 分析 师 的计 算 , 日本 地 i ru 信 t g

略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与出路

略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与出路

机构估计 的数字则更多。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具体的 地方债务标准体系,一些媒体和机构引用 的外 国标 准又缺乏有效的参考价值 ,所 以地方政府债务本应 受到的制度约束变成了自我约束。 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直接后果 ,其一就是偿债
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完善 的情况下 ,对地方
政府举 债 的认 识 和监管 还不 够到 位 ,难免 会 出现一
21 0 1年 1 O月
略论 地 方政 府 性债 务 的 问题 与 出路
卞 幻 ,宋丙涛2
( .河 南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河南 开封 4 5 0 1 70 4;2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 7 0 4

要 :地方政府性债务 问题 的恶化不仅 给地方财政 和银 行 系统 带来极 大压力 ,也对 经济 和社 会 的有序运 行构
些问题 。因此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 引发经济危机 ,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 5期

幻等 :略论地方政府性债务 的问题 与出路
4 5
风险越来越 高,一旦超 出当地政府 的财政承受 范 济社会发展毫无用途 、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 、形象 围 ,就会 出现偿债危 机。截 至去年底 ,全 国已有 工程、表态工程等。美国的白宫、巴黎的埃菲尔铁 7 个市级、9 8 9个县 级 政府 的债 务率 高 于 10 , 塔 、奥地利的金色大厅、瑞士的高尔夫球场等 ,都 0% 分别 占两级政府 总数 的 1.% 和 3 5 %;已有 2 能在中国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找出姊妹篇。一些 99 .6 2 个市级和 2 0个县级政府通过借新债还 旧债 的方式 城 市动 不 动 就 要 建 世 界 第 一 高 楼 、世 界 最 大 的 广
严 格受 国 家 计 划 约 束 ,既 不 允 许 也 不 可 能 随 意 举 政府 设立 的融资平 台数 已达 65 6家 ;在地 方 政 府 7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及化解对策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及化解对策

第13卷第2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 l 13No 22011年4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Apr 2011中图分类号:F81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150(2011)02 0077 0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及化解对策李永刚(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上海201620)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情况和债务结构问题,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分级次和分地区负担情况进行了研究。

文章在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后,提出了化解地方债务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对策收稿日期:2011 01 06作者简介:李永刚(1978-),男,河北邯郸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讲师,财政学博士。

一、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情况我国 预算法 和 担保法 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严格限制。

预算法 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担保法 规定,除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之外,对向国内债权人举借的债务,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提供担保。

但是,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仍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已经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表1 政府负债风险矩阵政府债务直接负债或有负债显性负债1 国外和国内主权借款2 预算法律规定的支出3 受长期法律约束的预算支出1 政府对非主权借款和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实体(如开发银行)债务的担保2 对不同类型贷款的保护性政府担保3 对贸易与汇率、国外主权政府借款、私人投资的政府担保4 有关存款、私营养老金基金最低收益、农作物、水灾、战争风险的政府保险体系隐性负债1法律未做规定的未来公共养老金2 法律未做规定的社会保障计划3 法律未做规定的未来医疗保健筹资4 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经常性费用1 对私营化实体负债的清理2 银行倒闭3 非担保养老金基金、就业基金投资失败4 私人资本流向改变而采取的紧急救援行动5环境灾害后果的清理、救灾、军事筹资等资料来源:H ana 、马骏主编: 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王友叶摘要:随着我国地方性债务进入一个集中还款期,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本文根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建议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按照国办发明电[2011]6号要求,审计署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第二类是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综述(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类别结构情况根据《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78908.66亿元,大约相当于2012年GDP(519322亿元)的34.45%,大约是2012年全国财政支出(125712亿元)的1.42倍、财政收入(117210亿元)的1.53倍。

在178908.66亿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59.17亿元,占60.8%;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655.77亿元,占14.9%;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393.72亿元,占24.3%。

(二)各级政府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及结构截至2013年6月底,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省、市、县、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51939.75亿元、72902.44亿元、50419.18亿元和3647.29亿元,在全部债务中的占比分别为29.0%、40.8%、28.2%和2.0%,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县级和省级在政府性债务中的占比差不多。

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省、市、县、乡镇的占比分别为16.3%、44.5%、36.4%和2.8%,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其次是县级债务,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远低于市级和县级。

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4期经济管理论坛CHINASCl日托毛AND11-cH岘.oGYlNFORMATIoNDec2005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问题及对策李海红广东省珠海市审计局近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鼓励下,全4、债务资金使用不合理。

