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案(温病54)

教案(温病54)

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教师杨进08年9月10日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教师杨进08年9月10日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教师杨进08年9月10日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案(温病学54学时)1.熟悉辨舌验齿在温病诊断中的独特意义,掌握温病过程中各种舌象的具体变化,以区分病邪类型,辨别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机以及判断津液存亡等。

2.熟悉斑疹、白的形态区别和形成原因,掌握其形态、色泽、分布等方面的常见变化及其诊断意义。

3.了解温病过程中常见脉象和神色变化的诊断意义。

4.掌握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特别要明确发热、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厥、出血等症的形成机理、主要类型及其鉴别要点等。

1.讲述辨舌验齿在温病诊断上的意义。

2.从舌苔颜色、厚薄、润燥的观察,阐明温邪的性质、病机、津液存亡2学时及临床意义。

3.讲解舌质的色泽、润燥及舌形态的临床意义。

4.讲述斑疹、白的成因、形态、分布、诊断意义、治疗原则。

2学时5.讲授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发热、神志异常、痉厥、汗出异常、出血等症的形成机理,临床分类,鉴别要点,临床意义。

2学时6.简介温病过程中常见脉象和神色变化的诊断意义。

1.常见舌苔异常的形态,诊察要点,所主病证。

2.常见舌质异常的形态,诊察要点,所主病证。

3.斑疹、白的成因、形态、分布、诊断意义、治疗原则。

4.发热、神志异常、痉厥、汗出异常、出血等症的形成机理,临床分类,鉴别要点,临床意义。

1.如何辨白苔主表、主湿之不同?2.温病夹有痰湿在舌象上有何反映?3.苔黄厚焦燥与黄厚浊腻,所主病证有何不同?4.热伤肾阴的黑苔与阳明腑实的黑苔其表现有何不同?5.温病常见紫绛舌是否均是热入营、血分的征象?6.舌焦紫起刺和舌紫晦而干所主病证有何不同?7.温病肾阴耗伤,其舌、齿、疹、是否都有变化?请分别叙述其表现。

8.试述斑疹的形成机理,常见形态,临床意义。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

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温病学》学习大纲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气机
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湿热交蒸,充斥气分,酿成热毒 气分湿热久郁,酿成痰浊,蒙蔽心包 暑湿郁蒸少阳气分,气机郁阻 气分暑湿郁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 湿温病气分证后期,余湿未尽,脾气不 舒,胃气未醒 肺胃热毒充斥,攻冲头面
烂喉痧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选方 银翘散、桑菊饮
宣白承气汤 清燥救肺汤
清营汤 清宫汤送服凉开三宝
羚角钩藤汤 犀角地黄汤 加减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黄连阿胶汤
青蒿鳖甲汤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雷氏宣透膜原法
王氏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 菖蒲郁金汤 蒿芩清胆汤
三石汤 薛氏五叶芦根汤
普济消毒饮
凉营清气汤 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湿困中焦 邪阻膜原 湿浊偏盛 湿热并重 困阻中焦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


湿热蕴毒证治
湿热酝痰蒙蔽心包
湿热蕴毒 湿热酝痰
证治
蒙蔽心包
暑湿郁阻少阳证治 暑湿郁阻少阳
暑湿弥漫三焦证治 暑湿弥漫三焦
余湿留恋证治
后期余湿留恋

大头瘟毒盛肺胃
证治 .
毒盛肺胃

烂喉痧毒燔气营

(血)证治
毒燔气营(血)
好发季节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
《温病学》学习大纲总表 病机
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 邪热亢盛,深入厥阴,引动肝风 血分热毒炽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温病后期,肾阴耗伤,心火仍炽,心肾 不能互济 温病后期,阴液亏损,余邪留伏阴分 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湿 重热轻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 1、白苔:观察其厚、薄、润、燥。主要有
第九章 暑温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夏末秋初,有明显的季节性。 2、本病起病多急骤,初起较少卫分过程,
发病即见高热、汗多、烦渴、脉洪等暑入气 分、里热炽盛的症状。即叶天士说的“夏暑 发自阳明”。
3、病程传变迅速,变化较多,可有化火、 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极易产生津气欲脱、 暑热闭窍、化火动风、伤络动血等严重变化。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温病教学大纲

温病教学大纲

温病教学大纲温病教学大纲:传承中医经典,探索温病治疗之道温病教学大纲是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地总结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为中医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理解温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温病的历史渊源、学科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温病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温病的历史渊源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素问·热论》一篇中,详细论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病逐渐发展成为中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二、温病的学科地位温病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研究的是人体在外邪侵袭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理内外关系来恢复健康。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到感冒、流感、肺炎等常见疾病,也包括了一些罕见病和疑难杂症。

