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重点(一)

合集下载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与教育的关系,探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和概念,是教资面试中经常涉及的内容。

本文将就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面试。

第一部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个体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和反馈对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个体在学习中的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2. 记忆与遗忘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而遗忘是记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理解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思维与解决问题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它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创造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具体应用,了解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教育。

2. 青少年发展青少年发展是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和敏感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特点,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大题(一)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大题(一)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大题(一)【必备大题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必备大题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5)【必备大题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主要特征: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 岁),主要特征:①自我中心性:②思维的片面性:③思维具有不可逆、不守恒性;④早期的符号功能:⑤泛灵论(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主要特征:①思维可逆性;②获得守恒概念:③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主要特征: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②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逻辑性和系统性:③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必备大题4】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1)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肯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必备大题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整理

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的流派:(德)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1、构(结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著名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主张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2、机能主义:(美)詹姆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意识的动态联系性,提出“意识流"。

推动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3、格式塔心理学(完行心理学):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强调整体性。

代表人物是维特海默、柯勒、考卡夫。

4、行为主义:(美)华生,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采用实验法。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美)奈瑟。

7、人本主义心理学:(美)马斯洛和罗杰斯。

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心理学谱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和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和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4、实验法。

二、脑与心理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脑的结构: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1、脑细胞: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细胞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构成。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教育心理学是关注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探讨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影响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惩,以促进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脑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时产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成功体验和设立明确目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兴趣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主动投入与追求。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和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真题精选及详解(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真题精选及详解(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真题精选及详解(一)1、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答案】【解析】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知识学习的作用主要有:(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心智技能作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其掌握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即心智技能包含有程序性知识的成分,心智技能的掌握需结合知识的学习才能有效实现。

许多研究表明,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形成。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缺乏知识的头脑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创造性不会从无知无识的头脑中产生。

脱离知识的学习而空谈创造性的开发,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

2、论述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案】【解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生品德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大学生已经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因此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②大学生的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遭德行为习惯;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大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涉及到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

心理现象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内心经验,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智活动过程,心理结构是指心理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能力和特点的总和,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心理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人的心理能力和特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学说。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潜意识和冲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解决内心冲突来实现。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通过适应不同的认知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时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四、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个体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科学。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和解决认知冲突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系列之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系列之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3.心理学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4.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心理学;(6)策动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8)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认知1.学习心理包括:(1)注意;(2)感觉;(3)知觉;(4)记忆;(5)想象;(6)言语;(7)思维。

2.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5.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4)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6.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7.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8.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9.联觉: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也称为联觉。

10.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1)理解性;(2)选择性;(3)整体性;(4)恒常性。

12.观察的基本特征:(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

13.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

14.记忆的分类:(1)内容主题: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2)内容类型: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意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心理发展理论1.1 蒙台梭利理论蒙台梭利理论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强调儿童在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节将介绍蒙台梭利理论的主要观点,如儿童自主性、敏感期、自由发展等,并分析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节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并探讨这些阶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3 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节将介绍维果茨基的理论,包括近发展区、潜在发展区和互助学习等概念,并探讨这些理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学习理论2.1 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杜威的理论观点,如任务中心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2.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斯金纳的理论观点,如正向强化、负向强化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管理和激励的意义。

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人的需求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本节将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情绪与动机3.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情绪是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节将介绍情绪的分类,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等,以及情绪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表达和调节情绪,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它研究的是教育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的考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主要探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如何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原理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习理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测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情况。

教育评价与测量包括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人格与发展理论人格与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的是人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人格与发展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各个方面的潜能。

五、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是教育心理学考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背景和特点,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笔记整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是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整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获取、加工、存储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意志过程则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个体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如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感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的特性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则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三、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教资考试资料——心理学(知识点汇编)

教资考试资料——心理学(知识点汇编)

心理学专题一心理学概 知识点汇编 述考点·心理学的产生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经典例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答案】B 。

中公解析: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考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部分。

(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

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注意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共有特性。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经典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小学生儿童的认知?()A.感知觉B.记忆C.思维D.气质【答案】D。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比较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皮亚杰的理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经常涉及到学习理论的考察。

有几个经典的学习理论是教师需要熟悉的,比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机械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个体差异与教育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个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

智力差异是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等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性别差异则是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教师在性别教育上要注意到男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文化差异是指学生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并进行跨文化教育。

四、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学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情感发展、道德发展等,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如果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引导。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总结。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1.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1.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二、学习与教学2.1 学习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认知机制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2.2 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和情感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进行,包括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材料等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个体与群体心理3.1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和社会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3.2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过程,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3.3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合作和群体动力等。

四、教育与发展4.1 教育概念与功能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其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德育和能力培养等。

4.2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估工具等方面。

4.3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和变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等。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最全)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最全)

心理学一.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现象的内容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等四种研究方法。

4.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

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2.绝对(差别)感觉阈限与绝对(差别)感受性之间都成反比例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即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

b.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类。

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先后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较暗,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较亮。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a.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够提高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由于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祈祷补偿作用。

如盲人丧失视觉能力,则其听觉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c.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为0.1秒,但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正后像:性质相同或相似。

负后像:性质相反。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或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一、基本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5、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二、基本问题: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心理学流派与分支:构造主义心理:冯特、铁钦纳,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机能主义心理:詹姆斯、杜威,1890—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华生、斯金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苛勒,1912—20世纪4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9世纪后期—至今;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中期—至今;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西蒙(无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今。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其优点为资料客观、真实,缺点是被动、难重复、受主观影响。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切合实际,缺点是不易控制;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精确,可以重复,缺点是有很大的人为性,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方便,缺点是真实性受被调查者的影响;谈话法的优点是易掌握,缺点是资料的真实性不易保证。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基本概念: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4、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5、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二、基本问题:1、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一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二种状态)、白日梦状态(意识的第三种状态)、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种状态)。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3、生物节律: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

4、睡眼与催眠不同:因为①脑电波不同,催眠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相同。

②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5、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基本概念: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5、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基本问题: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2、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其影响因素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结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其影响因素为强度、色彩、活动性;(三)知觉的理解性是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们能在刺激变化的情况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4、简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5、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受人们的先前经验的影响;(二)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四种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4)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特点: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四种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基本概念: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P84页图4—2)2、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是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

4、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5、遗忘:学过的许多知识、经历过的许多事情记不清了称遗忘。

(我们学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能保终生不忘,然而大多数的事情却记不清了,这就是遗忘)。

6、学习(狭义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二、基本问题1、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回忆最困难,再认最容易。

2、记忆的类型:有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程序性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又称技能记忆;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都属于陈述性记忆。

3、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其特点是(一)信息保存时间很短,(二)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一)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二)它的编码形式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三)它的容量有限,(四)它保持的时间有限;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其特点是(一)编码形式为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其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二)容量大,保存时间长。

(将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和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4、简述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记忆材料,以自己为被试,用节省法获得实验数据绘制了遗忘曲线,结果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5、遗忘原因及影响因素: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干扰分前摄干扰、后摄干扰。

影响因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一般来说当努力回忆在某一环境下学习的内容时,人们往往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东西;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

6、学习的分类及策略: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策略有复习策略:复习时间、复习的次数、复习的方法;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常见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7、如何根据遗忘规律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结果可知,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根据这一规律,应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