国各地普遍加大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一般只用于政府基础建设性项目度,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项目巨额资金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和讳需求。

于是各级政府当起了债务人,开辟融资渠建设。

但很多地方政府债务资≤道,广泛利用国内外资金,以缓解资金的紧张状主要表现在:一是举债用于维描态。

但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运作的经常性支出,如发放工也日益增长和逐步显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务甚支出不足等支出。

二是举债用二于至已对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目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安置费。

三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

上述单位风险,成为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威债务偿还能力,使地方政府还信胁因素。

新债还旧债现象十分普遍,迫任一。

地方政府负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膨胀。

l、违规举债。

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5、债务资金过早到位导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升。

有些地方政府担心国家实地方政府举债,但实际上不少的地方政府都在策,控制信贷规模,在建设巧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而且规模呈加速上升趋提前向银行申请贷款,造成贷剩势,层级越低的地方政府负债的相对规模也越而无法使用,出现“资金等项大。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由于法律的明文禁现利息支出损失高达几千万元。

止,地方政府在举债时大多巧借名目,隐蔽二、地方政府负债自性强,透明度差,造成巨额的隐性债务,而隐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西性债务实际上比显性债务更加危险,也更难以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监管和控制。

会发展,但随着工程欠款问题、2、缺乏债务归口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举社保基金缺口、金融风险、政债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债务不清,信面现实债务和潜在的风险不断晦息不畅,调控不力等问题。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几点建议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几点建议


债行为创造条件 。 二、 建 立健 全 的地 方 政 府 债 务 责 任 追 究 制 度 地方政府债务应该按照 ‘ 谁借 、 谁受 益、 谁还 ” 的原则建立债务 偿还机制, 这是 一种借 、 用、 还相统一 , 责、 权、 利相结合 的偿债责任 机 制 。例 如 , 对 合 理 的或 有 负 债 , 要在清理债权 债务 、 明 确 偿 债 主 体、 划 清 偿 债 责任 的 基础 上 行 规 范和 整 顿 , 明 确 偿 债 责 任 及 连 带 责任 。 建立地 方政府举债责任制度, 要求地方 政府 的债 务规模必须 与财力相适应 : 针对有些地方 政府严重 资不抵债 、 不能有效清偿 到 期债务 的情况, 建立健全 有效 的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度 。 地方 政府债务状况应该列入对领导干部 的经济责任审计范 围, 把举债、 用债 、 偿 债 等 情 况 纳 入 政 绩综 合考 核体 系 , 作 为 考 察 任 用 干 部 的 重
五、 建 立 地 方政 府 偿 债 基 金 制 度
三、 完善地方税体制 , 稳定地方财源 地方政府 的财政收入不足 以满足其财政支 出的需要是 导致 地 基金 的资金来源 。监督偿债基金的运行情况 。 一 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 的根本原 因。 因此 , 要从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 六、 提高均等化转 移支付 的比重 债 务风 险, 就应 保 证 地 方 政 府 能 够 通 过 正 常 、规 范 的途 径 获取 收 首先, 完善从上向下的转移支付 。在转移支付过程 中, 对地 方 入。 政府 事权 大于 税 收 的收 支 缺 口 ,中 央政 府 应 该 以转 移 支 付 方 式 给 为确 保 地方 政 府 有 稳 定 的税 收 收 入 , 应 从 以下 几 方 面 着 手 : 完 予 一 定 的 弥补 , 通 过 这 样 来 实现 地 方 政 府 事 权 与 财 权 的对 称 , 通 过 善 地方 税 收 体 系 。之 前 我 国地 方 政 府 主 要 税 收 来 源 是 营 业 税和 企 这样做将 实现全 国各地在公共产品提供 上的均等化。为了完善纵 业 所得税 。2 O l 3年“ 营改增 ” 以来 , 地方税 收来源的一大税种 营业 向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方面要简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 税 逐渐 取 消 , 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降低。 而 企 业 所 得 税 随 着 企 业 经 营 的 方 式 。 另 一 方 面 要 扩 大 均 等 化 转移 支 付 的支 出规 模 , 统 一 测 算 因 状 况 的 好坏 而变 化, 稳定性较差。 因此 政 府 应 想 办 法 选 择 较 稳 定 的 素 和 标 准 ,通 过 这 样 的举 措 将 使 得 中 央 政 府 对 地 方 政 府 的 转 移 支 税 种 作 为主 导税 收来 源 。 财 产税 征 收 便 是 一个 较 适 宜 的税 种 ; 赋 予 付 能 够 真 正 发挥 平 衡 省 际之 间财 力 差 距 的 作 用 。 地方政府一定的税 收立法权 。多级政府体制意 味着分 权问题的存 其次 , 完善富裕省市 向落后省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我 国地 区之 在 。地方人 大拥 有一定的税 收立法权有利于地方 政府 根据 当地经 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 经济实力差距 大, 落后地区财政提供公共服务 济社会的发展, 制定符合本地状况的税收制度 , 更好地 实现 地方社 的能力差 。 发达地 区在 以往的政策倾斜 中, 以及地理位置经济基础 会经济的发展。 等方面的原因, 迅速发展 , 财力不断壮大, 在基础设施建 设, 环 境 保 四、 大 力 压 缩 行 政 事 业 型 开 支 护, 居 民 消 费 能力 等 方 面 具 备 了 横 向转移 支 付 的能 力 。 针 对现 有状 况 , 一是要重新界定地方财政的供给范围。 应 当随