通过深入学习温病,中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治疗理念,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温病教学大纲的内容温病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温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多个方面。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温病的基本概念,包括温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等。

其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温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邪入侵、正气失调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学生需要学习温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的应用。

最后,学生需要学习温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方面的内容。

四、温病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价值温病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温病教学大纲可以帮助中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温病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其次,温病教学大纲可以促进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此外,温病教学大纲还可以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
《素咨询·刺法论》
张仲景《伤寒论》
王安道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又可《温疫论》
1.5


※※※
二、温病的特点
10、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1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12、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受之则为疫疠。
吴又可《温疫论》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1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38、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素咨询·刺法论》
0.5
※※

第八章风温
39、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40、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1
21、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府也。
22、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23、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4、三焦者,原气之不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2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本脏》
《灵枢·决气》
《素咨询·痹论》
5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素咨询·阴阳应象大论》
《素咨询·至真要大论》
刘完素《河间六书》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1
教学要求
学习内容
参考书
自学时数



59、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温病学经典选读大纲

温病学经典选读大纲

温病学经典选读教学大纲36学时(供中医传承班选修课使用)《温病条辨》是四大经典之一,被誉为“治温之津梁”为了满足初学《温病条辨》者的学习需求,便于熟读背诵,并对原文进行初步理解,解决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温病教研室编写的《温病条辨》百条导读为教材。

节选《温病条辨》重要条文100条,将条文及自辨内容合并作原文,以体现吴氏论述的完整性。

按上、中、下三焦的顺序进行编释,并选择了自序以及《杂说》中的“治病法论”,余则从略。

教材体例包括原文、提要、白话解、词解、讨论五部分内容,并于书后附录了《温病条辨》参考书简介。

课程要求了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熟悉《温病条辨》关于温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辨证规律及其有关方药的论述。

领悟吴鞠通研究温病的逻辑思维方法。

掌握名词术语的解释,文意理解、医理的初步理解。

背诵重点原文。

第一部分:概说【教学目的】了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教学内容】1概说介绍《温病条辨》主要内容、体例、思维方法、学术贡献,后世评价;教学目的、学习方法、。

2 学习《温病条辨》自序讨论(1)吴鞠通的学习中医的动力是什么?(2)吴鞠通是如何学习前人经验的?(3 )如何理解“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4 )如何理解“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电化教学熟读基础上提炼中心思想,展开讨论【教学时数】2第二部分:上焦篇【教学目的】了解温病的范围及病因、温病发病的部位及感邪途径。

初步理解原文主要精神。

熟悉上焦温病的发病规律、证治规律,并初步掌握学习原著方法。

【教学内容】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原文 1 温病的范围及病因 2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感邪途径。

3、温病初发证候的特征。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以及兼感新寒的证治6、温病表解后,温邪外发的治法7、手太阴气分证治。

8手太阴气热不解气阴大伤证治。

9、白虎汤四禁10、气血两燔证治11、手太阴肺经血分证辨治及预后。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doc-中医药经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12、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14、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 d end cn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16、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17、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 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20、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21、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35、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

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36、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

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

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78、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

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见,而人登寿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制作人签名陈凤芝审核人签名注:1、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一级基本掌握的原文;共计104条。

2、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二级深化了解的原文;共计16条3、教学要求一项有“※探※”字样者,为三级研究拓展的原文。

共计15条。

参考书:1、《二^一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进主编2003年1月2、《温病学全书》学苑出版社李顺保编2002年5月教学要求学习内容自学时数探※※探※※。

温病学(3.2)--病因与发病教案及首页

温病学(3.2)--病因与发病教案及首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首 页)课程名称 《温病学》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教学时数 3 上课时间 12.2.24 (5-7)授 课 人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授课对象教 案 内 容1、教学目的: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熟悉温病发病类型和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2、教学内容要点: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5.注意分析新感与伏邪的比较。

3、教学要求要点:1.明确中医外邪的内涵。

2.重点: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3.疑难点:杂气学说和伏邪学说。

4.补充伏邪学说临床应用概况。

教案首页书写要求:(1)教案书写以简洁、明了、扼要为宜。

(2)教学对象包括专业、年级、学生。

(3)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一致。

(4)教学内容要点力求按大纲要求,准确、适度、易于操作。

(5)教学要求要点包括:1.基本概念、理论及知识的掌握;2.重点、难点的讲授;3.补充相应的知识内容。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教案[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二、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熟悉温病发病类型和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疑难重点]一、重点: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二、疑难点:杂气学说和伏邪学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一、病因(一)温邪的共同特点由温病的概念引入,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