浅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布时间:2021-05-21T16:06:29.53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肖亮[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地方政府需要建设更多的民生项目,以便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这会导致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越来越多。

沂水县财政局山东省沂水县 2764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地方政府需要建设更多的民生项目,以便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这会导致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越来越多。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状,找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解决措施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1.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规模较大,消化难度大按照财政部的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指标当前处于合理区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然而,由于政府债务边界不清或统计口径不同等问题,部分政府债务并未纳入统计范围之内。

这部分未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隐性债务存在着巨大的偿债风险。

当前消化隐性债务主要是通过实际归还、债务展期、平台公司转型等常用方式。

然而这些常用化债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2.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收窄,新增融资资金难度较大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不断规范,当前地方政府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目前严禁违规举债、严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新举借政府债务的政策规定没有放松,融资平台公司为新项目增加债务成为监管的高压线,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多为专项债券,有明确的使用用途,加上受发行分配额度限制,实际到位资金非常有限。

3.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偿债机制,偿债资金筹集困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政府债务大都是用于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回报率较低,很难偿还政府债务的本息,最终需由地方财政资金来买单。

地方政府债务原因及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原因及措施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打破,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投融资体制还未建立。

这种新旧交替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必然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不仅涵盖公共产品领域,而且涵盖部分竞争性领域。

在竞争性领域,由于国有经济固有弊端,无法和民营、外资企业竞争,政府投资建成的国有企业大批亏损破产。

二是政府投资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形成许多无效工程、“胡子”工程和“首长”工程。

三是政府多部门融资,分散管理,融资的决策主体、偿还主体、投资失误责任主体不明确。

四是偿债意识淡薄,偿债责任难以落实。

由于政府投融资体制的上述缺陷,形成了相当一批无效投资,项目收益根本无法还款,还款责任最终转嫁给地方政府,形成巨额的政府债务。

(二)国有企业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的长期改革仍然难以走出困境之后,国家推出了“抓大放小”、兼并破产、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策。

同时,还将资源垄断性、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上收中央,将设备陈旧、市场前景不佳的国有企业下放地方。

国有企业的这种改革,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再就业的支出,另一方面形成了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分离国有企业所办社会职能机构、企业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缺口。

1998年,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推行了“敞开收购、顺价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这项改革实施后,由于政府难以区分粮食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加之粮食企业的国有经济属性,形成了巨额的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给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以来,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到2002年,中央共发行国债21263.33亿元。

国债向地方的投入,对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0万亿地方政府债务谁来偿还

40万亿地方政府债务谁来偿还

40万亿地方政府债务谁来偿还文/老桂今年以来,关于债务的新闻络绎不绝,因债务印发的悲剧也一大堆。

今天,我想讲讲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层在某次论坛上层谈及地方政府债务时称,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很多地方连利息都还不起。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计入中国政府债务杠杆,中国政府债务其实在2017年年中已经占GDP的65%左右,也就是超过了国际公认的风险警戒线。

就像普通人日常生活一样,当钱不够的时候就需要借点钱来周转一下,地方政府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政府会欠下这么多钱呢,这些钱又花到哪里去了?40万是亿怎么欠下的呢?很多人会觉得,地方政府都有税收,为什么还要借钱呢?其实大家不了解,地方政府跟每个人一样,它有收入,但它也需要支出。

当收入无法支撑支出的时候,就只能借钱了。

那政府的财政支出一般会用在哪些地方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对政府的职能有基本的了解。

每个国家的政府,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必须履行自身职能,也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

政府本身是不生产这些公共品和服务的,所以需要向社会购买或者调配资源。

这个过程,就是花钱的过程。

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地质勘探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等;也包括科学事业费和卫生事业费等社会文教费支出。

当然,还有各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如公检法、国防、政策性补贴等等。

一句话,政府要花钱的地方特别多,如果收入不足又花钱大手大脚,那就只能借钱了。

现在中国地方政府欠下40万亿债务,就是这样来的。

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说国内的地方政府都把钱花到民生去了,这些债务其实是因为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也不例外。

为了抑制国内经济下滑,中国政府启动“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试图拉动经济增长。

浅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化解措施

浅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化解措施
的根本 原 因。 ( 二) 对地 方政 府财政 体系 监督 力度不 足 ( 1 ) 融 资渠 道不 合 理 造 成债 务 隐 患 。此 次 审计 报告 表 明
些地方 通过 信托 、 融资 租赁 、 B T和违规 集资 等方 式变 相 融资 现 象突 出 。随着 国家对 地方 政 府性 债 务 管理 的 加强 和 银 行对


我 国地方 债务 现状
截止 目 前, 我 国地方 债余 额 已从 “ 2 0 1 2年末 地方 政府 融 资 平 台贷 款余 额为 9 . 3万亿 元 ” 规 模赶 超 l 9万亿 , 保守 估计 1 年 利 息 近万亿 , 部分 地方债 务 已经爆 发 。并且 我 国地方 债出现 一 种 畸形 现 相 : 地 方欠 债 越 多 ; 官 员政 绩 越 好 、 提拔 越 快 , 比如 以 河 北石 家庄 为首 的 省 会 城 市表 面一 片繁 荣 , 殊 不 知 其 地 方 债 务 负债 率 已经高 达 2 5 0 %, 就 算 集 其 全部 收入 , 完 全 不 支 出 也
经营者
浅析 地 方政 府债 务 成 因及化 解 措施
龚 亚云
( 四川省 攀枝 花学 院 经济 与管理 学 院 , 四川 攀枝 花 摘 要: 2 0 1 1 年 以来 , 各 地按 照 国务 院 部署 和 有 关部 门要 求, 积极 处理 存量债 务 , 加强新 增债 务 管理 , 清理规 范 融资平 台 公司, 取 得 了一定 成效 。但从 2 0 1 3年 6月 1 0 日审计 署发 布 的 第2 4号公 告 中公布 的“ 3 6个地 方政 府 本 级政 府 性债 务 审计结 果” 来看, 我 国近 年 来 各地 债 务管 理 中 出现 了新 情 况 、 新 问题 和风 险 隐患 , 这 些 问题积 蓄 已久 , 为 从 根本 上真 正 解决 地 方财 务 问题 , 就 必 须要直 击 问题 中心 , 然 后找 出有 效 的解决 办法。 关键词 : 财权 与事权 ; 监督 ; 融 资渠道 ; 债 务管理 透过 审计公 告 我 们 发 现部 分 地 区债 务 负 担 严 重 , 且 债 务 规 模 有 所 增长 , 其 资 金 主要 投 向交 通 运输 、 市 政建 设 、 土 地 收 储、 教 科文 卫 、 农林 水 利建 设 、 生 态建 设 和环 境保 护 、 保 障性 住 房等 支 出 , 占已支出债 务额 3 6 4 3 4 . 4 7 亿元的9 2 . 1 4 % 。用 于交 通 运输 、 保 障性住 房 、 土地 收储 和市 政 建设 的债务 支 出增 长 较 大, 分别比2 0 1 0年增 加 3 2 9 5 . 4 5亿 元 、 7 2 0 . 6 8亿 元 、 6 5 2 . 8 3亿 元和 4 J 0 7 . 7 4亿元 , 增 长 比率 分 别 为 3 0 . 2 9 %、 1 4 1 . 4 7 %、 2 1 . 1 5 %和4 . 1 5 % 。在 中 国 , 像这 种 打 肿脸 充 胖 子 的行 为 已不 鲜见, 而在政 府转 移支 付 制 度 不 积 极 且地 方政 府财 权 不 足 的 形 势下 , 如此 庞大 的资 金需 求 量 大多 来 源 于变 相 融 资渠 道 , 导 致 其 高额 的利息偿 还率 , 同时也相 对 削弱 了地方 偿债 能力 。甚 至在局 部 已形 成 高风 险 区 , 如 不 积极 防 范 和及 时 化 解 , 将 对 国 家 的 可持续 发展 造成严 重威 胁 。因此 , 有必 要正 确面 对地方 债 务 严峻 的事 实 , 对 地方 债务 形 成 原 因进 行分 析 , 并 根 据其 成 因 提 出相 应 的解决措 施 , 才能 防范 于未 然 。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初探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初探
追究 其刑 事责任 。
2 建立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 6 规范地方 政府举债融资管理 ,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 地方债券。 要通过建立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 使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规范化,并设法使地方政 难度。同时, 在深化地方财政改革时, 财政支出的 除部分依政策可以核销外 , 其余部分要严格按 目 府存在隐形债务显形化 , 杜绝以往没有地方债务 压力也进一步加大, 例如农村税费改革 , 国库集中 标考核办法 , 谁发放 、 回收” 按“ 谁 的原则进行清 没有“ 正门”只好走“ , 旁门” 的不合理现象 , 堵住各 收付、 阳光q k 车改、 L,、 农村义务教育 、 农村新型合 收。在此基础上 , 各级地方政府对直接显性债务, 种隐形 、 违规的借债融资渠道。要修改和完善《 预 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等 , 财政者 要增加支出。 嚅 收入 应根据债务的数量和期限 , 制定中长期偿还计划 , 算法》 有关地方政府融资的相关规定 , 允许有条件 有限和支出刚性增加以及政府债务的矛盾 , 使得 并建立相应的偿债基金; 对直接隐性债务, 应预测 的地方政府以 规范的形式发债借贷,以解决地方 改革 的难 度加大 。 未来各年度的支出缺 口, 制定弥补支 出 口计划 ;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没和公共服务方面财力不足的 缺 2化解政府债务, 促进财政发展的对策 对或有显性债务 , 应坚持“ 谁借谁还” 的原则 , 清偿 状况, 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地方预算管理 , 通过预 21 .