说明温邪属于外感病邪,随后简要复习《中基》有关外感病邪的内容,强调中医之病因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的综合反映,引入认识温邪的方法和温邪的共同特点教学内容。

讲解温邪的5个共同特点,说明第1点“温热性质显著”决定温邪之为温邪,其它4点是外感病邪所共有。

说明温邪是温病病因的总称,包含多种病邪,简要介绍温邪的分类,引入各种温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医学课件
30
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 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 十年(公元1745年),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 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 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 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 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 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 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 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 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 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 名声大震。
医学课件
15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战国-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 为温病诊治的依据“衛之後, 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医学课件
33
薛雪,(1681-177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 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 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 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 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 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 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 有《医经原旨》、《湿热 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医学课件
35

2020课程标准温病学

2020课程标准温病学

学院《温病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中医专业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温病学所属系部: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系制年月日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目标 (1)(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二)技能目标 (2)(三)知识目标 (2)三、课程设计 (3)(一)教学设计 (3)(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三)课程考核 (11)(四)网络学习资源 (11)(五)教师队伍 (11)(六)教材选用 (12)四、实施建议 (12)《温病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温病学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讲授本课程,使学生了解温病学发展简史;了解温病学学习方法;了解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掌握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各类温病鉴别诊断、辨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熟悉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和吴鞠通的代表医著及对温病的重要观点和诊治方法,熟悉预防、康复措施,培养学生热爱中医,树立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中医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力。

1.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严谨求实、善于钻研的工作态度。

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开拓精神。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5.培养学生热爱中医,具有传承祖国医学的奉献精神,治疗疾病要以人为本,具有良好的医德。

(二)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各种温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各种温病概念;(2)熟悉各种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3)学会对各种温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诊断;(4)重点掌握各种温病的分型论治,尤其是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的实际运用,能够针对各种温病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独立的处理。

(三)知识目标(1)通过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以发热为主症的常见疾病的诊断依据与类证鉴别诊断;(2)结合前导课程,学会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技巧;(3)导入临床案例、临床见习和引入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资格考试能力;三、课程设计(一)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职业课程模式,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理论结合实践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对中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学习理论。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

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

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

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

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五)了解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在概念上的区别。

【教学内容】一、温病的定义。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一)温病的范围(二)温病的命名依据及与现代医学病名的关系四、温病的分类:(一)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性与湿热性温病为主论述其主要区别。

(二)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一)温病与伤寒:二者概念的关系及演变,寒温之争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二)温病与温疫: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温疫学派简介及其主要贡献(三)温病与温毒: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病因及辨病因的意义,熟悉温病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二)了解温病发病的内因与外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三)掌握温病新感与伏气二类发病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内容】一、温病的病因(一)温病病因学说的特点。

(二)温邪致病的共性(三)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2、暑热病邪(内含暑湿病邪)3、湿热病邪4、燥热病邪5、温热病邪(伏寒化温)6、疫疠病邪7、温毒病邪二、温病的发病(一)发病因素(分述外在因素与内因的关系,介绍自然、社会、体质因素的发病中的意义)。

(二)温病的感邪途径(论述中医传统关于温病感邪途径如口鼻、皮毛的实质)。

(三)温病的发病类型-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辨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意义。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熟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三)熟悉温热三焦证候和湿热三焦证候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四)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明确与六经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理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卫气营血各阶段主要证候及其相互关系和传变。

二、三焦辨证理论(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温病三焦分部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相互传变和转归。

(三)三焦主要证候及其关系和传变。

(四)湿热病三焦辨证理论三、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三焦辨证辨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运用。

四、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的关系及综合运用。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常用诊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温病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一、温病特色诊法(一)辨舌:辨温病常见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及其意义(二)验齿:辨牙齿润燥、齿缝流血、齿龈结辨及齿垢的意义(三)辨斑疹、白的临床意义。

二、辨温病常见症状(发热、口渴、口味异常、汗出异常、胸腹不适、夫小便异常、神志异常、痉、厥脱出血)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了解温病治则的实际应用。

(二)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一、温病的主要治则和要点。

(一)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二)温病的治则(三)温病的治疗要点。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法。