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 加大转 债务, 必要时可用法律手段进行追讨 ; 对或有隐性 算约束 ,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移支付力度。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 地方政府债务增 债务 , 应加强管理 , 尽可能在经济 、 社会领域“ 就 责 任编辑 : 洋 李墨 加的—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 地” 化解; 对无法追讨的或有显性债务和无法 “ 就 的财权与事权不相称。要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 地” 化解的或有隐性债务, 应纳入直接显性债务进 问题, 必须从财政体制方面A- , Y 在现有分税制财 行清偿。 - 【 上接 1 6 ) 6 页 务与业务—体化 。随着企业的不 政体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核定中央和地方政府 、 地 2 5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控制地方政 断发展壮大 , 管理环节越来越多 , 应将财务管理 的 方上级和下级政府之问的财权与事权 ,科学划分 府债务风险。 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昕有生产经营领域,做到细致 上级和下级财政之间的收入与支出,进一步完善 明确政 人微 , 对每一 岗 , 位 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 府债务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细化举债审 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在实践中狠抓落 入情况, 加大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 增加地方财 批程序 ,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审批权限, 除经县区政 实; 实现企业财务和业务的—体化。 财务管理和业 政的可用财力 , 减少地方攻府的 举债规模。 府债务管理委员会批准外 , 何部门、 任 单位和乡 、 务的协同发展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 , 是业务和 2 2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 壮大县级政府财政收 镇、 场区不得擅自 街、 举债 。 对确实需要举债的, 在 财务的完美结合。 拓展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 , 把财 入规模,增强地方财政实力。要化解地方政府债 审批时 , 实行“ 三个一律” : 举债项 目不符合国家政 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 务, 解决当前区县财政困难的问题 , 最根本的出路 策规定,不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 一律不审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部分 , 它 在于推动县域经济 陕 速发展,不断壮大地方财政 批 ; 举债单位不具备偿债能力的 , 一律不审批 ; 举 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环节 ,因此有必要实行全 收人规模 , 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这样, 方政 府债 务化解 初探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正在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

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各级财政的运转,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

因此,正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积极寻求有效的化解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签: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对策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作为债务人,按照协议、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

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1 省级财政不再稳当据四川省政府研究室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省由省级政府承诺偿还或直接作为债务主体借入的债务总额为394.36亿元。

在东部某沿江经济发达省份,截至2001年末,当地各级地方政府的逾期债务达到280亿元,逾期率高达29%。

逾期未还债务以及当年到期还本付息额的合计数已高达47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支出年初预算数的70%。

1.2 市级财政更加摇晃安徽省的一份统计表明,1995年~1999年,安徽省阜阳市财政债务总计11.1亿元,到2002年尚有债务余额7.8亿元。

1.3 县级财政益发艰难据2003年政府决算统计,四川省县级政府债务总额达739.2亿元,平均每个县负债4.11亿元。

2002年,国家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截至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决算反映赤字7.2亿元的147%。