2、清解气热法。

3、和解祛邪法。

4、祛湿泄热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7、开窍醒神法。

8、息风止痉法。

9、滋阴生津法。

10、固正救脱法。

11、外治法。

三、温病兼夹证治疗1、兼痰饮2、兼食滞3、兼气郁4、兼瘀血四、温病瘥后的药物调理1、体虚未复2、余邪未尽第七章温病的预防和护理(自学)中篇第八章风温【目的要求】(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一、风温的定义、特点。

二、风温的病因病机。

三、风温的诊断要点,与春温、感冒、麻疹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一)辨冶要点1、辨证要点2、治则治法3、治禁(二)常见证型辨治1、邪袭肺卫——银翘散、桑菊饮2、肺热炽盛(1)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2)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3)肺热移肠——葛根芩连汤(4)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3、痰热结胸——小陷胸加枳实汤4、邪入阳明(1)热炽阳明——白虎汤加减(2)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3)胃热阴伤——竹叶石膏汤5、热入心包(1)热陷心包——清宫汤(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牛黄承气汤6、正气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7、余邪未尽,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第九章春温【目的要求】(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熟悉本病的诊断及与风温的鉴别。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一、春温的定义、特点。

二、春温的病因病机。

三、春温的诊断要点,与风温、感冒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一)辨冶要点1、辨证要点2、治则治法(二)常见证型辨治1、初发证治(1)气分郁热——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2)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汤(4)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2、热盛气分(1)热灼胸膈——凉膈散(1)阳明热炽——白虎汤(2)热结肠腑——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3、热炽营血(1)气营(血)两燔——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2)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3)热与血结——桃仁承气汤4、热陷心包(1)邪热闭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瘟败毒饮合生脉散加减5、阳气暴脱——回阳急救汤6、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加味7、热灼真阴(1)真阴亏损——加减复脉汤(2)阴虚风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3)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8、邪留阴分——青蒿鳖甲汤第十章暑温【目的要求】(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明确暑温本病与夹湿的病因与证治区别,了解暑湿病邪与暑湿的概念。

(三)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一、暑温的定义、特点。

二、暑温的病因病机。

三、暑温的诊断要点。

四、暑温的辨证论治(一)辨冶要点1、辨证要点2、治则治法(二)常见证型辨治1、气分证治(1)暑温本病[1] 暑入阳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2] 暑伤津气——王氏清暑益气汤[3] 津气欲脱——生脉散[4] 热结肠腑——解毒承气汤(2)暑温夹湿[1] 暑湿在卫——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2] 邪干胃肠——苓桂甘露饮[3] 暑湿困阻中焦——苍术白虎汤加减[4] 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2、营血分证治(1)暑入心营——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等(2)气营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3)暑入血分——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4)暑伤肺络——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3、暑热动风——羚角钩藤汤4、后期证治(1)暑伤心肾——连梅汤(2)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3)余邪未尽——清络饮、三甲散【附】冒暑、暑秽(一)冒暑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新加香薷饮2、暑热挟湿,郁阻肺卫——雷氏清凉绦暑法(二)暑秽——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第十一章湿温【目的要求】(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病机演变及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一、湿温的定义、特点。

二、湿温的病因病机。

三、湿温的诊断要点,与暑湿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一)辨冶要点1、辨证要点2、治则治法3、治禁(三)常见证型辨治1、湿重于热(1)湿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2)邪阻膜原——达原饮(3)邪困中焦——雷氏宣透膜原法(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宣清导浊汤(5)湿浊上蒙,泌别失职——苏合香丸、茯苓皮汤2、湿热并重(1)湿热中阻——王氏连朴饮(2)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3、热重于湿热炽阳明,湿困太阴——白虎加苍术汤4、化燥入血——犀角地黄汤加减5、湿从寒化——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6、后期证治(1)湿胜阳微——薛氏扶阳逐湿汤或真武汤(2)余邪未尽——薛氏五叶芦根汤第十二章伏暑【目的要求】(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二)掌握本病的主要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一、伏暑的定义、特点。

二、伏暑的病因病机。

三、伏暑的诊断要点,与湿温等病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一)辨冶要点1、辨证要点2、治则治法(二)常见证型辨治1、伏暑初发(1)卫气同病——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汤(2)卫营同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2、气分证治(1)邪阻少阳——蒿芩清胆汤(2)暑湿挟滞,阻结肠道——枳实导滞汤(3)热结阴伤——冬地三黄汤3、营血分证治(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导赤清心汤(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犀地清络饮(3)热瘀气脱——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4、肾气亏损,固摄失职——右归丸合缩泉丸第十三章秋燥【目的要求】(一)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初起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