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

截至2002年9月,有42个县(市)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18亿元(其中当年1至9月新欠1.32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工资额的3倍多。

1.4 乡级财政濒临破产2001年,农业部的统计认为我国乡级债务已达177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

但从目前各地的一些典型调查的结果看,这个数据还是非常保守的。

如何推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如何推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改革纵横Chinese Cadres Tribune662018.12如何推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明确为“三大攻坚战”首要任务,而地方政府债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隐患,如不及时、科学、稳妥化解,容易引发系统性财政与金融风险,影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进程。

中央对于地方债务的防范由来已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与办法。

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严格规范债务管理,关堵举债“后门”“偏门”,如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财预〔2017〕5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87号《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以及近期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问责办法等;二是关于有序开放必要的融资“前门”,如项目收益债、土地储备专项债、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等;三是关于平台公司的规范与转型的意见;四是关于债务应急处理机制等。

相关各类文件的出台要求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与债务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防范化解财政与金融风险。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以“城投模式”举借大量债务,客观来说对于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由于违规举债、无序举债、不科学举债而积累的债务风险已不容小觑。

经过2014年底的第一轮置换,共有14.3万亿被置换、锁定为系统内债务。

而从目前我们的调研情况以及研究机构的推算来看,我国地方政府还存在较大规模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刻不容缓。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可从六个方面施策推进。

第一,全口径摸清资产负债家底,做好防风险的科学规划。

编制全口径资产负债表,全面统计包括平台公司、主要国有企业在内的区域资产负债规模,详细分析债务规模、期限结构、资金流向、资产质量以及偿付来源等情况。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地方政府债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债市场风险亟待化解。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监管与规范发展成为应对之策。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是当前地方政府债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随着政府投资项目增多,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不断扩大。

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也可能导致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引发的债务。

这些隐性债务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定和债务偿还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融资成本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

地方政府债市场风险有待化解。

在地方政府债市场中存在着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市场流动性风险等问题,这需要加强监管和降低市场风险。

加强监管与规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的关键。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才能实现稳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这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随着债务规模的增长,地方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和本金,占用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面临困难。

允许地方发债,还不了怎么办?

允许地方发债,还不了怎么办?
囫 读 与 思 考
长 的 引 擎 转 为 居 民 消 费 和 企 业 投 资 , 才 是 经 济 健 康 发 展 、 免 继 续 下 滑 的 正 道 。 在 一 定 的 经 济 总 量 和 国 民 总 避 收入之下 , 加居民消费 , 要减 少政府开支的规模 。 增 就 进 入 新 世 纪 以 来 . 中 国 财 政 收 入 的 增 长 速 度 一 直 远 高 于
对 股 市需 要 拿 出 美 欧 应 对 金 融 海 啸 的 勇 气 和 决 心 。 因 为 , 护 居 民 的财 产 性 收 入 , 是 保 巾 国经 济 增 长 。 章 保 就 文 认 为 , 加 企 业 投 资 , 税 是 最 典 型 的 手 段 。 金 融 危 机 增 减
慎 的 态 度 。按 照 现 行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预 算 法 》 2 中 第 8条
增 长 , 社 会 保 障支 出却 严 重 不 足 。 居 民 收 入 一 方 面增 而 长 缓 慢 , 一 方 面 又 必 须 承 担 本 应 该 由 公 共 财 政 承 担 的 另 社 会 保 障 支 t; 消 费 不 得 不 谨 慎 。 文 章 说 , 加 居 民 消 k. 增 费 , 了增 加 可 支配 收 入 外 。 要 增 强 居 民 的 乐 观 预期 。 除 还 在 当 前 . 持 资 本 市 场 的 稳 定 和 繁 荣 , 得 尤 为 必 要 和 保 显 重 要 。 中 国几 亿 城 市 居 民是 消 费 的 中坚 力 量 , 们 把 大 他 部 分 收 入 投 到股 市 , 望 增 值 , 增 加 术来 的 消 费 , 股 期 以 但
明 文 规 定 . 地 方 各 级 预 算 按 照 量 人 为 出 、 收 支 平 衡 的 “ 后 , 国 已 经 多 次 大 幅 度 减 税 和 退 税 。虽 然 降 息 和 减 税 原 则 编 制 , 列 赤 字 。除 法 律 和 同 务 院 另 有 规 定 外 , 美 不 地 都有 降低 企 业 成 本 的 效 果 , 是 中 国降 息 的效 果 显 然 不 方 政 府 不 得 发 行 地 方 政 府 债 券 。 ” 现 实 中 ,预 算 法 》 但 但 《 如 减 税 , 因 为 能 够 获 得 贷 款 的 企 业 主 要 足 大 型 国有 企 业 , 们 获 得 贷 款 凭 借 的 不 是盈 利 能 力 , 是 特 殊 身 份 。 它 而 减税则不 同 , 对所有 企 , 它 l k的 影 响 是 平 行 的 , 经 济 大 在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办法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办法
Capital 资本论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办法
张 旭 / 文
12 月 24 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十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做了《国 务院关于 2017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 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整 改报告》”),提到“对一些地区违规举债或提供担 保问题,3 个地区通过财政资金偿还或项目市场 化运作等纠正 14.32 亿元”。上述“财政资金偿还 或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措施值得投资者引起重视。
笔者建议,对存量隐性债务的化解还可以采 用政策性银行承接的方式。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 可以向城投公司发放贷款,以置换其存量的隐性 债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式只会带来隐性债 务形式的变化,不会新增隐性债务余额。在置换 的标的上,国开行可以优选贷款和标准化债券以 外的债务,因为这类债务成本较高,期限较短。 贷款的期限建议为 10 年;贷款的利率建议确定在 中长期基准利率附近,水平大约是 4.9%。这样, 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隐性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 担,缓解部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也为地方在稳 增长的形势下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大其他支出 创造条件。
在转化为企业债务方式下,地方政府可以将 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例 如,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的 PPP 项目会形 成隐性债务,因为其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让地
对于无法偿还 的 隐 性 债 务, 除了转为企业 债务或者政府 承 接 以 外, 笔 者建议还可以 通过政策性银 行向城投公司 发 放 10 年 期 的 置 换 贷 款, 利率在基准附 近, 以 置 换 其 非标形式的隐 性债务。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较有可能采用“遏制增 量,化解存量”的模式对隐性债务问题进行治理。 在“遏制增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过程中,需要坚决制止违法违 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 PPP、政府投资基金、 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同时,会加强风 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项目审核,管 控金融“闸门”,决不允许以新增隐性债务方式上 新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负债超过了自己的偿付能力,还不起债怎么办?
从逻辑上说,办法有三个。

一,赖债不还。

譬如说,政府搞开发,拖欠开发商的钱;开发商就拖欠“包工头”的钱、“包工头”则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农民工有的上吊、有的跳楼、有的找国务院总理。

其中还真有一位重庆农妇幸运地于2003年10月遇到在地方调研的温家宝,反映自己丈夫的工资被拖欠。

更多的民工则没有那么幸运,有的走上了暴力讨债的路子……地方政府赖债已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潜在杀手。

其二,下级政府欠债由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还钱。

这是个大锅饭的老办法。

地方政府比赛花钱、全国纳税人被迫埋单、中央财政集中承担无限风险的办法,显然也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其三,最后只有一个合理的办法,就是破产处理。

逼出一个廉价政府
俗话说:欠债还钱。

还不起债怎么办?——破产。

由于我国目前的破产法并不涵盖政府机关,因此各级人民法院不可能在这方面执法。

地方政府财政濒临破产时的破产程序,作为一种变通办法,性质上属于各方当事人(债权人、债务人)在法院外的自愿调解协商程序。

自愿调解协商的基础,是有关当事人对于破产程序的成败利害关系的权衡。

成,则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得以实现,社会经济秩序得以维持,政府信誉得到保护。

破产事件虽然不幸,合理的破产处理程序却能令人信服。

如果没有破产程序或破产处理程序失败,债权人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回;地方政府作为濒临破产、赖账不还的债务人威信扫地,地方投资环境恶化、恶名远播,当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损失都将惨重无比。

按照各国破产法的共同原理,一个人破产了,其高消费要受到限制,高档消费品(豪宅、汽车等)要拍卖用以还债,但生活必需品(诸如御寒的棉衣等)不能拍卖,破产程序不能剥夺破产债务人的生存资料。

同理,地方政府财政破产了,地方政府还要生存、工作下去。

破产后的地方政府不仅要廉政,而且还必须廉价。

除了警察处理紧急公务需要保留少量公车外,至少80%以上的公车应当拍卖抵债;政府办公当然还需要办公室,但若原先是花园式、宾馆式的办公楼,那毫无疑问要拍卖还债,可以去租用廉价的旅社或收购因有乔迁之喜而腾空的旧居民楼或旧厂房、旧校舍。

这样既不扰民,又能大幅节省办公经费,挤出钱来还债。

破产之灾也许有助于逼出一个廉价政府。

问题是,如何按破产程序处理?
破产的具体程序
破产的含义并不复杂。

债务人不能还债,客观上便处于破产状态。

这里的债务人,既包括商人,也包括非商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也包括政府。

凡是债务人还不起债,人们就可以说他实际上已经陷于破产。

对于诸多破产事件该如何处理,则要依破产法的立法状况而论。

破产法在世界上源远流长数千载,中国从1935年公布破产法算起,也有七八十年历史了。

古今中外的破产制度,细节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形成了一套全球普适的破产程序。

就破产法的适用范围而言,绝大多数国家涵盖所有债务人,少数国家在某一历史阶段上则只适用于商人或企业。

譬如说,193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破产法适用于所有债务人,1949年10月1日之后,它仅仅在中国台湾地区继续有效。

中国大陆1986年12月2日诞生的企业破产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后经修改,自2007年6月1日起,企业破产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企
业法人。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也有破产案件,那时没有破产法,就是采取变通方式,按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破产程序处理,各有关当事人均能接受。

如今,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变通需要。

我国现行破产法并没有涵盖企业之外的债务人,更没有制定“地方政府财政破产法”,而某些地方财政丧失偿债能力的现实问题,却已摆在面前。

不承认不行,躲也躲不过去,赖也赖不掉,只能积极变通,按破产程序处理,并在逐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破产法的修改完善。

根据破产制度共同原理和我国现实情况,地方政府财政破产程序可以简括为以下五项要点:
一、债务人(地方政府,下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构成客观上的破产原因。

债务人一旦停止偿付到期债务,即视为濒临破产;债务人否认自身濒临破产的有效行为只能是及时清偿到期债务。

二、在出现破产原因的情况下,债务人、债权人均有权就债务人破产问题向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由该级人大常委会指定特别小组协调此项工作。

三、地方政府破产本身属于地方财政破产,并不等于政府职能破产。

任何地方不允许出现无政府状态。

地方政府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改组、改选的问题,只能根据宪法、选举法、政府组织法等处理。

四、鉴于破产案件的客观基础是债务人失去偿债能力,因而地方政府破产后,破产债权人不可能得到100%的清偿,破产程序旨在使债务人尽最大可能履行偿债义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五、地方政府财政破产程序的主要环节是,债务人拟出还债协议草案(含拍卖资产并以一定年限内的地方税收收入用于偿还债务等),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

在执行还债协议之后,债务人未能清偿的债务宣告豁免,债权债务关系及时了结。

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要匹配
我国已经实行分税制,各级财政分灶吃饭,各级债务由本级财政偿还,上级政府不替下级政府还债,也不能为下级政府的债务担保。

应当说,各级财政各负其责的方向是对的,但要有一个逻辑前提,就是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应当相匹配。

现在从全国来看,地方政府享有财权30%,而其承担的各项事务则占70%。

钱少事多,让地方政府很为难。

地方政府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得不多头抓钱:一是“跑部钱进”,向中央政府大搞公关要钱,这有违分税制的初衷,同时也败坏了中央某些部门的名声;二是变着法子提高地方税费收入,激起民怨,威胁政局的稳定,譬如垄断土地交易,人为割裂城乡房地产市场,蓄意推高房地产价格。

就是当今社会一大流弊;其三便是超出偿付能力十倍、百倍地负债。

若要釜底抽薪、根治弊端,亦需多管齐下。

办法之一,就是分税制改革继续往前走,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进行科学划分。

人大应安上“财政破产警报器”
任何破产案件都分前后两个阶段。

破产事实(债务人失去偿债能力,还不起债)发生在前;承认破产,按破产程序清理债权债务在后。

如果能设立一个破产预警装置,在前一阶段出现破产苗头的时候就发出警报,采取对策,就可以减少破产事件。

那么,警报器安在哪儿好?安在中央政府吗?全国四万多个乡镇政府、两千多个县级政府都靠中央政府拉警报肯定不行。

据我看,这个警报器安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最合适。

地方各级人大本身就有监督和审批本级政府财政的职责,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职责过去履行得很不理想,今后要改进,尤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和管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地方政府债务超负荷以致濒临破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张市长上任后发生的破产事件可能是其前任李市长欠下的巨额债务所致,上一届市人大如果监管到位,就可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至少能使责任比较明确,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选民下次选举市长时心中有数。

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

转型时代,立法往往落后于新形势。

有些地方政府财政濒临破产的现实既然已经出现,中国就应抓住时机,探索实施相关的破产程序,使法制建设和更多领域的改革再走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